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剑桥隋唐史对唐太宗的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唐太宗的反腐奇招在古代,为官者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者的确很多。
如何去治贪惩腐,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历代的明君圣主对之均十分重视,所践行的反腐招数五花八门。
其中,隋唐时期两位明君的反腐手段,颇为奇特。
隋文帝“钓鱼”反腐前几年,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历也曾有过类似“钓鱼”行为,抛鱼钩的幕后操纵者就是隋文帝杨坚。
只不过,二者即使形式相同,性质却截然不同。
上海的“钓鱼”执法为百姓所深恶痛绝,是不折不扣的腐败,而隋文帝的“钓鱼”却是大获民心,是手段奇特的反腐举措。
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结束中国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在位23年,勤思善治,他建立正式行政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范围超过了以往。
唐朝到630年也未完全恢复隋朝的疆域。
隋朝的军队歼灭或重创了突厥、吐谷浑、契丹、高丽等,阻止了异族的强大与崛起,文治武功均有很大的业绩。
隋朝首创三省六部制、开皇律、科举制等,这些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如唐朝的国家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好多就是直接照搬隋朝的。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道:“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个切同样了不起。
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杨坚性格沉稳内敛,治国有道。
《隋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深思治术”,这可从他开创的一直沿用至今的科举选拔制度上,略窥一斑。
这种制度摒弃了出身的贵贱,不限门第,唯才是举,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的推荐选拔,推荐即是人推荐人,自然存有弊端。
而以试取第,体现可很大水准的公平性,堵住了用人上的腐败之源。
杨坚不但从官员的源头上去治理腐败,而且对官员的日常管理也很有一套。
他强化对官员的监督,《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让亲信“密查百官”,发现贪腐行为便严惩不怠。
曾一次罢免河北52州贪官污吏200人;而且还以“钓鱼”的手段去铁面反腐,即暗中洒下诱饵,钓得鱼儿上钩,让贪官自己现身,可谓独树一帜的反腐奇招。
对唐太宗的评价
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地位虽然不如秦始皇,但也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年轻时的他重用人才,善于纳谏,对人才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他积极为百姓着想。
在他的治理下,中国封建时期出现最繁华的“贞观长歌”,商业得到发展,城市因此也有发展。
后人对此都有积极的评价。
中年时他用和亲换来和平,并且气吞可汗,成为“天可汗”,周围民族都来归附他,以唐为荣。
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让每个人都有做官的机会晚年时的他虽也要求进谏,但听从的却越来越少,虽然要求勤俭,有时也大兴土木,但他著书来反省自己是错误。
所以说唐太宗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
评价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是因为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的措施.另外,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他不分华夷,视民如子,也不无关系。
贞观之治中出现的这些和谐音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这对他继位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
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并告诫他的子孙。
在搞好君民关系的同时,对君臣关系也很重视,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卷二),他甚至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
他认为要使唐王朝长治长安,就必须要“居安思危”,更要“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卷十)。
正因为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居安思危”,作为一国之君,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采取一切措施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所以才出现了后来的大唐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
居安思危这一观点,对当今的中国,也很有现实意义。
面对中日关系的时紧时缓,日本一些右翼分子的蠢蠢欲动,以及世界上的恐怖分子人为制造的恐怖气氛,我们真的应该“居安思危”,警惕常鸣!德鲁克的有效决策论:领导者应该是有效管理者,而有效的管理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决策。
唐朝人是如何看待唐太宗这个大家都公认的好皇帝呢?唐太宗在大唐开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当了皇帝后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以明君的形象著称。
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情结,那就是玄武门事变中他杀兄弑弟的行为,这成了他内心挥之不去的梦魇。
