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及答案部编版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及答案部编版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及答案部编版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及答案部编版

《济南的冬天》课文精讲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四季景色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个性特色。文章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及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紧扣“温晴”二字,描绘了一幅济南冬景图,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现在,让我们在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的引导之下,一起——

1.感受济南冬天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

2.学习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品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景物的语句。

4.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走进作者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

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

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

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

号。

二、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

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

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

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

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相关知识

[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6月23日] (十大文化偶像出炉)时间:6月6日—6月20日参加人数:14万多人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于6月20日正式揭晓,十大获选偶像名单出炉,老舍以25220票位居第五。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如果老舍不是自投太平湖自尽,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授予他。作为一名满族作家,

老舍狂热地迷恋单弦、大鼓这些俗文化,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老北京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

话剧《茶馆》更是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碍

1.生字辨识

济(jǐ)南奇迹(jì)伦敦(dūn)暖和(huò)

着(zhuó)落髻(jì)看(kān)护镶(xiāng)

宽敞(chǎng)水藻(zǎo)贮(zhù)蓄澄(chéng)清

2.重点词语注释

[响晴] 晴朗无云。[响亮] 这里指天气晴朗、燥热。

[温晴] 温和晴朗。[安适] 安静而舒适。

[水墨画] 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画的画。[贮蓄] 存放、储藏。

[澄清] 清澈明亮。[空灵] 清净透明。

3.同义词辨析

宽敞宽阔

宽敞:宽阔,宽大。本课例句:“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

宽阔:宽广空旷。

二、整体解读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

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突出“温晴”。】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

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

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

啥还希望别的呢!

【鸟瞰全城,写阳光下济南的全景。】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

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

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

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

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一段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

一一展现出来。】

【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运用比喻和拟人

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

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以上两段写小雪后的山色,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图。第三段是近看,第四段是远望。】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

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

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

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写济南的水色。极力描绘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作者使水藻啊,垂柳啊,水啊都带上了感情,似乎都在为这个济南美丽的冬天着想,

添一点美。景活了,情也就出来了。作者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

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收束全文,与开头呼应。】

“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

不一样。

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的特

点,为下文作铺垫。

“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饱含了深深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睛”的原因。

“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身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好像日本看护妇”是对小雪

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个“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

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暗黄”的“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穿”字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

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

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大”字,赞美之情全出。

“卧”字恰当地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是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冒

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个比喻扣住了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空无云,才

“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

最后一段中,“这”是指济南的冬天“温晴”、“慈善”、“秀气”、“像水墨画”、“水色澄清”等,蕴含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问题研讨

1.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

(1)《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

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

换,作者结句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

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

(2)《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

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

的山,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

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2.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

写之。”试分析本文如何运用此法写出济南冬天暖和舒适的特点。

本文开篇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突出“暖和安适”,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衬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舒适的气氛。

3.这是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全文充满诗情画意,反复诵读后,不免让人产生遐想:

那是怎样的一幅令人陶醉的图画呀!总该要亲眼看看才心满意足。产生这样的效果,与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是分不开的。你感受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1)作者从纷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物景的主要特征来进行描写。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见假山耳。”老舍正是用的“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法。作者对济

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绘城,不绘城的东南西北,只绘冬天济南的秀美睡态。绘山,

不绘山的上下左右,只抓住小山的主要特征:“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

口儿”。绘人,不绘形体,只绘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

含笑的”。正是因为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绘,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

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

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

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

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

真情。③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霎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

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4.本文与朱自清的《春》都是写景散文中的精品,试比较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的地方。

相同点:①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②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③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②《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

特点有所变化。③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

5.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甲生: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乙生:“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济南的雪后山景,想象一位秀美、娇小的姑娘穿上花衣的情态,喜爱之情不言而明。

丁生:“古老的济南……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师评: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再补充一点:“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这

就是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是一块晶莹绚烂、玲珑剔透的水晶,是人间的瑰宝。

6.本文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济南的冬天——“温晴”

济南的山:鸟瞰全城济南全景

一城山色雪后斜阳

济南的水:城外远山卧雪眠房

岸边垂柳绿萍水藻

四、语言品析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作者想到的,为什么恰是“摇篮”?只因为“形”似吗?如果是,那作者为什么不说“竹筐”?)

