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共舞
- 格式:pdf
- 大小:250.82 KB
- 文档页数:3
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演绎出课堂的精彩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的课堂上有了越来越响亮的学生们的声音,鲜活、灵动、激情,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不断创新、不断多元化的“新课堂”形式,其中“生成性”课堂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热点之一。
有人认为,传统的“预设性”课堂固然不利于保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遏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现在所提倡的“生成性”课堂虽然可以规避传统教学目标过于刚性、强调外控的弊端,可又易导致教学的无序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笔者深为赞同此话。
在教学中也一直追求着意外与动态生成的美丽。
但是,如何在让学生自主和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保证课堂的质量。
不让课堂随着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离题太远,是我们在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笔者也饶有兴趣地做了一番研究,最终认为课前预设是教学计划得以实施的基础,而生成则应当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的机械呆板。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只有在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中才能将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
二、理性的思考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也不是教学规律,而是如何使实际教学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
因此,课堂教学的精心预设需要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
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
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
有效预设精彩生成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呈现如下的课堂尴尬:教师认为学生该多元生成的时候,学生却思维定式,遭遇“寒流”;课堂上需要探究的知识,学生却早泄谜底,让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大打折扣;有时面对学生提出的挑战性问题,教师显得无所适从,要么不作评价,要么敷衍搪塞。
究其原因,问题出在教师对学生、教材的分析流于形式,同时也缺乏对课中生成问题的充分预设和必要思考,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未做任何准备。
因此,我认为只有“有效预设”,才能“精彩生成”。
现就如何“有效预设”谈些粗浅看法。
一、找准学生的起点——有效预设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
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
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
如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我认为教师可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分析:1.分析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
但是我们清晰地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对学习者起着促进数学学习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加以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学习“起点”。
2.通过课前调查而获得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需要重复讲;学生较模糊、有争议的认识和未知的内容则需重点研究、讨论解决。
二、领悟并用活教材——有效预设的重心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在教材处理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对教材的编排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确定哪些问题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以“淡化处理”。
同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唯有此,才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动态资源,游刃有余地调控和生成。
三年级作文: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在新课程进行的三年中,老师们看到了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了许多精彩,我认为,这些精彩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那天,我要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知道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颇有一番来历,于是我在设计教案时这样预设:由我们学过的诗人贾岛的“推敲”引入,王安石在写“绿”时,曾想过用“来”、“到”等字,后来经过推敲采用了“绿”。
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体会古人在用字酌句上的巧妙,,感受中华文字的优美。
第二步预设是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问题:“你认为绿字还可以怎样改?”果然,课堂上同学们如痴如醉地欣赏大诗人的才华,对这个开放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觉得应该用‘进’,表示春天真的来到了江南,大地肯定会变绿,甚至变红,变得五颜六色。
”“用‘满’比较好!能突出江南的每个地方都变美丽了。
”“我认为用‘近’最合适!比“进”合适。
”“不!用‘浸’才好呢!也像绿一样,能让我们感到春天来到江南的每个地方,每一种景物都有了春天的变化”……每个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
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于是,同学们开展了讨论。
事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我们认为想出三个jin(进、近、浸)是很会动脑筋的。
因为三个同音字分别表达了春天到江南的不同层次的风景。
”“还是诗人的“绿”更好,因为春天到来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绿。
”课后,我默默思索着。
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感悟到的对“三个jin”、“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我不禁为自己的精心预设导致的精彩生成而满意。
我也以为故事到这儿应该精彩地结束了,可是一个意外更让我惊喜。
第二天,居然有一个同学开告诉我,他对韩愈的《晚春》中的诗句“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字有意见,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其实花草的世界是很友好的,用“斗”显得很凶狠,如果改成“示”,就可以即表现花草争先恐后的开放,又表现它们的友好的竞争。
预设产生精彩生成焕发美丽课改,让我们的体育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是,审视、反思我们的体育课堂,我们的不解和困惑依然存在。
比如,当体育课堂必须开始关注眼前的“生成”时,我们又如何理解“预设”?是要被课堂的种种“意外”牵着鼻子走,还是按部就班的“走教案”?为此,通过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和一些教学观摩后,与专家、同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作了一番探讨,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关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应成为现代体育课堂的时代特征,我们追求“预设与生成共鸣形成的精彩体育课堂”!一、预设不是在上演“教案剧”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
有一堂教学内容是“跨越式跳高”的体育课。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原地练习:合作做持棒两腿依次过杆,逐步引导学生做行进间的两腿依次过竿动作。
从教案上来看,教师的组织教学层次也是非常的清晰的:1.上一步走过竿、踏跳过竿。
2.上三步走过竿、踏跳过竿。
就在教师准备巡视四组学生练习的时候,发现学生开始还能按照要求做,可是,几次尝试后,学生们对助跑过竿就产生了兴趣,按照教案的思路,学生们应该是从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可是,就在课堂才开始,自己还没有传授,学生就已经能做出最终的动作。
老师“嘟——”的吹响哨子,“按老师刚才说的动作进行练习,不要再做多余的动作”。
教学继续按部就班进行……对于这个案例,学生的这种做法是有些脱离了教师的预设轨道,与教案中的设计大相径庭,这个教师也没有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就武断把学生领回预设“轨道”中来,也许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把教案中所提到的任务完成。
