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鼠膀胱与直肠神经的解剖学观察

大鼠膀胱与直肠神经的解剖学观察

大鼠膀胱与直肠神经的解剖学观察
大鼠膀胱与直肠神经的解剖学观察

文章编号:1000 5404(2008)10 0973 03论著大鼠膀胱与直肠神经的解剖学观察

周 强,熊恩庆,宋 波,李 新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泌尿外科研究所,重庆400038)

摘 要:目的 探讨膀胱与直肠之间的神经联系。方法 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进行研究。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5只,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 rop i d i u m Iod i de,P I)注入直肠右侧壁肌

层,双苯甲亚胺(B i sbenz i m ide,Bb)注入膀胱右侧壁肌层内,对脊髓L

1~S

3

节段进行追踪。结果 在实验组右侧L

6

~S

3

L 1~L

3

的背根神经节(dorsa l root g ang lia,DRG)中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对照组无双标细胞。结论 腰、骶部的DRG细胞

周围突有分支同时投射到直肠和膀胱,说明慢性便秘引起的排尿异常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发生在DRG水平的轴突反射有关。

关键词:神经机制;膀胱;直肠

中图法分类号:R322.45;R322.62;R322.85文献标识码:A

The sam e DRG cells innervate bl adder and rectum simultaneouly in rats

Z HOU Q iang,X I ONG En q ing,SONG Bo,LI X in(U r i nary Surge ry R esearch Cen ter,Sou t hwestH osp i ta,l Th irdM ilitaryM ed i ca l U n i versity,Chongq i ng400038,Ch i na)

Abstract:Obj e c ti v e To study the i n ner vation bet w een bal d der and rectum.M ethods The retrograde fl u orescent double labeli n g m et h od w as used.Pr opi d i u m I odi d e(PI)was i n jected i n to the rightw all of the rectu m of m a le SD rats and B isbenzi m i d e(Bb)into their ri g h tw all of urinary bladder.Results The fl u orescent double la beled neuronsw ere found i n the ri g ht L6 S3and L1 L3dorsal root gang li a(DRG).Concl u si o n DRG ce lls at L6 S3and L1 L3si m ultaneously i n nervate the rectum and the urinary bladder,expla i n i n g t h at the abnor m a lm ict u ri ti o n due to chron ic constipation m ay be caused by ax is reflex at the leve l of the peri p hera l pr ocess of DRG cells.

K ey w ords:i n nervation;b ladder;rectum

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在欧美国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27%。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500万人因便秘就诊[1]。长期严重的便秘不仅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而且引起很多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及泌尿系统功能异常[2]。据统计,便秘患者中有30%~ 80%伴有膀胱功能异常。通常认为给予通便治疗能够降低其并发症的危害性,但是在泌尿系统,部分患者给予通便后其膀胱功能仍无明显改善[3]。目前有关便秘引起膀胱功能改变的神经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荧光双标技术证实背根神经节中有神经元发出轴突投射到膀胱与直肠,揭示直肠与膀胱间的病理反射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周 强,男,安徽省临泉县人,硕士研究生,医师,主要从事排尿功能障碍方面的研究。电话:(023)65399045,E m a i:l zhouq_0301@

sohu.c o m

收稿日期:2007 09 13;修回日期:2008 01 25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碘化丙啶(Prop i di u m Iodide,P I)和双苯甲亚胺(B is benzm i i de, Bb)购自Sig m a公司,O ly m pus荧光显微镜(日本)。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5只,体质量220~320g,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10只大鼠,1%戊巴比妥钠(35m g/kg)腹腔注射麻醉后,置于恒温工作台上,保持肛温37 ,固定四肢;剃净腹部毛发,碘伏消毒腹部,取下腹部正中切口,显露直肠;微量进样器吸取5%P I10 l注入直肠右侧壁;逐层缝合切口,再次碘伏消毒切口,肌注青霉素钠2000U抗感染。24h后同法麻醉固定,碘伏消毒;再次取下腹部正中切口显露膀胱,微量进样器吸取1%Bb10 l注入膀胱右侧壁肌层;逐层缝合切口,再次消毒切口,肌注青霉素钠2000U;24h后行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

对照组5只大鼠,麻醉及直肠、膀胱显露同实验组。5%P I

973

第30卷第10期2008年5月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

ACTA ACADE M IAE M ED I C I NAE M IL I TAR IS TERT I AE

V o.l30,N o.10

M ay.2008

10 l注入直肠右侧壁,大鼠存活6h后再次麻醉,1%Bb10 l 注入膀胱右侧壁肌层;大鼠存活3h后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实验组(5只)胸段神经节作对照,以排除荧光素经血液循环进入脊神经节神经元。

1.3 灌注固定及取材

各组大鼠麻醉后固定四肢,手术打开胸腔;灌注针头自左心室插入升主动脉使液体自此而入,右心耳剪一小口,灌入液体自此而出;0.9%生理盐水200m l快速灌入冲洗,直至右心耳流出液体清亮;用4 含4%多聚甲醛的0.1mo l/L磷酸缓冲液灌注固定1~2h(约400m l),直至肝脏发白变硬,头颈四肢

僵硬;灌注满意后解剖获取右侧T

13~S

4

背根神经节(do rsal root

gang li a,DRG)。

将所取的DRG分节段分别浸入4 含4%多聚甲醛的0.1m o l/L磷酸缓冲液中固定2~4h,取出DRG浸入含有30%蔗糖的0.1m o l/L磷酸缓冲液中过夜,待DRG下沉后行冰冻连续切片,片厚20 m,隔2片取1片。每个神经节取2~4片裱于玻片上,风干后待检。

1.4 DRG神经元荧光标记细胞的观察

风干后立即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拍照及记录。用紫外光(UV,360n m)激发,530阻挡滤片进行观察。P I的激发波长600~610n m,标记细胞质,呈桔红色荧光;Bb的发射波长500n m,标记细胞核,呈蓝色荧光。其中,只见P I标记的呈桔红色荧光的细胞质,而细胞核未被标记的为P I单标细胞;只见Bb标记的呈蓝色荧光的细胞核,而细胞质未被标记的为Bb单标细胞;既可见到桔红色荧光的细胞质又可见到蓝色荧光的细胞核的细胞为P I/Bb双标细胞[4]。因两种波长的光相互干涉,有时可见细胞质为黄橙色或暗红色,细胞核为黄绿色。未被荧光素标记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不显示。

2 结果

在实验组的右侧DRG中发现3种细胞:标记细胞质的P I 单标细胞,标记细胞核的Bb单标细胞和细胞核细胞质均标记

的P I/Bb双标细胞。双标细胞主要集中在L

1~L

3

、L

6

~S

3

节段

的DRG中(图1)。实验组各标记细胞数为:P I单标细胞(23.04 9),Bb单标细胞(10.33.3),P I/Bb双标细胞数(6.91.5),双标细胞百分比为(15.22.2)%,对照组DRG 中未发现双标细胞。3 讨论

