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二步步高学案导学17至18语文版必修5文档第三单元第8课
- 格式:docx
- 大小:262.43 KB
- 文档页数:12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诵读这三首诗,把握朗读节奏,并背诵这三首诗。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李白与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诗圣”。
他们,一个喜欢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一个奇伟瑰丽的世界;一个擅长把现实中的风物纳入诗中,让一个个意象成为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载体。
二人的风格,自是非常不同,差别也非常明显。
与杜甫一样,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的诗更加通俗易懂,因为据说他每首诗都务必要让老妇人能够读懂。
让我们走近这三位大诗人,研读他们的诗歌,体会他们与众不同的高超技艺和属于他们的情感吧。
学习任务阅读与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一)诵读诗韵1.诵读全诗,用“ / ”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韵脚。
这首诗可分为两大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
这一层又分三小层。
第一小层:梦前海客/谈/瀛池烟涛/微茫/彳言/难枣;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瞄。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二小层: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一。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刻漫谢公/宿处/今/尚在,濠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 .梗。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里?栗/深林兮/惊/层熊。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则。
列缺/霹雳,丘峦/崩攫?洞天/石扉,匍然/中H.。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与,云之君兮/纷纷/而来工?虎/鼓瑟兮/鸾/回至,仙之人兮/歹U/如膻。
第三小层:梦醒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啜?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坍.缩(tān) ②耶稣.(sū) ③沮.丧(jǔ) ④拯.救(zhěnɡ) ⑤辐.射(fú) ⑥恍惚..(huǎnɡ hū) ⑦尴尬..(ɡān ɡà) ⑧咒.语(zhòu) ⑨流逝.(shì) (2)多音字①涨⎩⎪⎨⎪⎧ 暴涨.(zhǎn ɡ)头昏脑涨.(zhàn ɡ) ②创⎩⎪⎨⎪⎧ 首创.(chuàn ɡ)创.伤(chuān ɡ) ③处⎩⎪⎨⎪⎧ 处.分(chǔ)处.长(chù) ④量⎩⎪⎨⎪⎧ 测量.(lián ɡ)量.化(liàn ɡ) ⑤旋⎩⎪⎨⎪⎧ 旋.转(xuán )旋.风(xuàn ) ⑥混⎩⎪⎨⎪⎧混.沌(hùn )混.水摸鱼(hún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呕呕吐岖崎岖讴讴歌 (2)⎩⎪⎨⎪⎧ 隘狭隘谥谥号缢自缢(3)⎩⎪⎨⎪⎧ 匮匮乏馈馈送聩振聋发聩篑功亏一篑溃崩溃(4)⎩⎪⎨⎪⎧ 喻比喻觎觊觎谕口谕逾逾越渝始终不渝 (5)⎩⎪⎨⎪⎧坍坍塌彤彤云 二、词语积累明确词义(1)模棱两可:对事情不置可否,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没有明确的态度或意见。
(2)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3)感恩戴德:对别人所给的恩德表示感激。
(4)百思不解:反复思索,仍然不能理解。
(5)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中国青年报》12月25日刊发评论认为,年轻人常常抱有“功未成名未就,有何脸面回乡面对父老”的心态。
其实这种心态大可不必,因为比起父母对游子的牵挂,我们那点“脸面”真的是微不足道....。
()(2)一个城市,如果对这样严重的拥堵只能听之任之,甚至无可奈何,模棱两可....,那么这样的管理态度和能力无论如何也不能令市民满意。
8 汉家寨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揣摩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抒情的。
(核心知识)3.探索作品的丰厚意蕴,并结合实际,体悟“坚守”精神对生命的意义。
(核心知识)二、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张承志,回族,原籍山东济南。
1948年出生于北京,现为自由作家,《小说选刊》编委。
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中。
作品有蒙文诗《做人民之子》,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黑骏马》《北方的河》,长篇小说《心灵史》等。
2.写作背景1989年冬至1992年秋,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1993年9月,他发出了“今天需要抗战文学”的迫切呼声。
这一段异国经历,直接构成了他“抗战文字”吁求的导体,并对其“抗战文学”写作(主要见于《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两部散文集)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写道,“中国面临的危险形势,以及我在北京感到的中国文化可怕的堕落,这种形势,使我无法挣脱近乎暴怒的一种激动”。
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这两本散文集。
《汉家寨》就选自其中的《清洁的精神》。
