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述评[1]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奥尔森集体彳亍动逻辑的分析曼瑟尔•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在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集团理论的发展。
他在书中对丁传统的利益集团观进行了批判。
对丁集团的研究,传统的理论家认为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总是有进一步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每个集团都是为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服务。
在奥尔森看来,这些理论貌似合理却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发生:理性的“经济人”会在集体的行动中“搭便车”,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排除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团和集体行动,在研究和探讨集体行动及其困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
对丁集团这个词,不同的理论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和分类。
本特利是集团理论的创始人。
他在《政府过程》一书中指出,社会本身只不过是一些组成社会的群体联合。
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这些利益都可以由有相同利益个体组成的群体来代表。
本特利认为,利益集团是经济、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量。
每个集团都有自身的集团利益,集团利益总是导致集团行动。
在本特利之后,杜鲁门修正了这种群体与利益一一对应的关系。
他认为,当具有共同态度的一部分人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成一个团体,以建立、维持与增进共同态度所蕴含的行为模式,向社会上其他团体提出其主张,并进而谋求实现其主张时,便构成了利益集团。
根据杜鲁门的看法,在简单的社会中没有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产生是与社会专业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相契合的。
在当前的学术界,对丁集团的界定基本上是围绕着共同利益而进行的,但我们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更全面。
在奥尔森的书中,集团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而乂没有被准确界定的概念。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奥尔森集体行动的概念奥尔森集体行动是指个体在面对某种困境时,通过组织起来共同行动,以实现自身的利益。
这种行动通常发生在个体无法单独实现目标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集体力量来达成共同目标。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解释了为什么个体会选择参与集体行动,并且分析了集体行动的条件和限制。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2.1 公共品和集体行动公共品是指一种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的产品或服务。
这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收取费用,因为无法排除那些不付费的人员。
而奥尔森认为,个体在面对公共品时往往会选择不参与集体行动,因为即使不付费也能享受到公共品的好处。
这就导致了公共品的供给不足,需要通过集体行动来解决。
2.2 个体利益和集体行动奥尔森认为,个体在考虑是否参与集体行动时,会权衡个人成本和个人利益。
如果个人成本相对较低,个人利益相对较高,那么个体更有动力参与集体行动。
但是,如果个人成本过高,个人利益相对较低,那么个体可能会选择不参与集体行动。
2.3 集体行动的协调问题奥尔森指出,集体行动需要协调个体的行为,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协调的问题在于,个体往往会面临“囚徒困境”,即个体面临的选择是合作还是背叛。
如果个体选择合作,那么集体行动可以成功实现;但如果个体选择背叛,那么集体行动可能会失败。
因此,协调个体行为是集体行动的重要问题。
2.4 集体行动的组织问题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需要有一个组织来协调和管理。
这个组织可以是一个正式的组织机构,也可以是一个非正式的网络。
无论是哪种形式,组织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来调动和激励个体参与集体行动。
三、奥尔森集体行动的条件和限制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的实现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限制。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条件和限制:3.1 利益相关性个体需要感受到自身与集体行动的利益相关性。
如果个体无法从集体行动中获得明显的利益,那么个体可能会选择不参与集体行动。
浅析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自20 世纪下半叶,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法解决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美国社会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公共选择理论,它以传统经济学理论并不关心的集体行动问题(或者说是非市场决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肯尼斯J.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经济学》、唐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布坎南与塔洛克的《同意的计算》等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
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奥尔森的以全新的视角完整地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打开了通向正式研究集体行动之门。
1 集体行动的失败:个人理性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传统的集体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第一定律指出: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他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因而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会自发增进那些共同利益,集团会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以增进它们共同目标或集团目标。
与此截然相反,奥尔森的集团理论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认为除非用强制或者其他特殊手段,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主动自发地采取行动以实现集团利益。
