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词义的模糊性
- 格式:pdf
- 大小:254.56 KB
- 文档页数:3
34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引言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但词义的外延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其界限模糊不清。
这里的“模糊性”是相对语言精确性而言的,是词义的性质之一。
尤其是在口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模糊性的词语。
对于语义的模糊性,上世纪80年代便有学者对其进行探讨,此后亦有学者做出诸多有益探索。
从高元石(1988)[1]探讨关于模糊语义的问题开始,此后从整体上讨论语义模糊问题的学者从未间断,如:王家齐(1991)[2]讨论模糊语言的性质与功能,吴振国(2000)[3]讨论模糊语义的聚合,胡健(2001)[4]讨论模糊语义的特征,孟春梅(2007)[5]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讨论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等;也有从个案角度探讨的,如王欣(2010)[6]分析了现代汉语量词的语义模糊性,李金树(2013)[7]从模糊语言学的视域分析“三”字的夸张运用,信晓倩(2013)[8]分析以“百”字打头的四字格成语的模糊语义,危艳丽(2014)[9]分析虚词“半”的模糊语义特征等;还有不少从翻译角度探讨语义模糊问题的,如郭建民(1990)[10]、张耘(2011)[11]等。
通过对相关模糊语义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对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并运用“量”范畴理论解释汉语日常生活中使用模糊词的现象。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站在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模糊语义问题,更有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并且更益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二、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汉语词类模糊性是非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也不例外。
对于汉语,伍铁平(2000)[12](P272-290)分析了三组实词的模糊性,对于虚词的模糊性主要分析了“和”和“或”,另外专章讨论了颜色词、味觉词和温度词的模糊性,尤其是对于颜色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遗憾的是最终也没能给出颜色词的分类和释义。
词义的性质有:
(1)客观性;词义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一般有客观事物才会有词义。
比如“包装”是先存在,后出现了这个词表示词义;
(2)概括性;词义的反映不是具体的、个别的,而是概括的、抽象的。
比如“车”可以包括汽车、卡车、轿车、越野车等等,但都可以统称为“车”;
(3)模糊性;词义大多数情况下是明显的,但是词义的边界不清也让词义具有模糊性。
比如“现在”这个词表示的时间段就不明确;
(4)民族性;这体现在不同的民族对相同的词具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龙”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但在中国则是尊贵吉祥的象征。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词义的构成和性质目的要求:1.掌握词的理性义、语法义、色彩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并能运用词义构成理论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
2.掌握词义的四种基本性质一、词义的构成(类型/内容)关于词义的类型,目前还有较大的分歧,我们从对外汉语教学出发,采用了三种意义说。
即词的理性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
(一)词的理性意义(又有概念意义、词汇意义等不同说法)1.什么是词的理性意义:词的理性意义是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概括认识和反映。
它包括词的搭配对象和对象特征两个方面。
(参看符淮青1985《现代汉语词汇》北大出版社)2.理性意义的构成(1)对象特征①名词:多用定义式释义=种差+类别,特征在种差部分。
年龄:(人或动物)已经存在的年数。
你有多大年龄?年纪:(人)的年龄。
您有多大年纪?笔:写字画图的工具。
成绩:工作或学习的收获。
成就:事业上的成绩。
对名词来说特征最为重要。
②动词欺凌:欺负;凌辱。
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③形容词强大:(力量)坚强雄厚。
焦急:着急(2)搭配对象(符淮青适用对象)①名词---类语词显示英才:才智出众的人(多指青年)。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艺方面)。
②动词A、施事:奔驰:(车、马等)很快地跑。
奔驶:(车辆等)很快地跑。
•奔腾:(许多马)跳跃着奔跑。
•奔跑:很快地跑,奔走。
出席: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成员(有时也泛指一般人)参加会议。
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
成家:(男子)结婚。
出嫁:(女子)结婚。
发觉:开始知道(隐藏的或以前没注意到的事)。
火扑灭以后,他才发觉自己受了伤。
发现:①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②发觉。
