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6
传统意义的语境包括范围很广,涉及到语言的上下文、时间、话题、说话方式、人际关系、人对世界的知识、人际间的相互了解、文化社会等。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很多语言学家把客观世界中种种制约话语的因素定格在人的认知的前提之下,让主观的认知统揽全局,把语境对话语的制约看成是与交际者的智力、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的语境因素只有通过认知的过滤才能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作用,语言学家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
传统语境与认知语境概念的根本区别:传统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的语境,一般说来是事前固定的,理解话语靠的是语言的解码。
而认知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要看语境,而语境同样要在语用的一般原则下形成假设,通过心理认知的过程,形成新的语境,从而揭示话语明说的内容和暗含的内容。
认知结构也称作背景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假设和概念的一种内在的认知能力。
受话者对世界的假定以概念的表征储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一系列可以映现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认知环境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理解话语的潜在的认知环境。
说话人的话语信息与受话人的认知图式相匹配,达到知识共享,给隐含的推理提供证据,否则意图传递受挫,交际无法进行。
认知语境是社会心理性质的,因为在具体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所构成的认知环境是社会中人所共享的东西。
尽管人际的差异肯定存在,但是相似却是主流,否则人际间的交往就难以进行。
认知语境又代表着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这种共有的集体意识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以“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方式储存下来,以协调人际间的行为和语言使用,使之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莫里斯(Morris)把语用学看成是探讨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关系的学科,格赖斯(Grice)、奥斯汀(Austin)等人认为符号信息和交际意图有关系,是由推理支撑的超符号关系。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字幕翻译导语: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由加布里尔·穆奇诺执导,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剧情片,讲述了一个刻苦努力的父亲向幸福展开挑战的故事。
作为一部口碑极高的电影,其字幕翻译在呈现影片情节和表达角色感情的同时,也承载着观众对故事的理解与认知。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时如何利用关联理论原理,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关联效果。
一、关联理论概述1.1 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关联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强调语言中词语之间的联系与连贯性。
根据该理论,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与其他词语的关联来进行解释和理解。
关联可以通过词义关联、语法关联和语篇关联等方式实现。
1.2 关联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准确表达角色的情感和语言风格,增强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角色的认知。
通过合理运用关联理论,可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效果,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获得与原版电影相近的感受和体验。
二、《当幸福来敲门》的字幕翻译分析2.1 翻译笑话与幽默场景在电影中,威尔·史密斯扮演的克里斯·加纳一角经常使用幽默的语言和表情来化解尴尬和解压。
在字幕翻译中,如何准确传达这些笑话和幽默场景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运用关联理论,译者可以利用词义关联的方式,选用与原文相近效果的词汇和说法来传达幽默效果,如“dogs with fleas”翻译为“长虫子的狗”等。
2.2 翻译口语和俚语《当幸福来敲门》中,角色之间常使用口语和俚语,这些语言风格给观众带来了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感受。
译者需要通过关联理论的语法关联来表达这些俚语和口语,以使目标语言句子更加贴合原文的风格和表达。
如,“You gotta trust meon this one.”(对我这一次要相信)中的“gotta”可以翻译成“务必”或“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非正式语言特点。
从关联理论探究多模态语篇的翻译策略引言多模态语篇是指在语言文字之外还包括图片、图表、声音、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语言表达形式。
在当今信息时代,多模态语篇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多模态语篇的翻译工作却面临着挑战。
因为多模态语篇不仅包括了语言文字,还包括了其他形式的符号表达,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成为了翻译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究多模态语篇的翻译策略,希望能够为多模态语篇的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一、关联理论简介关联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乔治·葛雷斯、丹尼尔·盖曼等人提出的,是由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交际学相结合的语篇分析理论。
它认为语篇中的各个元素之间都是通过一定的关联方式相互联系的,而这种关联关系是由语篇中的上下文和语境共同决定的。
关联理论认为,语篇的构建和理解不仅仅依赖于语言文字本身,还受到了上下文和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多模态语篇中,除了语言文字以外,还包括了图片、图表、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符号表达,而这些符号之间既有直接的联系,又受到了语境的影响。
关联理论为翻译多模态语篇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多模态语篇的特点多模态语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丰富的表达形式:多模态语篇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包括图片、图表、声音、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丰富多样。
2. 多种符号的互动:多模态语篇中不同形式的符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彼此之间相互补充、搭配,共同传达信息。
3. 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多模态语篇的信息传达方式不仅局限于语言文字,还包括了图片、图表等形式,能够有效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表现力。
4. 需要综合考量:翻译多模态语篇需要考虑各种符号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并综合考量其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
