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语言学大纲

应用语言学大纲

应用语言学大纲
应用语言学大纲

Applied Linguistics

Instructor: Feng Xiaoyuan

Fall, 2012 10:10 – 12:00 am Thursday Room: E507B

Office Hours: By appointment.

Office: B505 in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E-mail: fengxiaoyuan@https://www.doczj.com/doc/dd17249882.html,

Text: Brown, H. D. 2002.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rd 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ss.

Nunan, David. 2002. Research Methods on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Handouts: To be handed out in class.

Suggested additional readings:

1.Applied Linguistics Gui Shichun

2.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H.H. Stern

3.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Peter Skehan

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d Ellis

5.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Diane

Larsen-Freeman Michael H .Long

6.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H.W.Seliger, et al

Suggested journals:

Applied Linguistics

Language Learning

TESOl Quarterly

ELT Journal

Course description and goals:

How i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d?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 We won't be able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n this course, but we will examine the various issues and studies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its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to second/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cognitive variations in language learning, affec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learning, sociocultural variables, error analysis, discourse analysi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We will see how several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are involved in looking a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rincipally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The goals and outcomes for students in this course suggest that by looking at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variables at play, you should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language is learned and how it should be taught. You will be acquainted with a picture of both a slipperin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systematic storehouse of reliable knowledge that is now available to us. As you consider the issues, you are led on a quest that is eclectic, that no single theory or hypothesis will provide a magic formula for all learners in all contexts. And you will be urged to be as critical as you

can in considering the merit of various models and theories and research findings.

Course Requirements

1. Read the textbooks thoroughly and understand them thoroughly.

2. Read as much as possible from the suggested additional books and journals. Try to engage in reflective writings in journal entries (keep a journal notebook).

3.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and complete daily assignments.

4. Complete a term paper as assigned.

Reflective Journal Entries:To begin with, you must keep a portion of your journal/notebook (see below) designated solely for reflective entries. In this portion of the journal/notebook you will record your thoughts about the content of your readings. Use the journal to work out problems you have, ask questions, and review your progress. Keep a running commentary of what's been happening in the research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what you hope to be able to do, how you feel about the readings, etc. You will be accumulating a record of your concerns, insights, progress, difficulties that will be important for your research or your graduate thesis, and reflect upon what you have learned, how you can apply some of the insights or hard-learned lessons to future situations.

Journal/Notebook: The journal/notebook you are required to keep for this class will contain your thoughts, reactions, and, I hope, probing questions about the readings you are doing for the course. You should write regularly in your journal, dating each entry. Some specific journal assignments will be given. In addition, use the journal to do the freewriting to help you think about the readings. This should be completed prior to the day the reading will be discussed in class. Throughout the semester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some follow-up responses to the readings and the issues, problems, concerns, ideas that emerge from reading and from class discussion. This is a place to work out some content ideas, to ask questions, pose preliminary problems, and respond to readings. At the very least, a response to a reading begins with your felt reaction, your intellectual agreement or disagreement with ideas in the text, your attempt to relate to or understand the text, or an elaboration/exploration of ideas sparked by the text. A response should also contain some reflection concerning why you have the response you do, what triggered it, what you bring to the text that accounts for this response (your personal, social, and rhetorical context).

Usual journal/notebook entries are about a page. Try to give yourself time and space to explore the issue, to let your thoughts develop naturally. Although I may randomly collect your notebook and assign a grade several times throughout the semester, I will not grade entries on correctness, but you may want to be conscious of your language and phrasing primarily because to articulate an idea well helps to form it and clarify it. Do not revise or edit these entries and don't worry about organization or structure. I will evaluate the journal based upon the number and length of entrie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content. These entries will help you perform well on the quizzes.

Quizzes on Assigned Readings:

To encourage you to complete all assigned readings and ge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so that in class we can get further in clarifying, questioning, and comparing readings, I will give a fifteen-minute quiz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for which some major readings have been assigned. (Please note: This refers to chapters in the textbooks, not to the portion of any outside class readings). Pleas see in your schedule the specific days on which quizzes are held.

