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桥教学设计(00001)

16桥教学设计(00001)

16桥教学设计(00001)
16桥教学设计(00001)

16桥教学设计

16桥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过程与方法

看、听、质疑、品读、讨论分析、汇总、共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主人公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主人公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教学过程。

2、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学习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检查字音、字形

(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特别注意“肆”、“奠”的写法)

(2)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6;疏导撤离7~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感受险情

1.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抓住“像泼”、“像倒”谈感受。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A.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B.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C.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A.“跳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B.指导朗读。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A.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朗读: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说话练习: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或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这样的险情吗?

4.感受人们的紧张

(1)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随机理解“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2)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转换角色,体验危急)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

二、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

1.洪水如猛兽般袭来,死亡正一步步逼近,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就是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桥。当他们跌跌撞撞地向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又想怎么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5.交流

四、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来,这一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树起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老共产党员!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桥》。

五、体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五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可以上网查阅更多“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

板书设计:

桥―――――老支书

窄窄的木桥前像一座山

开始发抖冲上去揪出儿子

痛苦呻吟用力推儿子上桥

轰地塌了被洪水吞没了

(不朽的生命桥)

16桥教案设计

16. 桥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有韵味。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1)构思别致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的句、段,来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洪水中逃生并不熟悉。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的品质的表达方法学生接触不多,本课不作刻意强调。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 3、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一层,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第二层,老汉用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桥──“生命桥”;第三层,老汉用他自身的光辉形象矗立起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党群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题目蕴含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搜集各地遭受洪水的文字、图片的幻灯片和音像资料;制作重点句子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桥》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板书课题:16、桥(课件展示木桥) (1)齐读课题:

小学五年级16《桥》教学设计

16《桥》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16《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自学提示: 1、读课文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组成的词,多读几遍。 2、画出容易读错的地方提醒一下大家。 3、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再读课文,说一说那儿让你感动? ●四、自学、交流: 1、交流容易读错的地方。如多音字的读法。 2、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说一说那儿让你感动。 ●五、精讲点拨: 1、请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

16桥教案教学文档

16、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满怀深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金色的鱼钩》学完了,那个长满红锈的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鱼钩留在了我们的心里,那个舍己为人的老班长的光辉形象留在了我们的心理,伟大的长征精神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同样讲述的是和平年代一位老人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感人故事。 二、读题,检查学生课前质疑情况 1、通过预习,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1)体现人物品质的问题:文章为什么以《桥》为题?(2)感受人物内心:老汉到底想喊什么?(3)理解内容,体会中心: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2、再次读题,师引入:一座窄窄的木桥,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三、课件展示本课内容与画面,学生初次直观感受故事,引起心灵的震撼。归纳主要内容并梳理文章的顺序。 1、主要内容:黎明时候,洪水爆发,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顺利地过桥,最后他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的事情。 2、文章的顺序: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四、指名朗读,教师指导,检查学生在课前朗读给家长听的情况。 五、以读为主,从对暴雨和洪水的描写中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越来越大,人们的极度恐惧、惊慌失措及生命的危险。 1、黎明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添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7、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引导:从句子中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六、品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

16.《桥》教学设计

16.《桥》教学设计

生命桥人性美 16.《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张新元 设计理念: 《桥》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课文讲的是一位老汉(村党支部书记),又是父亲。面对滔滔的洪水,人们惊慌失措,而老汉却稳如一座山,慌而不乱,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只有群众——人性美。当他发出了“是党员的留下”的时候,他想到了自己是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人性美。当在人群中发现自己的儿子,一把揪住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儿子留在最后——人性美。如何让人性美在学生心中扎根、升华呢?首先,通过入情入境,导入课题,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引出主要人物,为后文垫下基调;接着通过入情入境地读、细品词句,设身处地地想,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情势危急;继续再读再悟,以巧妙的过渡语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老汉的身上,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让学生的心间溢满对老汉的敬仰之情,并体会人物形象:迂回曲折,回到课题,探究课题深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赞美老汉,抒发自己敬仰之情,将“老汉”的形象将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中;而临近课束之时,启发想象,读写迁移,顺势而导,情感渲染,笔触情发,总结升华,引起共鸣。 本课的教学设计,教者在深研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景——以情激情;以读为本,以悟为根——入情入境,细品词句;启发想象与联系实际相结合——读写迁移,笔触情发,突出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思想,在整个教学中坚持在朗读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点亮心中明灯;在自读自悟过程中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领学生我能说、我会说、我想说;亦坚持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亦显得淋漓尽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联系上文理解“咆哮,狞笑”等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16桥

