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原位癌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6
乳腺原位癌在超声声像图中的特殊性表现
张立霞;徐艳燕;王树贤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
【年(卷),期】2012(024)015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原位癌的声像图特征,评价超声对乳腺原位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24例乳腺原位癌声像图表现.结果:早期乳腺癌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实性低回声小结节,边缘不规整,内部点状钙化,后方回声衰减,可见血流信号,阻力指数偏高.结论:乳腺原位癌的特殊性声像图对其早期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2页(P1837-1838)
【作者】张立霞;徐艳燕;王树贤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北京,西城,100017;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北京,西城,100017;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北京,西城,10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肝炎患者在B超声像图中胆囊壁的变化 [J], 彭琳
2.超声诊断声像图中产生伪像的物理因素分析 [J], 仇惠
3.探讨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在超声声像图中的特点 [J], 林小勇; 袁艺; 刘新华
4.探讨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在超声声像图中的特点 [J], 林小勇; 袁艺;
刘新华
5.乳腺原位癌和微浸润癌超声声像图对比研究 [J], 曲振鹏;吴光华;刘清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导管原位癌分子分型与影像特征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作者:顾海玉龚良庚徐新红王小英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分子分型与影像特征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比较其差异。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经术后病理确诊为乳腺单纯DCIS患者90例。
应用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对乳腺癌X线摄影表现进行规范化的描述分析,根据超声BI-RADS分级标准对超声图像进行分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ER、PR、HER-2、Ki-67、p53的表达。
结果:ER阳性型发病年龄大于HER-2阳性型;HER-2阳性型患者中中-高核级、Ki-67高表达、p53阳性常见,而ER阳性型反之;ER阳性型中肿块(或腺体结构紊乱)较常见,导管扩张并充盈缺损常见;而HER-2阳性型中肿块(或腺体结构紊乱)伴钙化较常见,导管扩张少见;伴钙化DCIS中HER-2阳性型、Ki-67高表达及中、高核级更为常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影响DCIS病理核分级的因素中,低核级多表现ER阳性型,Ki-67低表达,肿块(或腺体结构紊乱),少伴钙化,多伴有导管扩张并充盈缺损;而中、高核级多表现为HER-2阳性型,Ki-67高表达,肿块(或腺体结构紊乱)伴钙化,少伴导管扩张。
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Ki-67表达是DCIS分子分型的影响因素,Ki-67低表达更表现为ER阳性型。
结论:HER-2阳性型患者发病年龄较ER阳性型者小,且中-高核级、Ki-67高表达、p53阳性常见,肿块(或腺体结构紊乱)常伴有钙化,导管扩张较少见,预示其预后较差,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及局部复发率较高,ER阳性型则反之。
【关键词】导管原位癌分子分型影像特征病理核分级Correlation between Molecular Typing and Imaging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GU Haiyu, GONG Lianggeng, XU Xinhong, WANG Xiaoyi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07): 0-028[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and imaging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breast,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Method: From January 2018 to June 2020, 90 patients with simple breast DCIS were selected pathologically after menstruation. The breast imaging report data system (BI-RADS) was used to standardize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breast cancer X-ray photographs. The ultrasound imag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ultrasound BI-RADS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The expression of ER, PR, HER-2, Ki-67 and p53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Result:The age of onset of the ER-positive type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HER-2 positive type; Here-2 positive patients had intermediate and high pathological grading, Ki-67 high expression, and p53 positive were common, while the ER-positive type was the opposite; in the ER-positive type, mass (or gland structure disorder) was more common, and the duct dilation and filling defect were common, while the HER-2 