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选题】水产养殖毕业论文题目
- 格式:docx
- 大小:202.25 KB
- 文档页数:22
鱼类消化酶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摘要】消化酶对于各种生物来讲都至关重要,这些酶类催化生物体内各项生化反应,只有深入研究酶类的功能特性,才能清楚了解其对生物体的作用。
研究鱼类体内消化酶,不仅对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也会产生巨大的意义,而且可以很好的应用在水产养殖方面,为养殖者在挑选养殖环境以及饲料方面提供依据。
【关键词】消化酶研究;影响因素;应用酶在生物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类的催化才能完成,酶本质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高效催化剂。
它的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物的食物来源,身存环境,酶所处温度对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酶可以和体内多种物质进行能量转换,有其独特的生理特性及作用,对生物体来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物质。
如果能够深入的研究鱼类体内的消化酶,懂得这些酶的功能特性,那么这些研究成果将对水产养殖者配置合适的饲料有重大的意义,另外,研究消化酶对生物技术以及营养学也有一定的帮助。
一、鱼类体内消化酶种类鱼类体内的消化酶种类繁多,其中含有蛋白酶,蛋白酶又包括胃蛋白酶、肠蛋白酶等。
淀粉酶包括肝胰腺淀粉酶等。
有的鱼类还含有脂肪酶,多种酶类相辅相成,催化鱼类体内各项生物化学反应,为鱼类提供生命动力。
(一)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是鱼类体内众多酶中的一种,存在于有胃的鱼体内,能够适应强酸环境。
胃蛋白酶最初是存在于细胞中的没有活性的一种颗粒物质,在其他蛋白酶或者胃分泌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蛋白酶来进一步对蛋白质进行催化。
由于鱼类胃部分泌消化液为酸性,胃蛋白酶能存在于此处进行一系列的催化作用,必然适应了酸性环境,所以,大多数鱼类胃蛋白酶都可以在强酸环境下存在并完成相关反应的催化。
例如一些软骨鱼或者硬骨鱼体内的胃蛋白酶能够适应强酸环境,大多数可以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有相关权威研究表明,鱼类胃蛋白酶的PH值在4以下。
胃蛋白酶受温度影响较大,从30度到60度,酶活性都有不同的变化。
所以根据鱼类体内的胃蛋白酶的特性,养殖鱼类要选择合適的水温,根据时令的不同适当调节水温。
水产养殖中的生态养殖技术应用摘要:文章首先对生态养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污染环境,造成浪费、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养殖设备落后、苗种选择落后、粗狂式养殖、养殖空间有限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水产品养殖存在的缺陷;然后从环境、苗种、饲料及药物选择等4个方面对生态养殖技术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树立健康的养殖观念、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及严格控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3个方面对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养殖;水产养殖;养殖技术;传统水产品在我国许多地区,水产品的养殖技术长期以来采用淡水养殖模式,遵循传统的人工养殖方式。
这种养殖模式只注重养殖规模和数量的大小,不注重水产品品种和质量。
传统的人工养殖存在的缺陷极多,在传统养殖技术的制约下,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且成本极高,不能满足现今生产生活的需要。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生态养殖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养殖技术既可以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利用循环技术使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解决了传统养殖操作不便的问题。
生态养殖利用机器设备等对水产品进行科学化地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双手,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促进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了水产品食用的安全性。
1生态养殖的概念生态养殖是指人工模拟水产品生存的自然环境,在水产品养殖中将先进的科技运用其中,运用无公害的饲养方式将水产品出现病害的机率降低,提高水产品健康程度,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食品,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技术,提升了水产品市场的整体水平。
2传统水产品养殖存在的缺陷2.1污染环境,造成浪费传统的人工养殖对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一些化学品排放导致水污染从而使水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而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废料排放再一次加重了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饮水安全。
2.2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传统的人工养殖只注重数量与产量,忽略了水产品的质量,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水产品养殖者为了提高收益选择过度用药,从而导致一些水产品由于用药不规范,发生药物残留等问题,进而导致水产品的质量下降。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毕业论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渔业推广导师姓名学生签名:_____ __一、背景我国水产生产自50年代起就开始了从捕捞业向养殖业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品产量迅速提高。
