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陶刻之己见
- 格式:pdf
- 大小:108.84 KB
- 文档页数:1
宜兴紫砂陶刻之我见作者:陈萍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前人云:“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此话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紫砂器是无釉陶,制作工艺的高低直接影响壶的价值,而书刻虽说是紫砂器最佳装饰手段,只属次要位置,这与奖品上对字画的要求不可相提并论。
关键词:紫砂陶;艺术;陶刻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029-01谈到紫砂陶刻,就必须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陈曼生”。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清乾嘉年间浙江钱塘人,是著名书画、金石家、篆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而“曼生壶”是陈鸿寿在溧阳时倾心于紫砂,公余闲暇,他构思出来的样,而由杨彭年等制壶,然后他和幕友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指导撰壶铭,并书刻,世称“曼生壶”。
陈曼生对紫砂最大的贡献应是:构思设计了一批简约、古朴,具文人意味的壶样,而铭文书刻成为其构思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体的不能分割,他的壶不刻铭文你会学得不完整。
他的参与,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将壶与刻的结合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尽管传世曼生壶是否曼生亲自操刀,你最多只能臆测而已,而曼生壶仍为人们喜爱。
他的创作理念仍影响着很多壶艺家和陶刻家。
因此陈曼生于紫砂艺术功不可没。
前人云:“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此话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紫砂器是无釉陶,制作工艺的高低直接影响壶的价值,而书刻虽说是紫砂器最佳装饰手段,只属次要位置,这与奖品上对字画的要求不可相提并论。
玩古董的朋友都知道景德镇“珠山八友”和任淦庭各自作品的价值。
因此壶价高低的决定因素在壶的本身,好壶无字自是好价。
有时好壶刻了字画,反而对壶是一种破坏。
什么壶要刻字画,谁刻,怎么刻,壶艺家的创作时不能不考虑,应多一些讲究。
另外字因刻,因烧,其本来面目已失些许,也不同于纸上的字,所传之字也只是“误传”而已,其刻才是“正传”。
只有做到壶、铭文、字画、镌刻结合俱佳,融为一体,方能“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 60 -2023年 第6期最初紫砂陶器上的纹饰都是通过绳印、模印来进行雕刻的。
陶刻工艺就在绳印、模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
紫砂陶刻工艺是现代紫砂陶艺术品雕刻和装饰的主要工艺之一,以刀替笔,将书法、诗歌、绘画、雕塑等融入整个系统当中,并通过刀法的速度、力量大小、浮沉、宽窄、利钝,来实现各种类型的雕塑装饰。
紫砂陶刻,是所有装饰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有创造力的工艺制作手法,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传统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底蘊。
二、陶刻工艺在紫砂艺术中的主要运用形式陶刻工艺在紫砂艺术中运用最多的表现形式分为阴刻和阳刻。
阴刻与阳刻是我国传统的两种基本刻制方法,以刀代笔,一刀一刀的痕迹与金石结构纹理的质感,一目了然体现在作品中,刻出来的样式是非常形象的。
(一)阴刻阴刻,首先需要一位陶刻艺术家使用毛笔在这些半干的坯体上精心打好墨稿,或者使用蜡纸将这些图案的书写稿印制到这些坯体上,然后用小刀沿着这些图案的线条对其中内容进行精准刻划。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好手指、腕、肘各个部位的力量,注意各个线条之间的运动是否有起承和旋转、整体是否协调。
(二)阳刻阳刻正好与阴刻相反,采用了一种保留线稿的手段,用一定量的刀法将线稿中的余白部分去除,让所雕刻的内容是凸出来。
除常见的字体阳刻之外,也有对人物、动物、花卉、山水内容进行阳刻的。
作者根据自己的体会由浅入深进行雕刻,这个由平面渐入立体的过程,完全依靠雕刻者对物体的认知和把握程度,只有对各个方面的特征了然于胸,才能通过刻刀将所刻之物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三、陶刻工艺在紫砂艺术中的用刀方法陶刻本身脱胎于金石篆刻,不仅继承了篆刻冲刀、切刀的方法,还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刀法。
陶刻时常使用的刀法分别是“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
刻印大师齐白石曾说:“通常刻印,为求工整,一刀刺去,一刀刺回,如此统计,横竖工作,即共为四个方向。
一般刻印者,往往四面下刀,甚至不分方向,任意转动,刀锋在石块上随处可下,此种刻法,为余所不取。
浅谈紫砂壶的陶刻装饰作者:何杰来源:《江苏陶瓷》2016年第04期紫砂艺术发展至今,已形成多种装饰工艺。
陶刻作为紫砂壶的装饰工艺之一,能与作品本身相得益彰,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文化内涵。
宜兴紫砂壶艺之所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到好处使用陶刻装饰也是其原因之一。
要让陶刻装饰锦上添花,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陶刻类型的选择陶刻以坯为载体,以刀为笔,以书画为媒,以金石篆刻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紫砂壶作品,同时赋予作品外观装饰性与主题内涵,使原本单纯的手工艺品升华为人文精神的载体。
紫砂陶刻的类型可分为阴刻和阳刻,这与印章的篆刻十分相似。
阴刻是直接沿墨线进行刻、切,需注意线条的起承转收和块面协调,印章的白文印即为阴刻;阳刻则相反,是采用保留墨稿的方法,用各种刀法把无画面的部分浅刻清除,即在墨稿墨线两边刻线定位,然后再把无墨处逐一清除,印章的朱文印即为阳刻。
