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步讲练】7.分一分与除法第四课时分香蕉-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详解分层训练

【同步讲练】7.分一分与除法第四课时分香蕉-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详解分层训练

【同步讲练】7.分一分与除法第四课时分香蕉-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详解分层训练
【同步讲练】7.分一分与除法第四课时分香蕉-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详解分层训练

七分一分与除法

4 分香蕉

1.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关系。

重点: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学点1.写除法算式时,先写被分的总数,再写要分的份数(或每份的数量),最后写每份的数量(或要分的份数)即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2.读除法算式要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读,“÷”读作“除以”。

3.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等号后面的结果叫做商。

★例题如果把鱼缸中的9条小金鱼平均放到右面的3个鱼缸中,每个鱼缸放几条小金鱼?

★分析根据题意,把左面鱼缸中的小金鱼平均放到右面的3个鱼缸,每个鱼缸要放几条小金鱼。就是把9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列式为“9÷3”。通过分一分的方法解除答案。

★解答 9÷3=3(条)

答:每个鱼缸放3条小金鱼。

误区判断:15÷5=3读作15除5等于3。()

错误解答:√正确解答:×

1.想一想,填一填。

(1)在算式12÷2=6中,12叫做(),2叫做(),6叫做(),÷叫做()。

(2)在算式8÷4=2中,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

(3)把下面的山羊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

2.圈一圈,填一填。

□○□=□()□○□=□()

3.有12根小棒。

(1)平均分成3捆,每捆()根。算式()。

(2)每2根分一捆,能分()捆算式()。

(3)每6根分一捆,能分()捆。算式()。

4.把6朵花平均放入3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多少朵?

5.平均每只小象有多少个球?

6.平均每人分得多少颗糖果?

参考答案

七分一分与除法

4 分香蕉

1.想一想,填一填。

(1)在算式12÷2=6中,12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6叫做(商),÷叫做(除号)。

(2)在算式8÷4=2中,被除数是(8),除数是(4),商是(2)。

(3)把下面的山羊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9÷3=3)。

2.圈一圈,填一填。

□10○÷□2=□5(辆)□12○÷□4=□3(盘)

3.有12根小棒。

(1)平均分成3捆,每捆( 4 )根。算式(12÷3=4)。

(2)每2根分一捆,能分( 6 )捆算式(12÷2=6)。

(3)每6根分一捆,能分( 2 )捆。算式(12÷6=2)。

4.把6朵花平均放入3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多少朵?

6÷3=2(朵)

答:每个盒子放2朵。

5.平均每只小象有多少个球?

12÷3=4(个)

答:平均每只小象有4个球。

6.平均每人分得多少颗糖果?

1+4=5(个) 25÷5=5(颗)

答:平均每人分得5颗糖果。

新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公开课教案设计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第4课时分香蕉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出示智慧老人画面谁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二、问题探究。 1、通过看图,同学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

同学用小棒代表香蕉分一分。 2、谈话:把12根香蕉分成2份,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法的运算符号是÷ 读作:除以 (把12分成2份怎样列式?为什么等于6?如果把12平均分3份能用除法表示吗?) 3、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三、体验感悟。 出示18根小棒图片,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1、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练第3、4题。 板书设计: 分香蕉 12÷2=6(根) 12÷2读作:12除以2 教学反思: 前面大量的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

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为本节课认识除法做好了准备。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这个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必要的讲解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使学生知道把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算式的过程。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1 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②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

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解读(北师大版)

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解读(北师 大版) 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解读(北师大版)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加与减” 本单元主要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加减法估算。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加减法估算,并培养估算的意识。 2、第二单元购物(元、角、分的认识) 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学生能充分认识人民币,能解决一些与人民币有关的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第五单元“乘法口诀(一)”,第八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从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性打好基础。 2、第六单元“测量”(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教案

