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者的赞美诗——评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个人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评析张承志《北方的河》王光华
【期刊名称】《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8)3
【摘要】小说里抒写了张承志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这个时代却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孤掌难鸣,张承志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了他的孤愤.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王光华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江门,5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传统民族寻根与现代科学认知——张承志《北方的河》中民族主义的探析 [J], 黄思颖
2.人文地理学的文学建构\r——论张承志《北方的河》 [J], 祁泽宇
3.人文地理学的文学建构——论张承志《北方的河》 [J], 祁泽宇;
4.草原·女人·河——关于张承志《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心理分析 [J], 田密
5.张承志“本质化理想主义”与《北方的河》 [J], 何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方的河》读后感初中生600字范文5篇《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
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方的河》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北方的河》读后感1北方的河这本书,主要包含拉《北方的河》和《黑骏马》这两篇中篇小说。
就总体而言,如果细究,作为一个女性而言,两篇我都不喜欢。
北方的河,讲述的是我考研究生的历程,从我决定考,我开始从黄河开始我的类似实地考察的游历(我觉得称为游历更好)在这路上有结识一个姑娘,我们一起从长河到湟水,最后回到北京,在这路上,其实我们对彼此都有朦胧的情愫,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共同的成长里都没有父亲,我们身上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记,十二岁的少女擦拭已故父亲身上的血,肚子里只有青枣的少年游过黄河。
不管怎样,我们一起去看过湟水岸旁,那支离破碎的陶碗,但是那又怎样呢?在我的心中,考研才是我头等大事,我生活的一切都是围着它转,即使姑娘一次又一次的来看我,及时姑娘最后结婚也要争取我的意见?故事的结尾,我成功拿到来考研的准考证,姑娘拍的照片上杂志了,这不是完美的结局吗?也许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片土地。
黑骏马,故事是由一首藏谣开始,或者就是一首藏谣。
青梅竹马的少女,年迈慈祥的老奶奶,一匹风雪夜里的黑色马驹儿。
亲爱的索菲亚,待我我学成归来,我们就成亲。
多么美好的故事阿!但是谁又会知道我的索菲亚会被黄毛鬼玷污,姑娘大着肚子防备眼神,即使我刚从和黄毛鬼的打斗中受伤回来。
噢,还有一个进修的机会等着我。
所以我和我最亲爱的姑娘分离了,这怪我么,不怪我,怪只怪险恶的世界。
但是时隔十四年了,我想要找回曾经的姑娘,虽然姑娘终究没听老奶奶的话,嫁到河那边去了,死也不见亲人。
终于见到姑娘了,姑娘不再是是姑娘了。
其实我很喜欢后面姑娘和我见面的场景,姑娘不再是曾经的姑娘,你能感受到姑娘在生活的历练中变的坚韧,如飘中的斯嘉丽,能够撑起一片天。
但是隐藏下面的柔软的心,却还在,不然也不会说,巴帕,以后把你的儿子给我养吧。
《北方的河》:重构当代“超我”的生命精神作者:李家富陈俐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4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就没有停止过对张承志《北方的河》的解构与重构,但由于受传统“黄河”文化的影响,当代批评家们往往聚焦于“黄河”这一意象的解读,以偏概全,而淡化对其他几大河流意象的整体解读。
“北方的河”整体而非局部意象的构建,形象地解读了当代社会话语转型时期“寻根文化”的深刻内涵,生动地重构了当代青年超越自我的生命精神。
