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资源及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资源及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资源及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资源及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问题的空间分布

(2)利用简单的生活实例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4)运用身边的实例讲解农村和城市生态建设。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以我国典型的生态农业实例导入新课——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课前预习安排:预习有关教材内容并完成[课前自主导学]和[思考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中[问题导思]。→步骤3:教师通过讲解[例1]分析其中蕴涵的方法规律

步骤7:布置作业: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6:教师利用[活动点拨]和[课堂小结]来验证本堂课教学效果。←步骤5:教师对[例2]进行讲解,总结核心内容。←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的[问题导思]。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理解自然资源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的途径。

2.了解农村生态建设的含义和我国不同地区农

村生态建设的重点。

3.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城市生态建设的

主要途径。

1.资源问题及生态问题的现状。(重点)

2.资源问题及生态问题的成因及保护措

施。(难点

)

自然资源保护

1.

(1)内部组成:土地、气候、水、生物资源等在不同区域的组合与匹配,构成不同的资源类型和资源结构。

(2)外部矛盾:存在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即资源问题。

2.资源问题

(1)空间分布:我国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能源不足;东部主要表现为人口密集,西部干旱缺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华北地区则是人地、水土矛盾的叠加之处。

(2)表现及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资源因掠夺开发而迅速退化甚至枯竭,影响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

3.自然资源保护

(1)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在保护自然资源存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2)措施

①对不可

再生资源

??

?

??

节约、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勘测,增加后备储量,积极寻

找新的替代品

②对可再生资源

??

?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1.南方地少水多,存在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吗?

【提示】在南方尽管地少水多,但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形成水质型缺水。

农村生态建设

1.概念: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内容

??

?

?

?

??

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

乡镇企业污染管理

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

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

生态农业或持续农业体制建设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

城市生态建设

1.概念: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实施生态工程,对城市进行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以达到或基本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综合性建设。

2.城市生态系统

(1)概念:一个在人类活动支配下,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

(2)特点

??

?

??生物组成部分以人为主体;非生物组成部

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分解功能不完全,

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

2.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提示】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自然资源保护

1.自然资源按照性质如何分类?

【提示】自然资源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2.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简述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

【提示】①优化能源结构(扩大煤炭、水能、核能的利用率);②调整产业结构;③降

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地质勘探,努力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⑤实现石油进口的

多元化;⑥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

1.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及目标

2.我国不同地区自然资源问题的空间分布

地区自然资源优势自然资源劣势资源问题

北方

土地资源多,能源和铁

矿丰富

水资源缺乏,磷矿、有色

金属矿少

地多水少,水土配合不佳南方

水资源丰富,有色金属、

磷矿丰富

土地资源少,能源缺乏

地少水多,易发生洪涝灾

西

东部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缺乏人地矛盾突出

西部能源资源丰富干旱缺水

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

是限制农业生产的瓶颈

华北地区平原面积广阔降水相对较少、水资源短人地矛盾、水土配合不佳,

缺人口与资源矛盾加剧

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耕地比重小:我国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

(2)分布不均:东南占耕地面积的88.4%,西北占11.6%。

(3)中、低产田比重大: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2/3。

2.人为原因

(1)我国人口多,增长迅速,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2)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土地退化、沙化、土壤污染等原因造成耕地资源减少。

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 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将多达1亿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地开垦荒地

B.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

C.气候变化

D.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2)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主要方法是( )

A.减少浪费和污染

B.加强海水淡化

C.发展生态农业

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运用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相关知识。

【解析】第(1)题,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球性水资源紧张则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增长过快。第(2)题,目前条件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重点应放在节流上,即减少浪费和污染。

【答案】(1)D (2)A

农村生态建设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对比

【问题导思】

1.农村生态建设就是发展生态农业吗?

【提示】不是。农村生态建设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只是农村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组成和结构上有很大不同,这对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启发?

