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8
【课外阅读】剑桥隋唐史对唐太宗的评价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626—649年在位)后来的太宗李世民本为高祖次子,公元600年生于今陕西省武功县。
他母亲出身于一个极有权势的氏族——窦氏;她的姐姐是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的夫人。
窦氏和隋、唐的皇室一样,是一个含有异族血统的氏族(其原始姓是纥豆陵氏),它在初唐时期一直非常有权势,出了两个皇后、六个王妃、八个驸马和一大批高官。
太宗的母亲生长于她舅父北周武帝(他的妹妹是她的母亲)宫中,据说李渊在那里的一次射箭比赛中和她订了婚;她死于614年。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自然只是一个贵公子,不可能受到任何准备将来作帝王的特殊教育。
他受的肯定是当时上流阶级的典型儒家教育,因为后来他作皇帝时表现出他深通经、史,而且是一个书法家。
李氏家族具有强烈的北方民族传统,当然是佛教信徒;高祖的几个儿子都有佛教的乳名。
但和大多数的汉—突厥混血贵族一样,太宗早年受的教育侧重武术,尤重骑射。
当时的史书里充满了关于他的勇敢和富有军事天才的故事。
他擅长骑术;装饰他陵墓的他所喜爱的六匹骏马的浮雕,现在仍然被保存着。
和他的兄弟们一样,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第一次战争考验。
当他还只十几岁时就随他父亲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据传统记载,太宗仅仅15岁时就曾率领一支人马,在山西北部长城的雁门救出被东突厥包围的隋炀帝。
这个故事历来被看作是太宗第一次出现于历史的记载,但恐怕不可靠。
李世民的身份在唐朝的最初年代基本上还是一个军事将领。
作为一个英勇而常胜的指挥官,他的品格形成于他夺取帝位的多年的艰苦野战时期。
他确实有帝王之姿,在朝廷上显得很庄严威武。
他好冲动,易被激怒,当他发怒时面色紫胀,使周围的人不寒而栗。
他在处理突厥事务上的成功,多半应归功于他坚强的个性和英雄的风度。
太宗认为,是人,而不是天,决定人们的命运,他采取的理性主义态度是与这一时期的传统信念背道而驰的。
例如,他即位不久全国各地的官员不时奏报祥瑞和凶兆,他驳斥说:“安危在于人事,吉凶系于政术。
介绍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成
功登基为帝,开创了唐朝的盛世。
在位期间,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致力于发展经济、文化和军事力量。
他任用贤能、重视人才,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唐太宗也十分注重民生,推行均田制,减轻农
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国力强盛,文化艺术也取得了
巨大的进步。
唐太宗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扩大了唐朝的影响力。
他的治国理念和政
治才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古代史上
的杰出领袖之一。
唐太宗的政治智慧隋末唐初,国家政治经济处于空前困难的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成为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
唐太宗治国的政治智慧,为中华大地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本文将从唐太宗的居功至伟、善作善成、务实和结交贤能这四个方面,为读者全面解析唐太宗的政治智慧。
一、居功至伟唐太宗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统治者,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历史功绩。
唐太宗建立了庞大的疆土,推进了大陆的统一和文化的繁荣。
他将打造万世帝王的伟业视为自己的职责,因此对待权力的态度非常严肃、正经。
他时刻提醒自己的养气之功,力求谦虚节约从而保持清心寡欲。
唐太宗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己的执政理念,使得他的权力变得非常险恶。
唐太宗坚信,没有团结合作的民众、没有坚定信念的领袖,是不能维护国家稳定、实现繁荣的。
因此,他最大的政治智慧就是居功至伟。
二、善作善成唐太宗是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个全才型的文化人才,他在革新政治、改革经济、加强训练、修建文化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唐太宗倡导作善之事,通过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巨大成果,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
他善于熟练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让每一项管理行动都恰到好处,切中要害。
懂得与人交往并倡导团队合作的唐太宗,实现了“人头双倍价”的管理模式,使得全国各地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和管理都开始全面对外开放、向前发展了。
这些善工、善策,深深地映衬出唐太宗卓越的政治智慧。
三、务实唐太宗的政治智慧之一是务实。
他常常以事实为依据,不浪费时间和精力于无意义的辩论、展现力量或虚荣。
当他要采取行动时,首要考虑的是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这种以实用性为导向的执政理念,通常在国际关系、经济发展及对军事威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交贤能唐太宗经常交往、关心和指导部下,推动了很多重要事项的进展,尤其在平定王侯割据、领土河山的争夺、国家治安和农业发展方面,具有的政治智慧最能体现。
他经常邀请有才能有能力的人去宫廷里为他效力,从而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相爱、大臣和幕僚团队,推动了国家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进程,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权力和人才亮点。
唐太宗民族观的特点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被视为中国古代最为繁荣和稳定的时期之一。
在民族观方面,唐太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唐太宗注重民族融合和统一。
