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免征农业税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免征农业税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免征农业税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免征农业税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免征农业税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

班级:0871

姓名:吴曲宇

学号:010*******

一、问卷设计

调查目的

今年是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第四年,在过去的四年内,农民的负担是否有所减轻,农民的收入有没有相应的提高,带着这个问题,我在今年暑假用了3天时间,深入我省农业大县某县选择了一个离县城距离适中的乡村的100户家庭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内容主要设计三方面:一农民收入情况;二是农村条件的改善情况;三是否仍存在着地方政府坑农害农的事件。

关于农业税减免的调查问卷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配合与支持,请您务必认真填写,问卷如下:

性别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 家中人口数_________ 所在村_________

(1)您对国家减免农业税的政策有多少了解?

A.很了解B.大体知道C.不了解,只关心它有没有带来真正实惠(2)您的家庭月收入的大致情况:税改前__________ 税改后_________ A.500以下B.500—1000 C.1000—1500 D.1500—2000 E.2000以上

(3)税改后,农药、化肥、农具等产品的价格有怎样的变化?

A.显著增加B.小幅增加C.无明显变化D.小幅减少E.显著减少(4)税改后,您交付的土地承包费有什么变化?

A.显著增加B.小幅增加C.无明显变化D.小幅减少E.显著减少(5)a.税改后,您享受到的政府补贴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对这些政府补贴满意吗?

A.很满意,得到很多实惠B.补贴得不多,没有明显意义C.虽然得到补贴,但其它费用上涨,被抵消了

(6)a.税改前,日常情况下,村里搞公共建设向你们的收费项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

b.税改后,若有增加,增加的项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a.近年来,您认为村镇卫生所的医疗条件有怎样变化?

A.显著改善B.小幅改善C.无明显变化

b.您认为村镇医药供应的情况怎样?

A.基本药品齐全,供应及时B.药品供应不足,质量较差C.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

c.您和您的家人生病会不会立即治疗?

A.马上治疗B.小病能拖就拖,加重了才治C.大病治病困难,能挨就挨

(8)a.村里的孩子义务教育有困难吗?

A.很大一部分有困难B.少部分有困难C.基本没有

b.您对政府和学校的建议和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a.您是否关注农业新技术?

A.关注B.一般了解C.基本不关心

b.村镇上是否组织农业技术培训?

A.经常组织B.组织不多C.基本不组织

(10)您对农业税减免的总体看法:

二、调查报告

推进以免征农村税为主体的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进一步理顺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取消农业税这个措施将对三农问题产生一系列影响,其意义是重大的,延续千年的“皇粮国税”时代结束了。为了调查取消农业税后可能引发的问题,我们展开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问卷分析

自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如果不从事其他产业仅靠种植粮食获取的收益仅仅略高于国家最新贫困线标准(693元),仍属于低收入贫困人口(低收入贫困人口为694至958元)。据受调查的农户说,在取消农业税前,基本上“连吃饭都顾不住”,现在是“有所改善”,“最起码可以顾住吃了”,但如果想一年下来能有剩余,则不可能。如果家里有孩子上学,结婚,有病人需要医疗等大事,则没有其他办法。所以,农村孩子辍学较高,不过自实行中小学免费教育,并对国家级贫困县实行教育补贴后,大多数孩子基本都能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完成。但农村医疗问题仍十分严重,虽然现在实行了三级医疗体制,但农民有病后仍然还要自己拿出很多以部分钱来,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件很难办到的事,而平常的小病,如感冒、发烧等则是没有被包括在合作医疗范围之内的。因此,农民得这些病后,很多选择在家熬,而不是去医院或者卫生所,因为这些小病的花销如果去医院的话,往往也需要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元。所以,有些小病往往会因此被耽搁成大病。因此,目前农村的合作医疗体制并不完备,国家对农村医疗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在农资方面,农资的大幅度增加几乎抵去了免农业税带来的实惠。肥料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各种农药的价格也是贵的惊人

取消农业税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取消农业税是落实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农业税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体系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业税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帮助,取消农业税是对农民最直接的扶持。

(二)取消农业税面临着很多困难

1、现行的财税制度是主要制约。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政收入的完成主要还是依靠层层下派财税指标,而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政府,相当部分的任务是由他们负担。同时,在制定任务的时候上级不可能知道下级具体的税基情况,也就是由于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导致了在制定任务的时候只能依靠上年度完成情况作为依据。但是,税基的变动是常态,因此计划任务有可能与现实脱节。这是长期以来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只能放在“收钱”这种工作中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基层在税收工作中长期存在“上清下不清”从而引发乡村负债的重要根源。