荧光素逆向双标示踪法是研究神经通路的传统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将两种不同的荧光素分别注入两种不同的组织或者器官,经传入神经吸收后进入神经元。如果在同一个神经元中发现该两种荧光素,则说明该神经元发出带分杈的轴突同时支配这两种组织或者器官。这种方法主要是研究外周神经在脊神经节或者中枢神经的汇聚。在不同的器官之间已有报道:如在膀胱与结肠之间[5],但是在膀胱与直肠之间是否有神经联系目前尚少见报道。

在本实验中,实验组将PI和Bb分别注入大鼠直肠壁和膀胱壁中,通过直肠和膀胱传入神经吸收后,逆向转运至DRG中,因PI标记细胞质,在荧光激发下发出桔红色荧光,而Bb标记细胞核,在荧光激发下发出蓝色荧光,结果在腰骶部的DRG中发现PI/Bb双标细胞;对照组DRG中未发现双标细胞。这不但证明不存在荧光素局部溢漏、扩散至周围组织或经血液循环标记的问题;而且还证明双标神经元只能是通过该神经元至直肠和膀胱的两个分支,将两种荧光素逆行运至胞体来分别标记细胞质和细胞核,说明本实验是可靠的。提示腰、骶部的DRG细胞周围突有分支同时投射到膀胱和直肠,这为探讨便秘导致排尿异常提供了神经解剖学基础。既往的观点认为主要是长期的便秘后大便干燥结块,壅塞肠道,肠腔扩张,造成粪块机械性压迫膀胱后壁和后尿道,使得膀胱容量变小,膀胱移位,膀胱颈抬高和后尿道延长[6],因此排尿时需要更高的膀胱压力以克服尿道阻力,导致膀胱排空受到影响。这种患者的治疗,在改善膀胱功能的同时给予通便药物或者给予生物反馈疗法,其症状往往能够得到迅速改善[7],因此并没有人注意到膀胱与直肠之间的神经联系。本实验证实了膀胱-直肠反射的神经解剖学基础,为临床上便秘导致排尿异常的患者给予通便治疗后症状不能够缓解[3]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M alykhi n a等[8]用右旋糖酐硫酸酯钠诱导大鼠结肠炎7~9d后,发现肠炎能够显著提高膀胱伤害性传入神经元对辣椒素的敏感性,增强膀胱细胞膜上Na+电流的峰值电位。Q i n等[9]同时扩张化学性肠炎大鼠的膀胱和直肠时能够在腰骶部脊髓神经元内记录到明显增强的电活动,认为这种内脏之间功能上的相互影响是需要神经参与的。Pinter等[10]在大鼠实验中观察到逆向刺激腰骶部神经后根可在其支配的相应的盆腔器官和皮肤同时出现神经性的浆液性渗出,认为是通过神经分叉逆向激活来实现的。

974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第10期

周 强,等.大鼠膀胱与直肠神经的解剖学观察

本实验通过向直肠和膀胱注入两种不同的荧光

素,在DRG 中找到双标细胞,提示腰、骶部的DRG 细胞周围突有分支同时投射到直肠和膀胱,即DRG 中的同一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分叉一支投射至直肠,一支投射至膀胱。而初级感觉传入纤维可通过轴突反射和背

根反射实现传出功能[10]

,因此我们认为慢性便秘患者膀胱功能改变引起排尿异常发生的神经机制很可能是腰、骶部DRG 细胞周围突分支中的!轴突反射?引起的;即来自直肠的兴奋冲动,其中一部分上传至脊髓背根节,再向上传至上位中枢;另一部分在腰、骶部DRG 细胞周围突的分叉处沿另一分支向外周传递到达膀胱,并在其神经末梢释放某些神经介质,直接引起膀胱功能异常或诱发膀胱自身兴奋冲动的产生,这些冲动再沿局部的感觉神经末梢传向中枢,改变膀胱功能,导致排尿异常。

通过对直肠与膀胱间神经支配联系的实验研究,不仅能够对肠道疾病(如便秘)的并发症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丰富对膀胱排尿功能异常的病因的认识,为临床上不明原因的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但有关便秘引起膀胱功能异常的神经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Le mb o A ,C a m illeriM.Chron i c C ons ti pati on [J ].N Eng l J M ed ,

2003,349(14):1360-1368.

[2]王 毅,龚水根,张伟国,等.女性正常盆底与盆底脱垂性疾病

M RI 初步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2):1055-1057.

[3]Lu can t o C,Bauer S B,H y m an P E,et a l .Function of hollo w viscera

i n children w it h consti pati on and voi d i ng d iffi cu lties[J].Dig D i s Sc,i 2000,45(7):1274-1280.

[4]景向红,李瑞午,晋志高,等.大鼠臂旁核向脊髓、孤束核的分支

投射###体表内脏相关理论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0,25(4):254-257.

[5]M al ykh i na A P ,Q i n C ,G reenw ood van M eervel d B,et al .H yp erex

ci tab ility of convergen t col on and b l adder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 rons after colon i c i n fla mm ation :m echan is m for p el vic organ cross t a l k[J ].N eurogastroenterolM oti ,l 2006,18(10):936-948.

[6]B lethyn A J ,Jenk i ns H R ,R oberts R,et a l .Rad i ol ogical ev i dence of

cons ti pati on i n uri nary tract i nfecti on [J].A rch D is Ch ild ,1995,73(6):534-535.

[7]Robson W L ,Leung A K,V an H ow e R .Pri m ary and s econdary noc

t u rnal enu resis :s i m ilariti es i n presen t ati on[J].Ped i atri cs ,2005,115(4):956-959.

[8]M al ykh i n a A P ,Q i n C,Fore m an R D ,et a l .Colon i c i n fl a mm ati on i n

creases N a +curren ts i n b l add er s en s ory neurons [J].Neu roreport ,2004,15(17):2601-2605.

[9]Q i n C ,M al ykh i na A P ,AkbaraliH I ,et al .C ross organ s en sitizati on of

l um bosacral sp i nal neurons recei v i ng uri n ary bladder i npu t i n rats w it h i n fla m ed col on[J].Gastroen terology ,2005,129(6):1967-1978.[10]P i nter E,Szolcsanyi J .Plas ma extravasati on i n t he sk i n and p el vic or

gans evoked by an ti d ro m i c sti m u l ati on of the l um bos acral dorsal roots of the rat[J].N eurosci en ce ,1995,68(2):603-614.

