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1.76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主要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其中内部原因是企业人员素质偏低,观念落后和职业道德不高,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而外部原因则是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存在一些不利于内部控制机制发挥的因素。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以及解决办法。
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制度控制;风险控制;决策控制;会计控制;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由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之际,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一些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的情况逐渐暴露,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
比如,携带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挪用公款赌博;用公款炒股,动用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股票;利用改组、改制、拍卖、租赁等机会中饱私囊;在办理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招标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欺骗投资人;一些企业造假账,建立所谓的"三套账"、"四套账"欺骗税务机关、银行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和频繁发生,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治理上述犯罪和腐败问题,除了在政治思想领域加强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
近年来,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各方的认可,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各单位正在逐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收获。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运行效率。
合理、健全的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维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和稳健经营。
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和改进。
一、问题分析: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跟随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导致制度与实际经营存在脱节。
2.人员素质不足: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负责执行,但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人员岗位的选拔和培训上存在不足,导致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
3.责任不明确: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一些岗位上存在责任不落实、推卸责任等现象。
4.监督不到位: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薄弱,导致一些内部控制漏洞未能及时被发现和纠正。
二、解决措施: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要与时间同步,更新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制度与实际经营相匹配。
同时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动态调整机制,一旦发现制度漏洞,能够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
2.加强内部人员培训:企业需要加大对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执行能力。
通过内部控制相关的知识普及和专业培训,使得员工能够更好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3.明确责任分工:企业应当建立起明确的内部控制责任分工机制,避免责任推卸、责任不落实。
同时要加强对责任人的考核和奖惩机制,确保责任人能够切实履行内部控制职责。
4.加强内部监督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漏洞的及时发现和纠正。
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内部监察等方式,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检查。
三、结语: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效率,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和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内部人员培训、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等措施,才能够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
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
它确保企业实现运营目标、管理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并为合规性和透明度提供了基础。
然而,尽管企业都努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但仍然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就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研究对策。
一、人为因素引发的问题1.1 人员不当操作缺乏足够培训或意识不到责任,导致员工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产生错误或遗漏。
对策:加强员工培训:通过开展定期培训、工作坊等形式,提高员工对于内部控制重要性和正确操作方法的认知。
激励机制:建立奖惩体系,明确奖励优秀表现并处罚违规行为。
1.2 内外勾结某些雇员与外界的利益相关者合谋,从而欺诈性地窃取资产、篡改财务数据等。
对策:审计监督:建立独立审计机构,加大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提高发现违规和欺诈行为的可能性。
制定异地交叉审计政策:通过异地交叉审核来降低内外勾结作恶的机会。
1.3 内部人员被收买内部有责任决策权的人员接受他人贿赂并泄露关键信息给利益相关者或竞争对手。
对策:建立严格的审批流程:明确决策权限,并实施多层次审批,减少个别人员滥用权力的机会。
建立透明报告制度:公开企业运营情况、财务数据等重要信息,减少利害关系人获取非法信息的渠道。
二、技术与系统问题2.1 信息系统漏洞企业信息系统设计缺陷,容易被黑客攻击或数据被窃取。
对策:网络安全管理:强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采取先进的防火墙、加密和身份验证等措施保护企业数据安全。
持续更新与升级:及时修补已知漏洞、升级软件和硬件设备以确保系统始终最新和安全。
2.2 数据准确性问题人工处理数据时容易出错,导致企业使用不准确的数据作为决策依据。
对策:引入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数据输入和处理过程自动化,降低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通过设立独立的内控审计部门对企业信息进行监测和抽样核对,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和维护企业利益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和程序。
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能够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内部欺诈和失误,提高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际情况中,企业内部控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需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善和完善。
1. 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责任不清晰等问题,缺乏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管理混乱,流程不畅,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2. 人员素质不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主体是员工,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效果。
一些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缺乏相关经验和知识,导致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风险控制不力。
3. 欺诈风险由于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弱化,员工可能利用职权之便进行内部欺诈行为,包括侵占公司财产、伪造财务报表、盗窃公司机密资料等,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损失。
4. 审计不严谨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严谨,发现问题后处理不力,甚至有些问题被瞒报处理,使得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缺乏真正的监督和约束。
5. 信息系统风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信息系统风险也日益凸显,包括网络安全风险、数据泄露风险等,给企业运营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二、对策措施1.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的流程和明确的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有效降低内部风险。