2、财政紧张是矛盾的集中体现。基层政府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派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完成本级政府职能,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既要找钱完成财税任务,又缺乏足够的财力完成工作,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仅不利于发挥政府职能,让群众感觉到实惠,而且还引起了部分群众的反感。取消农业税后,基层政府更加面临着财力紧张的局面,成为加深这种矛盾的诱因。

广大干群对全部免征农业税后的看法和意见

一是希望照顾好农村弱势群体。过去有农业税征收就有农业税减免,农业税减免款可用于农村烈军属、五保户和老弱病残户的困难照顾,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盼望这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一定要照顾好,建议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或由上级财政实行专项补助。

二是盼望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不动摇。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实现种田“零税赋”。农民盼望30年不变的政策要继续下去,坚决不要重新调整土地。一些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少数地方利用免征农业税的名义,随意圈占农民耕地,使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失。

三盼增收的渠道更加通畅。农业税免征仅是“少取”,农民盼望政府在“增收”和“多予”上对农民给予更多关注,办好农村职业教育,输出合格外出务工人员,创办产业协会,增强农民抵抗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提供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让农民更有信心发展农业经济。

农业税取消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分析

' 农业税取消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分析 农业税是国家向一切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我国,征收农业税由来已久,俗称“皇粮国税”,但随着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收入群体差异的实际情况,我国终于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从此,中国农民彻底告别“皇粮国税”。 一农业税取消的历史背景 1、农村税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50年代初,新中国刚诞生,百废待兴,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我国确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行“以农补工”政策,通过提取农业剩余用于发展城市和工业,这对整体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必要的。根据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当在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时,政策应将“以农补工”改为“以工补农”。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已经下降到21%,1995年下降到17%,在工业产值大幅超过农业产值可我国仍然在实施偏倚工业发展的农税政策,依靠提高农业剩余发展城市工业,这是导致农民负担过重的重要政策因素。 2 、城乡税制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实行不同的税制,使农民承担着比城市居民还重的负担。向农民征收的税种是农业税,同时具有增值税和所得税的性质。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2936元,月收入仅200多元,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却要交%的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这显然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3 、我国具备了取消农业税的能力。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2003至 2005年全国财收入分别突破 2亿元、万亿元和万亿元大关,2004年财政收入增收 4500亿元,2005年增收 5000多亿元。农业税收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的比例不到 2%,国家财政有能力承担取消农业税带来的减收。虽然取消农业税会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尤其是农业大县财政减收会更多,但中央财政给这些地区转移支付后,较大地缓解了地方的困难。所以,从国家长远发展的大局看,只要有利于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社会有利于协调发展造成的瓶颈制约,付出这些改革成本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值得的。

2020年个税改革最新方案

2020年个税改革最新方案 新方案 目前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目分为11类。 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这11类分别是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此次个税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合并部分税目。如果以前面所说的“大综合”方案来看,是将工薪所得、劳务报酬、稿酬等经常性、连续性劳动所得等,合并为“综合所得”;其他财产性所得以及临时性、偶然性所得仍作为“分类所得”。 不过,前述省级地税局所得税处人士认为,“小综合”的方案更为现实。 第二步则是完善税前扣除,即在合理确定综合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的基础上,适时增加赡养老人支出、子女教育支出、住房按揭贷款利息支出等专项扣除项目。 第三部则是适时引入家庭支出申报制度,即在保持以个人为纳税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允许夫妻联合申报家庭赡养老人、子女教育、住房按揭贷款利息等相关支出,并在夫妻之间分摊扣除或由一方扣除,夫妻双方分别纳税。 “比如,月收入按5000元计算,先减掉3500元扣除额。剩下的1500元,如果按照分类申报,可以直接减掉利息支出,作为应税额。 如果按照家庭综合申报,在减掉利息支出的同时,还可以减掉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的支出。”前述省级地税局所得税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最后一步则是优化税率结构,即以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结构为基础,适度调整边际税率,合理确定综合所得适用税率。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税收系主任朱为群说,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一直都很清楚,是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制度,但具体从合并税目到费用扣除,从家庭申报再到税率调整,其实是一环扣一环、连续性的。

坚持五个不动摇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范文最新推荐------------------------------------------------------ 坚持五个不动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争创新的业绩的必要的条件。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党性理念,增强党性素质,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必须参加的活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新要求。真正的政绩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所谓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正确的政绩观,要从全方位去考察,一是创造政绩的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二是创造政绩的最高目的,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创造政绩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创造政绩的主要途径,要坚持求真务实,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一句话,要把党和人民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本人认为要坚持“五个不动摇”: 一、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加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加快 1 / 14

