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个平面语法观课件

三个平面语法观课件

现汉语法"两个三角三个平面"

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 对语法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和动态、立体性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明显特征。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 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许多语法问题仅在语法的层面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多视角地动态地对汉语语法进行观察和研究,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点课题。 在对这一热点课题的探讨中,人们提出了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语言学特色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其中,由胡裕树、张斌二位先生首先提出的“三个平面”学说和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学说最引人注目。这两个学说具有相近的学术思路和一定的学术互补性,但是在概念内涵和研究观念等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别。本文重点探讨“两个三角”学说,并把这一学说的有关内容同“三个平面”学说进行一些比较。 一、两个三角学说 (一)两个三角学说的形成 两个三角由小三角(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和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构成。两个三角学说是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和中国当代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追求的基础上,由小三角逐渐发展到大三角而形成的。 1984年,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的研究特色时提出了语法研究有机地结合逻辑和修辞的问题,形成了小三角的雏形(《语法问题探讨集·序》)。1986年在北京西山召开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他又提出语法研究除了意义和形式之外,还要注意语用价值的问题(1);他提交的论文《“NN地V”结构》(2),从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和语用价值等方面对“NN地V”这种格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1987年发表的《语修沟通管见》(3)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于某种语法现象,既要注意研究其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有关规律,也要注意研究其语用价值,借以深化认识。”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小三角的形成。 1989年湖北省语言学会第5届年会上,邢先生作了关于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的学术专题讲座,在小三角的基础上引入了大三角,两个三角学说首次提出。此后,接连发表了多篇论文(4),对两个三角学说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阐述和实践例示,使这一学说不断地充实、发展。 (二)两个三角学说中的小三角 两个三角学说是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提出来的,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思路。其目的是要解决怎样在语法研究中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多侧面相互印证的问题。所谓三角,其实就是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相互印证的三个视角。小三角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内部的三个视角,大三角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外部的三个视角。 1、语表、语里、语值及其相对性 据华萍(邢福义)先生(1991)的定义,在小三角中,语表形式(简称“语表”或“表”)是指“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语里意义(简称“语里”或“里”)是指在脱离一定语境的条件下语表所负载的“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对语用价值(简称“语值”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小三角”和“三个平面”》(《华中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范晓的专著《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该书是探讨三个平面理论和方法,并用来研究汉语语法的第一部专著。1998年,袁晖、戴耀晶主编的《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语文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有个三个平面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的主要论文29篇,基本可以窥见该理论的全貌。范晓《三维语法阐释》(2004)对三个平面理论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 语法研究中的三个平面是指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分析。 (一)句法平面 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短语或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包括句法结构、句法成分、句型、句法功能、句法中心、句法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1)句法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法成分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语法结构,它是从无数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来的。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包括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中补结构。 (2)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任何句法结构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法成分构成的。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动语、中心语、独立语等,前八种既是短语成分也是句子成分,独立语不是短语成分,只是句子成分。 (3)句型:是句子的句法结构型式(或格局)。句型首先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下面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包括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下面还可以分为主-谓、主-状、谓、主-动-宾、主-动-补等句型;非主谓句包括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等。 (4)句法功能:是指词与词的结合能力和词在句法结构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句法