2. 提高员工素质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和执行力,确保内部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3. 加强内部监督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4. 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企业应该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包括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加强数据备份和加密,确保企业信息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电力企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其运营管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及控制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
本文将针对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管理层失职导致决策不当在一些电力企业中,管理层对业务运作的监督不力,导致决策不当。
一方面,部分管理层缺乏统筹规划和前瞻性思维,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了解不足,往往偏向于保守和保守的决策,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一些管理层在企业业务运作中存在利益冲突和腐败行为,对企业利益和股东权益造成损害。
2. 财务管理措施不健全在一些电力企业中,财务管理措施不健全,存在资金管理混乱、会计核算错误等问题。
一方面,部分企业资金使用管理不当,存在滥用公款和挪用资金的情况。
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未经核准和未经审计的资金占用和转移现象,导致企业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和财务风险增加。
3. 监督管理机制薄弱在一些电力企业中,监督管理机制薄弱,导致内部控制不严格。
一方面,企业监督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监督管理机构职能不齐全,导致对企业内部运作监督不力。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利益集团和权力寻租的情况,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失效。
二、对策分析对于电力企业中管理层决策不当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对策加以解决。
完善管理层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加强管理层队伍建设,提升管理层的专业能力和管理素养,培养具有前瞻性思维和战略眼光的管理层人才。
加强管理层对企业经营风险和内控合规风险的认识,强化管理层对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
对于电力企业中财务管理措施不健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对策加以解决。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提升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防范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各类风险、保护企业资产和利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实情况却是,许多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
本文将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问题分析1. 人员管理不规范许多企业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例如招聘流程不规范、员工背景审查不严格、职责分工不清晰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企业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混乱,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风险。
2. 内部流程不畅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流程的畅通与否。
如果企业内部流程不规范、不清晰,那么就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决策落后、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3. 信息系统安全漏洞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系统安全漏洞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果企业信息系统存在漏洞,就会带来数据泄露、安全威胁等问题,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4. 内部欺诈行为内部欺诈行为是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又一个严峻挑战。
许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不严,导致员工有机可乘,从而进行内部欺诈行为,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5. 信息披露不透明信息披露不透明是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如果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造成股东、投资者的权益受损。
二、解决措施1. 建立规范的人员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离职等环节,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管理,确保每一位员工的素质和背景都达到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 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企业应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政策、加强系统安全监控、提高员工信息安全意识等,有利于防范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
4. 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合规监督等,加强对内部欺诈行为的监督和预防,有利于防范内部欺诈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复杂度的增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已经成为管理者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
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稳定经营至关重要,而存在的问题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风险控制。
本文将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制度缺失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缺乏完善的制度和规范,导致管理混乱,业务流程不畅,监管薄弱。
缺乏明确的制度和规范容易导致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2.内部监管不力部分企业中存在内部监管不力的情况,管理层对业务的监督不到位,导致员工可能存在违规操作、欺诈行为等问题。
内部监管不力也容易导致企业内部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3.员工素质不高部分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员工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员工素质不高容易导致管理混乱、工作流程效率低下、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
4.信息系统不完善部分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完善,存在数据不准确、信息不全面等问题。
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可能导致企业内部信息的泄露、篡改、丢失等风险。
5.风险意识不足部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风险意识不足,对于企业内部的潜在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
风险意识不足容易导致企业内部问题的延误和错过。
二、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明确的管理制度、流程规范、责任分工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2.加强内部监管企业应加强对内部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保证管理层对业务的监控和监督到位。
通过加强内部监管,可以有效预防员工的违规行为和欺诈行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可以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
5.提高风险意识企业应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风险意识,加强对企业内部潜在风险的认识和防范。
内部控制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引言内部控制是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程序。
它有助于确保企业运作顺利、风险可控,并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然而,尽管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企业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为因素导致的内部失控1. 员工不当行为:员工操作不规范、个人利益冲突、不诚实行为等都可能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 操作不规范:员工操作活动时,缺乏标准化程序或流程,容易导致错误发生。
- 个人利益冲突:员工可能因个人利益而放松对财务报告等事项的核查,从而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
- 不诚实行为:员工虚报收入或隐藏支出等行为,将会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2. 无效沟通与监督机制:缺乏有效的沟通与监督机制也是导致内部失控的重要原因。