《分香蕉》三上教案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香蕉》 教材分析:《分香蕉》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 除法中的第四课。通过对前面的“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学生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但这些平均分的活动都是在没有学习过除法基础上,只从活动操作和生活经验出发的,从这节课开始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让学生认识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从而理解平均分与除法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目标: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重点: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 难点: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是森林小猴的生日,瞧,它准备了什么呢? 生:香蕉。 师:有多少? 生:12根。 师:小猴想要和它的伙伴们分享香蕉,需要大家帮忙分一分,今天我们就来和小猴一起分香蕉。(板书课题)生:小猴现在很苦恼,它说:‘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样分?’(课件展示)你能帮帮它吗?用你的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课件出示)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自由汇报)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板书) 教师继续出示情景图,展示将12根香蕉平均分的6种情况,并请孩子们一起说一说。 生1:把12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根。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生3: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2根。 师:刚刚汇报的同学用的都是确定份数的方法来分,你能用我们学的确定每份数的方法来分一分,说一说吗? 生:把12根香蕉每6根一份,可以分2份。 生:把12根香蕉每4根一份,可以分3份。 生:把12根香蕉每3根一份,可以分4份。 生:把12根香蕉每2根一份,可以分6份。 师:同学们真棒,全都知道,所以智慧老人要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是谁。(课件出示新方法) 齐读:把12根香蕉平均分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师:请看这幅图,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我们就可以用算式12÷2=6

二年级数学上册说教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沙市青莲巷小学汤红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共9个单元,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按四个领域来分就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达成的总体目标是: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本册教材的编排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数与代数这一内容标准在本册的安排有: 第二单元的100以内的加减法(二),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表内乘法(一)(二)。 本册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决,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到学期末绝大多数学生在口算乘法时要达到1分钟做10题。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书中是以某校二年级各班搭配乘车为问题背景。而我采用的是我们青小二年级各班新学期入学的人数来乘车的方案来导入,让学生自已安排乘车方案,采用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完成教学。这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我是开学就上的第二单元,因为这与一年级下册的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联系紧密,用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来开课可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分香蕉教学设计

《分香蕉》教学设计 伦教仕版奋扬学校陈小翠 一、教案背景:面向小学二年级学生,数学科,1课时。 二、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页。 三、教材分析: 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理解用除法表示并解释等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抽象出除法算式,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六、课型:新授课(计算教学) 七、教学课时数:1课时 八、教学准备:课件、20根小木棒 九、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十、教学过程 (一)温故铺垫,复习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些什么内容?(平均分)师:怎样分才是“平均分”?(每份分得一样多、分得公平)

