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2
区际产业转移(Interseetional industrial shift).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区域之间因投资、贸易等所导致的综合要素流动过程。
区际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换代,而且有利于欠发达地区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
本文综述国内外学者的区际产业转移理论,旨在抛砖引玉,为我国实施产业转移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西方学者主要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企业层面等不同的角度,对区际产业转移机制进行探究。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虽然有关区际产业转移的宏观层面的研究比较集中,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际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经济学及经营理论的联系日趋紧密。
其向微观领域发展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可以说,将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为区际产业转移理论寻求微观基础,逐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1932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中提出了“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主要用于说明当时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
他认为:先行国(地区)与后起国(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梯度的产业传递和吸纳的动态过程,由此形成了先行国(地区)和后起国(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产业循环和连锁型变化机制,促进了后起国(地区)产业结构向着更高层次转换。
20世纪70年代,小岛清(Kiyoshi.Koiima)对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进行了拓展,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
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而且,“‘边际产业’的概念可以扩大,更一般地称之为‘边际性生产’,包括‘边际性产业’、‘边际性企业’、‘边际性部门”’;主张“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要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并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地进行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产业转移的背景和定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产业转移也愈发频繁。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其生产过程、管理和资本在国内或跨国位置之间重新部署的过程,将已有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实施。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产业转移成为各国的经济战略,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优势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带来了多种优势。
首先,产业转移使得我国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行业的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学习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
其次,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中国市场的国际化。
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的投资和发展,促进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为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条件。
另外,产业转移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2、挑战虽然国际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它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国际产业转移使得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
对于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较大的产业,如纺织、皮革、电镀等企业,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或管理配套不完善,导致这些企业在对环境的污染治理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其次,产业转移加剧了一些地区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容易产生一些“环境债务”。
另外,重要的课题在于贫富差距的加剧。
随着外资和企业在高科技和高附加值行业上的投资,导致高薪就业机会的减少,这也加剧了高低收入之间的差距。
三、应对策略国际产业转移虽然会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可它也会对人们生活环境和社会条件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推进中国制造向高端产品和服务的转型升级。
这些高端产品和服务往往有更高的附加值和创造能力,使得我们的生产模式更为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
2、制定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3、加强制度建设和法规的完善,促进环境、资源和能源的更加智能化的分配和使用。
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多从产业转移方的角度分别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分析,而对于产业承接方的研究较少。
国内在沿袭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之上,开始从产业承接方的角度对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产业承接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产业承接力1.引言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是不同发展程度地区重新调整产业分工、重新分配价值链的过程,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
产业承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承接力是实施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产业承接的成败关键在于产业承接能力。
2.国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2.1 产业转移基本理论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进行的。
产业转移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的要素察赋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一般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奠定了理论支持。
2.1.1 基于产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首次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次发达国家某一行业的生产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进口阶段、进口替代(国内生产)阶段和出口阶段。
其理论模型与飞行中的雁阵非常相似,因此称为“雁行形态理论”[1]。
2.1.2 基于企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邓宁(1988)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邓宁将跨国公司对位直接投资的基础与动力概括为三大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o.l.i)。
摘要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途径,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产业的全球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利的一面。
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认清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新趋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完善服务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合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是目前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引起外贸方式与外贸结构转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均衡发展,以及外贸收支失衡。
及时调整外资和外贸政策,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效益,有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向均衡和协调的方向发展。
我国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产业价值链中较为有利的地位。