- 信息沟通不畅: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理解和反馈,会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失去响应能力。
- 监督机制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和程序,可能导致管理层无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三、技术因素对内部控制的挑战1. 信息系统安全: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等风险与日俱增。
如果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将面临恶意篡改、虚假交易等风险,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 数据管理与分析:大数据时代下,规模庞大的数据难以有效管理与分析。
若企业无法快速准确地获取并分析所需数据,将会影响决策质量和内部控制效果。
3. 自动化流程风险:自动化流程的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伴随一系列新问题。
例如,在支付系统中实施自动化可能带来资金被转移至错误收款人账户或人为支付双倍款项等错误。
四、监管合规问题1. 法律合规风险:各国法律法规的不尽相同,企业在多国开展业务时必须遵守不同设置和要求。
如果内部控制不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则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财务损失等后果。
2. 职业道德问题: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效果。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各种风险也日益加剧,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范围的增加以及组织结构的复杂化等多种原因,企业内部控制不断出现问题。
本文将分析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管理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因企业经营环境、内部管理等因素导致的风险。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例如,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未能充分考虑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以及未能有效实施和监控内部控制制度等问题。
2.控制措施不完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企业安全稳定经营的最基本保障,而控制措施不完备,则导致了控制的缺失,增加了企业风险。
3.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人为因素往往是企业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例如,人为泄密、员工欺诈等行为,都可能对企业经营产生严重影响。
而企业内部控制中,未能有效规范员工行为,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从而提高了人为风险。
4.信息系统不完善现代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支撑,而信息系统缺失或者不完善,则可能加剧企业风险。
其中,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影响企业安全运营的关键因素。
如果企业信息系统存在安全漏洞,未能有效保障信息安全,则容易被黑客攻击,导致企业财产损失或者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
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并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2.规范风险管理措施针对企业面临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流程,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控制措施的监督和管理。
3.加强员工管理针对人为风险,应加强员工规范管理,提高员工意识,建立健全员工激励与惩罚制度,使员工乐于投入,积极参与。
企业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系统与运营管理的配套手段,建立完善的信息保障和安全体系,提高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水平,减少信息泄露与损失。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了确保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防止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发生,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方法。
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将对常见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问题一:制度设计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是确保控制系统有效运作的基础。
不完善的制度设计可能导致职责不明确,流程混乱,容易出现错误和漏洞。
常见问题包括制度缺失、制度不完整、职责不清等。
对策:公司应按照规范的流程建立完整的制度,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问题二:人员素质不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员的素质。
人员素质不高可能导致操作不规范,过度依赖个人,存在舞弊的风险。
对策:公司应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建立岗位职责和权限的清晰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问题三:内部监管不力内部监管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作的关键环节。
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管可能导致制度不落地、执行不到位,容易发生违规行为。
对策:公司应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管机制,包括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内部报告等环节,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员工遵守制度。
问题四:技术支持不足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技术支持不足可能导致信息系统出现故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
对策: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问题五:缺乏风险意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减少风险的发生,一些企业可能缺乏风险意识,对潜在风险没有充分的预防和控制。
对策:公司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应对措施的制定。
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教育和培训,提高风险意识。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制度设计、人员素质、内部监管、技术支持和风险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
只有加强内部控制,企业才能够有效地管理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问题描述在企业内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确保组织有效运营和降低风险的关键。
然而,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包括流程不规范、责任不明确、控制操作不全面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错误发生以及信任损失等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
二、问题分析1. 流程不规范内部控制流程的规范性对于企业的有效运营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企业在内部控制流程方面存在着问题。
例如,一些企业没有明确的流程管理制度,导致流程的规范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另外,一些企业存在冗余的流程,造成资源的浪费。
2. 责任不明确内部控制涉及多个部门和岗位,如果责任不明确,可能导致重要控制环节的缺失。
常见的责任不明确表现为相互推诿、责任不清晰或者无人负责等。
这可能导致企业在面临风险时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
3. 控制操作不全面内部控制的全面性是确保企业有效运营和降低风险的重要保障。
然而,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存在控制操作不全面的问题,例如,某些环节没有设置必要的控制措施或者控制措施未能按计划执行,导致潜在风险得不到有效管理。
三、整改措施1. 规范流程针对流程不规范的问题,企业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流程管理制度,明确内部控制流程的各个环节,确保流程的规范性。
此外,可以采用流程优化技术,对企业内部流程进行评估和改进,消除冗余和重复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 明确责任确保内部控制的责任明确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可以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书,明确每个岗位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此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内部控制管理岗位,负责协调和监督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