这些特点使得多模态语篇的翻译工作相对复杂,翻译策略也需要针对不同的表达形式和语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认知过程。
其中三个基本要素(明示推理过程、认知语境、最佳关联) 有效地解释了广告翻译的过程,并对以后的广告翻译实践起到指导性作用。
1.明示推理过程:例子2.认知语境:例子3. 最佳关联:例子Sperber和Wilson(1986: 158)认为: /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关联理论发展至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正是在关注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对它提出批评和表示异议的基础上, 不断地作出修正并努力加以完善. 关联理论是一个理论模式,它旨在解释人们理解话语的过程,这个过程乍看确实是很难捉摸的。
有些学者认为, 关联理论只强调个人的认知环境,, 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话语理解的影响,从而认为关联理论是与社会格格不人的“反社会”的理论模式。
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 Grice 的会话理论,(关联理论得益于会话理论的先导者 Grice对意义和会话的分析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为交际中语言表达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认知过程来弥合的。
交际得以实现,正是交际者提供了有关自己意图的行为依据 如话语。
以及接收者能根据这种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
,是必须依靠推理忍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观念并建立了颇共解释力的关联原则,希望依靠这一原则说明自然话语理解中语种语用现象,这对克服以往语吾理论的笼统性和任意性,使之逐渐成为一门严谨系统的语言科学,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发展和修订了符号学,长期在交际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信码说。
信码模式不能说明例的根本原因在于话语的解释对语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语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它产生影响。
信码模式的缺陷。
关联原则对推理交际过程中诸多的解释可能性具有选择功能。
新的信息和现有假设构成的语境之间有三种关联方式1. 使新的信息与语竞相结合2.用新的信息加强现有假设3) 使新的信息与现有假设互为矛盾或排斥.....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程度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所获得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又(Processing efforts) .交际者暗含意义(implicature)的取得, 有赖于受体对话语和语境之间最佳关联的推理、认知, 即设法找到交际者的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 最终取得语境效果, 达到交际的成功。
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电影《绿皮书》为例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电影《绿皮书》为例引言:影视翻译作为一门特殊的翻译形式,对于字幕翻译而言,更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准确传达影片中的信息与文化内涵。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视角,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联系与关联,从而制定更适合的翻译策略。
本文以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为例,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影视字幕翻译的相关策略。
一、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关系,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一词多译、一译多词以及意译策略的运用。
关联理论为翻译者提供了一种认识源文和译文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翻译者更好地把握影视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二、《绿皮书》影片介绍《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的一部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友谊故事,讲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得知自己的白人司机在南方巡演期间需要护送他过安全路段,于是他们展开了一段异域之旅。
本片探讨了种族、友谊和人类尊严等重要议题,凭借其深入细腻的故事情节和出色的演员表演,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三、字幕翻译策略探究1. 文化背景的传递字幕翻译应充分传达源语言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使目标语言受众能够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文化元素。
例如,在影片中,主人公们的对话中涉及到了种族和身份认同的问题,翻译时应当注意如何准确表达这些概念,同时将其与目标语言文化联系起来,使接受者能够在字幕翻译中体会到原始文化的魅力。
2. 人物语言风格的翻译在《绿皮书》中,黑人钢琴家和白人司机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的语言风格也有明显差异。
针对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翻译者应根据该角色的身份、社会背景以及性格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黑人钢琴家在片中使用了一些非正式口语表达,而白人司机则使用了更为正式和地方色彩浓厚的语言,对于这样的语言特点,翻译者需要在翻译中加以体现。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间的解释和应用。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译者正确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对目标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做出适当的判断和估计,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目标与读者能够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易于理解和遵循。
标签:关联理论;字幕翻译;最佳关联一、理论基础1.1 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1980年代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语言和交际的解释理论,其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人类大脑相互交流机制的关键是推理能力”。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交流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
首先是沟通者之间的相互理解。
第二个是认知模型的相关性。
交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的相关性,包括说话者的表达方式和听者的推理方式。
演讲者通过明确的行动表达其意图,这为听众提供了必要的推理基础。
然后,听众根据讲话者的言行举止进行推理。
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关联原理。
人类的交流趋势是期望最大的关联性。
