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日期:2010-11-08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华法林),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②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④治疗肺梗塞 2.0—4.0

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⑥人工瓣膜手术 3.0—4.0

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①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抑制过度),则提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 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前后之比1.5-2.5为佳。

1.延长:>10秒

①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②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③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2.缩短:

①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②血小板增多症

③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

④妊趁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

四、【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1-18秒。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1.延长:>3秒

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②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溶期)

③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⑥尿毒症

2.缩短:

①高FIB血症

②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或钙离子存在及PH呈酸性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五、【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1.增加:

①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

②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

③糖尿病酸中毒

④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塞、放射治疗

⑤妇女经期、妊趁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

⑥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2.减少:

①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②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③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④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⑤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⑥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⑦天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

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

○注: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

六、【D-二聚体】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七、【AT3】

AT3是结合凝血因子最主要是凝血酶原的抗体,而肝素的作用是放大AT3的活性,如果AT3减少或缺失,那么肝素做抗凝治疗就不会有太大效果,血栓就会增多。

AT3主要用于易栓症及肝素抗凝治疗监测

1.病理性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主要见于口服抗凝药、以及急性出血期等。

2.病理性降低:

(1)先天性AT-Ⅲ缺乏症。

(2)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液抗凝作用减弱,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妊娠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3)合成减少,如严重肝病等。

八、【FDP】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血栓治疗等)。

FDP和D-D联合判断:

1)FDP正常,D-D正常:多数为正常人,提示无纤溶过度现象。

2)FDP阳性,D-D正常:多数为FDP的假阳性或原发性纤溶症。

3)FDP正常,D-D阳性:多数为FDP假阴性或继发性纤溶症。

4)FDP阳性,D-D阳性:多数为继发性纤溶症,常见于DIC。

六、标本的采集、制备、保存等注意事项(分析前质量控制)

1、采血:防止组织损伤,避免外源因子进入、尽快送检、避免从输液管取血,以防稀释,用药、抽血时的压力、时间长短会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可影响血小板释放和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2、收集管要求:塑料管或聚乙烯试管。

3、抗凝剂选择:推荐用 3.8%的枸橼酸钠,能有效阻止Ⅴ和Ⅷ降解、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4、血浆的保存:取血后应立即做或血浆放冰箱(2-8℃),塑料试管影响最小。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 1、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血凝七项 文档

血凝七项 血凝七项分别为: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三、凝血酶时间(TT) 四、纤维蛋白原(FIB)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六、D-二聚体(D-Dimer) 七、抗凝血酶Ⅲ(AT-Ⅲ)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 临床应用: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试验,它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1.延长:>10秒 ①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②血友病患者 ③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④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2.缩短: ①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②血小板增多症 ③高凝状态: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 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期值为正常值的1.5-2.5倍。 三、【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11-14秒。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延长:>3秒临床见于 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尿毒症等 四、【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其增加往往是机体

11凝血实验室检查标准化及质量控制操作程序

凝血实验室检查标准化及质量控制操作程序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临床重要性,由于血液学检查,特别是血栓与止血检测的特殊性,质量控制为: 一、试剂 准确配置和缓冲稀释剂复溶抗凝剂和凝血活酶试剂、氯化钙(CaCl2)溶液,质控物,正常及异常对照血浆。 二、方法 1、手工法:秒表,保持37℃±1℃的恒温水浴箱或电热块。 2、仪器法:各种自动或半自动凝血仪,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三、血液样品的采集、运送及贮存 (一)用一次性塑料采血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过紧,针管内见到血即应解开止血带,否则某些凝血及纤溶因子会活化。(二)用特制的已加有定量枸橼酸钠液的塑料管或抽空硅化管采血,血与枸橼酸钠抗凝剂按9:1混合,轻轻颠倒混匀可保证血与枸橼酸钠比例准确,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三)如发现血液凝固应弃去不用,也不可污染组织液。 (四)贮血使用塑料管或硅化试管等不沾湿的容器,避免接触活化凝血因子。采集血液后应尽快送到血液检验室。在运送中应避免剧烈振动和日光直射。血样尽快离心并测定。采血到测定在2小时内完成,不可久贮。 四、标本制备注意事项分离血浆时要求相对离心力2000-2500转,离心30分钟, 测定。