发明: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B、受事:补正:补充和改正(文字的疏漏和错误)•补充:原来不足或有损失时,增加一部分。
摈斥:排斥(多用于人):摈斥异己。
摈除:排除(多用于事物):摈除陈规陋习。
③形容词舒畅:(心情)开朗愉快。
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模糊与精确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
语义的模糊性是认知客体的类属边g,-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用科学或数学方式对认知客体进行量化描述时形成精确性语义。
汉语时间词具有模糊和精确两套系统,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场合不需要精确性时间词。
模糊性时间词的存在,不但源于日常认知方式,而且基于具有主观随意性、客观不确定性和结果非精确预期性的日常生活方式;精确时间词的出现依赖于人们所使用的测度仪器。
标签:汉语时间词;模糊性体系;精确性体系语义是思维能力在语言中的反映,如贾彦德所说:“语言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语音是物质方面,语义是精神方面。
”就思维活动而言,既有模糊思维活动也有精确思维活动;就语义单位而言,既有模糊语义单位也有精确语义单位。
基于日常思维方式的认知导致了语义单位的模糊性,基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认知产生了语义单位的精确性。
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义模糊性是认知对象的类属边界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然而,当我们用科学思维方式或数学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定量描述时,自然语言的语义就可以表现为相对的精确性。
时间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在语言系统中构成了一个义场。
《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间的释义是:1.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
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2.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3.时间里的某一点。
从哲学角度而言时间是一个连绵不断、边界模糊的系统。
从认知角度而言时间具有起点和终点,基于人们对自然变化和事件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量化,当时间指某一点,亦有起点和终点的边界,这种精确性只能相对而言。
本文拟用汉语中表示“一天之内的时间”的时间词,阐述汉语时间词中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两套系统。
一、汉语中的模糊性时间词《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间的释义1指出,时间是连绵不断的系统,具有连续性和变化性,从而导致人们在对时间的切分上可能不明晰,对时间的表述可能具有模糊性。
浅议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细心琢磨一下我们的语言,就会发现其实包含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容。
比如这个句子:“天上飞过一群鸟儿”。
读完这个句子我们并不清楚这群鸟儿具体是燕子还是麻雀还是其他品种的鸟类。
比如,“鸡不吃了。
”这里是鸡不吃食了,还是(人)不想吃鸡肉了的意思呢?再比如说,“胖的同学加跑一圈。
”这里也没有说清楚要多少斤的同学才算是胖。
这些不清晰的地方,有些并不会引起误解,比如第一个例子。
因为鸟儿是所有鸟类的统称,读者往往不需要太具体的信息就能理解。
有些却会引起误解,比如“鸡不吃了”,因为这是一个歧义句,读者需要依靠语境或者前后文来推断到底是指哪一个意思。
而第三个例子就有些特殊。
这句话只能有一种理解,并没有产生什么歧义,然而却让听话的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怎么执行。
原因就是这个句子里使用了模糊的字眼“胖”。
要回答怎样才算“胖”,有的人提出可以用标准体重公式来衡量,以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若是大于30,则为肥胖。
但是这个公式并没有考虑脂肪比,人种差异等等因素,假如是个大骨架的人,算出的结果又不准确了。
所以本质上,这个句子里模糊含义的产生,和测量体格的方法精确与否没有关系,而是和“胖”这个字眼本身概念的不清晰有关。
《老子》中说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意思就是说长短难易这种相对的概念,都是相对而生的。
假如没有瘦子,就不会有胖子这个概念,概念的相对性是造成歧义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不存在相对性的概念,例如名词,由于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存在局限,也不可能给出绝对正确的定义。
根据Rosch 在1978年提出的原型理论的假设,人类对客观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认识,是依据相似性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形成概念,最后变成自己认知的一个过程。
Liu Xiao-Ming 在1985年指出,许多客观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持续运动的,但是我们只能通过相对静态的分类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动态和人们认识的静态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语言中模糊的产生。
