肠易激综合征合并抑郁症20例心理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168.44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应用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170例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85例)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85例)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再加以心理干预,3个月后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估两组自测健康状况得分情况。
结果两组自测健康状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及早进行心理干预,消除不良心理,促进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Methods Of 170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each group of 85 cases,control group only i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intervention to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3 months after,self-test health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by the self-test health rating scale (SRHMS). Results Self-test each dimension score comparison of the health situation,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Ear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o eliminate the adverse psychological,promote rehabilit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Key word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Mental intervention;Nursing intervention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k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肠道疾病,多以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为病情特点,其发病率达20%,占门诊胃肠道疾病的40%。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及其睡眠障碍调查分析陆群芳【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统计》【年(卷),期】2015(022)004【摘要】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睡眠等特征,揭示其内在的关系.方法选择45例IBS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随机选择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发生率,以及睡眠质量评分.结果 IBS组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8.9%、40.0%、48.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11.1%、17.8%(P<0.05);IBS组的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安眠药物等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IBS组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等因子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而且IBS组的整体睡眠质量比健康人群差,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进行综合干预.【总页数】3页(P249-250,253)【作者】陆群芳【作者单位】315300 慈溪市第七人民医院药物依赖科浙江省慈溪市【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调查分析 [J], 赵彦玲2.大学生睡眠障碍者焦虑抑郁症状调查分析 [J], 周传志3.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临床分析 [J], 邓钧;郑鹏远;李晶4.五行音乐干预慢病患者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疗效Meta分析 [J], 刘彦培;吉华星5.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与抑郁焦虑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J], 金莹;李凯;李淑华;刘慧菁;苏闻;陈海波;蔡晓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述·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项目(202201259)、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Z22657)作者单位:01000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张铭麟、王珏、陈平、丛春莉、田莉娜、杨琴、 侯叶廷),检验科(福泉)通信作者:侯叶廷,Email:*********************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张铭麟 王 珏 陈 平 丛春莉 福 泉 田莉娜 杨 琴 侯叶廷【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该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肠道菌群-脑-肠轴在IBS 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通过神经、内分泌、代谢和免疫这4种途径实现大脑与肠道菌群的沟通。
该文就IBS 患者与焦虑-抑郁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益生菌治疗对IBS 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效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肠道菌群;脑-肠轴DOI: 10. 3969/j. issn. 1673-534X. 2024. 02. 003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腹胀,且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改变有关[1]。
除上述症状外,IBS 患者还常合并精神心理异常[2]。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IBS 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29%[3]。
IBS 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精神心理状态显著相关,IBS 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越严重,则其IBS 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下降越显著[4]。
全球范围内IBS 的患病率为3.3%~31.6%[5]。
IBS 患者的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给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
目前IBS 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限、总体疗效欠佳,导致患者的满意度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IBS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治疗通常未针对其根本病因[6]。
肠易激综合征合并精神心理因素的识别与治疗发表时间:2015-06-12T09:19:16.4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4年第11期(下)供稿作者:张宏祥[导读] IBS 发病率较高,10%~20%的成年人和青少年具有与IBS一致的症状。
张宏祥(江苏省扬州东方医院内科225001)【摘要】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
方法:根据罗马III诊断标准诊断为IBS306例,采用交谈和观察的方式,对有疑似焦虑、抑郁的患者进行综合医院焦虑/ 抑郁情绪测定表(HAD)进行筛查,HAD≥8 分者为有心理障碍,然后对这部分患者进一步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14 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 项版)调查评定,HAMA≥14 分者诊断为焦虑障碍,HAMD≥8 分者诊断为抑郁抑郁障碍。
经测试具有心理障碍者46例。
结果:对确定有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在给予心理疏导的同时,加用选择性5-羟色胺与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NRI)盐酸度洛西汀胶囊(欣百达)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达到89.1%。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38-02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缓解,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
IBS 发病率较高,10%~20%的成年人和青少年具有与IBS一致的症状。
心理应激对胃肠运动有明显影响。
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因症状而求医与有症状而不求医者相比,有更多的精神心理障碍,对应激反应更敏感和强烈。
[1]我们对本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有心理障碍的IBS 患者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早期识别心理障碍并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具体方法*导读:肠易激综合征很多时候有一种刺激性、间接性的疾病,很多时候肠易激综合征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患者更是不知所措,所以寻找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是大家所想知道的,下面我们看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具体方法。