略谈现代汉语的三个平面理论

略谈现代汉语的三个平面理论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将汉语语法研究从句法、语法、语用这三个平面展开,这是现代汉语研究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 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一书里的首度论及到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较为系统的论述再到范晓、张豫峰等人的《语法理论纲要》的全面铺开,实现了由轮廓模糊到面目清晰再到走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三个平面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和形成起来,并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的语法研究理论。自它诞生以后,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渐渐在中国大地的语法学界“根深叶茂”起来。 正式提出“三个平面”这一名称,并从理论上首次进行全面阐述的当推胡裕树、范晓合写的《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该文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提出“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汉语语法分析中,全面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一新的研究课题。第二,分别对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研究的主要任务、对象、范围、方法等作了探讨,并对特别指出:语义平面要通过表层的句法关系,挖掘深层的语义关系;语用平面要在静态分析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第三,阐述三个平面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第一个理解模式:两翼模式,并提出进行研究的几项原则意见。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初步形成。 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中词语与词语(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是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即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其次是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即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这种层次分析,要求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也就是要把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与间接成分以及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区别开来。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都是从结构关系出发的,也就是偏重于形式的。所谓“凭形态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就是句法平面进行语法分析的基本特点。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内容)之间也有一定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人们分析一个句子,通过句法分析,可以找出句中词语在句法结构中分别充当什么成分,可以了解句子的层次结构,可以得出句型。但析句并不到此为止。如果不根据句法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了解句中的语义关系,即通过句法平面深入到语义平面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那么,还不算完成了析句任务。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不同于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词汇意义是词所具有的个别意义,是在词典中可以查找到的。语义平面的“语义”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离开了句法结构,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孤立的“张三”和“李四”,究竟是施事还是受事是没法说的,只有当它们与动词发生了关系、处在一定的句法结构中,才能知道。 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句中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用的。研究语用,也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相互间进行交际。语法分析中的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写。而语用偏重于讲表达的,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 例1中,“我”是主题,“读过《红楼梦》”是评论; 例2中,“《红楼梦》”是主题,“我读过”是评论。 作为主题,它表示和强调旧信息。例1的主题,目的是强调旧信息“我”;例2的主题,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第五讲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汉语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 代汉语》: 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 法关系。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 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 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这种语序的差别 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 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最初这种 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二)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 1982年,胡裕树和张斌在《中国语文》第3期上发表《句子分析漫谈》。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文章正式将“语法、语义、语用”改为“句法、语义、语用”,不仅再次指出语序“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而且将分析扩展到虚词,指出虚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分别。文章还区分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区分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指出独立成 分、提示成分都是语用成分。《句子分析漫谈》中多次谈到“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单依靠层次和结构关系的分析还不能完全达到了解语义的目的。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三个平面,但是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三)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全面形成 1985年,胡裕树和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长篇论文,全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第二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第三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第四部分论述“三个平面的区别和联系”。文章指出:“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 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 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 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 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这样, 语法分析也就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全面形成 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个平面的具体内容是指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其中句法是基础,语义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和语义的基础上才能体现。 (一)句法平面的研究 句法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分分析,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并进而归纳句型,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结构关系的判别,研究一个

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

【出处】世界汉语教学 【地名】京 【期号】19404 【页号】1-9 【作者】眸子 【标题】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 (华中师范大学眸子) 对语法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和动态、立体性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明显特征。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 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许多语法问题仅在语法的层面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多视角地动态地对汉语语法进 行观察和研究,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点课题。 在对这一热点课题的探讨中,人们提出了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语言学特色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其中,由胡裕树、张斌二位先生首先提出的“三个平面”学说和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学说最引人注目。这两个学说具有相近的学术思路和一定的学术互补性,但是在概念内涵和研究观念等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别。本文重点探讨“两个三角”学说,并把这一学说的有关内容同“三个平面”学说进行一些比较。 一、两个三角学说 (一)两个三角学说的形成 两个三角由小三角(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和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构成。两个三角学说是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和中国当代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追求的基础上,由小三角逐渐发展到大三角而形成的。 1984年,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的研究特色时提出了语法研究有机地结合逻辑和修辞的问题,形成了小三角的雏形(《语法问题探讨集·序》)。1986年在北京西山召开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他又提出语法研究除了意义和形式之外,还要注意语用价值的问题(1);他提交的论文《“NN地V”结构》(2),从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和语用价值等方面对“NN 地V”这种格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1987年发表的《语修沟通管见》(3)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于某种语法现象,既要注意研究其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有关规律,也要注意研究其语用价值,借以深化认识。”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小三角的形成。 1989年湖北省语言学会第5届年会上,邢先生作了关于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的学术专题讲座,在小三角的基础上引入了大三角,两个三角学说首次提出。此后,接连发表了多篇论文(4),对两个三角学说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阐述和实践例示,使这一学说不断地充实、发展。(二)两个三角学说中的小三角 两个三角学说是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提出来的,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思路。其目的是要解决怎样在语法研究中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多侧面相互印证的问题。所谓三角,其实就是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相互印证的三个视角。小三角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内部的三个视角,大三角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外部的三个视角。 1、语表、语里、语值及其相对性 据华萍(邢福义)先生(1991)的定义,在小三角中,语表形式(简称“语表”或“表”)是指“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语里意义(简称“语里”或“里”)是指在脱离一定语境的条件下语表所负载的“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对语用价值(简称“语值”或“值”)没有明确定义,只是举例性地说有“修辞值”(特定格式的特定修辞效果)和“语境值”(不同句式适应不同语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与联系 2004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考研题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一)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传统语法学进行语法分析时,总要把句子分为若干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这些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传统语法学分析一个句子,就是要分析句子里各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充当什么句子成分。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就得分析成主谓句,其中“张三”是主语,“批评了李四”是谓语,“批评”是谓语动词,“李四”是宾语。假如说成“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也得分析成主谓句,

