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导学案.doc

(八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导学案.doc

(八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导学案.doc
(八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导学案.doc

《石壕吏》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师寄语: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 ,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 ,保卫和平 , 让白鸽飞遍全球 ,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全班分 2 组,男女各一组。

二、闯关过程

第一关:轻轻松松积累关

冲关口号:

男:我强,我强,我 ——更——强!

女:我棒,我棒,我 ——更——棒!

你认识我吗 ?

简介杜甫:

第二关:你追我赶朗读关

冲关口号:

男:吼一吼,成绩向前走——Yeah!

女:叫一叫,好运向我靠——Yeah!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语气。

3、读出感情。

用一个字概括文中人物的遭遇 ?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点拨:可以从家庭、命运、生活等方面去品读 )

第三关:众人划桨开大船

冲关口号:

男:团结一心,其利断金。

女: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

1、小组合作与交流。

2、班级合作与交流 ——你问我答。

第四关:集思广益赏析关

冲关口号:

男:爱拼才会行,我行你不行——Yeah!

女:爱拼才会赢,我赢你不赢——Yeah!

1、假设,我们现在要写《大唐平乱史》,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2、了解留白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第五关:我要上春晚,你看行不行。

冲关口号:

男:相信自己,无人能比——Yeah!

女:努力靠大家,幸福你我他——Yeah!

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的一个人物设计出场 (从人物、时间、地点、道具、动作、神态等方面谈 )。

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出场时间出场道具主要事件

或关键动作

老妇

三、总结

四、作业

还原历史,编排课本剧

当堂达标

1、关于作者

杜甫,字,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

李白并称“李杜”。其诗称为“,”其人称为“ 。”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释字词的意思。

投:逾:一何:附书至:

新:戍:已:老妪

犹得:绝:幽咽: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2)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3)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最新三年级下语文语文园地八(导学案)

语文园地八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让学生乐于参与到交际活动中。 2.在模拟竞选的说、编、听、评、写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交流技巧和说话习惯。 3.让学生在充分亲近神话人物与角色体验中,真切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与情趣,进一步激发学习神话传说的兴趣。 【学习难点】 能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讲清楚。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漫聊童话,激发兴趣。 1.同学们,神奇有趣的神话传说故事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谁来说说你最喜欢的神话人物?(指名发言) 2.是呀,惹人喜爱的神话人物实在是太多了!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一起去那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世界,亲近一大批大名鼎鼎的神话人物。 二、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课件出示众多神话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牛魔王、夸父、嫦娥、女娲、哪吒、申公豹、姜子牙、二郎神、沉香、精卫、愚公等等。 2.孩子们,来,让我们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向他们打打招呼吧!(学生打招呼,老师以神话人物身份应答) 3.创设情境,放飞思维: (1)神话世界不久就要举行“最受欢迎的三大人物”竞选活动了!今天来的这些著名的神话人物,

都是很有实力的竞选选手哦!它们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能说会道,又乐于助人,就想在我们班寻找热情友好的竞选伙伴,进行一次模拟竞选。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2)出示“最受欢迎的三大神话人物”的竞选程序。 最受欢迎的十大神话人物“闯三关”竞选程序: 第一关——“自我推荐关”:向观众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特殊优势等,时间一分钟。 第二关——“精彩演绎关”:讲一个关于自己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第三关——“随机应变关”:根据提供的情景,即兴续编故事。 4.友情提醒:孩子们,现在你们可以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竞选小组,帮助你们最喜欢的一个角色进行“闯三关”的竞选准备。当然,除了大屏幕出示的这些人物,如果你有更好的特别喜欢的人选,也可以参加本次模拟竞选。 5.学生组建竞选小组,自由准备五分钟。 三、模拟交际,多元交际。 1.“自我推荐关”。 (1)各竞选小组派一人上台,以第一人称介绍参赛神话人物的特长、爱好、特殊优势等。 (2)集体评议。 评议要点:A.态度是否热情自然;B.有无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介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精彩演绎关”。 (1)各小组选派一人上台讲述竞选人物的小故事或精彩片段,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2)集体评议。 3.“随机应变关”。 (1)师提供特定情境: 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早已实现了飞天梦想。假如你乘坐“嫦娥号”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嫦娥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一个故事。 (2)准备两分钟,现场接编故事。 (3)集体评议。 四、评选推荐,写推荐词。 1.根据“闯三关”中的表现,确定最有实力的三位推荐对象。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四十八岁的杜甫,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

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5课(石壕吏)学案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5课(石壕吏)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读文要求: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自行查阅资料解决。 2. 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关键词:安史之乱三吏、三别: 【二】课堂学习 导课: 关键词:唐诗郭沫假设评价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一〕写作背景解说 指名学生解说,检查课前学习情况。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指名学生解说:你认为哪些字词需注意字音或字形? 〔三〕泛读课文,读通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要点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2.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或内容? 〔四〕研读课文,读出感悟。 问题预设: 1. 诗中描写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2. 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差役与老妇情态形成鲜亮对比的句子是: 4.说明老妇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5. 老妇的致词是一气呵成,跟差役没有关系,对吗?请同学们补充差役的语言〔补白〕。 6.老妇的致词从内容上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出层意。

