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精
- 格式:docx
- 大小:405.07 KB
- 文档页数:12
浅谈水产养殖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1水产养殖概述水产养殖所指的是在人为调控之下的繁衍、养育以及获得水生动植物的生产行为。
其大致涵盖了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由苗种培育成水产品的整个环节。
2 水产养殖技术发展现状2.1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运用伴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物联网水产养殖技术已在上海、江苏、北京以及天津等地区进行了部分试点工作与运用。
当前,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环节的运用大致展示在以下几个层面。
(1)水环境监控其和农业物联网在大棚种植里面的运用相同,运用传感器来检测池塘水里面的溶解氧、氨、pH、亚硝酸盐以及氮等其它相关的指标。
经过无线传递同时转换处理以后,将有关信息与数据传输至养殖户中。
养殖人员经过监控终端、手机以及电脑等方式均能够即时掌握养殖环境的具体情况,无需到现场进行评判同时运用相应的措施。
(2)区域管理监控对于养殖水域的管理监控大致涵盖了养殖水域内的气象环改变以及安全生产的监管。
(3)動物生长情况监控经过创建数字化的管理体系,合理的针对养殖水质情况、饲料投入的数量、养殖的密度等相关的参数实施分析,同时按照最终的分析结果实施分类、分塘、差异化的管理。
(4)产品储藏、运输、加工过程监控物联网能够针对产品的养殖、加工以及出售等环节实施全流程的追踪。
仅需要在产品包装里面植入相应的标签代码,便能够经过查询系统,针对产品相关的信息实施检索。
顾客在购置水产品的时候,如果有存在疑问的,仅需扫描二维码,便能够获悉此产品的养殖地、次号、责任主体、生产的日期以及具体的联系方式等大量有缘的信息,以确保顾客能够了解产品的来源,寻求责任主体。
2.2 水体净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运用(1)物理方法当前,水体净化运用最多的物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纳米技术与材料的运用、物理过滤、水底微孔管道增氧技术与耕水机、泡沫分离设备等等。
(2)生物方法生物方法对于净化养殖体系里面的水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般而言,生物处理运用硝化细菌把亚硝酸盐与氨氮氧化为硝酸盐,消除水体里面的亚硝酸盐、有机物以及氨氮等其它的毒害物质。
基于养殖过程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池塘养鱼”课程建设与实践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就意味着生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可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工作之一。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各类专业逐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池塘养鱼”课程教学团队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池塘养鱼”课程建设与实践,有效地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现就课程建设总结如下:一、课程分析“池塘养鱼”是高等职业院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一门专业技术课,其前导课程包括“鱼类学”“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化学”等,主要教学内容围绕在池塘这一特定水体环境中进行鱼类养殖展开,包括池塘养殖准备、鱼类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成鱼养殖等。
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池塘结构要求、清塘技术、鱼类繁殖与养殖等技术,为今后从事水产动物繁殖及饲养等工作实践奠定基础,同时,该课程也是“虾蟹养殖技术”“毕业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池塘养鱼”课程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涉及养殖池塘建设与准备、亲鱼培育与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成鱼养殖等,而且每个教学内容又涉及多个子内容,大多数教学内容实践性强,课程实践(实训)教学条件要求高;二是教学内容内在逻辑性强,生产中教学内容之间前后关系较为明确,如亲鱼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人工繁殖获得鱼苗进行鱼苗培育工作,鱼苗培育后获得鱼种开展鱼种培育,鱼种培育好后进行成鱼养殖等。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生情况调研与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发现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对教室纯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耐心和恒心,但对实训室或基地实践操作有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二是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学习效果不好,演示式、操作式等教学方式学习效果较好。
海洋水产养殖论文一、系统模型总体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海洋水产养殖系统是专门为人工水产品养殖到销售环节设计的,采用无线传感技术、网络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对养殖环境、水质、鱼类生长状况、药物使用、废水处理、运输环节等进行全方位管理、监测,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及分析、食品溯源、生产基地远程监控等功能。