3. 全面控制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性,企业可以制定全面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清单,并将其纳入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同时,注重对内控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建立内部控制自查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和整改,确保控制操作的全面性。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前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商业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企业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运营中,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率,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风险。
本文将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1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员工的疏忽、不当行为或者恶意操作可能会破坏企业原有的控制机制。
财务人员可能通过篡改账目来掩盖财务问题,员工可能泄露重要信息给竞争对手,从而损害企业利益。
1.2 系统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不当也是导致失效的原因之一。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缺乏完善性,容易被绕过或者被攻击,从而使得企业的核心业务受到威胁。
系统的漏洞和不安全的网络架构可能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1.3 管理层失误管理层在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政策时的失误也是导致控制失效的原因。
如果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培训,那么内部控制制度就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二、对策建议2.1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当建立全面、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等方面。
这需要企业对自身的运营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流程。
2.2 强化员工培训和监督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其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行为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行为。
2.3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内部控制,包括建立安全的网络架构、使用有效的防火墙和安全软件等。
对系统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更新,及时修补可能存在的漏洞,提高系统的抗攻击能力。
2.4 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或委员会,对管理层的决策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确保管理层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护企业的财产、保障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稳定性。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本文将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以期对企业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有所帮助。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风险意识不足。
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不够全面,无法系统地进行预防和应对,因此容易导致企业损失。
2.岗位职责不明。
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晰,每个人的应职责不够明确,职责不清容易导致工作混乱,任务未能有效完成。
3.制度不健全。
企业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完备性,不能有效地保护企业资源和财产,无法强制执行。
4.信息系统管理不规范。
数据处理、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不当,导致数据交互、管理信息的不准确性和不完整性,严重影响企业管理的效率。
5.资产管理存在漏洞。
企业资产管理不规范,无法准确掌握企业资产动态,使用和保管不当,存在资产流失和盗窃的风险。
二、解决方法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制定风险管理机制,建立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
风险管理应贯穿企业所有环节,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识别和评估纳入企业日常管理。
2.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
确立公司各级职责,规范内部工作流程,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设立相应的管理岗位,确保工作流程的顺畅和任务的有效完成。
3.加强信息系统管理。
加强信息系统管理,科学规范的建立和管理系统,加强数据的安全控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的效率及准确度。
4.规范资产管理。
加强对资产管理制度的规范,严格审批资产的流转使用,确保资产的安全和保管,在资产管理过程实现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管理。
5.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控制制度和机制,防范和控制风险,确保各级管理岗位的职责明确,完成任务有序。
三、结论企业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财务稳定和可靠性的重要部分。
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企业内控制度是企业机构运作的基础,是保障企业财务和资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还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
下面就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许多企业内控制度存在不完善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责任制不清晰。
在一些企业中,对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划分不清晰,导致岗位交叉和责任漏洞,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2、制度执行不到位。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制定齐全,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偷懒、敷衍、不落实等情况,导致制度失效或形同虚设。
3、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导致员工对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高,执行不到位。
二、内控审计不及时内控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环节,通过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改进制度,保障企业正常运作。
然而,在许多企业中,内控审计存在以下问题:1、频率低。
一些企业只进行定期的内控审计,而缺乏随机性和不定期性审计,导致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
2、审计程序不规范。
一些企业对内控审计程序和标准不清楚,审计人员水平不高,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不全面。
3、审计结论忽视。
一些企业虽然进行了内控审计,但对审计结论不予重视,导致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三、内控意识淡薄企业内控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控意识淡薄。
一些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没有意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重视经营业绩,忽视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这导致了企业内控制度的存在问题,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
四、内外部信息不畅通企业内外信息的畅通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至关重要。
一方面,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共享不全面,导致数据不准确和信息滞后,无法及时发现问题。
另一方面,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及时获取市场动态和竞争信息,影响企业决策和运作。
五、内部控制文化不健康企业的内控制度建立在内部控制文化之上,而一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文化不健康的问题。
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引言内部控制活动对一个企业的健康运作至关重要。
它确保企业在执行其任务和目标时遵循规范,避免风险和误操作,并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报告。
尽管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和不足需要解决。
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主要问题与原因1. 缺乏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许多企业没有明确规范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
这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对于责任分工、流程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影响了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2. 人为因素导致失误:由于人为因素,包括员工错误、欺诈行为等,导致内部控制活动存在漏洞和风险。
这可能是由于员工培训不足、激励机制不合理或监管机构未能履行其职责等原因所致。