就从这个案例看,这才是我们教师的个体素质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大相径庭”了,让“死”的教案支配课堂,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活力!二、生成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亮点”新课程改革呼唤生成课堂,“教学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案例本文是关于精心预设精彩生成———《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背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沪教版的第五册教科书上第9课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小村庄变迁的故事。
小村庄原先是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后来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在许多年后,一场连续的大雨引发的洪水卷走了小村庄。
文本揭示了乱砍滥伐、不爱护自然资源,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旨在呼吁人们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主题】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当是让学生品味语言、习得语言、运用语言。
笔者觉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正确地解读文本,创造性地处理文本,凭借课文关键词句,找准突破口,进行语言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形式,实现言语训练,使得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语感提升、语文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教学预设上,主要凭借课文关键词句,找准突破口,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课堂实施中,主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谈谈自己的发现,讲讲自己的感触,读出自己的滋味,引导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生成过程中获得发展和启迪。
【片段一】师:今天,我带大家去看一个小村庄。
(出示课件)你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庄?可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村庄,你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说一说。
生1:那里是一个古典的村庄,你瞧,那里的河水清澈见底,树木茂密,那里的人肯定很喜爱这个小村庄。
师:最好把“古典”改为“恬静”,这样显得更为恰当。
生2:这是一个如诗如画的村庄。
你瞧,清澈的河水从村前缓缓流过,村后山坡上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就像一块大型的绿色屏障。
生3:这是一个恬静的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
绿油油的草坪上雪白的羊群吃着草儿,鸟儿们在鲜嫩翠绿的树叶上啄着露珠,牧羊人吹着笛子,悠扬的乐曲声在碧蓝的空中回荡。
“预设”与“生成”演绎信息技术精彩课堂镇海区澥浦中心学校沈红波摘要: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是精彩的。
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让“预设”与“生成”演绎出精彩课堂。
关键词:预设生成方案问题尊重开放演绎信息技术精彩一、预演的精彩——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精心的、静态的弹性预设,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现场的动态生成,惟有追求动态生成才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教学过程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级里学生起点各不相同,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有着很大的差异,“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针对各层次同学的弹性预设方案。
例:第三册《小哥白尼》一课,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关键字查找信息‛,利用关键字找到‚小哥白尼‛网站,并浏览网站各栏目,那么怎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课中都学有所获呢?我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个弹性方案:【方案一】说一说:当你浏览本栏目时,可以把你感兴趣的网页放到‚收藏夹‛里,说一说栏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然后通过媒体广播把你认为本栏目的精彩展示给全班同学欣赏。
课堂“预设”与“生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1、准确把握教材。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从而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水平的预设。
2、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3、有效开发资源。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二、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课堂教学,卸下包袱,采取积极的态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不拘泥预设,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提高发展的有利资源,迎来未曾预约的精彩。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敢于跳出预设的教学思路。
当然这并不忽视预设,教师一定要有预设,但在课堂上又要求教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
我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
我们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并非是教案有没有“进行到底”。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
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根源”。
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出现了,我们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案,把握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以“三维”目标为指引,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用好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动态的活力”!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精心预设,预约生成的精彩预设,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自己的已有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人物有一个清晰、明理的思考与安排。
生成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标志之一。
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的动态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在课前备课时我们要精心预设,读好学生,读好教材,在全面了解学生和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努力追求一种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预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随着认知和体验的深入而建构成新的知识,让课堂洋溢精彩和感动。
一、读好教材,为精彩生成打好基础原先我们的备课是写教案,教材拿到手,文章还没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上网搜寻各种教学设计,紧接着便是埋头写教案,甚至是一字不漏的详案,而上课就是在搬教案,甚至有的教师一字不漏地背教案。
新课程的备课则要我们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体验、感悟上,要精心钻研文本,读出教材的重难点,读出教材独特的育人价值,从教材中寻求生成点,为学生搭设舞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在研读中要将文本读深读厚,读出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值得去体悟的内容。
读出教材的争议处设置疑点,读出教材精彩处设比较揣摩点,读出教材的抽象、空白处寻找想象训练点。
二、从儿童立场出发,为精彩生成提供依据备课中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是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预设学生学习课文已经有了什恶魔,存在什么困惑,会提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那些感悟,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这样的预设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教”的预设,更多地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已知和未知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