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爆震性耳聋
- 格式:pdf
- 大小:269.71 KB
- 文档页数:3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有效性的meta分析摘要和全文后,排除重复发表、非随机对照研究等文献,最终纳人15篇随机对照研究,其中2篇英文文献,13篇中文文献,发表年代为2010至2016年[6-20]。
纳入SHL治疗中使用与不使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的患者共1063耳,每个研究均进行了两组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见表1。
二、 Meta分析结果1.治疗有效例数:15个研究[6,7,8,9,10,11,12,13,14,15,17,18,19,20],列出了治疗后治愈、有效、显效、无效的例数,将治愈、有效、显效合并为有效;meta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检验Q=14.85,P=0.388>0.10,且I方=5.7%,较小,可认为研究间无明显异质性,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
合并的RR=1.358,95%CI为(1.259,1.464),合并效应的假设检验P<0.01,可认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偏倚分析显示,P=0.049<0.05,不排除发表偏倚的存在(见表2、表3,图1)。
2.治疗后听力:6个研究[8,9,10,11,16,17],例出了治疗后听力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检验Q=8, P=0.156>0.1,I方=37.5%,较小,可认为研究间无异质性,因此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的效应值SMD=-0.725,假设检验p<0.05,可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偏倚检验显示,P=0.776>0.05,可认为研究不存在偏倚(见表4、表5,图2) 。
表1.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表1:表2:---------------------+---------------------------------------------------Heterogeneity chi-squared=14.85 (d.f.=14) p= 0.388I-squared (variation in RR attributable to heterogeneity)=5.7%Test of RR=1:z=7.95 p= 0.000合并效应的假设检验P<0.01,可认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耳内镜下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护理【摘要】目的:探究耳内镜下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护理。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2例,时间范围在2018年10月-2020年6月,均进行耳内镜下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采用双盲法将8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在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综合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研究使用。
【关键词】耳内镜;地塞米松;突发性耳聋;护理;突发性耳聋是指在72小时内突然出现的原因不明的听力下降,以耳鸣、耳闷不适感、眩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
应该及时进行医治,并采取合理的辅助护理方式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1]。
本文对耳内镜下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护理进行阐述。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2例,时间范围在2019年10月-2020年6月,,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均进行耳内镜下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采用双盲法将82例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1例。
对照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男:女为21:20,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7.21±3.19)岁;实验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男:女为22:19,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7.68±3.12)岁。
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耳内镜下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选择合适体位,先进行消毒,之后准备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生产厂家: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450,规格:5mg)5mg,在鼓膜的前下象限进行穿刺缓慢注射注射,10min左右注射完毕。
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分析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将9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系统药物和高压氧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38例(82.61%),对照组总有效26例(56.52%),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程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常规系统药物和高压氧治疗,静脉滴注三磷酸腺苷(开封康诺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708)40 mg+辅酶A(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8109)100 U+维生素2.0 g+250 ml 5%葡萄糖水,1次/d;静脉滴注复方丹参(上海新亚药业高邮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2021075)20 ml+250 ml 5%葡萄糖水,1次/d;肌内注射维生素B1(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0238)100 mg+维生素B12(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963)500 μg,1次/d;行高压氧治疗,1次/d;10 d为1个疗程。
治疗前,研究组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检查,患者各项指标正常,且无出血倾向,可进行治疗。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研究组加巴曲酶注射液(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74)联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0513)治疗,治疗第1天缓慢静脉滴注巴曲酶注射液10 BU+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391),之后隔日1次缓慢静脉滴注巴曲酶注射液5 BU+100 ml 0.9%氯化钠溶液,连续4次为1个疗程。
同时隔日1次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5 mg,注射3次为1个疗程。
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73.33%低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巴曲酶注射液;注射地塞米松;突发性耳聋;疗效【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6-0076-01突发性耳聋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该病发病急、进展快,患者不仅会出现听力下降,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
由于疾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需积极接受临床治疗。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药物包括营养神经类药物、血管扩张剂、高压氧治疗等[1]。
其中巴曲酶属于血管扩张剂的一种,其能够有效降低机体纤维蛋白,改善机体微循环[2]。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的疗效,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突发性耳聋;年龄≥18岁。