关键词:《北方的河》民间立场超越自我生命精神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在《十月》上发表了“心态小说”《北方的河》。
作品立足于民间立场,以“意识流”的结构形态建构的文本随即引发了批评界的大讨论,但由于受传统“黄河”文化的影响,当代批评家们往往聚焦于“黄河”这一意象的解读。
以偏概全。
而淡化对其他几大河流意象的整体解读。
“北方的河”整体而非局部意象视域中的文本构建。
不但形象地解读了当代社会话语转型时期“寻根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生动地重构了当代青年超越自我的生命精神。
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向多元化提供了经典的范本。
《北方的河》采用主观抒情笔法,通篇以第三人称“他”作为叙述视角建构文本。
“他”,一个有着插队经历、刚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但因为不满“计划经济”分配到的工作而立志报考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的北京大龄青年。
作品始终紧扣北方的几条大河的意象建构解构主人公“他”在考研道路上直面的种种人生选择与挑战。
“他”在考研道路上有过苦闷的迷茫,有过痛苦的反思,甚至有过真切的顿悟……但有意思的是,作家“胆大妄为”地把主人公“他”的这些人生体验通通融入“河流”的形象建构之中,最终使“河流”与“他”完全融为一体。
解构与重构作品,我们清楚地知道,“北方的河”除了以具象形式出现的四大河流之外,文本中还有以背景形式出现的无定河及贯穿主人公“他”整个心路历程的额尔齐斯河。
在六条大河中,最神秘的莫过于额尔齐斯河。
【关键字】精品论《北方的河》中主人公与“自然”的融合与抗争摘要:在小说《北方的河》中,作者张承志深情地描绘了北方的黄河、湟水、永定河和黑龙江等北方大江河。
在与这些河流交融中不断去奋斗,追求自己的理想。
并将北方的这些河流比喻为民族文化和血脉的母体,父体以及青春力量等象征。
作者独特视角、深厚的知识和个人独特经历,构成小说厚重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张承志,《北方的河》,自我融合,自我抗争Abstract:In the novel "North River", the authors paint a deep feeling Pursue the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in Huang, the Yongding River and the Heilongjiang and other large rivers. Blending in with these rivers continue to struggle in pursuit of their ideals. And to the north of these rivers compared to national culture and blood of the mother, the parent body and the strength of such a symbol of youth. On the unique perspective, deep knowledge and personal unique experience, constitute a novel thick cultural meaning.Key words: Chengzhi,"North River",self-integration,self-resistance《北方的河》是作家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曾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北⽅的河》之黄河的意象《北⽅的河》之黄河的意象《北⽅的河》讲述了⼀个⼤学毕业⽣报考⼈⽂地理研究⽣的过程,写了他对北⽅⼏条⼤河的考察、追忆和神往,还写了他与⼀位⼥摄影记者的爱情。
⼩说对北⽅的⼏条⼤河的描述,实际上是⼈⽣精神历程的探索。
⼩说实际上是作者青年时期⾃传式的⼼灵史。
本⽂节选于《北⽅的河》的开⾸部分,写“他”在绥德汽车站乘车,沿⽆定河⾕进⼊黄河,并最终游过黄河的⼀段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散⽂化的笔触更注重⼈物情感历程的再现。
这篇后来成为张承志代表作的中篇⼩说,集中体现了张承志的写作风格。
浓郁的理想主义⾊彩,诗化的语⾔,意识流,饱满深沉的情绪。
张承志的后期作品,尤其是《⼼灵史》,因为虔诚的伊斯兰信仰,充满强烈的宗教情怀,⼀些情绪和观点引发⽂坛巨⼤的争议。
这⾃然和他的个性与成长的时代背景有关,是个⾮常复杂的问题。
他的早期作品,⽆论是《⿊骏马》还是《北⽅的河》,没有明显的皈依伊斯兰后的宗教情怀的流露,但有着极其接近宗教⽓质的对⼼灵的深刻追问剖析,对⼈性的虔诚探索和深度触摸。
