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永字八法
- 格式:docx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21
讲义一、永字八法:即“永”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的基本笔画,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点为侧。
2,横为勒。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提为策。
6,撇为掠。
7,短撇为啄。
8,捺为磔《笔阵图》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横如千里之阵云,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弩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二、点画的分类与详解1,点1.1点的分类:(1)方点,(2)圆点。
圆点又分为左向点、右向点、直点、提点、长点等。
1.2点的写法:(1)方点:左上逆锋,右上轻提,右下顿,左下行,左上回笔调锋,正下行,提锋收笔(2)右向点:左上逆锋(笔锋渐提)右下顿笔(有圆收之势),左上提锋收笔(3)左向点:与右向点相反(4)直点:露锋入笔,行笔铺毫,提锋正上收笔(5)提点:露锋入笔,铺毫右下行,提笔回锋,调整笔锋准备右上行笔,右上露锋出尖笔(6)长点:同反捺。
2,横画2.1横的分类:(1)长横,(2)短横2.2横的写法:(1)长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笔,右上提笔,调锋,右向行笔(渐提至中部,后渐按),右上轻提,右下顿(有圆转之势),左上回锋收笔(2)短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右上行笔,提锋右下轻收笔。
3,竖画3.1竖的分类:(1)悬针竖,(2)垂露竖3.2竖的写法:(1)悬针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最后露锋出笔。
(2)垂露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收笔时笔锋偏左行,转右下行,最后,右上回锋收笔4,撇画4.1撇的分类:(1)平撇,(2)竖撇,(3)斜撇,(4)柳叶撇4.2撇的写法:(1)平撇的写法:右上逆风,右下顿笔,左上收笔,调锋往左下,露锋平出尖(2)竖撇的写法:起笔以及行笔的前段与竖画相同,至中间,行笔方向渐往左下,渐渐变细,露锋出尖。
(注意线条的弧度与弹性,不能出现弧度过大或者线条疲软)(3)斜撇,起笔同右向点,行笔直接往左下,稍有弧度,不能过大,露锋出尖(斜撇的特点是较为劲挺、凌厉)(4)柳叶撇:露锋入笔,渐行渐铺毫,中断最粗,过中断后渐渐提笔,最后露锋出尖(注意行笔过程中的弧度与线条的挺拔,线条不能太平)5,捺画5.1捺的分类:(1)斜捺、(2)平捺、(3)反捺5.2捺的写法:(1)斜捺:左上轻逆锋,右下行笔,铺毫,越铺越厚,至最厚处,停驻,慢慢提笔右行,渐行渐提,露锋出尖。
永字八法基本释义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弩”。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6.捺法捺,也就是“磔”。
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
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
与“”末端相似。
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点为侧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
“永字八法”、楷书偏旁部首200法“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
具体写法: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
第一,强调笔势。
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
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
第二,强调体势。
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
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顾盼指的是笔势,向背指的是体势。
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
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揿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
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横”的笔画较长,具体写法为,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
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缰,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
“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
文/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七)“永字八法”与八面出锋及其他在米芾的书论中,最为让人费解,争论最多的莫过于“八面出锋”这一概念了。
一种说法认为所谓的“八面出锋”是说米芾的书法作品中每一字的每一笔其起笔和出锋的方向和形状不尽相同,富有变化,因此,米芾的本意应该在于一个“变”字;还有一种说法不是针对书写的结果,而是在于毛笔这一工具上,即认为米芾的意思是说书写时要将毛笔这一锥状体的各个锥面都能够用到,而不是如一般人书写时仅仅使用毛笔的一个锥面。
秉持第一种观点的书写者会把自己主要的精力花在书写的结果上,以最终字的效果作为自身的努力目标,我将这种状态的行为称作写字—写的对象和目标是“字”。
持第二种观点者通常的做法是为了能够将毛笔的锥面得到充分发挥,故采用转腕或捻管的方法以求面面俱到,这种书写,过程成为其根本目的。
其实依然是一种对象化的思维在作祟,简言之,这样的书写是一种脱离了日常实用的书写,背离了古人书法行为的真实情况。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查遍老米的书论,硬是没有找出“八面出锋”这一概念,比较相关的就是一句“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研究者也多以此为出处,只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四面变成了八面,尔后就成了“八面出锋”。
我们细想老米的这句自许之言,四面也好,八面也罢,“四”和“八”肯定都是虚指,并不重要,我们也姑且称之为“八面”好了,这样也很合老米通常的说法。
老米一生都在追寻魏晋古法,也自称是悟到古法之人,也即是说“八面”也应该是古法的内容之一。
在米芾的书论中,八面还出现过几次: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
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海岳名言》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
自“颠沛”字起,在唐林夫处,他人所收不及也。
—《海岳名言》出现的几次基本都和智永和尚有关,但却很难读出有具体意义的信息,勉强可以算得上信息的是八面与楷书最有关联,似乎笔画匀了不行。
永字八法详解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一般来讲,永字八法是说的楷书,那么我们也不要仅仅把眼光局限在楷书上面。
既然,永字八法可以看作是书法的“笔诀”,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篆隶书,都是有一定的用笔法则和技术规范要领的。
下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论书永字八法的:(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这一段论述虽然简单,但是大致说出了书写时候的发力方向、手势趋向、书写技巧。
古人喜欢用形象比如,语言简洁。
我们今天因为不太通晓训诂学,很容易导致对古人文词的误读。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
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这里提到的《三昧歌》,我猜想,这是不是就是“手操”的内功心法呢?和传说中的《九阴真经》类似吧。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看看人家说的,会了八法,就能通一切,还有说的更明白吗?!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这里提到的“指趣”我觉得颇耐人寻味。
“指趣”是啥?手势?手操?技术规范要领?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看看人家怎么说的----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会了所谓的“手操”,啥字都会写了,因为汉字无非就是八个笔画而已。