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只有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才能为抓好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各级领导干部创造政绩,就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既要抓经济建设,又要抓社会进步;既要抓城市建设,又要抓农村发展;既要抓当前发展,又要注重可持续;既要抓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既要抓体制改革,又要客观地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重大战略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否则,在政绩观上要陷入误区。比如现在有少数干部不是把心思放在为人民办实事、谋实利上,而是考虑个人得失、心浮气躁,搞劳命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整体推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为民服务不动摇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名利,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

浅谈取消农业税后的利弊

浅谈取消农业税后的利弊 刘阳核 摘要: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一个里程碑。这项改革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农业税取消后一些缺陷也逐渐暴露,这些问题急待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取消农业税利弊分析解决对策 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2005年岁末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让9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这使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老百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一)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力发展。 1.当前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设施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低等问题还很突出。“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长期积累的产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的大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裕了国家才真正富裕起来。只有农村稳定,国家才真正的稳定。 2.农民是我国低收入群体,取消农业税消除了地方各类费的搭车收取,可直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体现城乡公平负担原则。首先,农民是我国的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市民而各种税费负担却大幅度高于市民,且在就就业、社保等方面也不能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其次,农业税征收却没有起征点和免征额,将农业总收

关于三农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三农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调查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三农问题落实情况,并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使这次实践活动成为投身社会的良好途径;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农村的感情,拉近了我与中国国情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更加明确学习的动力与使命! 二、调查内容: 了解三农问题及农民收入情况,了解实践地基本情况。对基层经济建设情况深入了解,关注三农基本问题。通过走访等形式,发现现存问题与优点,从农民收入来源,农民子弟的受教育程度,农民的业余活动,农村的面貌变化等不同方面来展现农村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要调查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与缺点。 三、调查结果: (1)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调查过程中村民热情大方说起这些年来的变化,老乡们可是有说不完的话,远了不说,就说五六年前,农民收人还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至少—年的口粮。

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收人微薄。当时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增加了农民收人,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技术不断更新,在养殖上,品种培育,疾病预防等方面不断创新。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完善,农民的收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蔬菜大棚成为“时尚”,商品运输业都逐步解决,易于管理,操作简单,收成好,具有丰厚利润。部分村民(男性居多)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村里的留守妇女不仅务农,还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编制汽车垫、织假发等手工制作。更有村民经商致富。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弊端。留守儿童成为不可回避的焦点,没有父母在身边教育,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使很多的孩子辍学在家,难以管教,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子女在外打工,留下年迈的父母无人照看,只能守着诺大的房子,自我照顾,生病无人管。农村文化娱乐较少,不少农民缺乏娱乐活动,不利于家庭和睦。不可否认农村和城镇还存在着不小的贫富差距,但村民与村民之间也有不小的差距,有的村民认识落后,行为懒散思想意识没有更高的追求,或者家中劳动力缺乏等原因。有的村民经商,跑车拉货,带来可观收益,贫富差距明显不平衡。由于不合理的治理,村里部分地段没有及时规划建设,村庄里,旧屋闲置很多,大都是八、九十年代修的。有的在村边新修楼房,老屋抛荒空闲,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活垃圾没有合理处理,以至于垃圾遍布地,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2)关于三农问题 我们了解到三农问题的基本内容:农民、农村、农业,其中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内容摘要: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困难。农村各级组织都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采取有利措施,克服各种困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取消农业税农村发展机遇困难建议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05年12月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2006年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自此结束了种田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取消农业税,是继土地改革、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又一次革命,也是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而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重要实践,给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历史机遇。 取消农业税给农村发展带来的机遇 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当前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农民负担过重、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全面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特别是纯务农农民家庭和耕地面积比较多的家庭增收效果比较明显。农民把上交农业税的资金投资到种植、养殖等方面,其利益相应增加,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后劲。 取消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和土地的利用率,减少了土地抛荒现象和盲目外出打工的现象。农民没有农业税的负担和压力,就会主动抓住惠农机遇,自由地选择增收行为。同时由于取消农业税为有意进行耕种更多土地的农户腾出了利润空间,使他们有可能将这部分节省下来的费用,用于从原承包农户手中按照一定价格将抛荒土地转租过来,这有利于土地逐步向部分农户集中。此外,一些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可将土地按照一定价格转租给其他农户,使农村自由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可能,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 取消农业税切断了干部与群众之间产生矛盾的渠道,改善了基层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实现了农村和谐。一方面,取消农业税很大程度上平抑了物价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为实现农村和谐注入了经济活力,终结几千年来“种田交税”的历史,使农民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优惠政策,极大地争取了民心。另一方面,取消农业税,彻底解决了因农民负担过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情况发生,缓解了农村长期以来一直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在根本上实现了干群关系改善。 在取消农业税之前,农村税费征收历来是农村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税费征收时乡村干部直接进村入户收缴,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常常遭到拒绝,有时为完成收费任务而采取粗暴方式,使广大村干部因为收费的原因同村民关系紧张。现在农业税取消了,村干部不用再挨家挨户收费了,转而主要做一些协调、服务工作,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减少干部与群众的直接正面摩擦,拉近了干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 取消农业税有助于抑制村级集体新增债务。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都负债在身,这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取消农业税费之前,很多村都存在借债垫付农业税费从而累计形成债务的情况,在取消农业税后,村委会不用再为完成农业税征收任务而去借钱垫付收不上来的农业税费了。说明取消农业税后,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减轻了村集体负担,没有农业税,就可从源头上控制过去利用征收农业税乱收费、乱摊派的搭载现象,有利于进一步化解村级债务。