有关英语教学中语义的模糊性探究摘要: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已取得颇为可观的成果。
本文在阐明模糊概念的基础上,对语义模糊性的根源及其本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阐述了模糊语义同精确语义、多义及歧义的区别,同时指出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的益处。
1965年,美国科学家查德教授在美国《信息与控制》杂志发表了题为《模糊集》( Fussy Set)的文章,首先提出了模糊理论。
近年来,由于模糊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语言的模糊性也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
在我国,伍铁平先生在《模糊语言初探》中,首次引入模糊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一、关于模糊性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要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针对语言,中间环节即意味着中介之间模糊的存在”。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模糊集合论的创始人札德充分概括了模糊性的亦此亦彼的特点。
我国学者李晓明则从认识论角度出发,认为“所谓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他的定义揭示了模糊性的实质。
二、语义模糊性的定义、本质及产生的根源所谓语义的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它是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的特征。
“模糊语义的本质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模糊反映,所谓模糊反映就是人们意识中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可能精确或不必要精确的反映”。
就像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的那样:“词义所代表的其实并不是客观事物或现象,而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关于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1)由本体的模糊性而产生的语义模糊性;(2)由人类的模糊认识产生的语义模糊性;(3)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导致的语义模糊性。
略论模糊语言语义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摘要] 本文试图从模糊语义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语义模糊的特征,模糊语义同精确语义的关系、模糊语义与多义、歧义的区别及模糊语言的运用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 模糊语言语义运用一、引言“模糊语义”顾名思义,是指词语的词义没有一个确定的界限。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里对“现在”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这个时候,指说话的时候,有时包括说话前后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区别于‘过去’或‘将来’)”。
这个意思伸缩性很大,它包括“过去”与“将来”之间的时段。
究竟有多长?十分模糊,因为“过去”与“将来”这两个词也是模糊的。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一般总是要把语义说得一是一,二是二,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好。
如有人问你“几点钟上早自习”,你只有把确切的时刻告诉对方,说“七点三十分”或“七点二十五分”等,对方才能满意;而不能用“早晨”或“吃过早饭”等模糊语义的语言来回答,让人听了如同没听一般。
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的,有时我们不能,不必或无法把话说得那么确切,这就只能用模糊性语言。
请看下面几句对答。
医生:肩膀疼得厉害吗?病人:挺厉害。
医生:多久了?病人:有一段时间了。
在这几句对话中,由于医生只需要了解病人的大致情况,所以病人就可以用“挺厉害”、“一段时间”等模糊语义的词语来回答。
况且疼的程度是不能用精确数字来表达的。
模糊语义与精确语义也是相对而言的。
如“一段时间”与“十多天”相比,前者语义较模糊;而“十多天”与“十天半”相比,则“十多天”又比较模糊了。
模糊语义除了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人们还常常利用模糊语义来进行高度艺术概括,从而产生凝炼、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
这在诗歌和记叙性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文中,作者运用“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等词语所表示的模糊的语义,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形象,准确地表述出来。
