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6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482.50 KB
- 文档页数:6
成都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第I卷注意: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我国六省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四种农作物秸秆占本省区秸秆总量的比重,读图回答1~2题。
1.图例中①、②、③、④依次表示的是A.水稻、棉花、小麦、油菜 B.棉花、油菜、水稻、小麦C.油菜、小麦、棉花、水稻 D.小麦、水稻、油菜、棉花2.下列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符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是A.秸秆——燃烧——能源 C.秸秆——沼气池——能源和肥料B.秸秆——原料——造纸 D.秸秆——原料——手工编织产品图2为我国某地区1985年和2000年城市、交通图,读图回答3~4题。
3.由图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城市数量增多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增多 D.城市人口比重提高4.影响该地区西部交通线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地形崎岖 B.暴雨频发 C.冻土广布 D.矿产稀少地理学中,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平衡。
图3为我国1980年至2005年能源生产(左图)和消费(右图)重心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1980年至2005年我国A.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大致一致B.能源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在空间分布上完全一致C.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由北方地区移到南方地区D.能源生产重心东西向的变化小于能源消费重心的变化6.1980年至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东部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开发B.东北、华北地区油气和煤炭资源的开发C.西南、西北地区油气和水能资源的开发D.东南部沿海地区核能、风能等能源的开发图4为欧洲南部波河流域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5中,能正确表示波河年径流量变化的是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8.波河流域没有大面积种植水稻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平原面积小 B.热量条件差 C.雨热不同期 D.土壤贫瘠图6为某半岛沿不同纬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9~10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二零二零—二零二壹全高三高考备考质量诊断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境内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突出表现,是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并注入新内涵。
这与北方民族政权的环伺紧逼,以致宋朝一再面临存亡继绝的现实威胁息息相关。
而新儒学的形成与确立,那么构成其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
宋儒强调“四夷不服,中国不尊〞〔欧阳修:本论〕,以期“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胡:春秋传序〕,确立民族自信,力图夷不乱华,进而用夏变夷,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
推及与诸民族政权的外交关系上,宋朝在HY事失利委曲求和时,宁可承受交纳巨额岁币的苛刻条件,而回绝沿用中原汉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
这一民族主义基调在各个文化领域都有不同凡响的回声,而南宋远比北宋高亢。
春秋学因发挥“尊王攘夷〞大义而再度跃居显学,士大夫论兵也成为风气,不啻是民族主义主旋律在经学与HY事学上的反映。
诗词散文等主流文学,都有由爱国主义基色构成的绵延不绝的作品,“表白了他们这种久而不变、隐而未申的爱国心〞〔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这种民族主义也融入民文艺的叙事性作品。
在宋学鼓吹下,民族大义逐渐成为全民一共识,“尽忠报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已是上至将相下至士庶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
民族主义自觉并不限于宋朝汉族政权内部。
在大宋史视野下,契丹、HY项、女真、蒙古等与宋并峙的民族政权,一方面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另一方面却自觉坚持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
金亡之际,金朝将帅履践“金国大臣,惟当金国境内死〞〔金史〕的信念,回绝失节降敌,也印证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民族气节的接纳与认同。
今人在重新评价民族战争与统一大业的复杂关系时,自应秉持民族平等的价值观。
对大宋史时段所有民族战争,一方面既要放在历史条件下评断每次战争各方的是非曲直,另一方面也应从中华民族通过长期冲突与交融方始形成的历史大趋势中去评判。
课时作业(十五)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四川省诊断性考试]当18世纪末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享用“跨越大陆的一杯茶”时,他从中获得四大洲的能量。
这杯茶包括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夫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糖。
它们当时在英国的普及( )A.加速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B.使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C.推广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D.缩小了社会阶层间的差异2.[山西省模拟]1835年,托克维尔评论曼彻斯特时说: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成了野蛮人。
托克维尔评论体现了( )A.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B.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C.文明转型的双重影响D.人性的力量和伟大3.[四川省内江市高三模拟考试]1861年,代议制理论集大成者,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密尔出版《代议制政府》指出,“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主权或作为最后手段的最高支配权力居于社会整个集体的那种政府。
”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下层主张自由主义思想B.欧美国家普遍实现了代议制C.西方民主仍包含专制的现状D.工业革命促进西方社会变化4.[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检测]下表为英国棉纺织厂工人性别、年龄分类比例表,该表信息可以说明,当时英国(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棉纺织业持续高速发展C.资本家的贪婪和冷酷D.儿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5.[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一联]19世纪早期,随着伦敦人口的增加,出现伦敦东区(工业区,以工人阶级和小商小贩为主)和伦敦西区(英国上流社会聚居区、各种高档购物商店、剧院所在地)的城市分化。