那么,当时的唐朝人是如何看唐太宗的呢?大家都公认唐太宗是一代英主是个好皇帝,而且玄武门事变又过去了这么多年了,唐太宗怎么还没有这点自信呢。
我跟大家说,唐太宗生前还真的欠缺这份自信。
他始终有一个噩梦缠绕着他,这个噩梦就是大家会不会质疑他政权的合法性?因为18年前玄武门的那一幕,说白了,就是一场杀兄逼父的一场宫廷政变,自己的皇位不是合法得来的。
因此,他怕人们说这个事儿,这是他的一个软肋。
你还别说,在唐朝民间还真的不乏这样的声音。
我们来看一件出土文书,这个出土文书丑记记载的是一个神话故事。
换句话说,这是当年的一个“地下文学”。
这件敦煌出土的文书,叫《唐太宗入冥记》,这上面记载说,唐朝有一个人叫崔子玉,这个崔子玉是个不起眼的小官儿。
但是,这个人的身份很特别,“以生人判冥事”。
就是说他有一份兼职的工作,而且这个兼职还是个夜班,他在阴曹地府兼职上班(注意他是活人),晚上去当判官,专门负责审理这些已经死去的人的魂魄。
结果有一天,小鬼竟然把唐太宗李世民的魂魄给拉到阴曹地府来了。
崔世玉拿起文书来,劈头盖脸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顿猛抽,问大唐太宗皇帝,去武德九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唐太宗一听,一头汗就下来了,嘟嚷了半天,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崔子玉看到唐太宗如此窘迫,赶忙搭腔说,皇上,你要是回答不出来,我代替你回答,您看行不行?太宗一听好啊。
于是,崔子玉高声代替唐太宗回答了六个字,“大圣灭族安国”。
什么意思呢?这是把唐太宗比喻作周公。
西周的时候,周公辅助周成王,而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不服举兵叛乱。
评价唐太宗
对唐太宗的评价如下: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
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
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
④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⑤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
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等。
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
尊称他为“天可汗”。
唐太宗还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
行政和军事机构。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高中高二评价唐太宗历史知识点
评价唐太宗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科举制的”利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科举制度的”弊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
”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
【课外阅读】后世对唐太宗的评价《新唐书》评价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
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
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
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
呜呼,可谓难得也!《旧唐书》评价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
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
终平泰阶,谅由斯道。
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
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
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
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
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
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全唐诗》太宗小传: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而锐情经术,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
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
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
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
诗笔草隶,卓越前古。
至于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
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贞观政要》赞贞观之治: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无敢侵欺细人。
《剑桥中国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一、隋朝的兴衰1. 隋朝的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篡位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国家繁荣发展。
2. 隋朝的统一隋文帝在位期间,先后灭掉南陈、西梁,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隋朝统一后,国家版图达到前所未有的广阔,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3. 隋朝的繁荣隋文帝和隋炀帝在位期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别是隋炀帝时期,开通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国家繁荣一时。