语言学概念中与模糊性相关的几个概念作者:徐珊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摘要:随着模糊语义学研究的日益发展壮大,区分词义的模糊、概括、歧义和含混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尤为重要。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这四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都做出过一些研究,但是由于学者们对语义模糊性的理解不同,对于这四个概念的区分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所以对于这四个概念的区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俄语;模糊性;概念作者简介:徐珊珊,女(1988-),汉族,黑龙江尚志人,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 H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1一、模糊性与概括性所谓词义的概括性是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把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归纳在一起,给它一个名称,使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1]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词义的概括性属于语义场理论中的属概念,而在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是与之相对应的内涵概念。
也就是说,词义的概括性是对词义内涵的概括。
例如:在俄语человек(人)这一概念,它概括了一类事物,包括части тела человека (人体的组成部分)、возраст человека (人的年龄)、характер человека (人的性格)等。
其中人的年龄这一属概念,概括了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青年)、юний человек(少年)、малолетний человек(幼年)、старый человек(老年)等。
这些词语在外部表现上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在内涵上这些词语是统一的、固定的。
词义的模糊性在本质上是指表达词义概念的外延边界的不确定性。
比如上例中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青年)这个词语中的молодой(年轻的、青年的),指的是: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малолетний человек(幼年)这个词语的中的малолетний(儿童的、年幼的),指的是:人三岁左右到十岁左右的时期。
词语模糊性例子1. 钻石 - 可能指矿物、珠宝、压缩机组件的名称。
2. 银行 - 可能指金融机构、建筑物、乒乓球术语(球被打回对方场区的角落)的名称。
3. 美国 - 可能指北美洲国家、美国合众国联邦政府、一种烧酒饮料的名称。
4. 学生 - 可能指年龄在6岁到30岁的学生、接受寄养服务的学生、一种木制的家具。
5. 床的尺寸 - 可能指标准尺寸(如单人床、双人床、加长床等)、实际尺寸(不同国家可能有不同标准)、床垫尺寸的名称。
6. 山羊 - 可能指农业用动物、一种莫扎特的音乐形式(又称为轻松玩笑曲、蓝调曲)。
7. 卡车 - 可能指大型卡车、小型货车、一种水果的名称。
8. 儒雅 - 可能指文化修养高雅、外表文雅、一种含有蓝莓、姜汁和糖的饮料。
9. 有机 - 可能指有机化学、有机食品、生长于天然条件下的水果和蔬菜。
10. 脚底 - 可能指人体足部、鞋子的底部、海洋生物的名称。
11. 手枪 - 可能指军用武器、警用武器、便携式练习器。
12. 海星 - 可能指一种海洋生物、一种亚洲酱汁的名称。
13. 肉饼 - 可能指煎肉饼、肉末饼、一种用于派状食品的混合物。
14. 火山 - 可能指地质现象、火山形成的山脉、一种饮料。
15. 引擎 - 可能指汽车引擎、火车引擎、网站引擎。
16. 灰尘 - 可能指空气中的微粒、物体表面的灰尘、一种名为“塔斯曼尼亚灰尘”的调味料。
17. 活性 - 可能指有活力、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的处理方式、一种商业品牌的名称。
18. 乒乓 - 可能指乒乓球运动、疾行的声音、一种装饰用品的名称。
19. 内裤 - 可能指男式内裤、女式内裤、用于玩具制作的材料。
20. 狗屎 - 可能指犬粪、一种黑色的饮料、一种类似于榴莲的水果。
以上都是词语模糊性的例子,一个词语可能有多种含义,场景不同时其意思也会发生变化。
论语义的模糊性本文主要阐释了语言中的语义模糊现象,讨论了语义中哪些词有模糊性,以及我们平时应如何对待和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模糊词和模糊现象。
标签:语义模糊性模糊词一、语义模糊的概念(一)模糊语言学的兴起我们身边的事物,有很多是无法进行准确归类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听的故事中狡猾的蝙蝠,当鸟儿们开大会的时候,它倒挂着翅膀以鸟类的身份来参加会议;而当兽类们开大会的时候,它又倒戈声称自己也是兽类中的一员。
这个故事的初衷当然是教育孩子们不要学蝙蝠做两面派,它客观上也给我们一些语义学上的启示:现实世界中确实客观存在一些不能准确分类的事物,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分类时存在界限不清的问题。
再比如常吃的西红柿,在生吃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水果;而在烧菜时,我们又把它归入了蔬菜。
诸如此类现象使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简单的两分的,确实存在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现象和事物。
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由必要和充分的特征联合定义,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是有明显边界的,范畴内成员地位相等。
”[1]然而,面对上面的现象,我们不禁要对其理论产生质疑,像“蝙蝠”“西红柿”这些横跨在两个类属边缘地带的“跨界”事物到底应该怎样归类。
