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

ASF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年月日时分,市畜牧兽医局接到###养殖户关于其饲养的生猪集中意外死亡的报告,接到报告后,市畜牧兽医局@@局长立即带领动物疫控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有关专家于15时35分抵达###养殖户生猪饲养地。经专家组现场调查、剖解诊断,初步判定不能排除发生非洲猪瘟的可能性。年月日时10分,$$市畜牧兽医局接&&市畜牧兽医局报告,请求$$市派相关专家给予技术支持。$$市畜牧兽医局立即派出总畜牧师&&、疫控中心副主任&&、业务干部&&和动物卫生监督所科长&&组成专家组12月5日晚8时30分抵达&&市。对该起意外死猪事件开展调查和临床诊断,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疫情基本情况

(一)发病场点概况

1.基本信息

&&省$$市&&市&&街道办事处&&村(经度纬度)养殖户###,58岁,&&市万镇张家沟村人,高中文化,家里现有人口2人,系###和其8岁的二儿子。已在&&市城区生活30余年,主要以打工为生。该养殖户地处一个独立山峁之上,周围1公里范围内无住户和养殖户,天然屏障较好。周围13公里没有野猪。

2.养殖情况

从2017年1月开始发展生猪养殖,养殖地址位于&&市&&街

道办事处&&村&&小组,距离&&城区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距城中心区约5公里。养殖地址为一废弃砖厂,以破旧工房为圈舍,卫生条件极差,没有任何防疫设施设备,并且人、猪混居。养殖从购进4头育肥猪、3头母猪和1头公猪开始,始终坚持自繁自养。本次生猪发病前,饲养生猪33头,其中母猪8头,公猪1头、育肥猪8头、青年猪6头、小猪10头。

该养殖户自2017年养殖生猪以来,自行进行过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疫病免疫,同时也未发生过疫情。

3.饲养管理情况

该养殖户饲养条件差,环境卫生恶劣,圈舍破旧导致猪混群现象时有发生。其所饲养的33头猪分3个圈舍饲养,1号圈舍17头,2号圈舍14头,3号圈舍2头。

日常饲喂主要以豆腐渣、玉米面和烂菜叶为主。烂菜叶全部由&&农贸市场捡拾所得。偶尔还会从市场上捡拾一些碎肉、烂肉(猪肉为主)等下脚料饲喂较大一点的猪和母猪。11月30日,###曾给1号圈舍的17头猪饲喂过捡来的碎肉、烂肉。至12月5日,死亡的猪除了包含2号圈舍的2头小猪外,其余均为1号圈舍饲养的猪。其他饲养情况一切正常。

全场生猪饮用水采用深层地下水,猪饮用水和人饮用水均来自同一口水井,发病前后饮水一直未曾变化。多年饲养过程中,该养殖户一直不采用泔水饲喂,不属于泔水猪。

(二)发病经过

该养殖户所饲养生猪于12月3日起开始发病,症状表现为咳嗽,口吐白沫(略带绿色),但体温基本正常。另部分猪出现拉稀、便血等现象。当天病死1头母猪(体重250斤左右);12月4日病死7头,其中母猪6头(体重250斤左右),小猪1头(体重约30-50斤);12月5日病死10头,其中青年猪5头(体重100斤左右),育肥猪4头(体重250斤左右),公猪1头(体重300斤上),另有1头青年猪处于病危状态,&&市疫控中心将其处死后进行非洲猪瘟采样,并送$$市动物疫控中心进行检测。随后对19头已死亡生猪立即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截至12月5日晚,死亡的19头生猪包含1号圈舍死亡17头,2号圈舍死亡小猪2头。

1.时间分布

死亡曲线

2.空间分布

不同圈舍死亡情况表

3.群间分布

大猪的发病风险是小猪的11.33倍(1.859-69.082)。

群间分布表

(三)临床症状、病理剖解采样和临床诊断

1.临床症状

部分猪皮肤、耳朵、鼻子、四肢及下腹部可见出血点发绀。咳嗽持续几小时后开始呕吐,呕吐物呈现淡绿色并带有白色泡沫,腹泻拉稀,部分病猪死前伴有便血现象。所有病死猪发病症状大致相似。