水产养殖在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等方面也发生深刻的变化。
由传统的池塘养鱼向基地化、工厂化、集约式、多元化及立体化等方式发展,养殖品种也由传统的鲤科鱼类扩大到包括鱼类、甲壳类、贝类、两栖类、爬行类等的近百个品种。
海水养殖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养殖的规模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包括鱼类、甲壳类、贝类、腔肠类、藻类等数十个品种。
由于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近20年来,水产养殖品种的病害频繁发生,经济损失严重,已成为21世纪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据初步统计,目前危害水产养殖生物的病害已达400~500种,病害生物包括侵袭生物如病毒、原核生物(包括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细菌、丝状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包括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蛭、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敌害生物如藻类、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而大多数水产养殖生物的病害是由病毒、原核生物、真菌和原生动物所引起的。
我国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有草鱼、青鱼、鲢、鳙、鲤、鲫、鳊、鳜、鲶、鮠、鳝、白鲳、乌鳢、叉尾鮰、罗非鱼、鳗、鲈、鲷、鲆、鲽、鲑鳟、鲪、鲀等近50个品种,各类疾病达200余种。
主要的病毒性疾病有草鱼出血病、淋巴囊肿病、真鲷病毒病、河鲀白口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欧鳗狂游症、鳜鱼暴发性病毒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鲤痘疮病等10余种,主要的细菌性疾病有出血性败血症、溃疡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疖疮病、白皮病、打印病、爱德华氏病、鳢溃疡性综合症等几十种。
真菌和藻类引起的鱼病有水霉病、鳃霉病、虹鳟内脏真菌病、镰刀菌病、链壶菌病、楔形藻病、卵甲藻病、淀粉卵甲藻病、丝状藻类附着病等10多种。
目录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调研 (1)第二部分设计说明 (3)第三部分设计成果 (6)第四部分结束语 (8)第五部分致谢 (9)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10)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调研1.设计任务通过对不同养殖池塘草鱼出血病的观察与研究,了解草鱼发出血病前、中、后期的症状,以及引发出血病的原因,从而掌握针对性的防治方法为目的,设计小草鱼出血病防治方案。
1.1设计思路小草鱼得病的三大因素,病原、寄主、环境,只要我们合理的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大大降低小草鱼出血病的发病率,应做到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无病先预防有病早治疗。
1.2设计方案(1)查找相关资料拟定方案(2)池塘的清塘与消毒(3)鱼苗的选择(4)常见寄生虫的处理(5)鱼体体质的强化(6)水质的调控1.3相关资料本方案设计参考资料:《农财宝典水产版》、《鱼病防治技术(第2次修订版版)〈-陈锦富、陈辉,《鱼病防治关键技术及实用图谱》-李继勋,《鱼病常用药物合理使用》-谢达尧。
2.调研的目的和总结2.1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食品安全,然而养鱼人一味的追求高产,以至于滥用抗生素等鱼药,不仅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直接伤害食物链最顶端的我们,通过我们真确的引导养殖户合理安全的用药,从而达到高产高品质的草鱼,使之成为健康安全食品的目的。
2.2总结通过跟指导老师沟通,确定题目,在实习时,先跟渔民了解当地的养殖情况,以及发病情况,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当地养殖所存在的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指导老师,以及翻阅资料,再结合自己近一年的实习实践操作而制定出小草鱼出血病的防治方案和成果报告。
第二部分设计说明1 理论分析该方案是通过收集大量的养鱼及鱼病方面的资料以及咨询指导老师而设计的,在实践操作中,以该方案为管理模式养殖的小草鱼发病率低,成活率高,为养殖户节省了很多成本,提高了收入,也为食品安全以及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2 设计方案(构思、分析、确定)2.1 构思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草鱼的池塘养殖产量不断提高,导致鱼病频发,养殖户滥用抗生素等鱼药,从而引发水产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采用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治草鱼出血病非常重要。
《水产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本科课程论文黄鳝的养殖技术姓名:xx学号:xxxx班级:xxxx级(x)班学科专业:xxxx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成绩:动物科技学院xxxx年x月黄鳝的养殖技术xxxx(xx大学xx学院xx专业xxxx级x班)摘要:黄鳝是—种亚热带淡水鱼类,分布很广,在中国、朝鲜南部、日本琉球、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均有分布。
我国除西北高原末见分布外,其他地区都有分布。
长江流域的湖泊、水库、池沼、河沟和稻田浅水水体中分布较多。
水流较缓的溪流也有分布,但一般均在浅水水域中。
黄鳝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据分析,每l00克黄鳝肉中含蛋白质17.2克,脂肪1.2克,也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鱼体65%以上可供食用。
可以加工成多种美味佳肴,深受人们的欢迎。
黄鳝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补血、补气、阵风湿等。