五、质量控制 (一)室内控制:每天必需用正常和异常对照血浆进行测定核对。应注意有些冻干品复融后会有混浊,影响浊度法自动血凝仪的测定。如发现质控图超过原标定的平均数2SD时,应逐一检查仪器、试剂和质控血浆有无问题并加以校正。否则不能发出报告。 (二)室间质评:实验室必需积极参加由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了解本单位PT测定的准确性。回报时附仪器型号和试剂厂牌及批号等内容以供比较。 即使生活费尽心思为难你,你也要竭尽全力熬过去;即使别人想方设法刁难你,你也要坚强勇敢挺过去。做人当自强。自己强,比什么都强!不求事事顺利,但求事事尽心;不求控制他人,但求掌握自己。记住,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靠自己的人,命最好!

无创血液分析指标详解

血液133项指标报告详解 血常规: 1、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其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维持血液酸碱平衡。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 成年男性:120g~160 g/L,成年女性:110g~150 g/L, 儿童:110g~160 g/L,新生儿:170g~200 g/L, 升高: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建议:戒烟,到负氧离子浓度高的环境中调养,如公园、森林等。 减低: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

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 病理性减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②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建议:补充蛋白质、多种营养素、多食肝、黑木耳、大枣等。 2、红细胞:也称红血球,90%由血红蛋白组成,使血液呈红色。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交换氧和二氧化碳,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 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 儿童:4.0~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心衰、紫绀、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发育障碍等症状的人群。 升高:增多:(1)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 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 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建议:排除严重疾患,建议多做有氧运动,注意补充水分

凝血指标意义(内容清晰)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等)。 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查凝血功能的指标。PT是凝血酶原时间,APTT是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INR是国际标准比率。这些指标主要观察一个人的凝血状况如何,多用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检测,以观察抗凝药物的效果如何。像服用华法林等要求INR在2-3左右,高了容易出血,低

2018年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8年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附件二2018年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室间质量评价上报表 一、医院和实验室基本信息 1.实验室所在机构性质? A 公立(继续第2题,跳过第3题) B 私立 (跳过第2题,继续第3题) 2.若选公立,则您实验室所在机构等级及类 型? A 三甲综合B三甲专科 C 三乙综合 D 三乙专科 E 二甲综合 F 二甲专科 G 二乙综合H 二乙专科I 二级以下医 院J 其他 3.若选私立,则您实验室所在机构等级及类 型? A民营医院B独立实验室C体检中心 D门诊部E其他 4.实验室所在医院床位数? A 0-500 B 501-1000 C 1001-1500 D 1501-2000 E 2000以上 5.实验室所在医院是否有LIS(实验室信息系

统)和HIS(医院信息系统)? A有LIS和HIS B有LIS,无HIS C无LIS,有HIS D无LIS和HIS LIS系统厂商为:,该厂商联 系人,联系电话 HIS系统厂商为: 6.实验室所在医院日均门诊量?()人次 7.实验室建筑面积?m2 8.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总值? 万元 9.医院年业务额?万元/年;实验 室年业务额?万元/年 10.本实验室目前为止已开展检验项目总数 (不包括外送)项 其中:自动化仪器检测项目数? 项 手工检测项目数? 项 各专业检验项目数: 临检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生化项,占总业务额百分

