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散文骈文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1
骈文的意思及其代表作品(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骈文的意思及其代表作品骈文又被称为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类文体,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散文《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
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
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
相传此书是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
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1、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散文著作,作者是谁?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2、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散文和辞赋的代表作家和重要作品?宋时谢惠连《雪赋》、鲍照《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谢庄《月赋》等,齐时孔稚圭《北山移文》、梁时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以及江淹的《别赋》、《恨赋》、《登楼赋》等。
3、试说说《北山移文》艺术特点?一是成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北山景物以生命,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三是辞藻华美,情韵兼备,句式整齐,自然流畅。
4、简述《哀江南赋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是庾信《哀江南赋》的序,是一篇独立的骈文,交待创作缘起,即作赋的背景和原因,概括全篇大意。
首段叙自己被羁留北国的怅恨和梁朝覆亡的怆痛,次段叙写自己的危苦,末段悲伤国事。
层次分明。
本篇在艺术上有显著特征:一是善于运用大量典故表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深刻的思想感情,并在征引旧典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切合时事的新典;二是成熟地运用骈偶技巧,使文意纡曲转折毫不板滞,创造了四、六对句的格式,而又杂以散行,写得纵横自如。
先秦历史散文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 定义和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写作形式,以白话表达感情、思想和意境。
它与诗歌和骈文相对,不受严格的格式要求,注重真实性和表达个人情感。
中国古代散文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追求自然真实:强调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反映社会风貌。
- 注重个体情感:展现作者内心体验、情感抒发,以及人性的喜怒哀乐。
- 批判思辨性:反思社会问题,审视人生道德伦理等。
- 融合修辞技巧: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提升艺术感染力。
2. 先秦散文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其中,《离骚》是最早被公认为散文的作品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庄子》、《列子》等哲学类著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代表性的作家有嵇康、阮籍、刘宋慧远等人。
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寄托理想为主题,形式上则注重韵律的运用。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风格更加多样化,包括了骈文、小品文、游记等多种形式。
著名的散文家有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
5. 元明清时期在元明清时期,散文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
散文作品大多是政治宣传或礼仪制度方面的论述,缺乏个性和艺术性。
6. 当代散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散文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许多作家将自己身世经历与社会状况相结合,深入探讨现实问题和个人情感。
7. 总结中国古代散文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从先秦到当下都留下了许多精彩之作。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更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阅读古代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性情感的交融。
骈文在浩若烟海、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学发展上,有一种曾经流行了一千余年的文体,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行文要求对仗、骈偶、用典、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这就是骈文。
一骈丽文体中国独有段玉裁在《说文》中对“骈”的阐释是:“骈,驾二马也。
从马,并声。
”意思是指两匹马并驾一车,对此引伸开来就是对偶之意。
而以骈来对文体命名,也确实抓住了骈体文最基本最直觉的特点。
一般来说,骈体文通篇的句式是两两相对,构成了对偶、或叫丽辞、对仗,如同两马并驾齐驱。
什么是骈文呢?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中做了比较通俗明了的解释:“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帮助文章情韵。
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废的体制。
”可以说,骈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汉字单音只义,易于凝炼,便于对偶、双声、叠韵、重叠、复义,既可以加强语气,又能够使语言从容不迫,更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
中国文字的神奇韵味就在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汉语言文字可以依靠自身调节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型,这就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句子,为骈体文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语言基础,经过酝酿和发展,加以作家的主观努力,最终形成骈文,一时间在文坛独领风骚。