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演进过程及其背景来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及一般规律,进而分析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趋势,指出了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要角色。
同时也阐述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现状,趋势分析,产业链AbstractIndustry transfer is the major form of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mportant way, especially the occurrence of financial crisis,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global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ut there are also bad sides. Grasp the general rule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reali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new trend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mprove services, ongo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servi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to undertak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important means. Industry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o shift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become the mai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o undertake. Undertak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caused by way of foreign trade and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led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trade, and foreign trade imbalance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to realiz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pgrade, and gradually into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and occupy the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industry value cha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process and background for the analysis of dynamics and the general law of industry transfer, andanalysi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industrial transfer, points out the main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in China. Also dwells on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in China, and our country should tak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y transfer status, Trend analysis, The industrial chain目录前言 (1)1产业转移概述 (1)1.1产业转移的概念 (1)1.2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 (2)1.3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 (2)1.4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3)2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4)2.1国际产业分工的情况 (4)2.1.1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向产业内分工深入发展 (4)2.1.2国际产业分工关系复杂多样 (4)2.1.3金砖四国国际分工地位进一步提升 (5)2.2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 (6)2.2.1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6)2.2.2新能源等低碳、绿色产业加速转移 (6)2.2.3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流向不平衡 (7)2.2.4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 (7)2.2.5研发机构伴随国际产业转移比较普遍 (8)2.3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8)2.3.1第三产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8)2.3.2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呈多样化发展 (9)2.3.3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集聚趋势日益明显 (9)2.4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 (9)3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 (10)3.1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10)3.2国际直接投资的结果 (10)3.3潜在市场容量是产业转移的拉动力量 (11)3.4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11)3.5新经济刺激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发展 (12)4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 (13)4.1结构高度化趋势 (13)4.1.1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向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13)4.1.2流向的决定因素转向非流动要素 (14)4.1.3由逐级梯度推进趋向多级平行推进 (14)4.1.4由产业分层递进趋向于综合性发展 (15)4.2规模扩大化趋势 (15)4.2.1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 (15)4.2.2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不断增加 (16)4.3周期缩短化趋势 (16)4.4方式多样化趋势 (17)4.4.1业务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方式 (17)4.4.2产业链整体转移不断增多 (18)4.4.3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 (18)4.4.4产业层级多元化 (18)4.4.5双重产业转移进程加速 (19)5我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 (20)5.1提高产业承接质量,优化产业结构 (20)5.1.1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20)5.1.2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21)5.2加大服务业的承接力度,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水平 (21)5.2.1改革市场准入条件,扩大对外开放 (21)5.2.2增加对服务业投入 (22)5.3将技术引进与创新有效结合,建立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22)5.4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 (23)结束语 (23)参考文献 (25)致谢 (26)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前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不断进行产业调整和转移,以提高跨国公司的竞争力。
论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国际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对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特别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更应该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时机,充分利用外资和发展跨国经营等方式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标签: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升级;跨国经营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规律的作用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我国一方面应适时把握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使我国产业结构在调整中能符合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方向,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以使我国的产业更新与国际产业转移有机结合,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世,市场准入的进一步开放,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1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的机遇1.1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我国在劳动力,资源上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公司来华投资。