Here are the quiz questions for every one of these:

For the day’s assigned reading, identify the major issue in question, define or explain the terms. State the claim and at least some of the reasons or a specific research that support the claim. Explain brief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view, identifying what it contributes that is unique or special in relation to the issue.

Quizzes on Research methods are specified in class schedule.

To do well on the quizzes, you need to read the textbook carefully with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what it says and seeing how it relates to the real context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 will collect these quizzes and return them to you when I finish grading. You cannot make up a quiz you missed due to absence or tardiness. I’ll review all your quizzes and give you one quiz grade, which will count toward your course grade.

Term Paper Assignment: Write a critical review of a published research paper or a report on a mini-research project. Specific guideline for the assignment will follow.

Term Paper Format: This should follow a particular documentation style (APA). The particular documentation style will be stipulated by the assignment.

Class Expectations

You are expected to come to class prepared, having completed the assignments thoroughly, and to participate fully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day.

Reading Assignments: All reading assignments are to be completed prior to coming to class on the day the reading is assigned. The expectation is that you will have read the assignment carefully, (preferably at least twice), annotated the reading, and completed the assigned journal entries. Most of the time, we will discuss the readings or otherwise use them for the activities of the day.

Late papers: The term paper due date is a deadline. I can and will waive the deadline if you ask for an extension prior to the due date and there is a good reason. However, you must notify me and get my agreement.

Policies

Beginning of the Term Attendance Policy: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attend class from the first day of the term. If you are registered for the course, you are expected to be in class. If you are not registered for the course or are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your schedule during the first week, the MA Program requires that students be in attendance by the 2nd week the class meets, at the very latest.

Attendance Policy for the course:You are required to attend all classes. When you are absent, you not only mis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your own learning but you fail to contribute to the class on that day. Absences will affect your final grade. If you miss more than 3 class meeting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term (that is, if you miss 6 hours of the course), you will not pass the course, regardless of the reasons for your absence or how well you are doing on the quizzes and the final paper. Exceptions may be made for students with extreme circumstances who are otherwise completing the course requirements, contributing to the class, and producing high quality work. Please note that these cases would be exceptions, not the rule.

Academic Integrity Policy:The University Rules, including the Student Code of Conduct, and other documented policies related to academic integrity will be enforced. Any violat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including acts of plagiarism or cheating, will be dealt with on an individual basis 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of the misconduct.

What is plagiarism? Put simply, plagiarism is borrowing, copying, stealing the words, thoughts, or ideas of others, whether from a published source or another individual’s work (a teacher or a student's work), without giving written credit for the original source. Any time the writing you submit is not your own work—when you have borrowed, used, bought, or stolen, the whole or even small parts of another text—you have plagiarized, even if you did not intend to. This is a violation of the Student Code of Conduct that has very serious consequences.

Method of Evaluation: (For Grade 2011)

Quizzes 20%

Journals 10%

Attendance 10%

Critical Review 60%

Schedule

(For Grade 2011)

Week One

Sept. 6 Class: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and syllabus, and getting settled

Week Two

Sept. 13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1

Class: Discussion on language learning & teaching in general

Week Three

Sept. 20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2

Class: Discussion on theories of L1 acquisition.

Week Four

Sept. 27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3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continuum of the approaches and comparison of

them

Quiz 1 o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L1 and L2 acquisition.

Week Five

Oct. 4 National Day holiday, no class meeting

Week Six

Oct. 11Assignment: Read Chapter 4

Class: Discussion of the reading.

Week Seven

Oct. 18Assignment: Read in your textbook sections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pp 37, 79-80, 115, 116-17, 217-21, 227, 254.

Class: Discussion on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Week Eight

Oct. 25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4Human Leaning.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learning behaviors related to the issues. You are expected to supply as many examples

as possible from your learning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 or your

own readings.