positive type mass (or gland structure disorder) with calcification is more common, and duct dilation was rare; HER-2 positive type, with calcification DCIS, Ki-67 high expression and intermediate and high pathological grading were more comm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mong the factors affect the pathological grading of DCIS,low pathological grades were mostly ER-positive, Ki-67 low expression, masses (or glandular structural disorders), less accompanied by calcification, and more accompanied by ductaldilation and filling defects; high pathological grade was mostly HER-2 positive, Ki-67 was highly expressed, masses (or glandular structural disorders) were accompanied bycalcification, and rarely accompanied by duct dilation.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Ki-67expression was an imaging factor of DCIS molecular typing, and low Ki-67 expression was more ER-positive. Conclusion: The age of onset of HER-2 positive patients is younger than that of ER-positive patients, and it is common to have intermediate and high pathological grading, high Ki-67 expression, and p53 positive. Masses (or structural disorders of glands)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calcification, and duct dilation is rare.It indicates a poor prognosis, a higher risk of developing invasive cancer and a higher rate of local recurrence. The opposite is true for ER positive type.[Key words]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Molecular typing Imaging features Pathological grading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06,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7.006導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指肿瘤组织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但低核级和高核级DCIS可能源自两个完全不同的发生途径。
乳腺导管原位癌小叶癌化伴纤维腺瘤癌变1例
刘喜波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08(35)4
【摘要】患者女性,46岁,因发现右乳肿块2月余,于2005年9月28日入院。
体检:体温:36.8℃,血压:124/76mmHg。
右乳上象限可触及一约2.5cm×2cm
大小肿块,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活动度可,与表面皮肤无粘连,右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侧乳房未及异常。
B超提示:右乳内上象限低回声团块,双侧乳房小叶增生。
患有高血压史5年,曾自服伲福达治疗。
其父死于肝癌,其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
【总页数】1页(P233)
【作者】刘喜波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绍兴市,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超声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J], 陈香梅;钟洁愉;孙德胜;王金锐
2.乳腺导管原位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分子分型差异性研究 [J], 李爽;郎冠天;余科达;张强
3.DCE-MRI定量参数全域直方图鉴别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与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
浸润 [J], 吴朋;崔蕾;郭宏兵;王成瑶;崔书君
4.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乳腺导管原位癌超声特征差异性分析 [J], 黄晓; 白晓慧; 徐成露
5.乳腺纤维腺瘤伴多形性小叶原位癌一例 [J], 张利静;杨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类型多种多样。
了解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乳腺癌的各种病理类型及其特征。
第一章:导言
- 乳腺癌的定义和概述
- 研究乳腺癌病理类型的重要性
- 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第二章:非浸润性乳腺癌
-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病理特征
- 乳腺小叶原位癌(LCIS)的病理特征
- 乳腺导管扩张型原位癌(DCLIS)的病理特征
- 乳腺导管-小叶内癌(DCIS-LCIS)的病理特征
- 非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第三章:浸润性乳腺癌
- 浸润性导管癌(IDC)的病理特征
- 浸润性小叶癌(ILC)的病理特征
- 特殊类型乳腺癌(如乳头状癌、黏液性癌等)的病理特征- 海绵状乳腺癌的病理特征
- 乳腺癌的分期和分级
- 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第四章:其他乳腺癌类型
- 乳腺肿瘤的良性病理类型(如纤维腺瘤、乳腺纤维腺瘤等)- 乳腺混合病理类型(如导管-小叶内乳腺癌等)
- 乳腺癌的少见和罕见病理类型
- 具有特殊病理类型的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第五章: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方法和标志物