2.病理剖解采样

意外死猪现象发生后,先后开展了两次剖解采样工作。第一次由&&市疫控中心进行,现场共剖解了病死猪1头(死亡约6小时)和病危猪1头,两头猪死前均在1号圈舍饲养,前者病理变化不明显,后者剖解发现病理变化比较明显。具体剖解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部分病死猪有肺出血,部分病死猪肺脏、心包及胸腔有出血点;肾脏肿

大且有出血点,脾脏肿大、质软,无明显梗死;淋巴结有明显出血;大肠、小肠肠内壁出血。剖解过程中仅对其中的1头(病危猪)进行了样品采集并送$$市动物疫控中心进行检测。

第二次剖解采样时,圈舍内剩余的猪均比较正常,无病危猪。剖解采样工作由$$市畜牧兽医局专家组和&&市处置组人员共同开展,现场共采集猪全血和血清平行样品各7份,来自于7头猪,同时对这7头猪进行体温测量,其中2头发烧(一头体温39.6度,另一头体温40度),其余5头体温均正常或偏低。从7头猪中选择体温最高的3头(包括1头大猪和2头小猪)进行处死、剖解和严格的无菌采样,每头猪采集脾、淋巴结、肝、肾等组织器官5~6份。所剖解的3头猪临床症状均不明显,剖解病理变化轻微,内脏和淋巴结等器官大多表现较正常,其中1头各部位和器官均未发现异常,另外2头具体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大多表现正常,脾脏未见明显肿大现象,个别脾脏内侧边缘出现带状淤血、出血,其中一条脾脏也表现为点状出血;肾脏边缘有斑状出血、质脆易碎,个别淋巴结偶有点状出血现象。其余器官外观表现和质地均未发现异常。

3.临床诊断

经专家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场临床诊断,病理剖解,对比《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诊断要点发现:死亡猪只虽未见典型非洲猪瘟病例,但仍有个别发烧、器官出血、质脆等现象,在未进行实验室诊断的情况下,临床上无法排除非洲猪瘟的可能性。

(四)实验室检测结果

12月6日临晨4时30分左右完成采样工作,并及时将样品整

理后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市级实验室检测为核酸阳性后送省疫控中心,2018年12月8日,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确诊为ASF病毒核酸阳性,该起疫情为非洲猪瘟疫情。(五)疫区、受威胁区情况

疫区:共有5个村民小组,共养殖160头生猪。2018年12月8日13:40开始扑杀疫区3公里范围内院海军饲养的160头生猪,18:50处理完毕。

受威胁区:共涉及有4个乡镇,99个养殖户,共存栏2170头生猪。其中&&街道办事处的3个村的19个养殖户,257头猪;店塔镇3个村的16户养殖户,199头猪;麟州的街道办事处7个村,无生猪饲养;西沙街道办事处6个村的64养殖户,1714头猪。

二、追溯追踪情况

1.调运和出售情况

该养殖户自开展生猪养殖以来,一直坚持自繁自养,除2017年1月起始养殖时引进8头猪外,再未调运和购进生猪。近一年内,只有在2018年5、6月间屠宰出售育肥猪5头,屠宰时未经屠宰场,自行选点进行屠宰和销售。

2.饲喂品市场调查

根据本次意外死猪现象的初步调查发现,该养殖户从&&农贸市场捡拾烂菜叶、碎肉、烂肉等进行饲喂。因此,2018年12月6日上午派出工作组,对&&农贸市场的烂菜叶、碎肉、烂肉的来源及去向进行了严格的排查。经排查,市场中有销售冷鲜肉的肉食品门市5家、本地屠宰场猪肉销售大厅1个。5家冷鲜肉销售门市的冷鲜肉均

来自于@#@#@#@#$$区,每天的冷鲜肉调入量约14吨;冷鲜肉销售主要去向包括&&市城内市场的小贩销售点、餐饮企业、!!超市、&&市等。全部冷鲜肉相关的下脚料集中于市场公共垃圾设施,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集中处理。随后,经&&市场管理办公室核实调查,该市场内经常有老年人来捡拾烂菜叶用于喂猪。

