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47
试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含义。
刘易斯模型的中心含义是: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部门的扩张引起工业部门劳动就业需求量扩大,从而吸引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对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力转移后,农业部门中的劳动与土地的比率发生了变化,消除了过剩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则得到了它为增加产出所需要的额外劳动力。
因此,对于不发达经济来说,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将不发达国家经济内部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使之与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脱离,转而与现代工业部门中的资源相结合。
这样,当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将整个经济内的过剩劳动吸纳尽净时,工业化将使收益递增取代收益递减趋势,整个经济就转变为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从而二元结构就转化为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结构。
可是,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实现这种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于经济发展又是最重要的。
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剩余农业劳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由于农业部门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农业劳动对工业的工资变动并不完全具有弹性了,工业部门要想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就必须与农业部门展开竞争,以提高实际工资吸引工人至工业部门就业,并且因为工业部门的增加以及实际工资趋于上涨,农业商业化也必然开始了。
刘易斯模型告诉我们,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取决于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提高的幅度。
资本积累的数量越大、速度越快,则边际生产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从而工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也就多,吸收速度也就越快。
刘易斯模型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大体符合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2、试论我国城市化的特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几经摇摆,其中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许多认识方面的问题没有理清和到位,如对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对城市的功能、作用以及发展规律和城市文明了解不足。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孙淮中【内容提要】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是新世纪我国一项艰巨的任务,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综合借鉴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关键词】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
本文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依然很严峻。
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有亿农村劳动力,2002年增加到亿,而且2003-2005年我国每年将新增长劳动力1246万人。
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规模到 2010年才会停止扩大。
据专家科学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下,我国农村只能为亿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亿属于剩余劳动力。
除了已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亿人外,还有亿劳动力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目前仍滞留在农村,这就意味着我国至少有1/3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农业劳动力大量积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实,这些依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较大的压力。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摘要】本文就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考察,分析其理论中的缺陷。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的流动进行分析,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但是,这个模型不仅有一些理论和现实相悖,同时也忽视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只注重对供给方面的分析而缺少对总需求方面分析。
【关键词】二元经济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总需求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市场在国家疆域的限制下是统一的,每种生产要素只有一个价格,这个价格传递着生产要素的供求信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据此做出生产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资源会得到有效配置。
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却与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情况不甚一致: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十分落后,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刚性,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重新配置的作用很小。
刘易斯(A.Lewis)1954年发表了《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把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市场成熟完善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二元结构,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劳动收入仅足以糊口的维持生计部门(主要指传统农业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活、劳动率较高、工资率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指城市工业部门)。
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其表现是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这部分劳动力形式上在劳动,实际上处于“伪装失业”的状态。
而在工业部门,劳动者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其工资率水平高于农村劳动力收入,从而农村过剩劳动力有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自然趋向。
只要农业部门存在着“伪装失业”,只要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收入保持差距,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就会对工业部门形成源源不断的无限供给。
工业生产的扩大不会引起工资率上涨,因为雇佣来自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可以使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再吸收更多的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摘要】本文就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考察,分析其理论中的缺陷。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的流动进行分析,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但是,这个模型不仅有一些理论和现实相悖,同时也忽视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只注重对供给方面的分析而缺少对总需求方面分析。
【关键词】二元经济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总需求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市场在国家疆域的限制下是统一的,每种生产要素只有一个价格,这个价格传递着生产要素的供求信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据此做出生产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资源会得到有效配置。
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却与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情况不甚一致: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十分落后,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刚性,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重新配置的作用很小。
刘易斯(A.Lewis)1954年发表了《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把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市场成熟完善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二元结构,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劳动收入仅足以糊口的维持生计部门(主要指传统农业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活、劳动率较高、工资率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指城市工业部门)。
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其表现是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这部分劳动力形式上在劳动,实际上处于“伪装失业”的状态。
而在工业部门,劳动者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其工资率水平高于农村劳动力收入,从而农村过剩劳动力有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自然趋向。
只要农业部门存在着“伪装失业”,只要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收入保持差距,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就会对工业部门形成源源不断的无限供给。
工业生产的扩大不会引起工资率上涨,因为雇佣来自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可以使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再吸收更多的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7卷 第5期 双月刊 2011年9月出版
刘易斯模型与舒尔茨模式比较研究 许经勇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揭示了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随着这个部门的剩 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供大于求将会逐步转向供求平衡,出现被人们称为“刘易斯拐点”。城 乡劳动力的比较利益就会趋于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就会向一元经济转化。其着眼点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 市二、三产业转移。舒尔茨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民福利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力大量过剩,而是由于受教 育机会少,受教育程度低,即人力资本投资少。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福利低的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 投入,使农民与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衡化。一旦农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提 高,就有条件向生产广度深度进军,创造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实现由穷向富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两种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359(2011)05—0109—04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改变农村经济落后 面临,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即刘易斯与舒 尔茨)共同关注的问题。但两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不 同,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差很大。应当说,这两种 理论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值得我们深思。 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威廉・阿瑟・刘易斯,在其《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 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所设计的模型,农业部门与 非农业部门的二元就业结构,是与农业部门与非农 业部门二元生产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的。即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部门的产值和 利润会相对上升,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所需要的劳动 力会越来越多;而农业部门的产值和利润会相对下 降,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也会下降,所需要的劳动 力会越来越少。根据刘易斯所创立的要素配置模型, 由于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过剩的或者近乎无限供给 的劳动力,其边际生产率很低,甚至为零。此时,只要 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 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会将大量过剩劳动力转 移到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扩张提供无限劳动力供 给。而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工业部门转移,就会有 效地抑制工业部门劳动力价格上涨,促进工业资本 的积累。随着工业资本的积累,又会创造更多的就业 机会,进一步吸纳和有效利用从农业部门转移过来 的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与其相对应的,在农业部 门中,由于过剩劳动力的减少,而产量没有减少甚至 还有可能增加,农业劳动的绝对生产率和相对生产 率就会提高,农业劳动的效益和报酬也会跟着提高, 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比较利益就会趋于平衡, 劳动力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就会逐渐 减缓下来,直至相对稳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刘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