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现代汉语的三个平面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三个平面研究语言之语用篇“三个平面”指的是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句法平面是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语义平面是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分析词语与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平面则是研究人们怎样运用语词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即研究词语与词语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语用平面句子研究中的语用平面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词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和表达。
因为语用偏重于动态表达,所以相对前两个平面来说,语用平面定论较少,但有些观点相近。
如:一种观点认为语用包括主题——述题、表达重心和焦点、句型和句式变化、省略和倒装、语气和口气等(胡裕树、范晓);另一种观点认为包括话语结构、信息结构、言外之意、语气结构(范开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从语用形式包括口气、重音等和语用方法包括增添、重复、位移等入手(章一鸣)。
综观以上三家观点,胡裕树、范晓和章一鸣的用语有些接近,都强调口气、重音、语气、语调等,从整体来看,语用涉及的内容是相似的,即强调语言运用要考虑作者使用时所关的句法选择、语气、语调等组成普通句子所必备的因素之外的能影响表达的其他因素成分。
概括如下:1、主题——述题主题是说明的对象,述题一般是跟在主题之后对主题进行说明的部分。
主题直接反映说话人的主要谈论目标或对象,述题是具体的谈论内容。
主题——述题分别关心“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了解主题——述题主要用来理解作者所关心的到底是什么。
如:a.傍晚,凉风从台湾海峡吹来。
(主题是时间“傍晚”)b.厦门的海滩是迷人的。
(主题是地点“厦门的海滩”)c.姑娘从泉边汲水回来了。
(主题是人物“姑娘”)主题并不等于主语,主题与主语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主题是谈论的对象,主语是发出动作的对象;主题一般出现在句首,主语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中;有些特殊的短语如介词短语等可以做主题但不可以做主语。
表达重心表达重心又称“表达重点”,是指句法结构中因表达需要而着重说明的成分。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什么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1.1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
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例如:“(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的课程。
”学生(主语)‖学习(谓语)∣课程(宾语)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非常∣(状语)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例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直接直接成分直接成分直接成分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具有直接关系的成分叫直接成分;间接的是间接成分。
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关系,所以直接成分也就是内部成分;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外部关系,所以间接成分也就是外部成分。
传统语法学比较重视句子成分分析,而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法忽视了词和熟语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整体作用,往往在意义上破坏了语言结构。
比如:“打破了茶杯”,“茶杯”不是“打”的宾语,又如“走痛了脚”里,“脚” 不是“走”的宾语。
关于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的思考
今天,汉语语法三平面理论已经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
它概述了汉语成
分单元的特点,以及显著的层次结构。
三平面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句法理论,认为句子的结
构由具有不同重要性的三层构成,即:内容平面、句式平面和话语平面。
内容平面主要包括意义层面,是传达有效信息的基本平面。
它描述了汉语句子的主谓
宾结构,主要涉及汉语中词汇之间的依赖关系和从句之间的从属关系。
由于汉语中的变形
比较少,该层结构较为有效,甚至被用来加强某些语句的论证能力。
句式平面涉及语句中的一些形式上的变异,一些形式上的变异在句式上表现为:句子
的顺序变动、词语形式变换、成分替换等。
这种类型的变异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以便
让人们更清楚,更加精准地表达真实的意思。
最后,话语平面是話語文化上的一种表現,是在对话中使用話語特殊性的嘗試。
它强
调句子的互动性:演讲者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描述它的想法和感受,表達句式结构的不通,以及小细节的渲染,将一条句子的本质充满了生活特色。
三平面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突破,重新审视汉语句子结构的形式,对
汉语表达有了很大的提升。
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汉语三平面结构,才能解决语言中出现的
很多问题,更好地让语言的表达更加自然,表现出语言的精妙之处,增强语言的生命力和
活力。
三个平面分析言语行为
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汉语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一'理论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法关系。
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
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
这种语序的差别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
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
最初这种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常常被使用的一系列理论,包括了沟通平面理论、定位平面理论和社会身份平面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组织行为和社会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在下文中,我将对这三个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应用进行综述。
沟通平面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文德尔·索尔特斯(Wendell Samet)于1966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沟通中往往会在两个或三个平面上进行交流,包括内容平面、语言学平面和生理学平面。
内容平面是指言辞和语言的意义,语言学平面是指词汇和语法结构,而生理学平面则涉及到沟通参与者的非语言行为,比如表情和肢体动作。
这三个平面相互联动,共同构成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语言行为。
沟通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学、非语言沟通、跨文化沟通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交环境中的沟通方式,并且提高人际交流的效果。
该理论的应用广泛,包括教育、管理和跨文化沟通等领域。
定位平面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拉维夫·杰纳尔(Ravi Iyer)于2005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根据自己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定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个定位可以基于个人的社会身份、地理位置、职业角色等多种因素。
定位平面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如何评估自己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定位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社会认同、权力关系、组织行为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选择。