全面取消农业税后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全面取消农业税后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引言 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农民们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2009年,我村农民人均收入为3009元,而纯收入有1340多元。这些都是因为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们引进新的农业技术,使农产品产值增加,加上政府的一些惠农政策,例如发放良种,发放一些化肥等,这些为农民减轻了很多的压力,使一些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将土地按照一定价格转租给其他农户,土地逐渐集中,原来存在的土地抛荒现象得到控制,一部分放弃耕作的农户有重新耕作,由此可见国家对农民的重视,政府对农民的关心,这些有利益国家的“三农”政策,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市场意识,科学意识得到了增强,由于种粮收益增加,加上国家惠农政策的引导,农民肯自愿购买大型农机具,引进高产农种,加上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使可耕作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他们面向市场,靠科技,因地制宜的调整种植,养殖结构,自觉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农业模式,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这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基础。 全部取消农业税----这标志着中国农民将彻底告别千年“皇粮国税”,“以农养政”时代宣告结束,一个“后农业税时代”正在到来,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取消农业税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巩固改革成果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走更长的路。” 二、全面取消农业税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乡财政压力加大,公共品供需矛盾突出 1、县乡财政收入萎缩,基层政府运转困难。 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特别是农业特产税比较集中的地区,农业税及特产税取消前,县乡财政对农业税和特产税的依赖程度较强。取消农业税和特产税后,县乡财政收入的主体税种缺失导致财政收入萎缩,县乡财政的自给能力大幅降低。基层财政收入除少部分依靠非农产业以外,大部分依靠上级财政预算和转移支付资金。但数量非常有限。并且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主要是维持政府运转的一

个税改革(论文

个税改革(论文 浅析中国个人所得税法改革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考试地区: 工作单位: 联系:

名目 摘要┉┉┉┉┉┉┉┉┉┉┉┉┉┉┉┉┉┉┉┉┉┉┉┉ 2 关键词┉┉┉┉┉┉┉┉┉┉┉┉┉┉┉┉┉┉┉┉┉┉┉┉ 2正文┉┉┉┉┉┉┉┉┉┉┉┉┉┉┉┉┉┉┉┉┉┉┉┉ 3 1.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概念、地位以与历史沿革┉┉┉┉┉┉ 3 2.中国个税法律实践面临的问题┉┉┉┉┉┉┉┉┉┉┉┉┉ 5 2.1分项所得税制不适应经济进展的需要 2.2税率设计不合理,工薪族成为纳税主体 2.3累进税率级数过多,最高边际税率过高 2.4起征点设定不合理 2.5个人所得税征收、监管手段落后 3.国外个税改革特点与体会┉┉┉┉┉┉┉┉┉┉┉┉┉┉┉ 8 3.1由分类所得税制向综合所得税制转换 3.2扩大个人所得税税基 3.3降低最高税率,减少税率分级 3.4缩减个人所得税扣除政策 3.5个人所得税指数化 4.中国个税法律改革的取向┉┉┉┉┉┉┉┉┉┉┉┉┉┉┉ 10 4.1选择和确立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 4.2降低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减少税率档次 4.3在个人所得税减免、扣除政策的规范与统一上,也应该有更合理的设计 4.4建立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税收征管方 注释┉┉┉┉┉┉┉┉┉┉┉┉┉┉┉┉┉┉┉┉┉┉┉┉ 14

摘要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由于立法之初的体会、条件所限,个人所得税立法与征收等方面专门多深层次的问题随着经济的进展逐步暴露出来,本文从中国个人所得税立法的概念和进展沿革入手,剖析了当前中国个人所得税法所面临问题,并在分析国外个人最新所得税改革体会基础上,提出有关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取向的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字 个人所得税,个税改革,综合税制,个税起征点,个税征管