Week Nine

Nov. 1 Assignment: Read Chapters5, 6, 7.

Class: Discussion on particular learning behaviors or styles and comment on them. Base your comments on any of the theories addressed in

the Chapters.

Week Ten

Nov. 8 Assignment: Read pp 193-206, Read pp 114-124.

Class: Quiz 2 on error analysis. Discussion on the reading.

Week Eleven

Nov. 15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1 of Nunan

Class: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key concepts. Discussion on developing a glossary of research

terms.

Week Twelve

Nov. 22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2 on experimental research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reading and some research.

Quiz 3 Criticism on some journal abstracts

Week Thirteen

Nov. 29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3 on ethnography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chapter.

Week Fourteen

Dec. 6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4 on case study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chapter.

Week Fifteen

Dec. 13 Assignment: Read Chapters 5, 6.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reading.

Week Sixteen

Dec.20 Assignment: Read Chapters 7, 8

Class: Discussion on designing surveys

Week Seventeen

Dec. 27 Assignment: Read Chapters 9, 10.

Class: Quiz 4 questions on research methods

Week Eighteen

Jan. 3 Assignment: Conference

Class: Term paper due.

Note: The instructor reserves the right to make necessary changes of the schedule.

Method of Evaluation: (For Grade 2012)

Journals 10%

Attendance 10%

Research proposal 40%

Critical review 40%

Schedule

(For Grade 2012)

Week One

Sept. 6 Class: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and syllabus, and getting settled

Week Two

Sept. 13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1

Class: Discussion on language learning & teaching in general

Week Three

Sept. 20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2

Class: Discussion on theories of L1 acquisition.

Week Four

Sept. 27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3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continuum of the approaches and comparison of

them

Week Five

Oct. 4 National Day holiday, no class meeting

Week Six

Oct. 11Assignment: Read Chapter 4

Class: Discussion of the reading.

Week Seven

Oct. 18Assignment: Read in your textbook sections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pp 37, 79-80, 115, 116-17, 217-21, 227, 254.

Class: Discussion on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Week Eight

Oct. 25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4Human Leaning.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learning behaviors related to the issues. You are expected to supply as many examples

as possible from your learning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 or your

own readings.

Week Nine

Nov. 1 Assignment: Read Chapters5, 6, 7.

Class: Discussion on particular learning behaviors or styles and comment on them. Base your comments on any of the theories addressed in

the Chapters.

Week Ten

Nov. 8 Assignment: Read pp 193-206, Read pp 114-124.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Critical Review paper

Week Eleven

Nov. 15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1 of Nunan

Class: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key concepts. Discussion on developing a glossary of research

terms.

Week Twelve

Nov. 22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2 on experimental research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reading and some research.

Week Thirteen

Nov. 29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3 on ethnography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chapter.

Week Fourteen

Dec. 6 Assignment: Read Chapter 4 on case study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chapter.

Week Fifteen

Dec. 13 Assignment: Read Chapters 5, 6.

Class: Discussion on the reading.

Week Sixteen

Dec.20 Assignment: Read Chapters 7, 8

Class: Discussion on designing surveys

Week Seventeen

Dec. 27 Assignment: Read Chapters 9, 10.

Class: Discussion on students’ research proposals

Week Eighteen

Jan. 3 Assignment: Conference

Class: Term paper due.

Note: The instructor reserves the right to make necessary changes of the schedule.