【提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其生态平衡只有通过人们的正确参与才能维持。因此,要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要努力做好城市生态立法、景观布局、城市绿化、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资源配置等工作。

卫生、城市资源配置等利用效率较低,分解功能

不完全,大量物质和能量

常以废物形式输出,易造

成环境污染;③系统的自

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弱城市环境卫生、城市资源

配置工作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A.K2线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2)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耗煤带来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因地制宜利用地热等清洁能源,使空气洁净

B.大量使用家庭空调制暖,使用方便

C.在煤炭资源丰富地区集中供热,再输送到采暖城市

D.减少煤炭使用量,增加石油消费比重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主要是认真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K2没有变化;AC曲线和AD曲线生态环境质量先降低后升高;AB曲线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这是最不可取的。第(2)题,要解决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耗煤带来的问题,保持城市清洁,就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答案】(1)D (2)A

教材P43活动

【点拨】:由于生活质量的差异导致了牧民的“愁”与“乐”,其根本原因在于是否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了当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牧民“愁”是因为牧民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超载放牧,导致了草场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造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形成恶性循环,牧民收入越来越低。牧民“乐”是因为甘肃省会宁县的牧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可再生资源草地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实现在保护自然资源存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形成了良性循环,牧民增产增收。

(2)对比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对可再生资源,不能进行掠夺性开发;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材P46活动

【点拨】农村生态型庭院经济能够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发展生产,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会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在农村生态型庭院经济的各种模式中,物质和能量会尽可能多地流向人类,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提高了物质养分的利用率,并且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空间和生物链,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实现各种资源的价值,并保证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但促进了经济发展,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国家储量百

分比(%)

产量百

分比(%)

消费量百

分比(%)

中国36 97 41

美国13 0 13

日本0 0 26

其他51 3 20

原因是( )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B.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C.对稀土资源进行鼓励性开采

D.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份额

【解析】第1题,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比重的下降,可能与我国稀土储量的下降和世界稀土总储量的上升有关。第2题,为了促进我国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应减少对稀土资源的乱挖滥采,进行保护性开采;同时加大对稀土的提炼与加工,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答案】 1.A 2.B

3.(2013·银川模拟)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前矿产资源开发后

(1)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2)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看出,煤炭的开发使得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过度挖煤会引起地面塌陷,破坏地下水的含水层结构;煤炭的运输与存放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第(2)题,针对地表植被破坏可以加强绿化,开展土地复垦;针对地面塌陷可以采取回填的措施,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要加强治理。

【答案】(1)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过度挖煤,地面塌陷;破坏地下的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

(2)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答对两点即可)

4.(2013·锦州模拟)读以下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黑龙江省伊春市素有“祖国林都”、“红松的故乡”之称,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林业资源型城市,现已形成了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3月17日确定其为国家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在目前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经济和生态危困的境况下,伊春市作为典型的森林资源型城市,如何通过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

(1)读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分析影响伊春市发展的动力和阻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春市进一步发展经济,可以从哪些方面挖掘潜力?

(3)伊春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哪些途径?

【解析】 (1)分析可知,图中上升箭头均为动力,下降箭头均为阻力。(2)答题思路可以参照鲁尔区工业的复兴措施。如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等。(3)答题思路参照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1)动力:资源开发;资金的投入;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技术引进。阻力:环境的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规模大。

(2)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立足本地区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旅游业;培育和引进人才;优化环境。

(3)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一、选择题

(2013·太原高二检测)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于2008年7月31日发布,此次区划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为生态调节、提供产品与人居保障3类。读图回答1~2题。

1.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图示地区的生态调节功能为( )

A.水源涵养B.土壤保持

C.防风固沙 D.生物多样性保护

2.图示地区的生态保护方向为( )

A.建立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

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C.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

D.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确定出该地区为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是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因而其生态调节功能为防风固沙。第2题,为了防止塔里木河流域的荒漠化发展,应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A、B、D项分别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调节功能的保护方向。

【答案】 1.C 2.C

下图是“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变化图

3.图中反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③人口不断膨胀④城市化进程加快⑤不合理灌溉方式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首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盲目开垦荒地、草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导致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也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使非农建设不断占用耕地。

【答案】 B

4.我国耕地占土地资源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

B.山区多,平地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