理性是人类具有以推理行为实现有目的的结果的能力理性的行为是理性地适应于追求行为者的某个目的的行为。
理性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总会倾向于使用有效方法获得最大的效率,即在一定产出下投入最小或在一定投入下产出最多。
基于这种个人理性的逻辑起点,集团成员不会志愿地为增值集体利益努力。
奥尔森首先将集团概念的内涵界定为享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认为拥有共同利益的集团成员会自愿地增进集团利益这种观点毫无根据。
从身边小事浅析“集体行动的困境”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但公共选择理论奠基者奥尔森教授却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
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产生极其有害的结果。
如果我们问:“三个和尚究竟有没有水喝?”奥尔森会答道:一般来说,三个和尚没水喝。
但若三个和尚“不对称”,或存在“选择性激励”,那么三个和尚很可能有水喝。
在对集体行动的研究中,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存在着两大障碍:一是理性的无知,即在涉及集体行动的范围内,个人会意识到自己的影响无足轻重,并因此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这导源于集体行动中参加者的数目过大;二是“搭便车”,即个人总是希望别人去努力,而自己坐享其成,这导源于集体行动结果的非排他性。
一.分析集体行动困境生活中时常可见集体行动的困境现象:人人都能知道某件事情是好事,需要大家共同行动,但人人都不愿意亲自去做,结果人人都无法享受到集体行动的成果。
有三个实例:例一:在某高校对于“是否限电”问题进行意见征集时,没有人愿意和上级反映自己的意见,因为广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力量太过于渺小,根本不可能对学校的政策起任何作用。
因此没有人愿意为此事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例二:某十字路口没有交通信号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周边居民都盼望能尽快安装交通信号灯。
但有关部门对此事不太积极。
居民们普遍认为“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总会有人出来说话的。
”于是,大家都在等待,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里连续发生数起严重交通事故,伤亡惨重。
事故之后,信号灯终于修建起来。
例三:在大多数国企里,“搭便车”现象尤为严重,很多人在企业中混日子,工作上指望别人多付出一些,但在利益关头自己抢先一步。
从上述例子看,假如大家能采取集体行动,共同呼吁停止“限电”政策,共同上报相关部门信号灯问题,共同抵制国企混子日现象,这不仅符合他们的集体利益,也符合他们的个体利益。
集体行动的逻辑通过对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的阅读,在对其书主要内容的深入理解情况下,分析本书的闪光点并得出本书所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奥尔森;集体行动;书评尽管在奥尔森之前有许多学者对集体行动逻辑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更具有价值,他将经济学方法引入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中,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为正式研究集体行动提供了基础。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奥尔森认为实现了集团的共同利益就等于为集团所有成员提供了公共物品,任何成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对集体利益的收益之外,由于理性的集团成员将尽可能地避免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而试图分享由他人提供的集体收益,在每个集团成员都想成为搭便车者的情况下,集体行动的困境就会出现。
(一)集体行动逻辑的出发点: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将“理性”定义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的行动就是理性的”。
假设“个人理性”意味着“行为者是自己利益的理性寻求者”;那么“集体理性”则可以引伸为“集体是团体自身利益的理性寻求者”。
集体行动逻辑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为集团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由此可见,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二)集体行动逻辑的主要内容。
奥尔森认为,正是因为上面提到的两点,才导致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具体来讲,在集团中,个人对整个集团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同时,即使他们不承担成本,他们也能够获得公共物品,所以,搭便车往往是每个理性人的选择。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自发的产生集体行动,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者它某些特殊手段。
(三)集体行动逻辑的基本判断。
首先,集体行动的逻辑关注的首要问题不是人们如何成功地采取集体行动,而是“集体行动失败”,或者说“集体行动的困境”。
认为集体行动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很多情境下,“集体不行动”才是自然的结果。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一、本文概述《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在公共治理理论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指个体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它是理解公共治理理论中的集体行动问题的关键。
本文首先介绍了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然后分析了集体行动在公共治理理论中的具体应用,包括集体行动的困境、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以及集体行动的协调与合作等方面。
本文总结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对公共治理理论的启示和贡献,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集体行动的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治理理论中的集体行动问题,为公共治理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二、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起源于曼瑟尔·奥尔森的经典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它深入剖析了为何个体理性在集体行动中可能导致非理性的结果。
奥尔森指出,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即使这样的行动对整个群体是有益的。
