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科常见病种及分型
- 格式:docx
- 大小:264.86 KB
- 文档页数:30
儿科骨科实习知识点总结一、骨科疾病常见症状及表现1. 骨折:骨折是儿科骨科常见的疾病,常见表现有局部肿胀、疼痛、肿胀和变形,受伤部位不能活动或活动受限。
2. 骨与关节感染:常见的骨与关节感染包括骨质炎、关节炎等,患儿常会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甚至有脓液排出。
3. 骨肿瘤:骨肿瘤也是儿科骨科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肿块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4. 先天性骨骼畸形:先天性骨骼畸形包括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发育不全等,常见表现为步态异常、站立困难等。
5. 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是儿科骨科的常见病,患儿常表现为脊柱侧弯、肩部不对称等症状。
6. 骨关节发育异常:骨关节发育异常包括髋关节发育不全、髋关节脱位等,患儿常出现活动受限、步态异常等表现。
二、常见的儿科骨科手术1. 骨折复位:对于骨折患儿,常需要进行骨折复位手术,以恢复骨折处的正常形态。
2. 骨内固定:对于严重骨折患儿,常需要进行骨内固定手术,以保持骨折处的稳定。
3. 髋关节置换术:对于髋关节发育不全、髋关节脱位等情况,常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术,以恢复髋关节的正常功能。
4. 脊柱手术:对于脊柱侧弯、脊柱畸形等情况,常需要进行脊柱手术,以矫正脊柱的畸形。
5. 腱鞘囊肿手术:对于腱鞘囊肿患儿,常需要进行腱鞘囊肿手术,以减轻患儿的疼痛症状。
6. 肌腱移位手术:对于先天性肌腱移位等情况,常需要进行肌腱移位手术,以纠正肌腱的异常位置。
以上为儿科骨科常见症状及手术的概述,下面将详细介绍儿科骨科实习的相关知识点。
三、骨折的处理与护理知识1. 骨折的种类:骨折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常伴有软组织的破损,闭合性骨折则无明显软组织破损。
2. 骨折的处理原则:对于骨折患儿,需要立即止血、固定受伤部位、输液及止痛,保持患儿的体温、血压和心率。
3. 骨折的抢救措施:对于严重骨折伴有大出血、休克等情况,应及时进行急救措施,如按压止血、输液等。
4. 骨折的设备及技术:在进行骨折复位及固定时,需要使用相应的设备,如X射线机、骨钳、骨板等,操作时需熟练掌握相应的技术。
小儿骨折的分型小儿骨折的分型是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的类型以及骨折的程度进行分类的。
骨折是指骨折面对脱位或者未脱位的断裂。
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小儿骨折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 股骨干骨折:发生在股骨干部位,常见于儿童摔跤、交通事故等高能外伤。
股骨干骨折的特点是疼痛明显,行走困难,常伴有肿胀和淤血。
2. 上肢骨折:包括手臂、腕部、手掌等骨折。
儿童上肢骨折多发生在活泼好动的游戏活动中,如跳绳、攀爬等。
上肢骨折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畸形等。
3. 下肢骨折:主要包括膝关节、踝关节、脚踝等部位的骨折。
下肢骨折常见于儿童运动时的摔倒和扭伤。
常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4. 脊柱骨折:脊柱骨折在小儿中相对较少见,但仍然可能发生。
脊柱骨折常常由于高能外伤引起,如交通事故、跌落等。
脊柱骨折的症状包括疼痛、活动受限、异常姿势等。
根据骨折的类型,小儿骨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线性骨折:骨折线呈直线状,骨折两端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骨折常见于轻微外伤,如跌倒。
2. 斜行骨折:骨折线呈斜线状,常见于肢体受到剧烈扭曲或外力作用的情况。
3. 横行骨折:骨折线呈水平状,常见于骨折部位直接受到外力冲击的情况。
4. 螺旋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常见于肢体发生扭转或拉伸过程中。
根据骨折的程度,小儿骨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不稳定骨折:骨折两断端无法自行保持稳定,需要外部支撑。
2. 稳定骨折:骨折两断端保持相对稳定,不需要外部支撑。
3. 开放性骨折:伴有骨折处皮肤的开放性创伤。
4.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完整,无开放性创伤。