1.2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1991年,古特(Gutt)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在翻译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特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是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推理过程。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从表意到推理的过程,译者在其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在阅读源文本时,译者应根据认知语境推断作者的明确交往行为,以找到相关性。
当译者以目标语言复制源文本时,他将成为交流者。
他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上下文来表达从源文本推断给目标读者的相关信息,以便读者能够以最少的推理工作获得最大的相关性。
这两个过程基于相关性原理,而译者是信息传递的转发器。
他应根据原作者的意图和目标读者的期望进行选择,以达到成功的交流效果。
二、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的影响字幕翻译是将字符的对话和必要的视觉信息翻译成目标语言在屏幕下方重叠的文本,同时保留原始声音。
字幕翻译一直被认为是复杂的翻译過程,因为许多人为的因素都会影响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翻译观
答:关联理论翻译观是由关联理论为基础延伸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语言学家和英国语言学家在共同出版的语用学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关联理论,这一理论当时在翻译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之后在1991年,他们共同的学生,德国翻译家出版了名为《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专著,最先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之中。
(1991)指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最早由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引入中国,他于1988年在《讯递与认知的相关性》这篇文章中介绍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第一章“交际”和第三章“关联性”的内容。
而我国语言学界对于关联翻译理论的真正研究始于1994年林克难对于的《关联与翻译》做的书评。
1997年何自然出版了《语用学与外语学习》,其中对于关联翻译理论做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对于国内日后的翻译理论研究颇具启发性。
2005年,赵某某出版了著作《翻译学归结论》,其中包含了对关联理论解释观的解释以及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应用。
其后还有很多语言学家和学者对于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做出持续的关注和研究,并已经获得颇丰的成果。
如今,关联理论翻译观已经广泛运用于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各方面。
《从关联理论看广告及其翻译》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告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传播效果和商业价值。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广告及其翻译的内在联系,分析如何通过翻译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商业价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会根据语境、语言、逻辑等因素寻找最佳关联,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在广告翻译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广告的意图,找到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广告更加贴近目标受众的认知习惯。
三、广告及其翻译的关联性广告作为一种商业传播手段,其目的是向目标受众传递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以激发其购买欲望。
而广告翻译则是将原广告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原广告的意图,找到与目标受众相关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因此,广告及其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四、关联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1. 理解原广告的意图在翻译广告时,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原广告的意图。
这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准确把握原广告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译者还需要从目标受众的角度出发,考虑其认知习惯和需求,以找到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
2. 寻找最佳关联在理解原广告的意图后,译者需要寻找与目标受众相关的信息,以建立最佳关联。
这需要译者对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消费习惯、心理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找到最符合其认知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
同时,译者还需要考虑语言的简洁性、易懂性、吸引力等因素,以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3. 语言表达的恰当性在找到最佳关联后,译者需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创造力,以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广告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
同时,译者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关联理论是一种用于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它强调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国内对关联理论的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国内关联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国内关联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人际关系的研究、组织关系的研究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关联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衡量和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社会网络的形成、演化和影响力等问题。
例如,通过调查分析企业家社会网络的结构和特征,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结构对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和创业成功有重要影响。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社会网络在信息传播、社会支持和资源交换等方面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研究也是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包括人际关系的形成、演化和维持等。