对农业税取消后几个现实问题的思考

对农业税取消后几个现实问题的思考 对农业税取消后几个现实问题的思考 今年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今春两会前夕作出了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此后国家又出台了若干粮食、种子直补、限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等措施。这一系列惠农政策直接带来了农民收入在今年上半年高达10.9的增长,出现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GDP增幅的好势头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区)统一降低农业税率1个百分点,12个省(区)农业税率普遍降低3个百分点。除吉林、黑龙江两省全部免征农业税外,有5个省(市)自主决定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可以肯定地预料,5年内农业税这一在我国存续了上千年时间的税种将会彻底同8亿多农民朋友挥手告别。农业税的取消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件,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税的取消,将直接导致与其相适应的诸多原有体制发生一系列重大而又深刻的重大变革。从笔者近年来对农村的调研来看,在取消农业税之前有以下几个现实性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这些问题看似跟农业税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到农业税取消带来的成果,进而影响到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问题一:农业税取消后,人地矛盾纠纷怎么解决? 在今年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下,许多地方都掀起了一轮“要地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人地矛盾纠纷。这些要地的农户有的是二轮土地

承包时因嫌税费过高没有要地的,有的是外出打工后自动放弃土地承包权的,有的是新添了劳力或出生了子女的,有的是按照二轮承包时的政策不应分地的等,尤其是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返乡要地的现象最为普遍。由于原来许多人不要地,导致1996年前后各地都出现了数量不小的抛荒地,而当时的村委会为了保证国家税费,不得不想方设法把这些抛荒地处理给一些人耕种,或是将抛荒地抵给债主,或是同一些种田大户签订承包合同。现在面对大量要地的农户,村里基本上没有耕地可给。由于要不到耕地,享受不到国家政策的实惠,无地农民与村委会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甚至发生了械斗等极端行为。可以预见,在农业税全部取消后,如果这个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必将愈演愈烈,进而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大局。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本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搞一刀切,站在保护农民利益的立场,想方设法满足要地农民的要求。对一些外出后承包地被本组农民捡种的,要协调捡地户将这些土地交给还给原承包户;对一些已经被长期发包抵债的,依法终止合同,把耕地退还给回乡要地的农户;对一些由村委会出面将抛荒地集中承包给种田大户的,依法终止承包协议,由村集体和要地农户共同向现承包户适当支付一定比例的补偿金;对一些承包原抛荒地而又种植了林果等多年生作物的,在合同到期前或果树淘汰前,仍可以由现在的承包户经营,在种植经营期间由现在的承包户向要地的原土地承包权所有者支付一定比例的补偿金。总之,采取的措施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又能让各方接受,就可以大胆探索和实施,尽快在农业税取消前圆满化解人地矛盾。

最新新中国农业税大事年表

新中国农业税大事年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依照有关规定,在广大农村地区征收农业税。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1%,到2004年,农业税下降到占全国财政收入不到1%。2004年,全国农业税收入232亿元,而到2005年,全国农业税收入减少到15亿元。1949年至2005年我国农业税总收入累计达到4200亿元,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以下资料为新中国农业税大事记: 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条例规定,全国农业税的平均税率为常年产量的15.5%。 1983年开始,除农业税外,国务院还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决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年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 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凡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农业税的纳税人。牧区省份则根据授权开征牧业税。至此,我国现行农业税制实际上包括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等三种形式。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率先在安徽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1年3月2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扩大试点,积累经验”,具备条件的省份可以全面推开试点。 2001年4月25日,国务院决定暂缓扩大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集中力量进一步做好安徽省的试点”。 2002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青海、宁夏等16个省(市、自治区)为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加上原来的安徽、江苏(2001年全面推开)、浙江、上海(这两个省属于“自费改革”)等,试点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改革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即:取消屠宰税,取消乡镇统筹款,取消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用三年的时间逐步减少直至全部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征收办法,规定新农业税税率上限为7%;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以农业税额的20%为上限征收农业税附加,替代原来的村提留。 2003年3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应结合实际,逐步缩小农业特产税征收范围,降低税率,为最终取消这一税种创造条件”。当年,税费改革在全国推开,中央财政拿出305亿元用于税费改革的专项转移支付。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补贴作用研究(精)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补贴作用研究 2010-9-14 摘要:农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中,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拟从财政补贴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有效地刺激农村经济的发展,先简单回顾历史上发展农村经济所采取的一些财政补贴政策,然后提出在新时期,特别是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财政政策引导农村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财政补贴,政策建议 一、历史上的一些农村财政政策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中国一开始选择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资金投入大,资源需求多,这与当时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现实很不相符,从而不得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控制住价格水平以及各种资源的使用,低成本的收购工业用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农产品,将资源集中于重工业的发展中,这相当于用尚且落后的农业经济哺育刚刚起步的工业经济,这种与国力明显不相适应的政策,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困难。这一时期的财政体制总体上也是一种高度集权的体制,建国初期,我国的财政体系是中央、大行政区和省三级财政,地方上的县、乡还没有独立的财政,之后随着大行政区的撤销,实行的是中央、省(市)、县的三级财政,乡镇财政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其财政支出则由国家和自筹两者结合解决,待实行人民公社之后,乡镇财政则转变为公社财政,农村财政实行的是一种人民公社下“财政包干”制度,不过由于包干上缴的比例太高,公社发展农业的资金物资并不充裕。由于当时中国的财政体制主要是为工业化进程服务,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相反通过人为的剪刀差方式,最大限度的将农业生产剩余投入到工业中去,地方上没有财政的自主权发展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同时统购统销制度使得农业生产没有动力,缺乏效率,各类农产品的供给相继出现短缺,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农村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改革开放时期,中央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了地方上的财政权限以及地方上缴比例等方面内容,同时增设乡镇一级的财政机构,建立起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财政体系。在这一时期,中央开始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被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财政上也开始补贴农业,给予许多农产品价格补贴,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对于超额农产品供应,收购价格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通过财政补贴实行一些奖售措施,比如农民每上缴一定量农产品就可以较低价格购买、奖励化肥良种等等。这种财政补贴对农村经济产生了较好的刺激作用,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产品的供给增加,较高的收购价格和超额收购价格带来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经济开始持续增长。但是由于乡镇财政的设立,国家财力有限,一部分支出只能由乡镇财政自筹解决,从而增加了向农民的摊派、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1994年我国财政体制开始进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开始有了比较独立的财税权,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即当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时候,国家以保护价收购,从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而当农产品供应不足时,则在市场上出售收购来的农产品,平抑物价。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财政补贴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对农产品的补贴基本上是在流通环节,在收售上给予价格上的好处,但对农业生产并没有什么措施,农业生产上没有什

