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2013年10月29日15:48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6期作者:刘保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5

当前,我国次区域产业合作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与“次区域合作”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还有差距,下一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一、总体进展

(一)政策上,出台了多项文件

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了这些次区域地区的战略定位、功能和产业合作方向,在对外通道、税收、进出口指标等方面制定了支持政策,对次区域产业合作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此外,《新疆沿边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沿边开发开放带规划》目前正在加紧研究、论证、推进中。

(二)空间上,形成“三大方向、五大板块”

“三大方向”,即东北面向俄朝蒙、西北面向中亚、西南面向东盟及南亚。

“五大板块”,即一是长吉图地区,依托中朝铁路、G12等,形成了以长春、吉林为中心,延吉为前沿,珲春为窗口的格局,是中朝次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区域。二是哈牡绥地区,依托绥(芬河)齐(齐哈尔)铁路、G10,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牡丹江为支点,以绥芬河为窗口的格局,是中俄次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区域。三是北部湾地区,依托中越铁路和南友高速,形成了以南宁为中心,防城港、崇左为支点,以凭祥、东兴为窗口的格局,是中国与东盟次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区域。四是滇中南地区,依托河(口)昆(明)铁路、昆磨高速、G56、国道323、中缅公路等,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以红河、版纳、芒市、保山为支点,以河口、瑞丽、腾冲等为窗口的格局,形成昆明-河口、昆明-磨憨、昆明-瑞丽三条轴线,是中越、中缅、中印等次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区域。五是新疆边境地区,依托陆桥、G3012、G216、G217等交通线,形成以乌鲁木齐为核心,以喀什、伊宁、博乐、塔城、阿勒泰为支点,以喀什(口岸)、杜拉塔、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图、吉木乃等为窗口的放射型格局。

(三)贸易上,表现为“四个提高”

1.与陆上邻国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同俄朝蒙、中亚5国、南亚6国、东盟等次区域国家的贸易占比从1996年的8.26%上升到2010年的15.62%,反映出我国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分工合作的条件更加成熟、要素互补性逐渐增强。

2.沿边省份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从2004年的11.36%提高到2011年的12.81%,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黑龙江、新疆、广西多年平均对外贸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3.与邻国贸易在沿边省份贸易中占比不断提高。2010年,新疆与周边10国、黑龙江与俄罗斯、云南与东盟和南亚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达86.11%、29.30%、40.22%,且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沿边省份在两国贸易中比重,多在1/4到1/3左右,贡献较大。

4.边境贸易与内地经济的联系程度不断提高。一方面,向周边国家出口农产品、食品、服装和机电等,拉动了内地相关产业,如新疆、黑龙江出口产品中70%和50.4%来自内地省份;另一方面,进口和投资周边国家的能源资源,有力地支撑了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进口原木、云南进口金属和非金属原料、广西进口铁铝矿砂和煤炭等60%以上销往内地。

(四)产业上,形成了“三个重点”

1.资源能源合作。包括新疆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钢铁等合作,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的天然气合作,云南、广西等与大湄公河地区的煤炭、水电、有色金属合作等。

2.农林牧业的合作。包括新疆与中亚地区的粮棉果蔬肉类进出口及农业科技、农机等方面的合作;云南、广西与大湄公河地区的水果、花卉合作,一些当地企业走出去承包土地,面向国内市场规模种植特色农产品;东北地区一些林工企业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林木生产加工合作等。

3.面向外方市场的家用电器、通信设备、轻工纺织、小汽车、摩托车的产业合作。国内一些企业在云南边境地区设厂,生产组装面向东盟市场的摩托车等,一些装备制造企业如矿山机械、石化设备、新能源装备、输变电设备等也开始在边境地区建立基地,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次区域产业合作正呈现出融合发展态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量小

无论是从贸易还是从投资的角度看,我国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的规模仍较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还较有限。2011年,边境贸易仅相当于广东省当年进出口贸易量的32.63%,占全国的比重也仅为12.81%。

(二)层次低

我国与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尚处在以贸易为主阶段。投资和劳务合作比重小,2011年不足20%。对外投资规模(存量)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仅相当于美国的6.5%、英国的18.8%、法国的20.8%、德国的22.3%,与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极不相称。次区域劳务输出在全国的占比也不高,2011年我国边境8省区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6.96万人次,仅占全国的18.19%。贸易结构中,一般贸易(52.8%)、加工贸易(35.9%)占主导,服务贸易比重小,2011年仅为11.3%。在一般贸易中,进口以能源矿产资源为主,出口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层次较低。

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地局限于产品输出、工程承包和资源开发,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融资方式单一,合作方式不宽。尽管近年来也采取了一些新的合作形式,如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但本质上仍未突破贸易范畴。

