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B版浙江选考专用)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二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31
考点54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加试)一、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c)(1)背景①政治:法国大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
②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向欧美延伸。
③思想:启蒙思想家宣扬的“理性王国”失去实现的可能。
(2)影响:歌颂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彻底检视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
2.拜伦、雪莱、雨果、普希金及其代表作——(b)(1)拜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以诗歌为主),作品长诗《唐璜》。
(2)雪莱: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作品《西风颂》。
(3)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4)普希金:俄国杰出的民族诗人,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贝多芬、舒伯特及其代表作——(b)(1)贝多芬: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2)舒伯特:奥地利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歌曲之王”。
代表作品:《小夜曲》《春之信念》《野玫瑰》等。
4.德拉克洛瓦及其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b)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自由引导人民》是其著名作品,自由的主题、色与光的融合对比,宣告着新一轮浪漫主义的到来。
他本人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二、碰撞与冲突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c)(1)背景: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巩固;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纷呈;社会道德、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拜金主义;浪漫主义不再适应社会现实。
(2)影响: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并对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
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坚定了人们胜利的信心。
2.巴尔扎克、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b)(1)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作品《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2)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其作品《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也使其成为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考点47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b)(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②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主共和不相容。
③鲁迅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③“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1)积极性:①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新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微点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辛亥革命是从政治上反封建,而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上反封建。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1)十月革命前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专题1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孙中山考点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1)林则徐的主要思想:林则徐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四洲志》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等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魏源的主要思想: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b)(1)康有为①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纲领。
②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用孔子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③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
(2)梁启超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②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批判。
他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
他认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加试】——(c)(1)兴起背景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内容及传播①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②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等著作,宣传革命思想。
专题十八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跨考点综合线索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线索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加试1.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1)“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2)早期维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维新思想应运而生,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
(3)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民主共和思想: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将“建立民国”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经过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2.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的表现(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出现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
(2)思想上: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成了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③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民主共和等思想,使救国道路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
(3)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社会制度向民主化又迈进了一步。
(4)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更加文明、交通通讯及传媒更加近代化。
3.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1.命题点家国情怀——近代思想解放贯穿爱国主义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