12月7日专家组组织流调人员分两组分别对疫点、&&农贸市场的猪肉销售门店开展了环境样品采集工作,其中疫点采集环境样品14份(棉拭子),&&农贸市场内对4个冷鲜肉销售门店(肉都汇、小许肉食门市、苏彩虾门市、迪红生肉门市)和1个本地屠宰场猪肉销售大厅都进行了样品采集,共采集样品20份(其中棉拭子16份,猪肉样品4份)。两组采集的样品全部置于生物安全送样箱交由专家组成员杨文欢带回省动物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检测。2018年12月9日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送检的样品监测结果为:疫点环境样品、4个冷鲜肉销售门店和1个本地屠宰场猪肉销售大厅都检测的ASF病毒核酸阳性。

3.屠宰场调查

&&市共有4个屠宰场,于2018年12月10日早上全部关闭。分别是&&市&&屠宰有限公司、&&&&肉联、&&宰场、&&屠宰场。经调查,&&市&&屠宰有限公司近一月来,屠宰生猪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往镇;&&&&肉联近一月来,屠宰生猪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往&&&&市场、####市场;&&宰场近一月来,屠宰生猪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往$$#当地;&&!!@近一

月来,屠宰生猪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往&&市场、&&驼峰市场、&&同丰市场、沙渠市场。流调人员分两组分别对四个屠宰场开展了环境样品采集工作,共采集环境环境样品15份(棉拭子),经$$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室检测,未发现核酸阳性样品。

三、病因探索

由养殖户饲喂污染的碎肉、烂肉引起的可能性最大。

该养殖户经常去&&农贸市场捡拾烂菜叶,偶尔还会从市场上捡拾一些碎肉、烂肉(猪肉为主)等下脚料饲喂较大一点的猪和母猪。11月30日,###曾给1号圈舍的17头猪饲喂过捡来的碎肉、烂肉。12月7日对&&农贸市场内的4个冷鲜肉销售门店()和1个本地屠宰场猪肉销售大厅进行了样品采集,检测后均为病毒核酸阳性。该次疫病很可能是因为养殖户饲喂污染的碎肉、烂肉引起。

四、下一步工作

1、是尽快对全市生猪养殖场所再开展紧急摸排,摸清底数。

2、是严格生猪及其产品的调运监管,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渡口等关键环节的关口把控,严防疫情的传出传入。

3、切实加强对餐厨废弃物的处置监管,坚决禁止泔水饲喂生猪。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 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 (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3)爆发,单个疫源地调查,成为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为研究流行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2、任务: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证实爆发: 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 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 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2、发病时期; 3、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 4、居住、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 5、暴露于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 、接触者。 6 (三)、发现全部病人: 在一个集体内,凡发生病人的地方都要普查;在农村根据了解病人的分布范围,进行普查;在城市根据病人分布的情况来确定普查的范围。 (四)、收集有关资料:() 1、现实情况: 爆发发生的日期: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了解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爆发范围及途径等相关方面,为合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53年6月27号下午2时后,上海某中学内每小时有数名腹泻、呕吐患者到保健科就诊,当晚十点后至28日黎明患者人数剧增,29日起病例逐渐减少,7月3号大体平息。 调查方法:对于该学校全部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调查表的形式,采用叉生分析法。大致如下: 总罹患率:罹患率=1425/2418×100%=% 三间分布: 1、时间分布:首发病例发生于27日下午2时左右,末例病例发生于29日早晨时左右。根据患者食谱的调查,怀疑可疑餐次为6月27日的午餐,据此判断,该事件的潜伏期为2-36小时,高峰期是进餐后约10-16小时。 2、地点分布:患者来自上海某中学,均在学校食堂用餐。人群分布:患者性别男女均有,发病年龄不等症状和体征: 病人诊断标准:(1)、学校食堂就餐史; (2)、症状与体症(有发热、腹泻、腹痛、头痛、呕吐等症状);(3)、实