从审美角度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所推崇的儒家之说“中庸之道”是骈文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核心意旨即使万事万物能够阴阳互补,达到动态性的稳定平衡、协调谐和,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左右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使他们在创作上追求中和之美、典雅之美、温柔之美和含蓄之美。
而骈文这种文体可以明了地表达作家的这种美的追求。
此外,骈文的精美对偶、华丽藻饰能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愉悦,读起来琅琅上口,引起人们在听觉上、视觉上的快意和美感;语言上的简洁和精练,便于人们交流思想,社会实用性很强,以至于封建统治阶层也对骈文情有独钟。
虽然王朝频频更迭,唐以后各朝的诏书、奏表大都以骈体文为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清朝乾隆朝诏书目的。
骈体文文体知识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
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
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
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
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桔。
特点:1、a.汉赋的影响:汉赋注重铺排,雕琢刻镂,堆砌章句,形成文学上艳丽纤巧的风气,奠定骈文发展的基础。
b.君主的提倡: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如梁武帝和陈后主皆爱好文学,在他们的提倡下,文人重视文学,爱好华采的风气,使骈文得以发展。
c.声调的提出:南朝的沉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声韵学日趋完善,促成骈文的发展。
d.理论的形成:魏晋评论诗文者日多,对文学理论有进一步研究。
《文心雕龙》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从体制而言,文是韵文,笔是散文。
文学观念探讨对文学来说是进步的现象,作家在创作时多注意技巧、修辞,为文章丽辞化提供了条件。
2、a.语言对偶:骈文多用对偶形式,句中字词相对,只用小部分散句以贯串文章。
b.四六句式:骈文句子多为四言或六言,故又称「四六文」。
c.音韵谐协:从齐、梁时代开始,骈文讲究平仄,一句之中,平仄交替。
d.多用典故:骈文常用典故,以表现作者学识渊博、追求典雅委婉的风格。
e.词藻华美:骈文注意词语藻饰,在练字、选词和造句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有内容空泛之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容。
这一时期,诗作大为发展,小说和文学评论都有一定的成就。
建安文学建安时期(196-219),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盛世。
这时期出现了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其中最有名的是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
他们的诗文,反映了时代的动乱和动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
他们诗文的风格,慷慨苍凉、意境深沉却又富有生气。
《文心雕龙·时序》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
他的诗歌质朴豪迈,多有悲凉慷慨的特色。
如他的《蒿里行》,叙述了董卓之乱、关东义军讨代董卓之战以及随后的自相攻杀,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害。
诗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的诗,流传下来的有二十多首,大都具有雄放豪迈的风格。
曹丕的诗,多是抒情诗,文字流丽,基调比较伤感低沉,没有曹操那种积极乐观风格了。
文学造诣比较高的是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曹丕的同母弟,得到曹操的宠爱,但也因此遭到曹丕的猜忌。
曹丕作了皇帝后,曹植受到百般压制。
他虽贵为封王,实情同囚徒,郁郁不得志。
他的作品可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反映他的政治抱负及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
后期作品充满了受压抑的激愤。
他的前期作品如《送应氏》诗,写出洛阳经董卓乱后的残破景象,有曹操《蒿里行》的气势。
另一首《野田黄雀行》是他后期的诗作。
诗中,借黄雀比况自己,恨不得像黄雀一样冲破罗网求得解放。
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
曹丕在《典略·论文》里说:"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引)就诗而论,王粲的诗是七子中最好的。
简述六朝骈文的特征六朝骈文,是对中国古代六朝时期骈文创作的总称。
六朝骈文中的六朝,一般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以南京为国都的朝代。
骈体的出现与兴盛,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文人逐渐重视诗文的音乐美和形式美的心态。
自西晋以来,文学的骈偶化,即散文和辞赋都不约而同地向着骈丽的方向发展,表现出强烈的诗化冲动,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我国俳赋与骈文这两种独有的美文形式。
六朝骈文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式参差错落六朝骈文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句式多用对仗,对句长短不一,四、六句式的组合极尽转换调配之能事。
六朝骈文讲究声调韵律上平仄相对,遣词用字上要求意义相对。
言要对,事要对。
但具体行文过程中,往往是言对容易,事对却不易。
主要以正对为优,反对为劣。
其中,正对的代表作有吴均《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反对的代表作有庾信《哀江南赋》。
六朝骈文句式长短不一,行文之中借助于句式的长短参差来显示错综流利、疏散跌宕之势开合卷舒,承转自如,气韵贯通。
(2)寓散于骈,骈散结合六朝许多文人在创作骈文时,贯彻骈散结合的原则,认为奇句流美,偶句凝重,文章必奇偶兼用才能和谐统一,骈散结合有助于文章的起承转合。
《庾子山文集序》虽为序文,但其内容中叙述生平,近于传体,所以也要用散体叙事,否则文气不能疏逸,叙事也不清晰。
因此六朝带有叙事性的骈文往往每叙一事,多用散体单行将事例略微说明,然后征引故事,铺陈对偶,骈俪之句接于其下。
(3)借助虚词起承转合,句法灵动骈文讲究对仗、用典和声律,跟语气有距离,所以其运用虚字不在表示神态,而是或起承转合,弥缝文体,或用作语助,舒缓节奏,且虚字运用相对简练,至六朝后期,骈文当中的散句减少,多靠虚词疏通文气。
庾信《谢滕王集序启》的前半部分只用“若夫”、“不得”、“况复”三个虚词带动文字,从而使得启文既对仗工整,又灵动活泼,无文气滞塞之弊端。