排除标准:合并中耳炎、药物性耳聋、噪声性耳聋者;合并出血倾向、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近期接受手术者;近期服用过阿司匹林等抑制血小板机能药物;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者;对巴曲酶注射液过敏者。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0.56±4.25)岁,病程1~19天,平均病程(6.56±0.42)天;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0.91±4.33)岁,病程1~21天,平均病程(6.66±0.37)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初诊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8-11-19T13:57:30.78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7期作者:许明江青山(通讯作者)[导读] 结论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初诊治疗突聋与全身激素治疗的疗效相当,两者均可作为突聋的基础治疗。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摘要:目的探讨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初诊治疗突发性聋(突聋)的疗效。
方法将120例单侧突聋患者随机分为2组,鼓室注射组(60例):除常规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治疗外,行鼓室注射地塞米松,隔日一次,连续治疗3次;全身用药组(60例):除常规治疗外予以静脉滴地塞米松,治疗10天,所有治疗结束1周后复查听力,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后,鼓室注药组总体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5.0%、18.3%、20.0%和36.7%,全身用药组总体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1.7%、20.0%、21.7%和30.0%,两组间疗效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初诊治疗突聋与全身激素治疗的疗效相当,两者均可作为突聋的基础治疗。
关键词:鼓室注射;突发性聋;疗效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耳科的常见病之一。
近年来,许多的药物被应用于突聋的治疗,然而,糖皮质激素是公认的有效且最常用的药物[1]。
在突聋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可以全身给药(口服或静脉滴注)或局部用药(鼓室注射或耳后注射)。
目前,鼓室注药被越来越多的耳鼻喉科医生应用于突聋的治疗,但多数临床医生将其作为挽救治疗,对其初诊治疗持谨慎态度[2],为探讨鼓室注射类固醇激素初诊治疗突聋的疗效,我们开展了随机对照试验,现将相关的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以我科2016年1月到2108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单侧突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的诊断指南[3]。
所有患者经专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排除梅尼埃病、中耳病变、蜗后病变及耳毒性药物等明确病因引起的听力损失。
中老年突发性耳聋给予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经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中老年突发性耳聋的疗效。
方法:选取中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共27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个组别,在一般性资料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治疗途径,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经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后的效果较好,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后对中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成为中老年突发性耳聋的优选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老年突发性耳聋;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中图分类号】R764.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056-02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的高峰年龄是50~60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地塞米松有抗炎、消肿、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突发性耳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治疗作用影响不同,因此本文通过观察鼓室注射地塞米松与传统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干预的治疗效果,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单侧发病的中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共27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排除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中老年性疾病和意识障碍等的患者。
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对实验用药无过敏反应。
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两个组别。
每组各137例,其中男142例,女132例。
年龄范围在45~70岁之间。
所选取的患者均为病程相近的突发性耳聋患者。
在观察组的137例患者中,有男性73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为(57.1±1.6)岁;在对照组的137例患者中,有男性69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为(59.3±2.6)岁。
鼓室地塞米松注射加外耳道微波热疗突发性耳聋1例作者:周宝书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4年第10期1.病例资料患者柳某,男,54岁,于2014年5月18日起床后自觉左耳听觉丧失,数小时后觉有眩晕、恶心,当即去某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诊断为“突发性耳聋”收住入院。
经全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否认病前有带状疱疹和感冒史。
他院采用综合性治疗,曾用细胞生长因子;地塞米松针弥可保针静滴;敏使朗片口服和高压氧仓等措施。
住院11天,疗效欠佳而出院。
于2014年6月2日来我院就诊,查阅病历和5月31日检查的纯音测听图显示平坦型重度耳聋(56——70db为重度耳聋)。
拟订治疗方案:(1)鼓室注射地塞米松针5毫克,间日一次;(2)外耳道微波热疗一日一次,每次30分钟;(3)综合性治疗:①弥可保针1毫克静滴一日一次;②维生素B1片20毫克一日三次:③耳聋丸一丸一次,一日二次。
经治疗10天,纯音测听检查显示语言频率125—1000Hz段平均听域下降14db。
患者自觉用手指触摸外耳道皮肤可闻及摩擦声。
十天后鼓室注射地塞米松针间隔两天一次;外耳道微波热疗一日一次;每次30分钟;弥可保针一毫克静滴间隔两天一次,其余口服药不变。
至6月22日结束治疗。
纯音测听检查语言频率恢复正常。
改口服弥可保片,维生素B1巩固疗效。
2.讨论突发性耳聋是耳科的抢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不少学者认为其发病前多与内耳微循环有关,从症状学、颞骨病理学、解剖治疗学表明内耳微循环功能不良或丧失,可能是直接因素。
内耳病毒感染亦为主要因素之一。
其治疗效果与就诊及时与否有明显影响,一般认为在一星期内就诊治疗有可能康复或有效。
不然,就可能导致终身失聪,基于上述病因学理论,目前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措施是一种综合性的多管齐下的全身治疗。
血管扩张剂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药和维生素及能量合剂;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细胞生长因子等药物。
并配合高压氧仓治疗;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微循环,通过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量,改善内耳血液血氧供应,达到治疗目的,然而,所有药物和措施均非靶性的,所以综合性治疗未能得心应手,不少病例为之感到遗憾。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聋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在治疗不同类型突发性聋患者临床治疗实践中的效果。
方法:本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2019年8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依照硬币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研究组患者进行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纯音听阀值,分析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聋患者临床治疗实践中的效果。