(编辑 邓强庭)

关于计量单位的使用

在医学领域中几乎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计量单位。国务院于1984 02 27公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1993 12 27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量和单位%国家强制标准,全国必须统一采用计量单位。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如长度(m )、质量(kg )、时间(s)等;?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如频率(H z)、压力(Pa)、能量(J);)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如时间(m in 、h 、d)、转速(r /m in);?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单位,如速度(m /s)、浓度(m o l/L );+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所构成的倍数和分数单位,如 m 、kPa 、m l 等。在医学写作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的命令和有关的国家标准。

各种单位除在无数值的叙述性文字中和科普读物中可使用中文名称或中文符号外,均应使用符号。单位符号都是正体拉丁和希腊字母,无复数形式,符号后不附加圆点(正常语法名字尾标点符号除外)。来源于人名的

单位,例如:Pa 、Gy 、W 等和106

以上的词头,例如:M 、G 、T 等的首字母大写以外均为小写,容积!升?的符号可用大写(L)也可用小写(l),一般在单独使用不加词头时用大写。数值与单位符号之间、单位符号与相邻的其他符号(例如:化学元素符号)之间应留半个阿伯数字空隙,词头与其所组合的单位符号之间不需空隙。词头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使用(例如:!m m ?应为!nm ?)。

本刊编辑部

975

系统解剖学题库完整版三千题

试题答案列表系统解剖学题库(一) 题号:1/1033 答题指南: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有关骨的构造的正确的说法是 A.骨干由松质构成 B.骨骺由密质构成 C.骨膜有血管无神经 D.骨髓有神经无血管 E.以上全不对 答案:E 题号:2/1033 有关红骨髓正确的是 A.成人存在于髓腔内 B.不存在于板障内 C.胎儿期造血,成年期不造血 D.髂骨、胸骨、椎骨内终生保存红骨髓 E.以上全不对 答案:D 题号:3/1033 有关骨髓腔正确的是 A.位于骨骺内 B.位于长骨的骨干内 C.成人骨髓腔内含红骨髓 D.小儿骨髓腔内含黄骨髓 E.以上全不对 答案:B 题号:4/1033 黄骨髓存在于

A.所有骨的内部 B.幼儿长骨骨干内部 C.成人长骨骨干内部 D.幼儿长骨骨骺内部 E.成人扁骨内部 答案:C 题号:5/1033 颈椎正确的是 A.均有椎体及椎弓 B.1~2颈椎无横突孔 C.棘突末端都分叉 D.第6颈椎棘突末端膨大成颈动脉结节 E.第7颈椎又名隆椎 答案:E 题号:6/1033 椎骨正确的是 A.是短骨 B.椎体之间有椎间关节相连 C.相邻椎弓之间构成椎间孔 D.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 E.无以上情况 答案:D 题号:7/1033 椎骨正确的是 A.所有颈椎棘突分叉 B.第6颈椎称隆椎 C.腰椎关节呈冠状位 D.腰椎棘突宽而短呈板状

E.胸椎椎体都有一完整肋凹 答案:D 题号:8/1033 关于椎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呈短圆柱状 B.位于椎骨前部 C.主要由松质构成 D.表面有一层密质 E.椎体中央有椎孔 答案:E 题号:9/1033 关于椎弓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位于椎体的后方 B.呈半环状 C.与椎体共同围成椎孔 D.由一对椎弓板构成 E.相邻椎弓间有黄韧带 答案:D 题号:10/1033 关于胸椎的特点是 A.横突上有横突孔 B.棘突分叉 C.上、下关节突不明显 D.棘突水平伸向后方 E.椎体侧面后部有肋凹 答案:E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重点

一、神经系统如何区分?答: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组织,根据与中枢联系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脑神经核脊神经,根据分布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躯体神经核内脏神经. 二、臂肌、前臂肌各有哪些神经支配? 臂肌: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有肌皮神经支配,肱三头肌有桡神经支配.前臂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肱桡肌有桡神经支配,其余前臂前群肌有正中神经支配.前臂后群肌有桡神经支配. 三、股神经行程、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个怎样? 股神经是腰丛最大的分支,在腰大肌外侧缘与髂肌之间穿出,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股三角.肌支分布于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皮支分布于大腿前面皮肤,最长皮支为隐神经,分布于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皮肤.股神经损伤后表现为大腿前面、小腿内侧及足内侧缘皮肤感觉障碍,股四头肌瘫痪萎缩,屈髋无力,不能伸膝,膝反射消失. 四、坐骨神经行程、分支、分布个怎样?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臀大肌深面向下行于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在股后部下行于股二头肌深面,在此发肌支分布于大腿肌后群,主干行于腘窝上角分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终支 五、脑神经按所含神经纤维怎样分类?脑神经按所含神经纤维种类不同,可分为三类:第Ⅰ、Ⅱ、Ⅷ对脑神经为感觉神经,第Ⅲ、Ⅳ、Ⅵ、Ⅹ︳、Ⅹ︳︳对脑神经为运动神经,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为混合神经 六、面神经管内外损伤各有哪些临床表现? 面神经管外损伤:伤侧面肌瘫痪,额纹消失,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皱眉,闭眼、鼓腮、露齿、吹口哨等,口角歪向健侧,说话时唾液常从口角露出.面神经管内损伤:除有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侧舌体味觉障碍,同侧泪腺、舌下腺及下颌下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 七、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有哪些去向? 去向:1.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并交换神经元。2.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并交换神经元.3.穿过椎旁节至椎前节内交换神经元 八、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小部分与第5腰神经前支组成的腰骶干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盆腔内梨状肌的前面. 九、简述迷走神经在喉部的分支分布? 迷走神经在喉部的分支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分内外两支,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支配环甲肌,损伤后可导致声音嘶哑.喉返神经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并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喉肌,损伤后可致喉肌瘫痪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 十、内脏运动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1.支配对象: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2.行程过程:只有一个神经元/两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 3.形态特点:以条索状神经的形式分布/节后纤维常攀附于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 4.结构特点:较粗的有髓纤维/细纤维(节前纤维是薄髓纤维,节后纤维是无髓纤维) 5.功能特点:只有一种功能成分/交感和副交感两种 6.意志控制:受/不受. 11.第六胸椎骨骨折引起脊髓左侧半横断伤,试问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为什么? 答:可引起左侧第八胸髓节平面一下出现布朗色夸综合征,即左侧肋弓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薄束损伤),左侧下肢瘫痪(皮质脊髓束损伤),右侧脐平面以下的痛、温觉丧失(脊髓丘脑束损伤)。 12.试述小脑的分部、功能及其损伤后的表现。 答:小脑从发生和进化上分为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三部分。古小脑(原小脑、前庭小脑):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知识点资料讲解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 知识点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 2.骨的分类 ①长骨:骨干,髓腔,滋养孔(血管出入),骺,骺软骨,骺线 ②短骨:分布于连接牢固且运动灵活的部位,如腕骨,跗骨 ③扁骨:主要位于颅腔、胸腔和盆腔,如颅盖骨、肋骨、胸骨 ④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含气腔—含气骨),如椎骨、上颌骨、额骨、蝶骨、筛骨、颞骨 3.骨的构成 ①骨质:骨密质,骨松质(颅骨中特有—板障) ②骨膜:骨外膜(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内膜 ③骨髓:红骨髓(造血功能),黄骨髓(脂肪,可在大出血时转化为红骨髓) 椎骨、髂骨、肋骨、胸骨、肱骨及股骨的近侧端松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临床常选穿刺部位: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4.骨中化学成分有机质:无机质=3:7最为合适 5.骨连结(关节):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形成骨连结 (1)直接连结 ①纤维连结:韧带连结,缝 ②软骨连结:透明软骨结合,纤维软骨结合 ③骨性结合(如骶椎) (2)间接连结:滑膜关节(关节) 1.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纤维膜,滑膜),关节腔(负压) 2.关节辅助结构: ①韧带(固定作用):囊外韧带,囊内韧带 ②关节盘:可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 ③关节唇: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稳固性 ④滑膜襞,滑膜囊(滑膜脂垫) 6.椎骨共26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 7.椎骨的一般形态 7个突起,其中棘突1个,横突1对,上、下关节突各1对。椎体与椎弓包围形成椎孔,当椎骨连结成脊柱时,各椎孔可炼成椎管。椎弓根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 8.各部椎骨主要特征: ①颈椎(3-7块):有横突孔,棘突分叉 第1颈椎—寰椎,第2颈椎—枢椎(齿突) ②胸椎:上、下肋凹;横突肋凹;棘突较长,呈叠瓦状 ③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棘突宽而短,水平伸向后方 ④骶骨:岬,横线,4对骶前孔,4对骶后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耳状面 9.胸骨 ①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 ②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最新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神经纤维nerve fiber :轴突+神经胶质灰质gray matter 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 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 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 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纤维束fasciculus 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 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spinal cord * 椎管内45cm 枕骨大孔—L1 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 颈膨大(C5-T1)腰骶膨大(L2-S3) *CTLSCo 484844 0 -1-2-3 脊髓的内部结 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或下降联络 不同节段。 *侧角T1-L3 交感神经S2-4 副交感神经。白质:* 前后侧三索 *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 后索薄束T5 下楔束T4 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传导同侧躯干、四肢 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T外侧骶T腰T胸T颈。 S2* 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侧束传导痛 觉和温度觉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T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T小脑下脚T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T小脑上脚T小脑皮质 S3 S4 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 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侧束交叉管 理同侧四肢肌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T外侧与S2同 X2 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X3 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脊髓功能:传导反射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征前角损伤---------------------------------- 脊髓灰质炎脑brain 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为脑干brain stem 12 对脑神经修饰演化茶盏免听设宴秘府舌下第四脑室:*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底部菱形窝 *向上T中脑水管T第三脑室 向下T脊髓中央管 向后、外侧T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T 蛛网膜下隙 滑车神经是唯一附着于脑干背面的脑神经。 脑干的内部结构灰质:脑神经核见P299 非脑神经核(传导中继核) *ZN 1 上下丘视听2 红核调节屈肌张力3 黑质调节随意运动帕金森病 *NQ 1 脑桥核沟通大小脑2 上橄榄核 *YS 1 薄束核与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2 下橄