然而,当每个个体都抱持这种“搭便车”的心态时,即使每个个体都明白集体行动的好处,也可能无人愿意首先采取行动,因为每个人都期待他人先行付出,自己则坐享其成。
这种“搭便车”的心态在公共治理领域尤为显著。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能希望其他方首先行动,以观察其效果后再决定自己的策略。
这种等待和观望的态度可能导致公共政策的执行滞后,甚至失败。
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还强调了组织在促进集体行动中的重要性。
奥尔森认为,除非有一个能够强制或激励个体行动的组织或机制,否则集体行动往往难以实现。
这一观点在公共治理中同样适用,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成为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议题。
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公共治理中集体行动困境的重要视角,也为构建有效的公共治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公共治理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设计来激发集体行动的动力。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脉络分析作者:鲁鑫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10期摘要:奥尔森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从个人主义方法论出发,对传统学术界所坚持的由共同利益个人组成的集团其行动是一致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指出集团中每个人都怀着强烈的搭便车动机,这导致了集体行动的失败。
社会中的利益集团如同理性的个人,也具有搭便车的天性,他们在集团狭隘利益诱惑下成为分利集团,其行为扭曲了市场过程,国家必须依靠立法来对其施加限制。
对奥尔森利益集团理论以及其论证过程进行了整体的梳理。
关键词:奥尔森;集体行动;利益集团;搭便车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28031 理论背景曼瑟尔·奥尔森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是20世纪中后期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集体行动理论与分利集团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他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探源》、《权利与繁荣》这三本著作中,其中前两篇堪称为姐妹篇,后者主要运用了前者的理论。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奥尔森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的问题,奥尔森从理性人假设和个人主义方法论出发,认为“搭便车”思想的存在,导致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
既然集体行动出现困境,那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呢?奥尔森指出大型集团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它们是否具有选择性激励:(1)具有行使强制性措施的权威和能力;(2)具有向个人提供积极诱导资源的能力。
在《国家的兴衰探源》一书中,奥尔森运用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国家兴衰之道,认为社会中的利益集团如同集团中的理性个人,具有搭便车的天性,他们在集团狭隘利益诱惑下成为分利集团,其行为扭曲了市场过程和政府过程,导致了制度僵化和经济停滞的社会后果,因此,国家必须依靠立法来对利益集团的活动施加限制,强化利益协调机制。
在以往对奥尔森的研究中,大多是对他的集体行动理论的应用性研究,而忽视对他的理论的辩证思想,本文对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以及其论证过程进行了整体的梳理与评析。
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是社会心理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公共选择学派)、和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共同主题,凡是涉及到群体或集体的行为或行动的现象都离不开集体行动这一范畴的探讨。
集体行动理论作者《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曼瑟尔.奥尔森提出,奥尔森1932年生于北达科他,本科就读于北达科他州立大学,196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从1969年起任教于马里兰大学,1998年2月去世。
该理论强调的是团体协作的作用,团队精神的作用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很大,可以互补缺点,因此现在很多领导者都注重集体行动的效应,甚至应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基本内容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如同其他人一样,往往想当然地认为,一群有共同利益的个人常常会自愿采取行动以促进其共同利益,就像个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动一样.近来,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如果某个集体中,确定个人分享某种共同利益,那么,促进这种共同利益就将自动有利于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管他是否为此作出了贡献.这时,理性的个人有什么理由不选择搭便车呢?因此,除非集体很小,以至于其中的个人无法搭便车,或者给予那些行动者以额外的好处,否则集体行动就不会发生.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分析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勒庞,1895),社会学的社会运动范畴(斯梅尔塞,1962;梯利,2004),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道格拉斯〃诺斯,198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93),以及公共管理学中公共物品(或集体物品)供给(奥尔森,196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93)等有关集团利益或共同利益的追求问题,都属于集体行动的范畴。
那么,何谓集体行动呢?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将集体行动看作是与社会运动、革命同一范畴的三个概念。
他认为,集体行动,就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为;而社会运动就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特定社会变革的制度外政治行为;而革命,则是有大规模人群参与的、高度组织化的、旨在夺取政权并按照某种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制度外政治行为。
