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成品)
- 格式:doc
- 大小:143.19 KB
- 文档页数:22
大学生投毒事件心理问题凸显第一篇:大学生投毒事件心理问题凸显大学生投毒事件心理问题凸显2013年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据调查,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不和,经预谋将他用来做实验的剧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从实验室偷偷带出注入寝室饮水机水槽。
4月1日晨,黄洋因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又是一桩触目惊心的高校惨案,“黄洋事件”并不是第一件高校惨案。
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因铊中毒致残;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中毒事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是两名受害人的同学;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2010年,四川大学曾世杰因被人嫌人丑,杀一人,砍伤两人。
在一系列案件中最远的时隔近20年,这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新的忧虑,同时这也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并没有产生一个根木的变化。
一场悲剧,也许断送的只是几个年轻人和几个家庭的未来。
但是从根木上说,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新一代人才而对社会挑战时他们的承受能力。
所以,这不仅仅是个体问题,更是关系社会全局的问题。
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让“黄洋事件”能成为高校惨案的一个终点,不要再让这群高智商高学历的年轻人成为杀人狂魔。
第二篇:幼儿园投毒事件又发幼儿园投毒事件,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河北平山县两河乡两河村的两所幼儿园因生源问题产生矛盾,一家幼儿园园长用注射器将毒鼠强注射到酸奶中,派人将其和拼音本等物装在一起,于4月24日早晨放到了死亡女童所在幼儿园的上学路上,导致两女童误食死亡。
复旦投毒案素材汇编0320 1856是指2015年4月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遭他人投毒后的。
该案件发生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中,犯罪嫌疑人为被害人室友林森浩,[1]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2015年2月18日上午在一审,人林森浩犯故意罪被判,剥夺权利终身。
[2]社会评论媒体评论新华视点评论:复旦大学研究生遭投毒,警方基本认定其室友嫌疑。
这实在令人扼腕。
对法律没有应有的敬畏,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惜,缺乏足够的理性才会有如此行为。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任何理由在生命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再大,人也应有底线。
有外在知识无内在约束,教育应反思。
评论:培养人才,有知识更要有德性;大学教育,重学术更要重人格。
让学生懂得去爱,去尊重,去包容,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中国青年报评论:对于复旦大学生投毒的个案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和解读,并把板子都打到大学屁股上的评论,并不一定妥当。
首先,中国大学的学生这么多,发生一两件投毒案,从概率上来看很小。
其次,这些个案的主因,往往都是施害者的一时冲动或长期的心理扭曲所致,而非大学的教育和管理。
如把它当做一个典型案例,没完没了地报道、评论,搞得大家紧张兮兮,使得同学之间都要互相提防,就得不偿失了。
[18]专家评论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
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
此外,郑晓边建议,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提供危机干预,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方面的帮助。
[19]。
经|法|纵|览—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7期/3月(上)—123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法律分析艾志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2015年12月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杀害同宿舍同学黄洋一案通过一审,终审,死刑复核等多项法定程序后,法院最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林森浩死刑。
针对这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刑法学,法理学等法律角度对其展开分析。
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关键词校园投毒死刑判决法律分析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 1案情简介1.1投毒经过2013年3月31日,林森浩以取物为借口,取出其存放于实验室的、内装有剩余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原液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带离该室。
其后,林森浩携带上述物品回到421室,趁无人之机,将试剂瓶和注射器内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投入该室饮水机内后并将其丢弃。
2013年4月1日,黄洋在421室从该饮水机接水饮用后,出现呕吐等症状,即于当日中午到中山医院就诊。
1.2警方调查2013年4月11日,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
林森浩在此前,包括在接受公安人员调查询问时,始终未说出实情。
2013年4月12日零时许,公安机关确定林森浩有作案嫌疑并对其传唤后,林森浩才如实供述了其向421室饮水机投放二甲基亚硝胺的事实。
2013年4月12日,林森浩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2013年4月16日,黄洋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1.3正式逮捕2013年4月19日,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1.4提起公诉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检察院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某的公诉已被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
从复旦投毒案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摘要】复旦投毒案是近年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思和讨论。