但这句里“李四”是主语,“被张三批评了”是谓语,“被张三”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张三”是介词“被”的宾语,“批评”是谓语动词。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子成分,都是着眼于句子结构分析出来的。与确定句子成分有联系的,就是结构类型的判别。结构类型决定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决定于结构方式。比如“鸟飞”“身体健康”,是由主语和谓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主谓结构;“飞鸟”“健康的身体”,是由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偏正结构;“读书”“建设祖国”,是由动词和它的宾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动宾结构。研究一个组合体是什么结构,也是句法分析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这种层次分析,要求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也就是要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和间接成分以及内部成分和外部成分区别开来。例如“干大事的人”,这个句法结构里“干大事”和“人”之间是直接关系,“干”和“大事”之间也是直接关系,但“干”和“人”之间以及“大事”和“人”之间都是间接关系。又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 三的哥哥批评了四的弟弟 直接关系直接关系 直接关系 直接关系 这个句子里“张三”与“批评”之间、“李四”与“批评”之间、“哥哥”与“李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一、什么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1.1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 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例如:“(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的课程。” 学生(主语)‖学习(谓语)∣课程(宾语) 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 非常∣(状语) 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例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 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 直接直接成分 直接成分 直接成分 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具有直接关系的成分叫直接成分;间接的是间接成分。 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关系,所以直接成分也就是内部成分;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外部关系,所以间接成分也就是外部成分。 传统语法学比较重视句子成分分析,而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法忽视了词和熟语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整体作用,往往在意义上破坏了语言结构。 比如: “打破了茶杯”,“茶杯”不是“打”的宾语,又如“走痛了脚”里,“脚” 不是“走”的宾语。反之,也有问题, 例如:“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 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意义上就不知所云。“万一”作为词,“三长两短”作为熟语,有其整体意义;如果在分析句子的切分为语素,就破坏了意义的完整性。 成分层次分析法 三班班长很迅速地选好了观察的位置。 主语谓语 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 动语宾语 定语中心语 ()=== [ ] ----- () 1.2 语义平面(符号与内容)

从语言的三个平面浅析“可盐可甜”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4), 588-59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d917687824.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d917687824.html,/10.12677/ml.2020.84080 Analysis of “Ke Yan Ke Tian” from the Three-Dimension Theory in Grammar Study of the Language Qi Zhu Faculty of Art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Aug. 3rd, 2020; accepted: Aug. 17th, 2020; published: Aug. 24th, 2020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emantics,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network buzzword “ke yan ke tian” from Three-Dimension Theory in grammar study area, and evaluates the usage of “ke yan ke tian”. Semantically, the connotation and symbol of “yan” in the network buzzword “ke yan ke tian” in different cultures affect its metaphorical meaning in different cultural circles. From the syntactic dimension, “ke yan ke tian” is an acronym, whose grammatical function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an adjective, mainly used as an attribute, predicate and sometimes as a subject and object. It can not be modified by degree adverbs and negative adverb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al degree semantics and positive enthusiasm of semantics. In terms of pragmatics, “salt can be swee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tainment and creativity, and its creativity embodies the analogy principle of language. Keywords Three-Dimension Theory, Metaphors, Network Buzzwords, Ke Yan Ke Tian 从语言的三个平面浅析“可盐可甜” 朱淇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20年8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17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4日 摘要 本文尝试从三个平面来分析网络流行语“可盐可甜”的语义以及句法功能等,并对“可盐可甜”这一网

