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陶刻文化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94.19 KB
- 文档页数:1
•78•陶瓷Ceramics(紫砂艺术)2021年03月浅论紫砂陶刻题材的选择与搭配——作品“观云”的创作感悟*蒯超(蒯超陶刻工作室江苏宜兴214221)摘要紫砂陶刻是一门具有蓬勃生命力的艺术,它以紫砂作为载体,运用刻刀来表现各种文化内容,其中对于题材的选择与紫砂器造型的搭配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深人地研究。
笔者通过作品“观云”的创作来浅述这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紫砂陶刻题材文化搭配中图分类号:TQ17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72(2021)03—0078—02前言很多人觉得紫砂的美在于一种基于陶的纯净,虽然砂砾混杂,但却是自然本色的展现,是我们人类对于自然馈赠的一种反馈。
所以想要展现这种美,那么紫砂就不能像瓷器那样多一层釉,也不能像彩陶那样加上许多的颜料,紫砂的种种色彩只能是紫砂本身。
这样的艺术文化展现自然只能依托于紫砂自身,而有一种技艺却能够基于紫砂材质本身增添出更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这便是紫砂陶刻。
紫砂表面的造型是直线、曲线、长短高宽,都可以产生直观的感受,而陶刻艺术用刀法来代替笔法,就不那么直观了。
古人崇尚刀刀见笔,认为刀是笔的延伸,因此画面的笔墨感要比刀法本身重要的多,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先进的设计思想,因为当时的文化艺术环境是一个完全由笔墨构成的世界,能用刻刀来代替笔墨进而表达出笔墨才有的意境,那当然被视作一种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术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再传统的书法家、画家,都免不了接触这些新的思想,我们社会的文化世界绝不仅仅是由笔墨构成的,这带来了很多变化,也孕育了更多的机会。
1作品“观云”的造型紫砂壶想要具有吸引力,首先想到的是外形,几百年来,一代代的紫砂壶创作者都在外形上下足了功夫,那令人眼花缭乱,种类繁多的造型就是证明。
传统紫砂壶的造型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一部分是由于这些造型本身传承久远,饱含着传统陶瓷文化的精髓;另一部分又在于紫砂的造型并不仅仅拘泥于这些传统造型,而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不停地融入新的事物,在变化中前进。
PURPLE CLAYCERAMICS SCIENCE & ART098单从紫砂壶的外型来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整件作品的颜色,也就是紫砂泥呈现出来的色泽。这件作品采用的是原矿段泥,也被称为是“老团泥”。色泽如古铜,与古钟的金属色泽十分相像,并有几分做旧之感,让人觉得古典脱俗。紫砂又被称为是“紫玉金砂”,这是在说紫砂有着玉的细腻光滑,有着金的光彩夺人,这虽是夸张的手法,却也实实在在地点名了紫砂的特点。紫砂泥的选择奠定了整件作品的基础,作品《金钟》低调、温润、古色古香的特点,就是紫砂泥第一呈现的。紫砂艺术其实并不太讲究形态的相似,而是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形态只是在模拟一件物品的状态,而情感是在贯穿整件作品的灵魂。融于作品的情感,是创作者对紫砂艺术独一无二的理解,也是对作品倾入的至高无上的热爱,让整件作品可以传递出十成十的情语。以作品《金钟》为例,其脱胎于古钟,但却是进行了艺术性的改造,抹去了古钟的笨重与憨厚,增添了一份玲珑与小巧。这就是艺术性的取舍。在情感表达上,此壶既有古钟的威严庄重,又有紫砂壶的温和内敛,非常具有中国的审美特征。可以说,创作者在艺术的重创上有着明显的偏向性,更加偏向古色古香的气质,这一点与紫砂壶想要传达的内涵也相一致。
紫砂壶被人们称为是“世界茶具之首”,它精美绝伦的造型与无可挑剔的性能铸就了其独一无二的艺术辉煌。紫砂壶与中国的茶文化不谋而合,都有着高雅清心的特点,这样的相似性也造就了紫砂壶温润风韵的特点。一把壶,一杯茶,开启一场温情脉脉的紫砂艺术之旅。
此件作品以“金钟”为主题,实际上是借用了金钟踏实平稳的寓意去塑造一种稳重、踏实的古朴之意。古钟的声音庄重、悠扬,可以荡涤人们的灵魂,以不灭的声响激励着人们自强不息,以厚德载物。《金钟》壶有着超乎圆器的张力与弹性,其线条柔
顾 亲和流畅,却有着力道,根根俊朗,使整件作品刚柔并济。从外观上来看,此壶呈古钟的形态,上收下放,整体舒展而放松,重心下放,有着节奏的律动。此壶主要以圆的几何形态展开,各部分衔接自然,在气质表现上更加注重温和与古色古香之感。此壶采用了嵌入式的壶盖,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古钟造型的整体性。壶盖与壶身融为一体,也体现了创作者在进行紫砂外观设计时的整体感。壶钮是一个麒麟的样式。麒麟自古以来就是能够带来祥瑞的吉祥意象,给此壶增添了几分吉祥韵味。此外,人们常常用麒麟化作图腾来装饰古钟,因此古钟与麒麟直接也有着一段妙不可言的缘分。这两个元素的结合,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二弯流的壶嘴、耳朵形状的壶把与壶身的整体形态十分的和谐,壶嘴与壶把的最高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完美契合紫砂壶的设计要求。壶把较往常来说更为宽大,贯穿了整个壶身,配合了壶的整体形态,体现了紫砂艺术中的平衡之感。在壶的颈部位置创作者运用了两条平行的线条作为装饰,给整件作品增添了丰富性,同时打造了层次感。与壶靠近底部突起的一圈带状装饰相呼应,体现了创作者对结构对称的理解。壶底镂空,采用了古钟的下端边缘,凹凸有致的形态增添了几分仿生的趣味,仿佛敲击壶身耳边就能传来悠扬的钟声。镂空的表现方式十分考验创作者的工艺水平,壶底大小、间隔均衡的纹理表现足以体现创作者高超的工艺能力。壶身的陶刻装饰也值得一提,创作者以娴熟的手法刻下了“厚德载物”这几个字。篆书具有对称的特点,给人端庄大气的感觉,与作品整体的气质相吻合。在进行陶刻创作时,匠人以刀为笔,一气呵成,每一个字都圆润流畅,落刀稳重。虽是陶刻,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宣纸上落笔,笔法厚重而圆润。虽说篆书笔法柔和,端庄大气,但用陶刻的手法表现,就多了几分劲挺、快利与雄健,给人以刚柔并济的感觉。从每个字的笔锋处,可见创作者的刀法飘逸流动,握刀舒缓,笔迹之间宛若李唐之画,劲挺而凝练,足见匠人的书法功底。此壶陶刻的装饰手法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整件作品的灵魂之处。结语:细观紫砂壶《金钟》,我们仿佛能听到穿越历史而来的那声钟声,宛转悠扬,却依然铿锵有力。此壶型美,韵也美,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的灵感有着天然的古典韵味,每一处的细节设计都贴合主题的表现,集中体现紫砂艺术的古色古香。此壶并不是局限在一种风格,从小小的一把壶中,我们能读到的有柔情似水,也有庄严厚重,体现了紫砂艺术的变化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