紫砂陶刻实际上就是借鉴了篆刻技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表现的题材超越了书法的范畴。
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陈曼生于此功不可没,他与杨彭年等紫砂匠人合作创作了“曼生壶”,才有了“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佳话,也使陶刻作为一种紫砂壶装饰工艺正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阴刻相对容易,因此应用广泛;内容可详可简,往往廖廖数笔就蕴意无限,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用刀更显沉着、舒畅、利落,随心所欲掌握深浅和节奏,凸显出古朴、典雅、清逸的特征,更宜于表现书画题材。
一把经典的“石瓢壶”(见图1)上草书“花木清香庭院翠”,通过运刀时轻重缓急的不同处理,洒脱优雅、刚健遒劲。
观之则仿佛独步庭院,花香弥漫,满目青翠,此壶将这种恬静愉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对于阴刻,紫砂阳刻费工费时,有时数倍于阴刻,但其画面感更强因而更具艺术魅力。
一般阳刻适合表现富丽堂皇的题材,内容具体、画面饱满、繁而不乱。
通过细刻精雕来实现边缘线的光洁、圆润、通畅,更见匠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就是一件优秀的阳刻作品。
浅谈对紫砂陶刻的认识作者:汤卫忠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紫砂陶刻装饰艺术就开创了艺术的辉煌时期,历代文人都留下了许多的壶铭,因此陶刻的铭文内容丰富精彩,而"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关键词:紫砂;陶刻;艺术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034-01紫砂陶刻装饰,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
紫砂壶雕刻它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的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壶底部刻画,这只是紫砂壶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
有志者事必成,紫砂壶艺从现在起会有一个更广阔、更美好的珍藏天地,得以健康发展的美好前景,这是必然的,本人从事紫砂陶刻这些年,在这里浅谈一下我对紫砂陶刻装饰的认识。
紫砂壶的雕刻装饰艺术集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艺术于壶体,今又创造了题词、题跋,更进一步的把紫砂艺壶推向高层文化层,铭、镌的内容有与茶文化、陶文化相切的词句,有哲学、伦理、道德、知识性的词句等等,提高了装饰层次,深蕴文化内涵,工艺品特艺品不如艺术品的品味,成为赏品、藏品。
紫砂壶之赏品、藏品,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作品价值和科学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玩物丧志”的一种表现,目的是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添生活意趣,启迪爱国情怀。
每个紫砂壶研制者和收藏者,都必须有一个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意识和收藏意识。
为此,意识、实力、弘扬是要求收藏者认真对待的三个方面。
其次观察出水是否流畅、干净,把子是否省力,盖子是否紧密。
在传统观念上,同一把造型外轮廓曲线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说。
光货造型或丰满、或清秀、或粗犷、或刚毅,给人感觉“圆、稳、匀、正”。
现代陶艺手法制作的茗壶,讲究形体的艺术趣味,在不规则中求稳重,变化之中求规律,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气,讲究作品的艺术效果,追求返朴归真的意境。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形式以及含义1. 引言1.1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形式以及含义在紫砂陶刻艺术的形式特点方面,首先是其独特的材质和工艺特点。
紫砂陶器以其独特的紫砂泥料制成,质地细腻,色泽深邃,质地坚硬,具有出色的保温性能。
在陶刻方面,艺人们通过手工雕刻和创意设计,将精美图案、文字或人物等刻划在器物表面,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文化意蕴。
而在紫砂陶刻艺术的含义解析方面,其常常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一些作品以古代文人诗词、佛学禅意或传统民俗为题材,既展现了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又传达了高尚的人生情操和审美追求。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厚重,体味到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紫砂陶刻艺术在形式和含义上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载体。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
2. 正文2.1 紫砂陶刻艺术的形式特点紫砂陶刻艺术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其形式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线条流畅细腻。
紫砂陶刻作品的线条处理非常讲究,细腻而有力,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表现力。
艺术家在雕刻时需要准确掌握力度和角度,才能塑造出线条流畅、生动的形态。
三、色彩鲜明对比。
紫砂陶刻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注重对比和配合,通过不同色彩的搭配,营造出明暗对比鲜明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四、寓意深刻。