语法的三个平面

语法的三个平面 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一)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 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二)语义平面(符号与内容) 语义平面是指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语义分析。 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和“李四被张三批评了”。 ?为什么主语变了,两句意思差不多呢?这是因为一个句子不仅在表层有着句法关系,而且在深层有着语义关系。 可见,句子的意思是由句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 “我派小王去请老李来吃饭” 要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必须懂得:“我”是“派”的施事;“小王”是“派”的受事,又是“去” “请”的施事;“老李”是“请”的受事,又是吃的施事;“饭”是“吃”的受事。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不同于词的词汇意义。它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离开了句法结构,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 ·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就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而言,除了上面所说的施事、受事之外.还有客体、工具、处所、时间等等。 ·比较下例句子名词所表示的语义: ?(1)小王关好了大门。(“小王”是施事) ?(2)衣服被他撕破了。(“衣服”是受事) ?(3)鲸鱼是哺乳动物。(“鲸鱼”是客体) ?(4)毛笔写大字,钢笔写小字。(“毛笔”“钢笔”是工具) ?(5)图书馆藏有三百万册书。(“图书馆”是处所) ?(6)昨天下了一场暴雨。(“昨天”是时间) ·有些多义的句法结构,在表层句法上无法辨别,但在深层语义上可以辨别,往往表现在间接成分间语义关系不一样。 ?“我喝醉了酒”和“我吃完了饭”,在句法上,结构关系相同,层次切分相同,句型相同。但从语义上看,“醉”是说明“我醉”,“完”是说明“饭完”。 ?又如:同一个偏正结构,也有语义关系不一样的,比较下列三组: ? A.教数学的老师/写剧本的作家施事 ? B.赠小王的礼物/给妹妹的书受事 ? C.削苹果的刀子/买青菜的篮子工具

“况且”、“何况”、“而且”的三平面比较

“况且”、“何况”、“而且”的三平面比较 【摘要】:本文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对“况且”、“何况”、”而且”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究出三者在使用中的异同情况。 【关键词】:况且;何况;而且;语法意义;句法;语用 (本文采用的现代汉语语料主要来源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在线查询系统。)况且、何况、而且三个连词都是现代汉语中极其常见的,可以在句中起关联作用。一般人认为,况且、何况、而且都是表示递进进关系的连词,可替换使用。实际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正是由于教师对三者区别未能充分的认识和讲解,留学生才造出了这样不合格的句子: 我们学英语也花了这么多力气,而且学汉语呢? 这孩子十分聪明,何况非常用功。 汉语学习的人一般都能指出上例中的错误,但却不能准确的指出造成错误的原因。这说明,“况且”、“何况”、“而且”的异同亟待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便对国人及留学生进行准确有效的教学。 本文力图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对“况且”、“何况”、“而且”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完善这三个连词的本体研究。 一、语义比较 (一)“况且”的语法意义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以下简称八百词)对“况且”的释义:“连词。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如:“路不算远,况且还是快车,准能按时赶到。”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况且”的释义:“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在连接小句时,前一小句已经举出理由,后一小句用“况且”引出追加的理由,表示更进一层;在连接句子时,表示追加的理由。”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况且”出现在“XW1 ,况且W2”或“W1,况且 W2 ,X。”在这两种语义背景中,X代表事实或结果,W1代表原因,W2代表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的理由,对W1进行补充或佐证,况且就位于W2前。 如: “仇人相见,本来是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 X W1 W2 “这种录音机音质好,携带方便,况且也不贵,可以买一个。” W1 W2 X X的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以出现在W1前,也可以出现在W2后。 (二)“何况”的语法意义 《八百词》对“何况”的释义:“连词。1、用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层的意思。2、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用法基本上同“况且”。 《词典》对“何况”的释义:“连词。1、连接小句。前一小句作为衬托提出理由,后一小句用“何况”把意思推进一层或者后一小句用“何况”引出追加的理由,表示更进一层,相当于“况且”。2、连接句子,也相当于“况且”。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何况”表示的语法意义大致有三种:第一种“何况”用于句中,表示衬托。 如: 北京都下雪了,何况哈尔滨。