例如,通过调查研究,学者们发现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健康、幸福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互动和支持等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组织关系的研究也是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者们研究的问题包括组织内部关系的形成、演化和功能等。
例如,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发现组织内部关系对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组织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关联关系。
最后,国内还开展了一系列涉及社会心理学的关联理论研究。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探讨了社会心理学问题与关联理论的关系。
例如,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关系对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信任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关联理论的研究涵盖了社会网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关联理论的研究范围,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推动关联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关联理论的三个原则
1 条件刺激关联理论
条件刺激关联理论是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跟提娜·伯利恒在近
代实验室概念的回忆记忆有关,但它比回忆记忆更加深刻。
它试图捕
捉人们了解复杂社会行为背后的反复性原理,其理论核心主要有以下
三点:
2 第一点:条件刺激关系
条件刺激关系指的是,当受到某种外部刺激时,人们会产生某种
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是心理性的,也可以是行为性的。
如果受到相同
的刺激,人们会产生类似的反应。
3 第二点:被认准的刺激
被认准的刺激是指受到的刺激是满足了特定的条件,而这种条件
会被我们记忆下来,当再次被提及时,就会被认准而产生准确的反应。
4 第三点:反复训练
通过反复训练,人们可以学会认准特定的刺激,从而产生特定的
反应,实现稳定的行为习惯。
以上就是条件刺激关联理论三个原则。
总而言之,条件刺激关联
理论是以反复训练及被记忆下来的条件刺激作为核心原则,去描述人
类行为习惯的理论。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解读我们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关联理论(Relevane Theory)最早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 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 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在五年后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格特在此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源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
该书集中体现了格特的理论,他在关联理论的基础框架内探讨了翻译研究中颇具争议又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既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深入清晰地阐述了观点,又为实践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该书一共有七章,在第一章开头的部分,格特首先引用Steiner,Levy,Kelly,Wilss等人的观点,指出当今翻译研究的现状是“mass of uncoordinated statements”,接着并给出了几点可能的原因;之后又对Hofmann,Wilss,Schulte 等人提出的“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methodology research”这一新方案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给出了当今翻译研究现状混乱不堪的三个根本原因:1. The risk of (multidisciplinary) disintegration. There is a question whether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ranslation in the form of a coherent and homogeneous theory can ever be achieved. 2.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the domain of the theory. Krings (1986) comments that the notion of translation is used to refer to a variety of rather different phenomena. There have been three major lines of approach to this issue: shared intuitions; definition; culture-oriented——但是这三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缺陷。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笑话言语幽默的解读关联理论是一种用于观察和分析人类思维过程的心理学理论。
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笑话的解读可以通过观察笑话中的关联和联系来理解其中的幽默。
这篇文章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笑话中的语言幽默。
一、语义关联幽默在英语笑话中,经常利用词语的双关或多义性来创造幽默效果。
这种幽默源于词语之间的意思关联。
例如:1. Why did the scarecrow win an award?Because he was outstanding in his field!这个笑话利用了 "outstanding" 这个词的双关意义。
在它的字面意义上,scarecrow 是在田地上的,所以他在他的领域中非常突出。
但在它也可以解释为 scarecrow 在人类眼中非常出色,所以他赢得了奖项。
这是一个基于 "corner" 这个词的双关笑话。
在字面上,这句话是两堵墙的对话,他们打算在拐角处见面。
而实际上,这也可以解释为墙壁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交角处见面。
二、语言的联系幽默语言幽默也可以通过利用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来创造。
这种幽默源于词语之间的联系和语言之间的差异。
例如:1. A bicycle can't stand alone; it is two-tired.这个笑话利用了 "two-tired" 这个语言联系。
在英语中,这个词被拆分成两个词:"two" 和 "tired",而这两个词音似 "too tired",也就是 "太累" 的意思。
所以这个笑话的双关语是 "自行车(bicycle)不能自己直立(stand alone),它是两个轮胎(two-tired)"。
语用关联幽默是指通过利用语言用法和交际目的来创造幽默效果。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联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强调了语境、认知和交际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说话人意图的传达和听话人对其的理解。
在口译过程中,说话人的意图往往通过隐喻等修辞手法得以体现。
因此,译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并在目标语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隐喻表达上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
其次,隐喻翻译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
此外,口译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给隐喻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之一。