维特根斯坦在其著作《哲学研究》中提出:对于有些范畴的成员来说,确定一套必要、充分的条件是不可能的,同一范畴的成员是由于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会造成特定范畴中成员地位不平等的情况。
这样,就区分出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而非典型成员和非成员之间往往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无法明确区分。
显然,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在现实面前,典型理论显得过于理想化,难以自圆其说。
科学家们不得不对人类幼年时期提出的简单直白的一分为二的理论方法提出疑问和改进。
模糊理论由此应运而生,它为模糊现象的解释提出了新的方法论依据。
1923年罗素发表的《论模糊性》为模糊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1965年,扎德(L.A.Zadeh)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和理论,进而带动了不同领域对不确定现象的研究,从而形成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兴学科——模糊学。
简述词义的性质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客观性、模糊性和民族性。
(1)客观性是指:词义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客观事物正是词义所反映的对象。
如:网络、手机、云朵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虚构的事物是人对客观事物曲折或歪曲的反映,这些词依旧具有客观性。
如:鬼神、天使等,人们通过想象富裕这些虚幻的事物以具体的形象。
词义的客观性跟词义的主观性是对立统一的,词义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有机统一。
词义的主观性表现在: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字典或词典中的解释往往不同,同一个词在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字典或词典中的解释也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的理解也有不同的主观差异。
(2)概括性是指: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不是具体的、个别的,而是抽象的、概括的,因此我们可以用有限的词去指无限的事物和现象。
如:“汽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种类的汽车,但是词在反映这类事物时,舍弃了具体的、个别的差异和特点,而保留了本质的、共同的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词义的概括性和在语言中的实指性是矛盾统一的。
如:“人”这个词可以指称概括的人“类”,也可以指某一个具体的人。
(3)模糊性是指:词义在多数情况下是明确的,清楚地反映客观对象的特征的。
但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这就是词义的模糊性。
如:早上、中午、晚上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
(4)民族性是指: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语言所用的词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可以不同。
如:英语中的uncle一词,在汉语中可以概括出叔叔、舅舅、姨夫、姑父等不同的词。
词义在感情色彩上也会带有民族性,如“龙”在汉民族中是褒义,但“dragon”在英语中是贬义。
语文文本意义的模糊性及应对策略在阅读语文文本时,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意义模糊的情况,这对于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产生了一些困难。
本文将从语文文本意义的模糊性出发,探讨一些应对策略。
语文文本意义的模糊性语文文本意义的模糊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多种解释有些单词、短语或者句子的意义可以被解释成多种不同的意思,这时候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最合适的意义。
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股票的涨幅”这个短语时,它既可以理解为股票价格的增值幅度,也可以被理解为交易量的增加幅度。
字词的多义性有些词语具备多种不同的含义,这种情况也会增加我们理解的难度。
例如,“水”这个词既可以表示液体,也可以表示普通话中的“说话”。
同音字或近义词混淆有时我们在阅读语文文本时,会遇到一些同音字或者近义词的使用,这时需要我们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最合适的解释。
如果只凭借语音来判断,就容易产生误解,比如“蜜蜂”和“米饭”。
知识面的限制对于一些较为高深的词语或者特别的领域知识,很难通过阅读文本来理解其含义。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在阅读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
应对策略遇到语文文本意义模糊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加深对文本含义的理解:通过上下文寻找线索在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文本前后的语句来寻找线索,以得到更直接的意思。
有时候某句话并不能直接理解,但靠着理解前后句子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查阅词典在遇到多义词、同音字等困扰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来解决问题。