验室检验食谱调查 接受调查患者当日均有在食堂吃饭,早餐为油条,豆腐干,稀饭;中餐有茄子,小白菜,凉拌菜,榨菜汤,米饭;晚餐有茭白烧肉,咖喱洋芋,米饭,汤。 结果 1. 用餐地点与罹患率 2. 用餐情况与罹患率 3. 午餐种类与罹患率 还应进行早晚餐的食品与罹患率的调查,患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讨论 1、事件定义:本次事件中,发病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呕吐等肠道症状,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本次事件所发生的病例有明显聚集性。初步怀疑为细菌感染食物后引起的食物中毒。 2、可疑餐次与可疑食品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共同进餐史分析,结合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可以初步排除27日的早餐为可疑餐次,因此引起食物中毒可疑餐次为27日的午餐。根据食谱调查,在27日午餐食用凉拌菜的患者多数发病,不食者不发病,因此,本事件的可疑餐次为27日午餐,可疑危险因素为凉拌菜。 3、传播途径分析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蓓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就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就是揉与了社会学与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与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与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与分析的成分;(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与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与表2。表1中就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就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与核心。表2就是按实际工作性质与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就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与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与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三、常用传统研究方法的特征与应用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定量地展现出来。 描述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描述性研究收集的往往就是比较原始的或比较初级的资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只能提供病因线索与可贵的研究方向;(2)描述性研究往往不需要设立对照组,仅对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进行客观的反映,一般不涉及暴露

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附件20 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目的 (一)界定疫病发生情况,分析可能扩散范围,提出防控措施建议,提高突发动物疫情处臵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探寻病因及风险因素,分析疫情发展规律,预测疫病暴发或流行趋势,评估控制措施效果,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二、范围 出现以下情况时,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本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本方案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及时填报紧急疫情调查表: (一)疑似或确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 (二)疑似或确认发生疯牛病、痒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或新发病病例的; (三)疑似或确认发生牛瘟、牛肺疫等已消灭疫病; (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蓝舌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等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五)局部地区或养殖场(小区)较短时间内出现导致较大数量动物发病或不明原因死亡,且蔓延较快疫病的:(六)其他需要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形。 三、工作程序 (一)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信息,进行初步调查并按规定报告疫情。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本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调查。 (二)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参照相应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有关信息,填写调查表。 (三)现场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获取的信息,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和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四)省级专家组要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和结论进行审核。 (五)必要时,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及相关分中心要派出专家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组织开展经济损失和防控措施评估工作。 四、工作要求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20200628205210)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1、一般情况: 1.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1.2 家庭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就诊经过 2、临床症状 2.1神志清 楚: (1 ) 是(2 ) 否 2.2发热:(1)有(2 ) 无 2.3皮肤粘膜: (1 )出疹(2)黄染(3)结痂 (4)出血 (5 ) 完好 2.4淋巴结: 2.5呼吸系统症状: 2.5.1 咳嗽:(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2 咳痰:(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3咯血:(1)有(2)无 2.5.4 流涕:(1)有 _____________ (2)无 2.5.5呼吸困难:(1)不能平卧(2)需要呼吸机(3)正常2.6消化系统症状:2.6.1腹痛:(1)有(2)无 2.6.1.1腹痛部位:____________ 2.6.1.2排便能缓解:(1)是(2)否 2.6.2腹泻:(1)是(2)否 2.6.2.1 大便性状:1)稀水样便(2)脓血样便(3)粘液便(4)成形便 2.6.2.2 一天大便次数:___________ 2.6.3呕吐:(1)有(2)无

2.631 呕吐内容物:____________________ 2.632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其他 2.6.4腹痛、腹泻、呕吐三者先后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泌尿系统症状: 2.7.1肉眼血尿:(1)有(2)无 2.7.2少尿或无尿:(1)有(2)无 2.7.3肾区疼痛:(1)有(2)无 2.7.4全身浮肿:(1)有(2)无 2.8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8.1头痛:(1)有(2)无 2.8.2 体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临床医生诊断: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检测: 3.1血常规:红细胞_____ ,白细胞 _____ ,中性粒______ ,淋巴______ ; 血小板__________ 3.2尿常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血生化:肝功__________________ ;肾功___________________ 3.4 X线检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血清学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流行病学调查: 4.1发病前一周的外出史:(1)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4.2平时的作息安排(如上班一下班一回家一看电视一睡觉):________________ 4.2发病前一周参加过任何集体性活动(1)有_______________ (2)无 4.3饮用水水源:(1)自来水(2)井水(3)江、河水(4)山泉水(5)其它 4.3.1你认为最近水源的水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近半个月来家中有否发生新事物?包括动物群间的异常? (1)有(2)无 4.5计划免疫史:(1)有(2)无 4.5.1今年接种过何种疫苗: __________________ 4.6近期家庭菜谱的改变情况(是否有购买时兴菜):(1)有___________ (2)无 5、小结: 5.1患者目前是否出于隔离状态:(1)是(2)否 5.2处于何种隔离:(1)居家隔离(2)住院隔离(3)强制隔离 5.3开始隔离的时间:

流行病学调查

ASF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年月日时分,市畜牧兽医局接到###养殖户关于其饲养得生猪集中意外死亡得报告,接到报告后,市畜牧兽医局局长立即带领动物疫控中心与动物卫生监督所有关专家于15时35分抵达###养殖户生猪饲养地。经专家组现场调查、剖解诊断,初步判定不能排除发生非洲猪瘟得可能性。年月日时10分,$$市畜牧兽医局接&&市畜牧兽医局报告,请求$$市派相关专家给予技术支持。$$市畜牧兽医局立即派出总畜牧师&&、疫控中心副主任&&、业务干部&&与动物卫生监督所科长&&组成专家组12月5日晚8时30分抵达&&市。对该起意外死猪事件开展调查与临床诊断,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疫情基本情况 (一)发病场点概况 1.基本信息 &&省$$市&&市&&街道办事处&&村(经度纬度)养殖户###,58岁,&&市万镇张家沟村人,高中文化,家里现有人口2人,系###与其8岁得二儿子。已在&&市城区生活30余年,主要以打工为生。该养殖户地处一个独立山峁之上,周围1公里范围内无住户与养殖户,天然屏障较好。周围13公里没有野猪。 2.养殖情况 从2017年1月开始发展生猪养殖,养殖地址位于&&市&&街道办事处&&村&&小组,距离&&城区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距城中心区约5公

里。养殖地址为一废弃砖厂,以破旧工房为圈舍,卫生条件极差,没有任何防疫设施设备,并且人、猪混居。养殖从购进4头育肥猪、3头母猪与1头公猪开始,始终坚持自繁自养。本次生猪发病前,饲养生猪33头,其中母猪8头,公猪1头、育肥猪8头、青年猪6头、小猪10头。 该养殖户自2017年养殖生猪以来,自行进行过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疫病免疫,同时也未发生过疫情。 3.饲养管理情况 该养殖户饲养条件差,环境卫生恶劣,圈舍破旧导致猪混群现象时有发生。其所饲养得33头猪分3个圈舍饲养,1号圈舍17头,2号圈舍14头,3号圈舍2头。 日常饲喂主要以豆腐渣、玉米面与烂菜叶为主。烂菜叶全部由&&农贸市场捡拾所得。偶尔还会从市场上捡拾一些碎肉、烂肉(猪肉为主)等下脚料饲喂较大一点得猪与母猪。11月30日,###曾给1号圈舍得17头猪饲喂过捡来得碎肉、烂肉。至12月5日,死亡得猪除了包含2号圈舍得2头小猪外,其余均为1号圈舍饲养得猪。其她饲养情况一切正常。 全场生猪饮用水采用深层地下水,猪饮用水与人饮用水均来自同一口水井,发病前后饮水一直未曾变化。多年饲养过程中,该养殖户一直不采用泔水饲喂,不属于泔水猪。 (二)发病经过 该养殖户所饲养生猪于12月3日起开始发病,症状表现为咳嗽,

流行病学调查方案.docx

附件 1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发病情况、暴露史、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防范埃博拉出血热的蔓延和传播,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发现病例的感染来源和暴露史; (二)发现病例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三)确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二、调查对象 (一)留观病例 (二)疑似病例 (三)确诊病例 三、调查内容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按照附件《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个案调查表》开展,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实验室检查、诊断与转归等。 (一)诊疗情况:通过查阅病历,询问病例、知情人和接诊医生等,获得病例的完整发病就诊经过。医疗机构负责收集病例的临床相 关信息。 (二)流行病学史:对病例发病前21天内的暴露情况开展调查,

