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好莱坞模式

经典好莱坞模式

经典好莱坞模式
经典好莱坞模式

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之路

“好莱坞”有几种界定方式:最宽泛的是指美国电影业,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狭义的“好莱坞”是指“七大金钢”公司(俗称“主流片厂”,包括时代华纳、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米高梅);地理概念的“好莱坞”是指大洛杉矶市当中的一个镇,山坡上有个巨大的“好莱坞”(Hollywoodland)字样,但只有派拉蒙一家主流片商坐落该市。

以时间坐标来看,“好莱坞”大约从1904年起,叙事形式(剧情片)成为电影产业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形式。这时,好莱坞开始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强势力量。1908——1927年是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发展阶段。1910年左右,许多电影公司开始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一个小镇,好莱坞成为电影公司的主要聚集地。到1920年的10年间,许多小公司逐渐合并成为一些大公司。在这种大众化生产体系的制片厂里,美国电影开始形成了完全倾向叙事形式的电影制作。爱迪生公司的一位导演埃德温.鲍特是第一个运用叙事连贯性与发展的原则来拍片的导演(相对于早期的杂耍式小喜剧的影片,是一种前古典的叙事电影)。鲍特的影片《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3),片中我们看到一对母子被消防员救了两次,一次从屋里拍摄,一次从屋外拍摄。虽然该片运用了一些重要的经典叙事因素(如一个消防员预感火灾将发生,一连串拉着警报的消防车开到现场的镜头),但鲍特在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应当如何运用两个镜头的交错剪辑,来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与剧情。

鲍特的另一部电影《火车大劫案》(1903)则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原型。剧情发展已经具有清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上的线索,从劫匪开始抢劫到最后被歼,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步步的发展。

好莱坞导演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其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让电影可以和音乐、戏剧、小说等门类一同站在艺术品的行列里的划时代的意义。这两部影片已把一个场景分成几个镜头,交叉运用远景和大特写,并且他赋予了这些手法强烈的动机或理由。在情节处理上已不仅是简单交代救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救援行动,而是发扬光大为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把剪辑句法的基本要素变成精确有力的语言,被电影学者叫做“经典剪辑”。经典剪辑用剪辑来增强戏剧效果,而不是只达到一些纯粹表面的目的。并且把动作分为一系列镜头,仔细选择和安排远景、中景、近景镜头,并不断改变观众视点,是主观的连续性,即包含在连起来镜头中的联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汽车在早期已经具备前后四只轮子,一只方向盘,驾驶仓等一直到今天汽车基本不可或缺的要素。格里菲斯的电影对于电影叙事,尤其是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就是那四只轮子和一只方向盘。

到了无声电影的尾声,也就是20年代末期,经典好莱坞电影已经发展出相当复杂的格式,声音和色彩等电影新技术的出现也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0—40年代经典叙事的好莱坞电影达到高峰,并很快风靡全球。60—70年代在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时期之后,好莱坞电影工业完成了向新好莱坞转化的过程,又迎来一派繁荣。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电影业的小伙子”的年轻导演,他们对经典好莱坞叙事传统充满了敬仰之情,他们遵循经典电影类型片样式,但又加入了许多个性化风格。高科技的运用也更加丰富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手段。弗朗西斯科.科波拉《教父》(1972);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1977);斯

蒂文.斯皮尔伯格《大白鲨》(1975);马丁.斯科西斯《出租车司机》(1976)等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马丁.斯科西斯,他是典型的从小看好莱坞电影长大的一代人,深受好莱坞电影文化熏陶,同时又是在好莱坞统治下的美国电影界生存,他可以娴熟的把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手段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讲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好莱坞的电影“好故事”,同时他把理念和思考蕴含于故事之中。首先有一个让观众满意的故事,然后观众再考虑去接受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即由感性到理性,讲故事一直是他传达感情和思想和有力武器。斯科西斯的影片中还运用了许多大胆的新技法,大量的跳接,突如其来的定格,和许多大胆的特技,这是传统好莱坞没有的。但这些技法以观众认知为基础,具有巴赞所说的“逻辑性”,所以仍然保持了观众的幻觉。与欧洲许多导演不同,他的电影仍是观众视点,他在观众视点和导演视点中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他们否认那些“隐而不见”的叙事和“消极”的看片的经典原则,他们极力张扬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也许斯科西斯们的探索正是当代电影发展方向和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未来走向。

美国著名电影史研究专家罗伯特.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指出:“自本世纪以来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电影风格被称为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这个术语意指电影元素的一种特定组构范式,它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包括一条连续的因果链,动因是某个角色的欲望或需求。通常的解决方式就是满足那些特定的欲望或需求……经典好莱坞风格的历史重要性在于到20年代后期,好莱坞风格作为叙事影片创作的独家风格已为世间大多数人所接受。其他风格则被好莱坞风格的阴影所遮没,并且要在好莱坞风格所建立的标准面前受到评判。对于电影史学家来说,好莱坞风格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上可以界定的标准,一种美学参照系。其他风格将被联系于这种参照系加以评估,参照系内的影片和影片创作者亦会因之而确定各自的位置。

显然,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而这种“特定的方式”就是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戏剧化风格,并进而形成了好莱坞全盛时期所特有的类型电影,使得好莱坞影片可以归纳为一个个“特定类型”。因而经典好莱坞电影曾经也被称为“戏剧式电影”。

二、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结构策略

西方戏剧在舞台上讲故事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早在古希腊戏剧就已经开始形成完整的5幕式戏剧结构(序场Prelude、开场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解决Resolution、尾声Epilogue)。经典好莱坞影片很“霸道”的把借用这一结构样式讲故事的电影结构方法归入自己名下。当然戏剧按照冲突律结构剧本,虽也适用于电影剧作结构,但“电影在应用这一定律时必须注意一些重要的特殊条件。”(美国电影和戏剧理论家劳逊语)

在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中还有一种以序曲、主题、第一主题变奏、第二主题变奏、主题再现、尾声这一交响乐为蓝本形成的“电影交响乐结构”方式,本文不做展开了。

1、序曲和尾声。古希腊戏剧多在广场集市上演,人来人往环境嘈杂,序曲的功能是等待观众,帮助观众情绪沉静下来。序曲往往既没故事也没人物,只有音乐。

尾声的功能是让观众平静的回到现实。六十—八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倾销年代,电影放映前广告已放映一会了,所以电影往往从第一个画面就开始进入故事。中国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第一个画面巩俐就开始讲话了,就是一个例子。尾声则由于故事已结束,就是让观众等灯亮起来的作用,也被很多剧作者和导演所舍弃。早期经典好莱坞电影都是严格按5幕式进行结构的,八十年代以后的叙事结构变成了没有序曲和尾声,只有开场、发展、解决的三幕式成为主流。这一演变不是美学因素造成的,而是环境造成的。

