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总结关联理论(Relevane Theory)最早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在五年后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格特在此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源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该书集中体现了格特的理论,他在关联理论的基础框架内探讨了翻译研究中颇具争议又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既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深入清晰地阐述了观点,又为实践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该书一共有七章,在第一章开头的部分,格特首先引用Steiner,Levy,Kelly,Wilss等人的观点,指出当今翻译研究的现状是“mass of uncoordinated statements”,接着并给出了几点可能的原因;之后又对Hofmann,Wilss,Schulte 等人提出的“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methodology research”这一新方案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给出了当今翻译研究现状混乱不堪的三个根本原因:1. The risk of (multidisciplinary) disintegration.There is a question whether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ranslation in the form of a coherent and homogeneous theory can ever be achieved。
简析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导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听力教学方法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程度的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为教师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思路。
一、关联理论的概念关联理论是指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在各种各样的经验中构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们在认知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将已有的经验和新的知识相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根据关联理论,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1. 创设情境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听力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听力训练。
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对话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真实情境中进行听力训练,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模仿真实的语言使用情景。
2. 引导关联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所学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或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中的内容。
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比较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联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3.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录音、视频、故事、歌曲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听力训练。
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与不同的情境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提高。
4. 提供相关的学习任务5. 强化知识网络结语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联理论引言:关联理论是社会学家菲利普·斯拉特在1954年提出的理论,它是研究社会关系与人际互动的基本概念之一。
关联理论指出,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是由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关联理论的概念、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关联理论的概念关联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简述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它认为,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关联理论着眼于探究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力。
二、关联理论的原理1. 社会归属感关联理论指出,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求认同感和社会支持。
社会归属感的满足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通过与他人互动,我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信息分享以及共同体验的机会。
2. 同质性原则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与与自己具有相似特征、背景和价值观的人建立关系。
这种同质性原则可以解释为何我们会选择与某些人相处,而对其他人则不感兴趣。
同质性原则指导着我们在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时的选择,这种选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3. 符号互动主义关联理论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了人们通过交流和符号引起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社会现实。
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不仅可以获取信息和知识,还能够建立和维护我们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符号互动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的动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联理论的实际应用1. 教育领域关联理论为教育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和社交互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2. 组织管理关联理论对于组织管理也有很大的启示。
组织可以通过促进员工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员工满意度。
关联理论的名词解释关联理论,也称为联结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用于解释人类记忆和学习过程中的关联形成和提取。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将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感觉联系在一起,来构建和组织自己的认识世界。
1. 关联:关联是指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
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是指将一个事件、对象或概念与其他相关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过程。
通过这种关联,人们能够在记忆中建立联系,并且在需要时能够提取相关信息。
2. 权重:在关联理论中,权重是指不同关联之间的重要程度或强度。
某些关联比其他关联更强,因此在记忆和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活和提取。
权重是由个体的经验、情感和注意力等因素决定的。
3. 提取:提取是指从记忆系统中获取特定信息的过程。
在关联理论中,提取是指根据特定的刺激或提示,激活相关的联结,并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的信息。
提取可以是主动的(由个体主动努力地回想起某些信息)或被动的(由外部刺激引发的信息浮现)。
4. 冲突:冲突是指个体在记忆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一致或相冲突的信息。
在关联理论中,冲突可能导致记忆和学习的混淆和困惑。
冲突可以来自不同的来源,如不一致的信息、竞争的关联和干扰的刺激等。