3.相关知识张承志希望自己的散文所展示的不是一种新的技巧,而是一种新鲜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冲动,是自己的精神旅程和心灵图景,因而,在他的散文中,看不到对自然风景的静态描写,而是作家生命历程的一个片段,心灵中的一片风景。
他的散文显得严肃而庄重,却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张承志在文章中表现出的真诚和热情缩短了他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他的作品变得非常亲切。
三、预习题(一)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书写:屏.住()溟.濛()咀.嚼()炫.目()褶.皱()脚踝.()嶙峋..()肆虐.()伫.立()峥嵘..()曝.晒()蜃.气()砾.石()白炽.()瞭.望()俯瞰.()2.根据释义写词语。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比喻事物完善自然,没有破绽。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__登高__琵琶行并序课文导入素养任务李白与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诗圣”。
与杜甫一样,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的诗更加通俗易懂,因为据说他每首诗都务必要让老妇人能够读懂。
让我们走近这三位大诗人,研读他们的诗歌,体会其中的无穷魅力吧。
1.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2.体会和学习夸张、想象、对比等表现手法。
3.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作者介绍1.蓬莱文章建安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在二十五六岁时离蜀东游。
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李白秉性耿直,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
天宝三年(744),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成好友。
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
其主要作品有《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等。
2.眼观国难叹“三吏”,独倚西风伤《咏怀》——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年(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
大历五年(770),杜甫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上。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人们称为“诗圣”。
其主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3.心中怀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写作导学案训练目标记叙中抒情、议论的运用技巧。
文章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五种,在高考作文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对于记叙、描写的技巧,同学们掌握得比较牢固,运用得比较熟练;但对抒情、议论的技巧,却常常出现顾此失彼、运用失调或缺失的错误,影响了文章的深度,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要加入一些抒情和议论语句。
1.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
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
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例如:尝试着亲近父亲,父亲是这世上最易被情感忽视的人。
尝试亲近父亲,在体验母亲温暖情怀时,不妨望望父亲操劳奔波的坚强背影;在感受母爱温馨时,不妨回忆父爱给予我们的坚强与力量;在倾听母亲诉说时,不妨深入听听父亲的心声……尝试亲近父亲,我由衷感慨,父爱无影无声,父爱坚若磐石,但需要你用心摸索,它就隐于父亲严厉的训斥下,它就藏于父亲坚强的背影后。
尝试亲近父亲,莫让父亲的情感流逝于岁月潮水。
(高考作文《亲近父亲》)(2)间接抒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抒情。
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
(朱自清《背影》)2.议论: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
例如: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全册)第一单元小说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习目标:1.能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脉络。
2.能深刻认识环境描写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学习重点:能深刻认识环境描写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学习难点: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习课时:2学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1)人物描写: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人物形象: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只有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和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4)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8课咬文嚼字朱光潜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效果;(3)鉴赏本文作为随笔的行文艺术。
