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以引领推动难题破解,以引领带动转型升级,以引领促进协调发展。

探索“三化”协调发展路子的持续提升。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是河南在发展实践中持续探索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如何在不牺牲农业的同时,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八五”之初,河南提出了“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和“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一起解”的发展思路,2003年《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6年,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明确了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指导思想。2011年,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提出,要走好“两不三新”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由此看来,在河南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河南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强农兴工,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河南最突出的矛盾是城镇化滞后,因此,河南提出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既是基于弥补短板、增强动力、拓展空间、激活潜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厘清关系、抓住关键、破解难题、促进协调的科学选择。

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作为一个城镇化水平低、农业比重大的内陆人口大省,河南城镇化对象是4.7万个行政村、18万个自然村和6000万农村人口,要在基础弱、底子薄的情况下加速城镇化,让超过60%的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一起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河南发展实际,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当前,河南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关键在“新”上,所谓“新”,第一表现在内涵上,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以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第二表现在发展模式上,由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创造性地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第三表现在人口转移路径上,新型城镇化突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实现了农民由单一进城转移模式到农民多维转移模式的转换;第四表现在功能定位上,强调以郑州为龙头重心,省域中心城市为辐射带动,中小城市为承载承接,中心镇为重要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的系统协同式分工格局;第五表现在城市形态上,是以内涵式紧凑型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新型城市形态。

拉长城镇化短板的必然要求。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河南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然而,目前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0.57%,与城镇化率55%左右的国际标准相比,滞后近15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滞后近11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是:

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状况与城镇化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010年,河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17.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仅为2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个百分点,其原因就是城镇化水平低,对服务业发展带动弱。可见,城镇化水平低,不仅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制约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制约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扩大内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和基本支撑,而城镇化是激活内需潜力的源动力和主引擎。分析表明,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同时,城镇化的推进,可以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投资带来巨大的空间。而河南城镇化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扩大内需的潜能。因此,只有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拉长城镇化短板,才有利于持续释放需求潜能、增强内生动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从河南农村发展现实看,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要消除这一障碍,就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城镇化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然而,目前河南城镇化水平低,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只有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显然,城镇化水平低已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和各种矛盾的聚焦点,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正是河南选准突破点和着力点、破解城镇化滞后这一突出矛盾的现实选择。

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新老“四难”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是谓“老四难”;“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是谓“新四难”)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才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集中、要素集聚,形成集群优势和交易成本优势,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带动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才能有效破解现有城市承接吸纳能力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需要的矛盾。新型五级城镇体系建设为人口转移提供了多元选择和更大的容量,让广大农民可以不必离土离乡就能安居乐业,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才能以社区化发展促进耕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现代化,在耕地不减少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解决“粮食怎么保”的问题;才能通过要素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服务整体提升,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设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让农村居民不出家门就能过上城市生活,解决“民生怎么办”的问题;才能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同时推动农村土地挖潜、整治、复耕,更好地促进城乡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缓解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解决“土地哪里来”的问题;才能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进而形成循环经济发展链条,深入推进清洁生产,通过污染物减量和污染综合治理并举,解决“减排哪里去”的问题;才能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提高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推进节约集约利用,解决“要素怎么保”的问题;才能一方面通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来实现保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促进产需之间有效衔接,减少中间环节,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平抑市场物价,解决“物价怎么办”的问题。

把握“三化”协调发展推进关系的现实选择。河南作为新兴工业大省,工业增加值连年位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2011年,河南三次产业比例为12.9∶58.2∶28.9,二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2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演进状况来看,河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仍然是富民强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然选择。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河南工业虽然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快速发展,但主要是建立在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优势的基础上,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业比重大,高加工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不足。要想在迈进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实现负重爬坡、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借助城镇发展环境优化、综合功能完善,吸引和壮大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项目和骨干企业,必须发挥城镇集中、集聚、集约效应,吸引和集聚大批科技要素,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创新支撑与人才支撑;必须依托城镇发展信息、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显然,脱离了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应该说,两者是互促共进、并行不悖的关系。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河南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2010年,河南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达到55.1%,虽然这一比重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同期城镇化水平高了16.3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就难以为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演进积累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难以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创新、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也更难以为农业规模经营及农业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等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走新型城镇化引领之路,既是河南对“三化”协调发展演进关系的准确把握,也是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

课题组组长:喻新安刘道兴谷建全

课题组成员:

完世伟王玲杰吴海峰陈明星阎德民唐晓旺牛苏林李太淼龚绍东张富禄任晓莉毛兵袁凯声卫绍生郭小燕柏程豫赵西三李怀玉王新涛杨兰桥宋歌杨旭东

说明:本文摘自《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一文中的部分章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