3. 内外交易缺乏监督:某些领域存在未经适当监督的内外交易,这导致了财务报表不准确以及资源浪费。
例如,管理层可能在采购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或滥用资源的行为。
4. IT系统安全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依赖于计算机系统进行日常运营和财务管理。
然而,安全漏洞和未授权访问等问题可能会导致数据泄露以及企业财产受损。
三、不足之处与影响1. 控制环境不健康:一些企业缺乏对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视,导致整个内部控制活动失去有效性。
例如,在组织文化上存在着违背诚信、道德和合规原则的问题。
2. 评估和监控不足:许多企业在评估内部控制活动时存在缺陷,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此外,对于员工行为的监控也不够严格,无法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
3. 缺乏持续改进机制:一些企业在构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后,忽视了持续改进的重要性。
没有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定期的评估和修订,导致其逐渐失去适应企业变化的能力。
四、改进建议1. 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企业应该投入足够的资源来构建并完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
明确责任分工和流程规范,确保整个企业遵循统一的标准。
2. 加强员工培训与激励: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并提供相关培训以增强他们执行内部控制任务的能力。
摘要内部控制是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投资者已经意识到,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而且要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为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要求公司董事会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评价意见,并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然而,随着一系列上市公司造假和违规操作事件的发生,广大中小股东损失惨重,上市公司被普遍认为是“圈钱”的公司,导致我国证券市场一度低迷,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沪市、深市主板上市公司2010-2011年度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可靠性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不断改善内部控制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对策ABSTRACTInternal control is the economic units and organizations in economic activities in a restrict each other business organization form and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division of labo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re and more investors have realized that there is investment value of listed companies not only need to have good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should have good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To strengthen internal control of listed companies, promote the standardized oper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transparency of capital market, developed a series of internal control in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standards, require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company to disclose internal control self assessment report and the evaluation opinions,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nd may hire an accounting firm to audi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However, as a series of events of fraud and irregularities of listed compani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shareholders, listed companies,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circle money" of the company, lead to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downturn once,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ecurities market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main board listed companies 2010-2011 annual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itu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elf assessment report and internal control audit report quality, and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exists in your targeted Suggesti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deficiency of internal control.Key word:The internal control;Information disclosure;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Countermeasures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述内部控制自诞生以来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因为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可以确保企业的合规性、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存在着种种问题。
下面我将从公司文化、组织架构、内部流程、人员素质等方面来探讨,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一、公司文化问题1.公司文化不健康、法律意识淡薄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是其行为准则,影响着员工的行为方式和组织文化。
如果公司文化不健康或法律意识淡薄,员工可能会忽视道德、法律规定,从而违反内部控制制度。
针对性对策:建立正确的企业文化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与业务和社会价值相符合,不仅要对员工进行道德、法律教育,还要在组织文化中强调执行规则、法规和记录规范等行为准则。
二、组织架构问题2.内部控制责任分散有些公司内部控制责任分散,可能由多个部门分管,导致无法明确责任,内控效果难以发挥。
针对性对策:建立内部控制机构公司应设置完整的内部控制机构,由专门负责内控工作的人员来负责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审核各项制度、落实内部检查和审计等工作。
三、流程问题3.内部流程不规范、缺少监督公司在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中,如果缺乏规范和监督,可能会产生漏洞和风险,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和利益。
企业应该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建立内部审核机制,确保各业务流程和环节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包括制定合规的业务流程、制定审核标准及程序和实施内控审计等。
四、人员问题4.员工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企业的内控体系需要依靠一支高素质、责任心强的员工队伍,但有些公司员工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违规行为,导致企业损失和风险的扩大。
针对性对策:加强员工培训企业需要加强员工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道德观念和安全意识,使之积极参与内控管理,并建立科学的培训和奖励机制,鼓励员工遵守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从公司文化、组织架构、内部流程、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一、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健全,甚至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这导致了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往往会出现制度执行不到位、流程混乱等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1.2 内部控制人员素质不高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但目前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并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这使得他们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地识别和处理各种风险,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1.3 内部审计力度不够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力度并不够。