这主要是由于( )A.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B.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的形成C.英国议会选举分区投票制度D.工业革命提高人们精神追求6.[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月]19世纪中叶的英国出现了这样的图景:新鲜的鱼取代了猪蹄成为劳工阶层廉价的晚餐;从伦敦到南部海滨度假地的一日游成了穷人的日常。
成都市高2013级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数学(文史类)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第Ⅰ卷㊀(选择题㊀共50分)一㊁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C ;㊀2.D ;㊀3.A ;㊀4.B ;㊀5.C ;㊀6.B ;㊀7.A ;㊀8.D ;㊀9.B ;㊀10.A.第Ⅱ卷㊀(非选择题㊀共100分)二㊁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1.12;㊀12.1;㊀13.3+22;㊀14.5;㊀15.②③④.三㊁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16.解:(Ⅰ)f x ()=3s i n 2x +s i n2x +π2æèçöø÷+3=3s i n 2x +c o s 2x +3=2s i n2x +π6æèçöø÷+3. 3分由2k π-π2ɤ2x +π6ɤ2k π+π2(k ɪZ ),得k π-π3ɤx ɤk π+π6(k ɪZ ).ʑ函数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k π-π3,k π+π6éëêêùûúúk ɪZ (). 6分(Ⅱ)由(Ⅰ),f A ()=1+3,即s i n2A +π6æèçöø÷=12.由0<A <π⇒π6<2A +π6<13π6.ʑ2A +π6=5π6,即A =π3. 8分ȵs i n B =2s i n C ,ʑb =2c .10分ȵa 2=b 2+c 2-2b c c o s A ,ʑb =23. 12分17.解:(Ⅰ)由已知,在三棱台D E F -A B C 中,A B =2D E ,ʑD E A B =E F B C =F D C A =12.)页4共(页1第案答)文(题试考 诊三 学数ȵG,H分别为A C,B C的中点,ʑA BʊG H,E FʊB H,E F=B H.ʑB EʊH F.ȵA B⊄平面G H F,B E⊄平面G H F,㊀G H⊂平面G H F,H F⊂平面G H F,ʑA Bʊ平面G H F,B Eʊ平面G H F. 3分又A BɘB E=B,A B,B E⊂平面A B E D.ʑ平面A B E Dʊ平面G H F. 6分(Ⅱ)设棱锥F-A B H G的体积为V.ȵV=13S梯形A B H G F C,S梯形A B H G=SәA B C-SәG H C,B C=C F=12A B=1,ʑS梯形A B H G=SәA B C-SәG H C=12ˑ1ˑ3-12ˑ12ˑ32=338.10分ʑV=13S梯形A B H G F C=13ˑ338ˑ1=38. 12分18.解:(Ⅰ)用A表示 从这20名参加测试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一名,抽到语言表达能力优秀或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学生 .()名.ȵ语言表达能力优秀或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学生共有6+nʑP A()=6+n20=25,解得n=2.ʑm=4. 6分(Ⅱ)用B表示 从参加测试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学生中任意抽取2名,其中至少有一名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学生 .ȵ从参加测试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学生中任意抽取2名有36种情况,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学生的情况有15种, 10分ʑP B()=1-1536=712. 12分19.解:(Ⅰ)ȵ3S n+a n-3=0, ①ʑ当n=1时,3S1+a1-3=0,a1=34.又当nȡ2,nɪN∗时,3S n-1+a n-1-3=0, ②由①-②,得3a n+a n-a n-1=0,即a n=14a n-1.ʑ数列a n{}是以34为首项,14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4分)页4共(页2第案答)文(题试考 诊三 学数ʑa n =34ˑ14æèçöø÷n -1=34n n ɪN ∗(). 6分(Ⅱ)由已知及(Ⅰ),得1-S n +1=13a n +1=14n +1.ʑb n =12l o g 214n +1=12l o g 22-2n +2()=-n -1. 8分ʑ1b n b n +1=1n +1()n +2()=1n +1-1n +2. 10分ʑT n =12-13æèçöø÷+13-14æèçöø÷+ +1n +1-1n +2æèçöø÷=12-1n +2=n 2n +4. 12分20.解:(Ⅰ)ȵ抛物线C :y 2=2px p >0()的焦点为p 2,0æèçöø÷, 2分ʑ直线l :x =p2.ʑMN =2p =4.4分ʑ抛物线C 的方程为y 2=4x .5分(Ⅱ)易知直线l 1,l 2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设直线l 1的斜率为k ,A x 1,y 1(),B x 2,y 2().则直线l 1的方程为y =k x -1(),P x 1+x 22,y 1+y 22æèçöø÷.由y 2=4x y =k x -1(){消去y ,得k 2x 2-2k 2+4()x +k 2=0.Δ=2k 2+4()2-4k 4=16k 2+16>0.ʑx 1+x 2=2+4k 2,y 1+y 2=k x 1+x 2-2()=4k .ʑP 1+2k 2,2k æèçöø÷.同理可得Q 1+2k 2,-2k (). 9分当k =1或-1时,直线P Q 的方程为x =3;当k ʂ1且k ʂ-1时,直线P Q 的斜率为k1-k 2.ʑ直线P Q 的方程为y +2k =k 1-k2x -1-2k 2(),即k 2-1()y +x -3()k =0.ʑ直线P Q 过定点R ,其坐标为3,0().综上所述,直线P Q 过定点R 3,0().13分)页4共(页3第案答)文(题试考 诊三 学数21.解:(Ⅰ)f ᶄx ()=e x x 2+a +2()x -a -3[]=e xx -1()x +a +3(). 2分①当a =-4时,ȵf ᶄx ()=e xx -1()2ȡ0,ʑf x ()在R 上单调递增.②当a >-4时,由f ᶄx ()>0,解得x <-a -3或x >1.ʑf x ()在-ɕ,-a -3(),1,+ɕ()上单调递增;由f ᶄx ()<0,解得-a -3<x <1.㊀ʑf x ()在-a -3,1()上单调递减.③当a <-4时,由f ᶄx ()>0,解得x >-a -3或x <1.ʑf x ()在-ɕ,1(),-a -3,+ɕ()上单调递增.由f ᶄx ()<0,解得1<x <-a -3.㊀ʑf x ()在1,-a -3()上单调递减.综上所述,当a =-4时,f x ()在R 上单调递增;当a >-4时,f x ()在-ɕ,-a -3(),1,+ɕ()上单调递增;在-a -3,1()上单调递减;当a <-4时,f x ()在-ɕ,1(),-a -3,+ɕ()上单调递增;在1,-a -3()上单调递减.7分(Ⅱ)ȵx ɪ0,1[],由(Ⅰ),可知①当a ɤ-4时,f x ()在x ɪ0,1[]上单调递增.ȵ函数f x ()的图象恒在直线y =e 的上方,ʑf x ()m i n =f 0()=-2a -3>e ,解得a <-32-e2.而-32-e2>-4,ʑa ɤ-4.②当-4<a <-3时,0<-a -3<1.ʑf x ()在0,-a -3()上单调递增,在-a -3,1()上单调递减.ȵ函数f x ()的图象恒在直线y =e 的上方,ʑf 0()=-2a -3>e f 1()=-a -2()e >e{,而-32-e2>-3,解得-4<a <-3.③当a ȡ-3时,f x ()在x ɪ0,1[]上单调递减.ȵ函数f x ()的图象恒在直线y =e 的上方,ʑf x ()m i n =f 1()=-a -2()e >e ,无解.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ɕ,-3(). 14分)页4共(页4第案答)文(题试考 诊三 学数。
题型九家国情怀1.(湖北省八市2019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
”这说明宗法制旨在()A.强化专制集权B.巩固宗族团结C.稳定统治秩序D.维护社会和谐2.(2019河南高考诊断A卷)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3.(2019宁夏银川一模)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材料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是()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4.(2019四川成都一模,)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