我国的沿海地区出现了集中生产某种产品的产业集聚现象。
产业的转移方式也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由来料加工发展到直接投资,甚至将研发总部向这一地区转移。
1.2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较快。
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4159.6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9.2%,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2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28.6%。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我国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逐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1.3有利于加快企业改革重组形成规模经济,从企业规模的角度分析,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生产规模偏低,无法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竞争。
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综述一、影响跨国公司制定产业转移决策的因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就认为,除了诸如市场潜力、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和地理距离等经济因素以外,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司法有效性、金融改革和贸易开放等制度因素对FDI的流向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影响跨国公司制定全球产业转移决策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法制契约环境。
经济因素决定跨国公司是否进行产业转移,制度因素决定跨国公司以何种方式进行产业转移。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强大的市场潜力、低廉的劳动力、完善的基础设施,跨国公司就愿意将产业转移至此地。
至于是通过订单外包的方式还是以垂直FDI 的方式进行转移,则主要取决于该发展中国家是否具有较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运行有效的契约环境,有则取前者,无则取后者。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之一,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无疑有助于证实上述结论。
1.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于东道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供应商的融资成本也较跨国公司内部融资高,最终推高中间品价格,影响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决策。
研究表明,比起外包订单更大数量流入中国的垂直型FDI确实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滞后有关。
张军(2004)在其论述中强调,由于金融中介的缺失,作为跨国公司外包订单所依仗的独立供应商(大多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过于单一,多数只能利用抵押取得少量贷款,因此在生产上更有效率的国内独立供应商反而无法取得足够的融资额,大大提高了跨国企业采用外包订单方式取得中间品的成本。
黄玖立(2009,2010)利用Rajan等发展的模型方法考察了FDI 对中国省区产业增长和出口的影响,发现由于我国金融系统资金供给存在明显偏向国有企业的特性,FDI流入能够有效地缓解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导致FDI密集省区产业增长较快,并促进这些地区的制造业出口。
他的研究恰恰也反映出了FDI与国内信贷之间的替代关系。
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特点国际产业转移是指跨国公司将其在一个国家的生产设施和运营活动搬迁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这种转移可以是出于多种原因,包括为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降低成本、获取更好的供应链或追求技术和知识转移等。
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包括:1. 劳动力成本优势: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跨国公司将生产设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以节约人工费用。
例如,许多制造业企业将生产基地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和越南等,以获取低廉的劳动力。
2. 市场开拓:国际产业转移还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将生产设施迁移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企业可以更接近新兴市场,并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转移还可以避免贸易壁垒,提高产品的供应链效率。
3. 技术和知识转移:国际产业转移也可以用于获取技术和知识。
跨国公司将生产设施迁移到技术先进的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当地的技术和知识转移中受益。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推动技术创新。
4. 供应链整合:国际产业转移还可以帮助企业整合其全球供应链。
跨国公司可以将生产设施布局在不同国家,以更好地协调和控制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5. 社会经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源国和接收国的社会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源国可能面临失业率上升、经济减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
接收国则可能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劳动力过剩等挑战。
因此,跨国公司在进行产业转移时应考虑利益平衡,合理规划和管理。
此外,国际产业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制造业转移可能导致劳动力剥削、工作条件恶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跨国公司在转移过程中还面临政治风险、供应链断裂和知识流失等挑战。
因此,企业在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时需要认真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和挑战。
总之,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利益相关者的考量。
虽然它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需要谨慎操作和有效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的利益。
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多从产业转移方的角度分别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分析,而对于产业承接方的研究较少。
国内在沿袭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之上,开始从产业承接方的角度对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产业承接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产业承接力1.引言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是不同发展程度地区重新调整产业分工、重新分配价值链的过程,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
产业承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承接力是实施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产业承接的成败关键在于产业承接能力。
2.国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2.1 产业转移基本理论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进行的。
产业转移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的要素察赋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一般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奠定了理论支持。
2.1.1 基于产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首次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次发达国家某一行业的生产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进口阶段、进口替代(国内生产)阶段和出口阶段。
其理论模型与飞行中的雁阵非常相似,因此称为“雁行形态理论”[1]。
2.1.2 基于企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邓宁(1988)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邓宁将跨国公司对位直接投资的基础与动力概括为三大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o.l.i)。