5. 效应:效应是指一个刺激或事件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在关联理论中,不同的关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
特定联结的激活可能导致与之关联的概念或行为的出现或增强。
6.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个体对某个刺激作出反应的时间。
在关联理论中,反应时间被用作一种测量记忆和关联强度的指标。
反应时间较短可能表明相关关联较为牢固,而反应时间较长则可能表明关联较弱或记忆不够稳定。
7. 网络:网络是指人类记忆中的关联结构。
在关联理论中,网络是由各种联结和节点组成的。
节点表示不同的概念或信息单元,联结则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通过网络,个体能够在记忆中建立多个关联,并且可以通过激活一个节点来激活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节点。
8. 建构:建构是指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觉,主动地构建和组织记忆和认知。
翻译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记忆中的关联和识别模式。
它认为记忆中的信息存储和检索是通过关联的方式进行的。
该理论由心理学家埃尔南·艾宾豪斯于1920年代提出,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
关联理论认为,记忆是通过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关联来构建的。
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或经历新的事物时,我们会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形成新的关联和学习效果。
这种关联可以是相似性,即我们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特征。
例如,当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我们会将新单词与已知的单词进行比较,通过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来加深记忆。
这种相似性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关联理论还指出,记忆中的关联可以是因果关系。
当我们经历一系列事件时,我们会根据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进行记忆存储和检索。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猫在逃跑时,我们会记住它逃跑的原因,例如有人追赶它或者有什么东西吓它。
这种因果关系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决策中使用。
关联理论还涉及到记忆中的提示效应。
根据艾宾豪斯的研究,当我们试图回忆一段信息时,我们会受到与该信息相关的提示的影响。
这些提示可以是语境、情景或其他与信息有关的因素。
通过提供适当的提示,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的记忆与检索。
例如,当我们试图回忆某个地方的名称时,回忆起与该地方相关的其他信息,如其位置、特征或与之相关的人或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回该名称。
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教育领域。
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来设计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例如,通过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的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关联理论中的提示效应来设计相应的复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关联理论是一种解释记忆中关联和识别模式的心理学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Sperber & Wilson)(以下简称RT)的两条原则:认知原则(人类倾向于认知的最大关联性)和交际原则(任何一种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该假定其本身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看作是一种有意图,目的的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
语境假设的过程要进行推理,而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
大脑中的演绎系统就是大脑的中心加工系统本身,它根据不同的输入手段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综合获得的新、旧信息以及关联信息(即把新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信息),作出推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1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
Sperber和Wilson (1986: 158)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0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因此,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
概念复合理论(Concept Blending Theory,以下简称为CB),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空间复合理论是由Fauconnier & Turner (1994) (以下简称F &T)在心理空间(Fauconnier, 1985/1994)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类在进行认知操作时,总是在不停地构建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复合空间或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
"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的总目标就是“发现植根于人们心理的可以对彼此之间如何实现交际进行解释的隐含机制”。
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交际意图能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生成话语,又能识别与理解对方的话语?斯珀伯与威尔逊提供的答案是:第一,交际中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信息,主要因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
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获取语境含意,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涉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尤其是语用信息的认知推理。
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符号学,所有的交际理论都以语码模式为基础,语言就是一种语码,它的存在使交际成为可能。
比如,英语、汉语就是两种不同的语码,其中声音与意义有关,意义也同声音密切联系,因此如果A想对B传递某种信息,A就需要根据大脑中储存的思维信息去搜寻与特定意义有关的声音,然后向B传递这种声音,于是B又从自己的思维信息中去搜寻与该特定声音联系的意义,这样B就获取了A的信息。
非言语交际足以证明,语码并不是交际的唯一必要因素。
语码从属于推理。
例如:甲:今天感觉怎么样?乙:(从桌上拿起一个药瓶,递给甲看)交际中的理解过程包含两个阶段:(a)解码,是根据符号提取信息,信息与符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语码实现的。
(b)推理,是利用语言知识、逻辑知识、百科知识,从前提关系中得出结论的过程。
Sperber & Wilson认为交际中的语码可为信息理解的第二个阶段——推理——提供各种假设与证据。
如果我们将交际视为一个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的过程,那么最好把语言解码当成为理解过程提供信息输入这一阶段。
他们还认为,只利用关联原则就可以替代合作原则及其准则。
交际者的明示行为后面都存在意图。
意图分为两种: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是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汉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英汉语文本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研究英汉语篇衔接时,关联理论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工具。
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共性与差异。
一、关联理论简介关联理论是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文本元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下文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不同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英汉语篇衔接的共性对比分析1. 衔接手段相似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常见的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语法结构的重复等。
