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器与茶文化的交融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紫砂“僧帽壶”的象征意义作者:吴群祥来源:《江苏陶瓷》2017年第06期摘要紫砂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海纳百川,胸怀开阔,从来不走极端。
无论是道家的信徒,还是儒家的弟子;抑或是还俗的居士,出家的僧人,都可以融入壶器的设计中,使世人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与精神家园,紫砂“僧帽壶”就是一款佛家文化与紫砂文化相融的产物。
关键词紫砂;僧帽壶;象征意义紫砂壶得天独厚,应运而生,是一种文化含量极高的艺术品。
它把日常生活中的茶具与艺术相结合,紫砂文化的根深扎于民间,远至古老的“阴阳观”、“五行说”,近至“中国梦”,都能与紫砂壶绝妙地契合。
自从明代以来,紫砂壶一直受到天下茶客的喜爱,尤其表现在文人雅士亲自参与紫砂壶的设计。
紫砂壶与佛家的姻缘可以说由来已久,我国有案可稽的第一把紫砂“树瘿壶”就是佛家思想与紫砂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许多高僧认为“吃茶去”是与佛靠近的路径之一,赵朴初先生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这里的“吃茶去”看似一句简单的大白话,其实是禅语,无论你多忙,无论你多么忧伤,一句“吃茶去”便暗示你该放下了。
紫砂“僧帽壶”就是一款以佛家器物为造型的壶器,展示出佛家僧帽的形状与思想内涵(见图1)。
1 紫砂“僧帽壶”的造型紫砂“僧帽壶”由精细坚实的紫砂泥制作而成,形制淳朴、古雅。
因壶体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棱角突起,线条流畅,鸭嘴形流,口盖紧密,分毫不差,结构严谨。
紫砂“僧帽壶”的造型酷似僧帽,此壶壶身作六角形的僧帽,从壶盖开始,整个壶分为六等分。
壶冠分五瓣莲花,而第六瓣则改为流。
平带形的把手在壶流的对面,壶把的上弯有一按指位。
此外,紫砂“僧帽壶”还具有束颈、鼓腹、圈足等特点,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2 紫砂“僧帽壶”的象征意义紫砂艺术中的佛学思想源自生活的隐喻,紫砂“僧帽壶”以僧帽为造型,这种紫砂与佛家的结合最为直观,但其象征意义却是十分含蓄的。
中国茶道四美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视作中国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方式。
中国茶道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以至于茶道四美这个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茶道四美包括器美、茶美、水美和茶人美。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介绍中国茶道四美的内涵和意义。
1. 器美中国传统茶具以其精致的工艺和优美的形态,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
茶具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紫砂壶。
紫砂壶源于江苏宜兴,它既具有实用的功能,又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
紫砂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使用特殊的紫砂泥制成,泥质细腻坚实,能保留茶汤的温度和香气。
此外,还有茶盘、茶杯、水壶等茶具,它们都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工艺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些茶具通过其典雅的外观和独特的工艺,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到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茶美中国茶道四美中的茶美,是指茶叶本身所具备的美感和品质。
中国茶叶以其种类繁多,口感丰富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和白茶等。
绿茶清香爽口,红茶浓郁醇厚,乌龙茶香气四溢,黄茶鲜爽甘甜,白茶淡雅清香。
无论是品味茶叶的清香还是享受茶叶的味道,中国茶美都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品茶过程中,茶的清香和味道在口腔中留下浓浓的回味,让人沉醉其中。
3. 水美中国茶道四美中的水美指的是茶的水源及泡茶过程中所需的水质和温度。
水是泡茶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质清澈纯净,对于保持茶叶的原有香气至关重要。
中国优质茶道通常使用自然的泉水或雪水,这些水质柔和,无杂质,能够将茶叶的香气完美释放出来。
同时,茶道中还强调水的温度。
不同种类的茶叶需要不同温度的水来冲泡,这样才能使茶叶的口感和香气达到最佳的状态。
因此,水美对于整个泡茶过程至关重要,它保证了茶叶的原汁原味。
4. 茶人美茶人美指的是参与茶道的人的精神与修养。
茶道要求从茶杯中的每一口茶到喝茶的过程中,都要内心平和、专注而真诚。
茶道强调平和的心态和沉淀的情感,因此茶人的内外修养都至关重要。
工艺广角文 谢 静浅谈紫砂与青瓷相结合的艺术美紫砂艺术传承数百年,魅力无穷,是中华陶瓷艺术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个分支。
紫砂艺术以精湛的艺术内涵,浓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艺术长河中灿烂夺目。
随着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人们更加注重茶叶本身的品质和茶器的艺术美。
紫砂艺术广泛吸收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经过不断的融合与改进,表现形式、装饰技法、展现能力独具艺术特色,艺术造型千变万化,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与文化特色。
从艺术造诣的层面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视角,想要在艺术表达上有所发展, 就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吸收新的内容。
对紫砂艺术创作者来说,想要突破创作思维桎梏,进行创新,不仅需要不破不立的勇气,还要有创新立意的实力,更要有探索紫砂艺术未来发展的精神。
