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
- 格式:ppt
- 大小:3.97 MB
- 文档页数:69
河南省禹州市二高高二语文导学案《汉家寨》导学案班名: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学习重点】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学习方法】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学习时数】两课时预习导读单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
原籍山东济南市。
回族。
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
现为自由职业作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
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
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
《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金牧场》。
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2、文本概述《汉家寨》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
用墨如泼地描写环境,惜墨如金地描写人物——而深刻的主题便蕴含在描写之中,在言外,耐人咀嚼。
遗憾的是,却有不少中学生读者对如此美文妄加褒贬。
有的说:作者被洗脑了,写出这篇荒诞的作品,用混乱的视象与病态的想象,充斥读者理性的头脑。
《汉家寨》: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实践及反思2012年,已入不惑之年的我“阴差阳错”被推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作的教育部985重点课题——“同题异构”项目中。
所谓“同题”,是指面对同一个课题(教学内容);“异构”是指四位不同教师分别就传统的黑板粉笔、多媒体(ppt)教学、电子白板以及网络四种环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一个课题就会形成一个“案例包”。
而我与其他3位语文同仁组成一个小课题组,选择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社选修教材)中的散文佳作——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的《汉家寨》进行了4种环境下的“异构”,因为人员变动、几位年轻教师的谦让和课题的陌生感、挑战性诸多因素,我被动地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结合在一起。
这节课先后录播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华中师范大学先进的“概念教室”——“双白板”+“网络”教室,由相关技术人员选位架设2台摄像机人工录像。
这次课我使用了“双板”,学生们登录浏览了博文,师生的共同感受是:课堂很和谐、自然——我佩戴耳麦,在教室自由“游走”(包括给发言的同学传递话筒),学生们动情读书、深入探究、冷静思考、热烈交流;课堂结构紧凑、流畅,思维深入。
但这节课留下一个技术“遗憾”——课后,摄像人员抱怨说,我有些“好动”,有时镜头捕捉不住人像;这节课也留下一个自我“困惑”——我感觉它不是“网络课”,顶多算是一节“电子白板课”(尽管为了名实相副,我在课前也在博客上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文本、作者等等的文章、论文和视频资料)。
苦苦思索了一段时间后,我认识到它没有体现出网络环境或介质,于是,与学校信息技术组的孙俊峰、查成林两位老师一起设法搭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经过三周时间,我们终于设计、制作了一个由校园局域网支持的专题网页(http://10.2.8.52),我给它取名为“《汉家寨》: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
随后进行了第二次录播。
仍然在华师大网络教室进行,不过完全采用了自动录像——分布在教室前后、两侧的各个摄像头能够根据声音源自动追踪发言者(包括老师和学生)。
(一)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两个巨大的面,一个微小的点。
一开始,就有一种格外的空茫感,攫住人心。
此处,为何用这个“荟集”?字典上解释这个“荟”是草木繁盛,“荟集”指好的东西或人才的聚集。
在这里这样用,显然不太合适)的一个点。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这个词用得真妙,马的身心也被可怕的空寂俘虏了,征服了,吓住了,每一步都是战栗着的)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
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作者完全融入了这种宁静,甘心融入了这种宁静。
当时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是无法忘怀的。
所以,用了“收容”,这是一种心灵的依托感。
)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自己被置身于大自然,渺小,卑微,无奈,更是一种被征服。
这是精神的跟随,实则是主动的,是甘心如此的。
)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它为什么不说是一块特殊的皮肤?而非要说是“被烤伤的”皮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一种丑陋,突出缺乏生命迹象的感觉。
语言如此坚硬,如此不留余地。
)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
(终于有了一点碧绿色,却是毒草,顿增恐怖之意。
而红与绿,本就是美术中的对抗色,放在一起竟是如此不协调,让人感觉这等不舒服!这时,语言有了穿透感,语言像刀一样,有了锋芒。
“毒草”、“酥碎”、“焦”,这三个词,更是将恐怖进行个彻底才肯罢休。
这里蕴藏着无限的凶险,没有生命的痕迹。
不禁让人发问,作者特意这样到底要表达什么?)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坚硬、突兀的,不是风蚀的痕迹,而是语言)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凶险,还是凶险!“尖石”不可,还非要“狞恶”,修辞顺手拈来。
《汉家寨》备课参考教学参考1018 1247《汉家寨》备课参考整体感知文章描写了在无边的旷野中的旅行经历,以及途经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
大西北自然景物干枯单调,一人独自旅行又极其艰辛,但旅行者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文章在死寂中碰撞出喧响,从干枯处发掘精神的泉流。
文章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
远景有“雄伟天山”,“三百里空山绝谷”,“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等;近景有“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等;还有幻景,“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血一样的碎石”,“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向我倾泻般延伸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
这样景物尽显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为抒情表意起了铺垫作用。
写了自己身处大西北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情绪感觉和思想意识。