该理论的应用领域包括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等。
社会身份平面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塔耶舍利柳克斯(Alexander Haslam)于2001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身份对其行为和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身份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个人特质、社会角色和群体关系等方面。
现汉语法"两个三角三个平面"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对语法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和动态、立体性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明显特征。
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许多语法问题仅在语法的层面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多视角地动态地对汉语语法进行观察和研究,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点课题。
在对这一热点课题的探讨中,人们提出了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语言学特色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其中,由胡裕树、张斌二位先生首先提出的“三个平面”学说和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学说最引人注目。
这两个学说具有相近的学术思路和一定的学术互补性,但是在概念内涵和研究观念等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别。
本文重点探讨“两个三角”学说,并把这一学说的有关内容同“三个平面”学说进行一些比较。
一、两个三角学说(一)两个三角学说的形成两个三角由小三角(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和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构成。
两个三角学说是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和中国当代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追求的基础上,由小三角逐渐发展到大三角而形成的。
1984年,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的研究特色时提出了语法研究有机地结合逻辑和修辞的问题,形成了小三角的雏形(《语法问题探讨集・序》)。
1986年在北京西山召开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他又提出语法研究除了意义和形式之外,还要注意语用价值的问题(1);他提交的论文《“NN地V”结构》(2),从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和语用价值等方面对“NN地V”这种格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1987年发表的《语修沟通管见》(3)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于某种语法现象,既要注意研究其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有关规律,也要注意研究其语用价值,借以深化认识。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小三角的形成。
1989年湖北省语言学会第5届年会上,邢先生作了关于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的学术专题讲座,在小三角的基础上引入了大三角,两个三角学说首次提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综述作者:刘意红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该文介绍了三个平面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评述了该语法理论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三个平面胡裕树综述上个世纪80年代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说的是用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的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
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一项新进展,它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
本文尝试对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进行一番梳理。
1、三个平面的形成以及发展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是在继承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和格语法等的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还受到符号学和现代语义学、语用学的一些影响,是一个博采众长,融合中西方先进理论的产物。
它的产生和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必须得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1981年,胡裕树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中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1982年胡裕树、张斌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句子分析漫谈》,三个平面的理论框架已大致形成。
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长篇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使这理论较为完整和丰满。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三个平面理论正式形成。
2、句法、语义、语用各自的含义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都是从结构关系出发的,也就是偏重于形式的。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
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内容)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
一个句子不仅在表层有着句法关系,而且在深层有着语义关系。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不同于词的词汇意义。
语法三个层面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一书里的首度论及到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较为系统的论述再到范晓、张豫峰等人的《语法理论纲要》的全面铺开,实现了由轮廓模糊到面目清晰再到走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可以说,三个平面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和形成起来,并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的语法研究理论。
自它诞生以后,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渐渐在中国大地的语法学界“根深叶茂”起来。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创立、发展是群体性思考的结晶三个平面理论虽然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但这种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事实上,发端于1955年7月至1956年3月之间的那场关于主宾语大讨论,已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尽管这次大讨论没能达成共识,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起码让大家意识到光从句法平面或光从语义平面去分析主宾语都是行不通的。
许多学者如张其春、张志公、周祖漠、陈望道、高名凯、胡明扬、胡附、文炼等都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应该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统一的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岑麒祥的观点更为超前、新颖,他认为在讨论主宾语问题时要对逻辑、语法、修辞加以区别,这可以说是三个平面的雏形。
