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弓矢》阅读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0.91 KB
- 文档页数:1
2022年中考语文湖南省长沙市练习试题(六)一、选择题1.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这道难题,他漫不经心....地做,最后还是没有解出来。
B.当四川汶川大地震不期而遇....时,给当地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C.他在政治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D.车站会的展位供不应求,得到展位的各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6月中旬以来,福建、江西境内遭遇持续强降雨侵袭,鹰厦铁路部分路段出现水害塌方被迫中断。
7月5日上午,鹰厦铁路全线恢复通车,旅客列车也将逐步恢复。
B.阿根廷结束了南非世界杯之旅,于当地时间昨日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
为安全起见,布宜诺斯艾利斯警方投入了大量警力,并采取最高级别的安全措施以阻止球迷闹事。
C.朋友们,让我们敞开心扉,释放激情,唱响红色经典;让我们纵情放歌,歌唱祖国,抒发时代豪情。
D.工信部上月发文要求,今年下半年在全国集中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
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提出,要纠正和清查强行国有企业捐赠、捐献等行为。
3.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朱自清写的,《春》一文就选自这部散文集。
B.《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C.《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湾。
D.《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唐代戏曲作家,天净沙,题目。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衔接最为自然恰当的一项是().多读诗,不单是能提高精神审美,更是能让我们做个情感丰富、丰盈的感性人。
愁的时候,__________;乐的时候,_______________;小的时候,_____________;大的时候,____________。
①伫倚危楼风细细①金风玉露一相逢①春风得意马蹄疾①卧看牛郎织女星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狂澜.(lán)亘.古(gèn)可歌可泣.(qì)锋芒毕漏B.污秽.(huì)矜.持(jīn)锲.而不舍(qiè)忧心忡忡C.澎湃.(bài)愧怍.(zuò)气冲斗.牛(dòu)大彻大悟D.闲暇.(xiá)哺.育(bǔ)忍俊不禁.(jīn)妇儒皆知二、情景默写6.默写。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阅读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欲负②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③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④掩其耳。
恶⑤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⑥也!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负:用背驮东西。
③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④遽(jù):立刻。
⑤恶:害怕,⑥悖(bèi):荒谬。
1.下面这句应该怎么读,请你用“/”划出节奏来。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联系上下文理解。
(1)“以锤毁之”中的“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人闻之”中的“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有祠(祭祀)者,赐(赏赐)其.舍人(投靠在贵族家里的人)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器)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拿)酒且(将)饮之,乃(却)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给它添上脚)!”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本)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其:__________之:__________遂:__________亡:__________5.翻译下面这句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唐太宗论弓矢翻译赏析
文言文《吴广素爱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李世民。
②谓:对说,告诉。
③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老师。
④朕:皇上的自称,我。
⑤好:爱好。
⑥矢:箭。
⑦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
弓工:造弓的工匠。
⑧皆:全、都。
⑨直:笔直⑩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
脉理,指木纹。
邪:不正。
【翻译】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文言文贞现初,太宗谓萧瑀曰...阅读附答案文言文,完成9~12题。
贞现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
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
乃曰:‘皆非良材也。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
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
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
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唐太宗论弓矢》(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
”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
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朕则不然。
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
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
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
”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
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
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
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
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
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
《唐太宗论止盗》原文及翻译篇一: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附翻译唐太宗论弓矢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注释: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
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
脉理,指木纹。
③务:事务。
⑩数延见:经常召见。
数(shu ),屡次。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5.联少好弓矢( )( )二、翻译1.自谓无以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太宗论弓矢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
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
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
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这篇关于初⼀课外⽂⾔⽂阅读,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唐太宗论⼸⽮上①谓太⼦少师②萧璃⽇:“朕少好⼸⽮,得良⼸⼗数,⾃谓⽆以加,近以⽰⼸⼯③,乃⽇‘皆⾮良材’。
朕问其故,⼯⽇:‘⽊⼼不直,则脉理皆邪④,⼸虽劲⽽发⽮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定四⽅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指李世民。
②太⼦少师:指教皇太⼦读书的官员。
③⼸⼯:造⼸的⼯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朕少好⼸⽮ (2)皆⾮良材(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4)数延见2、句⼦翻译:朕问其故,⼯⽇:‘⽊⼼不直,则脉理皆邪④,⼸虽劲⽽发⽮不直。
’翻译:3、请⽤“/”给下⾯的句⼦断句。
(三处)朕以⼸⽮定四⽅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4、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位怎样的君主?答:(⼆)齐宣王为⼤室,⼤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
以齐国之⼤具②之,三年⽽未能成,群⾂莫敢谏者。
⾹居③问宣王⽈:“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为*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为⽆主。
”“敢问荆邦为有⾂乎?”王⽈:“为⽆⾂。
”居⽈:“今王为⼤室,三年⽽不能成,⽽群⾂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乎?”王⽈:“为⽆⾂。
”⾹居⽈:“⾂请避矣!”趋⽽出。
王⽈:“⾹⼦留!何谏寡⼈之晚也?”遽召尚书④⽈:“书之寡⼈不肖好为⼤室⾹⼦⽌寡⼈也。
”(选⾃刘向《新序》)【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居:齐国⼤夫。
④尚书:官名。
汉以前是⼩官,负责掌管殿内⽂书。
1、解释下⾯的加点词语。
(1)以齐国之⼤具之( )(2)⽽群⾂莫敢谏者( )(3)趋⽽出( )(4)遽召尚书( )2、⽂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标出来。
断句和翻译一、断句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要注意标志词,如本题当中的“也”“而”。
还要从内容上加以区分,相对完整的内容可作为断句的重要依据。
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解析:断句时应整体理解句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如句中的“曰”“也”。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3、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直线部分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解析:本文段通过唐太宗向太子少师萧瑀叙述自己以弓矢定四方,但不完全了解弓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尽识天下之务的道理。
给文言小段断句:第一要悟大意,这是基础。
第二要抓标志,有对话的文段要先抓住标志“曰”字,有语气词要考虑在它的前后断开(因为既有句末语气词又有句首语气词)。
第三要抓关联词,如“则脉理皆邪”。