“it”可以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在篇章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而“而”、“但是”、“因此”等连接词也可以在不同句子之间进行衔接。
句子结构的重复也是一种常见的衔接手段,在英文中可以通过重复主语或谓语来实现,而在汉语中则可以通过重复的并列结构或者相同的动词形式来实现。
2. 衔接手段差异在英汉语篇衔接中,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在英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还包括连接副词、定语从句等,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递进副词、关系代词等手段进行篇章之间的衔接。
英文中的被动语态在篇章衔接中也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
三、英汉语篇衔接的理论解释1. 相似之处的解释英汉语在篇衔接上采用相似的手段,反映了它们在语际交际中的普遍规律。
代词、连接词和句子结构的重复等手段是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不同文化和语系中都有相似的应用方式。
2. 不同之处的解释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特点。
英文重视定语从句等复杂句式的使用,而汉语则更注重逻辑关系的表达和主语—谓语一致的体现,因此在衔接手段上有所不同。
四、结论关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在共性和差异上的表现。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和语系中的篇章衔接规律,为英汉语的翻译和交际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关联理论1.关联理论的形成莫里斯(Morris)把语用学看成是探讨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关系的学科,格赖斯(Grice)、奥斯汀(Austin)等人认为符号信息和交际意图有关系,是由推理支撑的超符号关系。
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逐渐把语言超符号关系的研究引入了认知的轨道,于1986年出版了一本题为《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的专著,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1995年,他们又推出了第二版。
它是近几年来在西方语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理论。
2.关联理论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认知原则):认为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第二个原则(交际原则):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
认知作为一个心理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关联则涉及到一个省力问题,就语言交际而言,处理最关联的信息是一个自动倾向,语用者总是能够或自然地在所得信息和此间支出的努力两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从而获得最佳信息效应。
她们提出的关联理论就是基于这种生物心理性质的“经济原则”,把关联定义为认知关联(人的认知倾向于最大程度地增加关联)和交际关联(交际行为所传递的是最佳关联的假设)。
3.关联理论的观点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运作或语言交际,从认知角度出发,把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它是受话者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受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重要作用。
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
并将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消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越小;反之亦然。
关联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培养英语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拓宽词汇量。
然而,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面临着词汇理解、句子理解、篇章理解等各种问题,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将探讨关联理论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关联理论简介关联理论是指人类大脑在学习和记忆时,通过将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连接而形成的一种认知过程。
人类的记忆是通过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结形成的,新旧信息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记忆点越牢固。
关联理论对于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的记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应用关联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1.创设前置环境在开始一篇新的阅读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前置环境,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阅读材料相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创设相关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对阅读材料的初步印象。
2.激活背景知识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话题、词汇及经验,从而为学生将新的信息与旧的知识相联结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前预测文章的主题、结构等。
通过对文章中标题、目录、副标题等元素的分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预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加深学习效果。
4.创设学习任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阅读材料相联结。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或者让学生进行文章概括、文章段落归类等操作,帮助学生将文章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互关联。
5.进行语境拓展在阅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生词、难句等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词汇搭配、句子结构等方式,将学生之前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的语言材料联系起来。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的性质,指出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
认知语境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种手段,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
关联-顺应模式的理论框架,应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统一。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的性质,指出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
认知语境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种手段,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
关联-顺应模式的理论框架,应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统一。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是推理,交际的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因此,人们应当从能力而不是行为的角度看待交际。
该理论试图具体说明人们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机制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其范畴是大脑机制而不是语段本身或语段产生的过程。
该理论的两位作者认为,人类得以交际的大脑机制中最关键的是根据人们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