“小山”挡住了“寒”风,让山圈里的济南人感到温暖;“摇篮”能挡住“寒”风,让摇篮里的孩儿感到温暖。温暖,是“摇篮”与“山”的“神”似点。“竹筐”则不具备这些。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与

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对?)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气。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

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3.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要分水里照个影儿呢!(景物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可是作者往往把它们当“人”来写。试

说说加点的部分应如何理解,有什么好处。)

“不忍得冻上”表示水对“绿的精神”的爱怜,对垂柳的心疼。“在水里照个影”表明垂柳也爱美。这样,不仅描写了藻绿、水清、柳美,而且通过它们的相互爱怜表现它们的协

调配合,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并使人感到这些景物好像有了灵性而更加热爱它们。

提至“摇篮”,唤起了你的什么感受?是不是感觉仿佛又回到妈妈的怀抱——温暖舒适。

这正是小山的可爱之处。

你注意过小雪后房屋的情态吗?好好观察观察吧!

你能感受到景物间相互爱怜的情趣吗?你是不是更加热爱它们了?

体验活动

1.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写过《一些印象》,其中包括《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已如此令人向往,济南的秋天又有什么特点呢?课下阅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你一定能有所发现。

2.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的冬(春)天”的短文。

练习全解

一、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二至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二、细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作者如何形象而有序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美妙。

先说写作顺序:第一句先用“最妙”二字概括雪后山景的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小雪下

的矮松、山尖、山坡和山腰的不同风景色,基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

再说写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语言形象生动。写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作者把它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非常贴切,而且新颖;描写山尖上的雪,把它

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写山坡景象,把那种黄白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把山坡本来的面貌比作“山的肌肤”,色彩和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十分传神;而写夕

阳下山腰的雪景,则把山上的薄雪当人来写,说它“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三、朗读下列三组句子,体会每组两个句子之间的细微差别,并讨论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本题中的几组句子,它们的不同点就是每组中第一个句子分别用了语气词“呀、吧、呢”。在表达效果上,第一组,用了“呀”,就把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之情传达出来,而这

种感慨和赞叹之情又是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来的,读起来让人感到自然、亲切;第二组,用了“吧”,不仅表达了推测的意思,而且增加了商量的语气,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读起来非

常亲切;第三组,用了“呢”,使语气变得更加舒缓、自然。

这些词语反映出老舍语言的一贯特色: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就像和老朋友话家常一般,

但在平易朴实之间,又时时闪烁着作者非凡的智慧和语言方面的灵性。这种语言上的杰出成就正是作者长期积累、不断琢磨的结晶。

四、反复朗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体会作者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

此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加强语言感受能力,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及答案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①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 ②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③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资料助读】友情提示: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摘录到课文里。 1、关于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2、主题解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情”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献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济.南()镶.()水藻.()贮.蓄() 澄.清()着.落()看.护()发髻.()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响晴:设若: 秀气:贮蓄: 澄清:空灵: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意感受文章要点,并给文章划分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课文,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课《济南的冬天》知识梳理及课后习题答案

《济南的冬天》 知识点 结构 第一部分:以北平的“寒”,衬托济南的“暖”;以伦敦的暗,衬托济南的“亮”;以热带地方的“热”;衬托济南的“温”。将济南的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特征,勾勒出来。 第二部分: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远山,“空灵”水晶图。写阳光下济南的全景。 中心 表达了作者对温情的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与赞美,寄予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写作特点 抓住景色特点描写。 按顺序、布局、谋篇层次井然。 比喻、拟人 情景交融 问题 1和2――5段什么关系? 答:总分关系 找出第二段的过渡句,作用? 答:“设若――出奇” 作用:承上启下,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第1段的作用? 答:点明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总领下文,“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第5段“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的作用? 答:最后的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总的观感,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点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阳光普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各有什么特点? 答:阳光普照下的山:可爱,充满温晴,温暖。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媚秀气城外远山:素淡雅致 济南冬天的水:温暖,多情,澄清。 第3段、第5段按什么顺序写? 答:第3段:自上而下的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第5段: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 写绿萍、绿水藻、垂柳对写水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了水的温暖、多情、澄清。 写空中、半空中、天上对写水有什么作用? 答:突出其清亮的特点,衬托了水的清澈。 对比: 北平的冬天风多,济南没有风声;伦敦冬天多雾,济南冬天响晴;热带日光毒,响亮的天气,济南冬天温晴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修辞: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拟人,“睡着”“唤醒”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 教案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根据课文中和的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 能力培养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准确的描写。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情感体验点: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3.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 教学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归纳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再概括出每一小节的具体内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及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速读测试。 计时速读全文,答题,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与阅读效率。 l.本文题目是:;作者是:;本文写于:年以前。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三个词来概括。 3.作者通过哪三个比较来说明"济南夏算是个宝地"?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 5.本文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济南的山的? 6.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7.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8.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9.下面这些句子中,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C.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10.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济()南伦敦()髻() 镶()贮()蓄水藻()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分钟 理解率:% 阅读效率: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本文一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2.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3.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导引。 第1题要求在统摄全文内容的情况下,划分段落,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做此题要注意在整体性阅读基础上进行分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十六 济南的冬天 第2学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十六济南的冬天第2学时 学习目标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3、了解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所寄予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从课文中选出你最喜爱的语句读一读,并简要说说喜爱的理由。 2.课文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3. 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二、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 默读全文,在课文中发现寻找、品味用得好的词或句子,用大大的圆 圈在课本中标出,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方法指导:用圈点批注法阅读; 学生要用心体会和仔细揣摩) 提示: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 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3、“小山整把济南围了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4、“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