2019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新东方在线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人力资源完整版教学提纲

一、单项选择题 1.(B)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A.自然资源B.人力资源C.资本资源D.信息资源 2.下列哪项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D)。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B.人与事之间的匹配适应 C.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协调D.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协调 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需要根据(B),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并以此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 A招聘员工B.内外部环境的分析C.人力资源规划D.人力资源开发 4.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管理进而达到(C)生产过程的目的。 A.直接管理B.介入管理C.间接管理D.干预管理 5.下列哪项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A)。 A.使一组人事管理活动简单集合 B.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达到有效管理员工的目的 C.通过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关系的管理,达到人员管理。组织体系、文化体系协同发展的目的D.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组织的生产率,实现组织目标 6.大龙公司内部人才的二次开发过程中,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学府签订了合同,为公司管理人员设计了两年的MBA培训,这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功能中的(A)。 A.开发 B.整合 C.保持D.调整 7.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为了获得高于竞争者的优势,不惜斥巨资来培训最优秀的员工,被称为公司培训的“金本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领域在(D)。 A.工作设计与工作分析 B.绩效考核 C.人力资源规划 D培训与开发 8.企业职位一有空缺随时进行填补,非终身雇佣制,员工晋升速度快,采用以个人为基础的薪酬,这属于(A)人力资源战略 A.效用型战略B.累积型战略C.协助型战略D.整体型战略 9.下列哪项不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B)。 A.经济全球化的冲击B.民族冲突C.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冲突D.人才的激烈争夺 10.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可能的发展趋势包括(A)。 A.人力资源管理全面参与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 B.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存在职能的外包和人才租赁 C.政府部门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相同 D.直线管理部门不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 11.生产工人加工零件时,开启机器、利用机器处理材料等一系列动作,被称为(D)。 A任务B.职务C.职位D.要素 12.(D)是指某个工作周期内个人承担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的集合。 A.职务B.职业C.要素D.职位 13.下列哪一项不处于同一职等?(D)。 A.会计员B.业务员C.车间班长D.部门经理 14.零件工人加工零件时还需要完成领取原材料、加工零件办理成品人库手续等任务,这属于他的(C)。 A.职能B.职务C.职责D.职位 15.在组织内具有相当数量和主要性的一系列职位的集合或统称,被称为(D)。 A.职责B.职业C.任务D.职务 16.下列哪项不属于工作分析的方法?(C)。 A.观察法B.访谈法C.抽查法D.参考法 17.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B)。 A.组织为实现战略目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B.组织的人力资源薪酬问题 C.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预测 D.如何来弥补组织人力资源理想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18.人们常传诵的我国古代“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哪项工作的重要性?(A) A、招聘和选拔 B、员工培训 C、绩效考核 D、薪酬管理 19.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主要包括(A)、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内容。 A、养老保险 B、就业保险 C、生活保障 D、健康保险 20.通过示范,教一名管理人员如何安排日常生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哪项工作?(B) A、人员招聘 B、员工培训 C、绩效考核 D、职业管理

817管理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学》考试大纲本管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企业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本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伦理,组织文化,管理决策,计划与计划工作,战略性计划,计划的实施,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力量的整合,领导与领导者,激励,沟通,控制与控制过程,控制方法,管理的创新职能,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创新。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基本内容 (一)总论 1.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的必要性,法约尔的五种职能论,赫伯特.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论,周三多等人认为一切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论。 2.管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 3.管理的基本原理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伦理原理。 4.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的方法论,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 (二)管理前提与本质 1.管理伦理 有关伦理的几种观点,伦理管理的特征和影响伦理的因素,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伦理和行为的具体体现。 2.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基本要素,组织文化的功能,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 3.管理决策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类型与特点,决策理论、过程与影响因素,决策的方法。 (三)计划 1.计划与计划工作 计划的概念及性质,计划的类型及编制过程。 2.战略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 3.计划的实施

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 (四)组织 1.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概述,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集权与分权。 2.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管理人员的选聘、考评与培训。 3.组织力量的整合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直线与参谋。 (五)领导 1.领导与领导者(主要是论述) 领导的性质与作用,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领导方式及其理论,领导艺术。 2.激励 激励性质,激励理论,激励实务。 3.沟通 组织中的沟通,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冲突与谈判。 (六)控制 1.控制与控制过程 控制的原理,控制的要求与过程。 2.控制方法 预算控制、非预算控制,成本控制。 (七)创新 1.管理的创新职能 创新及其作用,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2.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3.企业组织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的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 二、考试要求 (一)总论 1.管理与管理学 (1)了解人类活动的特点; (2)理解管理的必要性; (3)熟悉周三多等人认为一切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论; (4)掌握法约尔的五种职能论,赫伯特.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论。