海洋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包含6个子系统及1个数据库,涵盖了渔业水产养殖、加工、运输及销售环节的物联网技术运用。
二、系统的组成2.1水产品智能环境监测控制系统水产品智能环境监测控制系统集成水质传感器、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嵌入式系统、自动控制等技术,可自动采集养殖水质参数,上报到智能平板终端及物联网云中心。
并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自动控制各继电器给给排水设备、增压泵、水温控制设备工作。
2.2水产品智能养殖管理系统水产品智能养殖管理系统包含水产品养殖辅料管理、水产品管理及水产品出库管理。
水产品养殖辅料管理主要针对饲料、药物的出入库、投饲进行登记。
水产品管理主要通过在养殖池上放置RFID设备对鱼苗种类、数量、出入库等进行登记。
水产品出库管理主要通过在水产品打捞网箱上放置RFID设备,读取并存储水产品出库时二维码条码信息。
2.3水产品加工管理系统水产品加工管理系统主要分为入厂登记环节和出厂登记环节。
对从养殖池运输来的水产品进行相关检疫并在电脑客户端软件上登记水产品来源信息,把信息通过RFID写入到挂钩上的RFID条形卡上,同时上传到云中心进行储存。
待加工好后的水产品出厂时,对包装好后的成品进行称重,读取批发商的IC卡信息生成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码并打印,在水产品包装上赋码,并上传到云中心进行储存。
2.4水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系统水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系统主要通过在车辆运输中使用的水产品包装箱上放置RFID温度采集标签,通过无线网络手持式交易监管终端读取数据传输至物联网云中心。
2.5水产品交易零售系统批发商对所批发的水产品进行零售时,利用智能溯源电子台秤上配置的手持式条码扫描枪扫描条码,打印出小票。
水产养殖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本文旨在对水产养殖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全面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研究趋势。
本文通过系统性的文献搜集与整理,以及对各篇文献内容的准确概括和分析,旨在提供给读者一个关于水产养殖学研究的全面了解。
1. 引言水产养殖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分支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章节将简要介绍水产养殖学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本文进行整体的框架安排。
2. 水产养殖学发展历程本章节将从水产养殖学的起源开始,系统回顾水产养殖学的发展历程。
具体而言,将介绍水产养殖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成果。
3. 水产养殖技术研究进展本章节将对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但不限于水体环境管理、人工饲料配方、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结合各个领域的关键研究文献,探讨水产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4. 水产养殖养殖系统与模式研究本章节将对水产养殖系统与模式进行研究综述,包括但不限于传统养殖系统、循环水养殖系统、海水养殖系统等。
通过搜集与整理相关文献,分析各个养殖系统与模式的特点与优缺点,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5. 水产养殖环境与生态研究本章节将对水产养殖环境与生态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但不限于水体污染与治理、养殖底泥处理、生态系统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整理,总结当前水产养殖在环境与生态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 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本章节将对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但不限于饲料添加剂安全性、化学污染物监测与控制、养殖产品溯源等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归纳出当前水产养殖领域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与研究进展。
7. 结论本文通过对水产养殖学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深入了解和总结了该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热点。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当前水产养殖学研究领域的不足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论文海参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胶原蛋白、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海产品,在市场上备受欢迎。
因此,海参养殖一直是海洋养殖业的重要一环。
随着对于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这种养殖方式也逐渐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概念、原理、优点和发展前景。
一、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概念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以池塘为基地,利用生态系统内部自然循环规律,通过合理投养、养殖管理、密度控制、池塘修建等科学手段形成良好生态环境,促进海参良性生长的养殖技术。