本文通过分析该案件,探讨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现状与不足之处,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措施,并呼吁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文章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各方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落实思想教育工作,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通过这一事件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培养更加健康和积极向上的青年人才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环境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复旦投毒案、现状、影响、反思、不足、措施、健康和谐校园环境、重要性、社会关注、支持。
1. 引言1.1 案件背景介绍复旦投毒案是一起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该案件发生在复旦大学校园内。
据报道,一名大四学生在食堂内向同学投放了有害物质,导致多人受伤。
这起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引发了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刻反思。
这起案件的发生让人们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复旦投毒案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只有通过深入反思和加强措施,才能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培养出健康向上的社会人才。
1.2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信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10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与黄洋同宿舍)依法批准逮捕。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同学作案,琐事引发案件,近年类似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日,因生体不适住院,后来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经警方调查,锁定作案嫌疑人为黄洋同宿舍同学林某,并于4月25日将林某依法逮捕。
两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本是前途无量,却一个离我们而去,一个进入高墙!着实令人悲哀,愤怒与无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包括林某家人在内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因为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呜呼哀哉,一位应该救人于生死的高学历医务人员,本应认真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却因为一些琐事将同宿舍同学投毒杀害,着实让我无法理解,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却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些是多面人格!毒杀案因“特殊”引关注,但我们更应重视背后的普遍问题,因为近年来在学校中因琐事引发的血案有些数不胜数!1994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生了怪病,后经确诊为铊中毒,造成100%伤残,至今该案因缺少证据不能直接断定是其室友投毒,成为悬案。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写作佳苑05-26 0631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复旦投毒案的法律思考作者:赵俊峰杨远慧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5期摘要:高校大学生是现代化的担当,是祖国的未来之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
目前我国法治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高校乃是法治建设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更是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
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高校大学生犯罪事件令人触目惊心。
究竟是什么让美好的大学生活变得“刀光剑影”;是什么让高校大学生走上犯罪之路,而如何预防高校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由复旦大学投毒案所引发的思考,进而分析高校大学生的犯罪行为的现状特点。
通过深入剖析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法治观念;法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4-0271-01作者简介:赵俊峰(1992-),男,汉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法文化;杨远慧(1986-),男,侗族,湖北宣恩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一、案情回顾与反思(一)案情回顾通观“复旦投毒案”的内容,可以以案件的先后进行划分,分为案发、庭审、宣判三个阶段。
阶段一:案发。
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2010届医学研究生黄某因身体不适入院,后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在众多专家数次会诊无果后,警方进入调查。
4月11日,在其宿舍的饮水机内发现的有毒化合物引起警方的注意。
12日,其室友林某某被警方基本认定存在嫌疑。
16日下午,黄某逝世。
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林某某。
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人杀人罪批准逮捕林某某。
阶段二:庭审。
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立案受理。
11月27日,二中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
审理中,林某某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但辩称不是有意要杀人的,仅是“愚人节玩笑”。
阶段三:宣判。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二中院进行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林某某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从“复旦投毒案”剖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者:李慧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20期2013年4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宿舍投毒案,这起案件的发生带给了我们很多关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