因此,黄鳝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都是供不应求。
关键词:养殖技术;营养丰富;药用价值一、黄鳝的生活习性黄鳝为底栖鱼类,常生活于稻田、池塘、沟渠和湖泊等水域的底层泥土中,常在田埂和堤岸钻洞穴居,深水和流水的场所,很少有黄鳝生活。
黄鳝以头部钻洞时,动作十分敏捷,洞口圆滑,洞的大小与黄鳝身体大小有关。
白天潜伏,夜间外出觅食。
黄鳝栖息巢穴,深度一般约离地面30厘米左右。
生活在稻田内的个体,绝大多数栖息于离田基30厘米的范围内,孔道延伸至田基,只有极少数个体栖息在稻田中间。
孔道弯曲多分叉,每个巢穴至少有2个出口,相距60~100厘米左右,其中必有—个出入口离水面,一方面作为逃避敌害的退路,另一方面作为通气孔。
黄鳝的鳃不发达,但口腔及喉腔的内壁布满血管,有辅助呼吸作用。
在浅水处,常竖直前半段身体将吻部伸出水面,把空气存储于口腔及喉部。
因此,喉部通常颇为胀大。
头部若无伸出水面呼吸的机会,即使水中溶解氧丰富,也会窒息而死。
冬季在洞穴中越冬,可钻人50厘米以下的深层泥土中蜇居,待开春气温回升、稻田灌水后,再回原位和出穴觅食,蜇居时间可达数月。
关于⽔产养殖的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摘要:磷作为⽔产动物不可或缺的矿物营养元素,具有极其重要的⽣物学功能。
同时,磷是藻类的主要营养物,是⽔体污染关键因素,所以磷排放制约着⽔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从⽔产动物磷需求量、利⽤率,以及影响磷吸收因素等⽅⾯进⾏了阐述,旨在为⽔产养殖中磷使⽤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养殖的论⽂ 过去的10年,全球⽔产养殖发展迅速,FAO数据显⽰20xx年世界⽔产养殖总量仅为4.99kt,⽽20xx年已达到7.02kt,其中我国⽔产产量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占全世界70%[1]。
然⽽⽔产养殖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环境污染,⽣态环境退化等⼀系列负⾯问题,并严重制约着我国⽔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磷作为藻类⽣长的主要营养物质,被认为是⽔体污染的关键因数[2],然⽽磷作为⽔产动物的必需营养物质,在⽔产动物的⽣长繁殖中不可或缺,可通过营养调控来减少⽔产动物磷的排放。
本⽂拟通过对⽔产动物磷营养研究进展进⾏综述,旨在为⽔产养殖磷的合理使⽤提供⼀定参考。
1磷的营养作⽤ 磷是饲料⽆机盐的主要组成成分,其直接参与到⾻骼系统的形成和维持,同时是动物细胞核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此外磷还组成Na2HPO4/Na2H2PO4缓冲对,调节动物体酸碱平衡,参与构成体内⼤部分酶。
对于鱼类来讲,肠的消化吸收扮演着重要⾓⾊,其⼩肠的营养物质转运主要依靠Na+、K+-ATPase分解ATP产⽣能⼒,⽽磷是ATP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动物的消化吸收[3],所以当鱼类磷缺乏时,会导致⽣长缓慢、⾻骼变形、游动缓慢。
淡水水产养殖论文1淡水水产养殖如何影响渔业水域环境1.1残饵、排泄物、分泌物人类在进行水产养殖中,尤其是一些池塘养殖,水产养殖生物的营养能量来源是人工投饵,但不可避免的是人类投饵的食物并不能完全被养殖生物所吸收,就会导致无法被养殖生物所食的饵料排泄物及分泌物溶解出来的营养盐和有机质污染环境,这些有机物在淡水中进行分解转化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直接引起鱼虾贝类生长受抑、饵料系数降低,严重的还会出现窒息死亡。
有机物的氨化作用会产生氨,氨会转变成亚硝酸盐,这是导致水产动物发生疾病的重要因素,比如一定数量的分子氨会直接损失鱼鳃表皮细胞,降低鱼类的免疫力。
1.2化学农药、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在淡水水产养殖中,人类为了加快促进生物的生长,维持水体的环境相对稳定性,防治病害的发生,会使用一些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这些是现代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人为主观原因,导致了化学农药和抗生素的滥用,加上没有合理和使用搭配饲料添加剂,也会导致是残留和积累的水产品在水域中。
2治理措施2.1科学规划水产养殖面积我国集约化水产养殖主要采取集约化形式是多余的饲料的一个主要原因,饲料大量过量的水远远超过他们的纯化,污染水环境,因此科学合理的养殖区规划。
水产养殖部门可以根据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科学规划养殖水面。
充分考虑水水产养殖和水承载能力的负载能力等重要因素,在保护海洋环境没有污染,水产养殖面积的科学规划,制定合理的饲养密度的前提。
2.2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净化厂工程,工程技术,鱼菜共生,贝类养殖处理污水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以及生物净化工程技术。
治理水域环境的重大举措是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它的特点是投资少、没有二次污染,保证了水产养殖的良好水环境,市场发展前景较大,是获得良好水环境的重要保证,其市场与发展前景广阔,是治理养殖污染水体价值较高的生物工程技术。
2.3加强水产养殖管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水产养殖虽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水域环境,养殖管理手段违背了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观,人类必须要树立只有在保护水域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实施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才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海洋科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单环刺螠体表黏液的制备与自溶现象的研究山东半岛沿岸海域口虾蛄渔业生物学研究黄河口及附近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研究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及消化和内分泌生理研究牙鲆肠道固有乳酸杆菌分离鉴定及其粘附定植机制研究荣成天鹅湖解磷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鳗草放氧复合体光失活介导的光合调节机制苯并芘(BaP)