严格地说,关联理论只适用于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或者简单地说, 明示交际。
所谓明示交际, 按照Sperber 和Wilson 的定义,就是:交际者发出一个刺激,使得交际意图在交际者和受体之间互明,并通过这个刺激使得受体明确或者更明确假设集合(a set of assumptions) [1 ] 。
对于受体而言,明确假设集合是通过在语境中推理实现的。
而这种推理是通过对关联性的考虑来指导进行的。
这就涉及到了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关联性和关联原则。
所谓关联性,根据Sperber 和Wilson 的观点: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关联理论来源:《逻辑学大辞典》资料时间:2004年12月第1版详细内容:(relevance theory)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
由斯珀伯(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
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论。
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即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性被看作是输入到认知过程中的话语、思想、行为、情景等的一种特性。
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
是否值得加工处理取决于认知效果与处理时付出的努力。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理解话语时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语境基础上处理新信息的。
新信息可以增加或加强原有的假设,也可以否定原有的假设。
假设的增加、加强和否定就是“语境效果”或“认知效果”。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某一输入内所取得的认知效果越大,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
根据关联理论,为理解话语所需要的语境不再被当成预先确定的推导前提,即不是先确定语境,然后判定关联度,而是先设定有待处理的新信息是关联的,然后选择适当的语境来证实这种假设。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
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作出语境假设。
找到对方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对格赖斯会话理论提出挑战。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不是以合作准则为基础的,为使交际成功,说话人与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要理解对方与被对方理解。
因此,关联理论将语用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生成转移到话语理解,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关联推理是非论证性的、或然性的。
话语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理解过程,应以最小的努力推算出认知效果:(a)按处理的先后顺序审视理解时的假设(包括消除歧义、确定指称、语境假设、隐含等);(b)一旦达到期待的关联度,理解过程就终止。
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在企业、政府、教育等领域日益得到重视。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原文本的语言文化,对翻译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关联理论是一种可以用来分析语言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来决定意义。
本文将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包括在翻译技术、文化差异、语言难点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通过关联理论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技术;文化差异;语言难点一、翻译中的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并不是由词汇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各个元素之间复杂的联系所决定的。
具体来说,在一篇文章、一句话或一个词汇中,每个单独的元素都与文本中其他元素产生联系。
通过这些联系,我们可以理解它们在文本中的意义。
这些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明显的,也可以是隐含的。
在翻译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本的意义,并尽可能地将这个意义转化为目标语言。
二、翻译技术中的应用翻译技术涉及到翻译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语言、符号、语境、信息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语境。
语境,指翻译过程中相关的词汇、语句等在语言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或暗示。
比如在翻译中,“bank”这个词汇有两个不同的意思:银行和河岸。
通过语境的变化,我们可以区分两种意思。
原文本中“river bank”和“money bank”在中文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意思进行翻译和解释,以确保意思的准确表达。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关联理论将翻译技术的应用拓展到了更为广泛的语言和文化层面。
三、文化差异中的应用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在处理文化差异时。
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文化间的语言难度不同,翻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关联理论,我们可以从词汇、语句和情境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并传达原文本的意义。
关联理论
1.关联理论的形成
莫里斯(Morris)把语用学看成是探讨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关系的学科,格赖斯(Grice)、奥斯汀(Austin)等人认为符号信息和交际意图有关系,是由推理支撑的超符号关系。
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逐渐把语言超符号关系的研究引入了认知的轨道,于1986年出版了一本题为《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的专著,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1995年,他们又推出了第二版。
它是近几年来在西方语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理论。
2. 关联理论的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认知原则):认为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第二个原则(交际原则):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
认知作为一个心理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关联则涉及到一个省力问题,就语言交际而言,处理最关联的信息是一个自动倾向,语用者总是能够或自然地在所得信息和此间支出的努力两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从而获得最佳信息效应。
她们提出的关联理论就是基于这种生物心理性质的“经济原则”,把关联定义为认知关联(人的认知倾向于最大程度地增加关联)和交际关联(交际行为所传递的是最佳关联的假设)。
3.关联理论的观点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运作或语言交际,从认知角度出发,把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它是受话者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受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重要作用。
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
并将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消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
认知负荷就越越小;反之亦然。
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
4. 关联理论的贡献
关联理论对语用学有三条贡献:第一,它对Grice的语用学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第二,它为交际的语用阐释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第三,它拓展了旧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使得语用学成为一门开放型的交际解释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