- 分子分型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分子分型与预后评估的关联性
附件:
1:乳腺癌病理图片
2:相关研究论文和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
1:肿瘤相关法律名词(如医疗纠纷、知识产权等)
2:病理检验相关法律名词(如质量控制、隐私保护等)。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是一种肿瘤性导管内病变,特征为轻度至重度的细胞异型性,上皮增生明显,具有发展《中国癌症杂志》2013年第23卷第8期 CHINA ONCOLOGY 2013 Vol.23 No.8631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I表现及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姜婷婷 顾雅佳 彭卫军 尤超 刘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摘要]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的组织学分级是其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核级有较高的浸润趋势,且术后复发率高。
本研究旨在评估DCIS的MRI表现及与病理学分级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为DCIS的MRI表现,分析其MRI形态学及动态增强表现,进一步讨论MRI特点与组织学核级别间的相关性。
结果:94例患者中检出97个DCIS病灶,非肿块样强化病灶49个,其中节段样强化29个(59.18%);肿块样强化48个。
动态增强表现:包括Ⅰ型曲线20个,Ⅱ型曲线50个,Ⅲ型曲线27个。
BI-RADS:BI-RADS 4A类22个,BI-RADS 4B类19个,BI-RADS 4C类29个,BI-RADS 5类27个。
与组织病理学关系:HNG DCIS病变范围较non-HNG DCIS广(非肿块样强化:P =0.01;肿块样强化:P =0.03),而不同核级别DCIS的MRI形态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NG DCIS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更易出现流出型(P =0.01),BI-RADS显示HNG DCIS更易被判定为BI-RADS 4C类及BI-RADS 5类(P =0.02)。
结论:非肿块样强化DCIS以段样分布常见,结合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BI-RADS分类,可较全面评价DCIS组织学核级别程度,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间质微浸润危险因素分析陈擎;莫淋;杨阳;孟亚秋;徐晓帆;顾军【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间质微浸润的危险因素,探讨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术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DCIS、DCIS-MI共45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伴微浸润分为DCIS与DCIS-MI组,对患者年龄、就诊时是否绝经、肿瘤大小等因素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就诊时未绝经(P=0.006)、肿物直径≥3.15 cm(P=0.006)、有恶性肿瘤家族史(P=0.002)的患者更易发生肿瘤间质微浸润。
结论:具有可触及腋窝肿物、未绝经、乳腺巨大肿物、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危险因素,同时术前行穿刺或术中冰冻提示DCIS、DCIS伴可疑微浸润的患者存在微浸润可能性大,应予前哨淋巴结活检。
触及腋窝肿物为首要症状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应作为首选方式。
%Objective:To analyze risk factors of 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with microinvasion (DCIS-MI) and explore suitable axillary lymph node surgery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DCIS-MI. Methods: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ge, menopausal status at diagnosis, size of breast mass, and pathology reports of 45 patients with breast DCIS or DCIS-MI treated at Jinling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to deter-mine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icroinvasion.Results:Premenopause (P=0.006), tumor size≥3.15 cm (P=0.006), and family his-tory of malignant tumor (P=0.002) were proven risk factors ofDCIS-MI. Conclusion:Patients with clinical palpable axillary mass, pre-menopause, large breast mass, and family history of malignant tumor demonstrated high possibility of DCIS-MI. Hence,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hould be performed.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is highly recommended to patients whose main symptom is palpable axillary mass.【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6(043)013【总页数】4页(P567-570)【关键词】乳腺癌;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腋窝淋巴结;手术治疗【作者】陈擎;莫淋;杨阳;孟亚秋;徐晓帆;顾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市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市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市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市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市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市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乳腺钼靶、超声波等检查的普及与技术提升,使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易被早期发现。