〔五〕细读课文,读出人物及其情感特征。 要点提示:抓住人物在其所处事件中表现出的情感。 老妪: 差役: 〔六〕精读课文,读出文章主题。 要点提示:抓住写作背景及作者情感来概括。 〔七〕创新阅读 整篇文章是作者以旁观者的口吻来表达的,请你以以下人物的口吻进行解说,要求能表达人物在特定事件中的行为及心理特征。 1.老妪 2.老翁 3.儿媳 4.差役 〔八〕学后评点: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用一句话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九〕小结 托尔斯泰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文中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被抓去服役了,足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那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请同学们也拟一那么标语,表达你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心声: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补充材料 《石壕吏》课本剧 时间——暮夜地点——石壕村 人物——官司吏甲,官吏乙,老妇,老翁,儿媳,孙子 背景——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人人自危 场景——一破旧房子。 〔《江河水》音乐起秋,暮。房子大门紧闭着,秋风吹来,门有些晃动。不远处,立着一个刻有“石壕村”三个大字的木牌。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房了外空无一人,只是屋子里透出些许昏暗的亮光。屋子里时不时地传出孩子的哭声。〕 话外音:公元758年,安史之乱中,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又一个深秋的晚上,在石壕村的一所破旧小屋中,一对老夫妇在昏暗的亮光下,正在痛苦地说些什么。一切基本上那么宁静……〕 【老妇人】:〔手拿信,哽咽地〕老伴,大儿子来信了,莫不是…… 【老翁】:〔强作镇定〕别,别瞎想。让我看看。〔拿过信〕 【老翁】:〔读信哭〕……儿子,儿子……〔几欲昏倒,信纸飘落〕 【老妇人】〔手颤巍巍地看信,眼神呆直〕:老天爷啊,你什么原因不给我们留条后路哪?〔老

石壕吏导学案

樊城区太平店中学学校八年级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班级:姓名:日期:主备人:史莎备课组长:乾怡蹲点领导(签字):课题:石壕吏课型:精品赏读课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时间:15分钟 落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二、默写 1.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2.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发展能力★★ 三、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 (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4.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壕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学习实践】《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

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

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八导学案》教案设计

语文园地八导学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本单元是围绕“自然科技”来编排的,由四篇课文组成。以古诗开始,意在以凝练的语言表现自然景观的神奇秀美,激发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汲取语言精华和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兴趣,同时通过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和诗歌等,使学生不仅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又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唤醒学生热爱自然与科学的意识。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六,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二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杜甫的《绝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雷雨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本文以诗歌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的枝叶、沟渠里的积雪,展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太空生活趣事多本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激发了学生了解科技、探索宇宙的兴趣。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3.初步学会默读,能边读边想象。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4.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究自然知识、了解科技、探究大自然奥秘和神秘宇宙的兴趣。 5.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掌握“含、迎、永、碰、容、易”等字的笔顺。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科技的先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关注科学的兴趣。 15.《古诗二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一:预习检测: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邺.()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老翁逾墙走逾:(2)吏呼一何怒一何: (3)有孙母未去去:(4)犹得备晨炊犹得:二:研读课文: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哪三个部分? 一:() 二:() 三:()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4、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5、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6、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7、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8、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石壕吏赏析 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3.“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语文园地八(导学案)

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译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联系修改自己的作文。 3 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任务的才思敏捷。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挂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没译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依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译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二、展示交流 自己读过哪些好书。 一、介绍一本好书: 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请一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的

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杜甫的《石壕吏》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二是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品析重点诗句,感悟人物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 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 (三)、品读探究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一、情景导入 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的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的,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史诗”,还可以为“诗史”。我们知道,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还有“诗史”之誉。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的诗堪称为“诗史”。 二、自学质疑 1、题解:《石壕吏》中的“吏”,这里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的。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个又音节词,词义是二者的并集。这是古今异义的词义扩大现象。 2、背景介绍:阅读课本题解第182页。 补充: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并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逾.()墙走邺成戍.()老妪.()啼幽咽.() 4、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 5、(补充)从表达方式上来分,是个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三、精讲点拨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人物:老妇人和官吏事件:官吏抓壮丁。) 2、差吏为什么在夜间“捉人”? (一个“夜”字,含意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4、诗人对老妇人和差吏的情感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杜甫为什么眼看着官吏的粗暴行径而始终保持着沉默?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导学案 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八