农业税取消的背景

农业税是国家向一切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我国,征收农业税由来已久,俗称“皇粮国税”,但随着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收入群体差异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取消农业税作为在农村工作中的一种有益尝试。 2005年3月14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庄严宣布,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已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这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从此,中国农民彻底告别“皇粮国税”。 农业税的由来及演变 学界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农业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和变化。但无论形式怎么改、名称怎么变,“皇粮国税”一直是农民天经地义必须缴纳的。 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 唐朝初年,实行了“租庸调”法。安史之乱后,杨炎提出了两税法,包括“量出为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等内容。“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杨炎这一“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可以说是当时一大创举。但是,财政支出总量当时难以把握,所以减轻农民负担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到了宋朝,王安石变法调整了不合理的宋代徭役征调制,规定当役人户可以出钱代役,由政府另雇人。此法将徭役转化为税收,是税收制度的进步。 明朝后期,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把明朝前期繁重的赋税徭役合并折银征收,同时以州县为单位计算田数和人丁,按田亩征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使赋税制度趋于简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的速度,同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可是,它同样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明末,人民的负担更重了。 清朝雍正年间,实行了“摊丁入亩”,它将人丁税并入土地税,将税与农民负担能力直接挂钩,比以前更为公平。实行地丁合一,取消了丁口编审,也使农民的人身束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是我国农业税的一次重大改革。