(三)阻力大

发达国家设置各类门槛阻挡我国对外投资,并通过战争等手段挤出我国西亚、北非等国家的既有投资。在此背景下,次区域产业合作战略地位凸显,但还面临诸多阻力:对方国家不积极;对方国家对我方企业的排挤;部分国家政局不稳,投资安全存在不确定性;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同时,当前“新殖民主义”等国际舆论也对我国与周边国家次区域产业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本地化程度低

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的企业主要以央企、外企等非本地企业为主,在次区域地区的根植性不强,对当地的知识、技术等外溢带动能力还很有限。对外贸易以外企为主,2011年外资企业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1%,国有企业占20.9%,民营企业仅占1/4。对外投资以国企(特别是央企)为主体,2005年~2010年,中央企业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由96亿美元增加到499亿美元,年均增长39%,境外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0%,境外资产年均增长29%,但我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企业跨国指数在金砖国家中也处于末位。

三、基本思路

(一)资源输入与就地加工相结合

提高在境外油气、煤炭、矿产等能源资源的就地加工比重,减低对国内能源环境压力,加大边境地区产业扶持力度,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实现由“通道经济”向“门户经济”的转变。

(二)加工贸易与对外投资相结合

充分利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结构互补性和地缘优势,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支持交通、能源资源、工程承包及五金家电、纺织等企业“走出去”,实现由“贸易驱动”向“投资驱动”的转变。

(三)单项合作与组合合作相结合

实施以公共领域合作带动产业合作战略,以教育、卫生、文化等合作为先导,增强信任,扩大和深化利益交融和汇合点,降低合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由“产业合作”向“全方位合作”的转变。

(四)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相结合

按照“双边带动多边、多边约束双边”的思路,积极提升在上合组织、中国-东盟等及澜沧江-湄公河、东北亚等多边框架中的影响力、约束力,提高次区域产业合作的危机处置能力。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合作层次

1.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合资控股等。实施资源开发、工程承包、设计咨询和劳务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承建次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就地加工能力,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跨国、跨省国际公司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2.加快培育形成资本、金融、技术、管理、文化相融合的综合竞争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构建境外服务体系,为实体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营销、法律服务保障,维护企业境外合法权益,增强境外投资风险防范。

3.注重文化、民生、公益领域合作的先导作用。扩大和深化利益交汇点,为“走出去”企业营造良好氛围。

(二)对外对内开放相融合,提升本地化水平

1.制定沿海省份参与边境省份国际次区域合作的规划。从机制和政策上促进对外和对内开放相互融合,密切云南、广西与珠三角、长三角等联系,为其参与大湄公河等次区域产业合作创造条件;发挥对口支援机制,强化新疆、西藏与援建省份联系;抓住东北振兴和资源型城市政策机遇,支持黑龙江、吉林省等地依托东北亚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发展接续产业。

2.将次区域打造成为东中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走出去”的跳板。利用中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为企业开拓周边国家市场提供平台和服务,打造沿边经济带。

3.提高本地化水平。增强中央企业、其他省份企业参与次区域产业结构的融合和联系,提高其在带动当地就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发展能力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本地化水平。

(三)培育经济增长极,打造沿边经济带

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归根结底需要城市的带动。目前,一些边境城市如新疆霍尔果斯、广西龙州、黑龙江乌苏等,水土资源等条件非常好,有可能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城市,应加强论证,加大次区域地区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完善与省会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积极培育成为次区域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从长远看,在培育增长极的基础上,还应该充分发挥丹东、图们、绥芬河、黑河、满洲里、二连浩特、巴彦淖尔、阿勒泰、塔城、伊宁、阿克苏、喀什、日喀则、瑞丽、河口、凭祥、东兴等边境城市的支点作用,打造一条南自广西的东兴、北至辽宁的丹东的“沿边经济带”,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夯实次区域产业合作的空间基础。

(四)建设国际大通道,增强支撑能力

打通南宁-新加坡的铁路,使其成为我国同东盟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走廊;建设瑞丽-缅甸木姐—腊戍—曼德勒-皎漂港的铁路,成为我国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云南腾冲-缅甸的密枝-印度雷多的公路,成为中印之间重要的陆上通道;喀什-红旗拉甫-巴基斯坦赫韦利扬-瓜达尔港的铁路,成为中国联系波斯湾、中东地区重要的海陆通道;喀什-伊尔克什坦叶尔尕特山口-吉尔吉斯斯坦卡拉苏-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的中吉乌铁路;克拉玛依-塔城-哈萨克斯坦阿亚库斯-阿斯塔纳,与中亚、欧洲陆上联系更为便捷;建设阿尔山-蒙古松贝尔口岸-乔巴山的铁路,并与阿尔山至珲春、阿尔山至丹东的铁路连接成为东北亚国际次区域的重要新兴通道。