其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实现了对养殖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有效治理和控制,在不断优化养殖环境和水质等方面,帮助海参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二、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原理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原理是将海参在池塘内进行培育,同时加强水环境的治理,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使海参生长繁殖繁荣。
具体而言,其原理包括:1、控制海参密度。
控制养殖密度是海参池塘养殖的重要步骤。
过高或过低的密度都会对海参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养殖阶段的需要,进行合理密度的调整。
2、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海参池塘生态养殖的关键。
其中,主要包括水质改善、水生植物的种植和养殖附属生物等方面。
通过有机肥料、生物治污、环境控制等手段,使养殖环境更加健康和稳定。
3、合理投食。
食品是海参成长的主要来源,因此,合理的投食量和投食频次对海参的成长速度和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海参养殖者需要在投食时间、投食量和投食方式等方面合理调整,以保证海参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进而实现良性生长。
三、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点1、成本低。
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采用的是养殖池塘,因此建造成本较低。
同时,其生态环境的自然循环、生物控制和水质调控等方面所需投入的成本也较低。
2、养殖质量高。
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能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稳定养殖水质,食品品质的稳定和乳化程度相对较高,使海参质量稳定且品质优良。
水产养殖研究论文高密度鱼虾养殖池水体中残饵、粪便量大,水质易恶化。
生物活性水质改良剂能将水体和底泥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转变为有益的物质,从而改良水质,促进鱼虾生长,增产增收。
常用的生物活性改良剂有下列6种:1、光合细菌高密度鱼虾池水中所含的大量粪便和残饵,腐改后产生氨态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污染水体和底质,造成鱼虾生长缓慢甚至中毒死亡。
同时,水体富营养化后病原微生物滋生,鱼虾会感染发病,光合细菌能吸收水体中有的有毒物质,长成自己有效力的细胞,并形成优势群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净化水质。
施用光合细菌,苗池每次用10-50毫克/升;成鱼、虾、蟹池首次用5-10毫克/升,以后用量减半,每次间隔7-10天。
2、硝化细菌在水环境中,硝化细菌可将由腐生菌和固氮菌分解或合成的氨或氨基酸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使水体和底泥中的有毒成分转化为无毒成分,净化水质。
成鱼、虾、蟹池每次施用硝化细菌2-5毫克/升。
3、乳酸菌群乳酸菌属嫌气性菌群,靠摄取光合细菌、酵母菌产生的糖类形成乳酸。
乳酸具有杀菌作用,能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致病菌增殖和无机物腐败;并能使木质和纤维素有机物发酵分解,有利于动植物吸收。
4、酵母菌群酵母菌属好气性菌群,它能利用植物根部分泌及其他有机物质产生发酵力,合成促根系生长及细胞分裂的活性物质。
酵母菌能为乳酸菌、放线菌等提供增殖基质,为动物提供单细胞蛋白。
5、革兰氏阳性放线菌群革兰氏阳性放线菌属好气性菌群。
它能从光合细菌中获得基质,产生各种抗生素及酶,直接抑制病菌,并能提前获取有害霉菌和细菌的增殖基质,促进有益微生物增殖。
放线菌和光合细菌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它还能将木质素、纤维素、甲壳素物质降解,有利于动植物吸收。
6、活性氧活性氧适用于池中氨态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高的池塘,虾的高位池,鳗鱼、甲鱼等鱼类的高密度健康养殖,鱼虾浮头,水色差的池塘,鱼虾苗种和长途运输、捕捞、分塘时鱼虾死亡的预防。
有关养殖技术毕业论文_毕业论文1水质的要求养殖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溶氧在3.0mg/L,PH在6.0-8.0,透明度在20cm左右。
2苗种的放养在放养前1个月,池塘底夯实后池塘注水20cm,用生石灰150kg/667m2化浆全池泼洒。
在苗种投放5天前,加注过滤的新水至60cm,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250kg/667m2,培肥水质,为苗种培育适口的饵料。
同时,池塘应种植慈姑、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占池塘面积的1/4,用以遮阳、降温、增氧、提供饵料与栖息。
在相同的条件下,养殖人工泥鳅苗收成高,易驯化,增重快,病害少,生命力强。
野生苗种易死亡,成活率低,增重倍数低,产量低,效益差。
因此,养殖商品鳅最好选择人工繁殖的苗种。
如需放养野生苗种,应选择黄斑鳅养殖,以人工网具捕捉的野生苗种最好。
苗种应选择活动力强、体色正常、体表光滑、鳍条完整、体质健壮、规格均匀的苗种。
放养前苗种用3%-5%食盐水浸浴5-10min,杀灭病原体和寄生虫。
放养时应选择4月份天气晴朗水温稳定在10℃以上,7cm左右的苗种放养密度为6万尾/667m2。
养殖条件好的,密度可达7万尾/667m2。
经过4-6个月的饲养可达到80-100尾/kg上市规格。
混养鲢鱼、鳙鱼夏花鱼种,滤食浮游生物,净化水质。
3科学投饵泥鳅食性杂,可投喂泥鳅商品颗粒饲料、人工配合饲料、新鲜的动植物饲料。
按照泥鳅的饲养标准及饲料的营养成分来配制饲料。
同时新鲜的动植物饵料应消毒(3mg/L的二氧化氯浸洗)后投喂。
水温在10℃时,投饵量为存塘泥鳅总重量的2%,随水温投饵量逐渐增加。
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应停止投喂。
应保证泥鳅吃好、吃饱、吃匀,不留残饵。