对个税改革的看法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对个税改革的看法 据《中国证券报》报导,针对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有62名人大代表在2个议案中提出,目前个人所得税法对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者存在税率偏高、税负过重的问题,建议修改个人所得税法。 目前中国个税征管模式并不是非常适应中国的国情,其一,虽然个税起征点有所提高,但并不能实质性的解决工薪阶层负担过大的问题;其二,具有很大的一刀切的嫌疑,同样收入的纳税人,其负担不同,而费用扣除额却相同。在此情况下,以税收调节社会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的作用就难以充分体现。 个人所得税是对我国公民个人和在国境内的外籍个人取得的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其无论是对我国财政还是对我国民都具有非常重大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对所得税的改革也是非常关注。 人大代表对个税的修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建议: 建议一,提高个税起征点。即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目前的2000元调高至5000元。众所周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是非常大的,虽然有专家称,这个标准能将80%的工薪族排除在外,但这也正好说明了,中国工薪阶层收入的过低。但又有另一个调查显示中国去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将近1800亿元,65%来源于工薪阶层,而真正高收入群体的纳税并不是很多。所以,如果真的将这80%排除在外,又用什么弥补这一部分的税收空缺呢? 建议二,应以家庭为单位。有建议提出应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税收。这是个很新颖的提议,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基本扣除,再区别对待每个家庭的实际人口,收入等确定其它单项扣除,如果真的能实现,也许就很好的解决了一刀切的问题,也能更好的体现社会公平。但是,似乎,这个制度实行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确定每个家庭的不同负担?如何制定各种不同情况给予的税收扣除标准?征收成本会不会更大? 建议三,降低个税税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认为应该下大力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农业税的发展 (一)古代社会的农业税 1.夏商周的“贡”“助”“彻”。我国农业税的雏形是早期的贡赋制度,它产生于夏朝。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已经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政权,农耕经济逐渐走向繁荣,自然孕育出税收体制。夏朝的赋税采用“贡”法。《尚书·夏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做贡”,即只要有土地,就需要缴纳贡额。《孟子·滕文公篇》记载:“贡者数岁之中以为常”,即不论丰年、歉年,一统纳贡。税额以若干年的平均数为标准,形式上是一种定额税。 商朝的赋税采用“助”法,闻名于世的是井田制。《孟子·滕文公篇》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商朝将田地划为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其余八块分给八家,八家在干完公田的农活后,才能耕种自己的田地。公田所得上缴国家,私田所得归农户。 周朝时期的社会生产力较商朝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户耕种的收益增加,逐渐出现“私田收益大、助耕公田收益小”的现象,于是,周朝在赋税上将“助”法改为“彻”法。《孟子·滕文公篇》中对周朝田赋缴纳方式的记载是“周人百亩而彻”,即共同耕种一百亩田地,需要向国家缴纳十亩的收获物。这种征收方式是一种比例税,以亩为计征单位,十取其一。 2.初税亩、田租和租调制。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重要节点,牛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应用与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土地耕种逐渐摆脱集体耕种模式,开始转向个人和家庭的耕种模式。春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田赋制度应属鲁国的初税亩。在鲁国实行初税亩之前,沿用的仍是井田制,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户开垦出大量荒地,私田数量增加,而公田及上缴收获物不变,使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于是,鲁国开始实行改革,废除私田、公田制度,承认土地可以被私人所有,然后对所有土地按亩征收,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奠定了君主专政制度的基础,标志着君主对国家赋税权力的集中控制,是我国历史上农业税税制的一次重要变革。 秦国在秦简公时期开始征收田租,按田亩征收,将田与租联系在一起。秦朝统一天下后仍沿用田租制向土地所有者收取田租。秦朝的税赋种类较多,有口赋、田租、徭役、户赋等。在秦朝初期,统治者还本着轻徭薄赋的治国理念,减轻农民赋役,促进农耕发展;后期,统治者暴政致使农民徭赋越来越重,民不聊生。汉代初期,为了国家稳定、百姓安定,国家推行减轻田租的轻税政策,田租“十

中国三农发展史

中国三农发展史 (古代史部分) 中国的农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阶段。在这一时期,半坡原始居民掌握了种粟的技术,还有蔬菜和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农业文明就源于这一时期。大家可以说出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吗?1.地域差异,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因地制宜。2.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实行集体劳作。 距今四五千年前,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纺织技术有了新的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纵观历史会发现生产力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这次也是,但它同时也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因为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出现,而国家正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奴隶主和努力两个阶级形成了。 夏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的发展。(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了配合农业发展,历法也有较大进步,我认为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夏朝的《夏小正》,它记载着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等内容。(此外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的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回顾历史和现实我们还可以知道统治者所做出的一切决策和行动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经历夏朝和商朝之后,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井田制相适配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这里不多讲),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给诸侯臣下,授田者只能时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一定贡赋。那是耕地沟洫(xù)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农业税是谁取消的 [取消农业税后的思考]

农业税是谁取消的 [取消农业税后的思考] 2005年新年伊始,众多新闻媒体相继报道,全国22个省份相继宣布取消农业税,农民卸下肩头重负,这项延续了几千年专门对农民征收的税种退出历史舞台,这对全国九亿农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农业税取消了,农民得到了实惠,但是“三农”工作不能简单地认为不收税工作就减轻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就减轻了。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相关部门众多专家和学者也正在研讨取消农业税后的配套改革政策和措施。 目前“三农”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市场信息、实用技术缺乏,生产资料市场不稳定、坑农现象突出,农村普遍缺医少药、许多群众看不起病,农民还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等,需要做的事很多。需要我们彻底摆脱“催粮罚款”的工作思路影响,做到尊重农民、服务农民。 五年免征农业税的目标即使实现了,那也只是“少取”,减负并不等于增收,还得想方设法开辟“多予”的渠道,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农民盼望的不仅仅是不缴农业税,还有更多的收入、更好的学校、