张承志是最著名的红卫兵,因为红卫兵这个概念就起源于张承志。
⽂⾰初期,张承志坚定地⽀持⽑泽东发起的旨在反官僚反特权的⽂化⾰命。
张承志后来甚⾄说:“我尚未发现有谁⽐我对红卫兵的造反含义更肯定,也没有谁⽐我对特权阶级更敌对。
”但是⽂化⼤⾰命的后期的发展,显然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
他是个⾰命理想主义者,但不是个暴徒。
他后来说:“我是个红卫兵,但我没打过⼈。
”《北⽅的河》中的“他”,正是在⽂⾰后理想主义的激情受阻,⽬睹⽂⾰暴⾏良⼼受到巨⼤刺激,⼼灵苦闷寻找出路的年轻⼈。
⽂中的他,⾛相同的路线,第⼀次徒步,第⼆次和他所喜爱的⼈民挤解放牌卡车,从绥德沿⽆定河⾕来到黄河岸边,两次都游泳度过黄河。
《北⽅的河》写他第⼆次游过黄河的经历,并在意识流的写作⼿法⾥,追忆了第⼀次的经历。
这种纪实性的叙述,充满了隐喻和象征。
黄河是象征,两次游过黄河是象征。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北方的河》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的河张承志①他一下车就觉得眼花缭乱。
眩目的阳光直射着这个河岸台地上的小镇。
一点儿也回忆不起来啦,他惊奇地想。
他完全回忆不起当年这里有些什么建筑和什么景物。
那时我急得心火上蹿,因为我连自己被大卡车拉到了哪里全都不知道。
他感慨地走在一条土巷子里,默默地想着。
那天,为了避免暴露扒车者身份,他只是查对着一本薄薄的《革命串联地图》,猜测着卡车前进的方向。
他只猜对了一点:这车从绥德东关一钻出来,就根本没有去什么军渡或宋家川,而是一头向东南扎下去,顺着无定河的大深沟,顺着“曲流宽谷”。
②街巷上小饭棚、小客店鳞次栉比。
他买了些白荞麦面皮的、包着粉条、菜和一点清油的馅饼。
那饼炸得又黄又脆,他香甜地边走边吃。
③接着这卡车将要开到黄河边去,顺着无定河最后的一段河谷一直开到黄河西岸。
这辆解放牌卡车马上就要登上那段路程。
那段路他曾经饿着肚子走了整整一个下午。
他觉得有些心跳,有种苍老的、他觉得不是自己该有的慨叹般的情绪在堵着胸膛。
当卡车在山嘴上头换了挡,发出一种均匀的吼声时,他的眼睛亮了:他认出了这个地方。
④真是这里,他默念着,真是这条路。
我全认出来啦,我想起来啦。
十几年前他就是从这个山嘴转过来,一步步踏上被暴雨冲得沟渠纵横的道路的。
他把取后一块白荞麦粉条馅饼塞进嘴里,用两只手握牢车厢板,开始专注地望着渐渐向前方倾斜下去的高原。
⑤“喂,喂!”他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唤着他。
他转过身来“喂,你是去河底村么?”那女的轻轻问他。
他觉得她满口典型的北京知识青年腔。
⑥他和她互相谈了一会儿。
她告诉他自己是某小报的摄影记者;他也介绍说他是新疆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⑦“我想拍几张新鲜点的黄河照片”她解释说“就上这趟车”。
河底村那儿的黄河和无定河相汇,我想可能比壶口啦,风凌渡啦,三门峡啦新鲜点。
⑧“放心。
用得着的时候,我会帮你忙。
”他结束了谈话。
⑨他又转身抓住车厢板。
就是这条路,可是现在看着却这么陌生。
北方的河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方的河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北方的河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北方的河读后感最近正在读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一部被为诗的小说。
正如题目所示,描写的是祖国北方的四大雄浑的河DD黄河、无定河、湟水、永定河。
不失诗的赞誉,贯穿着他一贯的文风,大气而有力量,深沉雄厚的语言描绘着同样雄浑的河。
王蒙在《大地和青春的赞礼》中评价这是一首刚强滚烫的歌,一份鼓舞人心的精神,真切,燃烧着眼珠。
闪闪发光的河,横穿在黄土冒中,滚着浑厚的黄土的气息,便是母亲河:黄河。
我想该是全书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段吧。
读着那北流不息的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不觉想起了曾经课本里精读的那篇他的文章《汉家寨》,一种强烈的喘息震撼着人心,酷似那苍凉广阔中的坚守,像万顷铁石一般激荡着什么;那《心灵史》中哲合忍耶回民干涸阔土中的信念的追求,执着而沉重。
一种无形的力量埋藏的他心中,激荡在黄河岩石间激起的白浪中。
他和她的心灵的触动,点缀着黄河的雄浑。
我喜欢他对黄河父亲的比喻,拥有母亲河的包容孕育,而有多了父亲特有的庇护与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支持,无言的承托。
像是责任,像是拼搏,孕育着永远向前拼搏的豪迈。
他十年前与今日两次横渡黄河的无畏与挑战,在父亲的庇护下再登彼岸。