系统解剖学快速记忆口诀

-----消化系统----- 咽歌诀 咽部分三鼻口喉,前壁开口气食流;上通鼓室下通喉,吞咽闭气不用愁。 食管与胃歌诀 食管三段颈胸腹,三个狭窄要记住;胃居剑下左上腹,二门二弯又三部;贲门幽门大小弯,胃底胃体幽门部;小弯胃窦易溃疡,及时诊断莫延误。 小肠歌诀 小肠弯又长,盘曲在腹腔; 上段十二指,中下空回肠; 全长约五米,空回二三量。 十二指肠歌诀 四部上降下和升,右包胰头“C”字型;降部后内有乳头,胆总胰管同开口。 大肠歌诀 大肠四周围成框,空肠回肠框内藏;结肠袋带肠脂垂,三大特点记心上;盲肠位居右髂窝,阑尾根部连于盲;麦兰二氏两个点,升横降乙接直肠。 阑尾歌诀 阑尾末端不固定,回肠前后下也行;盲肠后下较常见,三带集中阑尾根。

肝歌诀 肝为消化腺,位于膈下面; 其内三管系,胆汁产其间。 若问最高点,五肋锁中线。 肝下面“H”沟歌诀 右后下腔前胆囊,左后静脉前肝园;横为肝门交通口,动脉神经肝管穿;下面分为四个叶,左右方叶和尾状。 胰腺歌诀 胰腺头致体尾连,颜色灰红质地软;正付胰管通胰头,内外分泌功能全。 -----呼吸系统----- 外鼻歌诀 外鼻尤如锥体形,根背尖下二只孔;呼吸困难细观察,两侧鼻翼会扇动;鼻根鼻背居上部,脂肪较少皮薄松;鼻尖鼻翼多皮脂,酒渣鼻子樱桃红。 鼻腔外侧壁开口歌诀 泪管开口在最下,鼻涕一把泪一把;中道额窦上颌窦,筛窦前群莫丢下;筛窦后群上鼻道,蝶窦隐窝只有它。 喉歌诀 甲环软骨杓会厌,喉结向胶标志显;环甲环杓两关节,两组喉肌功能全;

喉腔分为前中下,粘膜与咽相续连; 中腔最窄下腔松,水肿阻塞很危险; 环甲韧带掌握准,及时切开莫迟延。 会厌软骨歌诀 会厌软骨树叶状,防止食物入喉腔; 进食切莫谈和笑,误入气管可遭殃。 支气管歌诀 主支气管左和右,各有特点要记住; 左支细长右粗短,异物坠落多入右。 进出入肺门的主要结构 (肺动脉——动,肺静脉——静和支气管——支)的排列:从前到后(左右肺根相同)是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从上到下左肺根是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右肺根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由于自前向后及从上往下排列不同,记起来易颠 倒出错。 -----泌尿系统----- 肾形态与位置歌诀 形如蚕豆表面平,脊柱旁列八字形; 被膜肾蒂腹内压,相邻器管都固定; 左肾上平胸十一,右低半椎十二中; 肾门约对一腰椎,病变肾区扣压疼。 肾窦歌诀 肾门向内有间房,多种结构里面藏; 动静肾盂大小盏,淋巴神经和脂肪。 肾被膜歌诀

系统解剖学的神经系统重点

系统解剖学的神经系统 重点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神经胶质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 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 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纤维束fasciculus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 spinal cord *椎管内 45cm 枕骨大孔—L1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颈膨大 (C5-T1) 腰骶膨大 (L2-S3) *CTLSCo 484844 0 -1-2-3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 或下降联络不同节段。 *侧角 T1-L3交感神经 S2-4副交感神经。 白质:*前后侧三索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 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 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外侧骶→腰→胸→颈。 S2*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 *侧束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S3 S4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束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 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外侧与S2同 X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X3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 脊髓功能:传导反射 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征前角损伤----脊髓灰质炎 脑 brain