2、“起、承、转、合”。中国古典派在文章结构的讲究上有“起、承、转、合”的概念。这个结构故事的总结和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结构开场、发展、高潮、解决有着神似的相象。

开场(Introduction),在这一部分中编导的主要目的在于“破题”,即介绍剧中明星人物并介绍他的对手,设置一个矛盾或危机。开场要求“开门见山”,是在富于动作性的冲突中展开的。任何叙事艺术都以写人为中心,这个“冲突”往往体现为性格的冲突。开场部分应当以交待清楚重要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为要务,并且还要点明叙事的重心和基本情景。典型的方式是在开场时,尽量以连续发生的情节动作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好奇心。这种情形,可用“让观众陷在剧情中不能自拔”来形容。观众会在已呈现的事件当中推测可能的原因。

经典好莱坞影片《魂断蓝桥》的开场为例,便是在富于动作性的冲突中展开的。男主人公罗依和女主人公玛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乱糟糟的空袭警报中相见了,这是大情景。罗依是马上要上前线的军人,玛拉是一家纪律严厉的芭蕾舞团的演员,这是小情景。这些基本情景都不允许他们相爱。罗依是个浪漫贵族出身的军人,玛拉是一个平民之家务实的姑娘。罗依取走玛拉小护身符,没出席上司的宴会,却跑去观看玛拉演出,并把她私约出来,两人在“烛光俱乐部”约会。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还有英国传统社会传统等级观念的重压。这个开场部分就让性格冲突接火交锋,为未来冲突建立依据,也为悲剧性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础。

发展(Development),也叫“纠葛”,着重展示矛盾纠葛如何加强剧中英雄的困难与危机。不仅要展示剧中正反主人公的能量和目的,还要着重刻画剧中人物所面对险恶的环境。影片《魂断蓝桥》发展部分有五段戏,孤立起来看,各成段落。认真分析,上一段是下一段开始,下一段又是上一段的必然继续。另一种说法是前一个是下一个的准备,下一个是前一个的高潮。《魂》片作者正是按照“冲突律”的法则,经过仔细设计和安排,错落有致地把各个部分组织起来,以达到矛盾深化的目的。由于矛盾的不断深化,便也造成了戏剧艺术必需具备的那种紧张感。这种“紧张”必须逐渐加强,不能让它松弛下来。困难点要越来越难才好看。姐姐反对完,妈妈反对,爸爸再反对,这是琼瑶剧常见的败笔,同一性质的反对张力一样,这就不是层层递进的紧张了。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说:“戏剧的秘密的最大部分在于一个词“紧张”。而剧作家技巧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于产生、维持、悬置、加剧和解除紧张。”

经典的发展结构为了不断加强这种紧张感,往往要遵循一条原则,即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地把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是剧情能够以步步相逼的发展威势,奔赴高潮。它必须按照因果关系,把段和段、场和场,循序渐进地、承上启下地、合情合理地连接起来。

大部分的情节发展模式是:因果关系通过不同方式改变角色的境遇。最普通的一种就是——所知信息的变化。经常,角色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某些信息,其中有一些在剧情转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目标引导的模式,及它派生出的找寻模式和调查模式等。时间与空间也提供情节发展的不同模式。

经典发展模式强调戏剧的整体性,表面上合理的动机,各个组成部分的连贯性。每一个镜头都不露痕迹的过渡到下一个镜头,力求使动作顺利地开展,造成一种不可避免的感觉。为了增加冲突的紧迫感,有时会加上某种最后期限,从而强化感情。尤其是在早期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经典发展模式往往有两条情节线索,与主要的动作线索同时展开一个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在爱情故事中,一对次要恋人与一对主要恋人同时出现。

高潮(Highest Point),电影叙事中的高潮是指戏剧性进展(在情绪、剧情、力度方面)最高点。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高潮并非必然是一场激烈的戏,只需要情绪激烈就行了。在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那场经典的淋浴凶杀戏中(第一幕最后),凶残、血腥的表现远比最后在地窖中发现母亲尸体要多。高潮也更不一定是一种戏剧性突变。相反,高潮完全可以是一次意料之中的、期待着的对抗。例如经典类型片中的西部片和侦探片中,表现为主人公和对手公开发生接触对抗。一方胜利、一方失败。

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中的高潮往往是结构的顶点,是冲突从量变到达质变的时刻。在《魂断蓝桥》中,如果说发展部分还只是矛盾经历着量变的过程,那么,当一直作为伏线处理的“等级差距”这一新的矛盾突现出来时,促使原有的矛盾产生质变,形成了全剧的高潮:玛拉作出了最后的抉择,她奔向罗依母亲的房间,向罗依母亲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在高潮这一时刻里,人物往往将其精神本质最鲜明地表露出来。高潮时刻的玛拉个性鲜明夺目:她是一个受正统观念深深束缚,一个肉体虽遭污辱而心灵至纯至美的女性。在高潮这一时刻里,体现在整个冲突中的两种力量,谁胜谁负也已被确定:在纯洁爱情和传统观念较量中,玛拉终于失败了。

西方的画作总有焦点最中心的地方。西方的画作很自然的就能把欣赏者的目光引到视觉焦点上,这是其技巧的必然。与之相对应的,往往一部两小时片长的经典好莱坞叙事影片在其时间的正中点:一个小时的时候,会有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次高潮”(1st culmination)。

解决(resolution),高潮之后的部分,是矛盾冲突的结局。原则上,任何叙事都会走向结局,结局往往意味着故事中所展示的矛盾冲突,获得了解决(至少作出了解答)。大多数经典好莱坞叙事影片都会呈现一个封闭性的结尾,不留下任何未解决的问题,寻找一个最后的结果来完成因果链。观众通常会知道每个角色的命运,每个秘密的答案和冲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特征都并非叙事形式所必需。按照经典的传统,在喜剧中是婚礼或舞会,在悲剧中是死亡,在一般戏中是团圆或恢复正常生活——结束。最后一个镜头出于它的特殊地位,往往是某种哲学概括,总结前面这些素材的意义。

3、好莱坞最新写作观念——搭桥式

美国学者托马斯.沙兹在《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一书中指出:“好莱坞制片厂实际上逐渐把影片生产的每一个阶段都标准化了,从叙事的构思到最后影片投放市场。”好莱坞这种标准化的制作是与好莱坞观众密切联系协调