《翰林禁经》(唐.李阳冰)论永字八法:【点】为侧,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横】为勒,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下两头,以笔心压之;【竖】为努,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要有力;【挑】为趯,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左上为【策】,策须斫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左下为【掠】,掠者拂掠须迅,其锋左而欲利;右上为【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其笔不罨,以疾为胜;右下为【磔】,磔者,不徐不疾,战行顾卷,复驻而去之。
学会【永字八法】之九阳神功,再学乾坤啥啥啥展开全文相传王羲之游天台山,梦见仙人,白云先生传其口诀,手授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永字八法口诀】“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点-“侧”、横-“勒”、竖-“努”、钩-“趯”、提-“策”、撇-“掠”、短撇-“啄”、捺-“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掌握了这八招,相当于张无忌学会了九阳神功这个护体神功,将来再学乾坤大挪移,就是分分钟的事了。
点为侧,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鸟之翻然侧下,又如巨石侧立,险劲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点以露锋作收,三角一肚,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横为勒,勒是勒马用缰,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横梁平衡。
如横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
具体写法常是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竖为弩,弩为弓同努,有力之意,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
竖画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竖画当如支柱般,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
钩为趯,同跃,跳跃之意,取左向出钩,短而有力之势,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
钩画斜度和弯度都不宜太大,尤其在竖画末尾停顿转折处,小且锋利。
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再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提为策,同挑,策本意指马鞭,有策马之用鞭之意,多为左边,取右上斜出之势,与右边撇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
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撇为掠,掠指如手拂物之表,拂掠之意,取潇洒利落之势,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短撇为啄,鸟之啄物之意,取笔锋峻利之势,如鸟之啄食。
行笔快速,笔锋峻利。
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捺为磔,音哲,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砚渍堂画语》——永字八法解析永字八法,是书法的结晶。
中国书法,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孥(如张弓之力)(4)钩为趯(如跳跃之状)(5)提为策(如策马之策起之状)(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笔锋铺张)。
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收笔需要勒住笔锋。
像牵着马缰绳的感觉,要有向回的力量。
竖,也就是“弩”。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的感觉,略有弧度,要有弹性。
钩,笔画形状像古代的戈。
与竖画衔接自然,有力度。
有突然跳跃之势。
提,斜横,书写时,像马鞭策在马身的感觉,要快,干净利落,策于马身弹起之势。
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书写时像梳蓖在头上掠过,自然舒展。
啄,短撇。
笔画像鸟啄物的感觉,清脆。
锐而快速之势。
捺。
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毫尽力铺散永字八法,不是简单的永字的书写方法。
是对书法用笔的阐释。
能够帮助大家理解中国画的用笔;使中国画更具欣赏性;也让中国画有了自己特殊的印记。
用笔的书写性,把我们带入了一多彩的国画世界。
刘金保(又名刘金宝),别署砚渍堂主,民族:汉,1968年12月生于天津。
现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印社社员。
师从张牧石,曹福泉,韩文来,刘新华,贾广健诸先生。
著有《画蝶图谱》,《荷花画稿》,《蝴蝶花卉画法》等书。
作品[多梦时节]参加1997年文化部举办[中国工笔画展]并获三等奖。
作品[暖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秋烟]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作品[香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3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作品[霜月]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4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作品[秋雨]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6年[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展]作品[初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8年[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展]。
历史上永字八法是怎么来的?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é),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典故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以后,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深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
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
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上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
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
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我们常说的“永字八法”到底指什么?
其实永字八法就是“永”字的八个笔画,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的运笔方法,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共八画,具体分解如下:笔画一:点为侧,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横为勒,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笔画三:直笔为努,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钩为趯,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笔画五:仰横为策,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画六:长撇为掠,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乾净俐落,利而不墬.。
笔画七:短撇为啄,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画八:捺笔为磔,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万千,“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习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