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俄语词义模糊性的语义类属
- 格式:pdf
- 大小:156.97 KB
- 文档页数:2
语篇中数量词的语义模糊性及其翻译
武柏珍;李文戈
【期刊名称】《中国俄语教学》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数量词在语篇中反映出语义模糊性是俄汉两种语言的共性,但是在跨语言交际中又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这一特点造成翻译的复杂性,同时也给译者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俄语数量词的模糊性在文学语言中表现最为明显,因此有必要结合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现实语料归纳表达语义模糊性的数量词手段和在翻译学视野中探讨其语义模糊问题.
【总页数】5页(P45-49)
【作者】武柏珍;李文戈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5
【相关文献】
1.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 [J], 章永红
2.论语篇翻译对等中的语义对等 [J], 张晓君
3.俄汉语中基本颜色词语义的模糊性与翻译 [J], 沈荃柳;武柏珍
4.新闻语篇中模糊性词语的翻译 [J], 闫怡恂
5.从翻译失误看语篇翻译中的深层逻辑语义分析 [J], 许晓艳;黄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喻作用下的俄语动词语义分类作者:王丽娜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32期王丽娜(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摘要: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转喻越来越受到关注,对转喻的研究经历了从修辞手段→语言现象→认知现象的探索过程。
本文将转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语义学角度加以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转喻作用下动词词义的变化,并对动词及其语义变体之间的因果关系、举隅关系、空间关系下的语义变化类型加以分类。
关键词:转喻动词语义类型因果关系举隅关系空间关系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56-01当代语义学认为,转喻同隐喻一样,是词义变化的最基本类型。
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而转喻则以事物间的邻近关系为基础。
目前对于转喻语义学界研究更多的是名词、形容词以及动名词的转喻,对动词的转喻研究较少。
对比动词转喻和名词的转喻,可以明显看出语义差别首先在于概念上的(动词),而非指物意义(名词),这一点在名词的事物转喻上可以明显看出。
所指相同的动词,根据动词自身的结构,在转喻的影响下选择不同的概念层面。
如:деформировать(землю)和создавать(котлован,яму)意义在词组копать1(рыть1)землю和копать2(рыть2)котлован,яму中的充分体现。
这里转喻意义的所指是相同的(同一情景),而其语义内容(概念)是不同的。
(рытьё земли и как“смежныйрезультат”выкапывание траншеи,ямы).对比动词转喻和形容词转喻,动词转喻的最主要类型与形容词转喻相关,但是在另一个范畴层面,带有因果关系概念。
”действие—каузация предмета,действия”这种类型转喻的子类型是其功能性分类,由论据的语义内容来确定。
语义的模糊性和言语交际[摘要] 模糊语言被广泛用于交际中,并起着重要的交际表现形式。
文章结合模糊语言在口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和归纳,浅析探讨模糊语言在美化言语交际、提高文学作品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
[关键词] 模糊语言言语交际表达效果一、引言虽然人们对模糊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在我国,很早以前人们对语言中的许多词的模糊性就有所认识。
《易经》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老子》中有“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句子。
现代模糊理论的发展主要起源于美国学者札德(l.a.zadeh)1965年的论文《模糊集》。
模糊理论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1965年以来,模糊理论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语言学领域,人们对模糊语言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
二、模糊性与语义研究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识尽管从整个发展历史来看是日趋深入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却存在着局限性,由此产生模糊性。
1923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大洋洲心理学和哲学杂志》第1卷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论模糊性》(vagueness)。
例如,人类在给事物命名时,往往抓住事物的某一特征,而忽略或扭曲了一些特征,从而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如“鲸鱼”、“鳄鱼”并不是鱼,但却被命名为“鱼”,这种错误来源于古人缺乏动物学知识,因为它们的外形比较像鱼,而被误认为是鱼类,取名为“鱼”,沿用至今。
如法语用“地里的苹果”来表示土豆,将蔬菜和水果的概念混为一谈。
人们在无法弄清一种现象或事物时,也会命名模糊。
例如,“黑洞”,“夸克”理论等等。
1.语义模糊性的本质和产生的根源造成语义模糊性的本质和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曾在学术界引起一场争论。