汽车 Audit评审车身 制定审核会签 批准 2005-6-22制定 2005-7-1实施

录目 评审实施准则Audit1、车身缺陷分级标准2、车身Audit 、白车身质量等级评定3 检查、白车身(重型车)表面Audit3.1 Audit检查、白车身(重型车)间隙3.2 4、车身质量等级评定检查、车身面漆(重型车)4.1Audit 检查、车身涂胶(重型车)Audit4.2 Audit 检查统计与分析5、车身、6 车身Audit评审实施准则 1、引言 为了查明待发交的车身的质量状况,跃进汽车股份车身厂都对下线的车身实施产品Audit检查。该产品Audit(车身Audit)处在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分界点上。 因此通过产品Audit的评审,各车间可以进行改进和调整,对所有可以确定的缺陷进行描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Audit中被确定的缺陷按照偏差的程度(部质量标准)和它所产生

的影响(从用户的角度)来衡量其严重程度。 车身Audit不是一个保证系统,而是一个评价系统。它根据待销售的车身的质量状况来评价和监督当前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ISO)另外,车身Audit是针对外界用户,尤其是考虑到一些挑剔用户在买到车的头一天或一周所提出的要求进行调整的。 此外,按照部质量标准,在车身Audit中被确定的缺陷是按照用户的要求来划分轻重程度的。这种轻重程度的划分考虑到: ---用户认定这种缺陷的可能性 ---用户对被确定的缺陷的愤怒程度(容忍程度) 为了确保近期的Audit结果具有可比性,车身Audit在车身厂围采用同一种检查表,执行同一个检查标准,并按照同样的方式来实施。 2、说明和实施 2.1、适用围 车身Audit在跃进汽车股份车身厂的围实施。 2.2、执行部门 负责实施车身Audit的部门隶属于车身厂的技术质量科---独立于负责车身焊装、涂装的生产车间。 2.3、负责公司围车身Audit协调工作的部门 负责车身Audit在公司围的协调工作的部门是:技术质量科Audit评审小组。其主要任务是: ---系统的筹备及维护 ---所有车身销售质量状况的评定

第十六课《桥》教学设计

第十六课《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 呻吟、搀扶、祭奠、舌L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与思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拓展与延伸】读一读《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然后以 《桥》为题写一篇关于师生情谊的作文或小诗。 【重、难点突破】理解题目的含义;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次我们学习了《金色的鱼钩》这节课,知道了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桥》这篇课文的题目又有关怎样的含义呢?在写法上,是不是同《金色的鱼钩》有着相似之处呢? F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桥 、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体会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提示: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2、再读课文,体会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提示: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回答,也可以自己总结概括。如果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座生命的桥”这类意思,则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座生命之桥前,人们的不同表现,重点感受 “老书记”形象的咼大与精神的崇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你能够运用学习《金色的鱼 钩》时的方法,分析一下“桥”与“人”的关系,并从中体 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吗? 提示: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洪水的可怕、形势的危急、 人们的惊慌同老书记的对比中体会老书记形象的高大与精神的崇高。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16桥教学设计

《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6课,板书课题,《桥》 二、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检查预习: 1、读了课文,你懂了什么? 2、课文中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 三、初读课文。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1、交流: ①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③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适时解疑:“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4、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你想?甚至想?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朗读感悟情况紧急,人们惊慌失措。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6桥 教学内容教材78页——81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云含的深意。 预习要求学习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学法指导通过读、画、议和感情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方法自读、质疑。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桥的文章、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16桥教学案例