激趣导入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咬文嚼字》一文,而它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一个人。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贾岛吟诗②套板反应③达到艺术完美微任务活动一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1.“咬文嚼字”的常用义是什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常用义: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2)作者笔下的新含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作者在论述“咬文嚼字”时运用了哪几个实例?各说明了什么?答案3.文章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综合检测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晋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关于西晋文学的成就,刘勰《文心雕龙》云:“晋世群才,稍入轻绮。
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钟嵘《诗品序》在描述了建安文学的“彬彬之盛”后,接着指出:“尔后陵迟衰微,迄于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刘、钟二人都热情洋溢地描绘出了西晋文学的繁荣景象。
一个时代之文学,其思想内容、形式、风格及发展变化不可避免要受到这个时代的思想意识的影响。
西晋文学的发展,同西晋的思想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玄学的兴盛,是西晋文化学术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西晋玄学崇尚清谈,标榜任达,西晋士人的心态与士风的形成均与其密不可分,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由于玄学的兴盛,其被视为此时期的主流思想,就连很多以儒学立身的士人都沾染了玄风的余绪,似乎儒学在西晋走向衰微。
事实上,儒学在西晋衰微,只是从严格经学意义的角度而言,尤其是相对于儒学在两汉的地位而言。
西晋实质上常被以后的士人誉为儒礼之学的盛世。
晋武帝登基后多次下诏倡导儒学,“……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正典,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泰始四年诏》)。
他还采取扩建太学、封崇孔子后裔等措施,复兴儒学,“置博士十九人。
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实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
处于低潮的儒学在西晋之初逐渐显露出崛而复振的局面。
在西晋初期,士人尤其是那些出身寒素的士人又重新回归“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生轨迹,掌握儒家的礼仪知识和具备儒家伦理道德成为士人入仕的重要工具。
儒学思想在晋初重新上升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作为一种为皇权所推崇的思想,儒学的政治思想和处世原则不可能不对百姓产生影响,也不可能不对晋初士人的心态产生影响,并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艺术,是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奇葩。
每个国家的诗都根植于民族的土壤之中,每个国家都蕴藏着丰富的创作源泉。
外国诗歌反映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底蕴和民族特性,同样能滋润不同国度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例如,龙象征着皇上的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着皇上的德行,麒麟象征着长治久安;兰花象征着纯洁,牡丹象征着富贵,梅象征着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着高洁、坚强等等。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帆》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信天翁》则象征着什么呢……每当我们徜徉在曼妙的古诗词长河里,为那一声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心动神摇的时候,可曾注意到那诗词中的种种动物:缠绵的鸳鸯、苍莽的雄鹰、矫健的骏马、清闲的飞鸟、执着的春蚕……正是它们闪耀的光芒启迪了我们的思考,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了解和探讨它们也是我们深入挖掘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古典诗词唯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的绝佳途径。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柠.檬(nínɡ) ②和煦.(xù) ③山峦.(luán) ④一瞥.(piē) ⑤喧.腾(xuān) ⑥恍.惚(huǎnɡ) (2)多音字①盛⎩⎪⎨⎪⎧ 盛.开(shèn ɡ)盛.饭(chén ɡ) ②悄⎩⎪⎨⎪⎧ 悄.然(qiǎo )悄.悄(qiāo ) ③没⎩⎪⎨⎪⎧没.有(méi )出没.(mò)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凝(凝视)疑(疑虑) (2)⎩⎪⎨⎪⎧阴(树阴)荫(荫蔽)(3)⎩⎪⎨⎪⎧ 烁(闪烁)砾(瓦砾) (4)⎩⎪⎨⎪⎧缘(边缘)掾(掾吏) (5)⎩⎪⎨⎪⎧ 喧(喧闹)暄(寒暄) 二、词语积累明确词义(1)和煦:温暖。