而文炼、胡附在《谈宾语》(1955)一文中已触及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的相关问题。
朱德熙的《差一点》(1959)也涉及语用间题。
随后的60,70年代也偶有这方面的见地,如陆志韦的《试谈汉语语法学上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1961)。
所有这些无疑是构建三个平面理论大厦的奠基石。
三个平面理论自1981年提出后的头四年可谓其创立期。
这一时期由胡裕树打前锋,他针对语法学界历来研究的症结所在和汉语语法学发展之时代呼唤,首度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里就汉语的句子分析应如何确定语法关系时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此后,胡裕树(胡附)又与其长期密切合作的学术伙伴文炼相继或合作或各自发表系列文章把三个平面理论思想逐渐阐发开来。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平面理论及其应用一、平面理论的概述平面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语法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法分析应该从三个平面入手,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句法平面主要涉及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语义平面则主要关注句子的语义内容,包括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意义,而语用平面则主要关注句子在语言交流中的用途和功能。
这三个平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法系统。
二、平面理论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借助平面理论,我们可以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分析和归纳。
具体来说,平面理论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 句子结构分析:句法平面是语法分析的基础。
通过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现代汉语中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
例如,现代汉语中句子的基本结构为主语 + 谓语 + 宾语,其中主语和谓语为句法平面中的主谓平面,宾语为句法平面中的宾谓平面。
2. 语义分析:语义平面是语法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平面。
通过对句子的语义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句子的深层语义和语义关系。
例如,在句子“他吃饭”中,“他”是主语,“吃饭”是谓语,而“他”和“吃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主动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他”是动作的主语。
3. 语用分析:语用平面是语法分析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平面。
通过对句子在语言交流中的用途和功能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句子在实际语用中的用法和效果。
例如,在句子“他吃饭去了”中,“他”是主语,“吃饭”是谓语,而“去了”则是谓语动词,该句子在语言交流中的效果是表达了一个动作已经完成。
平面理论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持,它可以帮助语法研究者更好地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和规律。
语言学中三个平面理论的贡献直接成分分析法由于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句法关系,无法反映间接的隐性语义关系,因此不能作为句法分析的演绎起点,在语法研究中存在较大局限性。
三个平面的语言观及语言理论的出现,将句法、语义、语用同时归并为语法研究的范畴,是对这一局限的巨大突破,对于理解语法本质有着巨大的启发,从而具有巨大的贡献。
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直接成分分析法一、引言直接成分分析法(我国语法学界一般也称为“层次分析法”)在我国语言学界影响很大。
但是,这种分析法的局限也是明显的。
陆俭明、沈阳指出,它的主要局限是”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句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关系。
”陆丙甫也认为,“直接成分分析法只能反映直接的结构关系,无法反映间接而稳定的隐性语义关系”。
这里要强调的是,语义关系是句法结构的起点,直接成分分析法不能反映最基本的语义关系,因此不能作为句法分析的演绎起点。
二、三个平面的理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大作文章的所谓“向,格,配价”概念,都是语义范畴,可以说都是对层次分析法的突破。
事实上,也正是提倡层次分析法最得力的朱德熙先生本人,很早就提出了“隐性语法关系,潜主语,潜宾语”等关系;而所谓“隐性语法关系,潜主语,潜宾语”,其实就是“语义关系,施事,受事”。
特别是三个平面理论,系统强调了语义,语用平面的功能,是对偏重语法平面而无法反映语义关系,语用关系的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三个平面的理论中,把句法,语义,语用并列,认为三者都属于“语法”研究的范畴。
这就极大地提高并明确地确立了语义和语用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
它们把“隐性”的“潜”语法关系(因而也给人以从属性,第二性的印象)旗帜鲜明地,堂而皇之地引进语法研究,使之获得了独立的一席之地。
并且,把“句法”和“语法”加以区分,对于理解语法的本质,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把语义和语用看作是跟句法相对应的范畴,这就更突出了句法的形式方面。
(一)对三个平面间的关系的不同理解三个平面的理论积极推动了我国的语法研究。
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研究综述汉语语法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被提出和应用,被称为“三个平面理论”。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综述,并对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三个平面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唐纳德·唐纳特提出的,他认为语言需要在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才能全面把握其结构和功能。
这三个平面分别是语音平面、语法平面和语义平面。
语音平面是指语言的声音系统。
在汉语中,语音平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音节结构、音变规则和语音变异等。
例如,音节结构的研究可以探讨拼音系统中的音节构成,音变规则的研究可以解释汉语中声调的变化规律,语音变异的研究可以分析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
语法平面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则。
汉语语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句子成分的分类和句法关系的描述等。
例如,句子成分的分类可以把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进行划分,句法关系的描述可以研究动宾关系、主谓关系等。
语义平面是指语言的意义系统。
在汉语中,语义平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词义的描述和句义的分析等。
例如,词义的描述可以研究词汇的义项,句义的分析可以分析句子的语义结构和推理关系。
三个平面的研究互为补充,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规律。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
例如,在词法研究中,可以利用语音平面分析汉字的读音变异,从而揭示词汇的演变规律;在句法研究中,可以结合语义平面分析句子的语义关系,从而深入研究汉语的句法结构;在语义研究中,可以结合语音平面分析词义的演变,从而阐释汉语词义的多义性。
总之,三个平面理论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一种全面、多维的分析方法,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析汉语的语言结构和功能。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三个平面理论的应用,推动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
谈谈对三个平面理论的认识[摘要] 胡裕树在他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首次提到三个平面的思想。
此后,“三个平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术中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从综述角度探讨“三个平面”理论思想的构建及其在构词类型中的运用。