紫砂陶刻作品往往富有深刻的寓意和内涵,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使作品超越表面形式,引发人们对生活、文化、人生的反思和深层次的共鸣。
2.2 紫砂陶刻艺术的含义解析紫砂陶刻艺术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精髓,更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审美情感。
在紫砂陶刻艺术中,每一个作品都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的理解和表达。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形式以及含义【摘要】紫砂陶刻艺术作为传统中国陶艺形式之一,在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紫砂陶刻艺术的形式特点、历史渊源、作品寓意与含义、当代影响以及传承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对紫砂陶刻艺术的全面分析,可以看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章也探讨了紫砂陶刻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时代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紫砂陶刻艺术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紫砂陶刻艺术,形式特点,历史渊源,寓意与含义,当代影响,传承与发展,社会影响,未来发展,时代意义。
1. 引言1.1 介绍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重要性紫砂陶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更体现在人们生活中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紫砂陶刻作品常常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
通过对紫砂陶刻艺术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
紫砂陶刻作品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让人们在品味艺术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是为了让人们在当代社会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美好,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1.2 阐述紫砂陶刻艺术在艺术领域的地位紫砂陶刻艺术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璀璨明珠。
紫砂陶刻作品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使其在艺术收藏界和艺术市场上备受瞩目。
紫砂陶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艺术。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陶艺与雕刻相结合,以纹饰、造型和色彩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当代艺术领域,紫砂陶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紫砂陶刻艺术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它将继续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形式以及含义【摘要】紫砂陶刻艺术源自中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程。
其形式表现多样,包括花鸟、人物、山水等各种题材,同时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对比。
紫砂陶刻作品寄托了丰富的意蕴,象征着生活、美好和希望。
在鉴赏方面,要注意细节和技法,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紫砂陶刻艺术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工艺的发展。
未来,紫砂陶刻有望融入现代设计和艺术领域,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通过对紫砂陶刻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紫砂陶刻艺术、起源、发展、工艺流程、形式表现、意蕴、鉴赏、当代意义、未来发展1. 引言1.1 介绍紫砂陶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紫砂陶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宜兴的紫砂艺人开始将紫砂壶作为雕刻对象,并逐渐形成了紫砂陶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清代,紫砂陶刻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了宜兴的一大特色产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紫砂陶刻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和风格。
2. 正文2.1 紫砂陶刻的工艺流程紫砂陶刻的工艺流程非常繁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陶坯的选择至关重要,选用高质量的紫砂泥才能保证作品的质量。
接着,陶工需要将陶泥搅拌均匀,制成坯体。
然后,将坯体放入模具中进行成型,待陶坯干燥后,进行修整和雕刻工艺。
紫砂陶刻的雕刻需要经过多次刻制,因为紫砂陶泥质地较为细腻,所以需要用细小的雕刻工具进行刻画。
雕刻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砂光和釉面等处理,最后进行烧制。
整个工艺流程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紫砂陶刻作品。