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方案

石棉县关于落实《成都经济区区域 合作框架协议》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和省政府“一极一轴一区块”的总体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城区经济区相关市州签署的《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合作内容,我县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合理、谋求发展”的原则和目标,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特点,将“一极三中心”发展战略与成都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制定工作计划,强化保障措施,为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具体内容落到实处,发挥社会综合效益奠定坚实基础,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方案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交通项目重点工程协调力度,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督促加快工程进度,全力做好公路主要干道的保通保畅。深化交通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公路建、管、养体系。切实抓好交通安全监管,全面推进行业自身建设。提前谋划石棉交通发展,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全县交通工作,充分抓住目前我县发展的大好机遇,科学制定好交通发展规划。 2、深化新一轮城市规划成果,进一步加强规划和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严格按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审

批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的蓝图。搭建城市建设的融资、建设平台,加快城北、岩子、利吉堡片区的建设进度,拓展建城区面积,减轻老城区居民生产生活压力。强化责任落实,奖惩明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优化建设管理水平。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程。加深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合理规划布局,整合利用资源,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统一储存、集中灾备、安全可靠、资源共享的区域数据平台和服务支持体系,为区域内工业园区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二)重大产业 进一步加强水电、硅锌、磷化工及重质碳酸钙等支柱性产业的主导地位,加强“三个基地”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产工艺,延伸产业链,努力提高工业产品自产自销的能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制造业。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考察,通过借鉴学习,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县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加快竹马工业集中区建设,努力创建合理、有效、可行的政府投融资体系,全力打造“两个平台”。 (三)环境保护 1、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一是要协调建立共

浅析东亚区域合作困境及前景

浅析东亚区域合作困境及前景 姓名:李滨 学号:2014311716 班级:国政14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区域化也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但是东亚区域化进程却尤为缓慢。本文从历史、经济、文化及美国的介入四个角度分析了东亚区域合作进程缓慢的原因并对东亚区域合作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2.东亚区域合作的困境 2.1 历史因素 历史上的东亚地区战乱频繁,各地区均有参与其中。1937到1945发动侵华战争并占领东南亚在内的及东南亚以南的许多地方(除澳大利亚)。东亚各个受到过日本侵略的国家与日本的历史教育矛盾是影响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二战后,日本教育淡化二战时期的近代史教育,美化侵略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国内对二战的历史了解已经甚是稀少。加之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不肯正确解读历史的行为,日本引起了了中国及其它东亚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感,并激起了严重的反日情绪。民间的反对导致政府当局不得不延缓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日本一而再再而三的不知悔改的行为甚至将历史问题向政治现实问题的转化。 2.2 政治因素 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制度不同导致的意识形态虽然没有像在冷战时期那样浓烈,可也在影响着国家之间的交往。由于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有过被侵略的经历,安全成为各国追求的首要目标。追求军事力量的预期超出追求经济力量的预期。对安全问题的预估不同导致各国的对外政治政策存在明显的不同。政策偏好影响着国家间的经济交流。除此之外,领土领水的主权纠纷增加了各国之间的不信任。执政党为了党派利益也会拒绝与其他国家联合发展经济。 2.3 经济因素 在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区域内经济体间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该经济一体化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平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_一带一路_合作战略_申现杰

2014年第11 期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 申现杰肖金成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 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出发,分析了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并从落实“五通”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优化国内区域开放格局等方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重点进行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TPP TTIP 区域合作 海上丝 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 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 盟期间又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后“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历届三中全会《决定》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未来5年乃至10年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中国建设开放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立足点和着眼点。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 (一)区域性贸易协定成为区域合作的新手段 乌拉圭回合结束以来,基于WTO 成员自身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和利益的多样性,在诸如技术标准、服务贸易开放、农业市场开放、投资和竞争政策、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待遇、不公平贸易及争端解决方式等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已经很难在WTO 内部通过多边谈判来取得一致性。近年来,多哈回合谈判已经陷入僵局,美国、英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开始逐渐放弃多哈回合谈判。与多哈回合下的多边贸易谈判机制不同,区域性贸易协定通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协商谈判,能以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增强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因此,这种范围小、交易成本低的区域性协定在多哈回合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自1995年 WTO 成立到2014年1月31日,WTO 已经收到了583项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通知,而在1948— 1994年期间,GATT 总共收到124个与货物贸易 相关的区域贸易协定通知,近20年来区域性协定的数量是WTO 成立以前的4.7倍,其中,区域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区)和局部范围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附件: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20年)》(国发[]44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范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