本文结合这起案件,对这起案件的发生原因和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为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提供思路和建议。
2013年4月1日,一则高校宿舍投毒的微博转遍了全国,复旦大学一名在校研究因中毒入院。
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薄通报称,嫌疑人为同住一屋的舍友。
第二日,黄杨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而死亡。
在后来的调查中,经警方查明,林某投毒的动机是因为两人因生活上的琐事导致关系不和,故而心存不满,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近几年,此类大学校园案件不断发生。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根据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所作出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犯罪率在1956年,只占到整个社会犯罪率的1.1%;在文革期间这个数字有所上升,为2.8%;而在近几年,这个数据突然暴增,大学生的犯罪率占整个社会犯罪率的17%。
为什么大学生的犯罪率在这几年间大幅升高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与大学生的心里和心智特点以及家庭和学校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本文就以负担学生投毒案为例,来深刻解析这类在大学校园中发生的伤人、杀人事件,以及提出一些建议,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此案件高发的原因性格内向,悲观、自控力差。
嫌疑人林沐对自己的情绪状况也曾有过不满。
“周围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我的状况却像天气,反复无常——像个神经病。
”在复旦读研的第二个学期末,林沐发表日志,这么写道,“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喜言辞,不善言辞……我想,我是个有点悲观倾向的人。
复旦大学投毒案心理分析
不久前,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投毒案,把数十名学生重度中毒,众多评论家和用户纷
纷谴责这令人惊骇的案件。
令人惊讶的是,事件发生在一所著名的大学,深深揭示出社会
的这一现象。
社会的投毒案的发生源于许多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失衡。
一方面,一些人可能由于社会侵犯而产生了义正言辞的报复心态,他们理解自己在社会上存在
偏见,反感和被忽视,开始对他人进行报复,甚至对社会采取报复性行动。
另一方面,一
些年轻人可能由于社会压力过大而造成心理状态失衡,他们可能以投毒学校或其他人来发
泄自己的怨恨,因为他们拥有解决这种心理问题的技巧或强烈的报复冲动。
此外,角色模仿也是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在社会环境对学习,职场,家庭和社交等问题的高压型的氛围中,某些人可能会模仿身边的谁做的事情,尝试着想要
达到他们的梦想或追求利益,甚至是出于某种反抗。
同时,他们也有可能模仿别人,其中
可能包括犯罪行为,以社会最弱者作为自己发泄情绪的对象。
最后,社会中背景因素也是导致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国家
政策和社会制度可能会改变许多个人动机,当人们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他们会选择特
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中有一些是会做出犯罪的决定,甚至是把暴力带到公共场所。
总而言之,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发生说明了社会心理学失衡,角色模仿,以及社会因素
限制等问题。
了解有关因素背后的原因,有助于社会开展针对社会性犯罪的综合管理措施,从而更加有效的抑制和预防类似的犯罪活动。
近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称,在投毒案中的2010级学生黄洋在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
经过警方调查发现,黄洋中毒,是由于在寝室喝了含有有毒化合物的饮用水。
通过调查,警方迅速确定了犯罪嫌疑人林某。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近几年来,在学校,同学之间倒面相戈的事件越来越多。
除了轰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在同一天,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发生了一场命案,同样是在校的2010级学生,其中学生袁某在宿舍内玩电脑,遇同宿舍蒋某,回宿舍因未带钥匙,而敲门,但袁某却未及时开门,为此两人发生口角,并发生肢体冲突,冲突过程中,袁某拿起书桌上的水果刀捅到蒋某的胸部,随即蒋某送医院救治,但抢救无效身亡。
早年间的马家爵事件还在我们的脑中挥之不去,现在却又接二连三的发生这类在大学室友之间的恶性事件,对于这频繁发生的事件,我们应当做一深深的反思。
为什么同室友之间能够如此的残冷呢?他们之间不存在感情吗?就算是在浅,再淡的感情,也不能够做出违背道德,伤害他人的事情……从以上的事件中,我深深地受到震撼,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对于基本的事件及判断,能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已经能够对不正确的事情,危害社会的行为进行判别,但最终却仍是做出令人心痛,令他们自己懊悔的事情。
从多方面来看,这类事件发生主要可以从内外因两个方面来看:就外因来说,就是宿舍成员之间的卫生习惯于生活作息时间不符,在宿舍中的某些人的行为习惯不正确,生活作风不良,都会为宿舍成员之间关系的好坏埋下伏笔。
就比如说,如果室友之间的生活习惯相差过大,就会导致各自内心的不满,看对方部顺眼,以致舍友之间的矛盾慢慢积涨;在或者就是室友之间生活作息时间相差过大,导致互相影响休息,就会造成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些外部因素都是室友之间发生矛盾的辅助因素。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写作模拟题: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2.26)【背景】2013年4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目前林某已被警方刑拘。
校园投毒案确实是中国高校时隐时现的一道暗伤:1995年5月、1997年5月,清华、北大先后发生了两起学生铊盐中毒案件。
除涉嫌人为作案外,铊盐未按剧毒品管理是重要原因。
其中,清华女生朱令,终身致残,而此案至今未破。
我们还会想起2004年的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以及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清华投毒案的毒品来源不明,北京大学投毒案的毒品来源于学校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投毒案的毒品来自网上。
除了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之外,一些天之骄子为了一些琐事做出如此极端的举动,此类案件频发,到底原因何在,值得反思。
今年1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针对大学生寝室关系,在华中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做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