当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能找到相对应的直接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句的修辞效果和语言风格,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二)意译法意译法适用于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直接对应表达的情况。
此时,译者需要根据语境、文化背景等要素,灵活地转换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意译法强调对原句意义的准确把握和再表达。
(三)阐释法阐释法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隐喻翻译策略,它强调对源语隐喻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当源语隐喻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或抽象意义时,可以采用阐释法,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这种方法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案例分析以“像炸了锅一样”为例,这个汉语表达方式富含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生动的比喻意义。
在汉英口译中,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like a boiling pot”,同时辅以适当的解释和阐述,帮助英语听众理解其含义。
关联理论来源:《逻辑学大辞典》资料时间:2004年12月第1版详细内容:(relevance theory)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
由斯珀伯(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
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论。
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即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性被看作是输入到认知过程中的话语、思想、行为、情景等的一种特性。
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
是否值得加工处理取决于认知效果与处理时付出的努力。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理解话语时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语境基础上处理新信息的。
新信息可以增加或加强原有的假设,也可以否定原有的假设。
假设的增加、加强和否定就是“语境效果”或“认知效果”。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某一输入内所取得的认知效果越大,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
根据关联理论,为理解话语所需要的语境不再被当成预先确定的推导前提,即不是先确定语境,然后判定关联度,而是先设定有待处理的新信息是关联的,然后选择适当的语境来证实这种假设。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
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作出语境假设。
找到对方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对格赖斯会话理论提出挑战。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不是以合作准则为基础的,为使交际成功,说话人与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要理解对方与被对方理解。
因此,关联理论将语用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生成转移到话语理解,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关联推理是非论证性的、或然性的。
话语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理解过程,应以最小的努力推算出认知效果:(a)按处理的先后顺序审视理解时的假设(包括消除歧义、确定指称、语境假设、隐含等);(b)一旦达到期待的关联度,理解过程就终止。
这种受制于关联期待的说明内容与隐含之间的相互调节是关联理论语用学的主要特征。
对关联理论的质疑,主要针对话语解释结果的评价方面。
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商务以及市场经济的高度全球化,广告无处不在,而英语是一种主要的商务语言,英语广告业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行起来。
因此如何更好地领会并且翻译英语广告变得越来越重要。
隐喻作为一种有效地表达方式,在广告中被经常使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了广告语言中的一项重要特征。
广告的本质就是隐喻。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能将英语广告中的隐喻翻译好,我们就算是成功的翻译了广告。
关联理论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Dan Sperber 以及英国著名言学家Deirdre Wilson 于1986 年在他们的著作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中提出的。
根据关联理论,人们会对一段消息本能的起反应,考虑到另外一个相关信息上去。
根据关联理论,这意味着能用尽可能少的努力传达更多的信息。
Ernst-August Gutt's 的关联性分析基于Sperber-Wilson 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可以分为交际的两个阶段,译者同时起到读者和交际者的作用。
在第一个阶段,他是作为读者,需要尽可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
在第二个阶段,译者变成了一个交际者,需要向目标读者表达这种意图,用一种和他们最相关的方式。
很明显,在每一个阶段,翻译的目标是使得从原意到读者的理解之间有着最大的相关性。
这对广告隐喻翻译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隐喻综述对隐喻的修辞研究,从公元前300 年,亚里士多德开始,到1930 年的理查德,持续了超过2000 年。
在这个阶段,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
就是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
在1936年,英国评论家I.A.Richards在《修辞哲学》中提出他对隐喻的看法,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能够在人们的交互行为中融入特定的含义。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许多聪明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
隐喻能用来表达情感和态度。
广告语言作为表达的一种,也是具有隐喻性的。
在广告中使用隐喻能加强语言的表达性,促进产品的销量,并且使得广告服务更加繁荣。
二:关联理论与英语广告隐喻翻译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讨论过,隐喻本身是认知型的。
对隐喻的理解以及在目的语中寻找对应的表述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隐喻的翻译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隐喻的翻译提供了指导,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我们在广告隐喻翻译中得出以下几点翻译技巧。
斯珀伯(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第一条原则为认知原则,即人类倾向于追求关联的最大化”;第二条原则是交际原则,该原则建立在认知原则的基础上(王建国,2009: 6-7>。
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原则,即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听话人要确定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判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目的。