看季节、看天气、看泥鳅的吃食与活动情况、看水色来确定投饵量与投饵次数。
,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投饵要做到定时、定质、定量、定点投喂。
4防病技术池塘养殖泥鳅是高密度养殖,水质易变坏。
应泼洒EM菌液。
EM菌液能有效分解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酚类、胺类等有毒有害化合物,改善水质,充分保证水体的无毒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有利于泥鳅生长。
水产养殖5则范文第一篇:水产养殖水产菌液EM效果:* 增进健康,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 促进生长发育、增重,增加产量;* 改善肉质;* 净化水质,改善环境,延长换水间隔。
*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用法用量:1、池塘养殖,放苗或水花前3-4天每亩用2000ml全池泼洒,放苗或水花时,用30ml兑水10公斤,浸泡15分钟,每亩泼洒2000ml,以后每隔15-20天,每亩用2000ml泼洒。
2、水库使用,每亩按1000-2000ml使用一次,每15天使用一次,最好配合使用有机复合肥,这样效果更佳。
3、全池泼洒:0.5~0.8ppm,即1米水深,每亩使用约1000ml,10~15天使用一次,养殖种,后期可酌情加大用量至2000ml4、拌料喂养:使用饵料重量的0.3~0.5%,即每100公斤饲料用300~500ml,可以喂养鱼类,虾类、黄鳝,龟类等各种动物。
一、养鱼:1、水面处理:放养前3~10天,用100倍农富康水产菌液泼洒水面,每亩约需农富康水产菌液2公升(视鱼塘深浅而定)。
以后可视情况每月泼洒一次(用量可适当减少)。
3、饲料处理:可用农富康水产菌液对饲料进行发酵,将发酵好的饲料按1~3%的比例均匀掺和入鱼饲料中投喂。
也可用100倍左右浓度的农富康水产菌液喷洒饵料,以喷湿为度,马上投喂。
或者用500稀释液均匀拌和饲料后投喂。
二、甲鱼:1、饲料中添加农富康水产菌液,每公斤饲料用农富康水产菌液3毫升,稀释后均匀拌入饲料。
2、养殖池中泼洒农富康水产菌液,使水体含农富康水产菌液浓度为10mg/L。
每次换水时泼洒。
3、饲料加工处用农富康水产菌液1000倍喷洒,可有效消除臭味,改善环境。
三、对虾:1、养殖池中泼洒农富康水产菌液:在对虾体长0.5~2.5CM时,使水体含农富康水产菌液浓度2~3mg/L,每4天泼洒一次;对虾体长至2.5以上时,使水体含农富康水产菌液浓度4~6mg/L,每3天泼洒一次。
2、换水方法:前期每8天换水一半并吸污;后期每6天换水一半并吸污。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与实践经验分享一、引言水产养殖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渔业资源的减少,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还能够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
本文将分享我在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与实践经验,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二、背景介绍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水生动物的养殖、繁殖和保护等方面知识与技术。
毕业设计与实践是该专业学生进行系统实践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在毕业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我针对水产养殖技术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以下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经验进行分享。
三、养殖环境的优化设计水产养殖的成功与否与养殖环境息息相关。
在毕业设计中,我着重研究了养殖水体的质量、水温、光照以及水体循环等方面的优化设计。
通过合理调节水质参数、控制水温、调整光照强度,并采用适当的循环设备,我成功提高了养殖水体的质量,优化了水产养殖环境,提高了养殖效益。
四、饲料与营养管理合理的饲料与营养管理是保证养殖水生动物健康生长的关键。
在毕业实践中,我研究了不同种类水生动物的饲料需求以及饲料配方的制定。
通过调整饲料成分、添加适量的营养补充剂,我成功实现了水生动物的快速生长和高产出。
同时,我还探索了饲料投喂时间和频率的优化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疾病预防与控制水生动物的疾病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在毕业设计中,我研究了常见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控策略,并提出了一套疫苗接种与病原监测方案。
通过定期进行病原监测、采取有效的疫苗接种措施,我成功降低了水生动物的疾病感染率,保证了养殖效益。
六、市场营销与经济分析毕业设计还着重研究了水产养殖的市场营销与经济分析。
我通过调查和分析市场需求、产品销售渠道以及养殖成本等因素,提出了一套市场营销策略与经济分析模型。
这些策略和模型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养殖产品竞争力,实现了可持续经营。
七、结论通过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与实践,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养殖论⽂范⽂3篇乌鳢养殖技术论⽂1鱼种选择和放养乌鳢的成品鱼对⽪的外观、⽪质和⼤⼩都有严格的要求,单尾体重应达2.5kg以上,鳞⽚紧凑⽆瑕疵;没有反向磷,⽪肤不损伤,肤⾊通体亮⿊,斑纹清晰。
因此,要对放养的鱼种进⾏严格选择,要求2龄优质鱼种单尾重在500~750g之间,鳞⽚紧凑⽆脱磷,⽪肤不损伤,活泼健康。
放养密度为乌鳢鱼种6000~7500尾/hm2,另搭配花鲢450尾/hm2、⽩鲢750~1200尾/hm2,花、⽩鲢的规格要与乌鳢鱼种相当,以防被乌鳢吞⾷。
2科学配制专⽤膨化饲料乌鳢是⾁⾷性⽔⽣动物,以野杂鱼为⾷;但经过驯化的乌鳢可以吃⾷配合饲料,尤其是膨化饲料更适⽤喂养乌鳢。
由于对⽪⽤乌鳢⽪质要求较⾼,因此在配合饲料中必须适当地添加⼀些有益⽪肤⽣长的营养素。
可以添加半胱氨酸、亮氨酸等,配成⽪⽤乌鳢专⽤膨化饲料,具体配⽅是每吨膨化饲料添加半胱氨酸250g、亮氨酸500g、缬氨酸750g。