16、《桥》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桥》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课文讲述了黎明时分,山洪咆哮,村党支部书记舍小家顾大家,从容镇定地指挥一百多号村民顺利跨越死亡的小木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本文作者塑造了一位不徇私情,先人后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老支书。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教学本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不管是在认知还是情感、个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所以在学习本课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情感中领会老汉的崇高精神。但学生情感的培养确却是本课教学中会遇到的困难,所以我设计了:对老汉说心里话、和老太太一起祭奠老汉、听歌曲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融入到这样的氛围中。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体会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理念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收集面临重大灾难时所出现的伟大人物的资料。课前,我认真专研教材,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力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时,我把学生分小组,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具使用上,我选择了鲜明的各种在灾难中所出现的伟大形象图片,以及洪灾视频、音乐等,让学生感受灾难面前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从而体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读了课题,你想到了有关“桥”的哪些课文 2、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板书:画、桥、老汉、村民、洪水) 3、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平时在读文章的时候,要养成一个习惯,看见题目先想一想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提高得更快。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从课题入手,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

16桥教学设计

16.《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课前准备: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桥》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黎明的时候,当洪水袭击时,老支书冒着生民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走进文本感受洪水之大 1、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分小组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写下你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洪水大而猛)再读这句话,你还有什么发现?(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两句话)为什么独立成句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地大,来势凶猛。)指名读,评价,小组读。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从这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洪水非常凶猛)理解“咆哮”(形容洪水奔腾轰鸣)“狂奔”(迅猛地奔跑)“势不可当”(来势凶猛,不可阻挡)从这句中你发现了什么?(是一个比喻句)把山洪比作野马,突出了洪水的迅猛。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读后评价。)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洪水还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是死神在跳舞)当时的情形怎样?(无比紧张,令人恐惧))

新《桥》公开课教案

16.桥(第二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课件多组;音乐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请用“——”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旁批出你的理解; 2.请用“﹏﹏”勾出老汉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旁批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汉让你感动的品质。 4.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是什么? 一、复习引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16课《桥》,知道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铁素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座怎样的桥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继续学习。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出示词语,抽生朗读):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个别读或开火车读)拥戴清瘦沙哑揪出 2.这些词语是有规律的,你发现了吗?(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师相机板书:洪水老汉) 3.请你们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分组赛读) 4.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洪水汹涌、很是可怕……) 那么洪水到底有多可怕,老汉有多伟大。我们一起看看自学提示。 (课件)自学提示:

(1)熟读课文,请用“——”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旁批出你的理解; (2)请用“﹏﹏”勾出老汉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旁批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汉让你感动的品质。 (4)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是什么? 请大家把你的预习作业拿出来。让我们一起感受洪水的可怕。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请将你找到的描写洪水的句子读读。 2.抽生汇报: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不能)请自由练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是场怎样可怕的洪水。 3.(出示课件)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生练习读。选择一句你能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师相机指导朗读,个别读、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男女生读、齐读)(相机板书:如魔)5.从这五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村民们会怎么办呢? (出示课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6.你读懂了什么?(村民惊慌失措、惊恐不安……)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当;村民惊慌无措、惊恐不安!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师提示板书)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3.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16、《桥》教学设计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得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在表达上得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得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得崇高精神,体会文章在表达上得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得深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们曾学习过不少跟桥有关得课文。有雄伟、坚固、美观得赵州桥,有感人至深得《跨越海峡得生命桥》,而这一课又给我们写了一座怎样得桥呢?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桥得语句画一画。 出示:只有北面有座窄窄得木桥。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就是一座怎样得桥?板书:又窄又不结实得木 3、可就就是这座又窄又不结实得木桥,在怎样得情境下却成了人们逃生得唯一通道?(洪水来得时候) 二、通过群众与老汉得对比,感受老汉得临危不惧 (一)情况得危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8自然段,画出描写大雨与洪水得句子。 出示: 黎明得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得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得洪水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得狞笑声中逼近。 2、这雨就是怎样得雨?(瓢泼、倾盆大雨)您就是从哪读到雨势之大得?(像泼。像倒。)您能通过您得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雨势得凶猛吗?齐读。 两个短句,只有四个字,却字字千钧,短促、有力,让我们感到雨势之大。用简短得句段渲染了紧张得气氛就是这篇文章语言一大特色。 3、这洪水来势如何?(来势汹汹)作者用了怎样得手法来表现?读罢这几句,您瞧到洪水