许多学者相继发表论文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例如,符达维的《模糊语义辩述》(《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石安石的《模糊语义再议——答符达维同志》(《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马毅《的辩述》(《现代外语》1992年第3期),等等。
浅谈俄语语义辞格作者:古力米热.阿不都热衣木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1期[摘要]语义辞格的运用通常是为了表达与原有意义相关的另一客体的含义,因而也称为转义。
该文章分析了语义辞格的传统概念,概述了一些著名的语义辞格理论研究者的主要观点,客观阐述了这一理论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归纳总结了语义辞格的种类,深入分析了在语义辞格分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关键词]语义辞格;修辞;表现力一、什么是语义辞格语言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本身没有力量,如果我们将它表达的切合题旨情景、恰当地传情达意,那就会让我们借助这个简单的工具来引起周围的关注,使我们成为交流中一颗闪耀的星星。
语言反映着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形象(感性)思维和逻辑(理性)思维。
辞格,特别是语义辞格、比喻语,一般说来,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因为它要通过很多的手段来修饰语言,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来引起对方的注意。
语言处在千变万化的状态中。
根据语言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加深,很多词词义得到丰富扩大,有些逐渐失去了最原始的意义,甚至有些则被新意所代替,语义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丰富语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词是语言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俄语中一个词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
比如说俄语中的《€%鐎%銆%鎬%纭罚ù盎В┳畛醯囊馑际牵骸霸诼シ炕蛘呤墙煌üぞ呃镂苏谧⊙艄睾涂掌纳枋薄K婕从殖鱿至耍骸拔嗣翘峁┑难趸蜓萁驳钠教ā薄S钟校骸霸朴谠浦洌氡涞姆煜丁薄!秬%鄝%迉%鋩%迉%鎬%魛%狻罚躺臼且桓鲅丈疲罄慈嗣怯谜飧龃世葱稳荨安怀墒臁薄懊挥芯榈哪昵崛恕钡鹊取T谝陨侠又校秬%鐎%銆%鎬%纭?《€%鄝%迉%鋩%迉%鎬%魛%狻?第一个解释便是它们的直译,而后面的则是转义了。
我们常使用词语的转义来达到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这些则要通过使用诸多的修辞手段。
而据我们所知赋予词语成为更形象,更生动的修辞手段则是语义辞格(€%雬%閫%鐎%鑰%簦在语言界对术语《语义辞格》又叫《转义辞格》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在我们看来最为准确的定义是俄罗斯语言学家€%?€%?€%脌%踿%醼%鎬%雬%醼%鋩%醼%賭%嫠档模河镆宕歉袷墙莆绞挛锏拇视镒糜诔莆搅硪皇挛锏谋泶锸址āK墙⒃诖驶虼首榈淖迨褂没系亩逃?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描绘急表现力。
有关英语教学中语义的模糊性探究摘要: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已取得颇为可观的成果。
本文在阐明模糊概念的基础上,对语义模糊性的根源及其本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阐述了模糊语义同精确语义、多义及歧义的区别,同时指出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的益处。
1965年,美国科学家查德教授在美国《信息与控制》杂志发表了题为《模糊集》( Fussy Set)的文章,首先提出了模糊理论。
近年来,由于模糊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语言的模糊性也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
在我国,伍铁平先生在《模糊语言初探》中,首次引入模糊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一、关于模糊性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要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针对语言,中间环节即意味着中介之间模糊的存在”。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模糊集合论的创始人札德充分概括了模糊性的亦此亦彼的特点。
我国学者李晓明则从认识论角度出发,认为“所谓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他的定义揭示了模糊性的实质。
二、语义模糊性的定义、本质及产生的根源所谓语义的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它是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的特征。
“模糊语义的本质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模糊反映,所谓模糊反映就是人们意识中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可能精确或不必要精确的反映”。
就像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的那样:“词义所代表的其实并不是客观事物或现象,而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关于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1)由本体的模糊性而产生的语义模糊性;(2)由人类的模糊认识产生的语义模糊性;(3)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导致的语义模糊性。