01《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61801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常识、常理去理解课程内容,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课程讲授的内容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整理思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方便课下的学习和复习。

课程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考试题目既要有一定广度和覆盖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任务和领域。 B、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史。 C、掌握: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以及心 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这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 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地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 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其研究领域。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初等教育专业) 教育科学学院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指导思想 基础心理学是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专科生较好学完基础心理学课程后能达到的水平,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命题的原则 (1) 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等内容。 (2) 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指定教材的各章内容,既全面考核,又要突出重点。 (3) 试卷含有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并着重考核应用能力。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体是:识记占20%,理解占40%,应用占40%。 (4)试卷难易适度。 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较易、较难、难。 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25%,较难占40%,难占15%。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各个认知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在命题中是二者兼顾,统筹安排。 (5) 各个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会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成为暗示其它试题答案的线索。 三、考试对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 四、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20分钟 (三)题型比例:名词解释约12% 填空约10% 选择题约15% 判断说明题约12% 简答题约25% 论述题和实例分析题约26%

五、考试参考用书:梁宁建主编:基础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第二部分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3、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理论派别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心理过程、个性、主要理论派别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2、理解掌握: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方法。 3、综合应用:分析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考核知识点 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方式、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及其规律。 2、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人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作用。 二、考核要求 1、识记: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神经元的结构和作用,神经兴奋方式,反射、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2、理解掌握:大脑皮层的结构及功能 3、综合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一、考核知识点 1、意识、自我意识和注意这三个概念及其特点。

《管理学考试大纲》word版

考试大纲: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及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管理、管理者及管理学的含义,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和技能结构;掌握管理的职能、性质和管理学的特点,为后续各章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章的重点是管理者的定义,管理的职能与性质及管理学的特点等内容。 一、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含义 2、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二、管理者 1、管理者的定义 2、管理者的角色 3、管理技能 三、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管理职能 2、管理性质 四、管理系统 五、管理学 1、管理学含义 2、管理学的特点 思考和练习: 1、管理的含义是什么?何谓管理者? 2、“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而且是文化。”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学习目标及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明确各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对管理的贡献,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天的管理学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本章的重点是科学管理理论,一般行政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理论、系统理论、决策理论等内容。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 二、传统管理理论(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一)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2、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3、古典组织理论 (二)行为科学理论 1、人际关系学说阶段(霍桑试验) 2、现代行为科学研究的内容 (三)定量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 三、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今) 1、管理过程理论 2、系统理论 3、权变理论 4、决策理论 5、其它理论派别 四、未来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全球化 2、劳动力多元化 3、创业精神 4、电子商务

5、管理创新与弹性 6、质量管理 7、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 8、工作场所精神境界 思考和练习: 1、管理理论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请就每个阶段加以简单说明。 2、未来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哪些? 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对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内外约束力量——组织文化(内部约束)与管理环境(外部约束)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程度及方式,理解组织文化与环境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本章的重点是组织文化与环境的内含及其对管理产生的影响等内容。 一、管理万能论与管理象征论 二、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及维度 2、组织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3、强文化与弱文化 4、文化的来源及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 三、管理环境 1、外部环境的定义 2、外部环境的分类 3、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 4、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 四、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人力资源管理提纲