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
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5.(四川省资阳市高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
这一变化()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6.(2019福建厦门一模)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
这一理念旨在()A.促进社会大众觉醒B.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C.宣传实业救国思想D.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7.(2019广东深圳一模)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
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期十月阶段检测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1.下表为不同古籍中关于大禹时期“万国”的描述,据表可知,大禹时期(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春秋·《左传》(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战国·《庄子》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西汉·《战国策》A.分封制度盛行B.内外服制确立C.打破禅让传统D.王权初步形成2.秦郡置“守”“尉”分掌民政、军事之权。
到西汉末期,就出现“守”“尉”互兼的事例。
东汉时期大部分郡都废“尉”而并其职于“守”。
这一变化(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C.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D.体现了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3.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
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
隋炀帝的做法( )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4.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显庆姓氏录》,规定只要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
这是由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姓、287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364家。
此举旨在( )A.强化中央权威B.巩固统治基础C.推进科举改革D.平衡派别利益5.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
据此推测,当时(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6.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
《辽史·太祖纪》也曾载“太祖……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
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统治思想的异变C.政权更迭的频繁D.经济结构的变化7.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
成都市2021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方志大家族里,小而美的村志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村志是以村为单位,全面记述其自然环境、社会面貌的资料性著述,是别具特色的记述体裁,生动体现了乡村发展历史和村落文化丰富内涵。
村志编纂具有悠久历史,学界一般认为正式意义上第一部村志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村志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地区的村志开始编纂。
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村志编纂兴起。
20世纪80年代,《山城子村志》《常青村志》《大路村志》等多部村志得以编纂、出版;90年代,村志编纂持续发展,数量大幅增长,质量跨越提升;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地地方志工作部门要积极“指导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和村庄(社区)编修地方志”,并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村志编纂发展迅猛。
村志虽小,“五脏俱全”。
它全面记述了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可谓是“乡村价值”全方位、多角度的承载者、展示者。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村志就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果实,既为我们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像,也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以其丰富的编纂成果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深远意义。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生物试题(2017.9)本试卷分为第I 卷和第II 卷两部分,共10页,第I 卷为第1页至第9页,第II 卷为第9页至第10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第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I 卷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第I 卷(选择题60分)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21-40题每题2分)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有核糖体,无叶绿体B.酵母菌有细胞核,无叶绿体C.水绵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D.蓝藻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2.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A.都含有20种氨基酸B.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C.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D.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3.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最基本生命系统中,H 2O 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B.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 2O 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 2O 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D.H 2O 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CO 2还原成(CH 2O)4.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5.右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 和b 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的识别与①有密切关系B.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运动速度C.a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D.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向是II→I6.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ATP过程所需的酶与酶1不同B.丙物质为腺苷,丁可用于某些脂质的合成C.乙中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需要经过图示的整个过程7.右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广东省汕头市期末考试]唐代科举制分常举与制举。