师:说得好!那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你敢接受挑战吗?请看题:1、我会填(抢答题): 二六()()十二六三()()十八 3×()=12 ()×5=15 6×()=30 ()×4=16 师:同学们的乘法口诀学得这么好,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但平均分的知识你掌握得如何呢?请看第二题: 2、☆☆☆☆☆☆ (1)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得()个。(生:每人分2个。) (2)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人。(生:可以分给2个人。) 设计意图:由练习入手,既复习了平均分,又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情境创设,引入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吗?(香蕉) 师:猴子兄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非常棒,所以,猴子妈妈买了它们最喜欢的香蕉回来奖励给它俩。可猴妈妈想:要是把这些香蕉分给猴兄弟分得不公平,这两个调皮鬼准会闹翻天了。所以,猴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帮忙,你愿意吗? 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分香蕉”。(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合作,学习新知(23分钟) 活动一:(15分钟) 1、分一分,说一说(3分钟)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应该怎么分呢?请用你手中的小木棒代表香蕉同桌之间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小组分小木棒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初步认识角,表内乘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情感与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 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6、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的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的容是由若干大单元组成的,而各个大单元又分别属于数与代数、图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模块。各大单元既有知识块部的纵向联系,又有知识块之间的横向联系,全册教材的分析,要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统揽全套教材的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各大单元之间的在联系,确定本册教材的重点容、渗透的思想方法、蕴含的教育功能,进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全册教材的分析,一般只分析到各个大单元,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析如下。 (一)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各个单元之间的在联系 1. 组成单元。本册教材由以下九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二单元100以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表乘法(一)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第六单元表乘法(二) ★量一量比一比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第九单元总复习 2.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首先,设计“古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和“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这么两个情景,通过这种具体生活的情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量一量”是什么,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到“长度单位”,其中又通过这两个人测量同样大小的桌子结果却不一样,引出了量一量时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其次,引出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cm)、“米”(m)就是两个统一的长度单位,生活中测量较短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时用“米”作单位。最后,从拉紧的一段线,引出“线段”的定义。从“量一量”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再到“线段”这整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它们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具体生活物体长度的估算能力。 3. 100以的加法和减法(二)、表乘法(一)、表乘法(二)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容,教材安排了三个单元进行学习。 第二单元“100以的加法和减法(二)”。这部分教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编排顺序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首先,通过老师带几个班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的这么一具体生活情景,引出了加法中的“不进位加”,并通过写竖式,相同数位要对齐的方法去学习它。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进位加”。其次,利用2008年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国家的具体金牌数,引出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并在前面的加法学习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 材分析,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p90、91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归纳的过程,使学生知道1时=60分。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的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 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它是什么?(钟表)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我们以前学习过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你能告诉大家这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课件出示9时钟表)生:分针指12,时针指9,就是9时。 师:你能告诉老师,这个时间你在做什么吗? 生:早上9时我在读书。(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师:那这个时刻又该怎样看?(出示7时半) 生:分针指6,时针指7和8中间,所以是7时半。师:这个时间你又在做什么?生:晚上7时半我在吃饭。 师:看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挺好的。看看这幅图小 朋友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主题图)钟表上现在是什么时间呢?你们会读吗?学生尝试认读。 师:同学们对这个时刻有不同的意见,说明关于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的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钟面结构的回顾。 请学生观察屏幕上的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指名汇报。(时针、分针、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你能告诉大家钟面上分针走一小格是什么意思吗?(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香蕉》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香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使学生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教学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具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演示课件“分香蕉”】你们真是热情和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也不是笑笑,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智慧老人拿出了12根又大又长的香蕉来招待它们,两只小猴子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智慧老人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两个小鬼一定会闹翻天,所以智慧老人想请我们二年二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行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想一想: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

2、要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几份?请你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说你是怎样分的.(1)学生自主探索分小棒的方法. (2)向智慧老人汇报分香蕉的结果. 3、智慧老人传授数学知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2=6(根) (2)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2等于6. (3)在这个算式里,12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6叫做“商”. 4、学生汇报所学知识,师板书,并介绍除号的写法,明确每个数的意义.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里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请你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再用一道除法算式表示出你分的过程和结果. 2、板书: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学习能力检测试卷二年级下第二单元

《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学习能力检测试卷二年级下第二单元(总分 120分完成时间 60分钟) 一、填一填。(46分,第8题8分,第12题2分,其余每空1分。) 1、一百一十五写作:();四百零六写作:();二百写作:()。 2、18个十是();10个一百是()。 3、个位和十位都是0,百位是8的数是();一个数,百位上是7,十位上的数比百位少2,个位上的数比百位多2,这个数是()。 4、 5个百和6个十合起来是();5个百和6个一合起来是()。 5、980里面有9个()和8个()。908里面有8个()和9个()。 6、方框里最小填几。 4□6>436 □00>584 380<□90 □54>645 7、999是()位数,最高位是()位。 8、 100块 30块 =-= =-= 9、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它们相差()。 10、在○里填上“>”、“<”、“=”。 99○101 990○909 599○597 800○九百 66○666 32÷8○2×2 11、找规律填数。 (1)996、997、998、()、();