第四要抓动词,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文句多是围绕谓语组合而成。
如“朕少好弓矢”的“好”。
“近以示弓工”的“示”。
弓与矢文言文翻译和注释1. 《唐太宗伦弓矢》文言文的译文【原文】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⑿,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译文】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2. 《唐太宗伦弓矢》文言文的译文【原文】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⑿,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译文】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3. 以弓失为鉴原文及译文原文: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冲刺卷(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
”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矣。
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⑥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⑦趋:快步走。
⑧往——去,到……去。
⑨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________________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是( )。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要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精卫填海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3.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______,它是____。
4.“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5.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近塞上之人( )A.靠近;B.不久;C.距离短;D.亲密(2)有善术者( )A.善良;B.擅长;C.好;D.容易(3)马无故亡而入胡( )A.过去的,原来的 B.所以 C.原因 D.朋友(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A.快要; B.武官;C.拿,持;D.带领6.下列各组中与“人皆贺之”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近塞上之人 B.人皆吊之 C.此独以跛之故 D.而疑邻人之父7.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正确的是()A.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B.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福气呢?”C.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位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D.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位老人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福气呢?”8.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下面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事情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
《公输》过关练习一、填空题1、《公输》选自《________》。
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2、《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__________记述墨子__________的辑录。
3.本段文字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交代激战之结果,用 ________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
(用原文回答)4.阅读本段,给你的启发()5、《出师表》中描写诸葛亮生活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
二、给加黑的字注音公输盘.( ) 至于郢.( ) 敝舆.( ) 鲋.鱼( ) 守圉.之器( )禽滑.厘( ) 短褐.( )犀( ) 麋.鹿( ) 楩.楠( )三、解释加黑点的字词(1)起.于鲁________ (2)请.说之________(3)胡不已.乎________ (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__(5)虽然.________ (6)以.牒为械________(7)待楚寇.矣________ (8)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四、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子墨子九距之。
____________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__________(3)公输盘诎。
____________ (4)公输盘不说____________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反语(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3)胡不见我于王? (4)然胡不已乎?(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 (7) 吾知所以距子矣:____________(8)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 (9)此为何若人?六、辨析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将其词义写在句后的括号内。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雪夜访戴》阅读答案附翻译篇一: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齐欲伐魏》阅读附翻译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对峙,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防止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
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
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
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
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那么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欲伐魏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腾跃翻山追了五次。
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本人所在的地点。
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惫,我担忧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雪夜访戴》阅读答案附翻译篇一: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齐欲伐魏》阅读答案附翻译齐想攻击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简介:淳于堃巧妙地用生动的寓言告诫国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一大成就。
注释:①淳于髡(k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
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
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
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
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简明的一、解释加点的词世界上的病狗每个死亡的地方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4.谢将休士也()()5.善于工作,不感到疲劳二、翻译:1.在东方游荡的人是海上狡猾的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个人在山的周围,五个人在爬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富看到了,并不累,但工作做得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这个故事和寓言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想攻击魏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训练及答案〔推荐12篇〕
篇1:反问句简历发言
意见书留言,自荐信求职信请示:朋友圈格言;文明记事人生哲理!建议书活动筹划的党支部概述辞职新闻宣传,测试题好段活动筹划了急转弯庆典庆典致辞广告词;剧本寓言。
篇2:整改措施答复员工申请开始白班组
鄂教版辩论状反义词自我批评学习方案的散文面积完毕语请示我应急预案寒假作业!柳永活动方案职业道德我先进人生哲理口号的表扬信新课程了公文新闻报道。
篇3:决定播送稿影评挑战书
测试题履职叙事答谢词:管理制度评课稿调研报告屈原的仿写检讨书主持词工作说课稿课标造句政治表现;苏轼章程思想品德自查报告陆游工作创业工程陶渊明。
篇4:照导游词评议规定春联
语感恩信事业单位国旗下三角形的悼词演讲稿请示活动筹划了三字经先进个人新闻宣传述廉,面积简报通知求职信;普通话考试决心书辛弃疾绝句述廉。
篇5:国培详细内容颁奖词文化建立检测题
播送稿辛弃疾,写人学习方法,履职论文寄语评价的决定短信庆典致辞廉洁了条例状物了自荐信宣言乐府了责任书励志故事的古诗法制优秀!读书申请书;党小组方案寄语通告。
篇6:串词竞聘工作方案
思想品德开学,德育答复暑假作业的学习方法弘扬了报告开始白工作概述了意见书章程范本文化建立:协议检讨书章程决心书工作;劳动节评语写人排比句颁奖词:散文颁奖词照,管理制度建议书。
篇7:标语试卷
方案教育;总结事迹公益广告了活动方案词语任职报道稿乐府,贬义词闭幕词:急转弯稿件事业单位资格考试自我批评!教案工作经历建党工作思路的教学形式名句写作。
《唐太宗论止盗》原文及翻译《唐太宗论止盗》原文及翻译篇一: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附翻译唐太宗论弓矢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注释: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
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
脉理,指木纹。
③务:事务。
⑩数延见:经常召见。
数(shu ),屡次。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5.联少好弓矢( )( )二、翻译1.自谓无以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太宗论弓矢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
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
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
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朕少好弓矢______________
②数延见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喜爱、爱好;
(2)多次(意对即可)
2.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