3饲养和管理3.1饵料的投喂3.1.1定时。
每天上午8时、中午11时、下午2时左右分3次投喂,第1次占全天⽤料量的30%,第2次占50%,第3次占20%。
3.1.2定量。
根据不同的温度和天⽓确定投饵量。
⼀般晴天温度15℃以下,⽇投饵量是鱼体重的1%;15~20℃⽇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20~35℃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25~30℃⽇投饵量为鱼体重的4%;阴天或⾬天应减少投饵且提早投饵,⼀般为每天2次,上午8时1次,12时1次,投饵量为晴天的1/2。
投饵时要分散,可减少乌鳢相互撕咬,避免损伤⽪以保证鱼⽪质量。
3.2⽔质的管理3.2.1⽔源充⾜,⽔质良好。
要选⽔源充⾜、⽔质⽆污染、排灌⽅便的地⽅建设养殖池,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注⼊新⽔,调节⽔质,增加溶解氧。
3.2.2定期调⽔,增加溶氧。
⼀般每周注⽔1次,换⽔1/3为宜。
阴天、⾬天、台风时更要加注新⽔。
当温度达到30℃、⽔体出现⼤量微囊藻等绿⾊⽔华时,除注新⽔外,还要⽤⽔环境改良剂进⾏⽔质调节。
水产养殖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信念坚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从事海水经济动物增养殖和管理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通过本专业学习,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熟练计算机操作,熟悉我国水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知识,能在水产、饲料、渔药等企业和水产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从事水产品开发、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配合饲料的配制和质量评判、水产动物疾病控制和水产品加工等生产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有机化学、动物生物化学、普通动物学、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质分析技术、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动物营养与饲养学、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虾蟹类无公害增养殖技术、鱼类学和鱼类无公害增养殖技术、贝类增养殖技术、海参增养殖技术。
鱼、虾蟹、贝、海参增养殖专项实训。
就业方向:水产养殖技术员,水产育苗技术员,疾病诊断医师,水产工程师,水质化验和处理化验员,技术服务工程师,养殖、饲料、渔药等公司技术主管,生产部经理,水产行政管理,科研院所从事研发及教学等。
淡水水产养殖论文1淡水水产养殖如何影响渔业水域环境1.1残饵、排泄物、分泌物人类在进行水产养殖中,尤其是一些池塘养殖,水产养殖生物的营养能量来源是人工投饵,但不可避免的是人类投饵的食物并不能完全被养殖生物所吸收,就会导致无法被养殖生物所食的饵料排泄物及分泌物溶解出来的营养盐和有机质污染环境,这些有机物在淡水中进行分解转化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直接引起鱼虾贝类生长受抑、饵料系数降低,严重的还会出现窒息死亡。
有机物的氨化作用会产生氨,氨会转变成亚硝酸盐,这是导致水产动物发生疾病的重要因素,比如一定数量的分子氨会直接损失鱼鳃表皮细胞,降低鱼类的免疫力。
1.2化学农药、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在淡水水产养殖中,人类为了加快促进生物的生长,维持水体的环境相对稳定性,防治病害的发生,会使用一些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这些是现代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人为主观原因,导致了化学农药和抗生素的滥用,加上没有合理和使用搭配饲料添加剂,也会导致是残留和积累的水产品在水域中。
2治理措施2.1科学规划水产养殖面积我国集约化水产养殖主要采取集约化形式是多余的饲料的一个主要原因,饲料大量过量的水远远超过他们的纯化,污染水环境,因此科学合理的养殖区规划。
水产养殖部门可以根据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科学规划养殖水面。
充分考虑水水产养殖和水承载能力的负载能力等重要因素,在保护海洋环境没有污染,水产养殖面积的科学规划,制定合理的饲养密度的前提。
2.2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净化厂工程,工程技术,鱼菜共生,贝类养殖处理污水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以及生物净化工程技术。
治理水域环境的重大举措是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它的特点是投资少、没有二次污染,保证了水产养殖的良好水环境,市场发展前景较大,是获得良好水环境的重要保证,其市场与发展前景广阔,是治理养殖污染水体价值较高的生物工程技术。
2.3加强水产养殖管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水产养殖虽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水域环境,养殖管理手段违背了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观,人类必须要树立只有在保护水域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实施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才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水产养殖实习改革论文一、水产养殖专业介绍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为: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包括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生化、遗传学等)和环境科学(包括生态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