(2)950、900、850、()、(); (3)919、828、737、()、(); 12、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456 75 635 465 654 13、用3、8、2三位数组成不同的三位数,每个数只能用一次,组成的数中,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二、算一算。(16分) 720-20= 600+400= 500+60= 200+50=280-70= 80+400= 30÷5= 40+300=980-900= 1000-100= 60÷8= 90-9=800+200= 700-300= 750-500= 80+50= 三、选一选。(8分) 1、与700最接近的数是()。 ①598 ②703 ③698 2、小刚、小林、小明、小华、小勇五人进行800米跑步比赛。小明遥遥领先于小华和小刚前跑到了终点,小林是紧跟着小明跑到终点的,小勇跑得比小明快。()获得了冠军。 ①小明②小林③小勇 3、下面各数中的“5”,表示“5个百”的是() ①531 ②135 ③351 4、小芳有97张画片,小刚比小芳的画片张数多得多, 小刚有多少张画片?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新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分香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8页“分香蕉”。 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出示课件)老师给小朋友先讲一个故事。森林里有一只勤劳善良的猴妈妈。有一天,猴妈妈到森林里采果子,她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一些香蕉。 回到家,猴妈妈从篮子里拿出了一些香蕉分给她的两个孩子,猴大宝和猴小宝。 数一数,有几个香蕉?12个。猴大宝和猴小宝看着这些香蕉直流口水。 猴妈妈心里很清楚,要是分得不公平,这两个小鬼一定会闹翻天的,那怎样分才公平呢? (设计思考: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 (出示课件)请你拿出12根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如果没有小棒,也可以用身边的其他东西代替。 我们看猴妈妈是怎样分的。 可以看出,猴妈妈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 (出示课件录音)猴大宝说:妈妈,你分得可真公平,我们喜欢你这种分法,就是急得我口水流了一大堆。 (设计思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操作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2、认识除法算式 (1)读法、写法 两只小猴等得着急了。那么能不能把这种分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过关卷

教材过关卷(4) 一、我会填。(每空2分,共30分) 1.标出下图中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 2.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3.三角尺上最大的角是()角。 4.正方形有()个角,都是()角。 5.红领巾有()个角,方手帕有()个角。 6.比直角小的角是()角,钝角比直角()。 二、我会判。(每题2分,共10分) 1.正方形有八个角。() 2.角的大小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3.直角和锐角一定拼成钝角。() 4.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比三角尺上的直角小。() 5.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两个锐角。() 三、我会辨别,在角的下面画“√”。(6分) 四、我会分。(8分)

五、我会写。(时针和分针各组成了什么角?)(8分) 六、我会从大到小排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几个直角?(16分) ( )个角( )个直角( )个角( )个直角( )个角( )个直角( )个角( )个直角 八、我会画。(每题4分,共16分) 1.以下面的线为边,画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 2.在格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画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直角。

4.画一条线,使它有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 答案 一、1. 2.一两3.直4.四直 5.三四6.锐大 二、1.× 2.√ 3.√ 4.× 5.√ 三、第1个、第4个和第5个画“√” 四、直角(③⑦)钝角(②⑤⑧)锐角(①④⑥) 五、钝直锐钝 六、③>①>② 七、424 6 022 2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认识时间,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在这里我谈一下我对本册教材的感受与曾经有过的一些教学处理,说的不对的请多多指教。 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以往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单元,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奥运金牌榜重点数学问题。这里的单元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

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100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先让孩子们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教师相机提取有效问题进入新授环节,使学生处于所熟悉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在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后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同时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认识时间,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为同行们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编排内容,作一些分析、说明。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五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20201014230555)

分香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分香蕉》教学目标: 1. 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今天,猴妈妈给猴兄弟俩准备的早餐是香蕉,请看一看,给它们准备了多少根香蕉?猴妈妈怎样分才公平呢? 二探索新知。 1.分一分,说一说师:请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 (学生分)师:请回答。(并请他上台演示。)师:像这样,把10根香蕉平均分成2 份,每份5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样表示吗? (师板书:10-2= 5 (根)) 师:10,2,5 分别表示什么?生:10 表示有10 根香蕉,2 表示两只小猴,5 表示每只分得5 根。师:谁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 (师板书:“ 10- 2”读作“ 10除以2”。) 师:你愿意教大家读吗?(愿意)那全班同学跟他一起读 生跟着读) 师:谁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生:10是被除数,2是除数,“宁”是除号,5叫做商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师板书:10 - 2 = 5 (根)

