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滑道拖网渔船的大直径桨与尾型_蒋国祥
- 格式:pdf
- 大小:222.32 KB
- 文档页数:3
第17
卷第86
期渔业
机械仪
1990
年6
月F
ISHERY
MACHINERYAND器Vol
17No86
IN
STRV
MENTJune1
990
尾滑
道拖网渔
船的大直
径桨与尾
型
宁
波渔轮
厂蒋国
祥
【提婆】对于尾
滑道拖网渔船采用
大直径
螺旋桨后的直
径确定与
船尾
线型之配
合笔者结合
8
巧68161
渔
船设计和
使用情况
提出了
自己的看
法和
计算式
供同
行参考
当
前在船舶设
计上
作为一
种节能途径采
用
低转速大直径螺旋桨已日
趋普
遍渔船也同
样
但是
由于
吃水桨叶浸深限制
螺旋桨直径不是
无限
制的
实际上
设计
仍为定直
径问题
对于尾
滑
道拖网
渔船(以
下简称尾
拖渔船)由于尾
部线型
多为巡洋舰式因
而要采用大直径桨作为推进器所
受
到的限
制比普通
船尾
大些
设计中要确定
此桨
叶
直
径和尾
部线型
在目
前尚无一
个比
较合理的方
法为此笔者就
这个问题
结合81568161
渔船的
情况提
出自己的一
些看法供设计时
参考增加桨叶浸深
是一
种较理想的途径然而由于船
的尾
吃水所限
轴系高度所
限增加
浸深与增大桨
叶直径之
间亦存在矛
盾从设计角度
看多了几个
需要权衡的因
素
一问
题分析
国内拖网
渔船已
使用大直径桨的
有81058156
等前者不是尾
滑道型后
者为尾
滑道型
作为拖
网
渔船尾
滑道不
失为一
种较有效的捕捞
方式但
此
类船的尾
部线型
与大直
径桨配
合得当与否直接
反映到了
实船
砰击
激振
力的
可接受与
否
尾拖
渔船的尾
部大多如图1
所示尾悬
部份
较长是一大特点它要满足捕捞上的要
求亦要保
证螺旋桨有一定空
间一个
较为突出的
问题是
较
长的尾悬部
份出于
耐波性及
保证
甲板面必须
丰
满些这样
增大桨叶直径
可能使尾
底过于
平坦而
使尾底砰
击严重
化
渔船作业
环境比
较恶
劣且
船小相对运动
幅度
较大这
样对处于
尾部
的大
直径桨较多地受到了
来自空
气吸
入飞
车等威胁作为一
种解决办法
本文于199。
年3
月13日
收
到二
宜径的
取法
桨叶直径和尾部线型(尤其是
尾
框)之确定
涉及到的因素较多
然而对于尾
拖渔船笔者
认
为在诸多因素中尾底
砰击和螺旋桨
激振力
是两个
主
要方面因
为采用巡洋舰尾
对空气吸
入巳
有了
减少作用
1
尾底
砰击
尾
拖渔船的尾悬部
分随着桨叶直径增大底部
势必越
来越
平坦这样
从砰击
角度看其强
度将迅
速
增加[
’]
从图2
可以
看出
随着尾
底爪角日
增
大压力值将迅
速降低
此图用于横剖面的讨
论可
能更直观
些然而笔者认为
纵剖面亦应遵循此规
律在8156
尾
拖渔船设计中
此日角为4
度多些
尾
底比
较平坦
实船使
用后反映
在汹涛上有砰
击
产生且有些强
度给人员的感觉应再减轻
些,
在
816
1
尾
拖渔船设计中借
鉴了上
述经
验尾底
升角
取为7
度多
些且在处
理纵向线型
的同时也对横
向线型的底升角给予了
注意当然桨叶直径增大
对横向线型
的处理比
起纵向线型
来要容易些81
61
船在使用中反映砰击情况
良
好基于
此笔者认
为此底
升角p
取为8
度是比
较合适的
2
激
振力
桨叶直径增大叶梢十
二点钟处与船底的间隙
g
t
会缩小
但由于目前桨叶
激振力对船
底的作用
第1990
第5
6
期渔业机械仪
兰二-
一
一一
一
一一_
表l
船级社
2Cgt要
求(与本
文定义的gt有
些差别但可
略去)
不小
于01
4D
英
国劳氏a
KD
娜成(0
24
一0o
zZp)D
西德劳
氏0
09D
附注a
二x2
(s
)
叶1(
‘叶)055
(5
叶)07
‘(
。叶)
k
二(01+L
305
0玉终江里+
。:
)
乙从砰击和激
振力
要求出发日
和ha
取本文
提出的
值gt取为
。14D
我们得到满足ZC
要
求的尾
拖渔
船大
直径桨
计算
式:
D=0s77
d^
一o123X^
一
。7
54R
…
…(2)
一
些统计资表明中小型尾拖渔
船R
在055
米左右X^
刘
d人
将
此代入(2)
式
我们有
适合中
小型尾
拖渔船的大
直径桨计算式:
D=0754
d^
一0415
D
一桨直径Zp
一叶数P
一设
计单轴马力
L
一船长C‘
一方形系数
之研究还不
尽完美所以各
国海船
建造规范对此间
隙
的要求也不
尽一致
差别较大
见表l
在估算
此间隙时
只能据各自规范
要求进行根据文献r幻
提供
的实船和
试验数据统计
表明:
间隙
gt的大小显
著地影响着桨叶激
振力对船底的作
用但要详细确
定仍有
一定
的难度各
国规范
的要求值也是较笼
统的这方面有待改进
3
直径
确定
在图1
中
型尾吃水为d^,
叶稍与船底间隙
为gt
,
叶稍距船
尾为XA,
滑道下部
与尾底用圆弧
过渡且圆心位于
设计水线上,
轴心
线与龙骨线的间
距为ha
笔者认为该值极
限可取为。S
D
这是因
为下部叶稍低于龙
骨线是不
合适的,
则我们有桨
叶
直径计算
式:
D
,2
〔d
人
一
五a
一R一(X
人
一R)t
g
卜gt
〕在推算上述式子
时若
gt用别国规
范
要求值代入(1)
式
即可得
到
满足某国规范
的式子
三
比较
本文
的(3)
式
与所
收集到的国内外具有大直
径桨
的各类中小型
渔船比
较见图3
从图中我们可
厂-
日
日巨曰压
巨巨口口口
厂一
日口巨巨巨口
厂,
门
巨巨巨口口口
「门
厂反口口口
厂氏口口
}
不
厅口口口口口
巨、、、
巨口口口口口
巨!
日~
口曰口
!二二Il引
弯;
、
图1图2
以
看出
结果还是满意的尽管按(3)
式确定
的直径难达
到其他类
型渔船的上限
值
这一点是可以
理解
的因为尾拖渔船
多为
巡洋舰尾在一定
程度
上限制了
直径
的进一步增大(3)
式作
为(2)
式的
一个
简
化式那么无
论从精确性
还是适应
船舶尺度变
化来说(2)
式都优
于(s)
式
四
设计中
的几
个问皿
飞尾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