这都是一些负面的感觉:“恐怖”“死寂”“单调”“静默”“阴凉”“空旷宁寂”“茫然”“憔悴衰老”“渺小”“徒劳”……从心理学原理来说,人的感觉意识与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这些感觉意识源于大西北荒凉沉寂、少有人烟的环境;从文学原理来说,这些感觉意识与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相互映照,非常融洽。
不过,的感觉意识不只是负面的,不只是被动地为客观外物所刺激、所促成,还将负面感觉意识加以升华,并生发出坚韧不拔的心灵追求。
注意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汉家寨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着,一是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
文章在写景叙事抒情写意中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
也许不是有意为之,但本文在客观上蕴涵了这些象征意义。
这里的象征应分二重:地域文化象征,个体生命象征。
从地域文化象征看,又有多重意义。
首先是汉家寨的象征意义,“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尽管被时代社会历史所抛弃,但是它仍坚定地守住自己的某些东西;尽管不是什么生命体,但似乎有灵魂,有品格和信念,就像人类一样。
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环境的作用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
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环境对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时候磨炼与困难不是坏事,它能召唤成功的力量。
[识作者]坚守的灵魂——张承志张承志,回族,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张承志作品真正为人所称道的,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阅读他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一种阳刚之美、信仰之美、理想之美。
现在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心灵史》、中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河》、散文集《荒芜英雄路》等。
学者型诗人——梁衡梁衡,1946年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梁衡文集》等多种。
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等。
[探背景]《汉家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文明的献媚和娇嗔。
作为一个在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精神长旅者”,张承志一直在散文中孜孜追寻和执着维护着他所理解的生存理想与生存精神,这就是人道、人性、自尊、正义、平等等生存理想和血性、刚烈、牺牲、圣洁等生存精神。
《汉家寨》教案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2、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教学难点: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老舍朴素平实的散文中明白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在陆蠡含蓄隽永的散文中体会到生命的抗争力量,在刘亮程极具乡土气息的散文中了解到生活的艰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观察三幅关于沙漠地形的图片,说说感受。
)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2.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了解其作用。
三、学生自主学习: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张承志真正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2.阅读提示:(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仔细阅读文本,圈点勾画文章的景物描写,了解其作用。
四、反馈评价:1.基础过关褶(zhě)皱脚踝(huái)晕眩(yùn)(xuàn)俯瞰(kàn)咀嚼(jǔ)(jué)白炽(chì)砦(zhài)2.理清层次:(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2)“走进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高二语文汉家寨3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
3、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思考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看到一篇另类的散文,给人以沉重思考的散文——张承志的《汉家寨》,从中同学们能看到些什么?或者想到些什么?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成长的见证。
(意境导入:《使至塞上》)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到内蒙古乌珠穆泌旗插队当教师4年。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并获硕士学位。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诗集《神云的诗篇》、散文集《张承志散文》、《绿风土》、《清洁的精神》、《荒芜英雄路》以及《牧人笔记》等。
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
三、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疏通生字词。
第8课 汉家寨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荟.集( ) ②大坂.( ) ③伊.犁( ) ④山麓.( ) ⑤山坳.( ) ⑥褶.皱( ) ⑦石棱.( ) ⑧晕眩.( ) ⑨蜃.气( ) ⑩溟濛..( ) ⑪炫.目( ) ⑫砾.石( ) ⑬瞭.望( ) ⑭棉絮.( ) ⑮汉家砦.( ) ⑯峥嵘..( ) ⑰磅礴..( ) ⑱白炽.( ) ⑲咀嚼..( ) (2)给多音字注音①屏⎩⎪⎨⎪⎧ 屏.弃( )屏.幕( ) ②番⎩⎪⎨⎪⎧ 吐鲁番.( )番.禺( ) ③强⎩⎪⎨⎪⎧ 倔强.( )坚强.( ) ④觉⎩⎪⎨⎪⎧幻觉.( )睡觉.( ) 2.辨形组词 ①⎩⎪⎨⎪⎧ 瞭( )潦( )僚( )缭( ) ②⎩⎪⎨⎪⎧ 嶙( )鳞( )粼( )磷( )③⎩⎪⎨⎪⎧ 炫( )眩( )弦( ) ④⎩⎪⎨⎪⎧ 砾( )烁( )铄( )栎( )3.词语释义①六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蜃气溟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嶙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砾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峥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不毛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谨慎 · 慎重“谨慎”和“慎重”都有“很认真,很注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