他秉承着开放的治理理念,大力倡导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各民族官员的选拔和提升,并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通过这种方式,他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增强了帝国的凝聚力。
其次,唐太宗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和开发。
他深知边疆地区在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中的重要性。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包括设立安抚使、加强军事防御以及流亡各地的各类人员的安置。
同时,他也重视边境贸易,积极发展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商业活动,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第三,唐太宗强调法治和礼仪。
他致力于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他制定了多项重要法律,如《唐律疏议》,并建立了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保证了政治管理的高效性和廉洁性。
此外,他也非常注重礼仪,明确规定了官员的仪态和行为规范,以体现朝廷的威严和文化的尊严。
综上所述,唐太宗的民族观主要体现在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重视、对边疆地区治理和开发的注重以及对法治和礼仪的强调。
他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唐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评价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的这段历史可以说是黄金时代的代表。
说实话,提到这两个时期,大伙儿就会想到盛大的宴会、如诗如画的风景,还有那一群为国家殚精竭虑的“英才们”。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听名字就让人觉得热血沸腾,简直是历史中的“模范班级”。
这家伙不仅自己行事果断,处理国事也非常有手段,大家都夸他“雄图大略”。
你看,国家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连学问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李世民可是个聪明人,他能听进大臣的忠言,也敢于重用像房玄龄、杜如晦这些聪明的臣子,真是把贞观之治做到极致。
而说到开元盛世,那可真是唐朝的巅峰了!你想啊,唐玄宗李隆基一上台,立马就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经济也渐渐走上了正轨,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城市繁荣,商贸也十分活跃。
许多人都把开元盛世视为唐朝最辉煌的时期。
毕竟在那时,国家不仅强大,连文化艺术也非常繁荣,诗人们忙着写诗,画家们忙着作画,几乎人人都有一颗文化的心。
那会儿的文人们,简直个个都是风流人物。
像杜甫、白居易这些大诗人,他们的诗句甚至至今还能给我们带来深深的触动。
开元盛世简直就是唐朝版的“全民文艺复兴”嘛!咱也不能说这两个时期完全没有问题。
毕竟,任何一个时代,总会有点瑕疵。
贞观之治虽然让人羡慕,但也不能忽略李世民在一些处理权力斗争时的狠辣。
比如,他为保江山,干掉了自己的亲弟弟——李建成。
要是把这个放到今天,估计都会被唾骂成“家庭暴力”的典型案例。
可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走,很多时候,这些让人惋惜的事情都是为了更大的格局和更长远的安定。
至于开元盛世的“阴影”,那就得提到唐玄宗的晚年了。
虽然他的早期有着卓越的治理成就,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盛世气象就开始逐渐崩塌。
可见啊,盛世的背后总会有一些隐患在积蓄。
说到底,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开元盛世,都是个让人心潮澎湃的故事,体现了那时候皇帝的雄心壮志,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光辉和悲凉。
总结来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的两个高光时刻,各自有各自的闪光点。
唐太宗读后感《唐太宗读后感》。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唐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唐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强大的朝代之一。
在读完唐太宗的故事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他的智慧和胆识深表敬佩。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唐朝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唐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强大的朝代之一。
在读完唐太宗的故事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他的智慧和胆识深表敬佩。
首先,唐太宗的谋略和智慧让我印象深刻。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推行科举制度、设立均田制、建立租庸调制等,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包括加强边防防御、改革军制、推行军功爵位制等,使得唐朝的军事实力大大提升。
唐太宗的谋略和智慧,使得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唐太宗的胆识和果断也让我深感钦佩。
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对外扩张,征服了大片领土,使得唐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强大的朝代之一。
在内政方面,他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