的结果,是一种对观众集体价值和信仰的应答手段。市场的成功必然鼓励重复,而任何叙事模式,甚至在电影叙事一般语法中的一个孤立技巧的演变,也都是制片人和观众之间持续进行交换的结果。观众的反应最终决定了一个故事的叙述范式或技巧是否需要重复或者进行更改,并最终在电影生产系统内加以成规化。我们来简略的浏览一下经典好莱坞电影生产要经过的几十道工序:首先由制片人提出拍片意图,交编剧部门编造故事,确定情节,再到“噱头部”增添笑料,补充滑稽场面,次要情节,然后便到专门设计对话的部门写出对话。剧本定稿后,交由总导演分配给负责各个场面的分导演,安排协调调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部经典好莱坞叙事剧作的创作并完成,并不像一幅画作或小说往往由一个人独自构思创作而成,而是一个集体进行的项目。比如小说的结构并不重要,小说家信笔写来的多,读者对小说阅读是乱翻也能看懂的。而电影,尤其是经典好莱坞电影是线性叙事的,故事结构必须很严密,要严丝合缝才行。好莱坞不同工序的编剧们是靠什么来结构出叙事的框架的呢?看了对下面一张图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好莱坞的编剧们更象一群盖大桥的建筑工程师。他们新开发的剧作法叫“搭桥式”。

故事进入点次高潮高潮

ⅠⅡⅢ

序幕开场(破题)发展(纠葛)解决尾声

第一个桥墩第二个桥墩

(动机)(目标)

我们知道盖一座桥并不是从河的一边垒到另一边,而是先垒起中间承重的桥墩,再搭两边桥板。好莱坞的“工程师”们结构剧本也同样不是由头写到尾的,而是先找到图中所示的“动机”和“目标”二个桥墩。从这里开始建立全剧的叙事结构。第一个桥墩是故事的进入点,“工程师”们苦思冥想的是找到怎样一个“意外”造成故事进入。在第一个桥墩首先他们要解决的是主人公的动机问题。经典好莱坞影片的叙事中,主要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剧情因果链几乎是所有叙事事件的动机。第二个桥墩在全剧的高潮,这里是主人公的目标所在。只有这两个部分扎扎实实的想明白,看透了,结结实实垒起来,才可以由此而开始铺展桥面。这就是“搭桥法”的核心之所在。这个方法虽然匠气,但对于结构一部经典叙事的好莱坞影片又是很实用的办法。

以前一本影片的胶片长度是10分钟,一部120分钟的好莱坞电影就是12大本胶片,一部影片也就是由12个事件来组成,这就是机械性的习惯,也是暗藏在观众心中的习惯,即10分钟一过就期待下一个事件。建桥的工程师挑选建桥的材料要权衡长短尺寸和重量。好莱坞的“工程师”们则以时间为单位裁剪素材,长于10分钟完成的事件,15分钟减掉5分钟就好了,不足的补齐就OK了。时代的进步,现在电影观众的欣赏节奏加快,要求6-8分钟要完成一个小事件,这样一部120分钟的影片要求有16个左右小事件组成。

“工程师”们修改润色剧本总是从小的事件的裁剪入手的,然后再去分析大的结构,以是否匀称为好的标准。这是好莱坞剧作“工程师”们把握节奏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

三、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技巧策略

1、蒙太奇技巧: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影片中创造性的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后重新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并由此发展出后来成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一种拍摄和剪辑语法:用主镜头或交待镜头建立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然后,当动作发展时,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戏剧性高潮时用特写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显然,这种叙事蒙太奇是建立在观众对事物理解的心理逻辑之上的。因此容易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或者说,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电影的叙事而对其中蒙太奇叙事技巧却习焉不察。这种把自身隐藏起来的正是一种所谓“透明”的叙述。这种叙述方式造成了观众的幻觉,使他们相信好莱坞的那些传奇。

2、观点选择:经典好莱坞观点包括主观(subjective)、客观(objective)、绝对客观(absolute objective)、全知观点(omniscient)、作者观点(author’s)、多重观点(multiple)、复合观点(combination)。

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众多技法中最明显的倾向是采用“客观化”,意即呈现一个基本的客观故事,在此基础上穿插人物的“知觉主观”和“心理主观”视点。因此,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即使观众只注意一个人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剧情获取剧中人所不了解或没听到的信息(《西北偏北》、《公路勇士》是这种倾向的好例证)。这种手法只有在某些主要依仗神秘的类型所片(如侦探片)中才废弃不用。

经典好莱坞叙事并非一味鼓励观众对影片中主人公的绝对认同,实质上“电影最终的威力,尤其是经典好莱坞传统的威力在于主观认同与客观超脱之间,参与动作与观察动作之间的张力。”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煞费苦心地让观众积极实现主观认同而参与情节之中的同时,又通过精心的安排让观众置身于这些中心人物之外,让观众处于一定的审美距离而观看剧中人的表演。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摄影机的正/反拍(被摄对象)镜头叙述模式和全知的叙述模式交互运用。一方面,在正/反拍镜头中,影片让剧中人直接为观众组织戏剧性空间,只有剧中人在看的时候,观众才在视觉上看到剧中所看到的物理空间,从而直接鼓励观众和剧中人物产生强烈认同,观众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成为剧情动作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当摄影机采取全知的叙述模式时,观众对剧情的了解就远远大于剧中人对剧情的了解,观众就实际上进入到一个和导演无意的共谋:即观众和导演都在剧中人“上面”,犹如上帝一样俯视剧中人物困境。这时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同转移到对导演的认同,观众从剧情的参与者转移为旁观者。

3、角色结构谱:经典好莱坞影片的角色往往有如下几种: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动角色(active)、被动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单线人物(one-string)、圆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俄国学者费拉基米尔.普罗普在他的《俄罗斯民间故事研究》中认为故事中的众多身份,面目各异的人物却不外乎七种角色,普罗普将其称为七种“行动范畴”。

分别是:①坏人②施惠者③帮手④公主,或要找的人和物⑤派遣者或出发者⑥英雄或受害者⑦假英雄。

应该说不论是叙事电影还是民间故事,类型化的人物是它们共同的叙事基础。经典好莱坞电影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所谓类型人物,正如英国文艺理论家福斯特所说,就是具有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也就是说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或集合名词便能够概括的人物。福斯特认为,文艺作品中类型人物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读者或观众可以轻易地分辨他们并记住他们,这种类型人物善恶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界限十分清楚。当然这种类型人物最大的弱点在于,人物性格未免太露太浅,缺乏足够丰富的性格内涵。好莱坞生产的大量西部片,主人公几乎都具有善恶分明的类型化倾向,无论是英雄牛仔与印地安人、警长与匪徒几乎全部都可以用类型化来划分。