东北方言_啦吧唧_的三个平面分析

摘 要:东北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啦吧 唧”,这是东北方言中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啦吧唧”在东北方言中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产生很多由“×啦吧唧”构成的词。本文以这些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 关键词:东北方言“×啦吧唧”语法特征 语义特 征 语用特征一、引言 东北方言作为基础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其本身已经十分接近普通话。尤其是词汇部分,绝大多数词的构词形式与普通话词汇是一致的。但是仍然存在方言色彩浓重的现象,这些词通常具有很高的能产性和鲜活性,“×啦吧唧”就是其中之一。 二、“×啦吧唧”的语法特征 (一)“×啦吧唧”的构词形式。 腻+啦吧唧水+啦吧唧滑+啦吧唧傻+啦吧唧软+啦吧唧土+啦吧唧短+啦吧唧长+啦吧唧聋+啦吧唧猴+啦吧唧松+啦吧唧黄+啦吧唧 “×啦吧唧”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啦吧唧”只能位于词尾,其前面必须是单音节的形容词(傻、短、长、红等)或者是名词(水、猴、驴等),但一定不能是动词。另一方面,用在“×啦吧唧”前面的形容词不能是“好、美、高”等,具有褒义性质的形容词。 (二)“×啦吧唧”具有词缀的特点。 以往的研究将“×啦吧唧”定义为词组,我认为“×啦吧唧”更具词缀的特性。一般来说,我们把添加在词根之上的附着成分称为词缀。词缀通常是形态固定,具有能产性、定位性和黏着性。 1.“×啦吧唧”在构成词语时具有很强的能产性。东北方言中有很多以“×啦吧唧”结尾的词,这类词都由前后两 部分组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替换生成新词。而且,所替换的部分可以根据某种性质而聚合在一起。如“酸啦吧唧、甜啦吧唧、苦啦吧唧、咸啦吧唧、淡啦吧唧”,其中“酸、甜、苦、咸”具有共同的味觉性质。 2.“×啦吧唧”在构成词语时具有组合定位性。朱德熙(1982)明确指出了词缀的两个特征:“首先,词缀都是定 位语素。其次,真正的词缀只能黏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①观察由“×啦吧唧”构成的众多词语,“×啦吧唧”总是定位于后面,位置不可移动,并且与前面的成分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从这方面看,“×啦吧唧”具有后缀的性质。 3.“×啦吧唧”在构成词语时具有黏着性。它不能单用,在功能上也不能与所附的成分发生句法结构关系。“× 啦吧唧”本身没有实在的意义,需要黏着在其他成分上才 可以表达一定的含义。它与其他成分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才具有语法功能。 (三)“×啦吧唧”的语法功能。 由“×啦吧唧”构成的词具有形容词的性质。在单音节形容词后面加上“×啦吧唧”之后,整体具有状态形容词的特征。形容词后面加上“×啦吧唧”之后,这个整体除了具有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之外,还被赋予了新的语法功能。 1.状语 形容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但是“×啦吧唧”形式能够形象地表达出主语发出动作时的状态和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啦吧唧”相当于具有了副词的功能,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在句中作状语,后面加“地”,有时也可以省略。 例如: 1)他交的那两个朋友,对他除了蒙就是唬,一到关键 时刻便黑着心算计他,而他傻啦吧唧地跟着那两个混混。 2)小丫头在幼儿园里不敢乱说乱动,回到家立即就 疯啦吧唧地乱跑。 例句1)中“傻啦吧唧”修饰谓语“跟”,形象地描绘了“跟”的状态。例句2)中“疯啦吧唧”修饰动词“跑”,作状语,生动地展现了“跑”的状态。 2.补语 “×啦吧唧”作补语,修饰谓语动作呈现出来的状态。 经常出现在“得”字之后,并且需要在词后面加上“的”字。 例如: 1)挺好的一个肘子,没炖到火候,弄得腻啦吧唧的, 白瞎了。 2)小孩子就是淘气,天天玩得脏啦吧唧的。 例句1)中“腻啦吧唧”修饰“弄”作状态补语。例句2) 中“脏啦吧唧”修饰“玩”这个动作,表明了“玩”的结果,作结果补语。 3.定语 形容词作定语是形容词最基本的句法功能之一,“×啦吧唧”作定语无论修饰人还是物,均要在后面加“的”字。 例如: 1)一进村,只见矮啦吧唧的趴趴房,塑料布蒙在窗户 上,就感到贫穷两个字的寒气迎面而来。 2)表面看他呆啦吧唧的,弄起小说来,他却把人物写 得灵动鲜活。 例句1)中“矮啦吧唧”修饰“趴趴房”作定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房子”的特征。例句2)中“呆啦吧唧”修饰主语“他”,说明了“他”的人物特征。 三、“×啦吧唧”的语义特征 “×啦吧唧”作为词的后缀,其本身意义虚化,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它的语法意义,即“×啦吧唧”的语义指向问题。在东北方言中“×啦吧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谢 迪 东北方言“×啦吧唧”的三个平面分析 20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与中学语法教学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与中学语法教学 摘要:语法的三个平面是指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既是一种语法观,又是一种方法论,为语法研究带来新突破,也为中学语法教学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语法教学的的实用性,使中学语法教学更精密、更准确。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语法教学应该坚持三个平面的语法观,突破语法教学难题。同时,语文教学界也应该及时吸收高校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使语文教学改革健康、持续、深入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中学语法教学;本体知识更新 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几度沉浮,摇摆不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学语文教育界对语法教学的迷茫和困惑。这种迷茫和困惑来自于对中学语法教学目的的定位不明确和方法的不清晰,也来自于对语法认识和理解的局限。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所认识和学习的语法主要是句子成分划分、词类辨析、病句修改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对语法的认识和教学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形式的、静态的层面上,而缺乏言语的、语义的、动态的、语用的考虑。这种认识导致语法教学缺乏实用性,大多停留在烦琐的语法概念的学习和辨别上,而不能很好地指导语言实践,以致语法教学逐渐走入困境,“淡化语法”由此提出。中考、高考也取消了语法内容的考试,而在教师和学生功利观念的影响下,“淡化语法”变成了“取消语法”,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下降,“语文教学离本体越来越远,离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远”[1]。如今语法教学再次成为语文教育界讨论的焦点问题,讨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需要“淡化语法”,而是如何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法教学。要解决这个难题,笔者以为,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可以为我们拓宽思路,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语法研究带来新突破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并很快成为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迅速得到普遍的认同,如今已成为语法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论。但是,在语文教学界,了解的人还不多,绝大多数人对语法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句法的层面上,对语义、语用平面缺乏了解,而语法的语义、语用平面内容比句法平面的内容对中学语法教学具有更大的指导和实用价值。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理论思想最初见于1981年出版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教程》教材里,该书在讲到语序时指出,“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这种思想在胡附、文炼(1982)的《句子分析漫谈》一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将原来的“语法” 改为“句法”,句法、语义、语用并列,表明三者都属于语法的范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更加严密。 把三个平面作为一种语法理论命名并展开全面阐述的当推胡裕树、范晓发表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l985年第2期的长篇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该文明确提出了“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