现在互联网上的查询工具也非常方便,只需输入单词即可找到其多种释义,并查阅相关用法。
注重语境和语气语文文本往往会包含丰富的语境和语气,我们需要注重理解语文中的框架,应该注意文本的情感倾向和语气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语意和意图。
广泛的阅读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广泛地阅读,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增加对语文文本的理解力。
六古汉语的词义(一)一、词义的含义及特点词义是语言中词所表示的意义,它是由词的语音形式所联系着的词的内容(语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是词的内容)。
词义是社会成员共同限定和共同理解的。
如:“木”是用来指树(茎部坚实的植物)的;“河”是用来专指黄河的。
古汉语的词义主要有如下特点:1、词义的概括性词义是一定的社会集体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也就是说,词义概括了某类现实现象中共同的东西、共同的特征、共同的内容,而舍弃了个别现实现象中的各种差别。
例如:“车”,现实生活中的车是多种多样的:有大车、小车;有牛车、马车、汽车;有加彩饰的或不加彩饰的,有带棚盖的或不带棚盖的车,等等。
这种种不同的车的个别特征,在词义形成的过程中都被舍弃了,而“车”义所概括的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即“靠轮子滚动运行的陆路交通工具”。
又如“舟”不同于“车”,因为它是“靠划行前进的水上交通工具。
”又如“苹果”,是一种落叶乔木所结的圆形、味甜或略酸的果实。
这个词义所反映的是苹果的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而不管具体的个别苹果的各种差别,例如品种呀、颜色呀、大小呀等方面的不同。
2、词义的模糊性词义的概括性应能表明词所指称的对象范围,而事实上有相当多的词语,它们所表明的只是对象的大致范围,不能标出精确的边界。
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所表示的对象范围边界部分模糊不清。
如:《吕氏春秋·察传》:“狗似玃,玃似母猴(弥猴),母猴似人,而人之与狗则远矣。
”什么叫“似”?“似”就是像。
怎样才算像?其间没有精确的界点。
词义的模糊性不是个别现象,其中比较明显、比较突出的有下面几类:(1)前后相连的时间词、空间词。
如:昼—夜;暮(昏、夕)—夜;昧旦(黎明)—朝;春—夏—秋—冬;邑—郊(邑外)(2)区分性质的词。
如:大—小;长—短;远—近;厚—薄;美—丑(3)表示程度差异的词。
如:饥(一般的饿)—饿(严重的饥);疾—病;恨(遗憾)—怨(怨恨、仇恨)3、词义的民族特点英语:同胞兄弟、姊妹只区别性别,不分长幼,兄弟均称brother;姊妹均称sister。
试论汉语的模糊性及运用摘要:无论说话或是写文章,总是要尽力做到清楚、明白、准确。
但是客观世界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这就决定了人类对它的认识和反映也必须是丰富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无法确定或十分模糊的。
因此也就决定了人们不必也不可能完全选用那些意义精确的词语来说话和作文,有时倒是常常选用那些意义模糊或含蓄的语言来准确地表情达意。
关键词:模糊语言;语音模糊;语义模糊模糊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最早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查德教授提出来的。
他在《模糊集》一文中指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可以叫做“fuzzysets”(模糊集)。
随着“模糊学”的问世,一门新的语言学——模糊语言学也相继诞生。
目前人们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它的科学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本文仅就汉语的语音和语义两方面所存在的模糊性及其功能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1.语音的模糊性及其应用语音是语言成分的形式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语音感知语言,从而理解语言的内容。
从物理学观点来看,语音是由物体振动而发出的一系列连续的音波所构成。
这样,不同人的语言信息的发出或接收,不可能像“传真”那样保持高精度的保真度。
这就有因“失真”而造成模糊语言的可能,另一方面,人在说话时,语音并不是一个个孤立地发出,而是连续地发出,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节往往可能由于临近音节的影响,在语流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以及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等而发生一些变化,也就是说这种“语流音变”现象也可能产生模糊语言。
虽然以上两种现象有产生模糊语言的可能,但在具体运用中,由于它们多是处在一定的语流中,被前后语义严格地制约,从而规定了它本身的确切语义,因此也就不影响交际。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语音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同音词语方面。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结构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语音结构去标志无限的客观现象,就必须要产生同音词语。
如单音节同音词:中—终,前—钱等,双音节同音词:期中—期终,全部—全不,向前看—向钱看,致癌物质—治癌物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