4. 隋朝的衰败然而,隋朝的繁荣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隋炀帝在位期间,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导致民不聊生。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崛起与盛世1. 唐朝的建立隋朝灭亡后,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朝初期,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2.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被誉为“贞观之治”。
在这一时期,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国力进一步强盛。
4.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达到了唐朝的巅峰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三、隋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1. 文化交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交通便利,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交流学习。
2. 文学成就隋唐时期,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得到了长足发展。
尤其是唐诗,达到了古典诗歌的巅峰,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3. 艺术成就隋唐时期,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均为传世之作。
4. 科技进步隋唐时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如赵州桥的设计建造,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唐朝的印刷术、火药等发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述评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
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
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他一生为唐朝立了汗马功劳,主要表现在统治前随父出征消灭其他反隋力量,统治期间进行改革促使唐朝繁荣发展。
纵观一生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
隋朝灭亡后李渊开始着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李世民就帮助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
在征战中显示了李世民非凡的才能,屡立战功,在朝廷大臣之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
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李渊退位为太上皇。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富兵强、民丰物阜的升平景象。
在位期间,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巩固唐朝的统治。
第一加强与少数的民族交往,促进民族繁荣。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
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
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安人宁国,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课外阅读】剑桥隋唐史对唐太宗的评价
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
(626—649年在位)
后来的太宗李世民本为高祖次子,公元600年生于今陕西省武功县。
他母亲出身于一个极有权势的氏族——窦氏;她的姐姐是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的夫人。
窦氏和隋、唐的皇室一样,是一个含有异族血统的氏族(其原始姓是纥豆陵氏),它在初唐时期一直非常有权势,出了两个皇后、六个王妃、八个驸马和一大批高官。
太宗的母亲生长于她舅父北周武帝(他的妹妹是她的母亲)宫中,据说李渊在那里的一次射箭比赛中和她订了婚;她死于614年。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自然只是一个贵公子,不可能受到任何准备将来作帝王的特殊教育。
他受的肯定是当时上流阶级的典型儒家教育,因为后来他作皇帝时表现出他深通经、史,而且是一个书法家。
李氏家族具有强烈的北方民族传统,当然是佛教信徒;高祖的几个儿子都有佛教的乳名。
但和大多数的汉—突厥混血贵族一样,太宗早年受的教育侧重武术,尤重骑射。
当时的史书里充满了关于他的勇敢和富有军事天才的故事。
他擅长骑术;装饰他陵墓的他所喜爱的六匹骏马的浮雕,现在仍然被保存着。
和他的兄弟们一样,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第一次战争考验。
当他还只十几岁时就随他父亲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据传统记载,太宗仅仅15岁时就曾率领一支人马,在山西北部长城的雁门救出被东突厥包围的隋炀帝。
这个故事历来被看作是太宗第一次出现于历史的记载,但恐怕不可靠。
李世民的身份在唐朝的最初年代基本上还是一个军事将领。
作为一个英勇而常胜的指挥官,他的品格形成于他夺取帝位的多年的艰苦野战时期。
他确实有帝王之姿,在朝廷上显得很庄严威武。
他好冲动,易被激怒,当他发怒时面色紫胀,使周围的人不寒而栗。
他在处理突厥事务上的成功,多半应归功于他坚强的个性和英雄的风度。
太宗认为,是人,而不是天,决定人们的命运,他采取的理性主义态度是与这一时期的传统信念背道而驰的。
例如,他即位不久全国各地的官员不时奏报祥瑞和凶兆,他驳斥
说:“安危在于人事,吉凶系于政术。
若时主肆虐,嘉贶未能成其美;如治道休明,庶征不能致其恶。
”后来,他命令在一个不误农时的日子举行太子的冠礼,而不顾有人关于此日不吉的劝告。