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治疗后纯音听阀值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0.05)。
结论:在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运用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效果显著,可帮助患者实现临床症状的缓解。
故应当在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推广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方式。
【关键词】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突发性聋;治疗效果突发性聋在临床上主要指的是突然发生且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
这一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同时伴有恶心、耳鸣、眩晕等[2]。
最近几年,突发性聋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该疾病俨然成为了危害全民健康的一项主要疾病。
突发性聋极为显著的特征是突发性,且并病程进展较快,严重时患者会失聪,这一疾病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以及生活均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治疗突发性聋的方式逐渐丰富起来。
基于此,笔者对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在治疗不同类型突发性聋患者临床治疗实践中的效果进行了全面的探究,现形成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实验所包含的对象是因突发性耳聋来我院就诊的患者,患者总数110例,病例选取时间介于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以硬币法为客观依据将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的划分,每组包含患者55例。
研究组患者年龄范围是38-69岁,均值为(46.83±3.92)岁;男女患者数量比为29:26;其中轻度耳聋患者32例,中度耳聋患者15例,重度耳聋患者8例。
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21例疗效观察作者:刘源兵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16期我科自2006年起尝试用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突聋),取得一定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我科自2006年5月~2007年9月治疗突聋患者21例(21耳),均符合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1996年上海制定的突聋诊断标准。
男12例,女9例,年龄21~60岁,平均45.1岁。
就诊时病程2周~4个月,平均2个月。
使用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前,均用常规方法治疗1~4周,平均3.5周。
治疗包括血管扩张剂、抗凝剂、神经营养药物,同时配合高压氧等。
治疗方法外耳道皮肤清洁消毒,1%利多卡因棉球置于鼓膜表面3分钟。
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在耳显微镜下于鼓膜后下方行鼓膜穿刺,缓慢注入5g/L地塞米松0.5ml。
然后保持患耳朝上,平卧30分钟,保持安静,不作吞咽动作,使药液尽可能保持在鼓室内较长时间。
每周注射1次,每次2.5 mg(0.5ml),4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1~4个疗程。
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期间暂停其他治疗。
所有患者鼓膜穿刺注药前须知情同意并签字,嘱鼓膜针孔未愈前耳道勿进水。
结果疗效按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1996)制定的突聋疗效分级标准判断。
21例治疗完成后1个月行纯音测听检查。
21例中,显效6例,0.25~4KHz听阈平均听力提高35.5dB:有效8例,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20.5dB;无效7例。
有效率为66.7%。
讨论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临床有自愈倾向。
由于病因不明确,目前治疗方法多样。
各种治疗方法及疗效均在65%左右。
临床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法,使用多种药物包括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激素、抗凝剂、右旋糖酐、组胺、利尿剂、高压氧等,尽管在药物治疗上有较多争议,但激素的使用,对内耳炎症有效。
这种内耳炎症的产生可为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缺血或梗死灶周围的自溶结果。
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的临床疗效分析周亚平【摘要】目的分析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突聋的74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照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9),对照组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低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的改善,研究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听阈,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7(015)018【总页数】2页(P110-111)【关键词】地塞米松;鼓室灌注;突聋;疗效【作者】周亚平【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河南洛阳47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43+7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 d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以上。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单耳甚至双耳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可伴耳鸣、耳胀满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多采取改善内耳微循环、糖皮质激素、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凝等药物进行治疗[1]。
为探究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74例突聋患者分组研究,现将具体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突聋的74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将其按照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9),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22~60岁,平均年龄在(43.2±2.5)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3~57岁,平均年龄在(44.1±2.3)岁,以上患者经过临床相关检查均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鼓室灌注联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薛远琼;朱怀文;阮奕劲;石雄州;蔡卓;肖富新;刘芊【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14【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ratympanic dexamethasone per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udden deafness. Methods Thirty - eight subjects(thirty - eight ears)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including group A(38 subjects;38 ears)and group B(38 sub-jects,38 ears). The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A were given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dexamethasone,combined with perfusion of dexamethasone into the tympanum. The control group simply applied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dexamethason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average hearing threshold changes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observed.