保护等)的基本理论;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研发、病害防治、育种和渔业水域环境管理、调控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掌握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了解水产增养殖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的历史沿革无论从水产养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还是从专业特色来看,水产资源保护和渔业水域环境调控都是本专业的核心内容,因此本实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实习经历了多次更名,最早为“渔业资源调查(淡水生物)教学实习”,2006年更名为“渔业环境生物调查实习”,2008年更名为“水生生物调查实习”,2010年更名为“水生生物认识实习”,2014年更名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内容逐步丰富并跟进学科的发展和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变化。
三、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实习,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水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内陆淡水水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方法,培养独立分析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习观察各类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鱼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所处水域生态环境特征,熟悉各类水生生物标本的采集、固定方法和鉴定方法。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科技报告的撰写能力。
四、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的改革措施1.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程一直是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实训必修课,为期两周。
池塘论文水产养殖论文:池塘水产养殖与水质调控摘要: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质养殖生产的发展,养殖水体的水质变化频率的加快,造成池塘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现今池水污染源的增多,水质管理比过去更为重要,水质的好坏与养殖产量、病害和经济效益关系十分密切。
水质管理要采取综合管理,使水质条件满足水产养殖对象的要求。
关键词:池塘水产养殖一、池塘进排水的时机选择池塘进排水是改善水质条件的必要措施,经常进排水可以增加池内的氧气供应,及时排走代谢毒物,还可以补充池内小型饵料生物和控制池内单胞藻类的密度。
高温季节进排水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底质条件和降低水温。
其换水量可根据生长个体的不同生长阶段、水温及天气情况、个体的活动情况和水质状况来确定。
掌握好进排水时间是进排水的要领。
一是白天少换、晚上多换;二是天晴少换、天阴多换;三是有风少换、无风多换;四是大池少换、小池多换;五是池内生物量过高多换、否则少换;六是水色过浓透明度低于20 cm多换;七是进换水时,要先排后灌,排底层水,灌上层水。
二、养殖水质调控措施1、物理调控措施。
1.1使用增氧机。
增加水体溶氧,加大水体循环。
主要方法是在晴天有太阳的午后使用增氧机1-2小时,其作用是使池水形成上下对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提前化解底层“氧债”,散逸水中氨氮与有毒气体,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
1.2定期换水。
定期放出或抽出底层20-30cm污染水,注入新鲜水。
作用是排除被污染的有毒有害水体,降低池塘污染因子,减轻水体压力。
1.3使用吸附剂。
全池泼洒膨润土或沸石粉,使用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被吸附后沉淀于池底。
使用量一般为膨润土100kg/亩,沸石粉为13-20kg/亩,在水质严重恶化时具有临时缓解作用。
2、化学调控措施。
2.1泼洒增氧剂。
增氧剂对水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为水体有机物的分解提供足够的溶解氧;二是增加水体钙离子,稳定水体酸碱度;三是降低氨氮含量,去除水中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四是可达到杀死致病疾,沉淀水体悬浮物的作用。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精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上海水产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池塘虾蟹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院部:上海水产大学专业:水产养殖学生姓名:李朝强指导教师:职称:二 O 一一年二月十三日目录池塘虾蟹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在虾蟹池塘养殖中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的好坏, 养虾蟹关键在养水。
本文首先对池塘养殖水质从水质指标、水色标准、水色辨别等方面作了总体概述, 同时作者以实践经验就虾蟹养殖生产中常见的 PH 值异常、氨氮偏高、亚硝酸盐过高、溶解氧过高、硫化氢过高、蓝藻、高温季节应激等几个问题从它们发生的原因、来源、危害以及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论述, 希望可以指导我们在实际养殖中有效解决水质问题培育出优质的池塘水质, 降低养殖风险, 同时也希望能为虾蟹池塘养殖提供更多的启示, 以便在实际养殖中能更好的重视水质,更为注重水质的培育,保护水体,同时能运用更为科学的方法解决水质问题,争取在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基础上, 努力实现健康无公害的养殖,走可持续发展的池塘生态养殖模式。