比% 免疫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微生物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基因扩增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其他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本实验室外送项目项 11.科室人员组成 实验室负责人:性别年龄学 位 学历职称已任职时间年 实验室总人数 人员数比例(%) 职称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及以下 学历博士 硕士 本科 大专及以下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大家复习一下血凝常规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 延长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 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 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 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目录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三、凝血酶时间(TT) 四、纤维蛋白原(FIB)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六、D-二聚体(D-Dimer) 七、抗凝血酶Ⅲ(AT-Ⅲ) 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 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3、口服避孕药 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0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0-40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医学水乎.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而凝血四项fPr、APrI 、,rI1、Fg)是检测人体血液是否有凝血障碍的几项重要指标因为检测的是具有酶活性的凝血因子.这些活性的凝血因子影响因素较多.控制不好检测结果将失去参考价值.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但任何一个实验室为了使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必须保证结果的稳定性f即精密度,要保证精密度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1分析前质量控制 1.1分析前的工作绝大多数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而这正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 1.2 凝血试验所用器材容器壁应硅化处理或用塑料管.防止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被激活.抗凝剂比例合适.当HCT在0.25~0.55时.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超出此范围时,应根据公式:抗凝剂量=0.00185x(100一HCT)xlfil 液量来调节抗凝剂的用量闭否则血浆中绝对钙离子浓度的改变将会影响凝血指标的测定 1.3采集血液标本前要让病人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精神紧张会引起血小板、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增强.输液患者在不能停止输液的情况下.静脉采血一定要注意远端原则.即一定要在对侧肢体静脉采血[3]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应固定时间采血.采血时止血带捆扎后应尽量在lmin内完成消毒、穿刺。静脉显露不明显时,切忌用手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使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导致标本溶血缩短。 1.4血与抗凝剂混合后.应将试管颠倒混匀4次.过多的混合可能会导致溶血或血小板fBPC)激活,影响结果的检测。 ·质量控制·1..标本需在室温下运送.因低温会损伤BPC.活化因子Ⅶ和因子Ⅺ.使PT、AP1’r结果缩短,及时送检和检测。1h内分离血浆.室温下1500g离心不少于15min.4h内测定完毕.不能及时检测的.应吸取乏BPC血浆放4℃冰箱保存.最多不能超过6h 1.5仪器应远离热源、震源,相对湿度<80%,最适温度l5~30℃.电压220~10V,因为这些因素均能影响仪器的运行状态.影响测定结果。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延长见于: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凝血四项分析的质量控制

凝血四项分析的质量控制 核心提示:【摘要】nbsp;nbsp; 目的:探讨影响凝血四项分析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Thromboscreennbsp;400C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测定。结果:样本量采集过多或过少,样本溶血,有凝块以及离心时间不足都将影响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结论:样本的正确采集与检验人员的 作者:李华,顾胜芳,刘静作者单位:(遵义市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凝血四项分析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Thromboscreen 400C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测定。结果:样本量采集过多或过少,样本溶血,有凝块以及离心时间不足都将影响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结论:样本的正确采集与检验人员的规范操作是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保障。 【关键词】凝血四项;分析;质量控制 随着血栓与止血疾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血栓与止血的检验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查试验,对患者的术前准备,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段和用药疗效的评估与监测有直接指导作用。因此,凝血四项分析的质量控制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分析前患者的准备,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试剂的选用,复溶,预温和储存,仪器的选择,保养,监控和校准,检验人员的熟悉程度,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都将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血凝的检测质量,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检测中遇到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作如下报道。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来源 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病人,收集重新采集复查有问题样本63例。 1.2 仪器和试剂 Thromboscreen 400C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试剂为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生产。 1.3 样本采集与检测 使用真空静脉抽血管,抗凝剂为109 mmol/l枸橼酸钠0.2 ml,抽取静脉血1.8 ml,抗凝剂与血的比例应为1:9,3 000 r/min离心15 min,4 h内测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2 结果 2.1 样本采集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见表1) 无论是血量>1.8 ml,还是<1.8 ml,都将使PT,APTT结果延长。表1 样本采集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略)注:与原检测结果比较P<0.01。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 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

床旁检验的质量控制

床旁检验的质量控制 随着物理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入,临床医学和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床旁检验(POCT)在检验方法学和测试性能上日臻完善。然而,如何提高床旁检验的准确性,有效实现床旁检验的全面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使其结果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仍然是摆在检验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传统意义上,床旁检验是以护理为重点在患者床旁进行的即时检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临床科室、检验科,甚至用于自我监测。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床旁检验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基于干化学技术、胶体免疫层析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粒子包被等技术的各种卡、板、条和便携式小型仪器广泛应用,可一次性测定血气、离子、微生物抗体或抗原、多种毒品和麻醉剂、心机损伤指标、血凝指标等。从传统试剂条的单一分析发展到多联分析;从单纯浸测发展到渗滤式和层析迁移式检测;从目测发展到微型分析仪检测,便携式和手掌式小型床旁分析仪器已在国内外普及。 床旁检验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使其质量控制成为岌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床旁分析仪器操作的简易性使操作人员错误使用和错误读取数据的几率增大;由于操作人员一般不是专业检验人员,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很大的差异;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功能的床旁分析仪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不同,基于干化学法试剂条上的检测模块由于各部分厚度或孔径的误差和试剂盒装配时的质量误差均会影响结果;床旁分析仪与实验室仪器由于检测样本或检测过程的差异存在系统差异,多数检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床旁凝血仪使用全血标本,其结果相比血浆要偏高。这些因素无疑都会影响床旁检验结果及诊断和处理的准确性。因此,在POCT的质量控制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标本采集和患者准备 临床检验对测试标本都有专门的要求,或是标本类型,或是抗凝剂种类,不一而足,操作者必须明确患者在受检前要注意或禁忌的事项,这是保证检验合理性的前提。由于方法学存在着差异,首先要了解在检测原理上对标本有哪些具体要求,如:光学法检测的仪器多数会受到标本中溶血和乳糜的干扰,化学显色法会受到外源性氧化还原物质的影响,这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采血对象要处于空腹平静的状态,饱食和油腻食物会干扰血小板因子和纤溶成分的测定;情绪紧张、激烈运动也将导致测量的偏差;血气分析时