常举定期举行,其进士科“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制举即皇帝为破格启用人才随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及第者往往迅速跻身于高官行列,以至于原有大官僚提出“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后来制举不再开科。
这说明唐代() A.科举制冲击了世族门阀势力B.制举破坏了公平公正原则C.官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D.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2.[2023·安徽省滁州市期末考试]在某种选官制度下,父祖是知识分子的子孙在家庭中即可接受古典的基本教养,可以节省学费十之七八;一般中下层人民或每日为糊口而营役的人们则要利用余暇发奋求学,实在不是专业读书人的对手。
材料表明该选官制度()A.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B.给予了所有人平等机会C.体现了贵族政治的弊端D.提供了机会但存在不公3.唐代通过科举者,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
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这反映出唐朝选官() 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B.以科举考试为主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D.加强了中央集权4.[2023·辽宁省锦州市期末考试]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一稿,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因此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
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在于()A.强化了君主的决策权B.提高了门下省的地位C.扩大了官员的自主权D.提升了政策的合理度5.[2023·济宁市高三4月模拟]唐代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
高宗以后,李义府等为了任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
成都市高2013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I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注:“服”即“服侍天子也一)据此推断,西周时直辖“甸服”之地的是A.周天子 B.诸侯王 C.卿大夫 D.士25.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
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26.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
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
这反映出唐代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丹的官场陋习依旧c.士子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27.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 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 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28.南宋理宗对朱熹的儿子说:“卿先卿《四书》注解,有补于治道,朕读之不释手,恨不能与之同时。
’’宋理宗此言,主要是基于《四书章句集注》A.通过儒学神秘化以尊崇君权 B.宣扬了“天理纲常”的永恒性C.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命题素材 D,恢复了孔孟儒学的正宗地位29.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晚清“西学东渐”中常见的现象。
下列著作中,最能体现该现象的是 A.《四洲志》 B.《天演论》 c.《孔子改制考》 D.《文学革命论》30. 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C.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 D.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31.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
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
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 位将军。
这反映出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B.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C.中国采取对苏“一边倒”外交 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32.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
贯穿图6的主题是A.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 B.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 D.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33.有学者指出,“罗马人”是一个法律概念。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人”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其核心标准依然是A.是否拥有共同的血缘 B-是否具有自由人身份C.是否属于奴隶主阶层 D.是否获得罗马公民权34.据估计,16世纪,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
大约同时期的中国,地主雇工经营所得收入不足以超过地租收入,甚至不如地租收益。
较之于中国,当时的英国更易于A.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 B.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C.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 D.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35.法国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在发表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宣言书中写道:法兰西文学至少应和意大利文学并驾齐驱,可以用法语创作堪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媲美的法兰西诗歌。
据此可知,七星诗社的主要成员应属于A.人文主义者 B.启蒙思想家 c.浪漫主义诗人 D.现实主义作家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