关于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作者:赵蓉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33期摘要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著作中基于“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在集体行动中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并最终提出了进行选择性激励的方法,从而解决集体行动中的困境。
但正是由于其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所以其理论自身也具有局现性。
关键词理性人搭便车选择性激励作者简介:赵蓉蓉,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1-244-02曼瑟尔·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在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集团理论的发展。
他在书中对于传统的利益集团观进行了批判。
对于集团的研究,传统的理论家认为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总是有进一步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每个集团都是为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服务。
在奥尔森看来,这些理论貌似合理却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发生:理性的“经济人”会在集体的行动中“搭便车”,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排除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团和集体行动,在研究和探讨集体行动及其困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
对于集团这个词,不同的理论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和分类。
本特利是集团理论的创始人。
他在《政府过程》一书中指出,社会本身只不过是一些组成社会的群体联合。
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这些利益都可以由有相同利益个体组成的群体来代表。
本特利认为,利益集团是经济、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量。
每个集团都有自身的集团利益,集团利益总是导致集团行动。
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谈搭便车理论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简单地罗列了奥尔森对集体行动选择的困境——搭便车理论的看法,在一个大群体中,虽然每个人都想获取公共物品,但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
这就是“搭便车困境”。
重点论述了奥尔森认为的解决搭便车困境的选择性激励途径,并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对比说明。
标签: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选择性激励一、搭便车理论概述1.公共物品的界定要很好地理解搭便车理论,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的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比较常见,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国防、不付费的公路、公共教育、法律等都是常见的公共物品。
但社会上的大部分物品都不是公共物品,例如,在商店里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商品,不付钱就不能获取。
公共物品是我们整个社会和文明得以存在的关键。
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是指:一旦有公共物品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出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帶来的好处。
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为获取某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
这样,就会形成中国俗语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搭便车困境”。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奥尔森认为“搭便车困境”会随着一个群体中人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1)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人在获取公共物品后能从中取得的好处会减少;(2)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人在集体行动中能做出的贡献相对减少,这样,因参与集体行动而产生的满足感就会降低;(3)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内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监督的可能性会降低;(4)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把该群体成员组织起来参加一个集体行动的成本会大大提高。
所以,在一个大群体中,虽然每个人都想获取公共物品,但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
试述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作者:高金慧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3期摘要:本文在论述、总结奥尔森教授观点的基础之上,分析了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前提,并由集体行动的悖论出发得出集体行动理论实质即个体与集体利益之间博弈的结论。
关键词共同利益集团规模“相容性”集团“排外性”集团有选择的激励强制性措施一、奥尔森教授“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教授认为集体中的个人采取的大多数行动都是通过组织所实现的,其成员不但可以通过组织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亦可实现其纯粹的个人或私人利益。
这里,这个共同的利益可以被视为一件公共物品,根据公共物品的定义“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l.…xi…xn中的任何个人Xi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不被那一集团中的其他人消费”,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那么,如果集体中的个人想要采取行动来实现其共同利益,则他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行动成本,然而此次行动的收益即公共产品可以被集团内部的所有个人所共享,分给采取行动个体的收益只是这其中的一小部分,且集团规模越多,他付出的成本越多,得到的收益越少,因此有理性的人会首先考虑到他自己的个人利益,而选择放弃集体行动。
同理,如果在集团内部建立一个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或是任何性质的游说组织,那么组织成本亦由少部分人承担,成果由集团之内的所有人共享。
这就是集团内部所普遍存在的“搭便车”现象。