他曾嘲笑以前很多服食丹药求长生的帝王。
太宗是一位非常自觉的帝王,深切关心他留给后世的形象。
我们知道,他企图改动实录关于唐朝创业的叙述和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以提高他的历史形象。
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似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
毫无疑问,太宗具有作出戏剧性和炫耀性姿态的才能。
我们现举一件逸事为例来说明他喜欢做作的习惯:628年,京畿地区发生蝗灾。
他到皇宫北部的御花园中亲查灾情。
他抓起一把蝗虫叫骂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
”于是他举起这把蝗虫往口边送,准备吞食,侍臣们阻止他说,“恶物或成疾”。
他坦然回答:“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说着,把蝗虫吞吃了。
太宗在位初期,一直表现出对民众的同情和对朝臣意见的尊重。
他为缺乏治国的才能而经常表示担忧,并声明由于他早年从事军旅,没有受过做帝王的教育。
他曾说:“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匠,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太宗就这样在群臣面前采取谦恭下士的态度,渴望学习,尽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坦率的批评。
尽管表面上显示出谦虚,但在626年阴历八月九日他即位之后,事实证明他是一位精力充沛和才能卓越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
虽然比起他父亲高祖来,他相对地缺乏文治经验,可是不久他就给唐政府带来一种新鲜的、事必躬亲的和有吸引力的作风,这种作风基本上建立在他个人的明察、过人的精力、勤奋不息和善于用人的基础之上。
他倾注于治国的精力是惊人的,并且要求群臣也和他一样。
他的宰相们轮流在中书、门下省值宿,以便能不分昼夜地随时召对。
当谏书多起来时,他把它们粘在寝室墙上,以便能对它们审查和考虑,直到深夜。
他谨遵儒家的教导,使士大夫参与国事并有权有责,而且事实证明,他对文人的谏诤和压力非常敏感而负责。
他虚心征求群臣和顾问的坦率批评,并诚心诚意地利用他们的批评改善政务。
他即位不久,就使谏官参加门下和中书两省大臣们的国事讨论,以便有失误时可及时纠正。
他还使所有的官员都可议论政事而不必畏惧,并使他们能更方便地直接向皇帝提出建议和请求。
太宗不只对群臣有上述的一般要求,而且还和他们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关系,这就是让他们觉得,在制定政策和处理国事方面,他们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如果我们看到太宗在传统史书中的形象常常被理想化了,这不仅是由于他自己力图影响历史的记载,而且还由于史官们也受到作为士大夫所应有的责任感的影响,他们当然会把一个如此关心他们本阶级而且行为近乎儒家思想的皇帝偶像化。
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
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
他在即位后几个月内对群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
627年阴历元旦,太宗取年号为“贞观”,后世历史家对他的被理想化的施政画卷尊之为“贞观之治”。
它证明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样板,激励了后世如乾隆皇帝、忽必烈汗和日本的德川家康等各种各样的统治者。
可是这个理想的形象只适用于太宗在位的初期。
到了7世纪30年代的中期,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固和帝国边境的扩展,太宗对他自己的治国之术变得越来越自信,独断专行和自以为是开始发展。
他早年的节俭和爱惜民力的经济政策让位于大修宫苑和广兴公共工程之举了。
629年和630年,谏官们一再劝告,不要大规模地重修洛阳的隋代宫殿,因为这样就易蹈隋末的覆辙,可是在631年,太宗仍命令整修隋代宫殿;但当他看到完工后的宫殿过于华丽时,又下令把它拆毁。
在同一年,太宗重修凤翔府的隋代仁寿宫,随着又建造了不少于四个新的宫殿:即建于634年的大明宫,后来成为皇帝的主要常居之处;建于637年的飞山宫;建于640年的襄城宫;建于647年的玉华宫。
我们举一例以见工程之大:襄城宫的建造,用了大约200万个工时。
即使是这样费工,当641年竣工时太宗发觉它是建立
在暑热和不合意之地,又命把它夷为平地,并把主持建造的将作大匠降了级。
647年,大量公共工程的费用成了推迟预定在次年举行封禅的原因之一。
太宗放弃节俭的方针也表现在别的方面。
他在即位初期,很少举行他父亲和他弟弟元吉喜爱的那种隆重的大狩猎活动。
这种狩猎,与其说是单纯的捕猎活动,不如说是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当地人民来说是劳民伤财的事情。
但在太宗在位的后半期,狩猎又变成了经常的事,使他长期离朝在外。
637年,有一个皇子因沉溺狩猎而被降黜。
太宗在朝宣称:“权万纪(皇子的老师)事我儿,不能匡正,其罪合死。
”御史柳范冷冷地回奏说:“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于是太宗悻悻地退朝回宫。
在7世纪30年代初期,太宗的群臣中有人对他放弃早年的具有特色的行事方针开始表示不满。
到了637年,这种担心的呼声更大而且公开化了。
在那一年,马周抱怨劳役日重和太宗日益不关心民众,呼吁恢复早年的政策。
魏徵在次年也陈诉说,自627年以来太宗的施政作风变了,越来越独断、自负和浪费。
随着太宗权力的日益巩固,他开始更加专断而不顾群臣的意见。
他过去和群臣建立的某些良好关系有了裂痕;他开始对批评置之不理,并威吓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人们。
648年,他的宰相房玄龄临终时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无人敢犯颜强谏了。
太宗过去对顾问大臣们的谦虚态度已为帝王的专断所取代。
他晚年经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
他自己认为已超过以前的其他伟大君主,而他的群臣也以阿谀之辞来满足他的骄傲。
虽然太宗终其身未能实现他早年的崇高理想,可是他的拔高了的形象和“贞观之治”的概念一直是有力的政治象征,不仅终唐之世如此,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说来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