唐太宗的胆识和果断,使得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君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唐太宗的仁德和宽容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宽政政策,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仁政政策,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社会风气良好。
唐太宗的仁德和宽容,使得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君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唐太宗的谋略和智慧、胆识和果断、仁德和宽容,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唐太宗的故事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他的智慧和胆识深表敬佩。
希望我们能够向唐太宗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谋略和智慧、胆识和果断、仁德和宽容,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
你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生平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
李世民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在位期间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开创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早年经历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
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7] 。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晋阳起兵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
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什么_唐玄宗和唐太宗关系李世民是唐高祖的儿子,唐高祖去世后,李世民成为了唐朝新任继承者,即为唐太宗。
那你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什么唐朝时,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表现出北方各民族和西域首领对唐太宗的尊重。
北方最早以游牧民族为主,在他们的传统里尚武,性格比较强悍,“可汗”这一称呼最早是用于对部落首领的尊称。
发展到后来,只称呼所有部落总首领为“可汗”或者“大汗”,各个小部落首领只称为汗。
但是游牧民族对于自己强劲的敌人或者自己臣服的人也称作“可汗”,他们崇拜强者,所以太宗才会被他们称为“天可汗”,表达他们对唐太宗的认可。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不仅仅是因为他军事能力强,少数民族之所以如此尊重太宗,大致是因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李世民不单纯的是为了打仗而打仗,他打仗的主要意图是收复,不仅要收复地皮,还要收复人心。
他一直允许少数民族居住在唐朝土地上,不歧视他们,他们可以做生意,当官,参与汉人做的所有生产和生活活动,受到了公平的对待。
唐太宗还把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帮助发展藏族文化,大力团结了藏族族和汉族的民族关系。
所以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是因为他实行良好的民族政策,才会受到各民族的尊重。
“天可汗”是对太宗的尊称,也是各个民族人民对他的肯定,这也说明他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仅仅是这一个尊称就能看出他的政治能力很强。
唐玄宗和唐太宗关系从出生以及二者的关系来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虽然只在位二十三年,却在年少时亲身参与了唐朝的建立。
而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他是李世民的第七代子孙,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
从政绩来看,唐太宗的改革有效而且彻底,自上而下,由内而外,从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使得国家富强,民族融合,著名的“贞观之治”更是开创了盛唐一片繁荣的景象。
唐玄宗相比较唐太宗而言,虽然也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得唐朝走向鼎盛时期,但是盛极而衰,随后因为李隆基过于宠爱杨贵妃杨玉环而导致的“安史之乱”也使得唐朝开始走向衰微。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简介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太子李建成的胞弟,母亲窦氏是北周的贵族。
李世民少年时期便从军,曾在雁门关救过被围困的隋炀帝杨广,后又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出征。
公元617年,隋炀帝滥用民力引起民怨,各地起兵反隋,李世民亦鼓动李渊发动了晋阳起兵,攻入长安,灭隋朝,次年,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等职位。
唐朝建立后,全国尚未统一,李世民经常出征,消灭了各个割据势力,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在全国上下积攒了一定的威望。
公元621年,李渊封其为天策上将,仅在皇帝与太子之下。
李世民的战功与威望远远超过了兄长太子李建成,使李建成感觉到了威胁,联合齐王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并设计想要伏杀他。
晋阳起兵时,李渊曾答应过李世民,事成之后要立他为太子,但后来立的却是李建成,又加上李建成的排挤,李世民于是先发制人,于公元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诛其子嗣。
同年,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禅位于他,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在位年间,励精图治,以民为本,提倡节俭,减轻徭役赋税,复兴文教,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公元649年,李世民患病,次年,在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去世,葬于昭陵。