今日入水的一瞬,她相机下咔的定格,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汹涌着菱角分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的宽臂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
像是怒吼,像是皈依。
父亲般雄浑庇护的黄河,领着北方厚重的一条条河,叙说着一代人的热情。
长江,在这里是不适宜的,她显得太单薄,太瘦小了。
卷着泥沙,狂吼着奔向大海,黄河,庇护着代代青年,奋勇向前。
第二篇:昆虫记中学生读后感记得第一次接触《昆虫记》,还是小学时的一篇课文。
过了这么久,印象最深的还是其中描写作者亨利法布尔那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北方的河》对新时期浪漫主义的贡献正如陈国恩在《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所言:“在新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中,最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最为鲜明的是张承志。
”[1]他的《北方的河》以其代表性对新时期浪漫主义作出了贡献,主要表现在:自然与神奇的现实浪漫主义演绎了乡土风俗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主观情感的洋溢;往昔与未来的精神浪漫主义演绎了知青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主人公回顾过去,憧憬未来;英雄与孤独的本质浪漫主义演绎了寻根小说、现代派意味的浪漫主义特色,人物性格精神化,表现一种在生存环境中的孤独感。
一、现实的浪漫主义:自然与神奇有观点称浪漫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追求一种异域风情。
正如主人公寻访的北方的几条大河,是不同地方自然环境的展示。
这里的浪漫主义被自然打上了现实的基调。
张承志的独特之处在于,在自然背后还有丰富的主观情感。
在自然的熏染下主人公得到的是一种使主人公日益成为一个完善主体的神奇力量。
无定河作为黄河的一条支流,只是主人公交代故事开端的一个背景。
“这陕北高原对黄河的倾斜是默默的,不露痕迹的”。
[2]而主人公面对喜爱的河流,却是“强忍着激动”。
年轻时走到黄河边上的经历让他后来转向地理学。
黄河像父亲一样“粗糙又温暖地安慰”他,姑娘关于父亲记忆的倾诉又使得他“得到了宝贵的修正”。
正是黄河使他由对小我世界的关注扩大到大我世界的关注。
额尔齐斯河是一条见证他青春的热情和愤怒的河流。
那条河的记忆里有主人公初恋的故事,有他和徐华北等人患难与共的誓言和对母亲的思念。
主人公的爱情、友情、亲情在神奇的额尔齐斯河河畔走向成熟。
湟水河滩的彩陶述说着历史文化,还述说着生活的“残缺”。
永定河制造了戈壁、荒漠、摇篮,却无声无息,没有屈服,饱含“深沉的坚忍和力量”。
这河流使他感觉到一种“奇异的神秘”。
在自然与神奇的结合中完成了现实的浪漫主义,主人公无不激动地感叹大河所带给他的“勇敢和深沉”,直白的自我感情流露又进行了一次喷薄的浪漫主义感情抒写。
【中篇连载】张承志:北方的河(第五章)他一层一层地走上楼梯,拐弯,然后顺着宽宽的走廊向前走。
他朝一个忙匆匆的中年人问清了A委员会党委第一书记办公室的位置,接着照直走到那扇磨砂玻璃门前,毫不犹豫地一把推开了门。
他看见在一张巨大的写字台前正伏着一个花白头发的老人,他闪电般地联想了一下柳先生和母亲。
那老人惊讶地戴上眼镜,望着他。
'您是党委书记吗?'他问。
'对。
我姓曹。
'他听出了这位书记语调中的不快。
他掏出了毕业证书、从研究生办取回的申请书、秦老师寄来的介绍信、一份自填的人文地理研究生报名表,还有一份标明时间的备忘录,谨慎地一一摆在写字台上。
最后,他退后一步,简洁而清晰地把自己的全部情况叙述了一遍。
'现在距离考试一共只有十天。
而且十天里包括今天。
我和我的母校已经尽了我们能尽的一切力量,'他平静地望着曹书记,沉着而不容置疑地说,'但是没有用处。
我只有直接找您谈。
请您通知研究生办:让他们马上发给我准考证。
'姓曹的书记放下了眼镜,慢慢地斟酌着字句。
'小伙子,你不觉得,嗯,'书记先微笑了一下,'这儿是党委书记的办公室啊——门也不敲就闯进来?'他眼睛一眨不眨地迎视着曹书记的目光:'不,我不觉得。
这是人民交给您的工作。
而且,'他继续冷冷地说,'我从您这座楼的传达室敲起,已经整整敲了一个月门了。
您可以化个装,然后到您的传达室去试试找您自己,'他建议说。
曹书记被他逗笑了。
'哈,你认为你的考试这么重要么?来,坐下。
小伙子。
'书记点燃一根烟,打量着这个年轻人。
'那么,你认为我的其它工作,喏,'他推了推案上高高的卷宗文件,'我们老头子天天忙的,就都不算你说的,人民交给的工作吗?''您可以再忙一点。
'他斩钉截铁地回答道,'难道您不是共产党员吗?'他看见这书记被他的话吓了一跳。
诗意孤独的精神之旅——由《北方的河》透视张承志的创作罗长凤