了解小儿骨折的分型有助于医生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并提供合适的护理措施。
对家长来说,了解骨折的类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病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轻孩子的疼痛和不适。
小儿骨折的分型
小儿骨折是指儿童在运动、活动或意外事故中,骨骼发生断裂或
移位的损伤。
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小儿骨折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
类型:
1. 基底骨骨折:基底骨是指手掌和脚底的五个骨头,由于在身体
运动和活动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此常常发生骨折。
基底骨骨折通
常会伴随着关节脱位或软组织损伤。
2. 上肢骨折:上肢骨折通常包括肱骨(上臂骨)、尺骨(前臂骨)以及桡骨(前臂骨),当儿童在玩耍、运动或意外事故中跌倒或着地时,上肢骨折是常见的伤害形式。
3. 下肢骨折:下肢骨折包括大腿骨、胫骨、腓骨和踝骨等骨骼,
因为身体的重力大部分落在下肢,所以下肢骨折的风险要高于其他部位。
下肢骨折通常源于意外事故、交通事故或体育运动。
4. 脊椎骨折:虽然不常见,但小儿脊椎骨折通常是非常严重的骨
折类型。
脊椎骨折可以导致神经损伤、功能障碍,甚至是瘫痪。
以上是小儿骨折的常见类型,但是每种类型的骨折又有着不同的
分型,主要根据骨骼的断裂类型、骨骼的移位程度和伴随的软组织损
伤来划分。
对于小儿骨折的分型,家长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专业诊
断结果来进行处理和治疗,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骨骼和软组织损伤时,
更需要及时正确地采取干预措施,以避免后续并发症和不必要的并发症。
第三节发育性髋内翻在胚胎发育中,股骨近端骨骺板跨越股骨上端似新月状,不久即分为股骨颈骨骺和大转子骨骺两部分。
股骨颈的内侧成熟较早,生长成股骨颈。
在出生后的3~6个月股骨头的骨化中心出现,在4岁时大转子骨骺开始骨化,所以在股骨的近端分别出现两种速度的生长。
颈干角和股骨近端的最终长度由这两个部位的生长潜力决定。
正常颈干角:新生儿平均150°,1岁148°,3岁145°,5岁142°,9岁138°,15岁133°,成人120°。
髋内翻指股骨干与股骨颈在冠状面的角度(颈干角)小于正常。
按病因髋内翻可分为先天性、儿童型、少年型、颈型、佝偻病型、创伤性、感染性、代谢病型等。
目前这些分型归纳为:先天性髋内翻、获得性髋内翻、发育性髋内翻。
先天性髋内翻指在胚胎期肢体即存在畸形和髋内翻,如髋内翻伴有明显的股骨短缩,这些畸形出生时就已存在。
先天性髋内翻也可以是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的一种表现,例如Morquio's病、锁颅骨发育不良、多发骨骺发育不良、干骺端发育不良。
获得性髋内翻指因代谢、肿瘤、创伤、感染等原因造成股骨近端生长畸形。
如Perthes 病的后遗症、先天性髋脱位的并发症、Gaucher's病、股骨头骨骺滑脱、股骨颈部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伴有股骨头骺板的破坏、纤维结构发育不良、严重的佝偻病等。
发育性髋内翻指股骨颈早期存在着软骨发育缺陷,使股骨近端异常发育,伴有颈干角逐渐减小和患肢逐渐短缩。
1881年Fiorani首先发表文章描述了一名成人“股骨颈变弯”的患者,1894年Hofmeister 利用X线片检查证明此病并命名为“髋内翻”。
1896年Kredel首先在儿童中发现髋内翻,推测儿童髋内翻是先天病因造成。
1905年Hoffa通过组织病理学对此病进行观察并发表报道,认为髋内翻是发育形成的。
1907年Elmslie推论儿童的髋内翻是不同于成人髋内翻的另一种疾病,称为“婴儿型髋内翻”。
小儿骨科知识小儿骨科是指专门针对儿童进行骨骼、肌肉、关节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门与儿童骨骼系统有关的医学专业。
小儿骨科领域经常需要处理的疾病包括脱位、骨折、骨软化症、成骨不全症、肌肉疾病以及关节炎等。
小儿骨科疾病的常见症状:骨骼系统疾病是小儿骨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孩子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可能就需要寻求小儿骨科的专业医生帮助:1. 骨折:假如孩子发生了骨折,家长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将孩子送到医院。
骨折的症状很容易辨认,就是剧烈的疼痛和无法活动受伤的部位。
2. 扭伤:如果孩子在玩乐或是运动时扭伤了脚踝或是手腕,家长们应该及时观察孩子的动作是否受限,并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确诊及治疗。