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研究综述

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研究综述 雷蓬勃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陕西西安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三个平面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阐述了该语法理论的内涵以及三个平面之间的联系,并且充分肯定了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价值。 关键词:三个平面;成长;联系;价值 汉语语法研究历史源远流长。从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到格语法等,汉语语法研究日益完善与成熟。上世纪八十年代,胡裕树和范晓提出的“三个平面语法研究”,更是结合汉语语法实际,从理论上对语法结构进行了句法、语义、语用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三个平面研究已成为语法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参与其中,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成果也层出不穷,这个理论在中国语言学界已经把语法研究推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不论赞成还是反对此理论,我们都不能否认他的价值,都不能绕开他,或就此理论补充新看法,提出新认识,或构建别的理论体系。正鉴于此,我想谈谈对这个理论的粗浅认识。 一、三个平面的成长 汉语语法的研究,从《马氏文通》算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过去的几十年研究中,往往是侧重于这一方面,又忽视了另一方面,形成了一边倒的片面研究现象,主要是: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从本质上说,形式与功能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仅仅从形式上或从功能上的研究与运用都是不够的。近来语法学家更多地试图全面研究,在继承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的优点基础上,又受到西方符号学、现代语义学、语用学的影响,形成了一个融合东西方先进理论,博采众长的新理论系。 1、萌芽期 三个平面理论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7月至1956年3月关于主语、宾语大讨论,已有意无意间涉及到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此时的讨论尽管“百家争鸣”,但从客观上使人们意识到只从句法平面或从语义平面去分析主语、宾语是片面的。许多学者如张志公、张其春、周祖谟、陈望道、高名凯、胡附、文炼都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应坚持形式与意义的统一。讨论中,尤为称道的是岑麟祥先生指出的“讨论主语、宾语的问题,要把逻辑、语法修辞加以区别。”这可以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