4、对白技巧:经典好莱坞电影对白有如下几种功能:带动故事情节;表现角色内心;介绍源由、背景、过往;定下调性。

讲几点编剧们写对白时小心的地方。不要出口成章,小心佳句,单看很好,放角色口中则不好。激动时不可说明白话。要人说人话,不要太完整。“一个破碎的我怎么去拯救一个破碎的你,,,,”这就是一句日常口头不会说的话,写成对白是败笔。舞台上长篇大论的对白用的多,放到电影里要小心。《苏菲的抉择》和《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两片中都有长达十几分钟的精彩的长篇对白,它要求首先演员要棒,其次故事要堆叠到那个情绪和意境才可以。对白还可以用来转场,也能构成沟通。对白勿与视觉重复,但可与视觉相辅。好莱坞编剧们最老套的对白的信念:最后一句话最有力。

5、节奏的控制:文章的作者控制文章节奏的手段是段落。电影控制节奏的办法很类似,一段电影是用开场和收场的视觉的标点符号——镜头来分段。空镜、摇镜、淡出淡入等都可以起段落逗号和句号的作用。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转场有时间转场、空间转场、情感转场、空镜转场、余音戏转场等转场手段。

6、好莱坞剧本写作程序:一般是这样的顺序构想(idea)、本事(synopsis)、角色研究(character sketch)、故事大纲(treatment)、分场大纲(scene-by-scene outline)、剧本(script)。

推荐三十部好莱坞经典电影

好莱坞经典电影 1.《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好莱坞经典电影) 中央6套刚刚播放的,呵呵,相信不少人关注过吧.1994年这部被称为《刺激1995》的电影在中国影迷间也有极好的口碑,可见电影超越国界的神奇之处. 2.《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好莱坞经典电影) 长达三个多小时哦,耐心看.1993年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夺宝奇兵》.《外星人》.《紫色》四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后,终于在辛德勒和无数犹太难民的帮助下捧得金像. 3..七宗罪(Se7en)(1995)(好莱坞经典电影) 虽说是惊悚片,但不是很恐怖,更多的是心灵的刺激.对人性恶的探析极为通透,深刻,不能错过. 4.《卡萨布兰卡》(好莱坞电影) Casablanca 1942年永远的《北非谍影》,永远的英格丽·褒曼 5.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 (好莱坞经典电影)

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具有强烈思想性的作品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 揭示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击溃了所谓的"爱国"迷梦 6.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好莱坞经典电影) 奥斯卡"第一巨片" 展现着旷世爱情的绝世佳作 好莱坞电影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至高点" 7.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1940)(好莱坞电影) 镜花水月痴人泪,蓝桥愁断离人肠 战争时期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 8.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好莱坞经典电影) 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 反映一个浮士德式的人物在物质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

好莱坞电影叙事结构.ppt.Convertor

李安作品—— 《喜宴》赏析 祖籍江西德安, 生于台湾屏东潮州。 1975年毕业于台湾艺专。 1978年赴美留学, 伊利诺斯大学戏剧系学士 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 1983年以《荫凉湖畔》获金穗奖最佳剧情片短片奖。 1990年剧本《推手》和《喜宴》获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优良剧作奖。 1991年由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投资,拍摄完成《推手》,获选柏林影展电影大观单元,并在亚太影展中勇夺佳片奖。 《推手》 1993年完成《喜宴》,获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同时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十六届亚洲人、美洲人国际电影节最佳编辑奖,一跃而为世界知名导演。 1994年执导《饮食男女》(与前两部作品合称“父亲三部曲”),获第三十九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剪辑奖,第七十七届大卫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奖,列1994年台湾十佳华语片第一名。 《理智与情感》(获金球奖最佳影片和柏林影展金熊奖) 《冰风暴》(获戛纳影展最佳编剧奖) 《与魔鬼共骑》 《卧虎藏龙》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绿巨人》 《断背山》,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和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 《色·戒》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李安的电影手法质朴自然,对白风趣幽默,情节细腻别致,剧情圆融流畅。 华语片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为台湾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 英语片亦同样能深入、准确地把握欧美文化心理,成为当今国际影坛声名最盛的华人导演。 《喜宴》分析 一、故事梗概 二、主题 1、表层主题: 一同性恋用假结婚应付父母,最后同性恋情被父母接受的故事。 2、深层主题: 文化/观念的冲突 导演的一贯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表现中国家庭的传统伦理秩序受到的冲击。

好莱坞浪漫喜剧电影叙事特征分析

好莱坞浪漫喜剧电影叙事特征分析 即使好莱坞电影已经有着百年的历史,但其电影事业并没有走向衰败,而是越来越繁荣以至影响力强大。这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就是好莱坞经典的故事叙事形式。由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不断的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使得电影的叙事思路逐渐清晰,内容逐渐完善。目前好莱坞电影叙事俨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选材上不仅使用了观众容易接纳的方法叙述影片故事,而且选取了对观众有极大吸引力的素材内容,甚至影片所采取的故事结构模式和镜像语言都是观众可以领悟的,也就是说,好莱坞影片能够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平易近人”“有吸引力”的叙事特点。当然,部分影片也存在着叙事方式过于极端,叙事过程太注重影片的视觉感受,最终导致“外强内干”的现象,也显得影片故事平淡无奇、枯燥乏味。基于此,当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怎样掌握好影片叙事的力度,这就要求影片制作者和导演不断努力钻研和分析。 一、好莱坞浪漫喜剧电影运用类型 (一)性别错位型 性别错位型电影的喜剧特征不同于以往的喜剧电影特征,其有异于两性之间不停休的争斗,主要是借助性别的错

位来达到一种独特的喜剧色彩。通常性别错位的表现形式为易装。为了达到喜剧特定的效果,易装往往是一种计策和方式,其位于特定的环境中会表达出一种超越性别界限的快感。对于易装演员来说,演员形体会具备一种介于两性之间的美――形体和服饰会构成性别差距,即这种人不仅有着装扮之后的异性面貌妆容,也有着原来性别的形体标志。喜剧能够释放观众抑郁的情绪,能够营造一种类似于狂欢节的氛围,能够满足狂欢节似的快乐需求。对于喜剧电影,易装类型的策略不仅能避免因为社会角色跨越性别界限而带来的道德 惩罚,也能享受冲破原有约束带来的快乐。两性喜剧易装电影的策略就是性别错位,这种跨越性别的错位电影可直接客观的为观众带来喜剧效果。易装电影的最大魄力就是其不会完全实现异性化,只是简单的在服饰上的跨性别,也就是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喜剧色彩。 (二)欢喜冤家型 两性关系从相恋到结婚,这个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无休止的争斗和吵闹。事实上,两性关系的演变史相当于人类的演进史,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男权社会,再到现在的男女平等社会,可见两性之间的斗争经久不息。然而两性之间的斗争并不仅仅是敌对的战争,两性之间的斗争,需要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是一种无法缺失的关系,借助喜剧呈现出来的两性关系,主要表述了两性关系的深层含义。两性之间的斗争