乳腺癌疾病定义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女性乳腺组织,但也可在男性乳房中发生。
乳腺癌的起源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荷尔蒙水平、年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
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了解乳腺癌的定义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非常重要。
乳腺癌疾病定义的第一部分是乳腺组织。
乳腺是一对位于胸部的、由脂肪、腺体和结缔组织组成的器官。
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乳汁,满足婴儿的喂养需求。
然而,乳腺也是恶性肿瘤的发生场所之一。
乳腺由多个小叶和小叶之间的腺体组成,这些腺体通过导管连接到乳头上的乳头孔。
乳腺中的细胞不断增长和分裂,帮助维持正常乳腺的结构和功能。
乳腺癌的定义的第二部分是指癌症。
癌症是指异常细胞在体内无控制地增长和分裂,并且可以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甚至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形成远处的转移灶。
乳腺癌是一种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其特点是在乳腺组织中形成恶性肿瘤。
乳腺癌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导管内癌、导管外癌、间质癌等。
乳腺癌疾病定义的最后部分是关于乳腺癌的发展和进展。
乳腺癌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它通常是由一系列基因突变引起的。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存在于个体的遗传物质中,也可能是后天因素的结果,如环境暴露等。
乳腺癌的发展和进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异常细胞开始,逐渐转变为原位癌和浸润性癌。
乳腺癌的发展和进展需要经过多个阶段。
首先,出现细胞的DNA 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导致细胞无法正常执行其功能,并在某些情况下开始增殖。
接下来,突变的细胞形成肿瘤,可以是原位癌或非浸润性癌。
原位癌指的是癌细胞仅在其发生的原位组织内存在,没有侵犯周围组织。
浸润性癌指的是癌细胞已经侵犯了周围组织或其他器官。
最后,浸润性癌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远处的转移。
乳腺癌的定义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了解乳腺癌的定义有助于医生在早期阶段识别和管理这种疾病。
例如,通过乳房自检和定期乳腺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和诊断乳腺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现状与挑战
张建;张晓辉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8(038)024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肿,占女性癌肿的28%,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是非浸润性乳腺癌,占乳腺癌的10%~25%[1]。
DCIS具有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倾向[2,3],大多数学者认为,DCIS伴微浸润是IDC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4]。
DCIS对患者没有生命危险,但会增加IDC发生的风险。
临床随访发现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与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危险性相关,普通型导管增生(UDH)是正常人的1. 5倍,非典型导管增生(ADH)4~5倍,DCIS为8~10倍[5]。
【总页数】4页(P6132-6135)
【作者】张建;张晓辉
【作者单位】赣州市人民医院南昌大学赣州附属医院病理科,江西赣州 341000;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高等学校核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建议——1.面临的机遇、挑战、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J], 吴王锁
2.生物标记物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J], 张永辉(综述);曹旭晨(审
校)
3.认识价值,分析现状,挑战与应对——对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 [J], 刘艳芳
4.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影响与挑战——基于OECD《教育中的可信赖人工智能:前景与挑战》报告的解读与分析 [J], 钟悦;王洁
5.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和结构进出口现状、挑战与对策 [J], 黄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原位癌
乳腺原位癌是乳腺癌中最早期癌,其中以导管内癌
为主,小叶原位癌较少见。在发达国家,由于广泛应用乳房X线
照相普查,原位癌的检出率较以往用常规方法作出
诊断有显著提高(高出3~4倍),有关原位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
也进展很快。相比之下,我国与之差距较大,临床对原位癌的诊治
还不够规范。现就实际工作中经常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个人
看法。
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癌的生长和扩展都是从原位癌
→早期浸润→广泛浸润。乳腺癌从细胞癌变到肿
瘤达1cm,历时约2~3年,理应在原位癌阶段有足够
时间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遗憾的是,目前临
床确诊为乳腺癌者有90%以上均为浸润性癌,原因在
于癌早期既无症状,查体在乳房内也摸
不到肿块。以乳房肿块为临床表现的原位癌甚为少见。欲提高
原位癌的检出率,要从无症状、无肿块的病人中发现。开展大面积