怎样得一个形象?把您得感受融入您得朗读,指名读。 采用了比喻与拟人得修辞手法,真切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洪水得肆无忌惮,把洪水这魔鬼猛兽得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平常在写作得时候,不管就是环境描写还就是对其她事物得描写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样得方式来将它写活。 4、配乐,出示洪水图片。师生合作读。 (二)老汉得表现 1、就在如此迫在眉睫得时刻,老汉有着怎样得表现。在1-8段中,找出对老汉得描写。 2、生汇报。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得水里,站着她们得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得老汉。 老汉清瘦得脸上淌着雨水。她不说话,盯着乱哄哄得人们。她像一座山。 3、指名读,从这些描写中您感觉到这就是一位怎样得老汉?(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板书:临危不惧 就是啊,她像一座山,一座稳重得山,一座给人以足够信心得山。让我们带上对老汉得崇敬再读句子。所以,老汉备受全村人得——拥戴。(理解“拥戴”,拆字法——拥护爱戴。) 4、引导朗读。大雨倾盆而下,老汉就是那么得冷静,读——;面对着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得洪水,老汉就是如此得镇定,读——;在洪水得狞笑声中,老汉没有丝毫得畏惧,读——出示:木桥前,没腿深得水里,站着她们得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得老汉。 老汉清瘦得脸上淌着雨水。她不说话,盯着乱哄哄得人们。她像一座山。 (二)群众得表现 1、同样就是在山洪面前,村民们又就是怎样得表现? 出示: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就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您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得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得人们。 您会用个怎样得词语来形容村民们?(惊慌失措)从哪些字眼里感受到?抓住重点词语朗读。 村民们就是您拥我挤,而老汉就是镇定自若。村民们心里满就是恐惧,而老汉就是临危不惧。这就是什么写法?这就就是群众与典型得对比。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桥》教案

(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特别注意“肆”、“奠”的写法)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又为下面的细读感悟打好基础。)过渡: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 三、细读课文,感受险情 (一)、默读课文1—6自然段,划出文中描写洪水 (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 (二)、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出示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1)抓住“像泼。像倒。”体会。(不仅描写出雨 水之“大”,而且表现处雨水的来势凶猛。) (2)指导朗读:“像泼。像倒。”要读重音 出示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 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1)“咆哮”是什么意思?(指洪水来势凶猛,奔 腾呼啸。)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2)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 可挡。”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用课文的好。因为课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洪水来势凶猛、可怕) (3)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凶猛) 出示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跳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洪水疯狂)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 (三)、师过渡:洪水如同猛兽一般向村子袭来,淹 没了农田,冲毁了房屋,死亡正在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 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之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 一脚就踩在了水里。同学们,假如你此时就在现场你会 有什么感受?(紧张、害怕,想逃跑等)你能想象一下 人们命在旦夕时的样子吗? (四)、是的,洪水让人恐惧,那么村子里的人又是 如何反映的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 表现。

12 桥(教案)

12 桥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本文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教学本课,教师可以由课题入手,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和评价课文。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结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写“咆、哮、嗓、党”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慌、拥戴、沙哑、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为第二课时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4.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的方法。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读第1—6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山洪暴发视频,教师激趣导入。 导语: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来势汹汹,给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带来了可怕的灾难。村民们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桥》这篇课文。 2.出示课题,质疑思考:桥,让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通过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学生们或许能联想到:这座桥一定是一座特殊的、承载着人们生的希望的桥。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自主识记字形。 (3)圈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一起讨论。 2.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把变色的字读准。 咆哮嗓子党员流淌沙哑揪出呻吟废话 ◆需注意的字音:“嗓”是平舌音,“呻”是翘舌音。 ◆需注意的字形:“哮”的右边是“孝”,不是“考”。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优秀教学设计(精品)

16《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 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比较,了解作者结尾布局之妙。 4、体会《桥》的深刻涵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感悟老支书沉着镇定、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难点:体会《桥》的涵义及文章结尾布局的巧妙。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记得我们学过的《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 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桥》 板书课题————桥