好莱坞电影特点

新好莱坞电影: 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美学观念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电影或迟或早地都在产生着新的变化。而在这一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于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的变化。虽然,这一变化在今天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由他们自己所颠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旧是世界电影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和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使半个世纪以来旧的电影制片体制产生了动摇,使传统的美学观念又一次遭到了深刻的打击。它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证实了法国「新浪潮」时期电影美学革命的真正意义 第一节新好莱坞电影所产生的背景 所谓「新好莱坞」指的是:从1967年一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酗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现实:谋杀丛起、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等。 1962年,约翰·肯尼迪当选为合众国的总统,他是第一个主张同劳工对话并被南北方美国共同认可的总统,也是第一个主张宗教自由的天主教总统。人民充满信心和希望,向往着社会和改革的进步。然而,1963年,约翰·肯尼迪遇刺。肯尼迪之死标志着「美利坚精神信念大厦」的坍塌。此后一系列政治谋杀出现:1965年4月,马尔科姆被刺;1965年5月,罗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亲又惨遭遇难。这些造成了长期的社会动乱、人心浮动。 就在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美国军事代表团进驻越南,从此拉开了这场发生在遥远的亚洲的战争序幕。1964年,美军轰炸越南; 1965年,地面参与战争;直到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战争才宣告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美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36.5万个年轻的生命被恶魔吞噬。这个数字几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金争的总和(二战:20万人;朝鲜战争:10万人),成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这使得曾经普遍坚信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的人们开始产生了疑问。好莱坞,这个曾以《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向世界电影挑战,并以《飘》等影片征服了世界银幕的电影之都,在此期间战争这一类型的影片几乎彻底遭到了破产,美国人民以他们青年人的热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对美国精神的思索和批判,同样是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在美国爆发了由20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民权示威游行。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曾起源于贩卖黑奴,共和国的历史则起源于黑奴的解放o。虽然,曾于1954年又颁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令」,但仍旧发生了10名黑人女大学生遇难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3个美国黑人考入大学,但市长和校长却站在门口阻拦他们入学,当时的肯尼迪总统下令,调动了3000联邦军护送这三个人入学。1963年,由上而下的艰难的社会变革,结果变成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民权运动。 1965年,洛杉矾黑人住宅区暴动,面这一惨状空前的事件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体——电视的形式得到了及时的转播,激起人民意识的觉醒,甚至待中间立场的白人也站到黑人一边。1967年,民权运动升级,黑人要求「种族隔离」,提出将路西安娜州变为「黑人州」,施行「黑人自治」。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还带头火烧兵役证,以示对越战的抗议。15万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

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二)关于旧好莱坞的类型片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类型片是好莱

解读好莱坞经典叙事策略

解读好莱坞经典叙事策略 解读好莱坞经典叙事策略------三幕剧结构和二个段落第一幕第一,写故事梗概的第一个要点是:这是谁的故事?他是谁?第二,他想要什么?为什么?第三,他追求目标的障碍是什么?他怎么办?人物第一次面临着一个人生的重大抉择,这也是整个故事,由第一幕转入第二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二幕故事和第三幕故事:整个第二幕的剧情持续走向低落,其实都是为了第三幕最后的高潮----也就是最后的胜利做准备。如果没有如此低落的第二幕,就不能足以衬托出第三幕的高潮,也无法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关于第三幕,无需多说,一般都是经过一番苦斗,英雄胜利。转折点其实是三幕剧分界点的一个标志。一般来说,转折点是导致剧情跌宕起伏的一个重要工具。在一个经典的好莱坞三幕剧里,你至少能够找到三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一定会出现在第一幕的结尾和第二幕的开始处。第二个转折点一定是在第二幕的结尾出现。其实很多好莱坞电影,在第二幕的中间也设置一个转折,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把好莱坞三幕剧也称作四幕剧结构的原因。三幕剧结构和二个段落第一段:我们一般叫正常世界。所谓的正常世界,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经历的正常生活内容和正常生活环境。第二段:欲望的召唤。这一段简单说,就是一个生活在正常世界的普通人,由于某一件事情的发生----其实这件事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前提性事件,他的正常生活

被打乱了,在内心的召唤下,主人公必须要面临一种不同于正常世界的冒险或者挑战。第三段:选择的风险。我们任何一个人,当正常生活被打乱后,突然进入一个你还没有准备好的未知世界,谁都会惶惶不安的。这时候,你的主人公需要作出选择,而且这个选择一定是要冒巨大风险的选择。这时候,一般人都会犹豫,退缩,因为他还不能评估未知的风险。常常是,主人公选择逃避,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知道,人性从本质上都是保守的,谁也不愿意去冒那些不知道有没有回报的风险。第四段:导师的鼓励。就在主人公面对未知世界打了退堂鼓后,有一个导师出现了,这个人可能是主人公的朋友,长辈,或者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者。他会给主人公一些有益的建议和鼓励,促成主人公去冒险。第五段:第一道门。这不是一般的门,这是故事之门,这个门你一旦踏入,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不是死亡就是重生。这就是剧本故事里主人公的真正启程。新世界的新生活开始了,九九八一难也由此发生。这个段落一般都是在第二幕的开头发生。第六段:严峻的考验。这个桥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新的世界中,主人公必须由一个菜鸟向一个成熟英雄发展。其中的障碍和艰难可想而知。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艰难考验以及磨砺中,主人公开始融入新的环境,并且有了同路人或者是志向相同的伙伴。但与此同时,主人公也触及到了敌对的力量,也就是反面力量或者反面角色。第七段:最深的黑暗。这一段落的内容主要是,主人公已经快要接近他能力的最高极限,而且他感觉到了自己的能力不

《好莱坞如何讲故事》:好莱坞原来是这样成功的!