3. 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是儿童骨科疾病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一旦确诊,就需要特殊的治疗来防止这种疾病的加重。
4. 髋关节发育不良:在出生后的三个月左右,髋部的发育情况开始慢慢稳定。
如果孩子有髋关节发育不良,家长们可以观察孩子有无一个腿比另外一腿短的现象,走路有无跛行等情况。
小儿骨科的常见治疗方法: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与一般疾病有所不同。
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独特,治疗方面需要考虑孩子生长发育的情况,减轻孩子的痛苦,帮助孩子更好地康复。
1. 儿童骨折的治疗:骨折需要先固定,并加强营养,并根据情况进行康复训练。
2. 小儿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股骨头坏死属于小儿骨科的一个特殊疾病,治疗要控制疾病进展,保持适量的运动锻炼,适当补充钙质。
3. 小儿脱位的治疗:脱位的治疗需要重新放置骨骼并加强固定以及进行康复训练。
对于儿童骨科疾病的治疗,家长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快速就医:一旦孩子出现骨科疾病的症状,家长们需要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 注意康复:骨科疾病的康复需要时间,需要家长们耐心等待。
需要注意孩子使用敷料、支撑器等工具时的情况,保证孩子的健康安全。
3. 注意营养:骨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孩子增加营养摄入可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小儿骨折分型各位家长和好奇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小儿骨折这个事儿。
小孩子嘛,总是活泼好动的,有时候不小心就可能来个“小意外”,骨折也就可能找上门啦。
那小儿骨折都有哪些分型呢?咱就一起来扒一扒。
首先呢,得说说青枝骨折。
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挺有趣的?就好像小树枝被折了一下,但还没完全断,还连着那么一点点。
小儿的骨头啊,就像那鲜嫩的青枝一样,柔韧性比较好。
所以啊,当受到外力的时候,骨头可能会出现弯曲,但不会完全断裂,就形成了青枝骨折。
这种骨折一般移位不明显,就像是树枝只是稍微弯了弯,还能恢复一些。
比如说,小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摔倒,手撑了一下地,就有可能出现青枝骨折。
治疗起来相对也比较容易,通常经过适当的固定,过段时间就能自己长好啦。
接着就是裂缝骨折啦。
这就好比是瓷器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骨头也是出现了一条细细的裂缝,但没有明显的移位。
这种骨折往往是因为受到了比较轻微的暴力,就像小孩子在跑步的时候不小心崴了一下脚,可能就会导致足部的裂缝骨折。
它一般不太容易被发现,有时候孩子可能还能继续活动,只是会觉得有点疼。
所以啊,家长们要是发现孩子说某个地方疼,可别大意了,得仔细看看是不是有这种隐藏的“小毛病”。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完全骨折。
这可就不像前面两种那么“温柔”啦,骨头是彻底断成了两截。
这一般是受到了比较大的外力撞击,比如从高处摔下来啦,或者被重物砸到了。
完全骨折又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哦。
比如说横断骨折,就像是用刀把骨头横着切断了一样,骨折线是横着的;还有斜形骨折,骨折线是斜着的,就好像是被斜着砍了一刀;还有粉碎性骨折,那可就更严重啦,骨头碎成了好几块,就像打碎的陶瓷一样。
对于完全骨折,那治疗起来可就比较复杂啦,可能需要手术来帮忙把骨头重新接好,再固定一段时间,让它慢慢愈合。
另外呢,还有骨骺损伤。
这可是小儿骨折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哦。
因为小孩子的骨头还在生长发育阶段,骨骺是骨头生长的重要部位。
如果骨骺受到了损伤,那可就影响孩子以后骨头的生长啦。
儿童骨骺骨折分型儿童骨骺骨折是指儿童在骨骺区域发生的骨折,该部位为生长期儿童骨骼增长的活跃区域。
骨骺骨折是儿童骨折中常见的类型之一,其分类包括:骨骺完全性骨折、骨骺不完全性骨折和骨骺脱位性骨折。
一、骨骺完全性骨折骨骺完全性骨折是指骨骺区域骨折断裂完全分离,形成两个或多个骨片。
这种类型的骨折常见于儿童骨骺发育活跃的部位,如膝关节、肘关节、踝关节等。