记者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寝室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性格、生活习惯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当问题出现时,多数学生会选择跟室友“冷战”。
【标准表述】【影响】在4月19日之前的时间里,尽管上海警方称复旦投毒案件仍在调查之中,作案动机并未对外披露。
热帖网友们仍然纷纷发挥想象,扮演着现实版的“福尔摩斯”,通过只言片语“饶有趣味”地寻找着林某投毒的作案动机,“嫉妒说”,“误杀说”,“情杀说”相继出现。
报网互动,读者第一时间介入新闻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疑遭室友投毒的事件,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
针对这一热议的话题,“文汇报”微博及时组织“微互动”,并展开网络投票调查。
“微互动”仅仅1小时,就有1000名网友参加投票,转发超过600人次,评论近100条。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摘要: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复旦投毒案震惊了整个社会,这件事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谁酿成了这场悲剧!他人的生命应是既神圣又要受到我们尊重的。
为什么生命又得不到保护,得不到尊重,屡遭践踏。
本文就复旦大学投毒案展开,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投毒心理扭曲正确发泄尊重生命一、案件背景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二、高校杀害同学案件举例朱令铊中毒案,清华才女大学生朱令于1994年12月11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演出之后,于次日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此案至今未破。
2004年在马加爵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学生发生口角致室友死亡。
从复旦投毒案看新闻导向对社会行为的心理暗示天祥宋瑞复旦投毒案已经开审,被告人在法庭上自述犯罪动机是“愚人节”整人,加之以前新闻报道中清华投毒案未破也令他产生了或许可以避罪的侥幸想法,听起来很天方夜谭。
从被告人在警方拘押期间的供述看,事情的基本源起是被告人和受害者之间存在一系列人际关系上的矛盾,不得不说罗列的那些问题太过琐碎,琐碎到让人觉得不是事,因此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接受这种愚人节开玩笑杀人的结论。
人际交往属于社会行为的范畴,是什么让一个人从细小冲突的委屈情绪酝酿发酵到谋杀的仇恨扭曲心理?人是社会动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好的生活就是在好的地方与好的其他人组合在一起,成为好人的部分前提,至少是要依赖那些一起在社会中生括的人的互相影响,环境教育人环境改造人。
社会心理学中常提到“群体无意识”的概念,说的是人的潜意识被外界激活产生的种种可能结果,人性中的逐利性、投机性对个人社会行为的干扰。
犯罪嫌疑人林某,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精英阶层的存在。
这类人通常都具有高傲的人格,对人际矛盾是相对敏感的,简单说就是不甘于人下不愿意吃亏的性格。
普通人一般对这类精英很难触动,在同一平台上的其他人则不同,存在相互较劲的对等条件。
他们之间的细小人际冲突,彼此都不太容易释怀,在时间作用下产生所谓的“积怨”,一旦受到外界刺激,积怨上升到仇恨的程度,悲剧或不能免;中国有句老话叫“煽阴风点鬼火”,说的就是一种无良语境对个人乃至社会群体的负面心理暗示,很多时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个人悲剧和社会事件。
复旦投毒案就是这么一个负面例子。
犯罪过程很直接,犯罪嫌疑人林某和被害人黄某是同一个宿舍,两人性格上存在不同,一系列性格引发的生活交往矛盾造成林某对黄某的不满,在愚人节这天往饮水机中投毒报复,黄某中毒后抢救无效死亡,林某身陷囹圄。
在法庭上,林某特别交代,是看了有关新闻中,清华大学投毒案的各类信息,受到蛊惑,认为可以降低犯罪风险,遂有样学样的用同一种毒物实施犯罪。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 ——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 I 摘要
网络舆论,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用来批判、评价时事等等的一种方式。在网络上实施的公众舆论,整个社会已经对它的现状和冲击力开始进行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需要指出的是,其舆论具有的影响力有它积极影响的同时,当然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然而,对于负面的效应,我们就要采取对应的措施,让其舆论的危害性降到最小。在当前的新兴媒体下,出现了大量公众议题,这些公众议题就变成了用来召集公众意愿、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平台。因为有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价值观取向、传媒行业市场的竞争、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个人或群体的认知偏见以及国际舆论斗争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于网络舆论的作用机制现在还并不够完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网络舆论影响力积极影响的发挥。通过分析“复旦投毒”案发展进程中的中的网络舆论,剖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论 影响力 分析 复旦投毒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used as a criticism, a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and so on.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the whole society to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act to the strong concern and discussion.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has the influence has its positive influence at the same time, of course, had a negative effect.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positive side, give full play to its supposed to function;However,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we will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dangers of public opinion.Under the current new media,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issues, the public issues becomes used to summon the public will, important platform of expressing personal opinions.Because of the values orientation of network media practitioners, media industry market competition, social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international opinion struggle, and now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II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1.