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语法观
- 格式:ppt
- 大小:6.16 MB
- 文档页数:29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作者:付文萍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1期摘要: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是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新发展,广泛应用于语法研究之上。
HSK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也充分体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关键字:三个平面 HSK教学题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一、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是指语法研究中存在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三个平面虽不同但相互联系。
这一理论是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新发展。
二、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HSK教学HSK(汉语水平考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其对象是来华留学生,其教学内容是讲述汉语语法及HSK相关题型的做题技巧及方法。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对HSK试题的题型进行分析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一个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另一方面在具体做题时,在对一个分析对象进行分析时,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也渗透在每一个题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过程,无形之中指导着语法分析。
三、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题型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HSK教学时,应做到对HSK试题题型进行宏观把握,明确每个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在进行语法分析之前,语法的三个平面是相对区别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对一个分析对象中所包含的三个平面进行单独的研究,而当我们对一个分析对象进行具体分析时,实际上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在研究任何一个语法平面时,都离不开另外两个平面的支撑。
我们可以对一个分析对象从语义平面、句法平面和语用平面做出总结,但分析过程三者是不离不弃的。
在对某一题型进行分析时,体现着三个平面的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可以从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对某一题型做出分析,从而明确这一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
四、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解题思路、分析过程在语法分析中,小到词语、短语,大到句子、语篇,都体现着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什么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1.1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
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例如:“(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的课程。
”学生(主语)‖学习(谓语)∣课程(宾语)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非常∣(状语)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例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直接直接成分直接成分直接成分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具有直接关系的成分叫直接成分;间接的是间接成分。
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关系,所以直接成分也就是内部成分;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外部关系,所以间接成分也就是外部成分。
传统语法学比较重视句子成分分析,而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法忽视了词和熟语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整体作用,往往在意义上破坏了语言结构。
比如:“打破了茶杯”,“茶杯”不是“打”的宾语,又如“走痛了脚”里,“脚” 不是“走”的宾语。
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与联系2004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考研题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
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
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一)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
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
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传统语法学进行语法分析时,总要把句子分为若干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这些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
传统语法学分析一个句子,就是要分析句子里各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就得分析成主谓句,其中“张三”是主语,“批评了李四”是谓语,“批评”是谓语动词,“李四”是宾语。
假如说成“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也得分析成主谓句,但这句里“李四”是主语,“被张三批评了”是谓语,“被张三”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张三”是介词“被”的宾语,“批评”是谓语动词。
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子成分,都是着眼于句子结构分析出来的。
与确定句子成分有联系的,就是结构类型的判别。
结构类型决定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决定于结构方式。
比如“鸟飞”“身体健康”,是由主语和谓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主谓结构;“飞鸟”“健康的身体”,是由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偏正结构;“读书”“建设祖国”,是由动词和它的宾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动宾结构。
作者既看到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即看到每个平面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作用和研究范围,又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出“三者之中,句法是基础,因为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而要了解语义或语用,也往往离不开句法结构”,并初步理出了三个平面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头绪来。
虽然文中在谈到三个平面的结合问题时提出要“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观点,但都还只是空洞的口号,没有作具体的阐发。
到了发展期,三个平面理论的系统性有了新的语法理论纲要》则是三个平面理论以较为系统的面貌出现的首部著作。
该书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把三个平面理论进一步概括为八个字:三个平面、四条原则。
“三个平面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中的语法包含有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侧面,即语法系统包含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子系统; 主张在语法研究中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
‘四条原则’是指在语法分析时要贯彻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结构和功能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
,’(范晓、张豫峰等2003) 可见,该书已初步为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互相区别的平面建立各自的系统,并把这三个子系统视为语法大系统的全部内容,同时在三个平面结合的问题上提出的“四条原则”具有相当的概括性,内容较之《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更具深度更为严密更富操作性,此外还把三个平面“既区别又结合”作为一条原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按理说,三个平面理论到了这个时候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化阶段,今后可以继续沿着此方向不断把它完善化。
然而我们又不禁要说,三个平面理论光有这样的系统性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一种理论的系统性建设是具有层级性的,不仅需要宏观上的总览,更需要微观上的把握。
而三个平面理论的系统性建设迄今为止还缺乏层级性,还只是停留于宏观上的总览阶段。
三个平面理论从宏观上建立“既区别又结合”的系统性固然重要,但该理论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句法论、语义论、语用论的系统性建设也决不可忽视或轻视。
语法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一)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
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二)语义平面(符号与内容)语义平面是指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语义分析。
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和“李四被张三批评了”。
•为什么主语变了,两句意思差不多呢?这是因为一个句子不仅在表层有着句法关系,而且在深层有着语义关系。
可见,句子的意思是由句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
“我派小王去请老李来吃饭”要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必须懂得:“我”是“派”的施事;“小王”是“派”的受事,又是“去”“请”的施事;“老李”是“请”的受事,又是吃的施事;“饭”是“吃”的受事。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不同于词的词汇意义。
它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离开了句法结构,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
·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就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而言,除了上面所说的施事、受事之外.还有客体、工具、处所、时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