翻译也是一种交际,也应遵循交际原则。
翻译涉及到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
关联理论追求的不是原语和译语的直接关联,而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
因此,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不能只拘泥于原广告的词句,而应从广告明示的交际意图中寻求最佳关联,从而在译者和消费者共有的认知环境下传递给消费者,实现广告的意图,诱使消费者接受其产品和服务。
2.1 隐喻译成隐喻如果隐喻的形象化的比喻能够为目标语言的观众所接受,那么就能够通过在目标语言中重现该比喻来实现隐喻。
如下广告:In Asia’s bustling cities, an oasis awaits the trader and traveler.在亚洲喧闹的城市里,一座绿洲等待着商人和游客。
(崔刚,1993:2)在喧闹的城市中,人们是很忙碌的。
因此,一个能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地方能够吸引大量的人,绿洲就正是人们实现此理想的地方。
由于绿洲的含义和引申义能被两种文化同时接受,因此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直接翻译就足够了,因为我们中国人了解绿洲的含义。
例子中,源语言中“绿洲”这种形象化的比喻也得到了保留。
2.2 隐喻译成明喻虽然隐喻的意境能够被观众所接受,但是如果直接用目标语言翻译会显得不大自然,让人觉得不适应。
这时,译者可以做出改变,将隐喻变为明喻,同时保留其意境,以节省观众思考的时间。
如:Waterford, Light a Crystal Fire. 一waterford Glass Vessel(Chenand Ding173)瓦特副水晶玻璃器皿,像一团透明的火焰。
(tr.ChenandDing173)在这个隐喻中,意思保持了一致,意境和背景发生了变化。
产品使用了两个类比:“lighter”和“fire”。
通过两个暗喻,作者成功地向观众介绍了产品的主要特征- 瓦特副水晶玻璃器皿非常透明,就像水晶一样。
并且通过想象,观众清楚地认识到了这层意思,广告获得了最佳关联性。
隐喻经常根据其意义转化为明喻, 使得观众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能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然而,如果明喻仍然不足够清晰,那么就需要加上暗喻的意义,以使得翻译清晰明了2.3 隐喻译成非隐喻由于认知环境的不同,有些观众不能理解一些隐喻的含义,很难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意境来替代源语言,然而,如果直接翻译的话,这种表述又难以阐明广告的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放弃隐喻这种表示方式,直接用其意义表示,使得人们能完全的理解隐喻的意图。
这也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
如:Our department store can be relied on. we 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 (Li 198)本百货公司一向本着忠实可靠,公平竞争的原则,值得顾客信赖(tr.Li198)在这则广告中,在超市中使用“eat no fish”以及“play the game”都是隐喻的方法。
特别是前者,是有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可以追溯到英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宗教斗争。
“eat no fish”的隐含意思就是忠于某人或某事。
至于后者,“play the game”的原意是遵守游戏规则,在这里翻译后的意思是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
但目的语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把隐喻译成目的语读者能理解的意义,因此获得最佳关联性.1.保留策略。
This strategy is used when the imag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lso exit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o the vehicle of the metaphor, the original pronunciation or the original form can be reserved. As for communicators of both the original and the target text, they share identic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about the same metaphor (e.g. the semantic use and pragmatic use), so the use of this strategy will not cause cultural conflictions nor mislead the readerExample 1: Crown/ Ivory/ Jaguar皇冠/象牙/美洲虎、捷豹Example 2: Goldlion --- It's a man's world.金利来,男人的世界。
2.替换策略。
If there is a big diverge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target readers' cognitive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this metaphor and it is hard for the latter to understand, or the text involves some social taboos and sensitive topics (such as the death or sex),the use of the reserving strategy would mislead the readers or even produces some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m, so in order to obtain the optimal relevance the translator can introduce a new related metaphor into the textExample 1 Dangerous, but worth the risk.…Niki De Saint Phalle致命诱惑,极限享受Example 2: On Wall Street, if you are out to lunch, you are lunch.在华尔街,你出去吃顿午餐,你就是别人的盘中餐3 补偿策略This strategy is used when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cognitive environment on the metaphor, if translated directly, the advertiser's informative intention may not be realized, so there is a need to add some new information to help the target reader's comprehension. The translator can introduce new related figures of speech, such as simile, personification and contrast in the same or different position of the rendering or give some additional explanations. It aims that compensate the loss of semantic meaning,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stylistic difference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version more faithful and sounds more natural. Example 1: Come to where the flavor is. Come to Marlboro Country. —Marlborocigarette Version 1:来到Marlboro的乡村世界,来到特殊风味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