系统解剖学 笔记(中枢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CNS) 中枢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活动的中枢. 脑:位于颅腔,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 脊髓 一、位置和外形 ■位置:椎管内上2/3,枕骨大孔—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 ■外形 ◇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 ◇沟和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C1—8 T1—12 L1—5 S1—5 C0 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名词解释: 马尾: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距离,围绕终丝集聚成束,形似马尾。 ■脊髓解剖的临床应用: 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穿.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 1、灰质前角 中间带:侧角(侧柱):存在于C8—L3脊髓节段 后角 : 灰质前、后连合 ◇灰质的分层:脊髓灰质是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往往排列在一起形成层或核,这些细胞在横切上分界明显,从立体角度看,它们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灰质细胞构筑分层:Ⅰ--Ⅹ层 ⑴前角(柱) (板层Ⅷ、Ⅸ) 含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 支配骨骼肌收缩,γ神经元, 调节肌张力。 核团性质为运动性核团;在颈、腰骶膨大处分为内、外侧群,分别支配躯干、四肢;脊髓全长都可见内侧群 前角主要接受脑部下行的纤维,其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参与脊神经前根形成,支配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⑵中间带(板层Ⅶ)

内侧有贯穿全长的中间内侧核;C8 / T1—L3节段形成侧角,内有中间外侧核;在S2—S4节段有骶副交感核。其中中间外侧核和骶副交感核发出轴突参与前根的形成。 ⑶后角(板层Ⅰ—Ⅵ) 自背侧向腹侧依次有:后角边缘核Ⅰ、胶状质Ⅱ、后角固有核Ⅲ、Ⅳ、胸核Ⅶ(C8—L3)。 ⑷中央灰质(板层Ⅹ) 灰质前、后连合 ◇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 第I层---后角边缘核第Ⅱ层---胶状质第Ⅲ、Ⅳ层---后角固有核第Ⅴ层---网状核 第Ⅵ层---后角基部第Ⅶ层---中间内、外侧核胸核骶副交感核第Ⅷ层---前角底部 第Ⅸ层---前角运动细胞第Ⅹ层---中央灰质 2、白质前索 外侧索 后索 白质前连合 白质的传导束 ⑴上行传导束(感觉传导束) 薄束与楔束 位置:脊髓后索 形成: 薄束位于后索内侧,楔束位于后索外侧(T4以上有薄束和楔束,T5以下仅有薄束) 定位: S、L、T、C(内→外) 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 位置:外侧索的边缘 形成: 功能: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脊髓丘脑束(前、侧束) 位置:外侧索前半和前索 形成: 定位: S、L、T、C(外→内) 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侧束)和粗略触压觉(前束)。 ⑵下行传导束(运动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位置:位于脊髓外侧索、前索 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 定位:皮质脊髓侧束:S、L、T、C(外→内) 功能: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 起于中脑红核,在脊髓内位于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和调节肌张力。 前庭脊髓束: 位于前索;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维持体位等 网状脊髓束: 位于前索及外侧索深部;主要来源于同侧脑干的网状结构,调节张力,协调骨骼肌的运动。 顶盖脊髓束: 位于前索;来源于中脑上丘,参与完成视觉和听觉防御反射。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贴于骨表面, 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末端分叉。第 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 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 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3.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4.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 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5.颅前、中、后窝各有哪些主要的孔、管、裂、门? 答:●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颈动脉管内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 颅后窝有枕骨大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内耳门。 6.鼻旁窦包括哪些?各开口于何处? 答:●鼻旁窦包括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locomotor system 由骨、骨连结与骨骼肌三部分构成。 人体某些部位的骨或骨骼肌,常在体表形成比较明显的突起或凹陷,并能在体表瞧到或摸到,分别称为骨性标志与肌性标志,统称为体表标志。 骨学 一、概述 人体每块骨bone都具有一定的形态与结构,并且有独立的血管与神经支配,因此每块骨都就是一个器官。成人骨约有206块,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与四肢骨。 (一)骨的分类 根据形态,可将骨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与不规则骨。 1、长骨long bone 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长骨具有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骨质致密,围成骨髓腔。骨的两端膨大称骺epiphysis,骺的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并有关节软骨覆盖。 2、短骨short bone 形似立方体,主要分布于手腕与足的后部,如腕骨与跗骨等。 3、扁骨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的壁,以保护腔内器官。 4、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 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与面部等。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空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与额骨等。位于某些肌腱内的小骨称籽骨sesamoid,在运动中起减少摩擦与转变肌牵引方向的作用。 (二)骨的构造

骨主要由骨质、骨髓与骨膜构成。 1、骨质sclerotin 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与骨松质。骨密质compact bone骨板排列紧密,主要构成长骨的骨干以及其她骨的表层。骨松质spongy bone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主要分布在长骨两端、短骨与扁骨内部。 2、骨髓bone marrow 为填充于骨髓腔与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可分为红骨髓redbonemarrow与黄骨髓yellowbone marrow。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与某些白细胞。黄骨髓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胎儿与幼儿的骨髓全就是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5~6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当机体慢性失血或重度贫血时,成人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进行造血。在椎骨、胸骨、肋骨、髂骨以及肱骨、股骨等长骨骨骺的骨松质内终生都就是红骨髓。 3、骨膜periosteum 为致密结缔组织膜,新鲜时呈粉红色,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与淋巴管,对骨的营养、生长与修复等具有重要作用。骨膜有内外两层结构,外层致密,起固定作用;内层疏松,含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两者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与重塑骨的功能。 (三)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 骨由有机质与无机质组成,它使骨具有一定的弹性与韧性;无机质主要由钙、磷等盐类组成,它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年幼时无机质与有机质各占一半,弹性较大,柔软,易发生变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骨折,或折而不断,形成青枝骨折。成人骨有机质含量约占;无机质含量约占、老年人的骨无机盐比例更大,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粉碎性骨折。 二、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与肋。