据此可以得出,集团规模越大,其成员采取行动来实现其集体利益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个和尚没水喝”也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解释。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如上所述,一般集体中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集体利益,但集体利益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奥尔森教授并没有忽视这一点,他认为要实现集体利益必须采取“有选择的激励”措施,或者一些强制措施,来区别对待集体中的成员,奖励为集体利益做出贡献的成员,惩罚不响应集体行动的成员,或是像工会组织一样,采取类似“只为参加工会的人提供工作”的强制措施。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述评[摘要] 曼瑟·奥尔森是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他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集体行动理论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集体行动往往难以实现。
而要实现集体行动,需要选择性激励。
这一理论从提出起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学界的一些质疑,如大小集团难以准确界定、“经济人”假说的不完全性等。
[关键词] 集体行动搭便车选择性激励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句话包含了行动者由一个变成三个对同一件事的影响是不同的。
为什么三个(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多个)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即都需要喝水)的行动者却无法达成共识,采取相同的集体行动呢?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文谨对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一、奥尔森及其《集体行动的逻辑》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1932-1998),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他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学术贡献远远超越经济学的范围,对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产生重大的作用。
他的主要论著有《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与繁荣》等。
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
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
Yegor Gaidar教授说,“在我们看来,像奥尔森这样的教授是无可替代的。
人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看到奥尔森对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
奥尔森的合作者之一Peter Murrell教授也感慨的说,“我们怀念(奥尔森)奔涌的智慧”。
1[2]罗伯特·梭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说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
但曼瑟则不同,他别具一格。
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
”奥尔森去世两周后《经济学家》杂志便发表了讣告,并在其遗像下配了一行说明词,把他称为“利益集团的鞭挞者”。
这篇讣告同时说,如果奥尔森没有去世,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很可能会让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奥尔森去世两周年之际,《经济学家》杂志又发表专门文章,评介他的遗著《权力与繁荣》。
该文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奥尔森是不可替代的,但有这样一部杰作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集体行动的逻辑》(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1965)实际是奥尔森的博士论文。
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奥尔森在此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
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业已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
《集体行动的逻辑》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奥尔森的研究结合了经济学家严谨的分析方法,政治学家对体制结构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历史学家对世间事物复杂性与微妙性的深刻理解,为跨学科的社会科学研究树立了典范。
迄今为止,这本著作有十几种语言的翻译本,并且在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传统经济学家认为,正如个人会为个人私利而努力一样,具有共同利益或共同目标的一群人,也会为团体的共同利益而努力。
譬如,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楼道的照明;同一社区的人们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作斗争等等。
然而奥尔森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产生。
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为什么常常无法实现?原来,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
例如,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们获得加薪,这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
但是,那些参加罢工的工人却承担了所有的风险和成本。
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搭便车的行为。
奥尔森因此得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结论: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
集体行动的实现其实非常不容易。
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
然而,随着集体人数的增大,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
因为在人数众多的大集体内,要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是十分不容易的。
而且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相应减少,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搭便车的行为也越难被发现。