(2)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说话)稍微露出一点儿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1.词语理解 (1)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甫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一词多义①道⎩⎪⎨⎪⎧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文⎩⎪⎨⎪⎧其文.漫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温文.尔雅: 文.过饰非:③常⎩⎪⎨⎪⎧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④然⎩⎪⎨⎪⎧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答案 ①名词,道路/动词,说/名词,原因、缘由/名词,道义/名词,道理 ②名词,文字/名词,文章/形容词,文雅/动词,掩盖 ③形容词,平常、寻常/副词,常常 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然而 (3)古今异义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③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词。
④而卒.葬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士兵”或“完毕”。
答案 ①不平凡。
②求学的人,读书人。
③十分之一。
④“终于”或“死”。
(4)虚词归纳①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②其⎩⎪⎨⎪⎧既其.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 其.孰能讥之乎: 其.后名之曰褒禅:③以⎩⎪⎨⎪⎧险以.远,则至者少: 由山以.上五六里: 无物以.相之:答案 ①为、是,表判断/副词,相当于“才”/转折副词,相当于“却”/副词,就 ②助词,无实义/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表反诘语气的副词,相当于“难道”/指示代词,“这” ③连词,而且/和“上”连用,表方位/连词,来 2.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居住(2)名词用作动词,命名(3)形容词用作动词,尽,达到尽头(4)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5)形容词用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6)谬,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7)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8)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昏惑3.特殊句式(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碑仆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判断句,“……也”(2)判断句,“……者……也”(3)省略句,“不随(之)以止也”(4)省略句,“有碑仆(于)道”(5)省略句,“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6)介词结构后置,“于其址始舍”4.语句翻译(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10课 哈姆莱特(节选)1.音正形准(1)字音识记①吮舐..(shǔn shì) ②害臊.(sào) ③缔.结(dì) ④憎恶..(zēnɡ wù) ⑤觊觎..(jì yú) ⑥酣.睡(hān) ⑦傀儡..(kuǐ lěi) ⑧砧.石(zhēn) (2)辨形组词 ①⎩⎪⎨⎪⎧ 驰(驰骋)弛(松弛)②⎩⎪⎨⎪⎧ 厮(长相厮守)撕(撕心裂肺) ③⎩⎪⎨⎪⎧ 虐(虐待)谑(戏谑) ④⎩⎪⎨⎪⎧ 瑰(玫瑰)傀(傀儡)愧(惭愧)2.词语积累 (1)身无长物:原指生活俭朴。
后指除自身之外穷得没有别的东西了。
用来形容极其清贫。
错点提醒:长物,原指多余的东西,后也指像样儿的东西。
身无长物,常误用于形容没有特长。
(2)察择贤愚:考察选择贤良的或不贤良的。
(3)受之泰然:接受(东西)心情安定。
(4)郁郁寡欢:形容内心苦闷,缺少欢乐。
错点提醒:郁郁,心里苦闷;寡,少。
“郁郁寡欢”和“闷闷不乐”都表示“心中烦闷,不快乐”,但“闷闷不乐”偏重表示时间或长或短的烦闷不快,“郁郁寡欢”偏重表示人的性格方面的烦闷不快。
(5)共枕同衾:共用一个枕头,同盖一条被子,形容极其亲密。
(6)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错点提醒: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易误写作“弛”。
(7)举目无亲:单身在外,见不到亲属和亲戚。
形容孤单无依,人地生疏。
(8)情同陌路:形容相识之人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毫不相识的人。
3.辨词填空(1)坦然·泰然①其实生活赐予我的,并没有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呈现在我视野里的生活,每个人其实都一样,不同的仅仅是我们的胸襟中缺少一份坦然。
②“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我觉得这四句是对他最好的描述。
解析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没有顾虑。
泰然:形容心情安定。
(2)篡改·窜改①不管怎么样,历史总是篡改不了的。
②优秀的作品需要经过反复窜改才能形成。
一代文豪鲁迅早就说过:“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
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
”《春末闲谈》中借“闲谈”之式,阐述精辟、犀利的观点,振聋发聩。
中国是泱泱大国,历史源远流长。
是什么让中国人在困境面前不低头、不屈服,勇往直前呢?是什么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在风风雨雨中延续了五千年之久呢?带着这样的问题,作家张承志一路单骑,来到了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戈壁当中的汉家寨。