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荚等著《民闽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特点,分析说明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
(15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老师在进行《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较量”作为本课教学的价值立意,尝试引导学生就“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展开史学争鸣。
请以“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为视角,结合史实,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该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请考生在第44、45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傲答,如果多傲,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耳题号后的方框涂黑.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督察院十三道御史分道出京,巡查地方官吏,称为巡按御史。
洪武十年(1377 年),朱元璋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此为御史巡按之始。
“御史巡按岁一更代,正以防上下稔情之故。
”巡按御史身仅七品之官,监察对象却是地方上布政使、按察使等二、三品大员。
巡按对地方府州县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职能较前代更全面。
巡按出巡,“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巡按御史虽为督察院属官,但“凡差御吏出巡,并追问、审理等事,督察院具事目,请旨点差,回京之日,不需经由本院,径赴御前复命。
”从它诞生之日起,巡按的实际地位就不断上升,直至超越三司。
巡按以贱履贵,常有压制地方、作威作福之事,甚至随意凌辱、责打地方守令。
——摘编自吴宗国主鳊《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主要特点。
(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影响。
(9分)45.(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为道德的延伸,参政是道德精英——儒生、君子的特权;所以当20世纪初引进西方新政治体制势在必行时,在未经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分子中,“共和”显然比“民主”更有市场……1900年后,新一代知识分子出现了,这些受新式教育培育出来的新青年,不再属于绅士阶层。
在他们看来,推翻帝制之后仍然由绅士阶层垄断政治和文化是不可接受的。
故当民初共和政治面临危机之时,新知识分子立即发起批判绅士阶层和儒家伦理的新文化运动,从此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主角。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1)材料中所说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有何特点?(9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民初共和危机以来,“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影响。
(6分)成都市高2013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I卷(140分)24.A 25.B 26.D 27.C28.B 29.C 30.D 31.D 32.B 33.D 34.B 35.A第Ⅱ卷(1 60分)40.(25分)(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
(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白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2)特点: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将纪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原因:①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
②是辛亥革命与中共事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
辛亥革命与中共的奋斗目标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③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可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下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可以将辛亥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鼓舞民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气,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每点3分,其中概括原因1分,说明2分。
共9分)41.(12分)评分说明:示例1:赞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英国打败了封建化的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经济、思想和外交上都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城市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推动中国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传统的“华夷秩序”被打破,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
(若答出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轩编著的《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化方案,亦可酌情给分)示例2:鸦片战争并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表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没有产生;专制王朝固守传统制度,没有进行政治变革;传统的华夷秩序虽受冲击,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华夷观依旧;林则徐、魏源等新思潮倡导者仍然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才标志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
示例3:鸦片战争虽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因素受到冲击、近代化因素在增长;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表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
鸦片战争从多方面冲击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战后中国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长:中国社会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IL,使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受到挑战;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设立、传教士来华,加速了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挑战;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虽未开始近代化,但传统因素的消解、近代化因素的成长,为后来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