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197.50 KB
- 文档页数:15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大赋,自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小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大赋,但咏物抒情小赋占了较大的比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言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一种增加语言对称美的修辞手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文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一代之文学”。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散文是一种比语言精练而又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体文章。
由于文人大量地自觉运用骈偶这种修辞手法,因而南北朝的散文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高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一、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方面是咏物赋增多,大多取材于“草区禽族”,而在此外的一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方面则表现为除个别大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小,行文也日趋活泼,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人。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手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一个神人相恋,而又无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气氛与神奇色彩。
作者将一位端庄秀丽的美女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至的神情,更画出了水上女神的特点,给人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非宋玉《神女赋》可以比拟。
王粲在辞赋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章由散文逐渐向骈文转变,骈文取代散文,成为“一代之文学”,几乎独占文章园地的时期。
[1]骈文,即骈俪文,也叫骈偶、四六等。
两马并驾曰骈,两人并耕曰偶。
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的文章,就叫骈文。
所谓相对,首先是指句意的排比,其次指句法上的对仗工整。
再次在声律方面,骈文一般要求平仄相对,声韵相协。
最后骈文往往还以用典为工,以博雅见长。
通过典故的广泛运用,扩大作品的艺术容量,收到词约而意博的效果。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而存在的。
散文是一种比口语精练,而又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体文章;骈文则是一种以对偶为主的规范化、格律化的文体。
它们不仅有不同的体制要求,而且有各自的特色,情调和风格有明显的差别:散文讲求伸缩离合之法,以错综变化为能,骈文则强调句式的对仗,以整齐工巧为美;骈文着重声律词采的排比,使其上抗下坠,铿锵有声,散文则往往用气势取代声律,用开合顿挫的方法,以形成磅礴的气势。
散文以简练、朴质、平淡、本色为高,骈文则以典雅、含蓄、凝练、浓丽为贵;散文长于叙事析理,骈文则便于写情状物。
至魏晋时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文学的重要特点就是词采华丽,骈偶也就更被文人大量地自觉地运用,从而使骈文与散文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不过,魏晋骈文,对偶声律都不甚严格。
比较严格的骈文,始自任昉、庾信以后。
概言之,骈文滥觞于汉魏,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第一节建安魏晋时期的骈文、散文建安曹魏时期是我国散文史上一个开风气的时代。
这时期文章的一个显著的变化:即清峻,通脱。
另一个变化是抒情化和骈偶化。
曹氏兄弟及建安七子的文章大都骈散兼行而以偶句为主,加上这个时期的作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文章更是笔带感情,一唱三叹,慷慨悲凉,于整饬中带着清刚疏朗之气,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为三曹、诸葛亮、七子中的孔融、陈琳、阮瑀与嵇康、阮籍,此外,如繁钦、杨修、吴质及陆凯、韦昭等人的文章也都写得颇有情致。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九:南北朝骈文和散文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九:南北朝骈文和散文南北朝时期,骈文受到帝王和贵族的重视,加上音韵学的发展和它在文学创作上的运用,形成了骈文畸形发展的局面。
但在一部分历史、地理之类的学术性著作里,散文也还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如范晔的《后汉书》、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骈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称,它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讲究对仗和协调音律,多用典故,辞藻华美。
散文写起来比较自由,而骈文有很大的束缚性,阅读起来比较麻烦。
骈文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到了南北朝,是它的全盛时期,隋唐以后便渐趋衰落。
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骈文作家和作品,有鲍照的《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章领域内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文体形式,散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骈文影响,和魏晋以前的散文风格颇不相同。
这时著名的散文多为史地学术著作。
范晔(公元397-445 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历任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因参预谋反事泄被杀。
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
任宣城太守时,删取众家后汉史书,博采众家之长,写成史学名著《后汉书》90卷。
《后汉书》突破《史记》、《汉书》体制,独创了一些新的类传,如党锢、文苑、列女等,对后来史家有一定影响。
郦道元(公元 -527年),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曾任尚书主客郎、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
因为政严猛,为权豪忌恨,后被杀害。
从文学上来看,《水经注》在描写景物上,取得了值得珍视的成就,被视为游记文学的开端。
其中《江水注》中" 巫峡" 一节,是古今传颂的名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