国际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代表着物质资本运动的经济变量的变动,而且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性运动。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经济变量的变动,都是由经济关系的动所引起的,而经济变量的变动又会引起经济关系的变动。
脱离经济关系的经济变量的变动是没有的,不以经济变量的变动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的变动也是没有的。
当我们考察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时就会看到,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处于不同产业成长阶段的国家之间不同产业的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分配关系。
这种经济关系的演进,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e。
经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大分工,即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产业大分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工业国与初级资源产品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
现在,国际经济关系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知识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分析将阐明,在第三、四阶段,国际产业转移赋予这两个阶段的国际经济关系性质以全新的内容。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移动,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国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在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基础之上,形成一种新的贸易与投资的利益分配的国际格局。
;发展中世界的产业分化为产业再转移创造了前提条件。
产业再转移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既包括经过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比它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也包括发达国家把曾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产业撤退出来并移入到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这里我们先分析前者。
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萌发于70年代,加速发展于80年代之后。
根据资料,1979年之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件数为319件,中国台湾为136件;1980—1986年,韩国为335件,中国台湾为115件。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11. 引言国际产业转移是指由于条件、成本和政策因素的变化,跨国公司将生产过程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现象。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和就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 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2.1 成本优势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成本优势。
低成本的国家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制造业产能。
例如,中国以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大规模的市场吸引了许多制造业企业。
2.2 市场需求另一个促使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市场需求。
一些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目标市场附近,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例如,汽车制造商将生产设施建立在目标市场附近,以减少运输成本和缩短交货时间。
2.3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也是推动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之一。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和提供其他扶持措施来吸引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制造业产能。
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补贴和市场准入便利化等。
例如,印度通过设立特殊经济区和提供税收减免等措施吸引跨国公司进行投资。
3.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3.1 经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不同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为其提供了就业机会、技术转移和资本积累的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然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
3.2 就业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就业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发展中国家,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然而,在发达国家,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导致生产工作岗位流失,增加了失业率,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3.3 环境影响国际产业转移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吸引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放松了环境保护标准,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另一方面,一些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发达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
【 文献号 】1-351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45~49 【分 类 号】F11 【分 类 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404 【标 题】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作 者】汪斌/赵张耀 【作者简介】汪斌,男,1951年生,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杭州 310027) 赵张耀,男,1972年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 310027)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赋于国际产业转移新的活力,从而对国际产业转移 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从概念界定、经济动因、客体演化、在当代的新特点 和进展趋势、效应、转移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回忆和述评,并就该理论研究今后的进展趋势进行展望。 【摘 要 题】产业经济学 【关 键 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 【正 文】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外学界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已著述颇 多。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进展到了一个新的阶 段,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及趋向。相应地,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在继承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已有所突破。 为了对这一经济现象作深入研究,笔者试图对前人的理论作一回忆和述评,并指出其研究的进展趋向。 国际产业转移专门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是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70 年代,特不是80、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自身的演化,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进展、经济全球化的 3 / 3