文档仅供参考 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持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开展的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第三条专项经费由财政部、科技部共同管理,科技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四条专项经费项目的组织实施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政府引导、合理配置、专款专用”的原则,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与要求,以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中国科技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第五条科技部建立专项经费项目管理数据库。将项目预算安排情况、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投入、外方合作单位及科研投入、合作研发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情况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 在不违反国家对外合作政策与对外合作协议及承诺,以及财政管理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科技部建立专项经费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对非保密信息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支持重点和开支范围 第六条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符合以下条件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一)经过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定或者协议框架确定,并对中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还高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

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就像深圳之于珠三角,上海浦东之于长三角,这三大区域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北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经过20年发展,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14亿元增长到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年上缴税收从5000万元增长到500亿元。目前,中关村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产生了闪联、TD-SCDMA、IPv6等一系列重大行业标准以及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神州5号、神州6号、非典灭活疫苗、嫦娥1号等大量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前沿领域的科技差距,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的创新成果还通过技术交易、技术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发展思路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近期工作思路 一、对国际化的认识: 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高校国际化的的核心内涵应包括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及办学方式的国际化等。高校国际化发展不仅仅是名牌大学的专利,地方普通高校同样重要。对一所大学来讲,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可以在外在的物质层面迅速改观,但难以迅速提高学校的内在实力。而如果加大国际化发展力度,则可以迅速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学样的内在质量。 以鲁东大学这样的省属地方性高校为例,在投入方面与其它高校没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要想获得在同类院校中的比较优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借力发展,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抢占优势学科发展据点,迅速提升我校的学科发展水平。可以说,国际化不但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迅速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方式,更是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重要手段。通过引进资源能够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借势发展;通过交流合作能够使教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更宽的国际视野和更先进的研究手段;通过海外留学能够使学生具备多种文化背景和开阔眼界,在就业、升学等方面提高竞争力;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课程又加速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等等,所以说,把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不仅仅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需求,也是我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现状:

留学生教育情况:整体规模能够达到全省高校第四位,去年年底达到594人。这个成绩是在我校硬件基础设施,特别是住宿条件相对不理想的情况下取得的,很不容易,应该说与国际交流学院、后勤集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其次,通过我们的努力,鲁东大学已经成为国家汉办、山东省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受院校,首批奖学金生将于今年9月来校学习。目前,我省具有接收国家汉办奖学金留学生资格的省属院校只有4所,分别是山师?、青大、鲁大和曲师;在接受山东省政府奖学金生名额方面,我校也排在省属高校第三位。 为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去年成功申请到HSK和BCT 两个国家级考点,使我校成为全国同时拥有两个考点的26所大学之一。今年又经过努力,申报的“山东省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和“山东省汉语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中心”两个机构已经获批,近期将下发文件。截至目前,我校留学生教育体系构建较为完善、教学方面特色鲜明、学术研究居全省前列,留学生教育评价方面,同时设立了两个国家级考点;留学生国别也逐渐打破了韩国一枝独秀的局面,来源国家扩展到十几个国家;留学生学历层次也形成了覆盖语言进修生、专业进修生乃至本科生、硕士生的比较完善的学历体系。总而言之,以目前掌握的数据和调研情况来看,我校留学生教育发展后劲很大,总体实力应该能进入省属高校前三位。 国外友好学校、机构交流情况:目前与美、加、英、法、俄、澳、日、韩等12个国家的62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基本能满足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2009年,我校与法国高校成功开办卢瓦尔孔子学院,紧接着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授权单位,此授权点的获批就得益于孔子学院

