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论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杜威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绝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断送教育。
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
他说,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
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
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
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
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参加者。
当然,这种令人诚心以赴的目的,是受教育的儿童在实际活动中切实感觉到的,并对儿童的行动起着摄引和指导作用的。
否则硬要天真活泼的儿童依附或屈从各种遥远的渺茫的外加目的,儿童既不对他们毫无实际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
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其实,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杜威进一步说,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
它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因而是具有实验性质的。
它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为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的,因而以否定教育者的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的。
杜威反复申论,生长和生活无止镜、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
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终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一再指责由教育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教育目的,教师秉承这种法定的目的而要求儿童以之为目的。
父母对于子女也是如此。
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切合儿童的理解和需要,在儿童发展中并无实效。
特岗教师-教育目的理论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这个学问点历来是特岗老师聘请考试中的常考学问点,出题形式以单项选择题和推断题为主。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仔细备考。
常考的教育目的理论主要有五个:1.宗教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3.个人本位论;4.教育无目的论;5.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进展的辩证统一论。
1.宗教本位论西欧中世纪盛行,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所谓教育目的的宗教本位论,就是主见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抱负,把人培育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将教育为神学服务、以神压抑人道推到了极端的地步。
宗教本位论很少出题,一般假如出题可能考查代表人物;或给出观点,问是什么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主要观点: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主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意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
因此,要提倡民族主义,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进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的观长期以来是社会本位论,并且这种社会本位表现偏重于教育维护社会统治方面。
社会本位论是常考学问点,主要出题方式是给出一句名人名言,问该句名人名言是持有什么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了社会、国家、培育合格公民这三个关键词,凡是和这三个关键词有关的陈述都是社会本位论。
还有留意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长期是社会本位论。
另一种考法是给出几个代表人物,让考生识别哪一个或几个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常常与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混在一起去考。
3.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主要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动身,强调教育要听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意人的需要;注意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见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自然人”,进展人的共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个人本位论也是常考学问点,主要出题方式是给一句名人名言,问该句名人名言是持有什么教育目的论。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基本依据从上述几种教育目的论可以看出,影响教育目的论或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因素包括:第一、人性假设;第二、社会理想;第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其中,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人性假设和社会理想都依赖于这个根本因素。
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
但是,教育目的的这种主观性又是以其客观性为存在的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方面,人都有追问世界之根本的哲学兴趣;另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的哲学观念都会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
而哲学观念对于教育活动最重大的影响莫过于对于教育目的设定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一切感官所得都属于现象,宇宙的根本是理念。
所以,个体如欲追求真理就不能诉诸感官的体验而应当依赖理性。
教育的目的不在灌输知识,而在启发理性,认识理念。
所以理性的培养就成为柏拉图教育目的论的核心。
相反,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先有外物的存在,后有感觉经验。
所以,一切知识均来源于后天,都要通过感觉经验。
所以,教育目的应当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包括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从而形成他所谓的“绅士”教育目的论。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们的教育目的论也往往建立在他们对宇宙之根本如“天”、“道”、“理”、“性”等问题看法的基础上,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根本,从而从根本上修身养性。
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肯定会受到不同世界观或哲学观念的影响。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乃是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发端。
《教育学》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高频考点——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卢梭认为,人生下来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
因此,儿童的教育要远离腐化的上层社会生活,远离充满罪恶的城市,主张把儿童带到乡村大自然的淳朴环境中,把他们从社会的不良影响下挽救出来,在教育中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
永恒主义者赫钦斯说:“一个公民或一个国民的职能……在不同社会之间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人的职能,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中都是一样的,教育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作为人的人。
”马利坦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
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
”二、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涂尔干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再认识[摘要]约翰·杜威,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著作和全面体现。
在此书中,杜威在论述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其教育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
但杜威是否真的是认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缺少了目的的教育如何才能发展?还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另有所指?本文将在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基础上挖掘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生活;生长;经验;目的;民主杜威,美国19世纪末以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并且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成为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