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人物的才思敏捷。 学习重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 学习时数:五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投影仪或小黑板。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名言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多媒体打出,或小黑板展示,师生齐读)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二、介绍一本好书 1.自由交谈:你读过哪些好书?(说说书名,可不提及内容) 2.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①请1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②征求大家的意见,你想了解哪个同学读的哪本书,就请那位同学介绍。 3.师生评价,概括出介绍、推荐一本好书的方法: 一是要把书名、内容说清楚明白; 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比如有趣的部分、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 三是要把握听的同学的疑问简要解答。 4.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可以介绍自己最想向大家介绍的一本书,也可以根据小组同学的兴趣,应他们要求,介绍一本自己读过而大家又感兴趣的书。小组之间评价谁介绍得清楚,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一本或两本书。 5.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6.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7.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三、再读理解,加深体会 再读名言,说说通过以前的读书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哪位名人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体会好书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是指好书。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都是“好书”。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导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导学案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课导学案 小组修 学校学科语文 改建议教学内容三年级语文下册课题语文园地八授课教师教学时间知识目引导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学习成语,读懂故事, 标理解寓意。 1、让学生从发现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学生独教 立识字的能力。 技能目学 2、了解成语构词方式、歇后语的类型,丰富学生 标目 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标 情感目引导学生感受传说故事的神奇,激起对祖国优秀文 标化的热爱。。 教 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一定的条理,编学 写神话、传说故事。 重 点 教 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学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难 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法选择参与式 教具准备 课前 预习阅读相关本组课文的神话、传说故事提纲 分小组互相介绍:每人介绍一个,讲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顺序,合作学 把故事内容讲清楚,听讲的同学要认真。习提纲 达标检 当堂阅读学生习作测题 一:教学“口语交际” 1、教师引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篇神话、传说故事,体会到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优美生动的情节。 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神话和传说,今天,我们开展一个故事会,自己选一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分小组互相介绍:每人介绍一个,讲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学 内容讲清楚,听讲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谁的故事最吸引人,讲得清楚、有条理,情节生动、有趣, 过 4、评出小组的“故事大王”,帮助同学修改故事,讲得更生动。 5、全班交流,评出班级的“故事大王”,对积极发言、口语交际有进步的程学生加以鼓励。 6、教师总结:神话、传说故事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它表达了古代劳动 人民的美好愿望。课后我们可以再选一些故事读一读。

石壕吏 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 课题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学法指导:读—品—背—默写 五:自主学习 (一)积累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邺.()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老翁逾墙走逾:(2)吏呼一何怒一何: (3)有孙母未去去:(4)犹得备晨炊犹得: (二):研读课文: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哪三个部分? 一:() 二:() 三:()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4、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5、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6、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7、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8、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石壕吏赏析 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3.“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八》导学案

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2.通过字词句运用,知道不同的心情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去表示。 3.根据“我的发现”,知道生字的偏旁,一般和生字本身所表示的含义有关。 4.会读会背古诗《画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重点】 1.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2.会读会背古诗《画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学前准备】 制作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识字加油站】 一、导语引入 1.你知道家里卫生间有哪些洗漱用品吗? 2.指名说。 3.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关于洗漱用品的词语。 二、趣味识字 1.课件出示园地识字加油站的词语,指名带拼音读。 2.翻开课本P113页,学生自读识字加油站,边读边画出生字。 3.认读生字“卫、刷、梳、巾、擦、皂、澡、盆”。 4.小组读、带读、齐读。 5.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三、认读生词 1.指名读,开火车读。 2.拓展识词,全班交流。 3.全班齐读词语,并说说这样的字词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我的发现】 1.课件出示第一组动物图片:猫、猴、狮。 2.指名说说图片上动物的名称,师相机贴生字卡片:猫猴狮。 3.观察一下,“猫、猴、狮”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吗? 4.指名回答,师总结:偏旁相同,都是反犬旁。反犬旁的字大都和兽类动物有关。 5.交流举例反犬旁的字:狗、猪、狐、狸、狼…… 6.课件出示第二组动物图片:鸡、鸭、鸦。 7.指名说说图片上动物的名称,师相机贴生字卡片:鸡、鸭、鸦。 8.观察一下,“鸡、鸭、鸦”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吗? 9.指名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偏旁相同,都是鸟字旁,鸟字旁的字大都和鸟类动物有关。 10.交流举例鸟字旁的字:鹅、鹃、鸽…… 11.同法学习虫子旁的字。 12.讨论交流:生字的偏旁,一般和生字本身所表示的含义有关。 【字词句运用】 1.课件出示以下表情: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导读:《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以下是“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教案.doc

211《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通过情景想象,合作表演,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感受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3.增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社会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体会老妇的致词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探究法,情境体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同学们,你们对杜甫了解多少呢?请看大屏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作

“诗圣”。他的诗立足现实,广泛而深刻的描绘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残暴,揭示了社会矛盾,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被人们称为“诗史”。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公元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力,洛阳一带也骚动起来。当时,身在洛阳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被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一路上,他所看到的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忧愤交加,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石壕吏》 二、听读课文,学会朗读 要求:听准字音,明确停顿,把握朗读感情 过程:听读——自读——抽读——学生点评——齐读 三、自读课文,读懂文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遇到疑问,同桌合作解决。 2.提出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老师适时点拨。 3.同桌合作,一人朗读,一人翻译。 四、想一想,议一议 下列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吗? 书: 1. 一男附书至。 2. 昨天我买了一本书。 走:1. 老翁逾墙走。 2. 小明走着去上学。 前途:1. 天明登前途。 2. 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五.研读诗歌,探究思想内容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诗中的语句回答。 2.明明是朝廷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抓壮丁”,而说“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