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进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即:(1)当前的国际 产业转移已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进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另两种需关 注的渠道。不仅如此,国际产业转移已深入到跨国公司之间和跨国公司内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 公司内分工的一种实现机制。(2)产业转移已不单纯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进行,国家、跨国公司成为影 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两股重要力量。(3)突破了原先的把整个产业抛向他国的模式。随着产业价值链可分解度的深 化和生产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产业转移要紧采取把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他国和在核心环节进行战略联 盟的方式。(4)产业转移的目的,并不局限于衰退产业的转移和加速培育新的主导产业,而是更注重整个产业在全 球的优势整合以寻求全球竞争优势。(5)除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外,跨国战略联盟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一 种重要的实现机制。为了反映这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必须对现有的概念进行拓展。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 关于引起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学界要紧从一国的供给条件、国家行为、经济进展水平、局部创新等方 面展开分析。 刘易斯(W.Arthur Lewis)认为,引起20世纪六十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进展中国家的 要紧因素,是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 足。(阿瑟·刘易斯,1984)刘易斯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之上。由于当 时国际产业转移要紧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因而阻碍转移的因素要紧是上述两类不同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 力丰裕程度方面的差不。 小岛清(Kiyoshi Kojima)在“边际产业转移论”的推论四中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应当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 ”进行推断。应该采纳先找出本国两种商品的成本比率,用来和外国的同种比率相比较如此一个“比较之比较的 公式”。当然要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率理论放在中心位置上,然而也应该把供给可能性论、地点选择论、 以及从经营学角度的研究方法等等考虑到里面去。(小岛清, 3 / 3
1987)可见,小岛清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是以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的。 弗农(R.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国际转移现象。他将产品生 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不同时期产品的特性存在专门大差不。他认为,随着产品由 新产品时期向成熟产品时期和标准化产品时期的转换,产品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将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或劳 动密集型转换。相应地,在该产品生产的不同时期,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该产品 的生产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转移。(R.Vernon,1966)弗农的观点,尽管仍以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存在为 前提,却独辟蹊径,以产品属性的变化,来解释产业的国际转移现象。 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从进展中国家视角来研究产业转移现象。他认为,进展中国家出于进展的压 力而被迫实行的用国内工业化替代大量进口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战略,是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源。(劳尔·普雷维什 ,1990)他的观点,借鉴了汉密尔顿、李斯特等人的贸易爱护主义理论,突出了国家行为对国际产业转移的阻碍 。 80年代初期,邓宁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投资进展周期理论。在该理论中,邓宁把一国的对 外直接投资与该国的经济进展时期联系起来。(注:彭继民、史月英:“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进展与我国的对外 投资”,《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在经济进展初期,一国差不多上处于国际产业单向移入时期;随着经济 的进展和人均GDP的增加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该国逐渐走上国际化道路,通过对外直 接投资,改变原先国际产业的单向移入,真正加入到产业国际转移的行列国当中。应该讲,该理论为解释进展中 国家,要紧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产业转移进展历程中的地位转变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就经济进展时期如何阻碍国际产业转移,卢根鑫作了进一步深入阐述。他认为,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促进了 技术构成相似性与价值构成相异性的重合产业的成长,而重合产业的存在是导致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由于价值 3 / 3
构成的相异性导致了重合产业绝对成本的高低落差,才使发达国家被迫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国际转移。而重 合产业价值构成的相异性表现在劳动力价值上的相异,根源于两类国家之间劳动力价值决定因素的差异,取决于 各国经济进展水平的落差。(卢根鑫,1997) 此外,威尔斯(L.T.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Sanjaga Lall)的技术地点化理论、坎特韦尔(John A.C antwell)和托拦惕诺(Paz Estrella Tolentino)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注:陈建南:“进展中国家对外直 接投资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2期。)则从局部创新的角度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这些理论, 关于解释当前一些进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国际化道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内产业的国际再转移现象有一定讲 服力。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客体演化 依照刘易斯的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真正启动于十九世纪后期工业先行国与第三世界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分化 。这种分化,即工业国和农业国这种国际分工的初步形成,实际上发生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间。它起因于 两个缘故:(1)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第三世界铁路建设的兴起;(2)第二次产业革命后,工业先行国对橡胶、铜 、石油、铝矾土等工业原材料的大量需求。(阿瑟·刘易斯,1984)能够讲,十九世纪末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 就其客体而言,要紧发生在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由于受当时殖民体系的阻碍,产业转移要紧局限于殖民地和 宗主国之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的复兴、日本的崛起,大批殖民地的独立和这些国家工业化的起步、进口替代 战略的实施,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等,种种因素的阻碍,使得该时期的国际产业转移迅猛进展。现在的产 业转移,已拓展至工业制成品领域,不仅在结构上逐步升级,而且结构升迁的周期明显缩短。该时期对国际产业 转移的研究,不仅有欧美学者从发达国家的角度进行考察,更有日本学者依照日本实际,从后起国的角度展开分 析。 如,日本学者赤松要等人从日本国情动身,立足于东亚这一国际区域展开研究而形成的“雁行形态论”差不多 型及其变型Ⅰ、Ⅱ,反映了国际间产业转移由消费资料产业向资 3 / 3
本资料产业、轻工业向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向加 工、组装工业演化。(注: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个一般原理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这种结沟演进趋势,同工业先行国突破一国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的趋向 吻合。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工业先行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手段。 又如,小岛清于70年代依照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而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中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 从本国(投资国)差不多处于或立即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 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进一步,“边际产业的概念能够扩大,更一般地称之为边际性生产,包括边际 性产业、边际性企业、边际性部门。”主张“对进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要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并从 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地进行转移。”(小岛清,1987)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不仅研 究整个产业的国际转移,而且已涉及到企业、生产工序的国际转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