2.首先我们来回顾下上节课的一些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1.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画出来。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比喻)(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拟人)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拟人)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拟人)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拟人) 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洪水? (凶猛可怕……) 2.面对汹涌的洪水,面对死亡的威胁,乡亲们是怎样的? (惊慌你拥我挤疯了跌跌撞撞) 3.过渡:那他们还有路可走吗?哪里?什么样的路?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面对唯一可以逃生而又随时可能崩塌的桥,如果乡亲们还是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跑,会有什么后果?那乡亲们安然过桥了吗? 是谁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的,是老支书。 (三)品悟老汉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1、孩子们,现在请你们拿出一支笔,静下心来,读7— 23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用“——— ”划出,反复读读,试着说说自己的体会。 2、出示句子

16.《桥》教案doc

16 《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理解其含义。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题目“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后题,领悟表达特色。 歌曲欣赏,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播放《为了谁》MTV视频片段) 同学们,你们听,这首歌熟悉吧!它的歌名叫?生《为了谁》,这首歌歌颂了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走进一个特殊的情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桥边那不平凡的人和事。出示课题──《桥》。 二、谈洪水―――环境描写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找出文中关于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从中有什么发现。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有关句子。 (2)出示以下句子,重点指导朗读体会。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场暴雨和山洪的特点。 预设生:(大、猛、狂) 过渡:作者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大、猛、狂”的感觉呢?这些描写暴雨和山洪的句子有三种表达特色。 5.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 (1)体会短句的表达效果。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反应快。请听题,哪一种表达方式用了最

简短的句子?(第一种)在哪儿体现出来? 预设生:像泼。像倒。 两个字就是一句话。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预设生:读得短促而有气势。 小结:看,简短的语句,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就是第一种表达方式的特色。(后面批注:雨的力度) (2)体会运用打比方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师:第二种表达方式,有四个分句,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三位同学分别读前面三个分句,最后一个分句,全班一起读。引导学生把洪水凶猛的来势读出来。(师在第二个句子后面批注洪水的来势。) (3)体会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师:第三种表达方式有什么特色,大家自己发现吧。 (课文说洪水在跳舞,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生找出句子。师出示: ①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③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小结句子的表达特色:跳舞、舔、爬、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 (师在第三个句子后面批注:洪魔的恐怖) 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当时的危险,对老汉的担忧融进句子中读。 三、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 1、引导学生找村民、老汉的关键词。 师: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请大家读第3-10自然段,画出关键的词语。(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关键词) 师:同样是在山洪突发的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师板书:老汉)该选哪些词语来表现老汉?请大家也在第3-10自然段中找几个关键词。(生汇报关键词,师出示两组词语) 你拥我挤站着 疯了似的不说话 跌跌撞撞盯着 乱哄哄像一座山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师:发现了吗?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组词语,能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你的思

桥教学设计

16《桥》教学设计 华立学校余庆佳 一、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 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比较,了解作者结尾布局之妙。 4、体会《桥》的深刻涵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感悟老支书沉着镇定、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难点:体会《桥》的涵义及文章结尾布局的巧妙。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记得我们学过的《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 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桥》 板书课题————桥 2.首先我们来回顾下上节课的一些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1.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画出来。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比喻)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拟人)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拟人)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拟人)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拟人) 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洪水? (凶猛可怕……) 2.面对汹涌的洪水,面对死亡的威胁,乡亲们是怎样的? (惊慌你拥我挤疯了跌跌撞撞) 3.过渡:那他们还有路可走吗?哪里?什么样的路?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面对唯一可以逃生而又随时可能崩塌的桥,如果乡亲们还是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跑,会有什么后果? 那乡亲们安然过桥了吗?是谁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的,是老支书。 (三)品悟老汉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1、孩子们,现在请你们拿出一支笔,静下心来,读7—23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老 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用“———”划出,反复读读,试着说说自己的体会。 2、出示句子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是对老汉什么的描写?(外貌神态)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你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试想:如果是你或者我镇定得像一座山就能让村民们停下来吗?那为什么老汉就行?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 桥_人教新课标

《桥》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桥》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第16课的一篇重点课文,它是一篇小小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迅速捕捉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为此我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一是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二是精读细品,深入探究,了解人物品质。三是总结全文,升华感情,一吐为快小练笔。设计思路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将读与写,感与悟相结合。 二、教材分析 《桥》一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三、教学课题 《桥》是人教课标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组第十六课,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设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