……肠易激综合征很多时候有一种刺激性、间接性的疾病,很多时候肠易激综合征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患者更是不知所措,所以寻找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是大家所想知道的,下面我们看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具体方法。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具体方法:(一)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帮助患者找出引起本征的精神因素,对患者存在的心理矛盾和情绪紊乱进行疏导,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医生应以同情和负责和态度向患者解释其疾病的本质和预后,使患者消除不必要的恐惧、疑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一定意义上讲,应用心理疗法治疗本征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尤其是对有严重精神症状的本征患者,更应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
guthrie通过对102例本征患者心理治疗的研究发现,心理治疗在消除腹泻和腹痛方面有显著疗效。
thomson则认为,即使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心理治疗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人采取催眠疗法治疗本征取得一定疗效。
如whorwell等用催眠疗法成功治疗50例病情严重的本征患者,随访18个月,其中48例完全缓解。
prior等观察到催眠期间直肠敏感性显著下降,症状也随之消失。
(二)饮食调节:一般以易消化、低脂、适量蛋白质食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冷、过热、高脂、高蛋白及刺激性食物,限制某种或向种不耐受的饮食。
(三)药物治疗:本征的药物治疗应慎重,避免滥用药物。
在部分患者,可能任何药物都无效。
对精神紧张、失眠较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可适当治疗予安全2.5mg(每日3次)或5mg每晚口服,亦可选用早眠宁、鲁米那钠等;抑郁症者,适当用些阿米脱林、盐酸丙咪嗪等;并可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谷维素20~50mg,每日3次。
关于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的作用。
方法对26例IBS患者随机分组,13例采用常规药物为对照组, 13例采用常规药物结合心理治疗为实验组。
治疗前后疗效判定,3个月后随访患者复发率。
结果试验临床症状改善和有效的病例经3个月随访,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在适当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使患者减少不良心理因素,调整情绪状态,对IBS 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心理治疗;康复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一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频率和性状改变的症候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缺乏明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IBS患者常伴随着程度不等的焦虑、抑郁状态,普遍认为其与结肠的动力和敏感性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精神心理状态改变有关[1]。
IBS 患者的40% ~50%有心理障碍的表现,80%的患者病情发作和加重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IBS 患者人群中的人格和情绪状态是决定其是否就诊的重要因素[2]。
在治疗过程中常遇见很多患者叙述在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时出现IBS 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笔者还常发现由于IBS 症状的顽固迁延不愈及部分难治性IBS 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加之IBS 患者对肠道症状的病理学意义缺乏正确认识,造成明显的认知性焦虑。
部分患者还有恐癌心理,对自己的病情任意推断或夸大病情,更加重焦虑等心理异常的发生。
因此采用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探讨该法对IBS治疗和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2006年2月至2007 年6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4 例,门诊患者22例,男12 例,女14例,年龄18~70 岁,平均36.7 ±112.3 岁。
IBS 诊断符合国际公认标准:①腹痛,可在排便后缓解,或伴有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干、稀性改变;②具有下列两项或两项以上排便方面的改变:a.大便次数改变;b.大便性状改变(干、稀、水样);c.排便过程改变(便急、窘迫、排便不尽感) ;d.黏液便;③腹胀;④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⑤病史3 个月。
肠易激综合征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调查及分析目的调查并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从而探讨精神心理因素在IBS中的作用。
方法随机选取在消化内科确诊为IBS患者120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100例,设为对照组。
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A)”分别评估两组被调查者焦虑、抑郁状况,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IBS患者中29.17%存在焦虑症状,33.33%存在抑郁症状。
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1.56±8.78和55.94±9.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32±5.75和41.7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BS患者不同性别方面比较,女IBS组患者中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比率分别为36.62%和40.85%,显著高于男IBS组的18.37%和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BS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存在相关性,尤其女性IBS患者中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较男性患者更为常见。
因此,对IBS患者不仅要通过药物治疗改善其肠道功能,同时也要重视其心理状况的改善。
标签: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心理因素;调查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以下简称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为特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近年来研究显示,精神心理因素与IBS的发生密切相关。
为此,我们对120例IBS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估,并与健康人群对照,以期为探寻IBS病因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IBS 患者120例,设为观察组,均主要以腹痛、腹部不适、排便异常等症状为主诉,符合IBS RomeⅢ诊断标准[1]。
其中,男49例,女71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36.43±5.12)岁。
“肠易激惹综合征”伴抑郁、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肠易激惹综合征的临床精神症状机制,病理生理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阐明了该病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在发病机制中的地位及重要性,同时阐明了抗抑郁、焦虑在该病治疗中的显著效果,提出了消化科医生应重视精神卫生知识,在治疗心身疾病方面方能技高一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肠易激惹综合征抑郁焦虑障碍抗抑郁治疗临床上常在消化科或其他内科以“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腹胀交替出现”等躯体不适主诉的患者,经常辗转于大小医院就诊,反复多次检查又查不出大问题,专科对症治疗效果又差,现代医学认为,该类患者可能是“肠易激惹综合征”,有学者认为,该病单纯就是一个“精神疾病”,与患者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关系紧密,为重新认识该病,以求在治疗上有新的突破,有必要就目前对“肠易激惹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从精神科角度重新认识该病。
1、人群患病情况肠易激惹综合征(Irritq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人群多发病,常见病,有研究认为该病发病率仅次于感冒,在我国,IBS患病率为7.3%。
欧美国家:IBS最常见,患病率约为10%-20%[1]。
西方国家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3.23%,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5%[2],而我国分别为5.3%和1.2%。
约有15%的美国成年人描述的症状与IBS诊断一致,女性是男性的3倍,我国有统计认为女性是男性的2倍,IBS在消化科被视为常见病种,只有25%的人求助于医生,求诊者比未求诊者精神行为问题更重。
2、肠易激惹综合征发病与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机制探讨目前认为IBS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过敏,而造成这些机制则尚未阐明,据认为肠道感染和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原因,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集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频率亦高于正常人[3],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IBS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较健康对照组更重,IBS目前已被消化科医生有所认识,较多的诊治接近于精神科的躯体形式障碍(胃肠功能紊乱型),目前有许多研究报道及证实该病与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且具有抑郁、焦虑的特征,与个性有关,国内有人研究认为IBS与慢性胃炎进行及焦虑抑郁症状比较,结果表明及两组症状存在着同样的焦虑及抑郁,Brqnchard对68位IBS患者的研究发现56%的患者具有符合DSM-3诊断的精神心理障碍,远高于器质性消化道疾病者及健康对照组。