好莱坞作为世界最具强势的文化工业,近百年来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呼风唤雨,持续创造着独领风骚的神话,其影响力之大,是其他任何民族电影都莫可企及的。在这样的既定事实下,好莱坞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兴趣,他们对好莱坞成功的秘密进行了从政治到文化的多角度探索与思考,且成果斐然。汤普森《好莱坞如何讲故事:新好莱坞叙事技巧探索》一书便是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好莱坞一枝独秀秘密的杰作,在本书中,汤普森把好莱坞的叙事技巧放在了显微镜下,以近乎絮叨的文字仔细剖析他所能发现的每一个细节,并不厌其烦地解释各个细节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暗含的文化意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虽然是一部电影叙事学著作,但其叙事分析却生动有趣,彻底摈弃了学院派卖弄叙事学理论名词的酸腐,因而对于一般读者亦别具一番亲和力。

汤普森在本书一开篇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好莱坞电影叙事的最基本原则是其“可理解性”,即叙事要由一系列因果组成,以便于使观众理解。诚然,理解的清晰是我们所有人对于电影有所反应的基础,特别是情感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可理解”这三个字在这里包含了“运用之道,存乎一心”的东方式玄妙:“可理解”不是深奥的“难理解”,更不是肤浅的“易理解”,而是对于大部分观众知识水平(或曰理解能力)的准确把握,是那种“既让观众觉得能够‘理解’又对观众理解能力构成适度挑战”的模糊状态。个人以为,好莱坞电影叙事最成功的本质秘密也在于它做到了“可理解”,即对大众智识水平成功地形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挑战或挑逗。而与好莱坞电影相比,欧洲艺术电影显然是做到了真正的高雅,但其内容对大众而言却是“难理解”的,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它只能属于小众的精神贵族,因而在市场中无法与好莱坞比肩;中国(包括港台)电影则与欧洲艺术电影相反,往往在叙事方面太过肤浅而堕入“易理解”范畴,而“易理解”的肤浅电影往往激怒观众,比如臭名昭著的《无极》、《夜宴》,观众会因为其叙事的肤浅而感到智商遭受侮辱。可见,汤普森将“可理解性”归为好莱坞叙事成功的首因,确属高屋建瓴。

2017好莱坞百年百部经典电影排行榜

2017好莱坞百年百部经典电影排行榜 1. Citizen Kane·1941 大国民;公民凯恩 2. Casanblanca·1943 北非谍影 3. The Godfather·1972 教父第一集 4. Gone with the Wind·1939 乱世佳人;飘 5. Lawrence of Arabia·1962 阿拉伯的劳伦斯;沙漠枭雄 6. The wizard of Oz·1939 绿野仙踪 7. The Graduate·1967 毕业生 8. On the waterfront·1954 岸上风云;码头风云 9. Schindler′s List·1993 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名单 10. Singing in the Rain·1952 万花嬉春;雨中曲 11. It′s a wonderful life·1946 风云人物 12. Sunset Bouevard·1950 日落大道 13.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 桂河大桥;桂河桥 14. Some Like It Hot·1959 热情如火 15. Star Wars·1977 星际大战;星球大战 16. All About Eve·1950 彗星美人 17. The African Queen·1951 非洲皇后 18. Psycho·1960 惊魂记 19. Chinatown·1974 唐人街; 中国城 20.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飞跃杜鹃窝;飞越疯人院 21. The Grapes of Wrath·1940 怒火之花 22. 2001: A Space Odyssay·1968 2001太空漫游 23. The Maltese Falcon·1941 枭巢喋血战 24. Raging Bull·1980 蛮牛 25. 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 外星人 26. Dr. Strangelove·1964 奇爱博士 27. Bonne and Clyde·1967 我俩没有明天;雌雄大盗 28. Apocalypse Now·1979 现代启示录 29.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 史密斯先生上美京 30.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1948 碧血金沙 31. Annie Hall·1977 安尼·霍尔;安尼荷尔 32. The Godfather Part II·1974 教父第二集 33. High Noon·1952 日正当中;龙城歼霸战 34. To Kill a Mockingbird·1962 梅岗城故事 35. It happened One Night·1934 一夜风流 36. Midnight Cowboy·1969 午夜牛郎 37.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1946 黄金时代 38. Double Indemnity·1944 双重保险 39. Doctor Zhivago·1965 日瓦格医生

好莱坞电影的特点

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之路 “好莱坞”有几种界定方式:最宽泛的是指美国电影业,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狭义的“好莱坞”是指“七大金钢”公司(俗称“主流片厂”,包括时代华纳、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米高梅);地理概念的“好莱坞”是指大洛杉矶市当中的一个镇,山坡上有个巨大的“好莱坞”(Hollywoodland)字样,但只有派拉蒙一家主流片商坐落该市。 以时间坐标来看,“好莱坞”大约从1904年起,叙事形式(剧情片)成为电影产业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形式。这时,好莱坞开始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强势力量。1908——1927年是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发展阶段。1910年左右,许多电影公司开始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一个小镇,好莱坞成为电影公司的主要聚集地。到1920年的10年间,许多小公司逐渐合并成为一些大公司。在这种大众化生产体系的制片厂里,美国电影开始形成了完全倾向叙事形式的电影制作。爱迪生公司的一位导演埃德温.鲍特是第一个运用叙事连贯性与发展的原则来拍片的导演(相对于早期的杂耍式小喜剧的影片,是一种前古典的叙事电影)。鲍特的影片《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3),片中我们看到一对母子被消防员救了两次,一次从屋里拍摄,一次从屋外拍摄。虽然该片运用了一些重要的经典叙事因素(如一个消防员预感火灾将发生,一连串拉着警报的消防车开到现场的镜头),但鲍特在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应当如何运用两个镜头的交错剪辑,来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与剧情。 鲍特的另一部电影《火车大劫案》(1903)则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原型。剧情发展已经具有清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上的线索,从劫匪开始抢劫到最后被歼,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步步的发展。 好莱坞导演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其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让电影可以和音乐、戏剧、小说等门类一同站在艺术品的行列里的划时代的意义。这两部影片已把一个场景分成几个镜头,交叉运用远景和大特写,并且他赋予了这些手法强烈的动机或理由。在情节处理上已不仅是简单交代救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救援行动,而是发扬光大为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把剪辑句法的基本要素变成精确有力的语言,被电影学者叫做“经典剪辑”。经典剪辑用剪辑来增强戏剧效果,而不是只达到一些纯粹表面的目的。并且把动作分为一系列镜头,仔细选择和安排远景、中景、近景镜头,并不断改变观众视点,是主观的连续性,即包含在连起来镜头中的联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汽车在早期已经具备前后四只轮子,一只方向盘,驾驶仓等一直到今天汽车基本不可或缺的要素。格里菲斯的电影对于电影叙事,尤其是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就是那四只轮子和一只方向盘。 到了无声电影的尾声,也就是20年代末期,经典好莱坞电影已经发展出相当复杂的格式,声音和色彩等电影新技术的出现也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0—40年代经典叙事的好莱坞电影达到高峰,并很快风靡全球。60—70年代在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时期之后,好莱坞电影工业完成了向新好莱坞转化的过程,又迎来一派繁荣。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电影业的小伙子”的年轻导演,他们对经典好莱坞叙事传统充满了敬仰之情,他们遵循经典电影类型片样式,但又加入了许多个性化风格。高科技的运用也更加丰富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手段。弗朗西斯科.科波拉《教父》(1972);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1977);斯蒂

七部好莱坞大片中的经典台词1

七部好莱坞大片中的经典台词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 1.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2.There is something inside ,that they can't get to , that they can't touch. That's yours。 那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他们到达不了,也无法触及的,那是你的。 3.Hope is a good thing and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一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好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Forrest Gump 阿甘正传》