关键词:池塘养殖、虾蟹、水质问题、解决措施引言在水产养殖中, 水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 每一种水产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水质若能满足要求, 养殖动物就能顺利生长发育;如果水质的某些指标超出生物的适应和忍耐范围, 轻者动物不能正常生长, 重者可能造成养殖动物的大批死亡, 引起经济损失, 养殖生产中由于水质恶化造成损失的事例非常多。
据统计, 85%的水产病害是由水质问题引起的。
另外, 水中的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对象摄食量及饲料食入后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
这一点在虾蟹池塘养殖中水质显得尤为突出,渔谚有“养好一池鱼虾蟹,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说法,可见水质管理对于池塘虾蟹养殖的重要性。
要管理好池塘虾蟹养殖用水, 科技人员和养殖户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水质变化的普遍规律, 在生产中根据水质变化的现象和水质检测结果,对水质问题作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1. 池塘养殖水质概述做好池塘虾蟹养殖水质管理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养殖需要的水质标准, 以便通过实时监测及时把水质调整到最佳状态。
池塘养殖中常用水质指标有:透明度、PH 、 DO 、氨氮、 H2S 、亚硝酸盐、重金属等,同时良好水质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水色。
1.1 池塘养殖水质指标透明度:前期 20-30cm ,中期 30-40cm ,后期 40-60cm;PH (酸碱度 :8.2-8.6;DO (溶解氧 :大于 4mg/L氨氮:小于 0.1 mg/L;H2S(硫化氢 :小于 0.03 mg/L;亚硝酸盐:小于 0.05重金属:汞 0.0005mg/L,铜 0.01mg/L,铝 0.05mg/L,钾 0.005mg/L 1.2池塘优良水色的标准优良水色具有“肥、活、嫩、爽”的特点:肥就是浮游植物多,易消化种类多。
活就是水色不死滞, 随光照和时间不同而常有变化, 是浮游植物处繁殖盛期的表现。
嫩就是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细胞未衰老。
爽就是水质清爽, 水面无浮膜, 浑浊度小, 透明度一般大于 20~25cm,水中含氧量较高。
(1瘦水与不好的水水质清淡,透明度大, 60~70cm以上,多生有丝状藻或水生维管束植物。
①暗绿色: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浮膜,团藻类、裸藻类较多。
②灰蓝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水中颤藻类等蓝藻较多。
③蓝绿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天热时水面有灰黄绿色的浮膜,水中微囊藻、囊球藻等蓝绿藻较多。
(2较肥的水:一般呈草绿带黄色,浑浊度较大。
(3肥水:黄褐色或油绿色。
浑浊度小,透明度 25~40cm。
硅藻、金藻或隐藻较多。
①褐色水(包括黄褐、红褐、褐带绿等 :多为硅藻,有时隐藻大量繁殖也呈褐色,同时有较多的绿球藻、栅藻等,特别是褐带绿的水。
②绿色水 (包括油绿、黄绿、绿带褐等 :优势种多为绿藻 (如绿球藻、栅藻等和隐藻,有时有较多的硅藻。
2.常见池塘水质问题及解决措施在实际养殖中常见的水质问题主要是由于透明度、 PH 、 DO 、氨氮、H2S 、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指标异常或是天气异常引起的, 在这里就常见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措施加以总结论述2.1 PH值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对虾蟹的影响:PH 过高或过低对虾蟹都有直接损害,甚至致死。
pH 值过低(酸性水, pH 低于 6.5 ,可使虾蟹血液的 pH 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理缺氧症,尽管水中不缺氧但仍可使虾蟹浮头;由于耗氧降低, 代谢急剧下降, 尽管食物丰富, 但虾蟹仍处于饥饿状态。
PH 过高的水,腐蚀鳃组织,引起虾蟹大批死亡。
对水质的影响:pH 值低于 6时, 水中 90%以上的硫化物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
pH 高于 8,大量的氨离子会转化成有毒的氨气。
总之, 过高或过低的 pH 值均会使水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 有机物不易分解,会增大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
(1水体 pH 值过低时的解决措施①清塘:对于 pH 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在清塘时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 pH 值。
清塘时每亩水面平均 1米水深用生石灰 100~150公斤。
②定期泼洒生石灰水:对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为提高水体 pH 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量 10~20公斤。
③水质检测:对于 pH 值过低的水体要定期用 pH 试纸或 pH 值测试仪进行水质检测。
如发现 pH 值过低,要及时采取措施。
(2水体 pH 值过高时的改良措施①清塘:对于水质 pH 值较高的池塘,清塘时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 pH 值。
用量为每亩水面 3米水深用漂白粉 10~13.5公斤;或施用醋酸等措施降低 pH 值。
②加注新水 :对于 pH 值过高的水体 , 要经常加注新水 , 以降低水体的 pH 值。