【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031)002
【摘要】《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一部力作,更是新时期文学中的重要收获.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人青春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书写融入北方自然的河流之中,以诗意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孤独的精神之旅.透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到张承志创作的最为重要的特征:诗化小说的追求、孤独的精神特质,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家诗意而孤独的精神之旅.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罗长凤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平和与热烈——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创作个性比较 [J], 郭爱川
2.人文地理学的文学建构\r——论张承志《北方的河》 [J], 祁泽宇
3.人文地理学的文学建构——论张承志《北方的河》 [J], 祁泽宇;
4.诗意的情怀·孤独的意志\r——评叶佑天诗意动画《孤独三部曲》的创作 [J], 姚
国强
5.草原·女人·河——关于张承志《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心理分析 [J], 田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奋进者的赞美诗——评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古以来,奋进者以其无畏的求索精神,赢得了无数的赞誉。
张承志于1984年发表的《北方的河》,则可视为众多赞美篇章,一篇极有分量的的壮阔的奋进者的赞美诗。
《北方的河》原载于《十月》1984年第1期,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
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映。
王蒙读后曾叹道:“看过他写的河,我想,你他妈的三十年别再写河了。
”①王安忆则说“不想再写小说了”。
虽是戏言,却可窥见此作的力度非同一般。
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
张承志,回族, 1967年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
198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
他的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
此后发表的小说有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
《北方的河》被评论界评定为一部主观抒情的小说,亦有人也称它为“心态小说”。
“心态小说”是“五四”时期新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当代的“心态小说”更注入了西方现代派“意识流”的优秀部分。
《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
《北方的河》曾被王蒙誉为“大地和青春的礼赞”,“青年奋击者的壮美诗篇”。
②一翻开这小说,我们就会被主人公“他”那种击水三千里的奋斗胸怀所吸引。
如其题记所言,小说试图写出一代人的“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
作品是以一种雄浑的气势来描绘北方的河流,叙述我们的主人公“他”的追求、探索和选择等逐渐成熟的心灵的历程,用“摄像机”记录那个未来地理专业的研究生“他”考察河流、复习考研、照料母亲、为准考证奔波、与女记者分手等经历,从始至终洋溢着高昂、明朗、振奋人心的格调,表现出一种‘杰出的壮阔美”。
这是一个河的世界,到处是生命的喧嚣。
作品通过主人公“他”的活动——自费考察河流而奔走于无定河、黄河、徨水之间,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大自然,通过五条大河,容纳了祖国整个北方的辽阔空间。
小说的每条河流都包含着复杂而又深邃的象征意义,几条河流如同“他”几块生命的里程碑,几个人生的新起点。
“他”,每每是河的昭示之下,完成的性格发展与成长奋进的。