杜威把社会和儿童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讨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目的理论--“教育无目的论”。
但是在杜威的理论中教育是否真是没有目的?还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另有所指?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进行探讨。
一、杜威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目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他对于教育本质的描述。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教育即生长。
他认为人的发展与形成只是天生的本能生长的过程,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促进这种生长。
生长不仅包括体格方面的,还包括智力的、道德的和社会的,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
生长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连接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生长的结果是引导到儿童习惯的养成。
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本能生长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就是生活。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而不是从书本中学习。
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的:一、生活离不开教育。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生长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生长。
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三、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既包括对人的改造,也包括对整个社会的改造。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和他所生存的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的主动的尝试与环境的反作用这二者之间的特殊结合。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B、卢梭C、赞科夫D、弗罗贝尔正确回答A个人标准理论和社会标准理论是教育目的论中的重要理论,它们是相对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根据个人标准理论,人天生就有良好的直觉。
教育的目的取决于人的本能和自然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的本能和自然自由发展。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的评价应以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为基础。
社会本位理论认为,个人的成长取决于社会,教育的效果只能通过其社会功能来衡量。
教育成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和贡献。
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教育除了社会目的没有其他目的。
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确定。
19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学家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孔德、德国的纳托布和法国的杜凯姆。
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公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教育的过程就是把社会价值观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身上,使儿童从没有社会特征的人转变为具有社会要求的个人素质的“新社会主义者”。
扩展数据: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学派”认为,社会是一种现实存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生活在社会之中”。
因此,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教育要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要目的,一切教育都要服从社会的意愿。
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的限制,反对封建蒙昧主义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人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然而,排除社会对教育的限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不正确的。
针对当前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采取相关措施,平衡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我的教育目的论
中国教育目的的研究实际上是在对国内外教育目的考察反思的基础上来构建教育目的
理论的。
在教育目的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存在这样一条研究思路,即按照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历
史类型来考察它们的发展。历史上的教育目的观主要体现在社会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问题
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最初表现在“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与“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激烈交锋,“人本位”教育目的思想史从卢梭开始,经康德和
裴斯泰洛齐,在裴斯泰洛奇的影响下,又经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斯宾塞,直到19、20世
纪的“儿童中心主义”运动,包含了“一切能力和谐发展” 、“德智体和谐发展”等观点。
在19、20世纪初,德国的纳托普、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杜威,几乎同时在各国大力倡导
“社会本位”的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处于“儿童中心论”运动中心的美国,教育目的实际
上是持“社会本位”取向的。在这之后,经由实用主义教育把两者机械统一起来,直到在我
国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科学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
在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陈述中,多次强调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
要,要把两者辩证的统一起来,但我国教育目的的实际的价值取向究竟如何,依旧存在很大
的分歧。我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经历的教育目的的事实是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的,其取向
以“社会价值”为主导,并没有出现“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平衡、协调发展,更没有
明确的主张过要突出选择“个人价值”。当然,有很多学者我国教育目的的研究基本上持传
统的“社会本位”倾向。但是,我认为,现代的“社会本位”教育观不同于之前叫嚣甚喧的
“社会本位”观了,我们已经开始将个人发展、个人自我实现的目标包含在教育目的之中。
只是要完全实现“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平衡、协调发展,依旧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这取决于教育活动本身的性质,同时也受到政治过程和非政治过程两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
教育目的首先要符合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其次,中国教育目的的研究工作,长期与社会上
各种教育思想的讨论、国家教育方针的研制工作交织在一起,各利益集团参与、政府对教育
决策的协商、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与控制、行政人员的任免、课程设置、教育制度的调整等问
题,以及来自社会上各种流行的价值观和文化变迁带来的心理变化等都影响着教育目的的价
值取向。
由于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大多是以现实的个人或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为取向,而关于教育
目的的未来取向问题,却很少有学者去论述。我认为,教育目的不仅是以当前对象的现实状
况和需要为依据,同时也是对未来人的一种预期的规定,是对教育对象的合乎规律发展的可
能性的科学认识。也就是说,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
辩证统一。当然,在我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整合协调教
育中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两方面,虽然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抉择与统合上的
困惑,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国,我们需呀正确处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矛盾,中国现
代教育目的必须坚持兼顾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通过教育这个中介,规
范的把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化成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从而
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目
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将人的发展放到一个关键位置,在教育实践
活动上明确的正式的体现出我们对于人体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