里。” 5、“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6、“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二)组内讨论 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三)组际交流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四)拓展练习 我们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笔下冬天的济南,她温暖如春、秀丽如画,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发自肺腑的热爱。我们现在正处冬季,请你用你的心,你的语言描绘一下咱们这地方的冬天。 三、达标检测: 比较阅读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

12济南的冬天 导学案及答案

1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文章里面有你不熟悉的字词吧,通过努力,你能掌握吗?赶快动笔吧,亲爱的孩子!水zǎo()chéng()清宽chǎng ()水藻() 狭窄()宽敞()贮蓄()澄清()济南()镶上()髻()看护妇() 2、解释下列词语 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选出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吗?()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4、《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板书课题)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济南美景 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温晴、慈善 (二)美读课文,欣赏冬天美景 1.浏览课文,想想作者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呢?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以“济南冬天美,美在……”的句式为开头说一段话吗? 比如: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学生自主探究) 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温情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济南冬天美,美在耀眼的雪光、娇艳的雪色、娇美的雪态,翠松白雪相映生色,蓝天白雪相映生辉,白雪黄草,相映成趣。它娇美、秀气,情态可掬。

《济南的冬天》教案(简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旷晓莉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6.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描绘的美妙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本课 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并投影出示济南冬天全景图。 二、初读课文 (一)简介作者(投影显示) (二)听读课文,并正音正字,自行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谈谈在听读课文中,对哪一点印象最深。 (三)重点检查部分字的读音及部分词语的意思(具体见投影展示) 三、检查预习了解作者“济南是块宝地”的的评价、济南的冬天天气温晴的特点 四、赏析济南的山水 (一)赏析济南的山 1.赏析济南阳光下的山景(投影出示阳光下的山景图) (1)指名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2)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山的特点?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难点】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自主预习案】 1、文章里面有你不熟悉的字词吧,通过努力,你能掌握吗?赶快动笔吧,亲爱的孩子! 水zǎo() chéng()清宽chǎng()水藻() 狭窄()宽敞()贮蓄()澄清() 济南()镶上()髻()看护妇() 2、解释下列词语。 响晴:。 温晴:。 安适:。 空灵:。 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字,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等和话剧《》《》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5.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听读课文,感受济南美景 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二)美读课文,欣赏冬天美景 浏览课文,想想作者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呢?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以“济南冬天美,美在……”的句式为开头说一段话吗? 比如: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学生自主探究)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三)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1)

只取一瓢饮(蒙城八中—周丽) ——《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节课。 课堂教学设计为两个步骤。 一、熟读课文。15分钟。 1.听课文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3.学生阅读自读提示,再读课文。 4.学生边读课文边概括段意。 二、选点突破。20分钟。 1.同学们讨论,选出文中的精段之一——“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作为学习的重点。 2.教师布置学生诵读此段,并在黑板上写下: ①中心句,②层次划分,③描写顺序,④动词的使用,⑤色彩美,⑥化静为动,⑦修辞手法,⑧诵读时的情感。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任选以上内容中的一至二项,从此段中找出答案,准备参加课堂发言。 4.教师要求学生依次自告奋勇起来解答上述问题,教师的点拨、小结与同学们的诵读穿插其间。学生解答并经教师修正的内容是: ①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②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③描写顺序为:山上,山坡,山腰。 ④动词的使用: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文中两个“露”字的含义不同。 ⑤文中描写色彩的词有: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⑥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⑦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⑧诵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的情感的。 课堂上还留有几分钟,学生赛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评析] 此教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自读课文的一种教法:熟读、了解一篇,品析、记诵一节。 教学设计的思想很明确:选取一个精段进行突破——只取一瓢饮! 教学过程的安排极为细腻。从大的环节来看,有铺垫过程(前15分钟),有深入过程(后25分钟),有收束过程(赛背课文),循序渐进,线条明晰。从教学的主体部分来看,教师十分细心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地分析理解课文,思路分析,形象分析,语言分析,语感体验等内容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以其特有的知识密度充实于一个精段的小小的“空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新人教版1