由于儿童骨骺发育尚未完全,骨骺完全性骨折的治疗相对较容易,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来达到骨折愈合。
二、骨骺不完全性骨折骨骺不完全性骨折是指骨骺区域骨折断裂不完全,骨片之间仍有一定的连接。
这种类型的骨折常见于儿童骨骺发育活跃的部位,如桡骨、尺骨、肩胛骨等。
骨骺不完全性骨折通常需要通过适当的手术治疗来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骨骺脱位性骨折骨骺脱位性骨折是指骨骺区域发生骨折同时伴有脱位现象。
这种类型的骨折常见于儿童骨骺发育较为活跃的部位,如肘关节、膝关节等。
骨骺脱位性骨折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生理功能。
儿童骨骺骨折的分类有助于医生对患儿的骨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位置和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同时,家长在关注儿童骨骺骨折的治疗过程中也要注意儿童的日常护理,避免对骨折部位造成二次损伤。
在儿童骨骺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家长应尽量避免给患儿带来过多的精神和生理负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锻炼,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和恢复。
儿童骨骺骨折是儿童骨折中常见的类型之一,其分类包括骨骺完全性骨折、骨骺不完全性骨折和骨骺脱位性骨折。
医生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位置和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而家长则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儿足够的关注和照顾,以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和恢复。
通过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儿童骨骺骨折可以顺利康复,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小儿骨折的特点如下是有关小儿骨折的特点:一.骨折的概念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
幼儿以四肢骨折最为常见,其中上肢骨折多于下肢,这与幼儿跌倒时多用上肢支撑有关。
二.小儿骨折的常见原因(1)直接暴力:直接暴力指外力作用部位发生骨折,如压轧、撞击、火器伤等引起的骨折。
(2)间接暴力:间接暴力指着力点以外的部位发生骨折,外力通过传导、杠杆引起的骨折,如高处坠落足部着地引起的脊椎骨折。
间接暴力为幼儿发生骨折的常见原因。
三.小儿骨折的分型:弯曲型、翘棱型、青枝型、完全型四.骨折的表现:疼痛、局部肿胀、淤青、功能障碍骨折特有体征: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五.幼儿四肢骨折应如何现场救护?1.观察情况(1)检查幼儿的神志意识(2)检查受伤部位有无开放伤口、出血2.安抚患儿,拨打急救电话3.处理伤口,止血包扎伤口表面的异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伤口,以免污染深层组织。
有条件者最好用双氧水等消毒液冲洗伤口后再包扎。
开放性骨折伤员伤口处可有大量出血,用干净的布加压包扎止血。
尽量不要用止血带,若使用不当会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4.固定患肢固定患肢,可减少疼痛及周围组织继续损伤,同时也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
急救现场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板条、树枝、手杖或硬纸板等都可作为固定器材,其长短以固定住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为准。
如找不到固定的硬物时,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悬于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
5.安全转运送医途中动作要轻稳,防止震动和触痛伤肢,注意保暖。
六.幼儿骨折该如何预防呢?a加强营养、多晒太阳、积极锻炼。
b 照护者要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和监管力度。
c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d 在家庭、学校、游乐场等场所制定预防意外伤害的行动指南。