主要调查其发病前接触类似病例、可疑动物和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等的相关情况。要对与病例在症状期时接触的人员进行排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相关管理工作按照《埃博 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和《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疑 似病例转运及其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开展。 四、组织与实施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病例所在的辖区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期间,调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令后 , 尽快开展流行病学调 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需要为疫情发生地的流行 病学调查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信息的上报与分析 (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初步调查后,要及时做好资料的保管和存档工作,并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病例分析总结,为埃博拉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和步骤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和步骤 最近一段时期,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手足口病在各个地区频繁发生,甲型流感再度肆虐多个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何有效应对各种传染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当今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应对挑战的实践中,以强调现场工作能力,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应对突发卫生事件反应能力的现场流行病学显得尤其重要。现场调查的目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主要针对疾病(多见为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展开的调查。现场流行调查的根本目的是及时控制疫情蔓延,确定病因(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以及危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发展。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 启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前提条件是获得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包括各种类型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政府有关部门(如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企事业单位、公民和媒体。接获这些信息以后,有关人员应将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经过初步确认后,应与信息来源地联系,进一步核实情况,同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在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或者事发相关部门的邀请后,应立即前往现场开展调查。现场的调查包括组织准备、核实诊断、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建立假设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和书面报告十个步骤。 一、组织准备 组成现场调查组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组应明确调查目的和具体调查任务,现场调查组应由相应的专业人员组成,一般应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必要时还应增加其它卫生专业和管理人员,现场调查组应有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的调查工作,调查组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 现场调查组在奔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一般可以包括:相关调查表(有时需要在现场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现场设计调查表用于调查)和调查器材、现场预防控制器材、采样设备和相应的采样试剂、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电脑、照相机和个人防护用品等,适合的交通工具对于现场调查也必不可少。 二、核实诊断 核实诊断的目的在于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差错。 核实诊断可以通过检查病例,查阅病史以及核实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核实诊断应包括 相应信息的收集,尤其是疾病的特征,从而为明确流行自然史提供线索。 首先,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地址、职业以及发病日期,对流行做出简 单描述。其次,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在调查时,如果疾病是经水或食物传播的,则要询问接触的频率、时间及性质,如果是自然史未知的或不能做出适当的定义,则应询问有关疾病传播以及危险因子等问题。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三、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 一个较为敏感的疾病监测系统是发现暴发或流行的前提条件。当报告的病例数量与疾病 监测系统资料相比较后,比较容易观察到实际病例数量是否超过既往的正常水平,现时应分析引起报告数量增多的可能原因:如报告制度是否改变、监测系统是否调整、诊断方法是否改变。对接诊病例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调查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查中不仅应询问诊断结果,更应询问病例的症状和体征,这能为获得疾病发生的线索,确定流行的存在提供有力的证据。 四、建立病例定义 现场调查中的病例定义应包括四项因素:即患者的的时间、地点、人间分布特征以及临床表现或实验室信息。

中国流行病学调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流行病学调查 篇一: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附件20 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目的 (一)界定疫病发生情况,分析可能扩散范围,提出防控措施建议,提高突发动物疫情处臵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探寻病因及风险因素,分析疫情发展规律,预测疫病暴发或流行趋势,评估控制措施效果,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二、范围 出现以下情况时,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本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本方案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工作,并及时填报紧急疫情调查表: (一)疑似或确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 (二)疑似或确认发生疯牛病、痒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或新发病病例的;

(三)疑似或确认发生牛瘟、牛肺疫等已消灭疫病; (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蓝舌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等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五)局部地区或养殖场(小区)较短时间内出现导致较大数量动物发病或不明原因死亡,且蔓延较快疫病的:(六)其他需要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形。 三、工作程序 (一)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信息,进行初步调查并按规定报告疫情。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本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调查。 (二)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参照相应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有关信息,填写调查表。 (三)现场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获取的信息,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和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四)省级专家组要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和结论进行审核。 (五)必要时,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及相关分中心要派出专家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组织开展经济