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一、合作发展宗旨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以“同饮一江水、共建幸福家园”为理念,以推进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开发和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按照WTO和次区域合作总体框架及各项协议的要求,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沟通次区域陆上大通道,实现次区域与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的对接;营造一个适合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的环境;通过对话确定共同实施的项目,建设经济走廊、产业带,使次区域合作得到扩大和发展,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尽快形成;把次区域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示范区和陆域经贸区;创造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改善次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顺应世界经济大潮,增强次区域国际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共建次区域一体化经济,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计划时间和年限 计划编制基准年为2002年,计划年限为2004—2008年,2008年后作远期展望。 三、次区域预期发展目标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阶段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东南亚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和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预计2004年—2005年,次区域国家GDP和对外贸易额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相互投资稳步增加,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基本实现已有或新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信息通讯的畅通,为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地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与自由贸易区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取“泛亚铁路”东线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将大通道建设上升为联合国促进次区域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大投入,促进大通道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中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继续稳定增长,境外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增长,各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大提高;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重要口岸和城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次区域各国一些重要沿边结合部,即泰国北部清莱府与缅甸交界地区、中国西双版纳磨憨与老挝么丁交界地区、中国河口与越南老街交界地区、中国德宏瑞丽与缅甸木姐交界地区等,建成重要的经济园区和生产基地;争取泛亚铁路中、西线开工建设。 远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增长率应不低于前期水平,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有较大提升;次区域国际大通道建设顺利完成;次区域合作机制业已完善,区域大市场业已形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特别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合作及开发,全面推进次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重点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科学技术人员围绕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的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组织或参与的国际大型科学研究项目或计划以及利用国际大型科学设施与境外合作者开展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 申请人应根据各科学部在《指南》中发布的鼓励研究领域,围绕重要科学问题提出创新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合作研究项目应当充分体现合作的必要性和互补性。合作双方应具有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基础(如已合作发表研究论文、较长期的人员互访交流等),对方应对合作研究给予相应的投入。合作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成果共享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年度重点合作研究项目共收到申请项,资助项,资助经费亿元,平均资助强度为万元项,资助率为。 年度重点合作研究项目计划资助项,资助强度约万元项,资助期限为年。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三年期以上科学基金项目的依托单位科学技术人员。 合作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在境外从事科学研究,并独立主持实验室或重要的研究项目; ()具有所在国(或所在地)相当于副教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申报附件材料及要求: 除提交中文申请书外,申请人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英文申请书:可在申报系统中下载填写并作为在线填报申请书的附件一并提交。 ()合作协议书:申请人应提供有合作者双方共同签字的《合作协议书》复印件,不可用只有单方签字的信函替代。协议书必须涵盖:①合作研究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②合作双方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③合作研究的期限、方式和计划;④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转移;⑤相关经费预算等事项。 具体要求参照《合作协议书》范本。网址如下: ()合作者在所在国(或所在地)主持与申请项目内容有关的研究项目证明材料或近年发表的与申请项目内容有关的论文。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217269465.html,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张荣齐 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25期 [摘要]文章协同融合发展研究对增强庞各庄经济动能,促进产业升级至关重要。研究按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庞各庄镇与新航城、大兴新城的空间对接与产业分工融合发展,提出解决办法和关键举措,对促进供给侧改革且带动力大特别是对推进生态保护、改善民生作用显著的项目,文章拟出了遵循发展规律,反映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确保庞各庄助推京津冀经济协调稳定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关键词]庞各庄镇;协同融合;北京新航城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5001 1问题提出及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迈向中高端的重要阶段。庞各庄镇则位于北京市南部,大兴区中部,距黄村卫星城10公里,距市区南三环仅20公里,距北京市永定门255公里。在京津冀生产力布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和核心节点的作用。由于“十三五”期间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正处在调整变革中,庞各庄镇迫切需要与周边村镇特别是新航城、大兴新城协同融合构建产业的新体系,进入园区企业有工业设计基地阀门厂等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及产业项目,已经成为大兴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并努力成为京津冀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基地,通过发挥它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大兴自主创新的新策源地和重要承载地。从新航城沙盘图上可以看到,庞各庄定位为临空产业配套服务区,如抓住了新航城、大兴新城发展机遇,通过大都市功能疏解、结构优化,探索毗邻镇产业互动、跨界治理、共生互动的新路径,共同谱写生态友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的新篇章。为此,文章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导,基于新航城\\大兴新城\\大兴区整体规划的依据,面向未来聚焦庞各庄镇产业协同融合发展问题。本研究采取直接借鉴国内外航空城、新城产业融合的经验,实现庞各庄镇产业分工与空间衔接,提出庞各庄镇协同融合的解决办法,给出具体协同融合的载体即对接点和项目以及园区所重点关注领域等,其研究框架见图1。 图1研究框架 2庞各庄镇区域空间衔接和产业分工 目前,庞各庄具有北京绿色高端创新驱动、新航城临空产业服务、京南低碳宜居宜业生活、智慧城市开放共享功能、“新城周边型”村镇等五大功能,具备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主客观条件,“十三五”时期规划庞各庄镇应把握好创新驱动、绿色低炭、延伸链条、结构优化、跨

学校特色项目项目-国际合作交流处

“学校特色项目”项目指南 (2013年度) 第一条为推动高校在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教师工作中实施差异化战略,特设立“学校特色项目”。 第二条学校特色项目是指高校通过具有鲜明特征或者独特运作方式实施的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项目(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的专家或者学者)。 学校特色项目旨在促进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内部管理等水平的提升,特别鼓励高校聚焦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领域实现不断改进和持续进步。 第三条学校特色项目的主要特色应当具有以下至少一项特征: (一)有助于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凸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凝练教育教学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如,培育优势学科专业,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和改革专业课程,注重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等。 (二)有助于高校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如,加强原创性研究,引导和促进多学科交叉,建立师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突破重大科技瓶颈问题,提升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扩大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影响,满足科技前沿重