1.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2.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蠢人做蠢事,也可理解为傻人有傻福。 3.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 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4.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 我和珍妮形影不离。 5.Have you given any thought to your future? 你有没有为将来打算过呢。 6. You just stay away from me please。 求你离开我。 7. If you are ever in trouble, don't try to be brave, just run, just run away。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 8. It made me look like a duck in water。 它让我如鱼得水。

电影叙事结构_线性与逻辑

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游 飞 【摘要】 本文从考察叙事电影的线性叙述和逻辑关联方面入手,探讨作为电影艺术核心概念的电影叙事结构,并概括出经典好莱坞事理结构、现代电影心理结构和后现代电影超验结构三种基本模式。 【关键词】 电影叙事 线性逻辑 事理结构  心理结构 超验结构 制作过《乱世佳人》、《蝴蝶梦》和《太阳浴血记》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认为:“一部电影最坏的毛病是缺乏清晰性。”这就难怪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结构原则要把线性叙事结构作为电影叙事的主干,而冲突律的因果关系(或然性的“可能”与必然性的“只能”)则成为故事情节组织安排的基本依据。套用纲举目张的说法,线性结构是电影叙事的“纲”,而因果关系链则是电影叙事的“目”。物质现实的因果关系可以称为“事理(情节、事件和动作的外在逻辑)”,与现代性叙事结构的“心理(情节、事件和动作的内在逻辑)”及后现代叙事结构的“超验(情节、事件和动作的超逻辑和反逻辑)”形成对照,也据此界定了事理结构、心理结构和超验结构三种电影叙事的结构模式。 一、线性:经典好莱坞的事理结构 经典好莱坞叙事的线性事理结构除单一时间向度的线性原则和因果逻辑之外,还包括叙事结构的完整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和时空统一连续性的幻觉。而戏剧性和巧合(叙事意义上的偶然性)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谓“无巧不成书”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正像《北非谍影》中亨弗莱·鲍嘉就抱怨前情人英格丽·褒曼说,“世界一切城市的一切酒馆她都不去,偏偏要到我的店里来”。 线性事理结构是在对西方神话原型和英美文学戏剧传统承继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影语言的创始和系统化来达成的。从鲍特的《火车大劫案》到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都清晰地展现着电影叙事线性事理结构发展和完善的轨迹。到了经典好莱坞时代,约翰·福特、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霍华德·霍克斯、弗兰克·卡普拉、威廉·惠勒和约翰·休斯顿等一系列导演艺术大师将线性结构的模式推向巅峰。无论是《关山飞渡》的牛仔传奇、《迷魂记》

好莱坞百年百部经典电影排行榜

为了纪念美国电影业的第一个百年庆典,美国电影协会着手整理此部“好莱坞百年百部经典电影”。空前的庆典,从美国电影协会推荐的四百多部影片中挑选而出,集中了全美国一百多个电影发行公司的作品。最初美国新闻网CBS在黄金时间通过广播预告参选节目,使得此次庆典具有广度和重要性。 美国电影协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 ,AFI )1998年6月16日发布《AFI 100部最伟大的美国电影》(AFI′s 100 Greatest Movies)名单。该名单由美国电影界的名流选出,这些人士包括艺术家,影评家和历史专家,达1500余人,候选电影有四百部。 1. Citizen Kane·1941 大国民;公民凯恩 2. Casanblanca·1943 北非谍影 3. The Godfather·1972 教父第一集 4. Gone with the Wind·1939 乱世佳人;飘 5. Lawrence of Arabia·1962 阿拉伯的劳伦斯;沙漠枭雄 6. The wizard of Oz·1939 绿野仙踪 7. The Graduate·1967 毕业生 8. On t he waterfront·1954 岸上风云;码头风云 9. Schindler′s List·1993 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名单 10. Singing in the Rain·1952 万花嬉春;雨中曲

11. It′s a wonderful life·1946 风云人物 12. Sunset Bouevard·1950 日落大道 13.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 桂河大桥;桂河桥 14. Some Like It Hot·1959 热情如火 15. Star Wars·1977 星际大战;星球大战 16. All About Eve·1950 彗星美人 17. The African Queen·1951 非洲皇后 18. Psycho·1960 惊魂记 19. Chinatown·1974 唐人街; 中国城 20.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飞跃杜鹃窝;飞越疯人院 21. The Grapes of Wrath·1940 怒火之花 22. 2001: A Space Odyssay·1968 2001太空漫游 23. The Maltese Falcon·1941 枭巢喋血战 24. Raging Bull·1980 蛮牛 25. 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 外星人 26. Dr. Strangelove·1964 奇爱博士 27. Bonne and Clyde·1967 我俩没有明天;雌雄大盗 28. Apocalypse Now·1979 现代启示录 29.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 史密斯先生上美京