人力资源管理提纲 人力资源一般定义:智力正常的人 宏观定义:指能够推动特定社会系统发展进步并达成其目标的该系统的人们的能力的总和。 微观定义:指特定的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组织目标成员能力的总和。 工作(职务)分析:全面收集某一职务的有关信息,对该工作从6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内容、责任者、工作岗位、工作时间、怎样操作,以及为何要这样做等,然后再将该职务的任务要求进行书面描述、整理成岗位说明书的过程。绩效考评:企业根据员工的职务描述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行为和工作技能定期进行的考察与评估。 员工福利制度:指企业内的所有间接薪酬,包括带薪休假、员工保险、员工服务、教育津贴和房屋贷款等。 弹性福利制:员工可以从企业所提供的各种福利项目菜单中选择其所需要的一套福利方案的福利管理模式。 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在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才能转换为人力资本。 背景调查:背景调查是指通过从外部求职者提供的证明人或以前工作的单位那里搜集资料,来核实求职者的个人资料的行为,是一种能直接证明求职者情况的有效方法。 真实工作预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只有给求职者(尤其是潜在的员工)以真实的、准确的、完整的有关企业和职位的信息,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结构性面谈(面试):面试前要先制定好所提的全部问题,然后一一提问。 人力资源规划:通过检查人力资源需求的过程,从而确保组织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聘用到满足要求的员工。 能力面试:关注求职者如何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在能力面试中,主考官要试图找到过去成就中反映出来的优势。 员工培训:通过教学或实验的方法,使员工在知识、技术和工作态度方面有所改进,达到企业的工作要求。 宽带薪酬: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的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 劳动关系:广义上,企业的劳动关系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职工及其职工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权、责、利关系。狭义上,企业的劳动关系是指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与职工及其组织之间依据劳动法律法规形成和调整的劳动法律关系。 工作绩效的特点: 1.多因性。指绩效的优劣并不取决于单一的因素,而要受制于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多维性。指绩效考评需要从多种维度或方面去分析与考评。 3.动态性。员工的绩效是会随着时间变化的。 劳动争议处理途径: 1.调解。指调解委员会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促使争议双方当事人在法律法规

北京林业大学727心理学考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727心理学考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设有心理学学硕,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考试科目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7心理学基础综合,其中727心理学基础综合由院校自主命题,院校给出了大纲和参考书,这为同学复习提供了方向,备考同学可以根据大纲和参考书进行复习,博仁教育老师为大家整理出727考试大纲便于同学了解。 I考查目标 心理学基础综合考试涵盖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心理学基础知识考查普通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心理学研究方法考查心理统计与测量、实验心理学的知识和能力;心理学学科知识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课程知识的了解与运用。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1.心理学基础知识 包括心理学导论内容,总分约100分,其中普通心理学部分约80分,变态心理学部分约20分。 2.心理学研究方法 包括心理统计与测量、实验心理学内容,总分约100分,其中心理统计与测量约60分,实验心理学约40分。 3.心理学学科知识 包括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三部分内容,总分约100分,每部分约30-40分。 四、试卷题型 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题。 III考查范围 心理学导论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突触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三)脑机能学说 1.定位说 2.整体说 3.机能系统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