它的空旷、辽阔,它的智慧、灵性给了张承志心灵的震撼,从汉家寨的空山绝谷、千里戈壁中找到了答案。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中国古瓷器的美,曾征服了欧洲和世界其他许多地区。
收藏古瓷器便是收藏艺术,收藏历史,收藏中国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古文化。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衔.着(xián) ②蜾蠃..(ɡuǒ luǒ) ③螟蛉..(mínɡ línɡ) ④孵.化(fū) ⑤解剖.(pōu) ⑥螫.针(shì) ⑦卓.然(zhuó) ⑧棘.手(jí) ⑨苍颉.(jié) ⑩绝祀.(sì) (2)多音字①辟⎩⎪⎨⎪⎧ 复辟.(bì)开辟.(pì) ②食⎩⎪⎨⎪⎧ 食.人(sì)饮食.(shí) ③供⎩⎪⎨⎪⎧供.养(ɡōn ɡ)供.品(ɡòn ɡ)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衔(头衔)街(街道) (2)⎩⎪⎨⎪⎧ 蠃(蜾蠃)赢(输赢)羸(羸弱) (3)⎩⎪⎨⎪⎧ 螟(螟蛉)瞑(瞑目) (4)⎩⎪⎨⎪⎧ 窠(草窠)巢(巢穴) (5)⎩⎪⎨⎪⎧ 阴(阴暗)荫(荫庇) (6)⎩⎪⎨⎪⎧宛(宛转)婉(委婉) 二、词语积累明确词义(1)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熙.春(xī) ②匮.乏(kuì) ③掂.算(diān) ④寒碜.(chen) ⑤娉.婷(pīnɡ) ⑥淳.朴(chún) ⑦大包大揽.(lǎn) (2)多音字①翘⎩⎪⎨⎪⎧ 翘.尾巴(qiào )翘.首(qiáo ) ②校⎩⎪⎨⎪⎧ 校.勘(jiào )校.刊(xiào ) ③削⎩⎪⎨⎪⎧ 削.减(xuē)削.面(xiāo ) ④稽⎩⎪⎨⎪⎧滑稽.(jī)稽.首(qǐ) ⑤抹⎩⎪⎨⎪⎧ 抹.桌子(mā)抹.墙(mò)抹.黑(mǒ) ⑥掺⎩⎪⎨⎪⎧ 掺.杂(chān )渔阳掺.(càn )掺.手(shǎn ) ⑦臊⎩⎪⎨⎪⎧腥臊.(sāo )害臊.(sào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罐(瓦罐)鹳(白鹳)灌(浇灌) (2)⎩⎪⎨⎪⎧ 碟(碗碟)蝶(蝴蝶)蹀(蹀足而叹)牒(通牒)谍(间谍)二、词语积累明确词义(1)一厢情愿:处理彼此有关的事情时,只管自己愿意,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客观条件。
“厢”也作“相”。
(2)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津津,形容有滋味,有趣味;乐道,喜欢谈讲。
(3)绞尽脑汁:形容费尽脑子,想尽一切办法。
(4)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少数党员讲问题遮遮掩掩,津津乐道....,一带而过;讲成绩滔滔不绝,夸夸其谈。
()(2)我们应该到群众斗争中去锻炼自己;而不要躲进温室,做弱不禁风....的娇小姐。
()答案(1)×。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既然句子中说“遮遮掩掩”“一带而过”,就不能再说“津津乐道”。
(2)√。
辨词填空(1)制订·制定制订:动词,创制拟定,侧重于强调过程。
制定:动词,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词义比“制订”更重,且突出结果已确定。
训练目标 1.掌握文章“新颖”的三种主要表现:立意新、题材新、形式新。
2.学习使用创新的方式写出新颖的文章。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写一篇文章都得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否则,还有再说的必要吗?通常人们都感到写作比阅读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
”沿着别人开出来的路走,当然容易;而自己披荆斩棘,边开路边前进,自然会困难得多。
写作就是这样用思想开路的艰苦劳动。
培养创新意识不但是为了写好文章,也是为了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创新不等于猎奇,也不等于只写新事物。
创新要独辟蹊径,具体一点说,就是要写:(1)人们常遇到,却没有引起注意的问题;(2)人们已经注意到,但却不以为然的问题;(3)已经有人谈过,但却没有谈到点子上的问题;(4)已经有人谈过,但却没有从这个角度谈过的问题。
写作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意新,二是题材新,三是形式新。
1.立意新。
作家梁衡说:“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
”对同一事件或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要能发掘其中最新、最有特色的内涵;要能挖掘出问题中隐含的更新、更有现实意义的观点。
2.题材新。
写进文章的事件或资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感和新颖度。
要尽量避免选用大家都熟知的材料、事例,从现实生活中积极发现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材料,通过思考发现与新生活、新事物、新思想密切相关的新材料,或从“旧”材料中发掘出新精神、新意识,选用身边那些活生生的材料,以真实、独特体现出“新”。
3.形式新。
清代戏剧家李渔曾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事物,对问题和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见解,然后采用别人不太常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故事新编式、评书式、电影镜头式等。
总之,要想方设法让文章有个性特征。
第8课 甘地被刺1.音正形准(1)单音字①噩耗..(è hào) ②骚.乱(sāo) ③悲恸.(tònɡ) ④晚祷.(dǎo) ⑤瞻.仰(zhān) ⑥摩肩接踵.(zhǒnɡ) (2)多音字①⎩⎪⎨⎪⎧ 血.迹(xuè)血.淋淋(xiě) ②⎩⎪⎨⎪⎧ 号.啕(háo )号.角(hào ) ③⎩⎪⎨⎪⎧刹.那(chà)刹.车(shā) (3)辨形组词①⎩⎪⎨⎪⎧ 摹(临摹)磨(磨洋工)摩(揣摩) ②⎩⎪⎨⎪⎧ 堪(不堪设想)斟(斟酒)勘(勘探)③⎩⎪⎨⎪⎧刺(刺刀)剌(乖剌) 2.词语积累(1)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