流行病学调查指导方案(试行)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指处理方案 一、目的 2013年3月31日,国家卫生和生育委员会通报我国上海、安徽、江苏发生3例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7天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并死亡。目前已确诊7例病例,2人死亡,疫情还有进一步扩大可能。 虽然目前该病毒尚无人传人证据, 基于该病毒存在引起严重疾病的可能性,故应谨慎对待。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指导疫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其主要目的是: 1、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2、确定和追踪密切接触者,进行分类管理,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3、掌握疫情波及范围和影响因素,为疫情的处理提供依据; 4、为进一步阐明疾病自然史、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提供研究线索。 二、工作内容 1、病例的个案调查 2、接触者追踪 3、资料管理和利用 三、工作程序和方法 (一)病例的个案调查 1、医院所在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后,应于最短时间内派出流调人员对报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原则上每例病人至少由2名专业人员共同完成调查。 2、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时,尽可能由病人自己回答调查者所提的问题,对于不详或有可疑的地方可通过病人家属或医生等其他知情者补充或核实。如病人病情较重或死亡,无法直接调查时,应通过其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人了解情况,完成调查。 3、按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进行个案调查,个案调查基本内容:病人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患者发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 / 5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

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 2 / 5 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 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 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 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doc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 (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和治疗经过、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以及病情的进展或转归; ③流行病学信息:患者感染、暴露来源及途径等; ④实验室资料:采样、检测情况及结果。 (4)确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定义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群范围界限,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基本内容。病例定义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在现场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也就是“较为宽松”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如进行病因研究则使用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或一览表),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除在事件发生地通过医院、社区调查、接触者追踪进行病例搜索处,还需了解周边地区或单

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附件1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发病情况、暴露史、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防范埃博拉出血热的蔓延和传播,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发现病例的感染来源和暴露史; (二)发现病例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三)确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二、调查对象 (一)留观病例 (二)疑似病例 (三)确诊病例 三、调查内容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按照附件《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个案调查表》开展,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实验室检查、诊断与转归等。 (一)诊疗情况:通过查阅病历,询问病例、知情人和接诊医生等,获得病例的完整发病就诊经过。医疗机构负责收集病例的临床相关信息。 (二)流行病学史:对病例发病前21天内的暴露情况开展调查,

主要调查其发病前接触类似病例、可疑动物和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等的相关情况。要对与病例在症状期时接触的人员进行排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相关管理工作按照《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和《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转运及其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开展。 四、组织与实施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病例所在的辖区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期间,调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令后, 尽快开展流行 病学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需要为疫情发生地的流行 病学调查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信息的上报与分析 (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初步调查后,要及时做好资料的保管和存档工作,并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病例分析总结,为埃博拉出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 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3)爆发,单个疫源地调查,成为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为研究流行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2、任务: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证实爆发: 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 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 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2、发病时期; 、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3 4、居住、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 5、暴露于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 6、接触者。 (三)、发现全部病人: 在一个集体内,凡发生病人的地方都要普查;在农村根据了解病人的分布范围,进行普查;在城市根据病人分布的情况来确定普查的范围。 (四)、收集有关资料:() 1、现实情况: 爆发发生的日期: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2004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2004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39.5℃)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所有发病学生均否认发病前1周内有外出、外来史。教室和寝室均有空调,但本学期开学后一直未使用。每间宿舍有6~7名学生住宿,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区、县。 (四)病原学检测:对2月25日8名新发病例中2名具有典型症状的学生采样后,立即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例标本均为甲型流感阳性。 (五)初步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快速检测结果,认为此次发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高热聚集性发病。 (六)采取措施:我区疾控中心已将现场调查处理情况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要求××学校落实以下工作。 1.加强学校晨检。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数,并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统计表”。每日上午8;00时和下午l4:00时前将统计数据告知学校卫生老师,整理汇总后传真至我区疾控中心;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区疾控中心联系。 2.对出现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劝告其暂停上课,建议在家休息,待体温正常1周后再返校上课。 3.加强教室、寝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寝室进行空气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无人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方法),对所有空调进行一次统一的消毒。 4.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前后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 5.建议有发热学生的班级和同寝室学生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预防病毒感染。 6.近期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性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 我中心将每天及时报告该校学生发病的最新进展。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4年2月25日 南昌市甲型H1N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疫情处置现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模板