人力资源管理(三天课提纲)(1)演示教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3天课) 引子案例1:破解中国企业10大管理难题? 现场提问:你对前三位问题怎么看? 结论:企业各级经理人应当努力学习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 引子案例2:面对小高的不满王经理怎么办?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王经理,你该如何解决小王的不满? 第一章.正确认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一.人力资源及其特点 二.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目标 三.企业中谁对人力资源管理负责? 案例:胡经理,郑经理及伊总的分歧和辩论 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分工 四与时俱进,深刻理解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案例研讨:某著名集团可持续成长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1.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义 企业命运与HRM 日本案例-八佰伴倒闭,松下繁荣 现代企业面临的社会人文环境 现代战略性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HRM核心方案建议:3P模式 2.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体系 3.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框架图 4.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系统图示 五.企业经理人对待人才应有的态度 1.爱才之心案例 2.识才之眼案例 3.求才之渴案例 4.用才之能案例 5.容才之量案例 小组讨论:对领导如何对待人才发表几点感想。 6.信才之道 案例:电讯公司隐瞒真相 案例:美国某公司的起死回生 名人名言:不信任是最大的成本 案例研究:希尔顿的用人之道 第二章如何制定公司人力资源战略 一.企业愿景与发展战略 1.什么是企业愿景 2.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3.企业发展战略的层次 4.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枢纽性职能战略 二.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1.什么是人力资源战略 2.人力资源战略的层次 3.人力资源战略的几个重要表现因素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性 案例研讨: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方式方法 1.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 2.制定人力資源規劃的程序 人力资源规划程序图 3.人力资源规划的功能 4.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5.人力资源规划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地位 6.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计划 7.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写 案例透视---某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范例 第三章加强对企业激励机制的深刻认识 一.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引子:如何激励员工格言 激励的定义 案例:英国的长寿公司俱乐部 案例:《人力资本》对张锡民的采访 结论: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有效激励理论模型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模型 (2)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3)公平理论 (4)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6)激励的实用人性内因模型 小组讨论: 1.你认为自己的公司应当开发哪些激励措施? 2.你如何说服公司领导采用你的激励方法? 三.员工激励的特点 1.激励政策具有更大的风险性 2.激励与激怒仅是一线之隔 案例:御驾亲征的缪误 四.员工激励的原则 案例:任经理的激励措施 小组讨论:如何看待任经理的激励措施? (一).员工激励的一般原则 1.激励要因人而异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doc

0矗絆範乂孳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347) 学院名称(盖章):心理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2012年8月15日

《心理学专业综合》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347) —、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综合》是2012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FI之一。《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而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实验法 1.变量与控制 2. 3.实验的信度和效度反应时法 4.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观察法 (三 ) 个案法 (四) 1.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 3.心理测验的信效度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4.人格测验

5.智力测验 6.常用临床心理测验 7.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 (五)心理统计 1.描述统计 2.推论统计 (六)研究屮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第三节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颜色视觉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第四节知觉 (-)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知觉组织 1.知觉组织原则 2.形状知觉 3.深度知觉 4.运动知觉 (三)错觉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功能 3.睡眠与梦 (二)注意过程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特征 3.选择性注意

《管理学》考试大纲

广西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 《管理学》考试大纲 (2010年修订)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管理学》考试是行政管理专业科学硕士招生而设置的专业大类考试,其指导思想是为了选拔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考生应全面系统地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运用上述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管理对象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考查学生对管理实践热点及管理研究动态的了解情况。 二、考试内容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的定义与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第二篇决策 第六章决策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类型与特点;决策的理论;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决策的方法。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计划的类型;计划的编制过程。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流程再造。 第三篇组织第九章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概述;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部门化;集权与分权。 第十章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管理人员的选聘;管理的考评;管理人员的培训。 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普通心理学复习大纲

《普通心理学》复习指南 课程描述及学习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讲述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咨询学习中最基础的课程。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我们能够更科学的描述求助者自身的人格特点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能够从整体上对求助者的情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第 1 节:绪论 ※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知识点: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要点: 1.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2.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教程第2-3页) 知识点:人的心理的本质 要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领会)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教程第4-5页) 知识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要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知识点:学派的纷争(识记) 要点: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832管理学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管理学考试科目代码:[832] 一、考试要求 考生应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从管理学的视角或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分析一些经济现象或管理问题。 考生考试时可以使用计算器。试卷要求闭卷笔试,成绩90分及格。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的含义和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的属性;管理学及其特点。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概述。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理论概述;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 第二章企业社会责任 第一节道德与管理 道德与道德观;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个体道德的影响因素;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途径。 第二节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义务;不同社会责任观的特点;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第三章计划工作 第一节计划与计划工作 计划的含义,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的性质与分类;计划工作的程序;计划实施的方法(目标管理及滚动计划法)。 第二节企业愿景与战略性计划 企业战略愿景;企业使命;战略环境分析;战略性计划选择等。 第三节决策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类型;决策的理论(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当代决策理论);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方法(确定型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风险型决