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并且文学走向自觉,文学个性化鲜明;文学集团涌现,出现群体性风格,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明显;五七言古体近体诗兴盛。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196)建安时代文学以诗歌最为显著,“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大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建安文学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①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有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他们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故后世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力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
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力和代表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蔡文姬)。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和杰出的代表,他的诗歌具有慷慨悲凉古朴刚劲沉郁雄浑的艺术风格。
并且他的诗极富创造性,对后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代表作《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
而他的《观沧海》则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他的诗《龟虽寿》也同样流传于世。
东汉恢复后,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
使得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
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
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
曹操还曾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
曹丕,史称魏文帝。
其诗歌的代表作燕歌行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一、概念解释:骈文学,即骈文学研究。
也称“骈体学”、“骈文体格学”、“骈俪学”或“骈偶学”;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学”或“骈四俪六学”,骈文学是研究汉魏六朝骈文领域的学科。
司马相如为“骈文之祖”——汉赋对骈文的直接影响。
1996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韵文学会、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等发起“桂林骈文学术研讨会”——成立“中国骈文学会”。
骈文学从刘勰《文心雕龙》之《丽辞》,有1500年历史了;宋代以王铚《四六话》、谢伋的《四六谈麈》》等人的四六话著作为标志,标志骈文学初步形成。
初唐抒情骈文、中唐骈文改造——证说以古代已存在骈文革新运动。
其发展的方向是骈文文化史研究。
骈文存在的语境并未消失,呼唤骈文学,向骈文汉学过渡。
全篇双句、俪偶为主、对仗工整、声律铿锵散文汉六、文笔对立、文笔分裂、骈散对体二、代表作家及代表作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衰落元明两代成为绝响清初,而起,清末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启功《散文与骈文的区别》(《文艺学习》1957年第4期)徐迟的《散文与骈文》(《光明日报》1978年5月21日)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1980年就有三篇论文发表王运熙:《刘勰对汉魏六朝骈体文学的评价》,《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及成就》,《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
曹道衡:《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文学评论丛刊》1980年第7期)。
至今,发表的论文约90余篇,专著6部、作品选9部:1、六部专著: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于景祥《唐代骈文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莫道才《骈文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尹恭弘《骈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于景祥《独具魅力的六朝骈文》(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钟涛《六朝骈文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2、九部作品选:黄均、贝远辰、叶幼明选注《历代骈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熊先谦《魏晋南北朝骈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谭家健主编《历代骈文名篇注析》(黄山书社,1988年)许逸民选注《古代骈文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殷海国编选《历代骈文精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周振甫编选《骈文精粹》(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朱洪国编选《中国骈文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莫道才主编《骈文观止》(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赵振铎主编《骈文精华》(巴蜀书社,1999年)1949年以前出版骈文学著作重版:瞿兑之的《骈文概论》、刘麟生的《骈文学》(海南出版社,1994年)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蒋伯谦、蒋祖怡的《骈文与散文》(上海书店,1997年)台湾地区骈文学研究60年代后著作:1、张仁青:《历代骈文选详注》(台湾中华书局,1963年)《中国骈文发展史》(台湾中华书局,1969年)《六十年来之骈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中国骈文析论》(台北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骈文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丽辞探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2、其他汪菊松《宋四六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77年)佚名《骈体文浅说》(台北广文书局,1980年)陈松雄《齐梁丽辞衡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廖志强《六朝骈文声律探微》(台北天工书局,1991年)谢鸿轩《骈文衡论》(台北广文书局,1973年)陈耀南的《清代骈文通义》(学生书局,?年)1、骈文美学特征:骈文的形态是认识骈文的第一要义。
