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 格式:ppt
- 大小:248.50 KB
- 文档页数:29
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优于经典式子宫全切除术标签: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经典式子宫全切除术近2年我们应用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并对特殊病例稍加改进,收到满意效果,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3年1月~2004年1月,因子宫良性病变需行子宫全切除者1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行经典式全切者64例为对照组,筋膜内子宫切除112例为研究组。
年龄28~63岁。
手术适应证:顽固性功血、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瘤。
两组年龄、病种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包括:①经典式全子宫切除术术式,该术式游离膀胱至宫颈外口,若粘连重,易出血,且膀胱易损伤。
另外需切断主韧带、骶韧带,盆底组织发生变化。
术后常规留置导尿48 h。
②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术式,切口探查至剥离剪开膀胱反折腹膜为止的步骤与经典式全子宫切除术相同,然后稍下推膀胱,与子宫内口稍下切断子宫血管,在血管结扎上1 cm环行切口切开宫颈筋膜,用组织钳钳夹宫颈筋膜层向外牵拉,此时边提子宫边用刀尖沿宫颈筋膜内环行切开。
如果层次对,出血很少,若宫颈光滑,尤其对年轻要求保留宫颈者,常规子宫次全切除后,距宫颈外口3 cm处横断宫颈时呈环行楔形切口,切除之残端宫颈组织呈倒锥筒状,其圆锥尖端达宫颈外口,用合成线将宫颈残端内腔做烟包缝合,关闭筋膜,形成假的小“宫颈”,如果宫颈糜烂较严重,可切至穹窿处,需先缝合阴道,再关闭宫颈筋膜,最后缝合盆底腹膜。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2.1 两种子宫全切术式比较研究组稍游离膀胱,无损伤。
主韧带、骶韧带不切断,子宫下行支血管、神经不切断。
盆底组织结构变化小。
对照组大范围游离膀胱至宫颈外口,切断主韧带、骶韧带、子宫下行支血管、神经,盆底组织结构变化大。
2.2 两种手术术式结果比较具体比较见表1。
术后病率:术后24 h~7 d不连续的2次体温达到或超过38℃者。
2.3 随诊术后3个月检查宫颈残端发现其后形成的假宫颈外口较原来的大,质地较松软。
筋膜内电刀旋切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分析经典式全子宫切除术使盆底组织结构变化大,阴道缩短,术后常有伴发膀胱、直肠的膨出,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8年10月开始笔者施行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达到良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将2008年10月2010年1月因子宫良性病变需行全子宫切除术者3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6例,研究组采用筋膜内电刀旋切全子宫术,对照组采用经典式全子宫切除术。
1.2 手术方式1.2.1 经典式全子宫切除术该术式需分离膀胱至宫颈外口处,遇粘连严重,膀胱损伤机会大,术后易出现血尿。
而且要在宫颈处切断主韧带、骶韧带,盆底组织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如粘连严重,处理宫旁组织及韧带时易损伤肠管,膀胱和输尿管。
1.2.2 筋膜内电刀旋切全子宫术手术开始至打开膀胱腹膜返折为止各步骤均与经典式全子宫切除术相同。
余下分离膀胱至切除全子宫过程:(1)稍向下推膀胱,不需要至宫颈外口水平。
(2)于子宫动静脉结扎处以上1cm电刀环形切开宫颈筋膜,深度为2~3mm,助手用组织钳钳夹宫颈筋膜向外牵拉,术者一手向上提拉子宫,一手予电刀沿宫颈方向环形旋切宫颈筋膜至宫颈外口处,全部切除宫颈管,保留阴道穹窿,出血处电凝止血。
(3)缝合,予2/0可吸收线距宫颈筋膜外口边缘2~3cm处分别行外翻式半荷包缝合,筋膜边缘向阴道面,然后间断缝合筋膜层,阴道残端形成假宫颈。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及X2检验。
2 结果2.1 两种术式切断组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游离切断组织比较2.2 两组术式效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52.3 术后随访术后半年随访,检查见研究组阴道穹窿中部横椭圆形凹状突起,阴道长度及宽度与术前无变化,而对照组阴道穹窿消失,阴道长度明显缩短。
3 讨论随关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妇女各期生理结构功能的完善性引起了高度重视。
近年的研究表明,子宫不仅仅是性腺分泌的靶器官,同时也有内分泌功[1]。
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术式探讨目的:探讨子宫全切术的新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08年3月的良性病变,采用腹式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切术68例与传统腹式筋膜外子宫全切术50例作为对照。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排尿和排气时间、性生活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相,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腹式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切术明显优于传统经腹式筋膜外子宫全切术。
标签:横切口;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为了提高子宫切除的安全性和改善手术效果,我院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进行了改良,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08年3月对于子宫或卵巢疾患采用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术式切除子宫的全部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2005年3月之前采用传统经腹膜外全子宫切除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年龄37~50岁,平均43.4岁,其中子宫肌瘤39例,子宫肌腺症1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双侧)8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1例,子宫大小9~14周大。
对照组年龄38~49岁,平均44.2岁,其中子宫肌瘤32例,子宫肌腺症7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双侧)4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7例,子宫大小9~14周大。
两组年龄分布、疾病种类、子宫大小均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P>0.05)。
术前都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阴道不规则出血行分段诊刮排除宫颈及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1.2手术方法1.2.1 麻醉两组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持续硬膜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复合麻醉。
1.2.2 观察组(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术式方法为:①采用耻骨联合上3~4 cm横切口长约8~10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剪开筋膜,分离腹直肌,横向剪开腹膜进入腹膜腔。
②常规处理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骨盆漏斗韧带,分离剪开阔韧带间组织,弧形剪开膀胱返折腹膜,向下略推膀胱,在子宫峡部水平钳夹子宫动静脉,切断、缝扎。
【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手术详细步骤,筋
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手术过程
1.从腹壁切开,处理圆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剪开膀胱腹膜反折,推开膀胱及处理子宫血管同全子宫切除术。
但膀胱下推范围比全子宫切除少。
2.切除子宫于子宫内口水平,子宫血管断端上方环形切开宫颈筋膜层深约2~3mm,以组织钳夹持切缘,伸入手术刀,与颈管平行向下切开(图11.1.4.1.