策问题的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 第四章组织工作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工作 组织的含义;组织工作的含义;组织工作的特点及步骤。 第二节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类型;组织结构的层次设计;组织结构的部门设计;组织结构的职权设计。 第三节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计划;员工选聘;员工绩效评估;员工培训。 第四节组织变革与创新 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的类型;组织变革的动因及目标;组织变革的过程及其管理。创新及其内容。 第五节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含义及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功能及内容;组织文化的塑造。 第五章领导工作 第一届领导与领导工作 领导的含义,领导工作的含义;领导的作用;领导权力的构成。 第二节沟通 沟通的含义;人与人沟通的特殊性;沟通的类别;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其要求。 第三节激励 激励的含义及过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组织中的人性假设;激励需要理论、激励过程理论等激励理论。 第四节领导理论 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情景理论等领导理论。 第六章控制工作 第一节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 一般控制论中的控制(即一般控制)的含义,管理控制(即控制工作)的含义,两者的异同点;控制工作的分类;控制工作的步骤;有效控制的特征。 第二节控制的技术与方法 预算控制、生产控制、财务控制方法、综合控制方法。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8003、 418004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本课程第一学期开设 总学时 102学时;其中理论92学时;实验 10 学时学分数 3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讲授 学时实验 学时 备注 第一学期共30 实验课时

人力资源复习提纲

人力资源管理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一、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1、不可剥夺性:人的智力和体力与具体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属于人自身所有。 2、生物性:与人的生理特征、基因遗传等紧密相连。 3、时代性:时代条件制约着数量和质量以及素质的提高 4、能动性:能有目的、有意识地主动利用其它资源 5、时效性:形成、开发和利用都要受其生命周期的限制 6、可再生性:有可持续开发、丰富再生的独特过程。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1、组织结构调整和优化 2、人力资源规划 3、工作分析 4、员工招聘 5、员工培训 6、员工职业管理 7、员工绩效评价 8、员工薪酬管理 9、劳动关系管理 第二章人力资源概述 一、概念及定义 1、工作要素:是工作中不能继续分解的最小动作单位 2、任务: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可由一至多个工作要素组成。 3、职责(责任):是员工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或大部分任务,可由一至多个任务组成。 4、职位(岗位):是在一定时期内,组织要求员工个人完成的一至多项责任。职位与员工一一匹配,两者数量相等。 5、职务(工作):是由一组主要职责相似或相关的职位组成的,一种职务可以有一至多个职位。

6、职业:是指在不同组织、在不同时间,从事相似活动,要求有相似的专业技能的一系列职务的总称。 二、工作说明书的书写要求 1、清楚 2、准确 3、完整 4、统一 三、工作说明书的组成部分 1、工作描述 2、工作规范 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是指根据发展战略、目标及内外环境变化,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未来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并据此制定或调整相应的政策和实施方案,以确保组织在恰当的时间、在不同的职位获得恰当人选的动态过程。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 1、德尔菲法:是指通过邀请若干专家对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看法,然后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权威判断,对未来的不缺的情况做出尽可能合理的预测。 2、经验判断法:管理部门法,基层分析法 3、统计分析法:回归模型 4、转换比率分析法: 第四章招聘 一、招聘方法: 1、广告招聘(最简单适用) 2、内部招聘() 3、职业机构介绍 4、猎头公司 5、校园招聘(外部招聘最直接最主要的渠道) 6、熟人推荐 7、网络推荐 二、面试的分类 1、按照要达到的效果可分为初步面试和诊断面试 2、按结构化程度可分为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 3、按目的分为压力面试和非压力面试 4、按参加人员分为个别面试、小组面试、具体面试和依序面试 三、晕轮效应是什么?投射效应是什么? 1、晕轮效应:也叫联想效应,是以事物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掩盖其它方面的全部特点。 2、投射效应:在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拿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去认知客体的心理趋向。 第五章人才测评 一、洋葱、冰山模型 1、胜任力冰山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即表象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