奥尔森这一理论后来被发展成“多人囚犯两难博弈”,成为非合作博弈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然而,它描述的却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现象。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两个和尚抬水喝”是集体行动成功的例子,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失败。
从“二”到“三”由成功至失败的变化,关键在于集体人数的增大。
奥尔森还发现,集体行动在两种特定条件下比较容易产生。
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二是“选择性激励”的存在。
“不对称”说的是集体成员收益的不对称。
个别成员从集体行动中得到的利益比其他成员来得越大,他为集体行动作贡献的积极性也就越大。
不对称性在国际间的集体行动中经常出现。
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的影响很大,因此日本积极出钱设立“亚洲货币基金”。
“选择性激励”的存在是实现集体行动的另一个条件。
选择性激励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两种。
正向激励通过搭卖私人物品的方法刺激集体成员为负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作贡献。
许多慈善机构的筹款活动都提供正向激励。
例如,购买慈善演出的门票可以观看别人看不到的演出,慈善捐款可以获得嬴取奖品的抽奖机会等,都是搭卖私人物品的行为。
其它正向激励的存在也能够促进集体行动的产生。
与此类似,美国劳联产联领袖组织工会运动得到的利益,主要在于他们个人所获得的政治权力和行政资源,与劳资谈判获得的直接利益反而关系不大。
反向激励是惩罚搭便车者的措施。
最常见的是禁止搭便车者享受集体行动的成果。
许多国家的工会都将劳资谈判的范围限制在工会会员范围内,使非会员无法享受工会争取到的加薪和优惠待遇。
集体行动即便能够达成,要提供集体物品,集体物品也是少于最优数量的,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经济人”,在选择提供集体用品的时候都要从自身的角度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人人提供集体物品是从个人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出发的,这与从集体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所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是很难一致的。
奥尔森通过大量的事例说明了大集团的达成必须要靠强制和经济刺激的方式来促进。
最终他认为大集团行动能够达成,也不过只是选择性激励的副产品。
大集团的行动既然是难以达成的,实际上就造成了一种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少数人剥削多数人或者弱者剥削强者”的现象。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小集团相对于大集团来说更容易达成。
有的组织虽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数量比较多,但是由于不能够形成集体行动,不能够从集体的角度出发来追求集体的共同利益,而小集团在比较容易达成特殊利益集团后,在行动中就能够较容易的组织起来,为了集团的利益而采取对他们最有利益的行动,小集团相对于大集团来说更容易获胜,从而就导致了达成了小集团的少数人能够剥削未达成集团的多数人。
其次,在达成集团的过程中,具有共同利益的集团成员在达成组织的时候,由于从集团物品中获得的利益份额不同,从而对达成集体行动的动力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能够分享较多利益的个体比能够分享较少利益的个体更有动力促使集体行动的达成。
这就是说,只能够分享较少集团物品者搭便车的可能性更大,从而导致弱者剥削强者的现象。
三、评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运用传统经济学的条件得出了一个与传统经济学家认为理所当然的结论不同的结论。
奥尔森的这种分析从更本上说突破了他之前的经济学家关于集体行动理所当然的论述,从而形成了对既定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突破。
可以说他开辟了一个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但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不少学者对其提出了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奥尔森关于“大集团”与“小集团”的分类缺乏严密性。
奥尔森理论中所有关于大集团与小集团的分类说明都具有性质的不稳定。
因为小集团相对于更小的集团来说是大集团,而大集团相对于更大的集团来说又是小集团。
也许,奥尔森对“大集团”和“小集团”的划分不在于从理论上说清楚二者的界限究竟在那里。
而只是要说明集体行动的达成是受人数,多少影响的,也就是说在分析集体行动的达成时,人数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二、集体行动的逻辑最大的两个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倾向。
而“搭便车”之所以发生还在于信息不对称,所以集体行动难以达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
但是奥尔森很少使用这两个术语。
这可以从几个方面说明:(1)寻找共同利益成员的信息问题,因为你并不知道那一个人与你是属于同一个利益集团的,具有共通的利益,要组织起这样的利益集团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组织利益集团后能够获得的利益是难以准确计算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预期的:对成员的“搭便车”是难以监督的,也就是说无法通过获得准确的信息来得到那一个个体没有为集体物品付出代价却享用了它。
由于这些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才导致了集体行动难以达成。
而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对“交易费用”的概念的解释,集体行动难以达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交易费用的存在。
第三、“经济人假设”的不完全性。
奥尔森使用的是个体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把每个人多看作是“经济人”,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看作是“经济人”的行为,这种做法可能对于经济问题更有意义,对于某些政治现象就不能涵盖。
比如根据它的理论,大集团组成集体行动非常困难,现实生活中的大集团往往是那些弱势群体。
被称之为“被遗忘的集团”、“忍气吞声”的集团,他们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集体行动。
但是,现实情况又是并非如此,许多人经常做的是奥尔森模型认为不可能做的事情,比如各种各样的游行示威,有很多人在存在“免费搭车”的情况下还是愿意为集体行动做出贡献。
对此,奥尔森自己也承认,它的理论对于非经济的游说团体比如退伍军人、慈善或宗教组织的解释是十分有限的。
[参考文献]1.(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 陈抗: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喝吗?——奥尔森学术思想介绍之一,《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2期3. 兰国荣:集体行动的逻辑,4. 奥尔森和他的利益集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