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毒性效应的研究中印度洋模态在S2S模式集中模拟及预报的评估寒武系古丈阶和江山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中、西太平洋多金属结壳成矿元素的时空富集规律及其古海洋学意义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盐度适应机制初探微藻快速除磷影响因素及除磷途径研究烟台扇贝养殖区水质变化及其对扇贝生长的影响南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与耐盐相关功能基因筛选低值智利海参的皂苷制备与活性研究南极长城湾海洋沉积物及潮间带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宏基因组学研究茶卡盐湖一株耐盐菌耐盐应答相关转录组和转录因子DAP-seq研究隐藻PC645亚基的分离纯化及其序列差异性分析烟台近海典型生境浮游原生生物群落组成和季节变化研究大叶藻和常春藤非光化学淬灭特性的比较研究大叶藻叶绿体NDH复合体光调节机制的研究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上二叠统沉积体系类型及芦草沟组页岩岩相学研究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乐东-宝岛段充填结构及储层差异性南海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及其南北陆缘差异——基于XK1和NK1井精细刻画环杭州湾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脆弱性响应舟山市港口物流岛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研究基于新型纳米材料传感体系的构建及抗菌性能研究菌胁迫下厚壳贻贝TLR-i基因表达及其对下游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基于小黄鱼重新组装基因组的生长相关基因预估及SNP研究厚壳贻贝IRAKs基因克隆及相关免疫功能探究镉离子胁迫对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生物学特性影响及部分抗氧化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厌氧降解海洋沉积物中高浓度多环芳烃的研究基于InVEST模型的舟山群岛生态系统服务能值研究基于遥感技术的舟山群岛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研究溢油影响下沿海水域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普通小球藻强化内源微生物降解研究基于剖面数据和海面信息重构三维温度场海岛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舟山市为例基于高分二号遥感影像面向对象的秀山岛海岸线提取研究台风激发地脉动源区的定位及分析基于人工干预的高纬度红树秋茄幼苗耐寒性能研究链状亚历山大藻藻际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新种鉴定研究西地中海特提斯构造区中生界岩相古地理研究孟加拉湾西北部中更新世早期的印度季风记录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安达曼海MIS25期以来浮游有孔虫记录的印度季风演化三株深海真菌生物活性的分析及其发酵工艺的优化江苏射阳河口区域水环境污染特征与评价黄河口凹陷中洼断裂活动对油气运移及富集的影响十字翼型系列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渤黄海湍流混合参数化及混合效应分析渤海湾海河河口不同塑料碎片表面的细菌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环境浓度新型全氟和多氟化合物长期暴露下对海洋绿藻和甲藻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Stokes漂流对渤海夏季海洋动力过程的影响海洋环境下的GPS多路径效应研究黄河三角洲铁板砂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光学频率梳的水体温盐测量方法研究溢油数值模拟在渤海自然资源损害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富集培养条件下水口水库和象山港海域水体硫酸盐还原细菌的耐氧性特征黄河三角洲典型滨鸟食性特征的时空差异性研究烟台近海半咸水沙隙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研究黄渤海河口区浮游细菌丰度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刺参肠道源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微生物活性对天鹅湖中硬毛藻分解及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烟台近海周丛类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乙醇对神经细胞生存的影响及其初步机制药用菌发酵海带的降血压活性研究微藻膜反应器处理海水养殖废水效能及膜污染特性研究虾壳中蛋白质与甲壳素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分离纯化、降解及结构鉴定g-C3N4/Cu2O/CF电极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能研究基于优化模型的水热法制备磷酸铁锂及改性研究氧化剂与紫外复合对船舶压载水中微藻的灭活性能研究基于聚己内酯的两亲性聚合物防污涂层制备研究无人机载激光线扫描雷达系统浅滩三维成像研究低共熔双水相体系在C-PC和重组Grx分离中应用三维网状光催化系统构建及对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去除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用于海洋有害微藻的快速检测重金属对藻蓝蛋白光合作用相关功能的毒性作用研究菌丝球培养条件优化及其生物载体特性研究复合菌剂强化MBR工艺处理生活废水效能研究基于Android的海洋油污监测系统研究高抗污油水分离膜制备及分离性能的研究海带渣废弃物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镉胁迫下南极红酵母AN5的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凹凸棒石吸附重金属机理研究中国沿海重要赤潮藻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质谱法对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机理的研究聚苯胺和噻吩并吡啶类缓蚀