③河,在文本中是小说阐述其思想的载体。
作品“不但写了北方的几道河,而且写了生活的河,生命和青春的河,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河”。
④作品随着“他”风尘仆仆踏上黄河故道的脚步,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
主人公“他”有这样的思想与话语:“‘我觉得—这黄河象是我的父亲!’他突然低声说道。
他的嗓音沉重沙哑,而且在颤抖,‘父亲’,他说”。
⑤“哦,真是父亲,他在粗糙又温暖地安慰着我呢”。
⑥“合理的答案只有一个,这个答案你今天自己找到了:黄河是你的父亲,他在暗中保护着他的小儿子。
”⑦“今天我才明白,你是仗着黄河父亲的庇护和宽容才横渡成功……真的,黄河在保护着我呢,他想。
”⑧小说中,“没有父亲”的“他”把黄河比喻为自己的父亲。
通过“他”的话语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黄河在文本中已不再是一条挟带黄沙的河流,其意义已超越本身的自然属性。
从小说对黄河的描写与赞美中可以看出,作品是把黄河作为一个抽象化的父亲来崇拜的:黄河即是父亲,也是“北方的河”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正如小说的前记中所写:“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
因为这个母体是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
”⑨这就揭示了这部写河的小说赞颂这个民族的奋进的主题意向。
主人公“他”横渡黄河充分展示了他的奋进搏击精神与对黄河父亲的礼赞。
他的游黄河表面上是对自然的一种对抗,实质上是一种奋进、一种青春与生命力量的价值追寻,也是对自我的挑战与肯定。
这是一个象征:他在阅读一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沦聚着向未来奋进的力量。
在黄河面前,他得到的,是一种顿悟。
原来,使他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地走向地理学的王国,并不是一时感情的冲动或一种仅仅属于个人愿望(分配)未能满足的发泄;而是一种理想,一种奋进,一种无私的献身精神。
黄河,让他找到了将来。
在女记者的的说服下,他和她站在了湟水边。
在湟水,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
⑩他们在一条水沟里看到了彩陶的碎片,一块块碎片对上罐子的缺口,最后只缺腹部的一块。
世界上的事情就这么拗人心意,生活常常是这样残缺!11当女记者不无伤感地低声喃喃着“可惜碎了”时,他却显得心不在焉,表现出异常的冷漠。
历史的痕迹与生活的缺陷,让我们涌起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情感,但我们需要的不是这种喋喋不休的述说创伤。
我们需要的是直面痕迹和缺陷,抗争现实,奋勇前进。
他想到了高老汉,那个在垂暮之年还挣扎着要为子孙后代留一片青杨林的高老汉。
高老汉倒下了,在他倒下去的地方,却站起了一片青杨林;他想起了在额尔齐斯河边插队的时候,曾经认识的一个哈萨克的老母亲,她用自己的双手抚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代,在她去世的时候,草原上走来了整整一个家族为她送葬。
那一片用涅水浇灌的青杨树不也代表着被前辈养育的当代青和青年身上的那种奋斗进取精神吗?而小到个人发展,大到民族的发展,能脱离传统的滋养与传承吗?古老的彩陶汇成了河。
一条彩陶流成的抽象化的河,中华民族的血脉,供给中国以血液,炎黄子孙才得以生生不息。
它蕴藏着我们民族的衍衍不息的全部奥秘。
从黄河到湟水,我们看见,他的根努力挣扎伸向深处,他变得更坚实些,在高处不再感到寂寞。
从湟水回来后,他开始复习,啃大部头书;开始尽一个儿子的义务,为家庭操劳,照料入院的母亲。
令他着急的是,他碰上了钉子,于是不得不为准考证而到处奔忙。
更遗憾的是,在他备考的日子,他和女记者分手了。
他们之间在性格、理想、气质和对生活的看法上的相互冲突,显然这幕爱情悲剧是注定的了。
她的追求却始终未能摆脱世俗的羁绊。
因此,她的成功也就意味着追求和奋进的终止。
这种成功并不能给她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变,包括不能改变她的心灵的孤寂。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她需要一块岩石,一个依靠。
他无法变成这样一块岩石。
他奋进、勇敢。
他是河流,他是流动奋进的生命。
而徐华北的介入,则使这场爱情纠葛变得更为复杂起来。
徐华北才华横溢,但却心术不正,几乎在他每一首华美的诗章后面,都蹲着个人赤裸裸的阴私。