大需求,支持国家重点产业领域等。 (三)有助于高校增进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国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加强理论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 (四)有助于高校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形成办学理念的战略管理意识,准确定位办学目标及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规模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建立管理责任制度等。 第四条申请本项目的高校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能够准确把握申报项目与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的关系,并能清晰估量和阐述该项目对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二)能够清晰完整地阐述申报项目在目标、途径、方法、过程、成效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三)明确拟聘请的专家或者学者来华工作的目标,并有详细的计划安排; (四)具有较强的人才和设施优势,能够提供相关的配套支持。 第五条考虑到国家财政预算下达的时间安排,获准立项的项目可自立项当年6月1日起执行。请各高校据此安排拟聘请的专家或者学者来华的具体工作时间。 第六条获准立项的项目执行周期最多不超过3年。但是,确属需要长期支持且效果显著的项目,高校可在项目执行周期结束后,通过新项目申报争取支持。

关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起步很晚,但东亚将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活跃和最快的地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相比,将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无论东盟还是中日韩,谁都不应在这个进程中寻求主宰和领导地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两个重要特点是它内容及目标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它的成功将大大丰富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前景 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在东亚起步很晚,但发展迅速,高潮迭起,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活跃和最快的地区,并将在相当一段时期中,成为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我们看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东亚地区长期沉寂呆滞的区域经济合作,突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到今天已是如火如荼,眼花缭乱。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相比, 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相对滞后。到2000 年, 世界上没有参加任何制度性区域安排的主要经济体仅有中国、日本、韩国等几个东亚国家。2001 年中国宣布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 大大激发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对区域贸易安排的热情,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来看,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既不同于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欧盟, 也有别于纯粹经济意义上的NAFTA。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内容和目标的广泛性及模式的多样性, 体现了这个地区国家之间由于快速增长的内在经济关联和全球化条件下提高抵抗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广泛性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而其中经济方面涉及的内容最多, 包括贸易投资、金融、技术、信息及环保等多个领域。正是由于东亚经济合作内容和目标的广泛性, 从而形成合作模式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而言, 东亚经济合作体现在六个不同层次和六种不同形式的经济合作上。 (一) 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 目前这种合作模式在东亚国家与地区内部十分活跃, 如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 中国昆明—泰国曼谷公路建设合作, 泛亚铁路建设合作及中国、日本、韩国将来可能进行的图们江开发合作等。这种合作不是发生在国与国之间, 而是发生在两个或多个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跨境的经济合作。可以预计, 东亚地区内部这种独具特色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或次次区域经济合作, 将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带来许多新的内容和创新。 (二)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合作 这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比较普遍, 同时也是目前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热点方向。近几年东亚地区这种类型的经济合作进展很快, 截至2004 年末, 日本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已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作为独立关税区, 与中国内地签订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 。同时, 日本与韩国、菲律宾、泰国, 韩国与新加坡也分别提出签订双边协定的意向, 并积极进行筹划。此外, 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行动, 已经或准备与东亚和其他地区进行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谈判。目前, 中国与东盟和智利已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中。

中国参与澜湄流域国际区域合作白皮书

中国参与澜湄流域国际区域合作白皮书 年月日 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总体简况 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主要情况 湄公河由我国青海高原发源,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出境后称做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全长约公里,天然落差约5000M,流域面积约万平方公里。我国境内澜沧江长约公里,天然落差约4500M。湄公河自我国云南省出境后,沿途流经下游五个国家,依次为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关于这五国的主要情况,将依照流经的顺序介绍如下。 、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缅甸 缅甸国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人口万。气候属亚热带。最热的月份是月,气温为摄氏度,最冷的月份为月气温在摄氏度之间。最干燥的月份是月,平均降水为毫;最潮湿的月份为月,平均降水毫。 湄公河自我国流出后,沿缅甸与老挝边界蜿蜒流向西南,成为缅甸与老挝之间的界河,这一段长约多公里。在这段界河上目前缅甸方面还未建设任何水力发电设施,沿河的口岸和码头也并不很大。 缅甸居民的识字率为,但只有的适龄儿童现在能够完成初等教育。 自然资源和环境缅甸具有相当大的农业潜力。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可种植的作物种类十分丰富。最具经济价值的水稻、玉、麦子、油菜、豆类、木材、橡胶、黄麻、棉花以及许多水果。 缅甸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区并被森林覆盖,耕种土地还相当少。年,耕种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另有被认为是“适于耕种的荒地”。 森林资源根据官方材料,年年时全国土地面积的为森林覆盖。 以水为基础的资源缅甸的河流和公里海岸线为缅甸提供了大量的渔业资源。据官方统计数字,缅甸每年的最高可持续的海产品产量为万吨,而其中只有万吨得到了利用。除渔业之外,缅甸还有巨大的水力资源潜能,其中目前据估计只有得到了利用。

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年终总结(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年终总结