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averag e hearing threshold was(70. 24 ±15.28)dB and (51. 28 ±21. 26)dB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average hearing threshold was(70. 35 ± 16. 27)dB and(60. 17 ± 24. 32)dB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group B( P ﹤0. 05). The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A(94. 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B(78. 9% ). There was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and complication in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for sudden deafness with dual pathways combined withhormone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for the treatment of sudden deafness therapy.%目的:观察鼓室灌注联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
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李继泉;彭韶平【摘要】目的探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10例思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治疗组(40例)、对照1组(38例)和对照2组(32例).3组均采用舒血宁片及甲钴铵注射液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混合液治疗,对照1组采用泼尼松治疗,对照2组采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比73.7%、71.9%,P>0.05).治疗组2例出现一过性轻微疼痛,1d后缓解,无一例在用药过程中出现明显不适、中耳感染、或鼓膜穿孔、血压升高、血糖波动、胃溃疡及性情改变等.对照1组3例出现血压升高;3例出现血糖升高,治疗后效果欠佳;2例出现失眠、烦躁,3例出现胃部不适.对照2组4例出现血压升高;3例出现血糖升高,治疗后效果欠佳;1例出现胃溃疡.结论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混合液、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及泼尼松治疗突发性聋均有效,三者之间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推荐地塞米松磷酸钠作为鼓室内注射药物治疗突发性聋,并作为突发性聋的初始治疗.【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3(014)012【总页数】4页(P56-58,78)【关键词】突发性聋;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泼尼松;舒血宁;不良反应【作者】李继泉;彭韶平【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43+7突发性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 d 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至少在相连的2 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 HL 以上[1],其年发病率约在2/10 万~20/10 万[2],病理机制尚不清。
地塞米松不同给药途径对突发性聋治疗效果的影响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药物,被广泛用于突发性聋的治疗。
它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减轻内耳发炎和免疫介导的损伤,从而改善耳蜗和听力功能。
地塞米松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其治疗效果,主要有口服、静脉注射和耳蜗内给药三种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不同给药途径对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的影响。
首先是口服给药。
口服地塞米松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达到内耳。
相比其他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方便简单,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研究表明,口服地塞米松在突发性聋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口服地塞米松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突发性聋的治愈率。
而且口服地塞米松的副作用相对较少,可以更好地被患者接受。
其次是静脉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可以迅速将药物输送到血液循环系统中,达到内耳。
这种给药途径可以快速提供高浓度的地塞米松,对急性症状的缓解效果较好。
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发现,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的总有效率达到86%,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并且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
最后是耳蜗内给药。
耳蜗内给药是将地塞米松直接注射到耳蜗内,以提高药物在内耳的浓度。
耳蜗内给药需要通过鼓膜穿刺或灌注器将药物注射到内耳,操作较为复杂,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医师进行。
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相对较少,但研究表明,耳蜗内给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内耳中地塞米松的浓度,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地塞米松在突发性聋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口服给药方便且效果较好,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静脉注射给药可以迅速缓解急性症状,但限制较多。
耳蜗内给药能够提高地塞米松在内耳中的浓度,疗效显著,但需要专业医师操作。
耳内镜下鼓室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分析石磊【摘要】目的:比较耳内镜下鼓室内注射与全身使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
方法6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依据激素的给药途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耳内镜下鼓室内注射激素治疗,隔日1次,辅以全身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对照组全身使用激素、扩张血管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10 d。
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57%和42.4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及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86%和27.27%,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耳内镜下鼓室内注射激素治疗较全身使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6(020)006【总页数】2页(P1199-1200)【关键词】听觉丧失,突发性;自然腔道内镜手术;中耳;地塞米松【作者】石磊【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如东 226400【正文语种】中文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诊之一,目前已证实糖皮质激素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有效,但对于全身使用还是局部使用激素治疗尚有争议[1],收集我院收治的6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激素的不同给药途径加以总结分析,比较它们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如东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68例,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其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18~75岁,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依据激素的给药途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19~74岁,平均(47.73±15.30)岁;发病时间为(5.7±2.7)d;治疗前平均听阈(63.7±19.9)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