被除除商 除 数号数 师:真能干!你敢上讲台教教大家吗?大家会认了吗?同桌互相说一遍。 2 猜一猜,分一分。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 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指导,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 生1: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十6= 2(根),小猴家来了6 位客人。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十4= 3(根),小猴家来了4 位客人。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分得4根。12-3 = 4 (根)。 生4: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分得1根。12- 12= 1 (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生3 写的算式。) 生:12 是被除数,3 是除数,4 是商。 三巩固练习,辩证运用 师:客人们高兴地走了,猴妈妈夸兄弟俩真聪明。猴兄弟俩想:今天我们既招待了客人,还学会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分一分的活动,不知小朋友们是否学会了,咱俩去考考他们吧!小朋友们,你们敢接受小猴子的考验吗? 生:(齐答)敢。 1. 连一连。 (1) 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10 - 5 (2) 有10个梨,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10-2 (3) 27除以9,商是多少?27- 9 (4) 有5个盘子,每盘放2个包子,一共需要多少个包子?32 - 8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读 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加与减” 本单元主要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加减法估算。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加减法估算,并培养估算的意识。 2、第二单元购物(元、角、分的认识) 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学生能充分认识人民币,能解决一些与人民币有关的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第五单元“乘法口诀(一)”,第八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

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从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性打好基础。 2、第六单元“测量”(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1.关于乘除法的含义 第三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第七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教材要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体验乘除法含义的设计思路。在学习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3个3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使

2017-2018苏教版2二年级上册《小学生数学报》全套试卷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试卷 (小学生数学报) 特别说明:本试卷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试卷。 全套试卷共8份。 试卷内容如下: 1.第一单元使用 2.第二单元使用 3.第三单元使用 4.第四单元使用 5.第五单元使用 6.第六单元使用 7.第七单元使用 8.第八单元使用

《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学习能力检测卷 (最新修订版) 2017年秋学期苏教版二年级(上)第一单元使用 (本卷总分120分,共4页,建议完成时间6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计算题(共35分) 1.直接写出得数。(20分) 39-6=4+17=19-11=14-4+25= 7+6=20+65=34+8=16+9+3= 31-5=47-6=45-30=50-7-30= 28+9=73+7=4+66=37-10+9= 50-3=43-5=93-4=18+10-7= 2.用竖式计算。(15分) 9+48=40-22=91-35= 12+49-38=89-34+18=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7分) 1.在68、46、67、64、69、76中,个位上是6的数有()和(),十位上是4的数有()。在这些数中,()是单数,()是双数。

2.100里面有()个十。 3.70比()大1,比()小1。 4.比85多5的数是(),比85少5的数是()。 5.找规律填数。 (1)1、4、7、10、()、()、()。 (2)81、72、63、()、()、()。 6.在○里填上“>”“<”或“=”。 73○3751-2○5350○43-762-2○62-6 99○10049+9○4022○43-2157-4○57+4 7.一根长绳原来长20米,第一次剪去5米,第二次剪去10米。现在这根绳比原来短了()米。 8.小红有20颗糖,小亮有10颗,小亮比小红少()颗。小红给小亮5颗后,两人现在一共有()颗。 三、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画“√”(每题2分,共6分) 1.哪个算式最接近80? 2.学校体育室里的个数比50个少一些。有多少个篮球? 3.90个小朋友去参观动物园,选坐哪两辆车比较合适? 四、操作题(每空1分,共6分) 1.第2行画苹果,要求苹果的个数比桃少2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