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配置不足,导致审计工作无法全面覆盖企业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频率和深度也不够,很难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内部的问题。
二、内部控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2.1 制度执行难度大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制度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困难。
例如,制度规定的流程繁琐、操作复杂,导致员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抵触情绪;或者制度对某些特殊情况没有明确规定,使得员工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感到迷茫和无助。
2.2 风险识别不准确在内部控制工作中,风险识别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由于企业内部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很多时候难以准确识别出潜在的风险。
这就导致了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无法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2.3 资源投入不足要想做好内部控制工作,需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往往面临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
这使得他们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很难做到全面、深入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和困难,我们提出以下建议:3.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制度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要加强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对制度的认识和执行力度。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方面。
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够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促进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然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在实践中常常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管理效果。
本文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1. 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责划分不清、权责不对等。
在一些企业中,部门间存在职责不清晰的情况,造成责任推诿和工作效率低下。
同时,一些企业中领导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理解不够,导致工作执行不到位。
2. 业务流程不畅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业务流程不畅的问题,表现在业务流程过于复杂、重复审核等。
一些企业在业务流程设计上存在问题,流程环节过多、审批过程繁琐,导致业务操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企业整体运作。
3. 内部审计不到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审计内容滞后、审计手段单一。
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理解不够,审计内容滞后,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导致企业风险控制不到位。
4. 风险管理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风险管理不完善的问题,表现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排查不及时。
一些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对企业风险认识不够,风险监控不到位,导致企业面临潜在风险。
5. 信息系统安全薄弱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信息系统安全薄弱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泄露、系统漏洞等。
一些企业的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信息泄露、系统漏洞等问题频发,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严重风险。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问题的对策1. 优化组织结构企业应当优化组织结构,合理划分职责、权责明确,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领导应当明确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促进组织结构的优化。
会计与审计理论研究53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郭光荣(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马鞍山243000)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显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甚至违法经营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缺少或失效造成的。本文就此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关键词:内部控制;成因分析
内部控制同任何其他制度一样,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内部控制在执行中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一个内部控制程序的实施成本不应该超过预期的效益),受人为错误的影响(设计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等都会影响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效果),受串通舞弊的限制(不相容职责的俩人串谋会使内部控制失灵),受管理越权的限制(担任控制职能的人员越权管理会使内部控制失去应有的效能),受制度滞后的限制(企业处在变化的环境中,原有的控制制度对新增的业务内容会失去控制作用)。除了上述这些固有的局限性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理解存在偏差,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企业中,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或是现实条件的制约,往往容易对内部控制产生错误的理解,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漠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1.对内部控制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内部控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需要,是管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其根本作用在于衡量和纠正下属人员的活动,以保证事态的发展符合计划的要求,它要求按照目标和计划,对工作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价,找出消极偏差之所在,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防止损失,保证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所以,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仅包括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财务报告目标,同样包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性目标。然而,包括我国财政部发布的5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6也没有提及内部控制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方面的作用,只将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规定为: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国有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政府,很多情况下,企业通常是本着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目标,迫于政府的压力被动地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再加之如此政策的引导,作为盈利性的国有企业更不会把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当作实施内部控制的动力和目标,只会消极地、设法以最低的成本应付政府,如果一个制度在出台时就不能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那么这样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只会徒有其表,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2.对内部控制制度一贯性与灵活性的尺度把握存在偏差。内部控制制度一经制定则需要管理者常抓不懈,始终如一地贯彻和坚持,制度的颁布绝对不能虎头蛇尾,朝令夕改,要使每一个员工都能真正领会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质与精髓。同时,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服务于经营目标的内部管理体系,它的制定也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灵活性原则,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本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结合自身内部控制的目标、战略发展和管理需要,制定出适合自己管理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其他企业的作法。