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382.00 KB
- 文档页数:39
魏晋南北朝散文《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
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
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
相传此书是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
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1、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散文著作,作者是谁?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2、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散文和辞赋的代表作家和重要作品?宋时谢惠连《雪赋》、鲍照《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谢庄《月赋》等,齐时孔稚圭《北山移文》、梁时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以及江淹的《别赋》、《恨赋》、《登楼赋》等。
3、试说说《北山移文》艺术特点?一是成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北山景物以生命,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三是辞藻华美,情韵兼备,句式整齐,自然流畅。
4、简述《哀江南赋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是庾信《哀江南赋》的序,是一篇独立的骈文,交待创作缘起,即作赋的背景和原因,概括全篇大意。
首段叙自己被羁留北国的怅恨和梁朝覆亡的怆痛,次段叙写自己的危苦,末段悲伤国事。
层次分明。
本篇在艺术上有显著特征:一是善于运用大量典故表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深刻的思想感情,并在征引旧典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切合时事的新典;二是成熟地运用骈偶技巧,使文意纡曲转折毫不板滞,创造了四、六对句的格式,而又杂以散行,写得纵横自如。
先秦历史散文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古代散文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汉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已被证明是伪作;今文《尚书》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篇章。
《尚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也有一些对事物的客观记述。
《盘庚》古奥难读,保存的原貌也较多,主要是记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
类似的还有《大诰》、《洛浩》。
《顾命》是一篇记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仪式的文字,叙事清晰,井井有条,初具记事散文的规模。
2、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 : : 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国别”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资治通鉴》,“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左传》:1、释名:《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是在《春秋》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补注历史事件原委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篇一: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散文是汉代散文的继承和发展。
这时,散文的应用范围更广了,文学性也更强了,作家作品的数量都超过了汉代。
史传散文出现了令、叙、诔、传、碑等各种形式;政论散文虽不及汉代多,但表、章、奏、议、论、说等,分别更加细密。
记事散文发展为多篇成卷;抒情议理散文仅以书信名目出现的,就有书、笺、札、帖、启等文章。
此外,这时期又出现了山水地理游记散文,它们以序、记、书、志、铭、注等名目问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发展的新形式。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历史成因。
首先是叙事言情的书信和记叙游览山川景胜的文章大兴。
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恐怖,文人多远离政治斗争漩涡。
或隐居谈玄,或寄情山水,私议于友朋之间,啸傲在长林丰草。
因此,描绘山川形胜成为寄兴所在,文人把议政兴怀抒泻于私人书信之中。
其次,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家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一些历史著作减少了具体历史事件的形象记叙,文、史逐渐分家,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处,成为文学传记。
其三,受辞赋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散文呈现出严重的骈俪化倾向。
语言追求对偶排比,词藻讲求妍华,更有声律亦追求精工者,于是形成了骈体。
其四,受抒情诗赋影响,散文的抒情成分增多。
或谈风云月露,或记山石花草,或叙深交旧情,或论古今人物,文章都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散文的骈俪化是一种文风倾向,由于文人竞相追求,逐渐形成了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的产生和发展,除与当时文风有关外,汉字的独体表意单音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它追求语言对仗、声律精工。
一篇文章之中大量用典,辞藻修饰得非常华丽。
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影响所及于后世各代。
第二节建安散文家曹操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没有专门进行文学散文创作。
但他一生写了大量的教、令、书、表,这些文章都鲜明地表现出时代特色与作家个性。
曹操文章思想通脱,言语坦率自然,多“勤勤恳恳叙心腹”,具有清峻明快的风格。
刍议魏晋南北朝散文倍受“冷落”的原因摘要在中国散文史上,很多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受到独擅唯美文学的影响,散文在骈文、古诗、辞赋的强大高压之下,其独立空间发展逐渐丧失。
但真的只是这样的原因么?那为何在刀兵相见的春秋战国,各类学术发展如此之好?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将从散文最初之美入手,对这时期散文“不受待见”的原因进行一一拆解。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散文冷落文化交融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中国的散文发展史如同诗歌一样,产生最早,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上一直居于正宗地位。
纵观中国古代散文史不难发现,散文具有将非文学与文学混为一谈的状况,并在文与白、散与骈、质与文的纠结中不断发展、完善。
就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言,人与对文体及散文的认识比较模糊,总体上还处在“泛文学”的状态当中。
虽说这时期对“文章”及“文”的概念比较宽泛,“散文”也没有统一且清晰的界定,但是,他们对存在于散文之中的某些特点,如语言风格、抒情、声音之美等审美已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这与之前的时代相比有巨大进步。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散文体体制予以基本规范,将文体结构进行细致分析、追本溯源,对审美情趣进行正确导向、对形式主义风格予以矫正,这些都显示出这时期人们对散文其文体的规范意识。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南朝时期的作家刘勰,他开创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一个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时期,各方文化都取得了良好发展,但是,从当前现状来看,相比其它历史时期如唐宋、春秋战国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并无较高地位,呈现出“倍受冷落”的局面,是怎样的原因致使这时期的散文出现此情此景?本文将从散文的结构方面阐述,深刻揭示其主要原因。
一关于“散文”的“美”上面已提到,“文章”、“文”的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含较广,也未对“散文”进行统一和清晰的界定,但对于其中的审美定义,已有较明确的认识,相较于历史,这是巨大进步。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魏晋南北朝散文名篇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的散文创作精彩纷呈,代表作品许多。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散文名篇:《文心雕龙》:该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理论的代表著作,全书共分八十篇,通过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文学观点。
《世说新语》:该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本语录书,记录了当时名士的言行,对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文选》:该书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文学选集,收录了当时众多文学家的作品,其中以《齐物论》、《论衡》等文章特别著名。
《庄子》:该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主张“道”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具有宽广的阐释和启示价值。
《山海经》:该书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集锦,收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以及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民俗文化。
以上这些散文名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之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中国文学的传统。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
如《盘庚》 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 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__183; 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
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