更方便的医院、更幸福的日子。 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家惠农政策仅仅在减免农业税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普遍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种粮直接补贴、降低农业税等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资涨价“掏走”免税实惠,多重因素影响农资价格涨落。高含金量还要有高落实率,如何不让惠农政策打“折扣”,把“真金白银”交给农民,是2005新的一年中广大农民的真情期待。 农民收入,事关农村的繁荣稳定,事关国民经济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把政策规定的应该给农民的一分一厘都交给农民,做好“加法”; 把应向农民减收的一分一厘如数地放在农民口袋里,做好“减法”,以农民收入的增加,撬动农村市场,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国农村的发展就会迈入新天地。

农业税的历史

农业税的历史 古代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王朝中叶,国家经济特别是财政发生危机时,不得不进行改革。而改革是围绕增加政府财力、实现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税费改革也是如此。而在封建社会,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收。 唐代中叶实行两税法,以财产多少为征税标准,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多少改变了课税集中在贫苦农民头上的情况。但逐渐成为人民的苛重负担。四十年后负担增加了几倍。 北宋中叶,王安石实行变法。制定均输法、改革青苗法、推广农田水利法、颁布免役法、贯彻方田均税法、推行市易法、实行保马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扩大和充实了国家财力。《文献通考》卷4《田赋四》载:国家赋税收入,景德中六百八十二万九千七百石,皇右中三十三万八千四百五十七石,治平中一千二百二十九万七千石。而熙宁十年(1077)年,两税额为五千二百一万贯、石、匹、斤、两。 明代中叶,张居正实行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财政改革,将夏税、秋粮、里押、均徭、杂役和土贡合并成一起,编成总数来征收,赋役改为征银,按田亩和人丁计算。改革后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史载明朝政府太仓藏粟达到一千三百石,国库积银也有六千七百万两之多。 清代中叶,雍正实行“摊丁入亩”的财政改革。它是封建社会的地丁银,摊人田亩统一征收,取消了人口税,但丁徭仍存在。实行此办法,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以田赋征收为例,康熙二十四年(1685)共收田赋银24449724两,粮棉731400石。嘉庆十七年(1812)共收田赋银32845474两,粮4356382石。以每石粮折银1两计算,后者较前者增收24.49%。 总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税费改革,统治者都是把增加财政收入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改革的结果都较大幅度地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最终农民负担也增加了。 二是财政体制集中过多,分权过少。从秦朝开始,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制,财政制度、法律、税收减免等,无不由中央统一决定。全部财政收入上缴中央,军费支付、官俸的发给、其它的开支,无不来自中央财政。实行郡县制,皇权不下县,乡镇开支自己负责筹集。还建立了完备的财政、税收、监督机构,保证了收入上缴无遗。 秦代之后,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不断完善,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最典型的是北宋。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三条措施: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的措施是:设转运使掌一路之财,由通判掌一州之财,取消留使、留州的名目,各州的财政盈余全部运往京师。财权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地方苛捐杂税,无名征收,名目繁多。“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岁入财赋,数倍唐室。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朱熹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今夫取民之财可谓悉矣,一夫不耕,耕者在田,而获者在门;匹妇之蚕,织者在机,而征者在屋,天之所生,地之所产,苛可以衣且食者,皆为犯禁,何民不穷也。”《都官集》卷2宋代政府对人民的种种科敛掠夺,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 三是对农民管制过多,放活过少。中国封建集权制政府的经济制度的全部结构和它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对社会基本生活资料——土地,以及生产者的控制,对直接生产者征收赋役制度的基础之上。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中央集权制政府的权力也是由此基础上而实现的。 把封建的土地、户口、赋税制度捆在一起运行是秦代商鞅变法时确立的。政府对农民实行“制土分民”的分配政策。就是把土地按户一份一份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耕种国家授予的土地,获取了长期的占用权,向封建国家交纳一定的租税和服兵役、劳役。制定户籍制度,规定全国的户口由国家统一管理,实行户口登记。以五家为最小的单位,伍以上以十家为单位。在此基础上,征收田赋、军赋、口赋等税收。秦始皇31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同时强化了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同土地和赋税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二千年大体不变的过度集中的财政收入机制。其间,从北魏至唐代中叶三百年实行均田制。但仍是户口、土地、人民、赋税紧密结合。唐安史之乱后,由于户籍份乱,人不地着,贫富悬殊,政府不再以人丁为征税对象,而采取以地为课税对象。但两税法又开恶政之开端,两税之中,包括正供与杂税。过了不久,又视两税为正供,另征杂税了。 清代政府执政后,制定<赋役全书)登载土地、人丁的等则及数量,计算和确定田赋、丁银之原额。以田赋、丁役作为正赋。 以明代万历年间的数额为准。康熙51年(1712)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法令,并未取消人头税,但由于把全国的丁税总额固定下来,不再随人口的增加而增税,对人民有一定的好处。雍正年间,实行“摊丁人亩”,才正式取消人头税,中国的封建赋税制度才向近代社会的财税法迈进了一大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