错点提醒:“顶礼膜拜”和“五体投地”都表示“崇敬”。
但“顶礼膜拜”偏重在“崇”,表示极其崇拜,今多用于贬义;“五体投地”偏重在“敬”,表示极其敬佩,也可用来表示崇拜的程度。
(2)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错点提醒:忡忡(chōn ɡ chōn ɡ),忧愁的样子。
(3)悲恸欲绝:伤心得要死,指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形容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错点提醒:同“悲痛欲绝”。
(4)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错点提醒:摩,摩擦;接,碰;踵(zhǒnɡ),脚后跟。
“踵”不能读作chǒnɡ。
3.辨词填空(1)刹那·霎时①他记得爆炸的一刹那,“就像地震,轰的一声”,之后他就晕了过去。
②在300米赛道的起跑线上,随着一声发令枪声响起,霎时战鼓齐擂,喊声阵阵,十条龙舟如离弦之箭飞速向前。
解析二者都表示极短的时间,常在句中作状语。
“刹那”侧重于“一瞬间”,“霎时”侧重于“一会儿”。
“刹那”可作宾语,“霎时”则不能。
(2)典型·典范①乐器演奏可称得上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典范了。
②老猎人,是他们当中最典型的一个。
解析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中性词,既可指典型的犯罪事实,也可指典型的好人好事。
第8课咬文嚼字学习重点1.记:识记文中的字词,背诵文中引用的诗文名句。
2.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筛选文中的信息,把握作者观点。
3.写:学习本文的举例论证手法,运用例证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4.练:掌握古诗词中的炼字技巧。
一、诵记名言警句有关“苦吟”的名言1.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2.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
(方干《赠喻凫》)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4.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
(郑板桥)5.世人著述,不能无病。
(曹植)6.凡作传奇,当于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逾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
(李渔《闲情偶寄》)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掌握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走上大街放眼望去,错别字不少;翻开书报,错别字、病句到处可见;听人讲话,不规范的用语几乎随时都可以听到。
鉴于此,作者从生活和文学艺术出发,举例分析,旨在引导读者认真学习祖国语言,养成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精神,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2.文体知识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
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第12课 长亭送别1.音正形准(1)字音识记①筵.席(yán) ②玉骢.(cōnɡ) ③蹙.眉(cù) ④萋.迷(qī) ⑤玉醅.(pēi) ⑥金钏.(chuàn) ⑦笑靥.(yè) ⑧谂.知(shěn) ⑨揾.泪(wèn) ⑩泠泠.(línɡ) (2)辨形组词①⎩⎪⎨⎪⎧ 眷(眷恋)誊(誊写)誉(名誉)②⎩⎪⎨⎪⎧ 悴(憔悴)粹(精粹)萃(荟萃) ③⎩⎪⎨⎪⎧ 靥(笑靥)魇(梦魇)餍(餍足) ④⎩⎪⎨⎪⎧谂(谂知)稔(稔熟) 2.词语积累(1)举案齐眉: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爱相敬,每次吃饭时,孟光总要把盛饭菜的盘子高举至眉前递给丈夫,表示敬重。
错点提醒:案,古时进食用的矮脚木盘,不能写成“安”;齐眉,和眉毛一样高。
该成语形容夫妻相敬。
易用错对象。
(2)蝇头微利: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小利。
错点提醒:常与“蜗角虚名”连用,同为贬义词。
(3)劳燕分飞:伯劳、燕子各飞东西。
后借喻人的离散(多用于夫妻)。
错点提醒:“劳”指伯劳鸟,“燕”指燕子;“分飞”指一只往这边飞,另一只往那边飞,是“分开”、“分手”的“分”,不可写作“纷飞”。
跟“分道扬镳”相近,但“劳燕分飞”更强调“走到一起只是偶然,分开才是必然”这层意思。
(4)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5)司马青衫: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形容极度悲伤。
比喻因遭遇相似而同情、感伤。
错点提醒:司马,古代官职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在船上听歌伎演奏琵琶,泪湿青衫。
比喻因遭遇相似而同情、感伤。
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辨词填空(1)留恋·流连①也许我谈不上留恋过去,但经常回忆起过去生活里那种简单的美好。
②附近有同仁路、窄巷子,还有成都画院等值得流连的地方。
解析“留恋”和“流连”都有“难舍难离”的意思,但在词义和用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关键是它们舍不得离开的对象。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荟.集(huì) ②褶.皱(zhě) ③山坳.(ào) ④晕眩.(xuàn) ⑤石棱.(lénɡ) ⑥脚踝.(huái) ⑦蜃.气(shèn) ⑧溟.濛(mínɡ) ⑨嶙峋..(lín xún) ⑩砾.石(lì) ⑪咀.嚼(jǔ) ⑫肆虐.(nüè) ⑬白炽.(chì) ⑭炫.目(xuàn) ⑮伫.立(zhù) ⑯瞭.望(liào) (2)多音字①屏⎩⎪⎨⎪⎧ 屏.住(bǐn ɡ)屏.障(pín ɡ) ②倔⎩⎪⎨⎪⎧ 倔.强(jué)倔.脾气(juè) ③晕⎩⎪⎨⎪⎧ 晕.针(yùn )头晕.(yūn ) ④晃⎩⎪⎨⎪⎧晃.荡(huàn ɡ)晃.眼(huǎn ɡ)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瞭(瞭望)潦(潦草)僚(同僚)缭(缭绕) (2)⎩⎪⎨⎪⎧ 嶙(嶙峋)鳞(鱼鳞)粼(粼粼)磷(磷火)(3)⎩⎪⎨⎪⎧ 炫(炫目)眩(晕眩)弦(弓弦) (4)⎩⎪⎨⎪⎧ 砾(瓦砾)烁(闪烁)铄(铄金)栎(栎树)二、词语积累明确词义(1)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2)怔怔:呆愣的样子。