[关键词] 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1981年,胡裕树先生在其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首次提出了从三个平面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思想。
该教材在讨论汉语句子分析中明确指出,确定语法关系时,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这三种不同的语序就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平面。
1982年,胡附、文炼在其发表的论文《句子分析漫谈》中,阐述了汉语的语序、虚词、主语、独立成分、提示成分等,特别是在术语的使用上也采用“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分析。
可以看出三个平面的思想得到了认可。
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文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三个平面的语法思想,并且运用这一思想在文章中具体分析了一些汉语语法现象。
此后,“三个平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个平面学说的提出是国外语言学理论影响和国内汉语语法研究自身发展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很多新的语法理论陆续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如格语法、转换语法、功能语法、话语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理论、语境理论、语用学等,这些语言学理论不同程度地给汉语语法学界提供了借鉴作用,促使我国汉语语法学研究者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
与此同时,汉语语法研究自身的发展也推动着新的学术思想萌芽和产生。
如马建忠、黎锦熙建立的汉语传统语法的规范理论在分析问题时主要从意义出发,而忽略了形式上的印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科学性,但是,其重视意义分析、讲究事理关系这方面则是可取的,这一优点得到了现代从事汉语语法研究的学者们的认可,并加以发展。
而结构语法的描写理论由于较为忽视意义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主要作单一形式描写分析,7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冲击和质疑。
略谈现代汉语的三个平面理论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将汉语语法研究从句法、语法、语用这三个平面展开,这是现代汉语研究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
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一书里的首度论及到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较为系统的论述再到范晓、张豫峰等人的《语法理论纲要》的全面铺开,实现了由轮廓模糊到面目清晰再到走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可以说,三个平面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和形成起来,并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的语法研究理论。
自它诞生以后,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渐渐在中国大地的语法学界“根深叶茂”起来。
正式提出“三个平面”这一名称,并从理论上首次进行全面阐述的当推胡裕树、范晓合写的《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该文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提出“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汉语语法分析中,全面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一新的研究课题。
第二,分别对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研究的主要任务、对象、范围、方法等作了探讨,并对特别指出:语义平面要通过表层的句法关系,挖掘深层的语义关系;语用平面要在静态分析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
第三,阐述三个平面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第一个理解模式:两翼模式,并提出进行研究的几项原则意见。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初步形成。
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中词语与词语(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
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是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即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其次是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即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这种层次分析,要求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也就是要把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与间接成分以及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区别开来。
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都是从结构关系出发的,也就是偏重于形式的。
所谓“凭形态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就是句法平面进行语法分析的基本特点。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
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内容)之间也有一定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
人们分析一个句子,通过句法分析,可以找出句中词语在句法结构中分别充当什么成分,可以了解句子的层次结构,可以得出句型。
但析句并不到此为止。
如果不根据句法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了解句中的语义关系,即通过句法平面深入到语义平面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那么,还不算完成了析句任务。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不同于词的词汇意义。
词的词汇意义是词所具有的个别意义,是在词典中可以查找到的。
语义平面的“语义”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离开了句法结构,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
孤立的“张三”和“李四”,究竟是施事还是受事是没法说的,只有当它们与动词发生了关系、处在一定的句法结构中,才能知道。
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
句中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用的。
研究语用,也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相互间进行交际。
语法分析中的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写。
而语用偏重于讲表达的,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
例1中,“我”是主题,“读过《红楼梦》”是评论;
例2中,“《红楼梦》”是主题,“我读过”是评论。
作为主题,它表示和强调旧信息。
例1的主题,目的是强调旧信息“我”;例2的主题,
目的是强调旧信息“《红楼梦》”。
虽然两句都是主谓句,用的是同一些词语,语义结果也相同,但是,从表达上看,是不等价的。
由此可见,语法分析如果单讲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也还是不完善的,也还没有完成析句任务。
只有在句法分析、语义分析的同时,同步地进行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了语法分析的目的。
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多角度、多观点地观察和分析语句的构成情况,揭示了语句结构要素的多元性本质,使汉语语法分析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描写和功能解释相联系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也使现代汉语研究更加成熟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