政策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市场竞争态势的影响,企业也需与之进行信息交换,通过对外部信息的分析、评估后,采取必要的对策,特别是对外部强制性要求(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与改变)的执行、对可能的外部改变引致的企业风险的防范,内部控制部门都必须予以关注和吸纳。企业管理层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既不能一成不变,用已经过时、失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企业,也不能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过分强调灵活性,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内部控制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甚至为了获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不择手段,将灵活性作为弄虚作假的便利条件,无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3.对内部控制对象的理解存在偏差。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有效的,任何人都需要遵守,没有例外,包括制定内部控制的最高管理当局在内。管理人员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对内部控制负最终责任,他们也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不能绕过有关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与企业领导是否带头执行有很大关系。一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就是因为一些领导破坏有关的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等控制制度,宽以待己,严以律人,认为内部控制只针对一般员工,和自己没有关系。事实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是管理当局良好地履行对资产委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方法。1977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交会计与审计54 理论研究
易法公报中规定,/建立并维持内部控制系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责任。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一个根本方面是向股东提供合理保证,保证企业被恰当地控制。另外,管理当局也有责任向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恰当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对管理当局免除这些责任是必要的。0所以,企业管理当局需尽快纠正错误观念,不但要把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己任,更应在执行过程中带头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一切按程序办事,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体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一般员工之间都存在着代理关系。通俗地说,公司治理就是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力制衡关系,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决定公司的政策方针,对经理层进行监督,监事会则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监督,他们各负其责,协调运转。而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1.董事会缺乏独立性,难以对经理层形成有效控制。目前,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仅仅限于公司总经理对中层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以及公司内部各项具体事务的控制,而把董事会排除在内部控制的主体之外。虽然从内部控制日常运行的过程看,企业管理层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但在现实中,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环境,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对这些不确定性做出反映,由于这种用头脑进行非程序化工作的工作特点,管理者的行为变得比普通员工更加难以监督。所以,为了抑制高级管理人员在获取短期利益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时辨认、防止经理们可能的逾越控制等弄虚作假的行为,董事会应该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通过/不丧失控制的授权0来保证企业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的目标。从理论上说,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拥有聘任、监督经理人员的权力,有权对经理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并据此对经理人员作出奖惩的决定,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解除经理人员的职务,然而事实上,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导致董事会难以承担受托责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在我国企业中,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种/关键人模式0,实质上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0,裁判员兼运动员,经理人员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评价自己、自己考核自己,最终使企业的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身,导致相关管理层权责不清,职能履行不到位,降低了制衡力度,增加了决策的随意性。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管理层我行我素,董事不/懂事0,内部控制失效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二,企业董事会很大程度地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内部人控制是指在出资人缺位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未经所有者的正式授权而实际掌握了企业部分或全部的剩余权力。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最终所有者,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的权力,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然而,由于政府身份特殊,能力有限,无法约束数量庞大的国有企业,结果在对企业进行控制时,表现出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在这一模式下,经理人员自然会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和其所掌握的信息优势来谋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追求高收入、高在职消费,侵蚀投资者的利益,而投资人又缺乏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这一趋势,董事会中就形成了/内部人0控制的局面,这些/内部人0代表着国家股或由政府控制的法人股。中国证监会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接近50%的董事由公司的/内部人0担任,来自大股东的比例高达80%,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过低,难以形成对执行董事和大股东代表的有效制衡。2.监事会功能有限,难以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形成有效监督。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设立一个专司监督的机构是权力制衡的需要,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级经理拥有监督权,对股东大会负责。从监事会的权力地位看,我国的企业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或经理班子的成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班子的决策。由于我国5公司法6等法规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重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使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而且,目前在企业中,具有监督职能的机构除监事会外,还有党委、纪委和职工代表大会等,许多监事会成员在思想意识上缺乏监督意识,无形中也削弱了监事会的地位,增加了公司执行机构滥用权力的风险。从监事会的组成人员看,监事的来源决定了其行为很难独立,将受制于公司管理层。我国的5公司法6规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股东代表由股东大会选举和更换,职工代表由职工民主代表组成。这两种代表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员,都与公司存在紧密地利益关系,独立性不够:股东代表监事与董事会、经理层成员多出自同一股东单位,作为同僚不太可能严格执行监察;职工代表监事要在公司领取薪酬,在本职岗位上要接受公司执行机构的领导和管理,这种上下级关系使他们在行使监督职权时大打折扣,对董事和经理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
参考文献:[1]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2]阎金锷,陈关亭.内部控制评价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世代经济出版社,2002.[4]李明辉.内部控制的几个观念误区[J].四川会计,2002.
作者简介:郭光荣,硕士,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计财部会计师。