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年终总结 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新局面 国际合作交流处于今年三月份正式成立.成立伊始,我处人员严格按照学院"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从严治教"的要求,分阶段,分层次;积极,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一)参加"保先"学习,分清职责,拟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我处的三名党员同志自8月份起积极投身于"保先"教育的活动中去,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的查摆问题以及第三阶段的整改,党员同志找出了自身不足,并制订切合部门工作开展,与学院"四 大战役"密切相关的措施,切实整改,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本部门的工作,起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处刚成立时,由来自原国际审计系4名同志及原院办的1名同志组成,7月份又新分配1名大学毕业生.人员年纪青,从事外事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合作时间短,尚处在磨合期.部门领导通盘考虑并 把握全局,适时理顺工作关系,分清职责,将部门的几位工作人员打造成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 由于历史原因,外事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很不健全,甚至是空白,使得在合作办学,外教聘请,留学生管理,公派留学,举办及参加国际会议等一系列与学院发展息息相关的工作方面缺少相应 的规章制度,因而在很多方面不能做到有章可循,遇到原则性的问题 只能零星地请示领导.为了使外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我处人员集中学习,认真领会上级的文件,通过深入院系调研,切实掌握院系聘外, 合作办学,国际会议等方面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并了解他们的发 展目标,规划等信息,同时我处派出人员前往南京,上海,北京等高等 第2 页共44 页

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基本问题探讨(一)

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基本问题探讨(一) 内容摘要: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最核心的内容。本文在剖析“协调”涵义的基础上,从系统协调的角度提出了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概念,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以及论证了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标准分工协作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最核心的内容是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因为,区域之间的各种经济联系,如投资活动、技术交流、商品(服务)交换、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协作等,都是以产业联系为载体的,同时也是以产业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为基础的。一般而言,如果区域间的产业关系失衡,就容易造成市场上供需结构失衡和过度竞争,从而损害各方利益。所以,实现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然而,对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目前还缺乏科学的界定,多数情况下,对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及其评价标准只是一种模糊的理解。显然,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基于此,本文试图建立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概念,探讨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以期能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所裨益。 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概念及特征 协调就其本义而言,具有“和谐”、“平衡”之意。《辞海》解释为“和谐”、“同心协力,互相配合”。《牛津哲学词典》(OxforddictionaryofPhilosophy)

认为,协调是“各方利益相一致的状态以及使各方利益都得到满足的手段”。归纳来看,协调应当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协调可以作为一种状态而存在,表明各子系统或各系统因素之间、系统各功能之间、结构或目标之间的融合关系,从而描述系统的整体效应,如“和谐”;其二,协调也可以作为一种调节手段,或一种管理和控制的职能,如“同心协力,互相配合”。 笔者认为,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区域的产业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而建立,通过合理的分工与相互协作,达到区域间产业的相互依存、有序运行、良性循环和共同进步,并能促进区域整体目标实现的状态和过程。这一概念包括了四个基本要素,即协调主体、客体、目标和时空条件。主体是人或人类社会,因为人或人类社会是产业协调发展的服务对象和协调发展手段的制定和实施者;协调发展的客体是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多重的或复合的,区域间产业的相互依存、有序运行、良性循环和共同进步是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促进区域整体目标的实现是产业协调发展的最终追求,前者必须服务于后者。由于整体发展目标因考察区域的不同而不同,且随时间的变换而变化,所以,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阶段性。 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一)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产业联系是区域联系的载体。区域间的产业联系会使区域之间产生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根据空间

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利益分享机制的实施意见

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利益分享机制的 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资府发[2015]25号 【发布部门】资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5.07.23 【实施日期】2015.07.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利益分享机制的实施意见 (资府发〔2015〕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天府新区资阳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利益分享机制的指导意见》(川府发〔2015〕4号)精神,为进一步增强跨区域财税利益分配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兼并重组、共建园区等跨区域项目、跨区域合作中财税利益分配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全

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立健全跨区域财税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优质资源高效利用、区域市场相互开放、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让各相关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县主体,平等协商。市和县(市、区)是建立健全跨区域财税利益分配机制的主体。市与县(市、区)及县(市、区)之间平等协商确定财税利益分配办法,做到开诚布公、公平公正。 实事求是,互利共赢。坚持尊重客观、立足实际的原则,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实现各方互惠互利、发展共赢。 适时调整,优化完善。根据改革要求和外部条件变化,及时沟通协商,对财税利益分配办法进行相应调整完善。 保证存量,调整增量。协商调整完善财税利益分配办法,依据现行财政体制,维持各级各地财政既得利益,对增量部分协商分配办法。 二、分类处置办法 跨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包括总部经济、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合作共建、园区合作共建、飞地经济、企业迁建、招商引资等形式。跨区域合作项目,原则上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工商、税务注册登记,其中市级直接招商引资并承担支持责任的项目在市级工商、税务部门注册登记。 对跨省、跨市的跨区域合作,市级和各县(市、区)应分享的税收收入,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等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收集情况,核实相关数据,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利益分享机制的指导意见》(川府