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及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处理报告 2009年11月20日**时**分道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人员接到哈市疾控中心疫情通知,称我区于20日确诊1例新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 中心领导在接到该疫情通知后,立即启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在中心领导班子的协调指挥下,组织应急小分队对上述的患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疫情调查处理,同时通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指派专人开展今后的随访工作。 一、基本情况 1、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性别:*,**岁,**小学**班,家住道外区**路***号*号楼*-***室,电话********。 2、临床症状:该患者于**日出现发热症状,**日在****医院首诊,体温3*℃,伴有咳嗽、流涕、腹泻、恶心、咽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诊疗期间接受****单位的流感病毒核酸检测,于***日确诊为阳性。 3、流行病学情况: (1)、患者外出史:该患者在发病前曾********;发病后,曾******,接触过*****。 (2)、就诊史:该患*日、*日曾去**医院治疗,或点滴(单间戴口罩)。

(3)、密切接触者情况: 二、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道外区疾控人员告知该患者防控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要求该患者居家隔离医学治疗,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实施医学观察,每日随访2次,并与14:00时前将上报道外区疾控中心。患者此段时间内限制外出,如外出则戴外科口罩,同时尽量避免亲友来访,室内保持通风换气,该患在家隔离时应尽量独住一室,其食具、饮具单独使用并做好消毒。即按照《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中的要求对该患者进行卫生宣传。对其家进行了现场消毒技术指导,其家拒绝接受我中心为其现场消毒。隔离期间如发现病情出现严重趋势应及时转至定点医院救治。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1、一般情况: 1、1姓名: 年龄: 性别: 职业: 1、2家庭住址及电话: 单位住址及电话: 2、临床症状 2、1神志清楚:(1)就是(2)否 2、2发热: (1)有(2)无 2、3皮肤粘膜:(1)出疹(2)黄染(3)结痂 (4)出血(5)完好 2、4淋巴结: 2、5呼吸系统症状: 2、5、1咳嗽:(1)有(2)无 2、5、2咳痰:(1)有(2)无 2、5、3咯血:(1)有(2)无 2、5、4流涕:(1)有(2)无 2、5、5呼吸困难:(1)不能平卧(2)需要呼吸机(3)正常 2、6消化系统症状: 2、6、1腹痛:(1)有(2)无 2、6、1、1腹痛部位: 2、6、1、2排便能缓解:(1)就是(2)否 2、6、2腹泻:(1)就是(2)否 2、6、2、1大便性状:1)稀水样便(2)脓血样便(3)粘液便(4)成形便2、6、2、2一天大便次数: 2、6、3呕吐:(1)有(2)无

2、6、 3、1呕吐内容物: 2、6、 3、2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其她 2、6、4腹痛、腹泻、呕吐三者先后联系: 2、7泌尿系统症状: 2、7、1肉眼血尿:(1)有(2)无 2、7、2少尿或无尿:(1)有(2)无 2、7、3肾区疼痛:(1)有(2)无 2、7、4全身浮肿:(1)有(2)无 2、8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2、8、1头痛:(1)有(2)无 2、8、2体征: 2、9临床医生诊断: 3、实验室检测: 3、1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淋巴; 血小板 3、2尿常规: 3、3血生化:肝功;肾功 3、4 X线检查: 3、5血清学检测: 4、流行病学调查: 4、1发病前一周的外出史:(1)有(2)无4、2平时的作息安排(如上班→下班→回家→瞧电视→睡觉): 4、2发病前一周参加过任何集体性活动(1)有(2)无4、3饮用水水源:(1)自来水(2)井水(3)江、河水(4)山泉水(5)其它 4、3、1您认为最近水源的水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4、4近半个月来家中有否发生新事物?包括动物群间的异常? (1)有(2)无 4、5计划免疫史:(1)有(2)无 4、5、1今年接种过何种疫苗: 4、6近期家庭菜谱的改变情况(就是否有购买时兴菜):(1)有(2)无 5、小结: 5、1患者目前就是否出于隔离状态:(1)就是(2)否 5、2处于何种隔离:(1)居家隔离(2)住院隔离(3)强制隔离 5、3开始隔离的时间: 调查单位调查者调查日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