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荧光金纳米簇的绿色合成及在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人参内生菌的多样性及人参皂苷的发酵制备芳香族酰胺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研究两亲性异构化聚酰亚胺亲水改性聚砜分离膜的研究南极嗜冷菌中GST和SOD基因的表达与酶学特性研究根际耐盐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对番茄耐盐性的调控研究海岛水系统弹性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重庆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2015-2017年牟平海洋牧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季节性低氧的响应低氧的响应山东半岛沿海主要虾蟹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
池塘论文水产养殖论文:池塘水产养殖与水质调控摘要: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质养殖生产的发展,养殖水体的水质变化频率的加快,造成池塘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现今池水污染源的增多,水质管理比过去更为重要,水质的好坏与养殖产量、病害和经济效益关系十分密切。
水质管理要采取综合管理,使水质条件满足水产养殖对象的要求。
关键词:池塘水产养殖一、池塘进排水的时机选择池塘进排水是改善水质条件的必要措施,经常进排水可以增加池内的氧气供应,及时排走代谢毒物,还可以补充池内小型饵料生物和控制池内单胞藻类的密度。
高温季节进排水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底质条件和降低水温。
其换水量可根据生长个体的不同生长阶段、水温及天气情况、个体的活动情况和水质状况来确定。
掌握好进排水时间是进排水的要领。
一是白天少换、晚上多换;二是天晴少换、天阴多换;三是有风少换、无风多换;四是大池少换、小池多换;五是池内生物量过高多换、否则少换;六是水色过浓透明度低于20 cm多换;七是进换水时,要先排后灌,排底层水,灌上层水。
二、养殖水质调控措施1、物理调控措施。
1.1使用增氧机。
增加水体溶氧,加大水体循环。
主要方法是在晴天有太阳的午后使用增氧机1-2小时,其作用是使池水形成上下对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提前化解底层“氧债”,散逸水中氨氮与有毒气体,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
1.2定期换水。
定期放出或抽出底层20-30cm污染水,注入新鲜水。
作用是排除被污染的有毒有害水体,降低池塘污染因子,减轻水体压力。
1.3使用吸附剂。
全池泼洒膨润土或沸石粉,使用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被吸附后沉淀于池底。
使用量一般为膨润土100kg/亩,沸石粉为13-20kg/亩,在水质严重恶化时具有临时缓解作用。
2、化学调控措施。
2.1泼洒增氧剂。
增氧剂对水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为水体有机物的分解提供足够的溶解氧;二是增加水体钙离子,稳定水体酸碱度;三是降低氨氮含量,去除水中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四是可达到杀死致病疾,沉淀水体悬浮物的作用。
水产养殖系统的尾水处理方法探析关键词:循环水;养殖系统;尾水处理1水产养殖的尾水1.1尾水处理现状目前,水产养殖占全国水产总量的70%以上,产量将近5000万t,在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池塘高密度养殖方式最为普遍。
在传统的养殖模式中,喂养的饵料和养殖生物的粪便会直接排入水体,导致养殖尾水污染情况日益严峻。
因此,养殖尾水的处理方式与如何做好养殖尾水的重复利用是水产养殖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水产养殖的尾水处理方式逐渐得到重视,水产养殖的尾水处理得到新的发展机会。
1.2尾水的危害水中存在着大量的死亡有机体、鱼类的排泄物以及残存饵料的分解物,这些有机物分解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不利于鱼类健康生存的物质。
另外,池塘中的大部分可溶解有机物是细菌的营养物,有机物的增加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有机物的分解还需要消耗池塘中的氧气,长期缺氧导致水质恶化,不利于鱼类的生存和健康生长。
一些沉积营养的积累,属于资源的浪费,还会对水产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的污染,影响生物生存。
1.3尾水处理的意义要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观念到行动都进行转变,促进水产养殖的尾水处理。
循环水系统的引进,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原本使用的自然水域,而且能避免水源污染的进一步扩大。
水质的提高为鱼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进而有效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2水产养殖尾水的特点和处理途径2.1特点水产养殖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磷以及污损生物。
国内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是池塘养殖,在池塘养殖中投喂的鱼类饲料中,有5%到10%未被鱼类食用,食用的部分约有35%左右被鱼类排出体外,饲料的沉积和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物,加上平时投放的有机肥料和生物排泄物,导致水质环境恶化,影响鱼类的生长速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泛池或者死亡。
2.2现状2.2.1池塘净化池塘净化是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包括降解、沉淀、氧化、吸附、过滤等基本原理,常用的处理方式是过滤。
目录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调研 (1)第二部分设计说明 (5)第三部分设计成果 (12)第四部分结束语 (14)第五部分致谢 (15)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16)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调研1.设计任务根据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以提高虾苗的存活率,降低养殖成本为目的,设计南美白对虾的池塘设计方案。