3.5.6-7),直至宫外口处仅留一薄层宫颈组织,子宫骶骨韧带和主韧带随之下移(亦可在筋膜鞘内钳夹、切断、缝扎子宫骶骨韧带及主韧带)。
随后切开阴道切除子宫。
3.缝合断端以0号肠线褥式或荷包缝合残腔,彻底止血,关闭管腔(图11.1.
4.1.3.
5.6-8)。
4.其他步骤同前。
改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60例分析【关键词】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60例有子宫切除指征的患者进行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集束法处理子宫韧带与附件,筋膜内脱袖式切除子宫(观察组),并与采用传统子宫切除术的6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短,平均出血量少,胃肠恢复快,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改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优于传统术式。
关键词: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临床应用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的手术,手术指征主要为子宫良性病变,目前手术途径仍以经腹为主。
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改善手术效果。
我院自2001-08起开始对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进行探讨并进行改进,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0108~200405在我院住院的60例患者施行改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
所有患者均无生育要求,年龄35~52岁,平均42.3岁。
术前诊断:子宫肌瘤44例,子宫腺肌瘤11例,子宫肥大症2例,功能性子宫出血3例。
子宫如孕40 d~4个月大小,均无严重合并症。
选用200108以前60例传统性全子宫切除术,作为对照组。
(其年龄,疾病类型,子宫大小与观察组相近)。
1.2 手术方法两组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两组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相同。
腹部切口均采用 Pfannenstiel切口,即沿自由耻骨联合上约4 cm处的皮肤自然皱纹切开,长度依子宫大小而定,依次进入腹腔,探查盆腔。
1.2.1 改良筋膜内手术方法常规开腹后,集束法处理韧带[1],提起子宫,用中弯钳靠近子宫侧旁一次性钳夹、切断、缝扎子宫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峡部(切除附件者断扎骨盆漏斗韧带,分开阔韧带组织,弧形切开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至宫颈部,断扎子宫动脉上支,筋膜内脱袖式切除子宫[1]在血管断端稍高处环形切开宫颈筋膜深约2~3 mm,用鼠齿钳钳住宫颈筋膜切缘,用刀尖及刀柄锐性及钝性分离,下推宫颈筋膜达宫颈阴道部,主韧带与宫骶韧带随剥离的宫颈筋膜下移并与宫颈分离,不需断扎,紧贴宫颈环切阴道窟窿切除子宫,用鼠齿钳将阴道残端及宫颈筋膜提起,用1号华利康可吸收合成线荷包缝合阴道残端宫颈筋膜套,关盆腹膜,使盆腔腹膜化后常规关腹。
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术式探讨[关键词]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经典全子宫切除术;比较研究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求保持女性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
笔者对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式加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对于子宫或卵巢疾患采用经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术式切除子宫109例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择2003年以前常规切除子宫患者109例为对照组。
观察组年龄38~48岁,其中子宫肌瘤66例,子宫肌腺症24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双侧)9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0例。
子宫大小:9~14周妊娠大。
对照组109例,年龄36~50岁,其中子宫肌瘤70例,子宫肌腺症12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5例,宫颈原位癌5例,卵巢巧克力囊肿7例。
子宫大小:9~14周妊娠大。
1.2手术方法1.2.1麻醉2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连续硬膜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复合麻醉。
1.2.2观察组(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术式①切口:采用耻骨联合上2~2.5cm横切口长约6~8cm。
切开皮肤,在皮下组织中切一小横口向两侧钝性撕开皮下脂肪与筋膜(保留切口两侧端血管且出血少),横行剪开腹直肌前鞘,沿中线钝性分离腹直肌,横行剪开腹膜,湿纱布垫排垫肠管,牵拉子宫至腹膜外,若子宫较大不能提出可行肌瘤剜出宫体缩小再提出子宫;②常规处理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打开膀胱子宫腹膜返折下推膀胱约1.5cm,结扎子宫动静脉,不处理子宫主、骶韧带;③在子宫动静脉结扎处下约0.5处环形切开宫颈筋膜,术者向上提拉子宫,助手以艾力斯钳夹宫颈筋膜向外下牵拉,高频电刀环形螺旋状边牵拉边切至宫颈外口处切除子宫,保留宫颈筋膜厚度约0.5cm,使之有充足的筋膜留在断端。
切除时如遇出血电凝止血,活跃出血应缝扎止血;④1号可吸收线将宫颈筋膜荷包缝合1次,连续环状加固缝合1次,使宫颈筋膜形成一坚实的组织突人阴道内,形成假宫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