通过对自然审美的探索、对人文艺术的琢磨,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旋律,以艺术角度来体现一种“美”的价值和追求,表述紫砂艺术生机勃勃的艺术魅力。
图中紫砂青瓷梅瓶,作为一款紫砂陶艺与青瓷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就是一款紫砂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创新之作。
紫砂泥质特殊,透气性绝佳,所制成的作品内外均不施釉,待高温烧制后,作品表面呈现一种玉样的光泽,故此,紫砂又有“紫玉金砂”的美称。
同样,“青瓷”的釉色如冰似玉,材质美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了深厚的艺术文化内涵,广受人们喜爱。
在唐代的茶文化流行风尚中,就有“邢不如越”的“尚青”的审美观点,从饮茶的角度来说,茶汤色泽的美感也是十分重要,所以从观赏茶汤的角度来看,就有了“青则益茶”的想法。
紫砂茶器,因其特殊的“宜茶”特性,自产生之初,就深受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
很多学者也都参与到紫砂艺术作品的制作之中。
以往紫砂艺术作品的创新多注重于艺术作品本身的造型,而现代,通过添加其他不同材质进行紫砂艺术创作,逐渐走入了紫砂艺术创作者的视野之中。
尤其是通过添加青瓷材质,进行紫砂艺术作品的创新,这是在以往没有出现过的。
温润如玉的青瓷和质朴优雅的紫砂两种不同的材料完美组合在一起,形成陶瓷艺术的一种独到的艺术创新。
刍议紫砂器与茶文化的交融
摘要: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
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紫砂器;茶文化;紫砂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6-0033-01
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
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
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
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
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
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
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
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
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作为新时代的艺人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古人云:“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艺术的创新是指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创作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且涵盖的是前人或传统艺术品中所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它包括作品的创作理念、制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工具等。
创新不仅可使作者从普遍性中脱胎而生,而且这种独创性能是艺术发展的生命和动力。
每个紫砂艺人在他的壶艺创作活动中都具备传统的经验。
但如果完全依赖传统模式,至多只能重复以往的经验,也易于被别人重复,从而淹没在普遍性中,完全失掉自己的特点。
纵观紫砂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交融史,如果没有历代艺人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也就没有紫砂的今天。
明代的时大彬把当时常用的粗糙大壶改变成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精巧工艺壶,真是前所未有。
这一变化,也改变了紫砂壶的历史,把它单一的使用功能,演化为具有使用性和观赏性的双重功能,让紫砂壶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清代的陈鸣远用“物为我用”的观点对自然
界的物品创造性地进行仿生,创造出许多珍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形态形似的仿照,而是作者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感悟、体验,把自己的思想、语言、感情以及制作技艺融化到作品中去,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和生命,创造出形神兼备、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历史新篇章。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名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
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
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
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精神的外延空间。
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
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
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
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
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
”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参考文献:
[1]宜兴陶瓷发展史.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