(3)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形容人消瘦露骨;形容人刚正有骨气。
(4)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5)溟濛: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也作冥蒙。
(6)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7)判若两地:好像两个地方,区别非常明显。
判,明显。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中国的边疆,往往是不毛之地....,或是人烟稀少,需要我们的士兵到那里为国家付出。
()(2)他自以为计划天衣无缝....,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案不到五小时就被民警收入法网。
()答案(1)√。
(2)√。
辨词填空(1)广阔·辽阔广阔:广大宽阔。
一般指土地面积大,如广阔的田野;又指较抽象的,如境界、前途等。
辽阔:广阔、宽广,着重指面积大而空旷的地方。
姜治莹说,白城有的土地,有丰富的资源,有的市场,武进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有优秀的人才和充裕的资金,双方通力合作,一定会实现互利共赢。
答案辽阔广阔(2)坚守·坚持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
坚持:坚决保持、维护,不改变;坚决继续进行,不停止。
李东东希望《陕西日报》以创刊七十周年为新的起点,着眼长远,整体谋划,主流媒体意识,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答案坚守坚持三、名言警句1.肉体可以衰老,心灵可以缺残,而青春——连青春的错误都是充满魅力的。
2.端庄的人道就是如水的天命。
3.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4.失败的大陆像一艘下沉的巨轮,我是它还给卑鄙海洋的一个漩涡,尽管我不能成为桅杆上的旗。
一、作者简介张承志,著名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诗集《神云的诗篇》,散文集《张承志散文》《绿风土》《清洁的精神》《荒芜英雄路》以及《牧人笔记》等。
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心灵史》。
为了获得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信仰自由和一个作家表达这种信仰的自由,张承志毅然辞去公职,四海漂游,立志做一个理想主义的“艺术浪人”。
二、背景展示1989年冬至1992年,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1993年9月,他发出了“今天需要抗战文学”的迫切呼声。
这一段异国经历,直接构成了他“抗战文学”吁求的导体,并对其“抗战文学”写作(主要见于《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两部散文集)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写道:“中国面临的危险形势,以及我在北京感到的中国文化可怕的堕落,这种形势,使我无法挣脱近乎暴怒的一种激动。
”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这两部散文集。
《汉家寨》就选自其中的《清洁的精神》。
三、文体知识散文的分类及特点现在的散文体裁分为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等等。
作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在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
但有一个宗旨,即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
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映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1.脉络梳理汉家寨⎩⎪⎨⎪⎧⎭⎪⎬⎪⎫走近汉家寨⎩⎪⎨⎪⎧ 空寂 苍凉荒芜 残酷走进汉家寨⎩⎪⎨⎪⎧ 神秘 隔绝真实 坚韧离开汉家寨⎩⎪⎨⎪⎧ 遗憾 不舍回忆 坚守坚守的精神 2.初读感知汉家寨是天山南麓戈壁滩上的一个小村落,作者在他漫漫人生旅途中的某一天走进了汉家寨,从此便对它难以忘怀。
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答:答案题目是“汉家寨”,所以文章是紧紧围绕汉家寨展开的。
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汉家寨所处的大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写进入汉家寨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写离开汉家寨时作者的感受以及汉家寨对他以后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1.在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的主观感受如何?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答:答案“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把天山那种荒凉、孤寂的特点写出来了。
因为环境的贫瘠、恶劣,这里除了毒草就是红石、焦土,死气沉沉。
2.汉家寨后有天山,前有吐鲁番,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富饶的土地去开始新的生活,而选择留守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答:答案汉家寨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不管它是贫瘠还是富饶,不管它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不忍舍弃。