神经系统解剖学试题

神经系统解剖学试题(中医大) 选择题 1.脊髓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全部骶节中 B.骶1-3节中 C.胸部和腰部脊髓侧角 D.腰2-4节中 E.骶2-4节中 2.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胸核 B.中间外侧核 C.骶中间外侧柱 D.中间内侧核 E.网状结构 3.切断脊髓侧索,可导致切断部位以下: A.同侧随意运动丧失 B.同侧随意运动及深浅感觉丧失 C.同侧腱反射丧失,触觉和压觉丧失 D.同侧随意运动丧失及对侧痛温觉障碍 E.同侧痛温觉全部丧失 4.脊髓后索损伤时: A.闭眼能确定关节的位置 B.闭眼能维持身体直立不摇晃 C.闭眼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D.闭眼能指鼻准确 E.受损伤的对侧有痛觉障碍 5.从延髓脑桥沟出入脑的神经,自内向外分别为: A.展神经、面神经 B.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C.展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 D.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E.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展神经 6..从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是: A.视神经 B.展神经 C.动眼神经 D.三叉神经 E.滑车神经 7.三叉神经根位于: A.脑桥小脑三角处 B.延髓脑桥沟处 C.脚间窝处 D.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E.以上都不是 8.从锥体与橄榄之间的沟出脑的神经是: A.舌咽神经 B.迷走神经 C.副神经 D.舌下神经 E.展神经 9.动眼神经副核发纤维支配: A.舌下腺,颌下腺 B.腮腺 C.泪腺 D.胸腹腔脏器 E.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10.关于基底核的正确描述是: A.又称新纹状体 B.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 C.是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块 D.包括纹状体,屏状核 E.参与组成边缘系统 11.第Ⅰ躯体运动区位于: A.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B.额中回后部 C.额下回后部 D.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E.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12.视觉区位于: A.额中回后部 B.额下回后部 C.扣带回后部 D.海马回后部 E.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 13.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 A.优势半球的中央前回 B.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C.优势半球的顶叶角回 D.优势半球的顶叶缘上回 E.优势半球的Broca回 14.关于大脑皮质机能定位区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视区在枕叶的(Brodmann)17区 B.听区在颞横回(Brodmann)41、42区 C.手的躯体运动区在中央前回下部 D.脚的躯体运动区在中央旁小叶前部 E.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下回后部 15.内囊位于: A.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B.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 C.豆状核与尾状核,背侧丘脑之间 D.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E.豆状核,尾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16.不通过内囊后肢的纤维束是: A.额桥束 B.听辐射 C.丘脑皮质束 D.皮质脊髓束 E.视辐射 17.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 A.右侧肢体瘫痪 B.左侧肢体瘫痪 C.伸舌偏向右侧 D.口角偏向右侧 E.右侧额纹消失 18.在行程中贴近肱骨的神经是: 1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总结(知识点)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总结 学科经验总结 ——系统解剖学 Sum up for Systematic Anatomy 目录 总论 (22) 神经系统概述 (22) 中枢神经系统 (44)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 (44)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1010) 周围神经系统 (1717) 一、脊神经 (1818) 二、脑神经核心知识点 (2424) 三、内脏神经系统 (3232) 传导通路 (3535)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3636)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3636)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3838) 四、听觉传导通路 (4040) 五、锥体系 (4141) 脑脊液被膜及血管 (4343) 一、脊髓的被膜 (4343)

二、脑的被膜 (4444)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4545) 四、脑屏障 (4646) 五、脑和脊髓的血管 (4646) 总论 说在前面的话:神经解剖学内容很多,因此条理二字格外重要,我们的建议是在学习各个部分之前先要有一个初步的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在学习各个部分时弄懂各部分功能;学习后归纳总结各部分之间的从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废话到此为止。 神经系统概述 由一条管道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器官联系在一起.在脊髓里称为中央管,上到位于脑桥和延髓后面的第四脑室,经中脑水管,至第三脑室,通过室

神经系统中枢 脊髓 灰质(神经 核) 白质(传导 束) 脑 神经核 传导束外周 脑神经 感觉 运动 脊神经 感觉 运动 间孔,与侧脑室相通。 是不是感觉很有规律性,下面就是我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学习顺序,由低级到高级. 然后我们将从中枢讲到外周。之后我们通过传导通路将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完成相应生理功能。最后我们学习他们的营养和保护设施,脑室,脑脊液和血液循环. 我们先以缩手反射为例,简单形象的了解一下神经系统作用的方式。手被刺到后,神经先传导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先做不反应,把信息反馈到手上,然后做出迅速反应;传输到神经中枢的同时,接着又把信息传输到大脑,大脑作出反映:疼痛。比方大脑是处理器,人手是光电鼠标,正常的鼠标只要有移动,就会有指令通过线路传给处理器,处理器接到指令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大脑皮层能感知疼痛来自手上,因为它知道是通过哪条神经传来,就像处理器知道移动的指令来自于鼠标的线路通道而不是来自于键盘或其他的线路。中枢神经系统...感谢聆听...

临床医学解剖学试题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一、单项选择题 1. 成人脊髓下端平 A. 第二腰椎体上缘 B.第一腰椎体下缘 C.第三腰椎体下缘 D.第四腰椎体上缘 E.第五腰椎体上缘 2. 第6 颈脊髓节平对 A. 第4 颈椎 B. 第5 颈椎 C. 第6 颈椎 D.第7颈椎 E.第1胸椎 3. 临床上进行腰穿是将针头刺入 A.硬膜下隙 B.硬膜外隙 C.马尾 D.蛛网膜下隙 E.以上都不对 4. 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 A.骶中间外侧核 B.中间内侧核 C.胸核 D.后角固有核 E.中间外侧核 5. 脊髓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腰2?4节中 B.骶2?4节中 C.骶1?3节中 D.腰1?3节中 E.胸腰部侧角 6. 传导精细触觉的是 A.脊髓丘脑侧束 B.脊髓丘脑前束 C.薄束和楔束 D. 脊髓小脑前束 E.脊髓小脑后束 7. 在脊髓胸5节(T5)以下不含有 A.薄束 B.楔束 C.皮质脊髓侧束 D.脊髓丘脑侧束 E.脊髓丘脑前束 8.脊髓后索损伤时 A.闭眼能感受物体的大小 B.闭眼能维持身体直立不摇晃 C.闭眼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D.闭眼能指鼻准确 E. 受损伤的对侧有痛觉障碍 9. 经脊髓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纤维束是 A.皮质脊髓束 B.脊髓丘脑束 C.红核脊髓束 D.薄束 E.楔束 10. 脊髓半边横断的表现有

A.同侧触觉缺失 B.对侧本体感觉缺失 C.同侧温度觉缺失 D.同侧痛觉缺失 E.没有上述情况 11.位于脑干腹侧面的结构是 A.上丘 B .锥体C.内侧隆起 D.迷走神经三角 E.楔束结节 12. 与脑桥相连的脑神经是 A. 动眼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和面神经 B. 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三叉神经 C. 三叉神经、展神经、舌下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D. 三叉神经、面神经、展神经和迷走神经 E. 面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13. 由中脑背侧出脑的脑神经是 A.舌神经 B.面神经 C.前庭蜗神经 D.动眼神经 E.滑车神经 14 .从锥体与橄榄之间的沟出脑的神经是 A.舌咽神经 B.迷走神经 C.副神经 D.舌下神经 E.展神经 15. 脑桥内的脑神经核有 A.舌下神经核 B.孤束核 C.滑车神经核 D.前庭神经核 E.动眼神经核 16. 延髓内的脑神经核有 A.前庭神经核 B.三叉神经运动核 C.疑核 D.展神经核 E.面神经核 17. 出脚间窝的脑神经是 A.面神经 B.动眼神经 C.展神经 D.滑车神经 E.三叉神经 18. 动眼神经副核发纤维支配 A.舌下腺、颌下腺 B.腮腺 C.泪腺 D.支配除外直肌和上斜肌以外的眼外肌 E.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19. 第四脑室正中孔位于