普查并应用高分辨率的乳房X线照相检查是最
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就我国目
前的现状难以普及,这应是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当前,仍宜立足
于加强临床工作,提高医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事
实上,临床也存在有与原位癌有关的一些征象,如:
乳房近期局部腺体增厚;乳头溢液表现为持续固定
单一乳管血性或褐色溢液(尤绝经后妇女);乳腺结节状增生,
近期局部有突出变硬者;乳头湿疹反复发作者等,如能
提高警惕,注意并顺这些蛛丝马迹追踪作进一步检
查,相信会有更多的早期癌被发现。常用有效的检查方
法有:(1)乳房X线照相。在高质量的乳房X线影像上,原位
癌的特征表现为微细钙化,呈线状或分叉状。目前已有
高分辨的乳房X线照相配有三维定向穿刺活检装置及数字化
系统,使检查更加完善。(2)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
不高,但仍常规应用;乳头溢液生物学标记物如CEA,
LDH(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和c-erbB-2测定对伴有乳头溢
液的导管内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3]。(3)近年来,纤维乳管内视
镜用于乳头溢液病人的检查,为发现、诊断导管内癌又增加了一个有
价值的检查方法。对任一检查疑及癌的部位应切除活检,
必要时行连续切片病理检查。乳腺癌形态学上的异型性,
也反映在对原位癌的诊断中。
一个本属于浸润性癌,而诊断并按原位癌治疗者屡
见不鲜。此常发生于下述两种情况:(1)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报告
为导管内癌的,术后石蜡切片诊断为浸润
性导管癌。这常使医生在治疗的选择上处于两难:
倘若按非浸润性癌处理,施单纯乳房切除术,切除范
围已足够;但术后面对浸润性癌,又不得不采取诸如二
次手术廓清腋窝淋巴结,或行腋窝放疗的补救措施(在腋窝淋巴
结情况不明之下盲目放疗,对淋巴结本无转移的病人不但
无益,反有增加放疗并发症之弊)。也有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在“宁
左勿右”思想指导下,只要诊断为乳腺癌(不论是原位癌,
还是浸润癌),一律行改良根治术,如此也使一些实为原
位癌的早期病人经受了不必要的腋淋巴结廓清。无论治疗
不足,还是过度治疗,都会给病人身心造成创伤。(2)手术中冰
冻切片和术后石蜡病理切片均诊断为原位癌,经若干
时期后出现腋窝淋巴结或全身他处转移者也时有发
生。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其原因在于对以原位癌成分为主、
而已有部分浸润的乳腺癌,在病理切片检查时,由于取材部位
的关系,或切片数量过少,甚而仅依一张或两张
切片所见为原位癌,而将浸润部分遗漏,导致诊断上的
遗误。事实上,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是那些已发生癌组织浸润部分(
即使是很小的局部),而不是在体积上占优势的
原位癌成分。临床医生对此要有足够的认
识,应与病理科医生密切配合、协作,送检的癌组织要充分;病理
医生对原位癌的诊断应严格,取材要全面,必要时需行连续切片,
方不致遗漏有癌浸润部分。
2、乳腺原位癌的治疗:鉴于前述的原因,要强调对已经病
理诊断为乳腺原位癌病人治疗前应再次认真核实诊断的确
切性。对原发肿瘤已行局部切除者,要仔细了解肿块的大小,以及
病理检查切片的数量,需要时应取石蜡块再多作切片,以防止遗漏
有癌浸润的部分,这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手术是原位癌
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2.1单纯乳房切除术:乳房切除可使近100%的病人达
到治愈,是原位癌传统的术式,但病人要以牺牲乳房
、造成身体毁形并因此而带来心理创伤为代价。当当前,国外总的趋向是
逐渐被保留乳房的保守性手术所取代,而乳房切除仅
适应于保守性手术后乳房内复发及局部复发高危病
人。因国情不同,我国目前尚多采用乳房切除术。原位癌
手术,无须行腋窝淋巴结清除。但实际工作中,确切的
诊断往往是从手术后石蜡病理切片检查获得,故手
术时如尚不能完全除外有局部癌浸润的可能时,可
考虑清除腋下群淋巴结(levelI)。如能行腋窝哨兵淋巴结活检,则为
是否需清除腋淋巴结提供可靠依据。
2.2保守性手术:即1/4乳房切除或切缘距肿瘤
外1cm的部分乳房切除术。因此,术式要求在
达到根除肿瘤的同时要保留良好的乳房外形,故在选
择此术式前要仔细考虑到是否会影响到手术后乳房
美观效果的诸多因素(肿瘤的大小,乳房的体积和形态,手术切口
的设计及切除肿瘤后乳房重建的方法・762・中国实
用外科杂志2000年5月第20卷第5期等)。在发达国家,随着乳
房X线照相普查原位癌检出的增多,保留乳
房的保守性手术已被广泛应用。此术式易被病人尤其年
轻女性病人接受;但存在有术后乳房内局部复发之
虞,由此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综合近10年来的大量资料认
为:多数导管内癌病人术后乳房内复发是原位癌残
留的结果,并提出了严格的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指标
和预测原位癌术后局部复发危险性的病
理组织学分类方法。X线显示为孤立微钙化是选用保守
性手术的最好适应证。原发肿瘤大小与复发有关,Cheng等报道
肿
瘤
≥
2
1
5
c
m
和<110cm的癌残X线显示有多处或广泛钙化,或原发肿瘤大(>215cm)者,不宜采用保守性手术。手术切缘情况与局部复发直接有关:切缘近者,复发率为2%;切缘邻近肿瘤的复发率明显增高到36%,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手术切缘各方向距肿瘤不应小于1cm。对局部复发危险因素更为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组织学分类方法。Badve等系统报道了用五种组织学分类预测导管原位癌局部复发的长期随访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按癌细胞的
排列、组织结构、生长类型的传统的分类未能发
现与复发的关系[5];而按VanNuys分类[6],即癌细胞核
分级和组织坏死情况与局部复发最为相关。核分级反映了癌组织
的生物学行为,分级高,复发率高。进而,Silverstein等
综合了与复发有关的若干因素,提出了一预后指数[6]。计算方
法是取三个指标,即肿瘤大小;手术切缘距肿瘤的宽度和VanNuys
分
类
。
瘤直径为<16mm,16~40mm和>40mm的各计为
1、2和3分。手术切缘净>10mm;1~10mm和<1mm
的各计为1、2和3分。按VanNuys分类,核非高
分级、无粉刺样坏死;核非高分级、有粉刺样坏死
和核高分级、有或无粉刺样坏死的,分别计为1、2和3分。
然后,按得分和分为三组,即3~4,5~7和8~9。结果
发现:预后指数为
3~4的病人,就局部无病生存言,术后乳房放疗未显
示受益;而指数为5~7的手术后照射乳房,明显
降低局部复发;指数为8~9的,即使在手术
后照射了乳房,局部复发率仍显
著地高,故推荐采用乳房切除术治疗,不宜行保守性手术。此
法虽稍繁,但确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用价值,至少,
在实际工作中,可用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