③水质检测:要经常对水体 pH 值进行检测, 发现 pH 值异常升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
2.2氨氮引起的水质问题2. 2.1氨氮来源及危害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
水体中的氨氮偏高会使虾蟹中毒, 急性中毒时可发生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 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 严重时窒息死亡。
2. 2.2解决措施(1 增氧。
①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 1~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 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分子氨和有毒气体到大气中。
②抽出底层水 20~30厘米,并注入新水。
③使用增氧剂。
(2使用氧化剂。
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 0.3毫克 /升 ~0.5毫克 /升 ; 或用 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 使池水浓度达到 5毫克 /升 ~10/升。
(3泼洒沸石或活性炭 . 一般每亩使用沸石 15~20公斤或活性炭 2~3公斤,可吸附部分分子氨。
(4用微生态制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 1ppm, 每隔 7-10天左右泼洒一次,效果更佳且持续长久。
(5较大面积池塘(50亩以上可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
种植面积可占全池面积的。
2.3亚硝酸盐引起的问题原因: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其形成过程主要由于残存在池底的饵料、粪便、死藻等物质分解成有毒性的氨氮, 然后转化为亚硝酸盐, 或者不恰当时间使用化学消毒剂将硝化细菌等微生物杀灭,从而造成亚硝酸盐集聚。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形成,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养殖中、后期,鱼的密度大;饲料大量投喂,造成粪便多,含氮有机物多;池底淤泥过厚;水质混浊,水底溶氧不足等有关。
(2与亚硝酸菌、硝酸菌的繁殖时间不同有关,易造成亚硝酸盐积聚。
亚硝酸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为 10~20分钟一个世代,而硝酸菌为 20个小时一个世代。
所以从氨氮转化到亚硝酸盐时间不长,亚硝酸盐可以 3~4天达到高峰浓度;而从亚硝酸盐转化到硝酸盐的时间比较长,亚硝酸盐的有效分解需要 7~10天,甚至更长时间。
(3与天气气温陡降有关。
温度对水体硝化作用有较大的影响,硝酸菌在温度变低时,硝化作用减弱,造成亚硝酸盐积累危害:亚硝酸盐对虾蟹的毒性很大,主要表现为对肝脏的损害,虾蟹中毒时鳃受损变黑,最后死亡。
养殖中后期,水体高温,底层有机物积累过多,耗氧量大,厌氧微生物繁殖快.亚硝酸盐容易超标,偷死现象容易发生。
(1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机会;(2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粪便的过多排泄;(3适时换水;(4施用水质改良剂如微生物制剂,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
(5实践经验发现也可于早上 7时左右泼洒净水剂, 9时左右,将浸泡 2小时的“降解灵”加水全池泼洒,效果很好。
2.4池塘水中溶解氧不足的问题原因 :(1气温高。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温由10℃上升到35℃时,空气中的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由 11.27mg/L降至6.93mg/L,高温会引起溶氧降低。
此外水产动物在高温时新陈代谢旺盛,耗氧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养殖密度过大。
生物的呼吸作用加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
(3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缺氧。
(4无机物的氧化作用。
水中存在低氧态无机物时,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
(1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2每年冬春季及时清楚池底淤泥;(3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4合理使用增氧机。
在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将水体上层的过饱和的氧输送到水体下层;(5 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 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有机耗氧量;(6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7采用氧化降解型水质改良剂,间接增加水体溶氧;(8溶氧过高时,加注新水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2.5硫化氢引起的水质问题原因:硫化氢主要来源于局部环境严重缺氧, 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产生:(1 含 S 底泥无氧分解产生 H2S ;(2 水体或底泥中硫酸盐或含 S 有机质丰富,经还原产生;(3 水体偏酸, HS-和 S2-等硫化物转化产生。
危害:水体中硫化氢偏高会使虾类神经系统中毒或抑制其某些生理功能,中毒时会闪电死亡,健康虾蟹碰到硫化氢往往会快速死亡,引起“偷死” 。
(1加注新水,使池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降低,同时新水中的 Fe 、 Mn 等金属离子能沉淀水中硫化氢;(2控制 PH , PH 越低发生硫化氢中毒的机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