e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做好交通安全防护措施。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1 / 30
1.先天性上肢畸形 1.1.先天性桡骨缺陷(Ⅰ、Ⅱ、Ⅲ、Ⅳ型) 1.2先天性尺骨发育不良 1.3先天性桡尺近端骨性连接(Ⅰ、Ⅱ、Ⅲ型) 1.4先天性肩关节脱位 1.5先天性肘关节强直 1.6先天性桡骨头脱位 1.7先天性下尺桡关节半脱位
1.8先天性并指 1.9多趾 Venn-Watson分类:A.轴前型多趾;B.轴后型多趾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2 / 30
1.10缺指和裂手 1.11浮动拇指 1.12巨指 1.13短指 1.14先天性指外翻畸形 1.15指骨融合畸形 1.16三节拇指 1.17小指营养不良 1.18手指狭窄性腱鞘炎 1.18.1拇指狭窄性腱鞘炎 1.18.2其他弹响指 2.先天性下肢畸形
2.1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 治疗方法与年龄有关,分为:1.新生儿组(出生~6个月);2.婴儿组(6~18个月);3.幼儿组(18~36个月);4.儿童组(3~8岁);5.青少年组(大于8岁)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3 / 30
2.2发育性髋内翻 1.先天性髋内翻;2.获得性髋内翻;3.发育性髋内翻 2.3下肢扭转畸形
2.3.1股骨扭转畸形 2.3.2胫骨扭转畸形 2.4胫内翻 1.婴儿型;2.少年型 2.5先天性盘状半月板 1.Wrisberg韧带型;2.完全型;3.不完全型 2.6先天性膝关节脱位
先天性髌骨脱位 固定性髌骨脱位 习惯性髌骨脱位 髌骨向外侧脱位,固定于外侧 屈伸膝关节时髌骨脱位,和自动复位 婴儿时经常较明显 多发生于5~10岁儿童 经常伴有全身症状 往往独立发生 伴膝关节屈曲挛缩 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 经常产生功能障碍 可能易于耐受,仅有轻度功能障碍 早期手术纠正 可以待患者出现症状再行手术治疗
Ⅰ型、Ⅱ型、Ⅲ型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4 / 30
2.7多髌骨畸形 2.8屡发性髌骨脱位 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 2.9先天性婴儿胫骨前弯和胫骨假关节 Boyd分型: Ⅰ型:前弯的同时有假关节,出生时胫骨就有部分缺如。可有其他先天性畸形。 Ⅱ型:前弯的同时有假关节,出生时胫骨有葫芦状狭窄。在2岁前可有自发性骨折或轻伤引起骨折,统称为高危胫骨。骨呈锥状、圆形和硬化状,髓腔闭塞。此型最为多见,常伴有神经纤维瘤病,预后最坏。在生长期,骨折复发很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骨折次数将减少,至骨骺成熟,骨折也不再发生。 Ⅲ型:在先天性囊肿内发生假关节,一般在胫骨中1/3和下1/3交界处。可先有前弯,随后是骨折。治疗后再发生骨折的机会较Ⅱ型为少。 Ⅳ型:在胫骨中1/3和下1/3交界处有硬化段,并发生假关节。髓腔部分或完全闭塞。在胫骨皮质可发生不全骨折或行军骨折,待折断后,不会再愈合,骨折处增宽而形成假关节。这类骨折预后较好,在骨折成熟不足之前治疗,效果较好。 Ⅴ型:在腓骨发育不良时,胫骨产生假关节,两骨的假关节可同时发生。若病损限于腓骨,预后较好。若病损发展至形成胫骨假关节,则其发展过程类似Ⅱ型。 Ⅵ型:因骨内神经纤维瘤或施万瘤而引起假关节。这极少见。预后取决于骨内病损的侵袭性和治疗。
2.10先天性垂直距骨
2.11先天性胫骨缺如 2.12先天性腓骨缺如 2.13胫骨后内侧成角 2.14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病因学分型: 1.姿势性马蹄足:可能是妊娠晚期宫内体位造成。畸形足的柔韧性好,经连续石膏矫形后多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5 / 30
能较快治愈。 2.特发性马蹄足:病因为多因素。呈典型马蹄足表现,中等僵硬度。 3.畸形性马蹄足:常并发多发性关节挛缩症、脊髓发育不良和其他全身性疾病。足畸形非常僵硬,治疗困难。
2.15先天性扁平足
2.16先天性跟距骨桥 2.17高弓足 1. 单纯高弓足:其前足跖屈程度内外侧相等。负重时,第1和第5跖骨平均受力。足跟仍呈中立位或轻度外翻。 2. 高弓内翻:只有前足内侧跖屈。第1跖骨明显呈马蹄状,而第5跖骨仍处于正常水平位。不负重时(患者坐在检查台上,小腿下垂),可见第5跖骨很容易背伸到中立位。 3. 仰趾高弓足:多发生在迟缓性麻痹的患儿,如小儿麻痹或脊髓脊膜膨出。小腿三头肌麻痹,后足呈仰趾状,前足固定于马蹄位。马蹄高弓足常继发于马蹄内翻足。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6 / 30
2.18先天性束带畸形 2.19副舟骨 2.20先天性小趾内翻 3.先天性头、颈、肩畸形