死后其九子李治即位,为唐高宗。
唐太宗李世民几岁登基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公元626年登基为皇帝,这一年他28岁。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渊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
三天之后,李渊下令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过了几天后,李渊表示禅位于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后,改国号为贞观,期间治理国家的政策,被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唐高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任用贤能,安定国内外环境,促进唐朝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发展。
评价李世民的一生究竟应该几几开? ——《李世民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第十四章 李恒昌
李世民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题记 【李世民的一生,共分几个阶段?他都是建立了哪些功绩,又犯了哪些错误?如果给其功过评分的话,应该是几几开?对于自己的功过,李世民是怎样自我评价的?后人又是怎样评价的?】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李世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首都长安去世,享年50岁。
万众山呼万岁,并没有延长他的生命; 长期服用不老药,也没有真正益寿延年。 因为,人去世,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
他的去世,是大唐帝国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全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哀悼这位伟大领袖。
八月,李世民治丧委员会举行隆重葬礼,将其安葬在昭陵“革命私墓”。 他苍苍的墓碑是美的。因为,他的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思想流淌着无尽的生命之水。
对于李世民来说,一切都到了画上句号的时候,到了盖棺论定的时候。 不错,地球离开谁都照转。但从此之后,李世民的地球不转了。
分析李世民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玄武门之变为界限,前期为武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靠武力一统天下。在此期间,李世民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后期为玄武门之变之后,为文治阶段。这一阶段,李世民主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在此期间,随着不断开创经济建设的新局面,李世民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武功。最主要的是消灭了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东突厥。 李世民的人生第二阶段,如果细分,也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小阶段。前期,主要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后期,转化为独断专行,好大喜功。
李世民晚年的这种转变,主要有三大因素: 1、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其有些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有些小骄傲; 2、更年期的到来,特别是晚年多病,改变了他的某些性格和秉性,使他不再葆有清醒的头脑; 3、魏征等谏官的相继去世,让他失去了知得失的“镜子”。
世人几乎都承认,李世民是“千古一帝”,是最伟大的皇帝,只有唯一,没有之一。那么,他的这种伟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就是李世民究竟建立了哪些不朽功绩呢?概括来讲,主要有五大功绩:
1、他创立了以“存百姓”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也可以称之为“李世民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思想成就人的伟大和尊严。李世民伟大,首先就伟大在这里。如果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他的思想观点没有形成体系,他只能算是一个英明君主,根本谈不上伟大。 李世民的思想,涵盖很多方面,既有执政思想,也有军事思想,还有法治思想,而这一切的一切,最根本的还是他以爱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他全部思想最闪光、最核心、最有影响的字眼。仅此一句话,就充分揭示了君主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仅此一句话,便是他日常工作的座右铭和行为指南;仅此一句话,就足以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个堪称伟大的人物。
李世民的这一思想,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渊源。隋朝末年,朝廷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李世民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在干戈不断、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同下层老百姓接触较多,对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曾经说过“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
2、他帮助父亲李渊,推翻了腐朽的隋炀帝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他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一点,后来的统治者,多数努力企及,但都未达到他所创造的高度。尤其是在社会治安和反腐败方面,更是令后人肃然起敬。 4、他消灭了当时的超级大国东突厥,使边关安定,获得了天可汗的伟大名号。这也是其伟大的关键所在。这一点上,英明如汉武帝者也望其项背。