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经学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了自身的自觉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韵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我,显示自己的个性。
因而文学本身固有的特色即抒情性,更加鲜明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诗、赋等文学作品抒情性的加强上。
如潘岳善写哀情;左思则善于咏史;刘琨善为凄厉之辞,自有清拔之气;郭璞则善以游仙形式,来慨叹咏怀。
西晋末至东晋,玄言诗占领诗坛,抒情文学走向低谷。
但到了南北朝时,文学的抒情性又加强了,而且比以往更为突出。
这时的作家都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即使同是一情,也能写出各种细微差别。
例如同是“恨”,江淹的《恨赋》就写出了各种“恨”状;同是“别”,其《别赋》就写出了种种“别”情。
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
作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写出了独特的感情内蕴。
陶渊明写他鄙薄官场、向往真淳之情;谢灵运写他“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胜”的矛盾;鲍照抒发他的豪迈与愤懑,庾信写他的沉痛与哀伤;宫体诗人也宣称“文章且须放荡”,要尽情显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于这时的作家大多数都独抒情愫,自显性灵,因而促进了作家各自独特风格的形成。
以建安而论,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则如幽闺思妇,流丽婉转;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刘桢则高风跨俗,挺拔清奇;王粲捷而能密,苍凉悲慨;蔡琰则长于叙事,凄婉深长。
建安以下,阮籍之遥深,嵇康之清峻,陆机之华美,左思之雄迈,刘琨之悲壮,陶渊明之恬淡,谢灵运之典丽,鲍照之俊逸,庾信之清新,各具风格,自成一家。
这种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正是文学自觉的表现。
这一时期,文学的地位被抬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这段文学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宫廷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陶渊明不属任何集团。
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自觉有三个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文学总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贡献在以下两方面: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2、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创作论”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
箫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
新的文学思潮: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魏晋以后,经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提出了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及言意关系等,形成了重意象、中风骨、中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第二节动乱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文学典型是乱世文学。
文学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主题(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
古代散文的鉴赏与赏析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古代散文的鉴赏和赏析,以展现其独特魅力。
一、历史背景与特点古代散文产生于战国时期,兴起于汉代,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巅峰,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明快、行文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有着浓厚的时代烙印。
二、文体分类1.骈文:骈文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形式,采用对偶句式,行文严格、辞藻华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代表性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2.豪放文:豪放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另一种形式,以其豪放洒脱、豪情万丈的风格而著名。
代表性作品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3.笔记文:笔记文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以杂记、流水账式的文字记录为主,内容广泛而杂乱。
代表性作品有《出使日本录》、《东篱乐府》等。
三、名家作品鉴赏1.《论语》:《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和整理而成的,包含了孔子的言行和智慧。
其散文篇章简洁而有力,言辞含蓄而深远,为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2.《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部记载历史和人物故事的散文集,以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和言辞巧妙的表达而备受推崇。
3.《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梁时期刘勰所著的一部关于文学批评和创作的理论作品,它详细阐述了散文的写作方法和艺术追求。
四、赏析与感悟古代散文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和思想境界,还能让读者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和人生的感悟。
通过鉴赏古代散文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深入理解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人物和历史。
总结起来,古代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通过对历史背景、特点、文体分类、名家作品的鉴赏与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散文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深远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