1.1设计思路熟悉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流程,并通过控制其中的某些变量来分析总结影响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产量和经济效益以及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对池塘水质,饲料,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
1.2设计方案(1)查阅相关资料,拟定方案;(2)水质管理:保持池塘溶氧在5mg/L以上,pH值7.5-8.5,透明度在30-40cm 左右,每20-30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3)饲料投喂管理:坚持勤投少喂,虾苗下池至虾体重3g以内,日投喂4~5次,以后每天投喂3次左右,傍晚后和清晨多喂,烈日条件下少喂;(4)日常管理:坚持巡塘检查:每天早晚各巡逻一次,检查虾的摄食、活动情况,水质、池塘是否渗漏等,观察水质变化,做好防逃措施:(5)收集整理数据,撰写方案设计书。
1.3相关的资料图1池塘清整图2投放虾苗图3饲料投喂图4日常管理2.调研的目的和总结2.1目的根据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结合池塘养殖特点,放养优质的虾苗,分析成活率的影响因素,并不断改善分析,总结,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2.2总结在此方案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得知,养好南美白对虾不是件难事。
根据方案要求从选苗标粗,调水,疾病防治方面来做,得出的成果要比传统养虾的效益明显提高,且所产的虾活力强,养殖周期缩短,收购价相比于市场传统虾收购价要高出1-2元,养殖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虾体的应激,应激反应可导致软壳、偷死、棉花虾从而降低存活率和对虾的产量。
第二部分设计说明1.理论分析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属亚属,是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
目录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调研 (1)第二部分设计说明 (2)第三部分设计成果 (3)第四部分结束语 (9)第五部分致谢 (10)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11)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调研1.设计任务根据南美白对虾生态习性,营造与其相仿的生态环境,降低南美白对虾在池塘养殖的死亡率,提高产量为目的,营造更好的对虾生存环境,方便管理及养殖,设计南美白对虾的大棚养殖方案。
1.1设计思路根据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特性,结合大棚环境特点,制定南美白对虾的大棚养殖的方案,降低死亡率,提高经济效益,更好的给予对虾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安全的场地,能够更多的防止大自然的灾害。
1.2设计方案a)查找相关资料拟定方案。
b)选购规格、质量统一的虾苗。
c)虾苗分棚放养。
d)日常养殖流程管理记录。
1.3相关资料本方案设计参考《当代水产杂志》、《南美白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新技术》-李卓佳、《南美白对虾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曹煜成、文国樑、《DB35/T 1243-2012 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成技术规范》和《DB33/ 399.4-2006 无公害南美白对虾》。
2.调研的目的和总结2.1目的根据南美白对虾的生态习性,结合大棚环境设备养殖优势,通过清塘、下苗、水质和底质调控、饲养和养殖管理,制定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方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方案。
2.2总结制定出南美白对虾的大棚养殖方案和成果报告书。
第二部分设计说明1.理论分析南美白对虾也称斯氏对虾、凡纳对虾、万氏对虾等,原产于中南美洲,为世界三大优良高产虾种(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之一。
大棚养殖可防止外界暴雨、台风等因素影响对虾生活环境。
可人为控制大棚内水体温度,池内藻类以及水质。
2 设计方案(构思、分析、确定)2.1 构思根据对虾的养殖环境,利用大棚养殖对虾可以更好的给予对虾一个生存环境,以此来提高产量。
通过对虾池的修改,利用塑料薄膜控制更多的养殖可能会造成的问题,以保证南美白对虾提高存活率和质量的方案。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 水产养殖毕业论文题目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消费者养成了追求绿色、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性,对饮食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养殖业来说,养殖品种、养殖场所、养殖方式等养殖硬件设施以及软件条件面临着巨大考验和挑战,现今学术堂整理了2016最新的300个水产养殖的毕业论文题目免费供大家参考,届时能够寻找到一种更绿色、健康、生态、高效的养殖方式。
水产养殖毕业论文题目一: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2