网络舆论综述 ................................................................................. 1 1.1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 ......................................... 1 1.1.1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界定 ................................... 1 1.1.2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特征 .......................................... 2 2.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 ............................................................. 3 2.1 复旦投毒案事件回顾 ......................................................... 3 2.2 复旦投毒案中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 ................................. 3 2.2.1 网络舆论的特征 ...................................................... 3 2.2.2 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以下: .............. 4 2.2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 .......................................................... 5 2.2.1帮助政府考察民情 ................................................... 5 2.2.2有利于给予公众知情权 ........................................... 6 2.2.3利于更多公众的参与 ............................................... 6 2.2.4 有利于增大社会监督 .............................................. 6 2.4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力 ..................................................... 6 2.4.1散播谣言误导民众 .................................................. 7 2.4.2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衡 .............................................. 7 3.如何应对网络舆论 ......................................................................... 9 IV
3.1网络舆论出现这种负面影响的原因 .................................. 9 3.1.1网民群体意识的自我膨胀 ....................................... 9 3.1.2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的 .......................................... 9 3.1.3网络舆论主体道德责任感缺失 ............................ 10 3.2网络舆论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 11 3.3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及措施 ........................................ 11 3.3.1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 ............................... 11 3.3.2加强网络舆论主体的道德建设 ............................ 12 3.3.3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督 ............................... 14 结 语 ................................................................................................ 15 参考文献 .......................................................................................... 16 致 谢 ................................................................................................ 17 1
1.网络舆论综述 所谓的网络舆论,就是除了我们以前了解的舆论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如:微博、论坛等,讨论、表达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或者近期的热点话题。由于现在网络的大范围使用,还有其功能的飞速发展等等原因,网络舆论一旦发生,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就会特别大,对涉及的人、事的影响也会很大。所以,它唯一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散播特点也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1.1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 1.1.1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界定 网络舆论影响力,这个定义是在网络文化和新媒体被认知了的同时出现的。究竟什么是网络舆论影响力,或者说如何界定它,现在都没有一个一致的明确的观点或概念。接下来本文讨论的网络舆论影响力,主要是指借助各种传播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等,网络媒体向网民传递出他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然后可以得到一些数据,即网民和网络媒体在社会认知、判断或者决策上到底有多少一致观点和看法的力度。故网络舆论的实质还是网络媒体通过一些网络传播方式对民众和社会产生影响的力度。 网络舆论影响力也有它独特的表现内容:网民的忠诚度及粘着性与哪个贴吧或者博客的人气指数。网民获取了网络媒体发布的网络内容,获得一些相关信息,在情感上得到了一些满足,这样就可以让网民对网络媒体保持一定的忠诚度。要想知道有没有网络媒体影响力,就要看有没有得到网民的关注,还有网民接收到信息后有没有转变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