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要背的基本上都在了)

骨的化学特征 1.分有机质与无机质 2.有机质:含骨胶原纤维+黏多糖蛋白(弹性,韧 性) 3.无机质:含碱性磷酸钙(脆性) 4.钙、磷的天然仓库 5.脱钙骨和煅烧骨 胸骨角的描述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结合处微向前突,两侧平第2肋,向后平第4胸椎体下缘,可计数肋。 长,短骨包括 长骨:肱骨,桡骨,尺骨,掌骨,指骨,股骨,胫骨,腓骨短骨:腕骨,跗骨(距骨,跟骨,足舟骨,3楔骨,骰骨)图1-4 蝶骨的描述 蝶骨: 1.于颅底中央,分蝶骨体、大翼、小翼、翼突四部分。 2.蝶骨体:内含蝶窦,上有蝶鞍,蝶鞍中央为垂体窝。 3.蝶骨大翼:体两侧发出,前内到后外,分别有圆孔,卵 圆孔,棘孔。 4.圆孔——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卵圆孔——三叉 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棘孔——脑膜中动脉

5.蝶骨小翼和体之间有视神经管,内有视神经 6.小翼大翼之间为眶上裂,通3,4,5,6对脑神经 颞骨的描述 1.以外耳门为中心分三部:鳞部、鼓部、岩部。 2.鳞部:颧突根下方的深窝是下颌窝,窝前突起为关节结 节。 3.鼓部:下颌窝后方 4.岩部:近颅中窝,中央有弓状隆起,外为鼓室盖,近尖 端有三叉神经压迹。后面中央为内耳门,通内耳道。下面中央有颈动脉管外口,通颈动脉管,再通颈动脉管内口。内口后是颈静脉窝。后有茎突和乳突,乳突中有乳突小房、两者间有茎乳孔。 图1-25 翼腭窝的描述 翼腭窝:上颌骨体+蝶骨翼突+腭骨之间外——————————颞下窝 内————蝶腭孔————鼻腔 前————眶下裂————眶 后————圆孔————颅中窝(借翼管通颅底外面)下——移行于腭大管——腭大孔——口腔 鼻旁窦的开口 额窦————————中鼻道前部

解剖学 15中枢神经系统习题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的位置(B ) A 、几乎与椎管同长 B 、上端于枕骨大孔续延髓 C 、成人下端至第一骶椎下缘 D 、小元下端平第3 骶椎 E 、脊髓末端膨大称腰髓膨大 2脊髓(C ) A 、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 腰椎下缘 B 、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 C 、有31 个节段 D 、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 E 、在新生元下端平齐第1 腰椎下缘 3成人脊髓下端平齐(D ) A 、第1 骶椎水平 B 、第2 腰椎下缘水平 C 、第3 腰椎与第4 腰椎之间 D 、第1 腰椎下缘水平 E 、第1 骶椎下缘水平 4有关脊髓的外形说法,错误的是(D ) A 、脊髓第四颈节段至第一胸节段为颈膨大 B 、脊髓第二腰节至第三骶脊髓节为腰髓膨大 C 、脊髓的末端称脊髓圆锥 D 、脊髓后正中沟有后根附着 E 、脊髓的前正中裂比后正中沟深 5成人脊髓的终丝(D ) A 、全长被硬脊膜包裹 B 、附着于骶骨的背面 C 、内有神经细胞 D 、在第2 骶椎水平以下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E 、在第2 腰椎处出硬脊膜,止于第2 骶骨背面下缘 6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 ) A 、第1 腰椎 B 、第2 腰椎 C 、第5 腰椎 D 、第1 、2 骶椎 E 、第3 腰椎 7 第7 颈脊髓节平对(B ) A 、第4 颈椎体 B 、第5 颈椎体 C 、第6 颈椎体 D 、第7 颈椎体 E 、第1 胸椎体 8马尾主要由(E )

A 、胸、腰脊神经根形成 B 、胸、骶脊神经根组成 C 、胸、尾脊神经根组成 D 、胸、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E 、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9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应在哪个棘突间隙(C ) A 、第于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间隙 B 、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棘突间隙 C 、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间隙 D 、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间隙 E 、骶管裂孔处 10胶状质属于脊髓灰质何层内的结构(B ) A 、板层I B 、板层II C 、板层III D 、板层IV E 、板层V 11后角固有核是何板层的细胞群(C ) A 、板层I 和板层II B 、板层VIII C 、板层III 和板层IV D 、板层V 和板层VI E 、板层VII 12右侧颈5 一胸2 后角受损时产生(D ) A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B 、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C 、右上肢所有感觉减退或缺失 D 、右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E 、左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13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B ) A 、后角固有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核 D 、胸核 E 、中间内侧核 14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B ) A 、胸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柱 D 、中间内侧核 E 、网状结构 15关于脊髓中间外侧核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 、它形成灰质的侧角 B 、存在于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

系统解剖学 肌肉(基础知识 课外 图谱)_1

---------------------------------------------------------------最新资料推荐------------------------------------------------------ 系统解剖学肌肉(基础知识课外图谱) 一、总沦 1 .肌的形态及构造肌附着于骨,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主要是横纹肌纤维,色红、柔软且有收缩能力,肌腹外包裹有肌外膜。 肌腱主要是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无收缩能力,多位于肌腹两端,附着于骨。 扁肌的腱性部分称为腱膜。 依据肌的形态分为长肌(多见于四肢)、短肌(多位于躯干深层)、扁肌(多见于胸腹壁)和轮匝肌(位于孔、裂周围)。 2.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附着于两块以上的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收缩时牵拉骨产生运动。 通常将接近躯体正中面或肢根的附着点称为起点,另一端作为止点。 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为定点,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为动点,肌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肌大多数配布于关节周围,每个运动轴的相对侧配布有一组作用相反的肌,每个动作都是由许多肌共同来完成。 在运动中作为主要作用的肌为原动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同的肌为协同肌;在同一关节的两侧作用相反的肌是拮抗肌;对附近关节起固定作用,以防止原动肌产生不必要动作的是固定肌。 1/ 26