临床检验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 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 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 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 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 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 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 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 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 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 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 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 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 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OS50-300G/L(G=106) 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 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 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 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 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十五:血沉ESR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炎症、 恶性肿瘤、贫血、高胆固醇 及高球蛋白血症 正常参考值:男0-15mm/h 女0-20mm/h 十六:尿比重SG 临床意义:降低:尿崩症、 肾功能不全 增高:肾小球肾炎、心功能 不全、糖尿病 正常参考值:1.010-1.030 十七:尿酸碱度PH 临床意义:酸性尿:尿酸盐 结石、酸中毒 碱性尿:草酸盐结石、泌尿 系统感染等 正常参考值:5-8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42104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凝血试验在临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血栓与止血检测的特殊性,因此规范凝血 项目检测过程,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检验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具体的质量控制流程如下: 一、试剂 凝血活酶含钙试剂(ThromborelS) 、激活剂、氯化钙溶液、凝血酶试剂、D-DimerPlus 试剂盒、缓冲液、乏因子血浆、SysmexClean I 清洁液、质控血浆(Control) 、蒸馏水、其他消耗品 二、方法 仪器法:Sysmex CA—7000 型全自动血凝仪,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三、标本的采集、制备、保存等注意事项 1. 采血时,首先应该确认病人姓名,并且将姓名和编号写在真空采血管的标签处。 2. 尽可能保证每次采血都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即病人处于休息状态,并且在早餐前采血。 3. 凝血实验标本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否则由于标本的分配、分装等而使血液停留 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4. 取血时,病人应松弛,环境温暖,防止静脉痉挛,止血带的压力应尽可能小,取血速度平稳顺利,防止产生气泡。 5. 用定量为2 毫升的一次性枸橼酸钠( 109mmol/L )真空采血管采血至指定刻度,取血完毕立即轻轻颠倒混匀,不要剧烈震荡,并避免产生气泡。 6. 及时离心,3000 转/ 分离心标本10分钟,以除去血小板。 7. 务必于采血后2小时内测定完毕,如不能完成试验,冷冻贮存少量血浆( 0.5 —1ml)(最 好在-70 C,或者当贮存时间较短时,可以置于-20 C条件下),在实验前将血浆于37C下 快速融化。血浆用塑料试管存放,并用塑料吸管移取标本。 四、质量控制 (一)室内质控 1 室内质控靶值及标准差设定 1.1 靶值设定:当要更换新批号的控制品时,应在“旧”批号控制品使用结束前,将新批号 控制品与旧批号控制品平行进行测定,20d内检测完20或更多独立批获得至少20次控制测 定结果,剔除超过3SD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出平均数作为靶值。 1.2 标准差设定:根据20 或更多独立批获得的至少20 次质控测定结果,计算出标准差,并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血浆血清 血小板 白细胞血饼 红细胞 加入抗凝剂,离心,血液自然凝固 静臵30分钟后的情况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 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 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7~8um ~0.8um~2.2um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红系原红细胞早幼中幼晚幼网织成熟 祖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二分类 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大型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五分类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凝血四项检测的意义及质量控制

凝血检测的意义及质量控制 一、凝血酶原(PT) 1. PT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 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 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即 待测凝血酶时间/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 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 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范围:比值为0.82-1.15 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 性假血友病患者.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