5、他确立了大唐帝国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使周边诸国俯首称臣,与中国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当然,李世民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他有很多优点,也有一些不足。他建立了伟大功业,但晚年也犯了一些错误。他的错误主要体现在:
一是好大喜功,东征高丽,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二是不再听得进不同意见,变得固执和偏信。 三是迷恋金石丹药,误入歧途。 除此之外,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弟兄,也是一生中不光彩的一页。甚至是他执政后兢兢业业努力所试图淡化的一页。
当然,还有其他。 但是,这些错误和不足,毕竟是白玉上瑕疵,遮蔽不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光辉。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所幸的是,李世民对自己取得的功绩的原因,认识非常到位,并不把功劳完全记在自己身上。
. 《贞观政要》论慎终第四十曾记载: 贞观九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端拱无为,四夷咸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 房玄龄因进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关圣德,臣下何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 太宗又曰:“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
《资质通鉴》第一百九十八卷亦曾记载: 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 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 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
对于自己的过失,李世民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临去的时候,李世民曾撰写《帝范》12篇,以期教育太子李治。帝范,不是他成功的典范,而是他的过失和错误。
他曾对太子说:“你应当再寻求古代贤哲的帝王作为老师,不要效法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我即位以来,不好的地方很多,锦绣珠玉不断,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隼无论多远都网罗而来,行游于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老百姓不堪其苦,这些都是我的大过错,不要认为这是对的而去效法它。”
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这一点,李世民比任何帝王做得都好。 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自我评价为三七开。 邓小平先生曾对“四人帮”打零分。 那么,李世民一生,究竟应该几几开呢? 大约应该是二八开。 三七开,显然有点偏低。 如果三七开的话,估计一般帝王都能做到。 如果达不到二八开,那他就根本算不上是“千古一帝”。
评价一个人的一生,自我评价和当世评价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后人究竟怎样评价。实践证明,李世民是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人物。因为,无论时光过去多少年,一代代后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对李世民作如此评价: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这段文字,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合理性,作出了恰当评价,算是从历史学家的角度,还李世民一个清白。
蔡东藩先生《唐史演义》中高度评价了李世民的功绩:
“唐太宗为一代贤君,当即位初年;犹觉励精图治,如恐不逮,故本回不欲从略,特就君臣相儆之词,凡关系重要者,撮要录述,明致治之由来,为后世之橅仿,其寓意固甚深也。然于封德彝之好佞善谗,亦不肯略过;萋斐贝锦,职为乱阶,明如太宗,犹且为佞臣所蒙,况不如太宗者乎?惟太宗既勤内治,复善外攘,国未靖则姑与突厥言和,敛锋以避之,国已靖则始与突厥言战,声罪以讨之,且册夷男,纳突利,以夷攻夷,卒雪前耻而告成功,驭外之道,莫善于此,太宗其可与言文治,抑可与言武略者乎?”
范文澜《中国通史》中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他说: 唐太宗登帝位,唐朝才可使盛大起来! 这是对李世民和李渊不同功绩的最清晰分割。 范文澜先生对其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有公正的评价:
“唐太宗杀李建成、李元吉,对本身说来是必要的自卫,对国家说来是有利于大局的行动。”
不仅肯定其是正当防卫,还充分肯定对国家的好处。 范文澜先生还说: “唐太宗是中国皇帝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击败了侵略中国的突厥族,建立起疆域广大、超越前代的大帝国。”
在范先生眼里,李世民的最大攻击,在于击败了了最大的侵略者,建立了强大的大唐帝国。“出类拔萃”这个词用得好!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
“若论武力扩张,依照唐人国力,正可尽量向外伸展。但即在唐太宗时,一般观念已对向外作战表示怀疑和厌倦。中国人对国际,只愿有一种和平国际性的武装。唐代虽武功赫奕,声威远播,但中国人的和平头脑始终清醒。……中国人既不愿在武力上尽力扩张,向外征服,同时又不愿在财富上尽量积聚,无限争夺。”
这段文字,充分肯定了李世民走“和平崛起之路”的历史事实。 黄仁宇先生在《贞观之治》中说:
“李世民在这时候勤于听政,勇于就谏,是以彻底的运用了机缘,而达成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他揭示了李世民成功的原因。 对于伟大历史人物的评价,后代伟大人物的观点更显重要。我们不妨看一看现代伟人毛泽东是怎样评价李世民的。毛泽东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历史上他佩服的人不是很多,但对李世民欣赏有加。
毛泽东对李世民的单独评价,主要有三条:
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