在整个工艺流程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品质控制,一丝不苟地完美呈现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紫砂陶刻工艺流程的复杂性和精细度,体现了制作者对工艺的专注和执着,也展现了紫砂陶刻艺术的高超技术和独特魅力。
通过繁复的工艺流程,紫砂陶刻作品才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传承着中国传统陶艺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PURPLE CLAY走进紫砂陶刻的渊远流长说起紫砂壶艺的发展,有这样一个人不得不提。
他的存在很重要却又特殊,他不会做壶,却名留青史,在紫砂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不会做壶,却是紫砂发展史上的丰碑式人物,因为他将诗文书画刻于紫砂壶上,并且推动了紫砂与文人、紫砂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开创了紫砂文人壶的盛世繁歌。
这个人叫陈曼生,这种将诗文书画刻于紫砂壶上的技法叫做“紫砂陶刻”。
其实,在紫砂壶上刻字,并非源起于曼生,这种渊源更为久远,可追溯至元末明初之时。
《霁园丛话》记载:“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 (俗称壶为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
”其中,孙高士元代末期人,其居室正名为“且吃茶处”。
可见,早在元朝末年,紫砂壶上就已经有刻字出现。
虽然这种行为并没有成为风尚并延续下来,但的确是迄今为止可追溯的最早的紫砂陶刻行为。
在紫砂壶上留作款识,也并非源起于曼生。
供春是最早将作者的名字刻在紫砂壶上的人,这件作品就是被称为“花器鼻祖”的《供春壶》,《阳羡茗壶系.正始》中曾提:“见时大彬所仿,则可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
”许是因为供春壶的造型足以惊叹了世人并流芳了千古,所以供春是第一位在紫砂壶上刻名字的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世人及后人太大的关注。
在紫砂壶上作诗,也并非源起于曼生。
清康熙年间,有位号壶隐的制壶大师,做了四把南瓜壶,分别于壶上留了四句话。
这个人就是被后世称为“花器圣手”的陈鸣远,他在《和正瓜壶》上铭刻“骨清肉腻和且正,摘苏句。
鸣远”;在《东陵瓜壶》上题词“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
鸣远”;在《一啜瓜壶》上留言“如何此一啜,有味出吾囿。
鸣远”。
这其中既有生活中的品茶之感又有精神上的品格之颂,可见陈鸣远不仅拥有高超的壶艺,还有不凡的生活情趣和极为丰厚的文化涵养。
因有供春,壶上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因有鸣远,壶上有了诗文。
这也标志着紫砂壶上刻绘开始出现文人思想的萌芽,不过,发展至此只能说是紫砂陶刻的雏形,还未形成以此为饰的艺术,何也?因为无论是供春还是鸣远,壶上留字只是创作者本人的一种个人行为,他们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增加欣赏性的装饰作用,他们的刻绘并不侧重书画艺术性的表现形式,不讲究刀法与章法,而只是留下标记或是记录心情,这种行为在一定层面上增加了壶的情趣,但尚未构成极具艺术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既没有推动其他人的参与,也没有形成风尚,直至陈曼生的出现。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形式以及含义紫砂陶刻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紫砂陶刻作品不仅具有美丽的外形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紫砂陶刻艺术的形式以及含义两方面进行浅谈。
1.器型紫砂陶刻艺术品大多是以陶制茶器、酒器、花器等为主,具有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器型多样化,如壶、杯、瓶、罐、盆等等。
在这些器型中,紫砂茶壶尤其出类拔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功能备受推崇,成为紫砂陶刻的代表作品。
2.材质紫砂陶刻艺术品的材质主要是紫砂泥,在制作中需要进行筛选、晾晒、制泥等工序,不同地区的紫砂泥质量和含量不同,所以同样的器件在不同地方制作会有不一样的质感和纹理。
紫砂泥有多种颜色,如朱砂红、紫罗兰等等,而且它在制泥时需要加入其他材料,如黄泥、白泥、绿泥等等,所以不同的泥料可以制成不同的颜色和纹路。
3.刻法紫砂陶刻艺术品主要是通过雕、刻、划等方式加工完成。
其刻法有两种,一种是画风雕,将器物表面镂刻成白线清晰、流畅自然的图案;另一种是浮雕刻,浮雕刻在器壁的图案立体感极强、清晰流畅。
这两种刻法都需要经过复杂的手工技艺,需要艺术家严谨的造型能力和出色的雕刻技术。
1.文化内涵紫砂陶刻艺术品内涵丰富,它既蕴含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承载着各种历史文化的痕迹。
紫砂壶所展现出来的文化,不仅仅是茶文化,而是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文学、哲学、风俗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如有一种形似仙鹤的壶,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因而这种紫砂壶就传递出一种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
2.历史意义紫砂陶刻艺术品在中国历史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最初的紫砂壶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成为中国最富有特色的陶瓷艺术品之一。
紫砂壶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来自于它的生产、传承,以及器形风格的演变等方面。
因此,每一个紫砂陶刻艺术品都是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记录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内涵。
总之,紫砂陶刻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