1、内陆淡水池塘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2、蛭弧菌和乳杆菌对大菱鲆和皱纹盘鲍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3、海带种植机械化与夹苗机研究 4、酵母在健康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和初步机理研究 5、维生素C对生长中期草鱼生产性能、肠道、机体和鳃健康以及肉质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6、蛋白对生长中期草鱼生产性能、肠道、机体和鳃健康及肌肉品质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7、仿刺参养殖池塘三种水质控制技术效果的比较 8、养殖水体中固体悬浮物的声学探测方法的研究 9、“牛-蚯蚓-(鱼)水稻”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的研究 10、蛋白质限量后恢复投喂对草鱼与青鱼生长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11、循环水系统放养密度对鲍养殖水质的影响及水处理效果优化研究 12、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鳙鱼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 13、植物乳酸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益生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14、海上网箱养殖自动投饵器的研制 15、蚕蛹在罗非鱼饲料中应用效果的综合评价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3 16、水族箱中无机氮浓度控制的光催化工艺研究
17、添加葡萄糖对凡纳滨对虾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中水环境调控的研究 18、益生元对凡纳滨对虾抗病性能影响及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影响研究 19、类胡萝卜素对虹鳟、金鱼和锦鲤的着色和抗氧化效应研究 20、壳寡糖、褐藻酸寡糖对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生长、免疫指标、血液指标影响
21、泥鳅幼鱼维生素C需要量及复合添加剂的初步研究 22、基于“HX-2014循环水养殖”平台超高密度养鱼技术的研究 23、鱼池中叶绿素a和相关水质因子调查及藻蓝蛋白和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的分析 24、海南普通网箱与深水网箱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25、刺参苗种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的优化研究 26、异帽藻的生长、毒性及饲育中华哲水蚤效果的初步研究 27、刺参养殖池塘混养新品种的相关基础研究 28、蒙古裸腹溞高效培养技术工艺优化及有机溶剂对其毒性效应研究 29、鸡肉粉、豆粕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30、菲律宾蛤仔“斑马蛤”中间育成的研究 31、虾夷扇贝幼体及育苗池水体细菌群落动态及潜在益生菌筛选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4 32、不同包膜赖氨酸水平对刺参幼参生长、消化、免疫及应激性的影响
33、饲料中壳寡糖和褐藻酸寡糖对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消化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34、岩扇贝全人工育苗及温度对幼贝生长影响的研究 35、养殖环境对海蜇产量影响及海蜇不同阶段营养成分分析 36、养殖密度对循环水系统中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L) 37、刺参养殖池塘重金属分布规律及生态风险分析 38、微生物制剂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体系微生态的影响及其与藻类关系的研究 39、白甲乌鳢种质分析、白化特征机理及其热休克蛋白基因的研究 40、促摄食物质对吉富罗非鱼摄食、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水产养殖毕业论文题目二:
41、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颡鱼组份和抗氧化系统产生的相关影响 42、青、精饲料对草鱼池塘水体微生物影响研究 43、小浮萍生长特性及草鱼、团头鲂对小浮萍摄食力的研究 44、γ-氨基丁酸和丁酸钠对草鱼生长、抗氧化性能和肠道结构的影响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5 45、不同饲料脂类对团头鲂稚鱼生长性能、脂肪代谢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6、β-葡聚糖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47、达氏鲟幼鱼对蛋白质和脂肪需要量的研究 48、麦瑞加拉鲮对12种饲料原料表观消化率及其饲料中适宜蛋能比的研究 49、尾斗山水库饵料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0、放养密度和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养殖围隔内水质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1、不同植物脂肪源对吉富罗非鱼生长、组织脂肪酸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2、三种中草药对处于低温胁迫下的吉富罗非鱼的影响研究 53、运用Fish-PrFEQ程序建立草鱼投喂管理和污染排放模型 54、养殖池塘底质营养物质归趋特征及改良技术的研究 55、不同蛋白源对草鱼摄食反应、免疫应答及肉质的影响研究 56、饲料不同糖源和糖水平对卵形鲳鲹生长和糖代谢的影响 57、蛋白酶、有机酸盐及其复配物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的影响 58、二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胆碱需要量的研究 59、凡纳滨对虾生长、繁殖及高氨氮耐受性的选择育种研究 60、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幼虾铬和锰营养生理研究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6 61、水中添加维生素C缓解鲤鱼运输应激的研究