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互相协调又互相配合。 3.肌的命名依据肌的形状、位置、起止点和作用等命名,如依据作用分为屈肌、伸肌、收肌、展肌、旋后肌和旋前肌等。 4. 肌的辅助结构在肌周围有许多辅助装置以协助肌的活动,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和保护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 (1)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位于真皮深面,包被整个躯体,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脂肪组织、浅静脉、皮神经和浅淋巴管等。 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裹肌、血管和神经等。 (2)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肌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摩擦。 有的滑膜囊位于关节附近并与关节腔相通,如髌上囊。 (3)腱鞘包裹于肌腱外面,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并减少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腱鞘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为深筋膜增厚形成的纤维性管道,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滑膜层位于纤维层内面,由滑膜构成,为双层圆筒状结构。 滑膜层的内层包裹于肌腱表面;外层贴于纤维层的内面和骨面,两层之间含有少量滑液,肌腱可在鞘内自由滑动。 二、躯干肌躯干肌分为背肌、颈肌、胸肌、膈、

系统解剖学作业

【运动系统】 作业题(名词解释) 1.骺软骨2.胸骨角3.翼点4.腹直肌鞘5.耻骨下角6.骨盆倾斜度7.椎管8.椎间孔9.肋弓10.骨腭

11.腹股沟韧带12.黄韧带13.椎间盘14.斜角肌间隙15.隆椎16.半月板17.鼻旁窦18.骨盆界线19.板障20.骺线 思考题 1.简述新生儿颅囟的形态特征及意义 2.简述眶的交通

3.骨盆界线是怎样围成的 4.何谓咀嚼肌?各有何作用 5.何谓大、小骨盆 6.简述鼻腔的交通 7.简述膈肌的形态特点及通过的结构 8.简述各部椎骨特点 9.简述踝关节易发生内翻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10.简述椎骨间的连结 11.简述关节的基本构造 12.何谓足弓有何生理意义 13.列出颅底内面有哪些孔裂及其通过的结构 14.下列症状是哪些肌肉瘫痪所引起的 (1)右上肢不能外展(2)右侧不能耸肩(3)“马蹄内翻足”畸形(4)手腕下垂 分析题 1.试述脊柱整体观 2.试述骨的构造 3.试述肩关节的组成,特点及其运动 4.试述髋关节的组成,特点及其运动 5.试述肘关节的组成,特点及其运动 6.试述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特点及其运动7.试述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何谓“椎间盘脱出症”

8.椎弓间的连结结构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9.试述大腿肌的分群、各群肌肉的名称及作用 10.试述影响关节灵活性与稳固性的因素 11.试述拇指腕掌关节的运动及主要参与的肌肉 12.试述骨性鼻腔的组成及交通 13.试分析颞下颌关节张口、闭口及研磨运动及主要参与的肌肉14.试述腹前外侧壁肌肉的形成物 15.试述骨性胸廓的连接及正常形态特点 【消化系统】 作业题(名词解释) 1. 咽峡2.McBurney点3.十二指肠球4.齿状线

系统解剖学简答题

1、试述髋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连接构成。髋臼周缘附有髋臼唇,增加髋臼深度。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填充,从而使髋臼内的月状面扩大为环状的关节面。股骨头的关节面几乎全部与髋臼的关节面相接触。髋关节的关节囊坚韧而紧张,上方附着于髋臼周缘和髋臼横韧带,下方附着于股骨颈,其前面达转子间线,后面只能附着到股骨颈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强,其中前方的髂股韧带最强大,髂股韧带起于髂前下棘,向下经关节囊的前方止于转子间线。此韧带除加强关节囊外,还可防止髋关节过伸,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很大的作用。髋臼横韧带与股骨头之间连有股骨头韧带,内含营养股骨头的血管。髋关节是典型的杵臼关节,可做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12、椎骨是通过哪些结构连结在一起的? 椎体间借椎间盘和前后纵韧带连结,椎弓板间借黄韧带连结,横突间借横突间韧带连结,棘突间借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连结,相邻椎骨上下关节突间构成关节突关节,属微动关节。 23、小腿肌的分群如何?使足外翻的肌是什么? 小腿肌分前外后三群,前群包括胫骨前肌足母长伸肌和趾长伸肌,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后群包括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使足外翻的是腓骨长、短肌。 34、运动眼球的肌肉有哪些?各有何功能? 上直肌一一使眼球前极转向上内方。下直肌一一使眼球前极转向下内方。 外直肌一使眼球前极转向外侧。内直肌一一使眼球前极转向内侧。 上斜肌一一使眼球前极转向下外方。下斜肌一一使眼球前极转向上外方。 40、简述咽鼓管的位置、连通和生理功能。为什么儿童较易患化脓性中耳炎? 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使鼓室和外界大气压相等。咽鼓管分骨部和软骨部。幼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管腔也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55、大脑动脉环位于何处?有哪些血管组成?有何功能意义? 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则大脑前动脉起始部、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一基底动脉系互相交通。当构成此环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营养和机能活动。 63、脑干内有哪些脑神经核?它们各属于何性质? 躯体运动核有: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特殊内脏运动核有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疑核和副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有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内脏感觉核有孤束核,一般躯体感觉核有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特殊躯体感觉核有前庭神经核和蜗神经核。 73、舌由哪些神经支配和分布? 舌的神经分布:一般感觉:三叉神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舌咽神经分布到舌后1/3;味觉:面神经(鼓索)分布于舌前2/3,舌咽神经分布于舌后1/3;运动:由舌下神经支配。 86、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脑脊液由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产生的脑脊液汇合,经中脑水管流至第四脑室,再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孔流入小脑延髓池,并迅速扩散至整个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入到上矢状窦,回流入血液循环中。 97、臂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名称。 臂丛由颈5~8脊神经前支和大部分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穿斜角肌间隙,沿锁骨下动脉后上方,过锁骨的后方入腋窝,呈三束围绕在腋动脉周围,主要分支在锁骨上部有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在锁骨下部即腋窝内有胸背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 简述肩关节的的组成、结构特点,举例说明其运动 肩关节的组成及主要结构: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的肱骨头构成盂肱关节,属于典型的球窝关节,关节盂浅、肱骨头大,关节面与肱骨头的接触面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关节囊薄弱而松弛,关节面积差大,所以肩关节较为灵活。 辅助结构:在关节盂周缘有由软骨组织构成的关节盂缘,起到加深关节窝 的作用,还有韧带,喙肱韧带、喙肩韧带和肱骨横等韧带,起加固肩关节的作用。 运动形式:可绕三轴做屈伸,收展,回旋,水平屈伸和环转等运动。如前后摆臂动作在肩关节处绕额状轴做屈、伸运动;直立飞鸟动作绕矢状轴做收展、内收运动;引体向上的正握、反握是肩关节绕垂直轴做内旋、外旋运动。 小脑分哪几叶?各有何功能? 小脑分为三叶:绒球小结叶(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前叶(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后叶(与肌群的协调功能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