初探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典范性叙事方式

2017.07 影 初探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典范性叙事方式 ○刘 璐 摘 要:好莱坞动画电影在商业市场的历练中探索出精准化的叙事经验。其在神话——原型理论的意象系统中,将片中的角色形象和叙事情节打造成深植人心的品牌符号;承袭了经典线性叙事模式,坚持通俗化、简单明了的叙事脉络;任何冲突和矛盾均是在三幕式传统戏剧框架下演绎的。鉴于好莱坞动画电影叙事方式中所蕴含的典范性、深刻性和审美性,对于能够依赖丰富本土题材的中国动画电影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关键词:好莱坞动画电影 神话原型 线性叙事 三幕剧式 好莱坞动画电影已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类型模式,以清晰的叙事结构、典型的角色设计和简洁的情节线索准确契合异域影迷的审美心理,在后现代主义潮流倾袭的时代,运用现代科技思维灵活依循古典叙事理论。好莱坞动画在商业市场的历练中探索出精准化的叙事经验,让新技术服务于创意理念,成功地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文章将借助西方文艺理论,以近期上映的好莱坞动画电影为文本范例,深入“体验”其潜藏在“笑面具”下的叙事方式的深刻性与合理性。 一、深植人心的“神话-原型理论”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荣格将原型视为构成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通常将原始意象等同于原型,但也彼此区分。“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原始意象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痕或者记忆痕迹,它来源于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这方面它是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的沉淀,并因而是它们的典型的基本形式。”[1](P5)荣格认为不同种族的人们在精神和情感上的一致性和共通性,源于长期生存实践经验中的文化积淀。这些“外部经验”在每世纪仅增加极其微小的变化和差异,并通过生物遗传的内在规律进行传递,是人类与祖先沟通的途径。原型说也正是荣格与其师弗洛伊德提出的构成“无意识”内容的重大区别,肯定了人类除了早期生活实践中被压制的经验外,还包含隐藏更深刻的、难以被意识层面获取的心理内容。在神话学研究中,存在与列维-布留尔的“原始表象”相一致的规律,它们被称为“母题”。荣格正是通过大量获取精神病患者的梦的内容和“积极想象”,将他们的幻想片段融合起来,将某些典型的象征分离出来,再与神话故事或与做梦者毫无关联的幻景材料进行相似度的比对,便能证明 集体无意识中原型的存在。并且,荣格指出:“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1](P61-72) 将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用作文学批评方法的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他同时借鉴了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主要是其神话理论),其批评思想在《批判的解剖》一书中有详细阐述。“通过转化、运用原型理论,弗莱把一部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的提示去发掘出作品的真正含义。”[2](P171)美国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在其早期著作《千面英雄》中系统讨论了神话、梦境与宗教信仰的共同性,以不同文化中共有的英雄冒险故事为焦点,进一步研究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好莱坞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深受坎贝尔神话概念的影响,开创了当代好莱坞的新纪元,他说:“《星球大战》就是基于坎贝尔的理念创作的现代神话。”[10] 在广泛的神话传说、文学艺术等文本中所出现的原始图腾、符号、象征等意象,均是对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原型的复制和模仿。就像对宗教神祇、教义的敬畏崇拜一样,这些肥沃、丰腴的意象符合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和审美期待,在集体无意识观念的作用下,产生安慰、舒畅、平稳的情绪。好莱坞动画电影正是在人人心中潜存的神话原型的感知系统中,塑造具有共通感的角色性格,打造传奇般的品牌策略。通过梳理现代知名品牌,美国学者马克和皮尔森博士为我们总结出12种“原型”,并指明各种原型在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功能。它们分别是天真者、探险家、智者、英雄、亡命之徒、魔法师、凡夫俗子、情人、弄臣、照顾者、创造者和统治者等等。[3]或许应当还有母亲、陪伴

比较新旧好莱坞电影

新旧好莱坞电影比较 21世纪以来电影业进入了迅速发展期,各种大片精彩纷呈。在电影界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好莱坞了。“好莱坞”有几种界定方式:最宽泛的是指美国电影业,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狭义的“好莱坞”是指“七大金钢”公司(俗称“主流片厂”,包括时代华纳、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米高梅);地理概念的“好莱坞”是指大洛杉矶市当中的一个镇,山坡上有个巨大的“好莱坞”(Hollywoodland)字样,但只有派拉蒙一家主流片商坐落该市。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经典好莱坞发展到新好莱坞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两者之间的比较先从经典好莱坞开始。 (一)、旧(经典)好莱坞的特点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2.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3.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 (二)、新好莱坞的特点 1.在影片主题与题材上:旧好莱坞电影由于受制片厂制度和政治的影响,因而在主题和题材上多为远离现实和政治的消遣娱乐内容,在创作上体现中产阶级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价值观,现实主义倾向的影片在这一时期所占的比重很极少。而新好莱坞电影却表现出对旧好莱坞电影的反叛,其电影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暴露,批评和抗议,对现实生活直面的广度和力度都给人以极深的震撼。 2.从影片表现手法上看,新好莱坞电影在艺术上大量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创作经验,电影创作者们在跳出经典好莱坞戏剧电影模式的同时,又吸纳其合理成分,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电影的影像功能。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旧好莱坞电影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这里先把旧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电影生产方式)作一简要介绍: 一、制片厂制的特点 (1)把电影业变成大规模的垄断性企业,出于垄断的需要,八大公司规模巨大、设备齐全,建有众多的巨大摄影棚和拍摄场地,广泛收罗艺术和技术方面的人才,形成一个电影的“独立王国”; (2)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实行的是工业生产流水线式的制作模式,制片厂强调集体的智慧和细密的分工,而个人在其中的作用几乎被消解在集体的合作之中; (3)制片人专权。所谓“制片人”其实就是公司的老板,他全权决定着电影的生产,把创作人员看作供随意调遣的雇员,他有权任意改变剧本的情节、决定演员的阵容等等; (4)明星制度。这种制度更多的是出于商业化的需要,在此时期,明星制是争取票房成功的核心因素。这种制度直到50年代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才衰落下去。 二、类型片的特征 制片厂制度生产的电影都是类型片。美国电影创作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归纳出一些成功的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一大法宝。因为这类影片有一些固定的模式,成为一种类型,所以大制片厂的生产流水线只需对素材稍加改头换面,便可不断复制出大量大同小异、适销对路的电影产品。一般来说,类型片有如下的特征: (1)公式化的情节。类型电影几乎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题材领域,讲述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如西部片中的“铁骑劫美、英雄解围”,或“白人开发西部,印第安人袭击”,强盗片里的“抢劫成功、最终落网”,科幻片的“怪物出世,为害一时,最后灭亡”。 (2)定型化的人物。情节的公式化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定型化、模式化。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如西部片中的牛仔、警长、歹徒、印第安酋长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德性或兽性;如科幻片中大都有一个仇视人类的科学家以自己的研究和发明对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等等。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定型化的人物需要固定不变的外在形象的设计。如牛仔身挎连发枪或来福枪、头戴宽边帽、身穿皮上衣和紧身裤,肩挎子弹带的形象是任何一部西部片都不可缺少的。再如代表邪恶的森林,预示危险的城堡或

好莱坞电影百百句最经典台词

好莱坞电影百年百句最经典台词 好莱坞电影百年百句最经典台词 1 . 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坦白说,亲爱的,我一点也不在乎. 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1939 2 . I'm going to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我会给他点好处,他无法拒绝. THE GODFATHER教父1972 3 . You don't understand! I coulda had class. I coulda been a contender. I could've been somebody, instead of a bum, which is what I am. 你根本不能明白!我本可以获得社会地位,我本可以是个竞争者,我本可以是任何有头有脸的人而不是一个毫无价值的游民! ON THE WATERFRONT码头风云1954 4. Toto, I've got a feeling we're not in Kansas anymore. 托托,我想我们再也回不去堪萨斯了. 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1939 5.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就看你的了,孩子.【经典翻译版本应该是:此志不忘,小姑娘。】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1942 6. Go ahead, make my day. 来吧,让我也高兴高兴. SUDDEN IMPACT拨云见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电影)1983 7. All right, Mr. DeMille, I'm ready for my close-up. 好了,德米勒先生,我已经准备好拍摄我的特写镜头了. SUNSET BLVD.日落大道1950 8.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愿原力与你同在. STAR WARS星球大战1977 9. Fasten your seatbelts. It's going to be a bumpy night. 系紧你的安全带,这将是一个颠簸的夜晚. ALL ABOUT EVE彗星美人1950 10. You talking to me? 你是在和我说话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