语用功能视角下的俄汉模糊语研究秦宁(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0)摘要:模糊语在社会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们用来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工具,也是维系交际中各方面子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不宜直接地、确切地描述和表达,就需要借助模糊语来换一种说法。
通过使用模糊语,可以避免交际步入尴尬的局面。
了解俄汉模糊语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社会中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从而进一步促进交流。
关键词:模糊语俄汉对比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01-02一、模糊语与研究现状1.模糊语的界定对于模糊语的界定,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我国在模糊语领域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他是国内模糊语研究的开拓者。
他在其著作《模糊语言学》中指出:“人类语言,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
”[1]之后陆续有学者开始注意到语言的模糊现象。
孙连仲认为模糊语言具有四个特点:不确定性、不精确性、亦此亦彼性、相对性。
[2]俄罗斯学者对模糊语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彼奥特罗夫斯基认为,人类进行思维的运算单位是某种模糊集的元素。
[3]他从模糊集的视角对语言做出了判断,并用具有逻辑性的数学思维定义了模糊语的特征。
由此可见,各个学者对模糊语的界定未能达成一致,对于模糊语的定义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模糊是语言的一种性质,它存在于词汇、句子甚至范围更广的语言单位中。
是一种相对于精确语而言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表达形式。
2.俄汉模糊语研究现状俄罗斯语言学家布达哥夫认为,模糊是一种科学。
此后陆续有学者开始关注模糊现象。
谢尔巴在语音的领域也发现了模糊现象,他认为:“在语言中,应该记住,明确的只是极端的情况。
过渡的现象在其本源中,即说话人的意识中原本是游移不定的。
但正是这些模糊的、游移不定的现象应更多地引起语言学家的注意。
”[4]根据俄罗斯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语言模糊现象存在于语言学的各个领域,不仅存在于语音学中、在语义学领域也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1.现代俄罗斯标准语指普希金活动时期以来,经长期加工形成的俄罗斯名族语的标准形式;采用基里尔字母;就形态特点属于屈折语,词有各种变化;就谱系关系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2.(氏族社会)共同斯拉夫语,(基辅罗斯)古俄语即东斯拉夫语,(基督教)古斯拉夫语,教堂斯拉夫语;3.俄罗斯标准俄语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五种功能语体:口语语体,口头形式,日常交流;政论语体,大众传播媒介;科学语体,著作论文教材;公文语体,文件法令;文学语体;4.一种语言的词的总和构成词汇,以该词汇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做词汇学;5.词汇学分为普通词汇学vs专门词汇学,历史词汇学(从历史角度,把词汇和词汇反映的客观事物,现象,社会机制等的动态联系)vs描写词汇学,应用词汇学vs理论词汇学;对比词汇学;词源学录属于历史词汇学,研究词汇单的的历史来源;6.词作为现实片段及其相应概念的名称,是语言的基本语义,结构单位;7.词素,词,词的组合,句子;8.词素不能在言语中单独使用,不能独立存在;是语言中的表义单位9.称名意义是实词的词汇意义,是独立的10.词汇语义单位简称词汇单位;11.一个词有几个意义单位就有几个词汇单位;词位(形式),义位(内容);词汇单位只有一个义位;12.一个义位有若干个义素组成;义素是组成语义的微观语义单位13.有些义位只包含一个义素,该义素为基本义素;能够进一步切分的义素都是非基本义素;一组同类义位的共同义素是超义素,即上位义素;把同类义素相互区分开来的义素是区别义素;14.语义学把语言单位的语义作为研究对象;从形式到内容为意义学(解码);从内容到形式为名称学(编码)15.词汇符号:象似符号,索引符号,象征符号16.词汇单位的词汇意义—对于现实片段的概括反映;语法意义—语言单位间的各种抽象关系17.词汇意义由词根词素及构词词素表示,语法意义主要通过构型词素表示,词汇意义相同,语法意义不同;18.词汇意义的层面,语言的词汇意义有概念意(现实片段及其相应概念),指物意义(词汇单位在语句中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叫做指称,实际所指物叫做指称对象),组合意义(语义配价),语用意义(主观态度);19.词汇意义的类型:直义与转义,理据词义与非理据词义,自由词义与非自由词义20.词汇单位按称名方式不同分为直义和转义;21.按内部形式能否辨认分为理据词义和非理据词义;原有词汇单位的意义是派生词汇单位意义的依据,该词汇单位包含的这种意义依据就是内部形式;多义词的转义都是理据词义,多义词的直义可能是非理据词义;22.按意义的搭配限制分为自由词义和非自由词义;熟语性,句法性和结构性制约词义都是非自由词义;23.词汇具有多义性,同音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转换关系,易混关系24.词的多义性,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现实片段(单义性);多义词义位派生:隐喻派生,借代派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组缩合25.词的同音关系(双关):读音和书写形式相同,但没有意义关系;完全同音词的所有语法形式和发音都相同;部分同音词;同音异写词,同写词,同音词形是边缘同音关系。
模糊语义的概念及其作用摘要]日常交际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模糊性是语言自身所固有的属性,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探究其语言的模糊性,分析了模糊语义在日常交际和公文写作中的功能以及它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模糊语义;文学价值;作用模糊性是语言自身所固有的属性之一,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人类语言的模糊性在语音、语义、语法诸方面都有所体现,尤其是语义,模糊性更加突出。