这对于主人公“他”而言,是不能忍受的。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权不断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选择却必须是坦荡、正直和无私的,因此,他和徐华北之间,实际上潜伏着两种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
12他感到了苦恼。
他来到了永定河。
曾经把北京西北的威尔山脉劈开了深峡长谷的永定河因地势平坦而变得细浪汨汨,可怜巴巴。
永定河并没有用它惊人心魄的景观来振奋他。
然而,“永定河没有屈服,……,这并不是一道屈辱的驯服的浅流。
”13永定河,制造了一片无法改变的青灰色,它的声音“饱含着深沉的坚忍和力量”。
他为自己在顺利时充满自信、挫折时无比懊恼而后悔,他对自己说“你应当变得深沉些……在号角吹响的时候,小这永定河一样,带着惊雷般的愤怒浪涛一泻而下”。
14在永定河的昭示下,他终于完成了从青年到成人的转化过程。
这意味着:挫折并未损害他的热情,他在今后的道路上,将拥有一种自觉性,他将一如既往,自信而奋进。
这一次转化,意味着他将达到一种更为雄浑壮丽的人生境界。
“他”梦中解冻的黑龙江,则暗示“他”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被“黑龙江送向那辽阔”的“新的人生”的入海口。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奋进者“他”的形象。
主人公“他”有着躁动不安的灵魂、粗犷的性格、开阔的胸襟、顽强的毅力、自信的奋进态度。
作品中,他以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他有过苦闷的迷惘,有过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顿悟,历经坎坷而不向命运低头,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生活的真谛,毅然抛弃了世俗的舒适生活,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向新的人生目标冲刺。
他没有一味沉浸在额尔齐斯河的流连、永定河的烦恼、湟水的沉思中,没有让女友的离异、朋友的陌膜、事业的曲折打掉他进取的勇气,而是让“黄河托浮着”,被“黑龙江送向那辽阔”的“新的人生”的入海口。
在表现人物性格时,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女记者的眼光、横渡黄河、准备考研、照顾生病的母亲等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丰满的青年奋进者的形象。
“仅仅为了调回内地,仅仅为了当一个农场加工厂工人的前途”,海涛就背叛了爱情。
他受伤的心灵经过磨难,不断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奈变为坚强。
对女记者他有着兄长般的怜爱,然而他知道:“不,那不是我渴望的爱情。
”作品通过女记者的眼写他“浑身冒着热情和一股英气。
”“有一双烫人的眼睛”,“一个奔向雄浑大河的男人,一个精灵般的河的儿子。
”通过徐华北的口说他“就是这样,干什么都不顾一切。
”作品逐层地、多方位地使人物形象愈来愈鲜明,愈来愈丰满。
作品中,“他”代表了一代人的苦闷、追求与奋进,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人昂扬奋进的风貌,表现了多层次的奋进激情和深刻执著的人生思考。
小说中,两个男女主人公只用第三人称“他”“她”,作者也是别有用意的。
作者曾说:“我原想写一篇客观冷静的小说,然而《北方的河》却写成了一篇主观抒情的非小说。
我说它是‘非小说’,是因为我知道,也可能去塑造好里面的人物,把握好持论的公平……把它写成一篇地道的中篇小说的。
但是写作时我忘了这些,只想一诉为快,只想与我陌生的朋友倾诉一空。
”所以采用第三人称,作者可以自如伸展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可以毫不受限制、毫不拘谨地挥洒优美而充满激情的大笔。
让作品的主人公失掉其具体姓氏名称变为一种抽象的形象,从而获得某种更高层次上的代表性,严格说来,这并非张承志的独创。
美国作家福克纳在《愤怒与喧嚣》里就不断地让那个白痴喃喃地念出一连串极不确定的人称代词,以致在读者心中激发出无限暇想:他 (He)、她((She)是谁?他们(They)又是谁?在另一位美国作家斯托弗·伊舍伍德的《单身汉》里,主人公乔治醒来时居然也无名无姓而只有四个代词:它、我、他、你。
英国评论家乔纳森·雷班的看法是,《单身汉》的这种人称转换造成了一方面使读者与主人公在若干方面等同起来,另一方面又使双方之间产生一层隔膜的特殊效果。
不过《北方的河》却有独到之处。
作者不仅通过在同一主人公身上交替使用“他”、“你”、“我”,从而使其变为具有三个观照角度的立体形象,并把他置于广阔跳荡的社会背景之中,使这一符号化了的形象跃升为形象化了的符号—一代人的某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