另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要坚守祖先的信念、传统、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把汉家寨人对于家园、传统、生活方式、信念的守护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坚守。
3.作者描写汉家寨的人物,为什么选取“老汉”和“小女孩”?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答:答案(1)“老汉”是过去,“小女孩”是当下。
“老汉”与“小女孩”缀连,代表着汉家寨世代在生命、文明上的传承和坚守,可谓生生不息。
(2)主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生活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那就是“坚守”。
启示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民族要发展强大,也需要坚守我们正确的方向,从内心深处生长出人性的高洁与坚韧。
4.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与作者内心深处的坚守有何异同?答:答案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
作者的坚守:坚守理想主义,坚守对人道主义、终极思考与回归心灵的探讨,坚守“良知和艺术”,坚守“独立的知识分子立场与气质,包括高贵的行为方式”。
“同”是坚守一种生活态度,“异”是具体内容不同。
5.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说“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又觉得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
这样写有何意图?答:答案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的多种选择,而汉家寨人选择了最困难的“坚守”,给了作者极大的启示,使他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这篇文章有哪些象征意义?试加以探究。
答:答案(1)从地域文化象征看,有两重意义。
首先是汉家寨的象征意义。
“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汉家寨也“坚守”:尽管为时代社会历史所抛弃,但是它仍坚定地守住自己的某些东西;尽管不是什么生命体,但它似乎有灵魂,有品格和信念,就像人类一样。
其次是自然风景的象征意义。
这里有个神秘的“三岔口”,文中多次提到,那是“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只有荒漠、沉寂,而没有生命存活的条件,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严酷,“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何至于“可怕的暗示”?那一定是心里畏惧,把它神秘化、神灵化了。
(2)从人物的象征看,有两重意义。
首先,在汉家寨所见的两个人,一个老汉、一个小女孩,他们分别代表着过往历史的回忆和未来世界的预言,某种传统势必仍将被“坚守”下去。
还有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那就是“我”,“我独自一人”,“走进汉家寨”,“最后遗憾地离开了”,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走进神秘而荒芜的汉家寨,又悄然离开。
汉家寨是“驿站”,“我”是匆匆过客,仿佛预言着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暂性和记忆的深远性。
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作者在文中说:“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张承志坚守着他的心灵回归之路,坚守着对清洁精神的追求,坚守着“为人民”的艺术主张。
他曾晚上在高山上行路,曾“用了五年时间,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和西海固贫农在宗教上毫无两样的多斯达尼”,也曾八次去大西北,甚至一九八九年的玛莱丹斋月还在“宁夏川里的一座清真寺住定,一天天过着真正哲合忍耶的生活”。
——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以及知识分子们在权力和金钱面前的作为,会使我的思想依然激烈。
但是,我要警惕偏激。
——对于中文的一种感情和守卫意识,会使我今后更加注重文学语言。
但是,我要防止矫饰和超出分寸。
——道路在某种意义上的独立性,会使我在今后更加珍视个人的经验和个人的感受。
但是,我要有意地向别人包括世界学习,尊重别人的经验和感受,把自我封闭和排斥异己当成禁忌。
——张承志获奖感言运用示例今天,我们该坚守什么?今天,坚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于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淡泊,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在急功近利中坚守着踏实,在尔虞我诈中坚守着诚信,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在崇洋媚外中坚守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精华,……坚守是一种品德,高尚而纯洁;坚守是一种态度,温婉而决绝。
坚守不单是一句动人的话,不单是一种超载体力的行为,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充满力量的精神。
选择坚守,就要有能够战胜困难的决心;选择坚守,就要有能够忍受寂寞的心境;选择坚守,就要有能够远离诱惑的毅力。
2.课外素材坚守与创新梅葆玖始终以维护梅派的正宗、正腔、正韵为己任。
“父亲在台上是怎样的,我一定还是要维持他的样子去演,一点儿都不敢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