波兰语言学家沙夫说过:“交际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虽说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如果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非常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的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的限制”,那么语言就无法真实地、生动地反映纷繁多变的客观世界,无法表达人类复杂的思想感情。
下面就分别讨论模糊语义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的必要性和独特作用。
模糊语义在日常交际中的必要性。
首先,在日常交际中,有时使用模糊语义并不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反而用精确表达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或使听话人不好理解。
例如,古时媒婆在给人介绍对象描述姑娘的长相时说:“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深深的酒窝,小小的嘴。
”其中“大大、弯弯、深深、小小”这些形容词都是模糊的,却也恰当地把一姑娘的长相描述得精致、讨人喜爱。
试想,如果用精确的语言把眼睛“大”到什么程度,眉毛“弯”到什么角度,酒窝“深”到几毫米,嘴“小”到几厘米都描述出来,反而美感全无。
并且听话者并不需要这样精确的信息,模糊的语言已经满足了交际双方的需要,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其次,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要求快而省,为此必须借助于语义模糊的语言,这样就能用“寥寥数语”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
例如,你向别人炫耀你的一次旅行:“住的是高档酒店,坐的是豪华游艇,吃的是丰盛晚餐。
”“高档、豪华、丰盛”都是语义模糊的词语,没有过多具体的描述,但也成功地传递了你想表达的信息,也使听话者有空间去想象这些模糊概念。
模糊语义的文学价值。
模糊语言的语言特性一、引言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是人脑处理信息的两种不同方式。
思维机制中的不确定性包括:( 1)模糊性( fuzziness ),指涉及对象类属边界不清晰和性态不确定的特征,关于对象的信息充分并且有序,只是边界划分不明确;( 2)随机性( randomness),指表征对象出现条件的概率特征;( 3)含混性( vagueness ),指由于对象信息不充分又无序所导致的不清晰特征;( 4)歧义性( ambiguousness ),指概念、命题在语言语义上的多义特征; (5)不精确性 (impreciseness ),即反映运算推理的误差特征; ( 6)不确切性( inexactness ),即刻画外延和内涵与指称对象的不贴切所造成的词不达意的特征。
思维科学证明,除精确性思维之外,人脑还具有模糊化思维机制,能够运用模糊概念、进行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
反映到语言当中,也就形成了精确性词语和模糊性词语。
语言的模糊性体现了思维的模糊性,而要把模糊思维的结果传达出来,就要运用模糊语言( vague language )。
语言的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即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
1933 年,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 在《语言论》(1980)[1] 一书中,就指出了自然语言中存在着模糊现象。
他说: “我们可以根据化学或矿物学来给矿物的名称下定义,正如我们说‘盐'这个词的一般的意义是‘氯化钠' (NaCl) ,我们也可以用植物学或者动物学的术语来给植物或者动物的名称下定义,可是我们没有一种准确的方法来给像‘爱'或者‘恨'这样一些词下定义,这样一些词涉及到好些还没有准确地加以分类的环境――而这些难以确定意义的词在词汇里占了绝大多数。
”他还进一步指出: “此外,即使我们有一些科学的(也就是普遍被承认的而又不准确的)分类,我们也还往往发现语言里的意义跟这种分类并不一致。
试析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摘要】模糊语言充满了我们的生活。
无数事实表明,虽然这种语言是模糊的,但它并不妨碍交流。
相反,它大大地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使交流更顺利、更轻松。
本文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分析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模糊语言模糊性语用功能一、引言1902年,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Peirce给语言的模糊性下了一个定义。
大意是说由于语言的模糊性,说话者不能很好地给某些状态进行分类,那么此时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于1923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模糊性》,这标志着模糊语言理论初步形成,他认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与罗素的观点一致,他认为虽然日常语言字词的意义可能是模糊的,但是只要它正常的发挥作用、达到目的,那么它就是合适的(吉莉)。
1965年,美国科学家札德(L.Zadeh)在论文《模糊集合》中,引用“隶属函数”的概念首次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描述模糊词项。
随后,语言学家们利用该理论从语义、语用等方面来研究语言的模糊性,从而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模糊语言学(赵鸿雁)。
模糊语言理论对语言中的许多模糊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描述、研究语言的新途径。