62、罗氏沼虾幼虾精氨酸适宜需要量及饲料精氨酸/赖氨酸不同配比试验研究 63、富硒酵母的制备及在刺参养殖中的应用 64、饵料中添加胶红酵母对刺参生长、免疫和消化能力的影响 65、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对鲤鱼免疫和消化功能影响 66、蛋氨酸强化卤虫对鳙和鲤开口鱼苗生长、氨基酸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7、丝尾鳠(Hemibagruswyckioides)对五种植物蛋白源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68、育肥饲料中植物油和虾青素含量对中华绒螯蟹抗病力、免疫性能及体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9、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精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的需要量研究 70、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71、黄颡鱼与豆瓣菜共生养殖技术的研究 72、混合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和免疫机能的影响研究 73、贵州地区菲牛蛭养殖及水蛭素活性研究 74、高铜对红耳龟的抗氧化功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75、精氨酸对黄颡鱼生长、免疫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76、轮虫的营养强化培养技术及其在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中的应用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7 77、生物活性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78、虎杖、啤酒花、水飞蓟和肉桂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79、饲料磷水平和混养对鲫鱼生长和水环境的影响 80、抗菌肽对罗非鱼生长、抗氧化及免疫能力的影响 水产养殖毕业论文题目三:
81、龙须菜的发酵及发酵龙须菜对黑鲷生长、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82、色氨酸在二种蛋白水平饲料中对凡纳滨对虾摄食、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83、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生长、营养、消化和免疫的影响 84、蚯蚓粉替代鱼粉对大鳞副泥鳅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85、维生素A对生长中期草鱼生产性能、肠道、机体和鳃健康以及肌肉品质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86、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对生长中期草鱼生长、肠道、机体和鳃健康以及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87、日本鳗鲡小肠共生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分析 88、不同色型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Selenka)环境适应性与营养需求的比较研究
89、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氮磷污染特征研究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8 90、中药新制剂虾康健粉剂质量标准研究及其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
91、叶黄素、氧化豆油、铜和血球蛋白粉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92、两种脂肪水平下湘云鲫饲料中磷酸二氢钙适宜添加量研究 93、四种饲料添加剂在吉富罗非鱼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94、蛋白酶、有机酸对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和建鲤(Cyprinuscarpiovar 95、多增氧机协同控制技术的研究 96、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的工艺优化和应用 97、智能化浮式聚鱼装备研发与试验 98、乌鳢养殖围隔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99、生态基在草鱼养殖中的作用与优化 100、姜黄素对大黄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101、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营养与鯷鱼幼鱼的饵料转换分析 102、饲料中牛磺酸及相关氨基酸对大菱鲆和鲈鱼生长性能与TauTmRNA表达的影响 103、功能益生菌的简易发酵及其在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 104、饲料花生四烯酸、亚麻酸含量及亚麻酸/亚油酸比值对大规格鲈鱼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105、贻贝筏式养殖对海域水动力及浮游植物生态系统影响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9 106、硅藻定向培育对池塘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
107、新型组合湿地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108、禁食及饲料n-3HUFA水平对大黄鱼体成分、脂肪酸组成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109、淡水环境中饲料不同的钙和磷水平对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钙磷吸收和沉积的影响
110、牛蛙蛋氨酸或蛋氨酸二肽的营养生理研究 111、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脂肪代谢及肝脏健康的影响 112、俄罗斯鲟幼鱼适宜饲料脂肪源和脂肪水平的研究 113、复方中草药对杂交鳢生长、肉品质及抗细菌感染能力的影响 114、匙吻鲟生长规律及饥饿对其体脂肪酸组成、体型影响的研究 115、生态基在鲤池塘精养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116、黑水虻幼虫替代鱼粉在鲤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117、胆汁酸对草鱼生长、脂质代谢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18、养殖密度和亚硝酸盐胁迫对团头鲂幼鱼生理机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119、小球藻粉在鲫配合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120、鱼菜共生模式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