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独特感受,从整体上感知济南的冬天之美。 2、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艺术,明白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所寄予的感情。 【重点聚焦】 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景物描述方法? 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二至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难点突破】 文章标题“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什么? 文题“济南的冬天”,是指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是别处的冬天;而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因上文具体描绘了冬天山水特有的明丽色彩,此句用“冬天”来修饰济南,就反映出在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济南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这也与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遥相呼应,结构显得十分严谨。 【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因作品颇多被人们称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济南的冬天》选自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文学体裁是散文。 【背景追溯】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2《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含答案)

《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发髻.(jì)澄.清(chénɡ)看.护(kàn) B.伦敦.(dūn)着.落(zháo)镶.边(xiāng) C.狭窄.(zhǎi)贮.蓄(chǔ)慈.善(cí) D.水藻.(zǎo)害羞.(xiū)地毯.(tǎn) 【答案】D 【解析】A项,“看”应读kān;B项,“着”应读zhuó;C项,“贮”应读zhù。 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蓝里。 “”改为“” (2)这是张小水默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改为“” 【答案】(1)蓝篮(2)默墨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整个的是块空灵 ..的蓝水晶。 空灵: (2)把终年贮蓄 ..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贮蓄: (3)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 秀气: (4)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 ..地睡着。 安适: (5)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 境界: 【答案】(1)灵活而不可捉摸。 (2)存放,储藏。

(3)清秀。文中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4)安静而舒适。 (5)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4.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A.狭窄 B.狭小),城外又那么(A.宽阔 B.宽敞)…… (2)这块水晶里,(A.包着 B.裹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A.济南的冬天 B.冬天的济南)。 【答案】(1)A B (2)A B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被授予“”的称号。代表作有小说《》。 【答案】老舍人民艺术家骆驼祥子(或:四世同堂) 6.综合运用。 《济南的冬天》中,老舍笔下的山是秀气的,水是清绿的,多美的冬天啊!为此,七年级(1)班的同学决定开展一个“我爱济南的山和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试完成下列各题。 (1)【山水名句】请分别写出两句古诗词中写山、写水的句子。 ①写山: ②写水: (2)【学做导游】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请用一句宣传语向游客推介济南这座城市。 (3)【治污行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的河流污染严重,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两条治污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①示例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示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②示例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示例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示例:山水名城,秀美济南。 (3)示例:①出台一些限制排污的有效措施,加大治污力度;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解析】此题属于综合性学习,答案都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3)提出的建议要具有可行性。 二、课内阅读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出景物的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感知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魅力,了解济南冬天的一些景物,明白济南冬天的特点。(重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 2.出示目标。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济南()伦敦()镶嵌()水藻()贮蓄()发髻()澄清()着落()宽敞()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人。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__、_____等。 2.走进文本,通读文本: 1、听音感知,巩固生词,掌握文章大意。 2、再次阅读课文,思考: ①划分文章段落。第一部分(段):写济南冬天的。 第二部分(段):写济南冬天的。 第三部分(段):写济南冬天的。

②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③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几幅动人的图画)?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思考:课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2.文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那么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四、课堂小结 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2.回顾本节课的目标,看看是否完成。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2.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做赏析。(提示: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写景层次等角度进行赏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重点) 2.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的真挚的思想感情。(难点)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出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但在老舍的笔下显得更美,现在再总结一下它究竟美在哪里。用“我认为济南冬天美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对它的魅力的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12《济南的冬天》 积金中学——邓诗伟 【导学目标】 1.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重要作品及济南的地理特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南(jǐ)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 ..(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3.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4.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

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却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介绍作者: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2013年《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案例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内容摘要:《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关键词:济南、冬天、温晴、宝地。 作者:刘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老舍的生平及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的生字词,背诵文中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分析文中描写景物的修辞方法与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与寄予的深情,品味景物描写中的美。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与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2、领会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理解作者由里往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三、教学难点: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与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情境教学法、问题法、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多样性教学方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 六、课型:阅读课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了解济南冬 天的特点并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导语: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文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没有其它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吧!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提问)谁能介绍老舍的有关知识?请学生介绍老舍的相关知识。(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多媒体显示老舍的有关知识) 1.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进步文艺界的各项工作。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其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他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等中国当代作家齐名。 2.《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抒情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把济南当作他的第二故乡。” 3.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济南多泉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教师用)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教师用) 导入新课: 1、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在北方就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宝地,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2、课文导语:参考冬天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c?nsēn《白雪歌》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是啊,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板书课题) 一、学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二、资料链接: 1、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样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2、《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三、掌握字词