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
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生活事件量表(LSE)、社会支持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我效能感(GSES)对10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BS 组)和98例健康中年人(对照组)进行调查。
结果IBS组抑郁、焦虑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BS组的SDS得分、SAS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IBS组的神经质人格、精神质人格、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均高于對照组,IBS组的内外向、掩饰程度、正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自我效能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IBS组SDS得分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内外向、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积极应对、自我效能感的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组SAS得分的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内外向、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积极应对、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BS患者抑郁、焦虑程度高于健康成人;IBS 患者抑郁焦虑情绪与偏内向、神经质人格、经历较多负性生活事件、缺乏积极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低均密切相关;IBS患者焦虑情绪还与缺乏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their psychosocial factors. Methods General data questionnaire,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RSC),Life Event Scale (LSE),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were investigated in 102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group)and 98 healthy young people (control group). Results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IB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The SDS and SAS scores of the IBS group were higher thanthe control group(P<0.01);Scores on the dimension of neuroticism and psychoticism,and scores on the negative life events,negative coping style in the IBS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cores on the dimension of introversion-extraversionin and deception,and scores on the positive life events,social support,positive coping,self-efficacy in the IBS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DS score in IBS group showed that the score of internal and introversion-extraversionin,neuroticism,negative life events,positive coping,self-efficac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AS score in IBS group showed that the score of introversion-extraversionin and neuroticism,negative life events,positive coping,social support,self-efficac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IB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adults. Th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patients with IB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partial introverted personality,neurotic personality,negative life events,lack of positive coping style and self-efficacy. The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IB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support,too.Key word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epression;Anxiety;Psychosocial factors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消化科疾病,心理因素在IB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社会功能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摘要:目的:讨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社会功能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方法:2013年3月到2014年9月选取我院救治的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150例,对患者进行社会功能以及焦虑,抑郁的检测。
将出现社会缺陷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实行心理治疗和常规的治疗,其中实验组中还需要使用帕罗西汀治疗。
结果: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中有40.00%出现社会功能缺陷,出现焦虑以及抑郁的患者中有83.33%出现社会功能缺陷。
结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容易出现社会功能缺陷,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可以改善的社会功能缺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社会功能;抑郁;焦虑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紊乱疾病,其发病的原因与心理,感染,精神,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有重要的关系[1]。
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影响。
本文中2013年3月到2014年9月选取我院救治的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150例,对患者进行社会功能以及焦虑,抑郁的检测。
将出现社会缺陷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实行心理治疗帕罗西汀治疗以及常规的治疗,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3月到2014年9月选取我院救治的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150例,对患者进行社会功能以及焦虑,抑郁的检测。
将出现社会缺陷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实行心理治疗帕罗西汀治疗以及常规的治疗。
其中,有72例女性患者,有78例男性患者,年龄在22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3.1±12.5)。
1.2方法两组患者进入医院后,均进行钙离子拮抗剂,解痉剂,泻剂,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等治疗。
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根据患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使用不同方式安慰,解释,保证,减少患者由于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不配合治疗的情况,促进患者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治疗。
在实验组中患者还需要服用帕罗西汀治疗,每天服用20毫克,在早餐后服用。
心理干预联合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28例
薛素梅; 姚萍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6(021)005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联合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对28例难治性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小剂量盐酸帕罗西丁片治疗12周,观察治疗结束3个月末时患者症状严重指数、症状频率指数、抑郁及焦虑的改善程度。
结果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指数、频率指数及抑郁、焦虑状态显著改善(均P<0·01)。
结论心理干预联合小剂量抗抑郁药是治疗难治性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薛素梅; 姚萍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45例的疗效分析 [J], 刘爱兵;陈昌卫;卢艳芬
2.援生力维和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J], 寇学斌
3.心理干预联合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28例 [J], 薛素梅;姚萍
4.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结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J], 刘德良;霍继荣;吴小
平;卢放根;周恩相
5.援生力维和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32例 [J], 寇学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