本文将利用前人的相关理论试图探讨模糊语言的一些语用功能。
二、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属性,也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
下文拟从词汇和语篇两个方面探讨语言的模糊性。
1.词义界限不明确“模糊语言是指词语所指的事物类属不清或外延不确定的语言。
即札德说的‘概念外延不能一刀切’,存在许多‘亦此亦彼’渐变的中间状态。
即模糊语言具有‘梯变’的特点,构成了模糊语言的弹性功能或者说意义不确定性”(康响英,曹志希)。
正如札德的模糊集合论所描述的,人们在对自然界中碰到的对象进行分类时,经常找不到精确判定其资格的分界线。
例如美与丑、高与低、好与坏之间就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世界上有不同类型的美,是西施之清纯?贵妃之妩媚?还是黛玉之娇柔?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美,也有一般、美丽、惊人等不同的程度之分。
俄语中性词语义偏移问题作者:李娟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摘要:由于受到词语的性质、特定构式以及人类主观认知诸多方面的制约,俄语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基于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角度,以俄语中性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例证法,力图深入剖析词汇语义偏移背后所隐藏的生成理据,对俄语词汇语义偏移现象作尝试性解释。
关键词:语义偏移;中性词;“标尺两极”规律一、引言词汇语义偏移,是指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标尺”的偏移[1]。
中性词是指本身不存在感情色彩的具有中性义的词语。
在众多语言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中性词汇,受词语的性质、特定构式以及主观认知因素的影响,其本身已丧失中性感情语义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倾向性的含有积极或消极感情色彩的语义内容。
这种词汇语义偏移是特定构式在特定语境中的鲜活反映。
二、俄语中性词语义偏移的成因中性词汇的语义由于受到主观认知的制约,在价值标尺的两端产生偏移现象。
中性词语语义的偏移往往是通过构词的途径来呈现形容词的语义偏移。
(一)“标尺两极”规律“标尺两极”规律最早是由张家骅基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的相关理论提出来的[2]。
“标尺”即标准,是系统内部的一种结构平衡。
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首选认知心理模式不是标准现象,而是偏离标准的异常现象[3]。
以特性标尺的两极为中心的形容词为参照点,两侧极端的词汇要远多于以标准为统一中心的词汇。
如,俄语中形容характер(性格)的两个极端词汇中:积极方面的形容词有жизнерадастный(乐观的);消极方面的形容词有левивый(懒惰的)等。
然而以特性标尺的中心为参照点的形容词则少之又少。
如нормальный(正常的)等。
标尺两极规律在制约词汇构成的同时,还制约着词汇语义派生的方式,深入剖析其语言现象的理据性与生成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标尺两极规律与词汇语义偏移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关联特性。
(二)“波丽安娜”假说心理学家Boucher.J.和Charles E.Osgood.通过心理实验,提出了波丽安娜假说,又称之为乐观向上假说[4]。
词义模糊的认知探究作者:林鹏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1期摘要语言具有模糊性,对其研究可以从语音、语义和语法等角度进行,本文主要围绕语义具体说是词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义模糊性以及词义模糊性的消除进行研究,以便为我们研究词义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模糊性词义认知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1 词义模糊性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的语言分支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思维科学和哲学等领域,其研究对象是模糊语言。
模糊顾名思义就是不清晰、不清楚,《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定义为:不分明、不清楚;混淆。
这种解释是没有任何疑问,但笔者认为模糊还可以与精确相对应为不准确、不精确,所以模糊总体可以理解为不清晰、不精确。
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能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这些一般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形成之后变为全体公民所用,不是哪个阶级或阶层的特权。
这是从语言的本体对词义进行的研究,由于词义是对复杂的、特殊的东西进行的概括,才造成了词义的模糊,像“苹果”这个词就是对品种、大小、形状、颜色、口味不同的各种苹果的一个概括,词义必然是模糊的,因为其中涵盖的东西太多而之间又没有明确的界限,这种切入点是正确的,下面从认知语言学确切说是从认知语义学中认知范畴的视角对词义的模糊性进行分析。
2 词义模糊产生认知缘由范畴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广泛且含义模糊的语言术语,确切来说,范畴是事物在认知领域中的归类,我们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下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
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比方说长桌、方桌、饭桌、麻将桌、课桌、电脑桌、木桌、铁桌等等都可以划归“桌子”这个词义范畴。
范畴化涉及对事物特征的估价和认知决策机制是如何组合这些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