东亚区域合作面临新机遇及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6日/第003版 特别策划 东亚区域合作面临新机遇及挑战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在21世纪进入第二个10年之际,东亚区域合作正面临新形势:第一,伴随着东盟与中日韩"10+1”自由贸易进程的正式启动,2010年有可能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元年;第二,《里斯本条约》生效,标志着2010年有可能是欧盟政治一体化的元年;第三,日本鸠山首相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设想,日本将更加重视亚洲,中日韩合作在加强;第四,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影响力迅速增强;第五,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萧条仍未走出低谷,东亚地区金融合作将加强;第六,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新潮流。在新形势下,东亚区域合作可能出现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认真研究,顺势而为。 中日FTA成东亚经济共同体实现关键 东亚共同体初期阶段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而高级阶段是经济一体化,后者的标志是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未来的东亚地区,将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多区域相互促进的网状地区合作机制与“先南后北”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中国周边地区,次区域经贸商旅合作将活力四射,逐步形成各国之间彼此放射的“多元并存”合作体制,最终走向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多元一体”合作格局。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海外出口市场。2010年,中日韩将在韩国举行第三次领导人会议,进一步加强三国合作。但是,在中日签署FTA之前,东亚经济共同体难以真正形成,而一旦中日形成自由贸易区,韩国只能紧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合作是决定未来东亚经济共同体能否形成的一大关键。 东亚安全共同体进程有利于地区和平与发展 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架构,无论从哪方面看都难以排除美国参与。在东北亚地区,美国不仅直接参与六方会谈,而且未来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也必须有美国参与。在东南亚,美国是东盟地区论坛(ARF)的重要成员。美国介入东亚安全事务,对中国来说最为关切的是台湾问题以及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对中国来说,努力减少日美同盟对中国构成的潜在威胁最为重要。 鸠山首相提出,应该使日本周边海域成为友好和团结的“收获之海”。这与笔者几年前提出的东亚共同体地缘战略新概念——“海陆和合论”相吻合。“海陆和合论”的实质是以和平方式管理和利用好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促进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未来东亚安全共同体构架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在东盟安全共同体与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基础上,在ARF的框架内逐步形成。亚太经合组织(APEC)可以在经贸、能源、环境等领域继续发挥亚太地区国际协调的作用。 东盟发挥主导作用需具备三个条件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多边安全对话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有两条基本经验:第一,多边合作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健全的双边关系做基础;第二,由中小国家联合(东盟)发挥主动精神,最有利于推动亚洲区域合作取得进展。 目前,东盟和中国等“10+1”、“10+3”合作机制,事实上已成为东亚共同体的核心圈与基础链。“10+6"东亚峰会的成员也是在经东盟同意后,以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前提。不过,未来东盟要在东亚合作中保持和发挥主导作用,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东盟国家内部的稳定;二是东盟国家之间关系的协调;三是东盟与东亚各大力量之间的合作。中日两国在东亚合作中积极支持东盟,就不存在中日的主导权之争,韩国也会予以响应。

工作研究:加强区域产业协同的建议和思考

加强区域产业协同的建议和思考 加强区域产业协同,构建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要按照“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协同、功能互补、节点突破、统筹推进”的思路,大东区规划与其不谋而合。 产业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支撑,产业是做大做强XX的关键,产业是郑新融合的根本,而产业协同发展又是重中之重。要加强产业协同,就必须坚持增量提升与存量优化并举,内源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作紧密、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序承接异地产业转移,合理设置区中园,引导区域间飞地经济,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转型发展,做强做大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从“大东区制造”向“大东区创造”提升。 我市的二产大部分集中在大东区范围内,占全市经济总量份额比重较大;现代农业具有一定基础;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域内各类工业企业已达1300余家;服务业发展差异明显,京港澳高速公路以西较好,以东较为欠缺。

大东区域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各个区域之间缺乏统筹规划和协同发展机制,导致大东区整体竞争力较弱:一是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二是行政区划壁垒现象明显,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产业结构趋同、招商引资存在不良竞争;三是产业布局不够科学,产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四是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发展能力不强;五是用地紧张与闲置、低效使用并存;六是域内各园区的规划未能做到有效衔接。 大东区域内产业要协同强劲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体讲,一是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积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协同创新;三是加快建设“XX大学科教城”,充分发挥XX高校资源优势,谋划环高校创新经济圈,做大高校产业经济;四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众创空间”,探索建立“互联网+创业”的众创空间平台;五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以开发高层次创新创业型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引进高层次创业团队和人才,培育经济发展关键领域高层次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政策,打造人才竞争优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