3.1末端小骨和枕椎骨 3.2先天性第一颈椎枕骨融合 3.3先天性齿状突畸形 3.3.1齿状突分离 3.3.2齿状突发育不全 3.4先天性颈椎椎弓根和小关节面缺如 3.5短颈综合症 3.6家族性颈部强硬 3.7先天性肌性斜颈 3.8 Sandifer综合征 3.9眼源性斜颈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7 / 30
3.10颅锁发育不全 3.11先天性高肩胛症 Ⅰ度、Ⅱ度、Ⅲ度、Ⅳ度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8 / 30
3.12先天性锁骨假关节 3.13头面和上肢畸形综合征 3.13.1尖头并指(趾)畸形(Apert综合征) 3.13.2尖头多指畸形(Carpenter综合征) 3.13.3面颌骨发育障碍综合征 3.13.4下颌发育不良综合征 3.13.5眼下颌面综合征 3.13.6眼牙指综合征 3.13.7口面指综合征 3.13.8耳腭指综合征 3.13.9 Weill-Marchesani综合征 3.13.10颅腕跖综合征 3.13.11 Rubinstein-Taybi综合征 3.13.12 Sminth-Lemli-Opitz综合征 3.13.13 Laurence-Moon-Biedl-Bardet综合征 3.13.14 Holi-Oram综合征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9 / 30
3.13.15 Cornelia DeLange综合征 3.13.16 Cockayne 综合征 3.14颈肋 4.脊柱侧弯和后突畸形
4.1特发性脊柱侧弯 4.1.1婴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弯 4.1.2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弯 4.1.3青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弯 4.2先天性脊柱侧弯 4.2.1形成缺陷 4.2.2分节不良 4.3脊髓纵裂和脊髓栓系(约束)综合征 1.神经、肌肉、骨骼检查正常;2.神经、肌肉系统正常而骨骼异常;3.神经、肌肉和骨骼均有异常;4.膀胱功能失常
4.4.神经纤维瘤病所致的脊柱侧弯 1.非营养型脊柱侧弯;2.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弯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10 / 30
4.5马凡综合征所致的脊柱侧弯 4.6先天性心脏病和脊柱侧弯 4.7开胸引起的脊柱侧弯 4.8脊柱侧弯合并胸腔功能不全综合征 4.9脊髓空洞症 4.10先天性脊柱后突 Ⅰ型、Ⅱ型、Ⅲ型 4.11先天性骶椎和腰椎缺如 Ⅰ型、Ⅱ型、Ⅲ型、Ⅳ型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11 / 30
4.12其他先天性脊柱畸形 4.12.1节段性脊柱发育不良 4.12.2先天性脊柱脱位 4.12.3先天性椎体移位 5.先天发育异常
5.1软骨发育不良 5.2成骨不全(脆骨病) Sillence分型: Ⅰ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特点是骨质脆弱,生后骨折,蓝巩膜。其中又以牙齿正常为A型,成牙不全为B型。 Ⅱ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在围生期死亡,存活者表现为深蓝色巩膜、股骨畸形和串珠肋。 Ⅲ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生时有骨折,因多次骨折骨骼畸形进行性加重,巩膜和听力正常。 Ⅳ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巩膜和听力正常,仅表现为骨质脆弱。
5.3遗传性多发软骨外生骨疣
5.4马凡综合征 5.5股骨头骨骺滑脱 Ⅰ度,移位小于33% Ⅱ度,移位33%-50% Ⅲ度,移位大于50%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12 / 30
5.6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 5.7纤维异样增殖 三种类型:1.单骨型;2.多骨型;3.多骨型并发内分泌障碍。 5.8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
5.9纹状骨病 5.10点状骨病 5.11骨骺点状发育不良 5.12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 5.13单肢骨骺发育不良 5.14干骺端骨发育不全 1.Jansen型;2.Schmid型;3.Spahr-Hartmann型;4.软骨和头发发育不全型 5.15致密性骨发育障碍
5.16血友病 5.17特发性溶骨症 6.股骨头缺血性坏死(Perthes病) Catterall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