部编版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优质课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脑海中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景。由此,老舍也是一位丹青高手。而浸透在这般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这更值得读者反复品味。 设计思想:阅读如此的美文,对语言的细心揣摩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感入体验。可分三步:1、悟到全文塑造的整体景象。2、悟到构筑这种景象的基础――优美的语言。3、悟到作者在这种景象中所浸透的一往深情。 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 2、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冬日济南的一往情深。 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各类资料了解老舍、了解冬天的济南、了解老舍与冬天的济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冷!寒冷!会想到凛冽的刺骨寒风,茫茫的白雪,手脚的僵冷……师:是呀,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虽然身处江南水乡,但冬天给我们的感觉总是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板书:济南的冬天)二、整体感知: 师: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今天,就让老师带给头,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端起这杯清雅淡香的茶,掀开这瓶醇浓的酒,细细品味……. (教师带着自己的感悟范读课文,学生分别思考2、3、4、5段,用“冬天的济南像_______”,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合并归纳一些类似的看法,集中为“摇篮,画,蓝水晶) 三、研读赏析(1)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针对感受最深的一、二种印象,自由组合,找出

1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及答案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姓名组别【学习重点】 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 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伦.()敦.()暖和.()发jì()看.()护妇 镶.()嵌露.()出狭窄.()水藻.()zhù()蓄 2.文学常识: 老舍(1899~1966),原名_舒庆春___,字__舍予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 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_人民艺术家_____”。著名作品小说有 《_____骆驼祥子__》、《_四世同堂____》、等和戏剧《__茶馆____》、《__龙须沟___》, 其中话剧《___茶馆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 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 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 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3. 本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由“天气”写起,通过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写济南的冬天无风声、响晴、温晴,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赞美它是个宝地。 4. 第二段开始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5. 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6. 作者紧扣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的山,次写的薄雪覆盖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7.第五段是写冬天水色的,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二、【合作探究】: 1. 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围绕这一特征,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济南的冬天的? 总特点:温晴。围绕这一特征,作者从济南的山和水二个方面借三幅画来描写济南的冬天。第一幅描绘阳光下济南的全景。第二幅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第三幅描绘了澄清温暖的河水。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了山和水两种景物。山包括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水包括绿萍、水藻、垂柳。表达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课文第四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的?“最妙的是下点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按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到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雪后山景“妙”在雪色、雪光、雪态。 4、济南冬天的水有怎样的特点?从哪句话能够看出来? 暧:水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绿: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清亮:河水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 《济南的冬天》课文详细解析

《济南的冬天》课文详细解析 对于一个在北平①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②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字词全解】 ①[北平]即北京。1928年改为北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改为北京。 ②[济南]山东省省会。 (jǐ)济济一堂 济 (jì)救济 【句解】说明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③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④的。 【字词全解】 ③[伦敦)英国首都,多雾。 ④[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句解】将伦敦的冬天和济南的冬天作比较,突出济南冬天的响晴。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⑤,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⑥的天气,济南真得⑦算个宝地。 【字词全解】⑤[毒]这里是阳光强烈的意思 ⑥[温晴]温暖晴朗。 晴(qíng)晴朗 情(qíng)情感 睛(jīng)目不转睛 靖(jìng)绥靖 ⑦[得]在这里应读děi. (děi)我得走了 得 (dé)得到 (de)过得去

【句解】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把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热带的天气进行比较,写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它的“温晴”,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段解:写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第一部分(1):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北平常刮风 济南的温晴伦敦无日光 热带日光毒 对比:宝地 设若⑧单⑨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冬日阳光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10阳光,暖和○11*安适○12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字词全解】 ⑧[设若]假如。 (dān)单独 ⑨[单] (chán)单于 (Shàn)姓单 ⑩[晒(shài)着]照着。 (hé)和平 (hè)曲高和寡 11[和] (hú)和牌 ○ (huó)和面 (huò)和弄 ⑩[安适(shì))安静而舒适。 【句解】写山水之前,用拟人的手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的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一“晒”、一“睡”、一“醒’,更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